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素质 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及自身实践的影响,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具有各种心理疾病症状的高校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1.9%,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人数更多。我们要了解并分析大学生目前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一、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寒窗苦读的高中有着很大差别,加之大学有着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学生沉浸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由于平时学习节奏缓慢,考试期间则需要临时突击,多数学生则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躯体状况和心理状况[3],如头痛、睡眠失调、焦虑等等各种不良情绪。

(二)人际交往及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离开了父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同学们的友情,同时也渴望结交异性朋友,甚至收获爱情,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失调冲突等现象。与朋友闹别扭,失恋甚至单相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据调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恋爱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导致一些不良情绪[4],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甚至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三)环境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活往往被学生无数次憧憬、美化。但当大学生真正走进大学,可能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想象的大学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大学校园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各种人和事都会遇到,有些大学生对大学校园过分美化,导致入学后失望太大,一些人很难接受这种巨大反差,出现悲伤、失落等消极情绪。同时,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不管是上课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计划安排实施,刚刚离开父母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特别是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会长时间难以适应,自信心、自尊心都会受到很大打击,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自卑、抑郁、强迫、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

(一)先天生理基础

先天生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先天条件,是健康素质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一些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如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等,会直接影响其日常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面临某种压力或者突况,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一些重型心理障碍疾病与遗传密切相关,而轻型心理障碍则关联度较小。

(二)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要改变,有些大学生在适应这种转变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教育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无处不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社会教育,教育可以使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使人们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7],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同时,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气氛不和谐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因此,高校更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学生心理工作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与重视,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佟丽,胡俊峰.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2006,4(22):293-295.

[2]郑延芳,王虹.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6(16).

[3]潘书波,咸秀丽.高校学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

[4]陶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下降成因的研究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2007,33(4).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2

关键词 95后大学生 心理状况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0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LIU Bing

(College of Science,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major universit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ir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lso belong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a very important part. Under the status quo, 95s college students after becoming the "main" group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in character, ways of thinking aspect and 80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different after 9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95s further strengthened 95s effective strategy in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to explore,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credentials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quality education

0 引言

时代的发展势必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教育部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性格上、思维方式上、学习习惯上、生活习惯上,均存在较大差异。①尤为明显的便是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而现状下,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群体。为了使高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做好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便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课程发现,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如过度依赖心理、自负心理以及孤独心理等。针对这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均需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够促进95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对“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改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在步入大学初期,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这主要是对未来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会使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从而感觉梦想遥不可及,甚至到了后期,在学习上失去方向感,并且存在较大程度的就业焦虑。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实际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几点:

1.1 追求心理与依赖心理均过度

步入大学,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中及高中之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多数时间沉溺在题海当中。而大学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学习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生活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一系列的变化均会对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尤为明显的有两点:其一,追求心理过度。95后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往往会对大学生活进行美好的遐想,但是大学的设施、环境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往往会造成95后大学生的不满。对于过度追求的大学生来说,在相对较差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便会形成一种失落的感觉,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其二,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了稳健发展势态,在这样的势态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95后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幸福、经济宽裕的家庭,这就造就了大部分95后大学生存有过度的依赖心理。②而大学生生活及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让95后大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造成内心的迷茫。

1.2 自负与自卑产生冲突

大学与高中、初中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无论是在培养人才理念上,还是对实践教育的重要程度上,均有很大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或者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一面。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会自信过头,从而产生一种自负感。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对自己形成了挑战。③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生活和高中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偏差。当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当发现付出和努力有时候不成正比的情况下,慢慢地便会产生自卑感。在95后大学生自负与自卑感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不利于95后学生发展。

1.3 孤独无助心理较为强烈

大部分95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家里的“宝贝”,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评估学生素质的指标增加,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均是评估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指标。基于此情况下,许多95后大学生开始变得默默无闻。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注与关心。为此,95后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另外,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很多95后大学生不能够换位思考,没有包容心,从而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明显的距离感。基于此状况下,当遭遇困难而无人帮助时,95后大学生便会感到孤独、无助,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2.1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大多数95后大学生都生活在经济宽裕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数表现为过度溺爱。一些家长张罗了孩子的饮食起居,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这样溺爱的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满足不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会造就孩子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从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来,进一步使孩子引发了过度依赖、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2.2 高校教育的缺失

这几年,国内高校开始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理论、实践课程,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提供保障。但是,纵观前些年,我国高校虽然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方面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便使得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在独立自主能力水平方面也显得较为低下。目前,部分高校也存在上述问题,进而便造就了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抗压能力不足、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状况。

2.3 社会评估的片面性

对于自信而言,需在正确地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但是,由于95后心理的不成熟,认知水平偏低,但方面地认为自信便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④比如用学习成绩优秀而肯定自己,学习成绩差便否定自己。显然,这是在学生本体方面,将社会评估取代了自我评估,从中也可以认识到社会评估的片面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95后大学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社会评估与自我评估两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3 加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便显得极为重要。可以开展适合95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知识讲座,通过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了解人类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心理自我调节方法。通过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使95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一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除此之外,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对95后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比如采取心理量表中的“自动思维量表”以及“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等,实现正确地评估95后大学生的心理。⑤在认识95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便能够为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奠定良机。

3.2 努力提升心理咨询员素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便需要对高校内部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主要培养心理理论知识、心理辅导技巧以及心理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咨询员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强化的条件下,便能够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另外,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员需积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并给予他们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帮助,从而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

在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社会。一些理论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营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而在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上则显得较为不足。因此,需针对95后大学生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以及歌唱比赛等,开展这些文体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⑥另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清扫城市垃圾、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以及慰问残疾儿童等。这些活动都能够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总之,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对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积极作用,高校需充分重视起来。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认识到我国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状况,且引发因素诸多,包括了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强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比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以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结合现状95后大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信做好以上这些,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② 邵雅利.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4-58.

③ 熊猛.我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00-406.

④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9-76.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面临上述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冲击外,还要面对其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内涵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打造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素质,它是学生各种素质提高的中介,是大学生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着受教育者人格塑造的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受教育者正确的把握自我,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身的行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全人格。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诸多不良性格,如孤僻、懦弱、害羞、不合群、敏感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思想进步、朝气蓬勃、能独立思考、有参与意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部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将新生入学与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举,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措施和方案。每年对新生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发现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根据诊断结果,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辅助育人功能。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避免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无先进设备的状况。心理咨询不但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排解学生心中的忧难,开发其身心潜能。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去适应外界环境。

4.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于兴虎.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 2010(2).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4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

(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

(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

(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

(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

(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环境中的同学,比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因此宿舍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与班级成员交往比较多,班级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质,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5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深化体育教育文化的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 教学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与处事的态度和谐安宁以及与周围环境保持的协调的能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降低大学生人群的伤残率、发病率,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学校应有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及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大学懂得如何采取有益的健康行为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衔接教育滞后

在大一新生报道时,学校忙于各种迎新事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学生报到安定后,首先开展高中与大学的心理衔接教育。当大一学生一旦对于学校的新鲜感过去后,导致会出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努力地学习,一是发泄式的放纵,有的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为自闭、偏执、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症状。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反映出他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对调节以及减轻学生的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急于摆脱家庭与学校控制

大一新生几乎从走出高考的考场开始,就开始计划自己走出家庭的生活了。特别是,在高中被牢牢拴在教室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他们暂时难以承受的重,回家后的任何约束都会成为他们心理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近乎爆发式的环境转换,会让学生一下子忙乱。

二、对策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教育与辅导高密度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大学在开学初,在学生稳定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高密度大力度地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特别是心理的衔接教育。一是尽快地完成心理过度,二是要最快地发现那些心理问题的苗头,三是要为那些心理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在形式上,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体验教育、朋辈教育以及个人针对咨询,尽量地避免授课式的教育,再激起学生的逆反。

(二)设计多样化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新生进校后,新鲜感几乎在一两天内就过去了,相对高中很少的课时,如果校园文化生活跟不上的话,将会逐渐造成学生的空虚与无聊心境,特别是在开学初让学生在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空虚中感觉难熬。因此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先把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体育竞赛的竞争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通过比赛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摆脱焦躁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实践经验,不但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自我就业规划教育

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主要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理性。因此,学校要站在对学生自我教育与个人规划指导的角度上,多开展这类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尽快地走上一个奋斗才能成功的轨道上来。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可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培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体育中教学经常组织一些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和足球游戏中的特定的集体合作和默契的配合,可以促进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联络合作以及对抗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体育促进运动的自我体验

教育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能正确的子解对自我认知,如:自我体验、认识、评价等,使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知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自我的稳定信心。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物理方法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激励性规制及心理训练方法等,让学生通过运动方式发泄及时控制自我负面情绪减轻学习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鼓励学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利用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 郝伟.试论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3] 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4] 刘运洲,吴红权,王改芳.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01.

[5] 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意义 现状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都变得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更是复杂多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心理素质的差异,许多大学横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偏激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应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只有及时地调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平衡,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格体系,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自身选择、吸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业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方法之一。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潜能开发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创造必要条件。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被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使得受教育者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的转换,发展成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潜能最终得到充分发展。

(二)从当前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学生形成了知识的沉淀,素质得到提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成为一名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的有用之材,促进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差。部分大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远离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原本熟悉的生活圈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五湖四海的同学在一起,风俗习惯、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很多学生在一起难以和睦相处,加之自己的生活圈子尚未形成,失落感比较强。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依赖父母,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会处理。第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就是学习,但中学时期主要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看得很重,而大学里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产生一系列厌学、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第三,管理环境的变化。中学时期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抓得很严,主要靠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但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在外,突然之间没有了外在的约束,仅靠自我管理,很多学生缺乏归属感,感到空虚和彷徨。

(二)人际交往关系不和谐。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人际交往不和谐造成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预先磨炼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强,与同学的相处有时并不是那么和谐;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经常把人际交往理想化,当发现对方有不如想象的缺点是,便会产生排斥、不信任、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恋爱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具有强烈的结交异性的愿望,对于不想谈恋爱只想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讲,也许会受到异性的青睐,惹来盲目的追求者,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因为你不论躲到哪里都会惹来不必要的骚扰。对于想谈恋爱的同学,因为缺乏恋爱经验,并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否喜欢,会出现与异性结交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因失恋而痛苦,进而不能自拔而影响学业。

(四)就业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由于金融危机仍为彻底消失,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第一,稳定性差。很多学生很难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待得时间长,跳槽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往往不安于现状,经常变换工作,导致就业不稳定,这主要是来源于周边同学的比较,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工作,攀比现象严重。第二,择业时不能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一旦出现待就业的状况,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缺乏自信、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依旧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但是大学可以算是半个小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高校,这里有时代最前沿的信息,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并不完全是课本知识,社会要求教师适当地将社会知识带入课堂,大学并不是仅仅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会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过于沉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有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他们缺乏分辨能力,情绪易产生冲动,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比如,家长对学校工作不配合,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家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在校发生的问题,很多都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埋下的种子,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作简要说明。第一,是否独生子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更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重视,其成长的环境相对更加轻松,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子女众多,感受到的父母的关爱相对少于独生子女,同时,子女间的竞争也会导致部分子女的自卑、压抑及不公平感。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视野局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而产生敏感、自卑,导致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第三,家庭气氛越不和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关系不和谐易对家庭成员的情绪、情感、个性等产生不良影响,易导致冷漠、孤独甚至自我封闭,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第四,父母期望值的压力。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有时父母高于实际的期盼,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烦恼,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三)学校因素

为了提高升学率,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造成“高智商低情商”的怪象。另外,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难以配备充足的心理指导教师,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青年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两大突出特点。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这个特殊时期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认识不清,人格发展不完善,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情绪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教育,要优化教育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和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能力。定期邀请心理学家举办系列讲座,放映相关影片,开展大型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优秀的校风和学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和谐的校园环境,必能使大学生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得到升华。

(三)加强就业指导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职业心理准备、人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到大四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教授他们“就业、面试心理技巧”,应聘技能训练,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需求,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成功走入社会,并适应各种社会就业能力。

(四)充实专业的师资队伍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很难配备充实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就需要从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辅导员教师中培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并最了解他们的人。高校应派遣大批辅导员参加培训,只有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郭秀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0,(3):232.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7-110,120.

[3]毛宝胜.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65-66.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53-55.

[5]徐娟.2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