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医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意向
十几年短暂发展的历程中,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从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专业的就业总体情况下看。存在着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的供需错位问题。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自山东省各大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270名。
1.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专著、核心期刊等文章并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资料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采用毕业生问卷调查,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泰安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27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92.6%,有效率为100%。
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调查和收集的相关数据采用excel等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客观量化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就业意向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形式,培养形式又决定了人才的就业去向,教育部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者、管理者、和咨询者以及运营者和科学教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就业生的就业意向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如此。 结果显示,28%的就业生希望就职于学校,21%希望就职于科研设计,19%希望去国家机关,剩余的分别是私企12%,事业单位9%,外企7%,其他2%;学生毕业后,27%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25%的学生希望立即就业,23%的希望考取公务员,20%的希望自主创业,还有15%的希望能出国留学;学生就业地调查显示,58%的学生希望留在学校所在地济南工作,19%回到家乡,其余23%选择到其他地区就业。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意向地。而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却寥寥无几,由此可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体育运动领域中还没有占有一席之地,致使专业人才大量外流,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不仅是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对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2就业信息来源
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在其就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因素,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查显示,49%的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以及相关制度不很清楚,37%完全不清楚,9%较清楚,只有5%很清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排名为:薪酬福利,主要业务和公司前景,企业资金和规模,职位信息,聘用条件,管理体制,人才培训;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途径,27%通过网站,22%通过学校就业信息,21%通过校外招聘,11%通过亲戚朋友,9%通过广播电视媒体,7%通过报纸,1%通过手机群发信息,2%通过其他途径;在学生中,39%的人认为亲属或朋友能提供最多的求职帮助,学校老师为21%,其他方式为40%。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而且从信息获得方式上看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就业信息,从而会让毕业生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在学生个人方面,他们对学校所提供的求职帮助上并没有过多希望,而更多依据亲戚朋友或者其他方式。所以在对应届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多给予一些就业指导,以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3 建议
3.1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表现,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响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首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运动技能课程,满足社会健身指导的实际需求。其次应加大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改变目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实践指导类课程应贯穿始终。只有提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实践指导能力才能显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在。
3.2设置健身指导岗位
体育运动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运动指导及康复指导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之一,为满足社区体育和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健康体育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工作岗位,以满足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本就业保障,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实现全民安全健身的全面展开。
3.3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高校、事业单位。以得到更好的名声和待遇。在地域的选择上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愿意回到乡镇就业的较少,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到中学就业也是一个很不错很适合的选择,但是往往这种选择是在个别学生最后的就业选择上。所以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自己过高的期望值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该接受的思想。
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的团体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98-1400.
[3]姚鸿恩,李宗珊,荣湘江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6,13(1):82-84.
[4]王国基,向京,杨赳赳等.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100-103.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2
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以及伤病的康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2012年开始筹备运动健康与康复申报工作,2013年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运动康复与健康(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师神圣的职责。
一、专业由来与发展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是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等15所高校相继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09年第一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目前已有四批毕业生已经毕业。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万人有康复治疗需求,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50万人,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仅11.4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约为70人/10万人口,而我国大陆仅为0.4人/10万人口。据估计,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显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综合以上原因,康复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前身。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方向是各级各类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方向发散培养,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清楚,想要培养全才,然而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看似就业口很广,但每个就业口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院开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各级康复医疗部门、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较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在充分比较国内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优势与特色,在我院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研讨下,拟定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表1。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运动康复与伤害防护两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重点学习物理治疗技术和特殊疾病的康复治疗学,比如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学。伤害防护方向重点学习运动伤害处理、运动创伤、运动医学、运动员管理等专业课程。
四、考试及学位授予
按正常教学进度表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外,专业课考试形式多样化,更多地注重测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学习习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私人教练和健康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等的情况,今后将继续努力,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完善,向国际办学标准努力,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6):406-410.
[3]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3
一、影响医学专业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外在环境
高专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编排与参与不仅受到学校体育课程的编排,还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首先,部分学校对待体育课程的编排、活动场地的安排、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高专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运动观念和态度,如果学校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与增强锻炼的理念,那么学生只靠自发性学习和自我观念的树立比较有难度。其次,学生家长和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待体育课程的学习比较单薄。家长和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成绩等直接关于学习的问题,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育课程的情况。学生在高专阶段处于人生比较重要的发展期许多观念和认识并不成熟,需要靠外界和环境激发和鼓励,综合而看大部分学生的外在环境对于体育兴趣、体育参与的激发与鼓励并不理想,有待提升和改善。
2、学生自身观念薄弱
影响高专医学专业学生对待体育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外在环境额影响,学生自身观念和意识的薄弱也会降低学生对待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自发性与参与度。学生自身体育观念和兴趣薄弱主要是学生的体育需要与体育情感没有被激发与塑造成功。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与日常体育锻炼中感受到体育运动后的快乐,以及增加自身体魄的好处,就能够加强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师在塑造学生自身体育兴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突出的地位,教师通过体育课堂的带动性,增强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情感态度。
3、教学方式与内容
在体育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上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也起着直观的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是需要学生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实践,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既不能够贴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一学生自我参与、自我练习、自我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联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相应的技巧与技能,从而塑造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部分教师也没有考虑到性别因素在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相对于男生,更倾向于力量型、运动幅度较大的、竞技性较强能够展现阳刚之力的体运动,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倾向于柔美、形体训练,例如当下流行的形体芭蕾、愈加、肚皮舞、健美操、有氧操等。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合理的安排,按照性别的编排更有利于塑造高专医学专业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体育课堂当中。
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对策
1、提升学生锻炼意识
帮助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锻炼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可以通过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加强校园内体育锻炼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运动入手看,提升体育运动技能与技巧。促进积极锻炼意识的养成。要逐步让学生树立身体健康第一,身体健康是干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保证的正确认识,让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许多院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难易度、实用性,广泛性考虑的较少,各个阶段的针对性、特殊性也不够突出明显。随着学生年龄和心理的成长对待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逐步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统筹全局,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实际需求,既要保证体育课堂的难度适中,也要考虑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学生体育课程的初步阶段,以轻柔、小幅度的运动为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保证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先易后难适当引用相关的游戏活动与体育的竞技比赛,让学生在合理的安排下感受体育的魅力。
3、丰富教学方法
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安排的基础,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一层不变、固定化发展。教师应该根据每个班级、每个专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的课业比较繁重且医学专业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对待体育课程他们有自己的倾向于爱好,体育教师应该突破传统单一、固化的训练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的课程安排,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好感度与参与度,例如,将传统的集体跑步转变为带球跑,增加学生肢体的协调性,组织学生分组接力跑,通过体育的竞技性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学生通过丰富的体育课活动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通过师生互动活动感受到体育的益处,从而塑造良好的体育兴趣与加强自身锻炼的意识。
4、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更能让人接纳,同样在体育课堂当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威严形式教学,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沟通,增进碧彼此的情感交流,让教师真正的了解学生的需求。首先,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设施,在校园环境当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客观的大环境是走向全校师生共同用运动和参与体育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寓教于乐,通过师生互动来指导学生正确的运动技巧,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到课堂的当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课程的内容。
5、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01-02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挺,杜文东.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1):42-44.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积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即将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今后在临床工作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要服务于广大患者,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其综合素质的凝聚直接关系到医学事业建设,包括责任心、理论基础、临床能力、创新意识、身心素质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1责任心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医德医风,面对患者的求助,医生要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健康水平的保障,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时刻以医生的职业精神为指导,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1.2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研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来自不同院校,自身理论功底存在差异,高校更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操作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支撑。
1.3临床能力
临床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从理论知识的吸收到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较为单一,就会出现临床思维不足的问题,很难驾驭实践工作。所以研究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给予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科室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案例经验,获得启迪,进而提升临床能力。
1.4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事业每天都在飞速进步,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药品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法的变革,都凝结着创新精神。创新是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从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因素。因而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流程,通过选题、规划、收集数据,逐步积蓄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问题的解决。
1.5身心素质
从临床工作来看,医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门诊接待患者较多,工作节奏紧张,手术过程往往耗时长,必须时刻保持全身心投入。所以医生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承载工作负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工作压力,理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储备这种工作动能,完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未来挑战。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从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剖析可以看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
2.1提高研究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直接关系对患者的治疗,综合素质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职业精神到临床能力,以及科研素养,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领域,仍然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或是缺乏科研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构建,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医生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用心服务患者,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形象。而这些正是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诠释,综合素质培育是一个从理念确立到实践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以服务患者为目标,形成职业认同感,不断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以便在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社会健康氛围。
2.3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u,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更为科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发挥职业精神、促进医学创新的基础,人才素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也是医学事事业前进的动力。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策略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高校应当打造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从多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积淀。
3.1深化對医生职业精神的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应当以职业精神作为基础,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实验探索,以及临床实践参与,都需要建立在职业精神与使命认同的前提上,其具体内容包含对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等予以关怀的思想情感,核心可以追溯到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这一内涵的诠释应当与模范形象有机关联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搜集感人至深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经典的视频、深刻的解说,对医生的职业精神给予深入阐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3.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教学体验,包括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都应当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取临床诸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互动教学,向学生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拓展学生专业思维;而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感受临床实践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支持,用丰富的视频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在带教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讨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3.3加强临床经验积累
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评估,都与最终的治疗结果息息相关。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实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适合的药物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有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份临床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的异常很可能与患者日常习惯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带教活动中要努力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向学生传授经验,并严格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3.4打造科研与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为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尝试采用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碰撞的平台和机会,所以高校应建立专业科研与实践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专业互动交流。例如,针对某类疾病组织多学科联合治疗讨论,在微信群平台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这种多学科交叉讨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高校可以举办研究生创新大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每年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估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培育发展方向。
3.5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
研究生綜合素质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本身,相关学科的引入不可或缺,例如体育、文学、美学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多种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奠定身体素质。同时医学一直都有和人文学科互动的历史,并在互动中进步,包括审美意识、创造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美学的吸收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繁忙紧张、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凝聚心理健康要素。
运动医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医疗体育;运动医学;康复体育;高校;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82―02
医疗体育,将医学与体育有机融合,对于很多疾病来说,是一种无须借助药物的巧妙治疗方法,是21世纪新型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医疗体育,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开展的治疗方式,作为最早应用的国家,中国的医疗体育的发展与普及意义重大。医疗体育,使学生既学到了医学教材之外的技能,丰富了医疗知识,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健康水平,改善了形体,调节了身心,是融健身、健美、健心于一体的医疗性体育运动。
1、医疗体育是医学和体育活动的有机统一体
(1)我国医疗体育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便有了“舞蹈、导引、按趼治病”的记载。其后的《庄子・刻意》《行气玉佩铭》、《后汉书・华佗传》以及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医书,都有对医疗体育的详细记载与阐述。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医学与体育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导引术、吐纳术、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一系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传统健身医疗体操。医学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为世世代代百姓造福。
(2)医疗体育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功勋卓著。医疗体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医疗性质的体育运动,简称“体疗”。是通过选择适宜于身体状况、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体育运动进行锻炼,达到防病、治病,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体疗门诊等。医疗体育不单单能治疗疾病,同时还能有助于全身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该疗法以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的特点在康复治疗中起着主导作用。
(3)医疗体育的几种常见方法。体疗的方法主要有医疗性体育运动,气功、生物回授,按摩、牵引,以及自然因素锻炼四大类。
医疗性体育运动是整个体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①个别功能训练:通过局部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常用来治疗肩周炎、颈椎病、中风偏瘫、脑瘫等疾病。②综合功能训练:采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爬山、上楼梯等运动处方指导病人进行心肺功能和体力恢复训练。在治病的同时,由于增强了全身的体力和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功效。③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在体育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通过呼吸操、降压舒心操、棍棒操、肋木操、哑铃操、颈功操等进行徒手或器械的针对性医疗,又可以进行以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交谊舞、老年迪斯科等为代表的保健l生群体医疗体操。群体操都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情绪和延年益寿之功效,只要运动量适宜,并且持之以恒自我训练,一定能获益匪浅。
2、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医疗体育教学
(1)让学生切身感受医疗体育的功效。通过医疗体育,可治疗或缓解某些常见小病,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例如,可以通过气功和穴位按摩结合疗法治疗近视眼。有实验证明,气功一穴位按摩结合矫正视力的有效率为90.8%,是相当成功的体疗方法。又如,对于很多大学生所在意的身高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医疗体育来解决。合理的运动处方以及适当运用增高器械加上科学的体疗与营养配合方案便可以实现身高的再次增长。
同时,医疗体育的功效也体现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缓解身体疲劳、减轻学习压力等诸多方面。开展医疗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强健了体魄,调节了身心,以更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代表了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支持与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况且,体力与耐力是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必备要素,一台大的手术,不仅仅需要优良的技术,更是对医生体力与耐力的考验。因此,医疗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坚忍的耐力方面,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2)加深学生对医疗体育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意识。医学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医学教学的优势,将医疗体育发展成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育。如中医课的按摩、针灸、推拿等方法便可在体育课上得到具体操作,体育教师在运动医学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如在实例中解说运动与相关肌肉的运动疲劳,讲授对应按摩的部位与方法等,使学生们养成运动后热敷和相互按摩等良好的理疗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对医疗体育的应用意识。
(3)在医学生职业实用性方面实际意义重大。医疗体育开展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在今后职业实用性方面的多种必备能力。
第一,掌握体育疗法,活学活用医疗体育的能力。医疗体育不仅在临床上对于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以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伤科、骨科,功能恢复锻炼是走向康复的必经之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定量活动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医疗体育对于很多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见,能够开出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也是现代医生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作为医学生医疗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医学院校将医疗体育这种医疗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强健的身体与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加能肩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高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重任。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在学习中实践,精于操作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而实践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医疗体育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亲手实践的机会。通过针灸推拿、气功、保健操等项目的亲身实践,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协调性,让学生对穴位的确定、力道的拿捏有了直观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便对实际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动手能力也由此培养出来。
第三,在实践中互助,各司其职的合作能力。合作是每个大夫的必修课。治愈一个病人,攻克一个难题,但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现实的。在实践操作中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体疗方案或是医疗体育康复过程,甚至是在运动后的相互按摩。医疗体育教会了学生怎样合作,也让学生感
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意义。
3、注重方式方法,科学开展医疗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1)培养学生兴趣,树立远大目标。在医疗体育教学中,强制的灌输不会收到好效果。让学生切身体会医疗体育的神奇功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医疗体育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讲授,开展直接有效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身感受,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要结合医疗体育的自身特点,抓住医疗体育与医学的相关性,让学生认识到医疗体育广泛的应用、功效与特点,举例说明医疗体育的实际治疗成果及其在学生今后从医生涯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树立学好医疗体育,贡献医疗事业的远大目标。
(2)配备高素质师资力量,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医疗体育不是孤立的学科,开好一张运动处方更需要多学科综合考虑、协调。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任课教师,结合医学知识(例如从医疗体育防病、治病的有效性方面,从医疗体育与中医理论方面),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将医学内容合理、有序地安排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医学与体育的完美融合。
(3)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医学学习的目的在于最终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自主灵活的应用,才是医疗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学生只是听众的教学模式,让动手实践多于理论灌输,亲身体会多于纸上谈兵。课堂上,教师传授医疗体育的原理、方法、原则。对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行等问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具有运用医疗体育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4、结论
人的健康的维持、保健康复不仅是医学的专利,还可以通过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体育锻炼的形式来实现,并且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医疗体育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医学院校实施开展的必要性。相信接受过医疗体育教学的医学生,将来定会成为21世纪技能全面、技术优良的合格医生。
参考文献:
[1]熊维君,医疗体育教学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16):68―69.
[2]钱军师,钱金梅,医学专业开设医疗体育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探索,2007(8):85―86.
[3]湛育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中应突出医疗体育的功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9):122―123.
[4]李积录,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医结合”[J],医学与社会,2008,7(21):34―36.
[5]荣湘江,孙绪生,杨霞,等,体育康复运动处方医务监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