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1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中外设计 教育比较

一、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1.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相融合实例现象

20世纪初,中国的室内设计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饰也是用传统民族色调构成色彩鲜明、富丽。当时在西方建筑和装饰风潮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兼合中西的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在现代建筑结构和空间中,适当运用中国民族装饰元素如木构造型、彩画、纹样等。如1936年陆谦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的室内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处理手法和装饰元素语言,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20世纪上半叶大量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吸收了西方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修风格,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仅高档宾馆、饭店、写字楼建设装修形成热潮,大型商场、一般商店也开始步入装修大潮中。随着住宅建设的加快,民用住宅的室内装修逐渐成为装修的主要领域。因此,室内设计从公共场所走向民众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极大地扩展了设计范围,更使一般民众从室内设计中体验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与审美情趣。可以说,室内设计是整个艺术设计中涉及面最广、涉及人群最多的一个专业领域。环境艺术教育也成为根本改变生活环境、迅速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开始于1957年。首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1988年因专业的拓宽而易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设立室内设计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院校设立了本专业,室内设计的专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趋势。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空间很大;二是历史不长,基础不厚。在近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虽然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大量非专业人员从事这一行业致使其领域鱼龙混杂,许多设计处于抄袭模仿阶段,尤其是照搬港台地区及日本和欧美的设计,甚至不顾功能、不分场合地照搬。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迎合甲方低俗的要求,为求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有的堆砌材料追求所谓豪华高档,而缺少真正的设计。如果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相比,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优先发展环境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已有设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当代环境艺术教育就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的城区为中心,使之满足现代人的新需求,但要保持旧城市的尺度,旧的面貌,包括旧建筑的面貌和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保留旧城市的完整的面貌,赋予它新的功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将欧美环境艺术教育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设计,探索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商业潜力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2.环境艺术教育层面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关于“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在绝大多数的设计领域中,几乎都是以追“新”为原动力的。其陈腐应归咎于传统文化,欲求中国之新昌盛,必要求“新”意,要“现代化”,其深层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国际化”。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西边认为旧的,东边则以为新,只因中部隔着一条河。而在这条河上,缺的仅仅就是一座桥。于是,结论就大相径庭,其严重性不亚于瞎子摸象。在我们的生活经历里面,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之本质,难道不是更多地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吗?

设计的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思维已经成为设计开展的阻碍,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刺激着社会的新的消费模式的产生,设计师疲于奔命或仅仅满足于客户的一般要求,中国的现代设计长时间内在低水平上重复。与之相应,现代设计教育也以培养市场需要的设计专业为目标。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离市场太近,缺乏理想,缺乏创意,已经使原本最有活力的中国设计停滞不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广阔的人文学科的内容带入设计教育学科,让环境艺术教育者成为具有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创作出对人类的今天及未来有益的设计。

二、中外现代环境艺术教育趋势

教育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机制,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工程。抓住机遇,必须实现产业链上的突破,提高艺术设计和生产的总体水平。产业提升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它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稳步迈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持续不息的能源再生基地。

促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走向社会、宣传自我和提高社会影响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大型比赛、大师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将世界上最好的环艺设计成果和教育成果引进中国。

通过展览、比赛促使学生努力适应市场,融汇东西方文化和时尚,促进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竞争意识,发掘人才和推荐人才,出版各个专业方向的作品集,向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转贴于

在教育机制方面实行学分制。学生将在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真正成为“上帝”,使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专业,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变成可能。这一举措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实惠,但也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和办学条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科淘汰机制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对各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警示”和促进作用。

实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任教老师进行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评估打分,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两年内缓升职称,情况严重的须限期调离。这种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基本形成科研与科学紧密结合,立足为学科服务的宗旨,把教师按照功能研究、人体工学、博物馆建设、市场营销等进行规划,每一个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合并的团员形式组成科研小组。科学意味着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深化的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精神。

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树立中国环境艺术教育的新形象。走国际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中国环境艺术走品牌之路构筑了持续不息的人力再生资源的开发基地。

1.现在和将来的设计需要彻底转变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转变与使用者以及内在科技的关系。尽管有不断的尝试,但箭镞环境上生态与科技的落后状况总体上不应该成为保持箭镞环境艺术方式的连续性或者采用传统表现形式的借口。需要在真正合适经历过考验或者说从更长的时间概念上可以算作“正确”的方式与常常伴随“正确”出现,又通常不会受到质疑的其他现象和方式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2.在找寻适合当代和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语言方面,打破传统定型的设计概念,代之以对与“工程”全面的诠释。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理念一致及多区域的知识,如纺织工艺、仿生学、时装和飞机制造等。用比盘的思维、细致和付出成就了很多设计,记录我们至今的成果。

三、中外环境艺术教育新理念

中外环境艺术教学思想、形式、结果的比较,并非是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的比较,而是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所产生的现象,是环境艺术教育的观念、思想、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差异的比较。对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不理解,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创造等的压制,是一种由非艺术技法训练(中国传统临摹)和非艺术设计理论体系所组成的非艺术设计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的。因此,学生只有被动地、盲目地再现可能,却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与审美的余地。

课堂教学不应是黑板(范画)——学生的眼睛——学生用手把样板设计下来,尽管这种拷贝、克隆的技术不断提高,这种没有心的参与而只是简单地从眼到手的过程,不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流于形式。新世纪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环境艺术教师必须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和不同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教师要为学生自发地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教师要给学生实践或学习提供一个宽松的、一般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自由想法的环境。

教师要认真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弄清环境艺术自主发展的模式与灌注式、放任式、参与式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搞清在指导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关键是弄清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清醒自觉与盲目糊涂、立学高校与低产尝试之间的区别。在“怎样指导着学生自主地学”的问题上,关键是教师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站准位置就是教师要站在“侧位”,从旁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不要站到前位,“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那是“越位”,也不要站在“后位”跟着学生跑,那是“不到位”。做到“守位,及时补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导的“度”。教师要有善于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自发性与原创性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只去喂学生或让学生形成等你喂灌的意识。不能用“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个性品质、艺术创造力,民主性、人文关怀精神,应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变迁能力。

1.应给环艺设计学生一些宽松的学习氛围。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应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制。

2.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实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人文、科技课程的整合作用,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关联,与现代新学科、文化、地域、历史、生活沟通起来。强化环境艺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

3.中国环境艺术教育若要与世界环境艺术教育同步发展,应从加强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入手,促进校际间、地域间、国际间环境艺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

4.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扩展环境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制定与终身学习、信息化社会相对应的多元化的环境艺术教育目标。

5.重视跨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每个人出生以后所受文化熏陶对他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是其母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应逐渐开阔视野心胸,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能用文化的观点把世界上所有大小新旧文化都平等看待。

6.开放式办学。在高科技产业区域内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这个设计中心主要负责举办展览,设立设计奖,安排设计报告,组织召开设计学术研讨会,出版设计专著、杂志等,并且聘请有关企业作为技术专业教学力量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保持领先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还应与周边建筑规划、房地产等部门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可以直接掌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鼓励学生到企事业长期实习,让学生有目的选做课题,并由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在互相协作中,了解企事业具体运作中的消费者的调整、市场分析、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中的每一个过程,在市场商业竞争中获取最大的成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广泛和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崭新学科不断被发现……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教师只能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点,不断地学习,同时又要不断去传授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为下一代当好“二传手”。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应该激发学生对环境艺术爱好和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2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几年来越发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它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又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具有特定精神内涵的空间形态,反映使用者的心理。这样就把越来越多的时尚潮流和科技元素赋予给这个专业本身。环艺的建筑的设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这门专业的加入是为了让我们在做室内外设计的时候更加有统一性,更好的理解空间的功能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作为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它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广义上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狭义上就是指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就是为特定的室内环境提供整体的、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包括概念设计、运用美学和技术上的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室外有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等。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具、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例如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住宅应用了很多哥特风格的细节特点,如塔楼、尖拱入口等摒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为装饰而装饰、漠视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建筑、设计风格,只需简单的设计,要“装满中世纪精神”,外观造型和室内都遵从师承自然的原则,只不过建筑还处于手工制造,而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弗兰克?赖特提出“有机六原则”:1)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2)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好像人类一样;3)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他说:“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4)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5)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6)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已迈进一大步,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图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有机形态和功能主义相结合,玛丽亚别墅被称为“把20世纪理性构成主义与民族浪漫运动传统联系起来的构思纽带”。在设计中广泛采取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砖这些传统材料,建筑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亲切感,开创了现代建筑人情味的可能性。他在“民主功能”下探索出一条人性的道路,使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延续发展至今。

环境艺术设计从名称上来看是新兴专业,其从历史上看却渊源已久,不过在艺术设计分划之下更加明确了。其与环境相和谐的概念带入至今,已幻化得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其中地域环境元素和以建筑相结合的民族元素最为独特,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风格的环境设计活动是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随意发挥其审美意识活动,必须首先从实用出发,遵循不同空间的功能特征并对其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师在这项系统而复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对民族文化的领悟以及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讲究室内环境的宁静、清新、亲切,创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和生理机能要求的,达到最大优化的民族风格的美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则在一个现代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香山饭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此地风景自然天成,古木、流泉、碧荫、红叶,这决定了香山饭店以其园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融合在它所处的环境之中,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漫地生长。这座依偎在香山怀抱的建筑,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它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的外部造型和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的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贝律铭先生说:对建筑创作者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格。中国范围内部各地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地理空间,其独立的地理空间有着相对于其他地域的地域特征,地域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1)客观的存在的地形,地貌的区别;2)处于该地域的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形态,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的存在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差别,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有差别,中国内部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别。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 商业空间设计 学习模式 知行合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年轻”应用型学科,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不仅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中的重要课程,也是社会实际项目中的重要部分。为了让我们环艺本科生能够从实质意义上了解及掌握商业空间设计,学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有了全新的设计。这次的商业空间课程并没有延续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老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我们深入施工现场,参与方案设计及方案制作,让我们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主动对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老师在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循序渐进地传授理论知识,从而使我们能够利用理论知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前沿。

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解决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项目要求脱节的现象的问题,使我们在学习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现实存在达成了一致,在今后就业面对实际操作时,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单单只是纸上谈兵。

在商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酒店的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空间设计,老师以度假酒店为例,将“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设计”作为实际案例课堂,从酒店的外立面到内设计再到施工图的绘制,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想法逐个解决问题,在对酒店进行改造设计的同时从实质上理解了商业空间的设计以及施工,将我们的设计思路从空想提升到了实际应用,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项目调研阶段

在项目制作的前期,我们对“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的改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此次项目设计的难点。对于从未接触实际项目的我们来说,难点在于第一,做项目时,对空间尺度的较难把握,感性认识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室外的风景是一直在变,而室内的装饰是不会随着室外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我们要做到使室内与室外相融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第三,虽然都是酒店设计,但是度假酒店与一般城市酒店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度假酒店和一般城市酒店的不同,是我们需要做深入研究的。

在我们进行改造方案设计之前,我们了解到度假酒店大多建在滨海、山林、峡谷、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这些地域往往有很多特有的文化可以挖掘,如何让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体现本土文化特质是我们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搜集大量国内外度假酒店案例,并对其室外及室内空间装修设计风格与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同时我们到施工现场对度假酒店进行现场测量,其中我们发现酒店原始的框架结构略显呆板、凌乱,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而如何在已有的框架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酒店能给人一种时尚、现代而又不失度假酒店的休闲感,是我们在现场测量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对现场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也与业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业主希望在距离酒店200m处新建一个室内温泉会所,能够为来度假的客人多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结合了业主的要求,分析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特色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得出了此次设计温泉度假酒店的初步方案。

二、项目实施阶段

经过前期调研之后,我们基本确定了设计风格。

首先对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进行了空间功能划分,由于原始的空间框架非常零散,所以我们对原始的空间划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空间的功能性非常明确,我们始终秉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结合人体工程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电力资源的损耗,确保低碳设计,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完整的空间,并且绘制出平面功能布局图纸。

其次,我们针对新建的温泉会所进行构思,期间我们构思了多种方案,经过讨论以及对业主需求的分析,我们最终确定了以泰式屋顶作为建筑的元素。在选材方面,我们力求创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空间,经过再三斟酌我们决定以木材与石材作为主要材质。一方面能够让游客在度假酒店里感受到异国风情,另一方面石材与木材来自于大自然,不仅仅低碳环保,更重要的是能带给游客舒适、放松的生活享受。在确定了建筑的元素以及材质之后,我们绘制了建筑外立面效果图,并且与业主达成共识。

第三,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对室内的空间进行设计。我们将建筑外立面所使用的木材与石材作为我们的主要材质引入室内,力求营造一个舒适、清幽的氛围。这也是我们在提出难点之后,得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材质方面寻找共同点。在完成室内效果图制作之后,我们向业主讲解了此次设计的思路以及特点并且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此次“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改造设计将于明年初正式实施。在完成了项目的制作之后,我们也对这次项目制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现在高校教育的理论多过于实践的大背景下,能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对我们不仅仅是一次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可行的创意,在日后的设计中怎样去进行合理的设计,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4

关 键 词: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创新人才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以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作为本科专业的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其学科属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为其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特别是如何保证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我们称其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讨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属性、人才特色、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模式等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相对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笔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都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都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以下几方面。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又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要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可提高学生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等。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可体现到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结语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谢志远.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6):55-57.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 (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 [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艺术教育,2008(7):8-10.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5

人们正在玩什

夜店涵盖的种类很多,有酒吧、迪吧、演艺厅、KTV、夜总会等等,中国的夜店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最初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摇摆身体的迪斯科舞厅,到90年代风靡大街小巷的夜晚露天KTV,再到钱柜等量贩式KTV,以及今天分为音乐吧、迪吧、演艺吧、静吧等颇受不同人群欢迎的酒吧,夜店在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发展演变,适时迎合人们的需求。“漂亮MM越多的夜店生意越好,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京城一位夜店品牌经营者说。除了看漂亮MM及喝酒这一全球永远流行的夜店乐趣之外,拼酒,玩骰钟,跳舞……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流行玩法,那么,如今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夜店最受欢迎,人们正在玩什么呢?

axwell,27岁,北京

我和我的朋友们经常去夜店,北京工体周边以去MlX为主,钱比较短缺的时候,去三里屯3.3后面。如果在外地喜欢去苏荷,乱世佳人等。我个人比较喜欢MlXI因为有专门的舞池,而且比较大,目标消费人群年龄比较年轻。最近有些夜店安装了光电色子设备,用激光打在桌面上的色盅,而非实体的色子,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希望夜店可以带头成立网上俱乐部或论坛,而非现在的口碑营销模式。原来有开夜店的朋友还想过每个卡座放一台电脑,从而通过游戏、聊天工具等实现卡座与卡座之间的沟通。

对于夜店来说,好的DJ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夜店很土,放的歌曲也很没档次。顺义的J9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另外,卫生间的干净程度很重要,因为卫生间是夜店比较光亮的地方,如果不干净就会很显眼。

唐古拉的童话,25岁,深圳

我是长沙人,在南昌读书,目前深圳工作。平时累了需要放松了经常会去一些夜店玩,但是不喜欢一直很嗨很闹的酒吧。经常去的比如莉莉玛莲、SOHO、RICHY、乐巢等。RICHY给人的感觉比较年轻有活力,去那玩的都是年轻人,比较能闹腾,里面有身份的人也很多。长沙的夜店会有很多游戏,深圳这边玩色盅比较多,有很多玩法。希望未来的夜店能设置门槛,别谁都可以进去,希望一起玩的都是高素质人群。

陶顺,29岁,爱尔兰

最喜欢都柏林的the george,那是一家同性恋酒吧,不过也有很多非同性恋去玩,周末的人非常之多,吧台前总是挤得满满的人,点杯酒需要很困难地挤进来挤出去。酒吧装饰很旧,很多人体雕塑的柱子或是装饰,到处都是喷干冰的地方,总是雾气腾腾,导致有的时候你看人都很困难。不过,总有一种糜烂而哀伤的气息,在那里总能看到极美的男孩子或是女孩子,让你感觉,这么漂亮的人,为什么会是同性恋。12点钟的时候,会有阵子放很舒缓的音乐,灯光也会很暗,穿梭其中,可以见到很多吻在一起的男同或是女同。那个酒吧让人觉得哀伤无比,有一种末日狂欢的味道。我去就是看人,喝酒,尝试各种没喝过的酒。最不喜欢的是那种蹦迪的店,音乐震耳欲聋,去那样的地方,每次都觉得特无聊。

光棍奔小康,29岁,上海

我比较常去的夜店乐队很棒,气氛也比较好。因为大学时学的是环艺设计,虽然毕业后改行了,但是潜意识里还是会比较关注设计方面的东西。有些设计的好的夜店首先外观就很吸引人,看起来时尚前卫。如果内部设计及灯光效果与现场气氛结合的好就再好不过了。喜欢气氛比较嗨的酒吧,不喜欢空气不流通、放低俗音乐、客人杂乱的酒吧。

设计角度看夜

普通消费者去夜店一般纯粹为了放松的玩,但设计师不同,职业需求引发的职业敏感或兴趣使然令设计师几乎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激发灵感。“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很多设计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就算去夜店玩,有意无意间,设计师总会留意下空间的设计,或在心里暗自揣摩优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业设计师对于目前国内夜店设计的种种看法。

最近是否有去夜店玩?你认为目前较流行的夜店是怎样的?

陈武

我去夜店基本上都是出于工作的因素。比如全国哪里开了新店,我会第一时间跑去体验、考察。个人谈不上喜欢去哪个固定的商业场所,相反比较常去我朋友开的私人会所(红酒吧)坐坐,那里都是圈内人,没那么乱,自己又可以很放松。除工作以外,还是喜欢安静点的环境:纯粹的环境,温暖的灯光,试验性的电子音乐,低于60分贝的音量,适量净饮的红酒,一群死党朋友,一群养眼的美女。哈哈,足矣!

夜店分有很多种类,目前较前卫和主流的夜店当属酒吧类。当然酒吧也会分不同主题种类。全国生意最好和最IN的玩法也全在音乐类型的主题吧里,比如:原创音乐吧/life house现场音乐吧/电子音乐主题吧/R&B音乐主题吧/综合演艺吧等等。它们在氛围上有一个很强的共性,就是互动感很强,从台桌布置到人流动线、灯光音乐、节目的穿插,无时无地不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感染。当今的娱乐再也不是一个你唱我听的时代了,更多的是把消费者当主角,给你舞台,给你剧本,给你音乐,给你酒精,然后再给你掌声……作为消费者你能不开心吗7你玩得开心了,也就舍得消费了,酒吧就挣钱了。这就是夜店的商业艺术。他们卖的是欢乐!当然这和现代人的都市病状有着密切关系,孤独和烦躁,个人信仰和价值感的缺失,是导致庞大的娱乐市场需求的强行针。

陈德坚

比较少去。通常去一些较新、较有特色的新场见识见识,欣赏之余又可以引发灵感。目前较流行的夜店一定会有好的音乐、DJ打碟,会有特色饮品(special

menu)等。

谢英凯

相对以前现在去夜店较少了,可能现在需要更为安静舒适及私密的环境吧,刺激或过于吵闹的地方我呆不下去。像可暇逸品酒或提供德国啤酒的地方我都爱去坐坐,我更享受带着放松的心情在很好的氛围下与好友侃侃而谈,工作或社会的内容我们都会交流。

我刚去完拉斯维加斯考察,普遍看到的夜店越来越强调个人空间和私密低调的气氛,环境促使客人懂得自娱自乐。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处于雇专人引导客人怎样玩或利用表演带动气氛的阶段,大家在同一个场所做着相同的事情,热热闹闹的,但相信这种现象很快会被转化。

甘泰来

有的,但通常去也会是和客户谈些事情,比较常去BARCODE,因为那不是音乐声过大的跳舞场,而是可以舒适轻松的喝两杯,同时谈点事情。

目前比较流行动静皆宜的夜店,即是可以轻松跳舞或喝点酒,谈谈事情的夜店。空间中有开放场的区域,亦有VIP包房的区域。

你认为国内\国外夜店设计现状如何?

CharlesDoell

就美国而言,目前新夜店开张的数量正在锐减,而且预算也越来越少。这对设计行业的部分设计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设计师,我经常去夜店跳舞、约会朋友,那能让我放松,找到新的设计灵感。美女、美食、好的音乐、优雅的环境,还有有趣的灯光效果,这些都是夜店吸引人的地方。

陈武

往往专业人士觉得设计得不错的夜场,大都生意不好,甚至关门。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个定律。为什么呢々纯粹感的空间画面效果好,空间尺度感好,拍出来效果好。但往往会显冷漠、静态,缺乏对人的关怀、亲和力和互动感。这就是缺乏商业角度的考究和策划。设计!设计!在古语的解释是“设下计谋”。它本身应该是服务于商业的,而非驾驭商业之上(那是艺术品)。如果在商业上不成功的夜店,再好的设计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和价值。

现在国内酒吧类夜店最成功的应该属苏荷(SOHO Bar)了。它们7年内在全国打造了30多家店,年产值达30个亿,这在娱乐业成为传奇神话。而且还在整台、收购钱柜、本色等国内一线品牌,准备上市!…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酒吧都在模仿它的装修和模式,但往往抓不到核心。我个人倒觉得它的设计一般,更重要的是它抓住核心的服务系统,重要的地段,互动感的音乐风格,亲和力的暖场气氛,亲切朴实的装修环境等等。

陈德坚

水准都很高,可是装潢方面比较容易做得过火,有时会为设计而设计。其实设计做得好与坏不在于装饰的多少,而在于可不可以表现出该主题的神髓,只有设定好的设计主题,设计的特色才能表露出来。

王俊钦

我个人认为国内的设计情况是元素过多,减弱了整体感与主题感,有设计主题的更好一点,显得比较有风格与特点。有的时候,设计不是元素多就是好的,要结合实际的案例做出最合适的方案,那样才是比较好的设计。

谢英凯

类同的还不少,其中也有业主的因素。眼下看到一家火爆起来了,好几家相似的又陆续出现。无论是设计顾问还是业主都没多去考虑是否适合当地的消费人群和环境。经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大,项目自然难以维持。其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消费模式,项目定位也理所当然地有区别。不单止在夜场,像设计度假村或酒店项目时,都必须先从分析项目所在区域及消费人群人手,为业主度身订造最适合该地段的方案,项目才得以维持并产生盈利。要使项目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多在方案前期完善各种数据的分析。目前国内的设计师们在这方面仍需下功夫。

李景光

我认为有些乱。可以说盲目跟风,不求品味,豪华奢侈,材料杂乱,这些逐渐堆积成了人们对夜店设计环境的主要印象。

作为专业设计师,你认为夜店文化未来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陈德坚

夜场设计未来的走势会日趋人性化,会更多考虑到客人的需要,例如提供多元化的娱乐,就像3D电影一样,将来可能会有“3D”版的夜场出现!

陈武

现在国内的夜场基本还是各自为政的格局,虽然都各有特色,但规模和系统都未形成大势,很难有更高的发展。所以我认为:

1 规模化、系统化是未来娱乐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不可复制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来来娱乐产业的发展核心;

3 健康、阳光的全新娱乐模式也必将取代边缘化娱乐形式;由于近期国家的阳光政策倒向,迫使娱乐行业将经历一个大洗牌阶段,也必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娱乐业文化复兴时期,更适应现代人健康、关怀、互动、理性等主流消费心态的特质和祈求。华谊兄弟能通过电影工业在创意文化板块上市,为什么娱乐业不能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呢?所以我认为娱乐也需要文化性的引导,需要形成产业化规模发展。打造“阳光夜店”是未来市场的需求,也是我作为设计师的职责使命和价值观。(嘻嘻!话说得有点大!但基本还靠谱!)

Charles Doell

我相信未来夜店将会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同时随着LED成本降低,LED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例如我们在Vanity中所运用的大型计算机驱动枝形吊灯,我相信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现代元素会被用到夜店设计中。

甘泰来

“数码交互式艺术”的结合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流行趋势;另方面,则是“东方”式风格的兴盛。

谢英凯

大致概括为两种:主题更个性化;空间布局更私密。目前市面上看到一部分带主题的酒吧或会所,如Jazz、经典怀旧、艺术展览等等,它们都有特定的消费人群,甚至有一些实行会员制,提高门槛。在一般的消费圈子中更出现了桌游、场景模拟的主题包装,可见市场正在细分,衍生出来的主题空间更是多元化。

在不同主题的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为设计的重点,怎样链接彼此间视觉和听觉上的交流成为空间里的重点。随着个性化的需求和身份的提升,增加每个独立空间的私密性也成为必要元素。在北京、上海也有少数仿公寓的会所,那些都不一定是面积很大的场所或一个房间的形式,倒是带有自娱自乐的气氛更重要。商业上的不同定位越来越多,设计需还原到不同人的需求上做。好的夜场不应该是让人无意识地玩,而是着重于客人能否投入、无拘无束地享受气氛。在我认为,类似红酒吧或雪茄吧这样的场所已慢慢流行起来,大家开始懂得从当年的摇摆转变为坐下来享受。现在的夜场都有不同的区域和氛围,人是无需带领的,而是互相感染。不同需求的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单个区域的布局也是自由可变的,整体感觉已脱离了以前的卡座概念,现在更像是一座座豪宅,里面又是各带玩乐性的,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娱乐想法。

灯光、音乐、视频、表演和酒水出品等等都会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人渐渐变得理性,比起以前,他们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感觉也不会随便跟着别人走,互相之间是通过交流互动产生情感影响的。

王俊钦

首先要提到的是灯光,夜场设计里,灯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像今年世博会大热的LED灯光,就是未来的趋势

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ED灯的节能效果是最好的,目前已经有统计的数据显示采用LED灯所节省的能源的百分比,如果长期使用LED,那么几年之后,LED所节省的钱就将超过安装LED灯的成本,就如同现在汽车都采用电能,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且未来的LED灯对安装的深度要求来说可能小于厘米,所以不但节省电源,同时还能节省空间。就目前来说,人们都喜欢看到灯的照度,喜欢看到的炫彩,但是不希望看到灯的眩光,因此我们一般会通过隐藏等方式,将舒适感提高。另外现在结合3D影像互动式的夜店也是一种趋势,值得研究。

李景光

我认为未来的夜场设计应该继续保持现在的多元化风格,同时会越来越规范,在材料方面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更加科学化、艺术化。生态环境也将逐渐融入时代进步的大潮中去。

夜店经营者看夜

作为夜店的经营者,他们与普通消费者及设计师有着不一样的立场与角度,他们所看到及了解到的夜店文化或许更为直接。如今,夜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白热化,为了抢占市场,夜店经营者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吸引顾客,往往在投资与选择设计方案的时候,大部分夜店经营者都希望自己的店与众不同,求新求异,希望以此招揽更多顾客。

韩建 扬州苏荷酒吧经理

以我的经验来看,顾客对店内的室内设计只要感觉舒服、别致就可以,最重要的还是服务方面。以前夜店比较流行用不锈钢、玻璃等材质,对顾客来说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现在可能返璞归真的设计更受大家欢迎,比如采用日工业时代的一些废日金属加木质结构为主的夜店设计,看起来不是很华丽的那种。目前国内夜店品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属于群雄割据的状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本土的小酒吧可能会被淘汰。

史小姐北京MIX酒吧市场负责人

北京还是比较推崇夜店文化的,但有些现在走进一种误区,比如有驻场小姐之类的,我觉得这种生命力都挺短的。我认为夜店还是要以音乐、人群为主比较重要,我们一直都在把夜店作为一种文化来做,以音乐为主打,做一些关于DJ的活动比较多。

当你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肯定要给它穿最好的东西(指最新设计),但夜店装修风格更新很快,你会发现它很快就过时了。而有时候我又发现,顾客对店内的装修真不在意,我们有一个广告语是“MIX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因为顾客会特别怀念每一个角落,所以他们对店里的设计是不是流行的不是太在意。我觉得可能还是跟人群有关,熟悉的地方让他们更加放松。

未来的夜店文化流行趋势不好说,其实谁都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只能说坚持自己的东西吧。

贺沛祥 深圳本色酒吧经理

我认为夜店的室内设计对经营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当顾客进入酒吧之后,对店内设计立刻会有直观的感受,懂的人会非常欣赏,因此室内设计也是夜店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的酒吧由自己的团队根据不同的地段、消费群体和不同的空间进行设计。目前国内夜店市场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娱乐元素,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喜好,很难说什么样的夜店文化才是主流的,我个人认为流行的东西只是昙花一现,真正怀旧、经典的东西才会流传的比较久。

陈建秋 创意设计集团负责人

自从从事娱乐设计行业以来,“逛”夜店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借此可以考察夜店的发展和流行趋势,以掌握此一阶段全国范围内夜店在装修设计和经营理念上的更新。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夜场的设计,在风格上多方借鉴,形成多种氛围不同的夜场,设计效果提升较快。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者大都要求设计效果要比现有的场所更为高档,确保项目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使得设计师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无形中发挥了设计师的潜能。

环艺和室内设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65-03[ZW(N]

[作者简介]唐吟(1980―),女,甘肃张掖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的、本质内涵与特征,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教育部自实施“卓越计划”以来,给予了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新契机和教育改革的新目标,要求其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也赋予地方理工科院的大学精神以新内涵,即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务实踏实的精神气质和服务社会的理想追求,彰显人文与科学的精神、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批判与创新共存的精神灵魂。

立足于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其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一方面各类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推进了人才培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型向创新型模式转变。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该如何确立价值取向,如何与新时期人才需求的发展同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独特的大学精神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起着重要价值引领和导引作用,两者的融合能产生特殊价值效应,能使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办学坚定价值认同、角色定位,确立依托工学优势资源、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能促进以创新知识为定位、兼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形成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办学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特色。

二、科学精神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吴冠中教授认为“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必然联系。科学追求“真”,注重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而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其发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造物者”即艺术设计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性,要求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实践性,科学技能性和技艺性。“科学”和“艺术”两个不同领域的融合,互相补充、激励创新,共同促成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既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因此,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地方理工科院校“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艺科交融,使学生获得审美、造型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最终培育创新型人才,即富有引领生活时尚的设计理念,充满创造性艺术构思,掌握精湛的物质表现技巧的人才。由此,在艺术和科学精神融合价值的引领下,要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的关键性环节中,即要注重“融合性”和“综合性”内涵,关键在创新。

(一)教育理念融合创新

在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通常属于“弱势”学科。因此,理工科院校不能“科学”一枝独秀,“艺术”做点缀,教育理念是先导,要大力重视和宣扬“艺科交融”,使其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引领公众、教师、学生达成共识,共同执行。

(二)课程体系融合创新

具体策略如下:1. 改变传统式的学科细分,学科内容要进行重组与激活,达到不同程度的合并,避免交叉知识讲授上的资源浪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为例,已有学科内容涵盖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再到展览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未来甚至可以包括材料科学、矿产资源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学等跨度极大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多行业之间深层的渗透与综合,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都有很大帮助。2. 课程结构强调“博”,并体现多样化、平衡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本科一、二年级,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开拓学生视野和专业基础知识面,强调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3.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在实现某一个具体设计项目中,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总之,这种具有“融合”、“综合”特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专业”为单位构建的单一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模式,这种学习的集中与整合,也为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团队的融合,增进教师个体实践能力

具体策略如下:1.制定教师实践培训计划,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对纯美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高层次的设计培训班,或到设计公司进行全脱产进修;学校应制定刚性政策,鼓励年轻教师,深入设计公司实训1~2年,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研发与工程实施;教师也可利用假期,到企业兼职,吸收一线实践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2.制定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如本校环艺方向教师参与的诸多“城市景观规划项目”,可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3.将各学院教师组成联动组织,或聘请校外有经验的设计师,充实学生在工程、技术及实际操作上的知识,实现教师队伍在组织、知识结构上的融合。

三、求真务实精神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

“求真务实”,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工科院校治学精神的体现。“求真”,要实事求是,把握时代性和事物规律性地去实践;“务实”是讲究实际、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的,其核心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求真务实”精神的最好体现。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应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为导向,培育校企联动、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执业能力,能体现服务地方社会,务实办学,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校企联动

企业使学生的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学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使用人才形成一种供求关系,学校与企业间深层次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执业准备。具体策略如下:1. 学校与设计类相关企业联姻,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生产实习环节以及优秀人才的招聘。2.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并与他们形成长效、双赢机制。如笔者所在学校于2012年成为首批广西“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后,主动适应地方动漫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试验基地、试验园区形成联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实训和研发条件,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3. 鼓励企业提供项目,使部分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由本校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学生的教学指导,改变以往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短时参观”的状况,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学生能更贴近专业、企业、市场和社会,培养了其独立开展工作的执业能力。4.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学生完成实习基地的“实训”后,企业技术导师参与评价与打分,带队教师负责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显现的知识缺陷,以便在未来学校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补充。

(二)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设计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应用素质的设计师,以笔者学校为例,本科层次教学区别于研究型设计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综合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有别于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同时,实践性并非实践类课程专属,作为一种教学思路与方法,适用于各类课程。如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鼓励教师采用课题教学与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取得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创意能力、市场认知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收获。

(三)执业能力特色

一方面,设计师要懂市场、懂工程、懂法规、懂经济,具备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知识,才能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执行、执业能力是实施创意、创新的保障,是设计人员的核心素质。因此,执行、执业能力要与创意、创新能力并举,才能培养适应社会现实、地方传统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服务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同时,要注意强调课程结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发展同步,以保证毕业生快速适应执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

四、人文视野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科学规律的探索,是求“真”,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是求“善”,使科学获得人道内涵,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产生人才培养的最佳效应,即对“人”的培养,强化了“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归宿点,也成为现代大学追求的永恒目标。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文精神注入学生心灵,激发艺术灵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能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自由和幸福,并彰显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但事实上,地方理工科院校科学氛围浓厚,人文精神不足,加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理论和文化素养课程不足,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造成学生人文视野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人文视野的融入和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一)加强艺术理论课程建设

艺术理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能拓展设计人才人文视野、完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服务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构建学习体系,激发学生专题化、研究型学习。

(二)丰富学生审美实践

关注校外文化艺术领域,注重校外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访问画家的工作室和工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迹等;到公共环境领略自然美、设计物的美、及历史事物和文化背景,并作调查和记录;尝试独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如学校、医院、公园、车站等场所的视觉环境和景观。

(三)提升校园人文氛围

多元化艺术素养类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提高审美修养;举办创意大赛,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投入美术馆、展厅建设,将美术作品和文化性资料、实物或复制品等长期陈列展出,让学生能自由地接触实物,以增加校园人文氛围等。

五、结语

总之,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也面临创新和改革,从其独特大学精神出发,探讨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价值效应与策略问题,能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明确学科发展优势、资源基础等,也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顺应人才培养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钱亚琴.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精神内涵反思[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12):98-101.

[2]葛蔓,等.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84-85.

[3]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5-29.

[4]刘超英.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