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眉县;红河谷;快速干道;三化一体;三区四点
红河谷快速干道位于陕西省眉县县城东部,道路北接310国道,南至红河谷沟口,是连接310国道和红河谷森林公园的快速旅游干道,总长11.35km。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两侧的景观林带设计及4个主要节点的景观设计,设计总面积约35.1万m2。
1 设计定位
1.1 引导旅游的景观长廊
以植物为主,通过凭借周围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两侧营造具有序列性的绿地景观,不仅使快速干道成为一道优美的景观线,而且成为导引旅游的景观长廊。
1.2 展示本土人文的文化走廊
林带景观结合丰富的景观小品,展示眉县的本土文化,寓文化内涵于道路景观设计之中,形成一条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长廊。
1.3 体现生态和谐的生态绿廊
以植物景观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植物材料,在快速干道两侧形成具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的生态绿廊,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美化旅游环境。
2 设计思路与原则
2.1 设计思路
2.1.1 生态化――以生态为核心,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态路。生态化是城乡建设的发展潮流,设计以生态为核心,通过在快速干道两侧营造以植物景观为主的景观林带,使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更上一层楼,以生态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1.2 景观化――以景观为目标,打造景观优美的景观线。打造一条景观优美的旅游快速通道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设计以快速干道为载体,打造一条景观丰富的快速旅游通道,让游客一进入眉县,就能观赏到优美、变化、持续的景观,提升旅游形象。
2.1.3 人文化――以文化为生命,打造展示本土人文的文化廊。以文化为本次设计的生命,寓眉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于景观设计之中,将旅游快速干道打造成展示本土文化的长廊,使游客在这条文化长廊中体验到眉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和谐,改善环境。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及利用,在快速干道两侧形成具有较好防护功能的景观林带,有效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2.2.2 景观亮化,提升形象。设计应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及植物的观赏习性,结合景观小品,在快速干道两侧营造具有形式美和良好的视觉效果的绿色景观,美化、亮化旅游环境,提升县域旅游形象。
2.2.3 统一多样,景观丰富。在整体布局及风格上,要使整条道路的景观浑然一体。在道路的各个区段,在遵循统一协调的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景观,体现景观的节奏感和序列感。
2.2.4 保障安全,提升服务。快速干道是通往红河谷的旅游干线,车流量大,在道路交叉口处配置的植物密度和高度等方面要考虑司机的安全视距。
2.2.5 持续发展,促进和谐。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搭配,创造具有持久性的植物景观,要求这种景观效果能长时间的存在,成为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
3 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适地适树;防护性能强;植物的多样性;观赏性强;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3.2 设计采用的主要树种
(1)乔木树种。白皮松、云杉、广玉兰、女贞、桂花、五角枫、樱花、合欢、银杏、七叶树、垂柳、白玉兰、紫玉兰、碧桃、红枫等。(2)灌木树种。石楠球、海桐球、凤尾丝兰、红叶石楠、小龙柏、丁香、独杆紫薇、榆叶梅、牡丹、绣线菊、南天竺、金叶榆球等。(3)地被植物。茑尾、葱兰、白三叶、混播草坪等。
4 景观设计方案
红河谷快速干道是一条纵向的旅游通道,依次穿越了工业园区、村庄,直至秦岭脚下的红河谷沟口。结合道路布局及环境氛围,将景观林带划分了3个主题景观段,同时在4个主要位置设计了4个景观节点,因此,快速干道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是“三区、四点”。三区:分别是城市景观区、田园景观区和山水景观区。道路景观逐渐从城市景观过渡到田园景观,直至自然山水景观,以一序列变化的景观对游客进行心理引导。四点:分别在310国道、南环线(汤齐路)、营小路和河营路号陕速干道的交汇处设计了一处景观节点。这些位于重要位置的景观节点需要重点设计,使其成为道路交汇处的亮点。
5 景观设计
5.1 景观区景观设计
5.1.1 城市景观区。城市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北段,城市的气息浓厚,设计的景观主题以城乡风貌为主。植物配置以色彩绚丽的灌木模纹形成铺垫,模纹以流畅的自然曲线为主。模纹之间以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小乔木形成团状点缀,既有流畅的平面变化,又有层次分明的立面变化。后排配置高大的乔木,形成绿色的背景。其次,在林带内适量设计体现眉县风采的景墙和雕塑,给人强烈的时代节奏感。
5.1.2 田园景观区。田园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中段,道路两侧村庄棋布,田园气息浓厚。该段的主题以田园景观和眉县民俗文化为主。设计时,注重保护道路两侧现有的田园景观,采用借景的方法,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在道路两侧。群落状大片栽植花灌木、大、小乔木,形成立面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体现了休闲舒适、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结合植物景观设计,在林带内隔段设计一组雕塑,主题以田园景观和地方民俗风情为主,或为农耕情景和丰收喜景,或为民俗雕塑,使该段道路成为展示眉县民俗文化的窗口。
5.1.3 山水景观区。山水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南段,是红河谷的门户区,景观设计利用霸王河的石头,以树木和石头组合成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胜景。在设计中,利用现有地形,形成了自然起伏的微地形,再结合大块的景石在林带内形成山石景观,以体积较小的卵石借鉴“枯山水”的手法在草地上形成曲折流淌的石头河,使游客还未进入红河谷,就感受到浓郁的旅游氛围。
5.2 景观节点设计
5.2.1 景观节点1――绚林迎宾。景观节点1位于快速干道北端,以植物景观和景观小品结合,在高节点处设计具有人口寓意的景观。道路两侧各设计一处现代风格的门柱,作为旅游干线的迎宾门。门柱周围配置色彩鲜艳的乔灌和地被,形成植物背景,对门起到衬托、点缀作用。
5.2.2 景观节点2――地丰华。景观节点2位于快速干道与南环路交汇处。眉县古称d地,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资源丰富,民俗古老。在十字路口结合植物景观布局,以景墙、雕塑的形式在绿地里展示眉县的特产及民俗文化。
5.2.3 景观节点3――园诗意。景观节点3位于快速干道与营小路交汇处,结合该段道路的田园景观主题,在开阔的绿地上设计了一组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由人、牛和牛车组成,体现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休闲 人性 生态 文化 金花茶主题
一、项目概况:
规划用地基本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的中心地段,现状由一座山体和防城区汽车总站构成,略呈扇形。山于用地的北面,汽车总站位于用地的南面,规划的广场即位于汽车总站的位置,从空间格局上看,用地资源条件十分丰富。广场用地长约二百米左右、宽为二百三十米左右,总面积约为四万一千平米左右;基地东北面为高差约二十米左右、面积约为一万四千平米左右的圆形山体,山体上长满茂密的树木植被,山顶为防城区革命烈士陵园;基地北面为城市商业地带,西南面与东南面为防邕大道和防钦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东面与西面为城市居住区。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空间开阔,人流密集,商业氛围浓厚。
二、设计目标:
防城区休闲广场方案,广场的主要功能是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休闲广场,以防城港市闻名中外珍贵的金花茶作为广场主题,同时也可以兼具防城港市每年举行金茶花节日盛会分会场广场舞台或日常广场汇演的使命。
三、方案构思:
依据项目基地的现状地形地貌空间与防城港市防城区休闲广场的主体功能和金花茶文化主题相结合进行整体设计。金花茶花色金黄,花蕊橙红色,形似椭圆,与广场基地空间形状成椭圆形非常吻合,东北面的山体形状也为椭圆形状与广场形状相互呼应,犹如防城区市中心两朵盛开的金花茶理念浮现,构成广场椭圆形放射状的现代广场构图机理。
四、设计理念:
防城区休闲广场由:A、中轴线景观B、金花茶文化主题C、主题广场标志性景观D、商业与服务配套E、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瑶族文化)、山脉高原文化等即地方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相互结合。
中轴线景观是广场设计结构的原则,以北面坡势高的山顶中心烈士纪念园与中心金花茶图案旱喷集散广场形成主轴线视觉景观,中心旱喷集散广场与主题雕塑形成次轴线视觉景观。长满郁郁葱葱的林木的山体延伸了防城区休闲广场金花茶主题的景观背景空间,休闲广场同时也丰富了绿色山体及山顶纪念景观的前景空间。金花茶文化主题主要表现在整个广场从平面构图、立体构架、雕塑小品等的三维视觉空间景观都是由金花茶自然形体概念抽象而生成。主题广场标志性景观为布置在垂直广场主轴线的次轴线入口处的喷泉主体雕塑,它是代表防城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广场的灵魂物。商业与服务配套主要是以改造广场东北面的原有商业建筑和新建商铺、公厕等配套服务的特色构筑物。红色文化主要集中在山顶烈士陵园区域。海洋文化主要体现在喷泉、沙石铺装、小品构筑物、曲线的广场纹理。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瑶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应用在广场雕塑、小品、花池、灯柱、座凳、铺装等装饰图案的特色设计。山脉高原文化是对广场与背景山体的高差巧妙处理运用。让历史与现代、传统与人文,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成一体。
五、功能分区:
防城区休闲广场根据其基本功能由椭圆形中心广场成对称布局共布置划分了十个主要功能区: 一、中心旱喷集散广场区(广场正中心):可满足大型集会需求,并设置有旱喷泉,二、舞台表演区(广场正北面):供节假日表演节目使用,三、主题雕塑水景区(广场正东面):以大型主题雕塑为中心,结合水景布置,形成广场和民俗商业街的焦点,四、文化长廊区(广场正南面主入口两边):可展示防城区的金花茶文化、海文化、大板瑶文化、山地文化、历史文化、古迹文化等等,使人们更直观的了解防城,五、民俗文化商业区(广场东北面):利用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出售民俗产品、当地特产等, 六、休闲健身树阵广场区(广场东面、西面):可满足老年人健身、下棋等娱乐活动需求,七、儿童娱乐区(广场西南面):设有供儿童玩耍的游戏器械及沙池等, 八、阳光生态草坪区(舞台表演区正东面、西面):可满足市民休闲、聚会、娱乐等需求, 九、停车区(广场西南面、东北面):分为非机动的小型停车区和机动停车区来完善配套服务,十、烈士纪念园区(舞台表演区正北面):主要是对山顶和山体环道的铺装与休憩小平台进行局部增设或改造设计。
该方案以向心椭圆形构图为主,很好的顺应了地形特点,构图圆满、大气,使功能分区明确。硬质铺地与绿化相互穿插设置,每个区具备特定的功能,可满足市民多样的选择。广场文化的外在表达主要是通过地面铺装雕刻文化图案、浮雕文化墙、文化长廊(景观金茶花构架)、雕塑等手法来体现。
六、植物配置
根据防城区休闲广场整体对称布局和不同功能分区来进行丰富多样的乔、灌、草等花木植被相结合的植物配置,点线面组合搭配,绿化配植乡土化,多用地方树种,多用变色叶树种。中心广场区种植高大稀疏通透、整齐划一的成对称布置阵列式乔木,休闲树阵和迎宾区种植具有整体环境氛围和季相色彩变化的植物,对山体绿化锦上添辉,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并充分利用人工灯光、雾气等创造出特殊效果。使广场休闲、开阔、简洁,现代、人性、文化、生态、自然等特性更充分优美的展现出来。
七、结束语
防城港市防城区休闲广场作为现代化的市中心城市广场,将会塑造防城区的城市形象标志、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一个休闲型、标志型、生态型、文化型和整体型的独具魅力的市民广场。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 《城市广场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刘蔓编著.《景观艺术设计》.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26-04
1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结合高速公路沿线的实际地质条件,突出生态防护效果,满足高速公路绿化功能的需要,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错落、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原则,达到遮光防眩、诱导视线、改善环境的目的。主线及匝道绿化采用远乔木、中灌木、全花草的布置手法,大分段间隔逐步过渡,形成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立交区、服务区、收费站以大片常绿、半常绿花灌木为基调,以简洁的图案和少量的植物造景来点缀;路基路堑边坡以铺植固着性好的草坪为主,起到稳定边坡、防止冲刷、植被恢复的作用。绿化设计要考虑公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与和谐过渡,为高速公路使用者司乘人员提供优美宜人、舒适惬意的视觉环境。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设计中,设计树种要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植物组合要遵循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符合长期稳定的原则,在保证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加强水土保持、标志、指示、防眩、遮蔽等功能。2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技术
2.1中央分隔带设计
2.1.1功能
在夜间,对向行驶的车辆之间会因车前灯光造成眩目,中央分隔带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起到防眩遮光的作用,并可减轻公路运营期所产生的噪声,丰富公路景观,达到景随路移的效果。
2.1.2技术要求
植树形式为整形栽植,以篱状为主,标准栽植间距1~1.5m/株;树种以常绿灌木与花灌木相结合,应选择抗废气、发芽强壮、耐修剪、下枝生长慢、耐旱的树种;种植初期灌木应高于波形护栏0.2~0.3m,养护1年后修剪成绿篱,高度1.3~1.5m;小绿篱围边、花草铺地,无地面。
2.1.3设计图例
2.2边坡、土路肩、护坡道、隔离栅及内侧绿化带设计
2.2.1功能
保护路基边坡,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隔离外界干扰。
2.2.2设计要求
土质边坡栽植多年生耐旱、耐贫瘠的草本植物以及当地乡土低矮灌木相结合来固土护坡;挖方路堑路段的石质边坡采用阳性、抗性强的攀援植物;护坡道栽植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低矮灌木;边沟外绿化以生态防护为目的,可采用多行栽植,形成绿色长廊;隔离栅绿化起到隔离保护作用,以刺篱与隔离栅相结合,形成禁入护栏。
2.2.3设计图例
图4边坡高度H>3m的土质或软质岩石填方边坡设计图例。在坡顶种植花灌木独干紫薇(¢4cm,H1.3m)、火棘(P1m),间距3m,每2km变化一个树种;边沟外隔离栅内侧2m位置栽植雪松一排,间距5m;挡水捻外侧0.5m位置栽植木槿(¢2.5cm,P0.8~1.2m)、紫叶矮樱(¢4cm,P1m),间距1.5m,每2km变换一个树种;边坡≤2m地段,隔离栅内侧加植野蔷薇(¢1.5cm)、藤本月季(2年生),按照1∶1比例间距1m种植。
图例2:边坡高度H
图8、图9为碎落台设计图例。水沟外宽度大于2m的土质边坡,20m一组,品字形栽植,株距1.5m,行距0.65m夹竹桃;五叶地锦与小叶扶芳藤按照1:2间植,距坡体0.3m,间距0.3m;独干紫薇,20m一组品字形栽植,株距1.5m,行距0.65m;土质条件较好地段,栽植迎春,团状分布。
2.3互通立交区绿化设计
2.3.1功能
诱导视线,提示减速,便于醒目识别立交枢纽。
2.3.2设计要求
以植草、花灌木为主,适量配置乔木,以片植的形式,形成较大的色块和线条,利用地形,因地制宜设计,植物图案设计体量大,简洁明快、流畅,色彩艳丽丰富。
图10为互通区设计。选择紫叶李、大叶女贞(¢5cm)、速生楸(¢5cm)、雪松(H3m)、栾树(¢8cm)、夹竹桃(P0.5m)、法青、水杉(¢6cm)成片自然式栽植,红瑞木、迎春、迎夏、月季沿边片状栽植。
2.4服务区、停车区、管养工区、收费站绿化设计
2.4.1功能
以美化为主,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游憩、休闲环境。
2.4.2设计要求
服务区与收费站区得建筑物及构造物一般都较新颖别致,具有现代感,而且空间较大、绿化用地充足,其花池、绿地主要采用庭院式绿化手法设计,加强美化效果,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同时服务区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通过绿化加以表达,突出地方文化氛围。
3结语
高速公路设计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需要对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壤、气象、植被以及社会经济进行调查,在树种选择上突出植物多样性,并避开地下设施,以实现安全与美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园环境 和谐 校园文化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中心小学是民族小学,建校于1948年,是一所具有近60年校龄的民族小学。自2000年将原来的渠头中心小学和于家务中心小学合并为于家务中心小学以来,于家务中心小学先后合并了果村、西马坊、东马各庄和北辛店四所小学,教职工增至75人,学生总数达到600人,成为通州区最大的民族小学。可见,合并后的于家务中心小学建校时间不长,各项事务处于上升势头,学生人数迅速扩大,回、汉两族的师生走到了一起,学校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当时,乡村经济面临发展的机遇期,在村乡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增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秩序、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矛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学校教育遇到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民族团结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农村民族学校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健康发展。于家务中心小学加强了学校后勤管理,加大了民族和谐教育的力度,真正将校园环境建设成为育人的阵地。
一、搞好学校物质建设,布局和谐教育环境
为了办回、汉两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于家务中心小学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对民族学校影响的调查,并且进行了分析,进而更加明确学校办学思想,适应新农村发展,创办学校特色,构建和谐校园。2007年4月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民族和谐教育的氛围。先后共筹措资金62.6万元,其中市级拨专款16.8万元,区级拨款17.8万元,乡级拨款17.8万元,学校自筹款7.2万元。在学校原有校容校貌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民族和谐教育的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实施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向内部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危旧房、墙、门、厕所改造与校园景点建设相结合。学校后勤管理者还把“合理化建议表”发到每位教职工手中,广泛征集意见,让全体教职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从建筑群落的合理布局到建筑物的装饰,从校园绿化美化到每一处景观的设置都精心设计。哪里种花草树木;哪里设橱窗、宣传栏;哪里摆放警示牌;哪里建造文化墙等都经过仔细斟酌。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民族和谐教育气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加强学校精神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很多人总认为是以管物为主。即使对学校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也是较多考虑如何使校园整洁、色彩绚丽。至于如何通过环境育人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者一般很少介入。但在于家务小学,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体设计方案,后勤管理人员充分讨论研究,并争得教育教学干部的意见,开展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对学校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和管理。
在校长的领导下,在学校总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今日的于家务小学,增添了浓重的育人氛围。漫步校园,你会时时获得一种感官上的欣悦,但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有一种民族和谐的熏陶。学校的校门是象征团结和平的大门,“一只白鸽飞向太阳”的创意时时提示着学生们要团结向上,向往和平。刚一进入大门,地面就是总面积为80平方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图,学生经常可以站在地图上望一望,走在地图上转一转,做个模型放在地图上赏一赏,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这样进入学生的童年记忆。正对着大门的花坛、假山、喷泉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假山以湖南省张家界天子山中的御笔峰为模型,不但有“看到御笔峰便知祖国,山河何等壮丽”之感,而且学校的校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就写在参差不齐的四座山峰的正面,鼓励学生刻苦勤奋,掌握本领;背面写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生”预示着教师要甘于奉献,敬业爱生。教室墙雕刻的56个民族的图案以及校门两侧56个民族服饰墙栩栩如生,学生观赏着图案,便可深知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的智慧,同时也能体会到各民族的信仰和风土人情。为了解决校园地势西高东低不协调问题,学校特意设计建成了长城墙,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长城墙显得愈发雄伟,犹如一条长长的纽带维系着学校回、汉两族师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由“发展民族体育,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红字组成的百米铁艺长篱鲜艳夺目;庭院式、石头房子、蒙古包、大房子和竹楼等民族建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还有刻着“学无止境”、“有志者事竟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传统美德语句的大青石相互映衬。他们认为,学校的景观就是无声的语言,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于家务学校是一所民族小学,这里的景色十分美丽。校园内有神秘精美的少数民族标志,操场上有绿的迷人的绿篱。你要问我喜欢的地方是哪里,那还是教室旁边的百米长廊。老师们在长廊两侧种下了小葫芦。每到春天,小葫芦上长处了嫩绿的小芽,像小月牙一样。慢慢地、慢慢地,芽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个嫩绿的小葫芦叶,风一吹,叶子哗哗作响,像在演奏乐曲,呼唤小葫芦的诞生。夏天,嫩绿嫩绿的叶子变成绿油油的,就像一把伞,为小葫芦遮风挡雨。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小葫芦架顶着烈日为我们准备了乘凉的好地方。同学们在走廊里跳绳、踢毽子、做游戏,阵阵凉风,感到十分凉爽。秋天,小葫芦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小葫芦已经变成了大葫芦。同学们既可以捡几片叶子作为标本、书签,还可以观赏美景;葫芦架上长着可爱的葫芦,像葫芦娃似的,在嬉戏玩耍,和同学们捉迷藏,同学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冬天,虽然葫芦架上已经没有葫芦了,但是每当我们从那里走过的时候。眼前都会闪现出小葫芦为我们遮阳的情景。啊!多美的葫芦,多美的绿色长廊。这是学生的作文《校园的一角》,小作者通过对学校“绿色长廊”一年四季不同特点的描写,道出了对学校教育景观的深深情感。
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条走廊,每一间校舍上的校园景观都成为了民族和谐教育的传播地。真可谓,和谐如山景,山景充满祥和、洋溢着宽和、流淌着亲和、存在着调和、保持着谦和。身处在融现代风格和民族特色建筑为一体的精神家园,使师生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民族文化相伴,陶情养性。建筑不能行动,风景不能出声,于家务中心小学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布置,是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民族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民族和谐教育的文化氛围。
三、制订相应措施,营造校园文化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项目规划设计结构
Abstract: in July 2009,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jiashan county, the original butyl gate into town YaoZhuang tow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jiashan county, the county government decided to build a new YaoZhuang line of Shanghai "the Shanghai new c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YaoZhuang existing location traffic advantages, basic advantages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 become to undertake Shanghai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nghai and south jiangsu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姚庄镇位于长三角核心区,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临沪新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将极大促进姚庄镇的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而作为姚庄城镇空间的延续与扩展的核心发展区,是姚庄镇近期建设的重点,因此亟需通过规划的编制来引导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新姚庄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
1. 1规划理念
(1)建立新型产业区特色形象
临沪新区作为嘉善三个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高地,必须提升自身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作为临沪新区的重要区域,是整个新区标志的门户和形象,因此,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核心发展区必须突出特色,展现新姚庄形象。
(2)完善产业区功能配置
临沪新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产业园区发展除集聚一定的产业规模外,还必须具备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配置体系,配置“2.5”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多种功能组合所带来的叠加效能。——“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3)塑造综合配套区城市景观
迈向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姚庄镇核心发展区的综合配套区既是产业园的生活配套区域,又是城镇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广场节点为重点,以现代建筑为骨架,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塑造姚庄独特的城镇气质和风貌。
1.2 规划原则
(1)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为基础,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
(2)产业发展与特色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有魅力才有竞争力。在构建城镇特色上,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和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支柱产业,推动城镇特色的营造,使姚庄成为未来的“光伏之城”。
3. 规划体系
3.1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廊三区” 的功能结构。“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宝群路以南、清凉大道以西,主要布置管理服务、商业、科技研发、孵化、宣传展示、产业培训、健身休闲等配套设施。“一廊”即南北向的景观廊道。“三区”即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区、精密五金机械发展区、综合配套区。
3.2 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位于核心发展区南部,是姚庄镇东南居住片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商住开发和新社区的建设,规划用地面积24.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8.36%。
(2)商住综合用地。为适当紧凑混合发展及就近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规划增加居住商业混合用地,主要位于洪福路以南地块,规划用地面积6.5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24%。为确保居住功能的主导特性,该类用地内的居住功能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70%。
(3)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用地面积34.5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1.74%。
(4)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规划区北片,产业性质以新能源、精密五金机械产业为主。规划用地面积162.8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5.41%。
(5)道路广场用地。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37.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74%。其中规划道路用地面积36.59公顷,广场用地面积0.24公顷,社会停车场库用地0.62公顷。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1.4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5%。主要用于规划区的变电站、环卫站等设施。
(7)绿地。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用地面积26.4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0%。
4. 城市设计引导
4.1 城市设计结构及形态示意
临沪新区核心发展区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归纳为“一心、一廊一轴、多点”,是提升核心发展区品质、展现形象的重要元素。
(1)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既是产业园的综合功能配套中心,又是展现产业园区形象的窗口,也是整个核心发展区的景观绿心是城市设计的重点之一。规划通过景观的渗透,将综合服务中心和景观廊道融为一体。规划位于宝群路以南、清凉大道以西,地块用地面积14.60公顷。
规划从生态、现代的设计理念入手,充分利用现状丰富的水资源,创造一个开阔的中央湖区,通过连续的水岸开放空间与游步道将各个功能区域在概念上以及空间上连接起来,最大化到达中央湖区的景观视线。
在中央湖区东北面安排管理服务大楼,设置行政管理、宣传展示、产业培训教育等功能,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其便捷的交通和合理的服务范围,主体大楼及附房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体现现代、庄重、高效的时代特征。
在管理服务大楼西面为商务中心,内部主要包括会议中心、酒店餐饮中心以及为产业园服务的商业设施。规划商务中心建筑形式为高层,形成整个综合服务中心的制高点,也与景观廊道南端点形成视觉空间对景。
在中央湖区南面安排科研、孵化、休闲游憩等功能区,整个功能区采用“建筑群+渗透绿带”的组织方式,体现公共区域的外向与开放。建筑群外观拥有较统一的基调,但不采用统一标准模式,可拥有多种灵活布局方式,西南角的科研大楼通过“渗透绿带”形成一条强有力的视觉轴线连向中央湖区,与管理服务大楼、商务中心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
(2)景观廊道。是核心发展区生态和景观塑造的亮点,滨水则是整个景观廊道重要组成元素,极大地提升产业园结构绿带的景观品质和游憩功能。景观廊道南起洪福路、北至宝群路,是南北向贯穿核心发展区的重要景观轴,主要连接产业园与生活区的区域性开放空间系统的绿色动脉,代表着自然与生态的一面,体现以人为本,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发展区形象。
规划设计理念主要藉此创造一个分布于产业园区的“绿道”空间,体现产业园区的形象特征,规划以“水”作为主线,通过步行、自行车道、文化长廊等线型开敞空间,将公园、广场、绿地等要素串联,形成“自然生态、绿色人文”的景观风貌特征。文化长廊广场上有体现姚庄历史的长廊,浮雕墙,也有体现产业园高科技产业的雕塑等建筑小品,整体形成独特的公共开放空间。
(3)洪福路重要路段。洪福路是临沪新区核心区连接上海枫泾镇的主要城市道路,是核心区公共服务功能和景观形象塑造的主要路段,是展现姚庄新市镇建设新貌的主要窗口,规划通过道路及两侧建筑空间形态引导,营造有序、统一的空间景观效果。根据总体规划,本次规划路段是核心区的商业中心地段,集聚金融、商办、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总体设计上,鼓励较大体量的高层建筑沿洪福路分布,形成高层建筑密集的景观意向。通过大中型建筑体量和开敞绿地广场的景观塑造,注重视线的引导和组织,强化水系、绿化和广场空间对内部地块空间的渗透,形成水、绿、镇交融的空间环境,并与万泰路、开放空间走廊形成重要的景观节点。
洪福路与万泰路是临沪新区最重要的门户性空间景观节点,为此,规划通过增加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在形成公共开敞空间的基础上,布置一星级宾馆,作为区域性的标志性建筑,强化其入口空间的导向性。
(4)空间节点。是核心发展区主要的景观节点,通常位于景观轴线的端部或交汇之处,分为门户节点和交汇节点(主要景观区域),合理设置地标建筑或公共开放空间。
5 规划实施建议
本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适时、适量、有序有效地进行开发建设。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报请批准之前,应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加强公众参与,积极争取公众的支持。
文化长廊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城市、江滩、生态、绿色、发展、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依赖及保护的观念正日益增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质量的期待,对健身休闲有了更高的渴求,对文化和娱乐的要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基本条件。实际情况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已进入了新的时期。
当前,各级政府对江滩的整治改造极为重视,其目的是利用江河流域这块不可多得的地块,以尽快恢复生态修复功能,在体现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本城市特点的绿色景观江滩公园,满足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新的生活水准需求。并做为提高城市形象、促进城市面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近多年来,我国众多城镇都在对城市中的江滩,湖泊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其设计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如锦上添花、百柯争流。但却都体现在进步、发展、生态、绿色和环保等科学发展的强劲趋势。
一. 以安全为基础的重要性原则
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城镇的发展和建设从古至今往往选择靠近河流、湖泊依水而居。江河、湖泊不仅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水资源,水路运输等等,同时也在城镇发展中带来持续不断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我国661个城市中,有647个城市具有防洪的任务,其中平原城市289个,小丘城市308个,沿海城市50个。历史中广州、武汉、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都因洪涝灾害而城市被淹,人民和城市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政府对城市防洪的考虑始终放在第一位,列为重中之重,天大的事。作为江滩综合整治的设计人员应根据江河湖泊流域的具体情况,本城市未来发展规模,本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依据国家防总的要求具体制定本城市防洪工程级别。可见,江滩综合整治工程设计首要考虑的是防洪安全,排涝安全,在此基础上协调考虑护岸景观、流域线性景观 、河道景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护岸、自然护岸。在防洪保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人员依据城市的要素,河流沿途建筑布局,城市的古今文化把江滩与生态绿色与景观、文化内涵及现代风貌,人文地理与民风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江滩作品。
二. 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原则
江河湖泊堤防在城市建设中具有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两重属性。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现有堤防原生态要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优化。在考虑防洪排涝措施时,充分考虑河流生态景观的要求,在河道走向,河道断面,护岸工程,河滩利用,堤防断面处理、堤防功能及设置中等多方面采取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措施。如增加防浪林种植,在汛期可最大限度的防止岸坡土体崩塌,防止水土流失。大量沿江森林植被形成城市的绿色屏障,形成新的岸坡景观,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恢复和保护了岸线生态功能,较大城市的防浪林绵延几十里,真可谓闹市中的森林,城市中的氧吧,市民游客的绿色环保的视觉享受。
曲折自然的河道及滩地线型代表着时间变化,富有生命和生态价值,其生态景观价值犹已存在给人们于感官享受。在江滩设计中,尽可能地保留河道走向,自然弯曲而不强求平直,保留河滩地的低凹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湿地、水生物池,保留原始冲沟设计为连通渠道,保留水流冲积而成的小岛,沙滩加以绿化、增加各类植被,形成自然再造景观。
河流、湖泊的护岸可分为非结构性护岸和结构性护岸。非结构性护岸包括自然护岸和生物护岸。结构性护岸根据结构形式不同可分为坡式护岸,墙式护岸,桩式护岸及坝式护岸等。根据护岸建设采用的材料不同,结构护岸又可分为柔性护岸和刚性护岸。
为防止洪水对河岸滩地的冲刷,保证岸坡滩地的稳定,目前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采用非结构性护岸形式。从生态与景观的融合方面来分析,原始生态的河流岸线,滩地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线性景观,是形成滨水城市印象主要构成元素,在自然界中极具景观美学价值。无数摄影师在世界各河川均留下了极为震撼,极为壮观美丽的摄影作品,无数的诗人,学者都为大自然曲径优美,波涛汹涌的江川留下感人的诗篇与绝句,无数现代工程设计师为恢复河流,滩地生态景观而聚集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其根本是在赞美大自然生态美景的同时,在寻找促进生态恢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绿地,生态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被占用而逐步缩小的现态下,未来城市江滩,湖泊滩地的利用,会更多地采用自然护岸和生物护岸,以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在近几年的江滩设计中设计师们尽可能地保留了滩地中的凹地,设计成有荷花池、各类生物池,在铺装中尽可能的采用了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及透水沥青混凝土材料。在堤防改造设计中采用了缓坡式堤防,增加大量树木及各种植被,使市民更亲水,更享受江滩美景。
三. 体现城市地域,人文及历史内涵的原则
河流,湖泊滩地改造设计应立足于本地域一方水土,尊重地域与气候条件,尊重民俗民风,本地域古今文化,人文及历史内涵。重在民风民俗,人文历史文化的发掘,重在现代文化内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风貌,面向未来时代精神的体现。给人于自然属性;还人于历史真实;感人于现代及未来。从而满足市民、游客的感情归宿、心理寄托、视觉享受。通过市民游客对生态江滩游览,去体会城市生态,自然,文化及历史,感悟现代生活质量的提升,体会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市民游客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汉口江滩一期建设中,设计并修筑了千米长江古今鱼类石雕,最大石雕近8米,镶嵌于25米护岸护坡中,巍巍壮观。市民在观赏中可领受长江水生物知识,明确水生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汉口江滩原地处货、运客运码头,设计铜雕塑几十个,形成铜雕群,展示百年汉口码头文化,人物刻写从码头兴建到鼎盛时期的历史变迁,追求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九省通衢,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长江,给市民带来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
汉口江滩改造城市提升设计中,将现代奥运获奖的著名运动员,以仿真人铜像,塑造了现代中华儿女为国争光,为中华争气而立足于世界体坛的风云人物,以鼓励现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少年立志,勇于为国争光。
在汉阳江滩设计中,布置了大禹文化园。以大量的巨幅石雕,宏大的雕刻墙展示了大禹治水的感人精神,展现了万里长江哺乳了两岸人民,两岸人民几千年来为治理长江洪水灾害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仅以大禹治水为背景,反映人类在治理洪水灾害面前的忘我精神面貌。利用长江为人类造福,为治理洪涝灾害奋斗不懈。
四. 多样化、多功能、多形式满足市民需求的原则
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绿色景观都与人可观、可行、可用、可栖紧密联系在一起。环境与人的和谐是江滩设计师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
设计人员要充分注重以为人本,保护生态,优化环境,运用现有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手段和方法,运用实际成熟的设计方案,用较高的设计水准,在充分调研市民现实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多样化、多功能、多形式把人们的需求在江滩设计中体现出来。
由于城镇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较大改善和提升,人们生活规律已不再是工作和吃饭睡觉的单一模式,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旅游、读书等已成为市民常态化规律。
在汉口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汉江江滩的设计中,有千米健身长廊、有体育锻炼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兵乓球场及各类游泳池;有各类文化娱乐场地、各类演出、健身广场;有园林步道、木栈道、生态明渠、小桥流水;多种形式草坪、休闲亭、阁、架;各种休息桌椅、各类小品、雕塑散布其间;文化展窗、文化长廊、各类展览、文艺演出等等,加之音响、亮化等设施,使市民、游客身在江滩,流连忘返,走进江滩各得其所。
江滩的设计是一个绿色生态、环保设计。常绿乔木、常绿灌木、常绿攀缓植物、常绿地被植物、落叶乔木、落叶灌木、落叶藤本植物、草本花卉等各类植物几百种,远远看去像花的海洋,像绿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