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美术理论;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法;美术理论则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应用。
所以说,美术理论是对美术的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有效方式。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作为理性认识的美术理论主要是通过逻辑方法来完成的。逻辑方法是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抽象与感性直观是对立的,一切科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是抽象的结果。抽象既与感性直观相区别,又是感性直观的发展,它是以感性直观为中介的对客观对象的间接反映,它所提供的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是感性直观不能达到的,因而,它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人类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力才能揭示和把握感性直观所不可能发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抽象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它主要是指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过程与方式。它是通过逻辑方法而获得认识成果的。逻辑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由以得出―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作为根据或理由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的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理的结论。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个别的正确推理形式,而且还研究各种正确推理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提出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系统理论。
人们的思维活动除了理性的、逻辑的因素外,它还包括着感性的、非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一般主要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想象、联想、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方法一般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两大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非逻辑方法,是指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非逻辑方法,而并非是指美术实践中的非逻辑方法。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却具有相互补充的功能。在学术研究中,逻辑方法出现阻隔时,非逻辑方法往往是另辟蹊径的有效手法,而一旦用非逻辑方法沟通了认识的渠道之后,又需在新旧认识的鸿沟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我们强调逻辑思维在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排斥非逻辑思维的价值与地位;恰恰相反,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本身又具有鲜明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而,不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补充,同时在对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和科学的认知时,还需要研究者必须对非逻辑思维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还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不可想象,一个不具备色彩感知的人会在色彩艺术理论研究中取得什么可靠的理论成果,一个缺乏对毛笔性能掌握的人会在书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可以说,一个缺乏对美术品的直觉感受或对美术实践不曾有过直接体验的人,其所谓‘锂论成果”往往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还是美术理论中的“伪科学”。我们无须要求每个理论家都必须是实践家,更无须要求每个实践家都必须是理论家。但对视觉形式的感知与体验,却应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理论”必然建立在虚无之中,这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美术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它甚至应该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数学 能力 培养
一、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感悟、运用能力
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机器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新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实数、复数语言,而实数、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这些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
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新性的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练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实数时,“1
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的创新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新大门的钥匙。数学家高斯认为:发现比命题论证更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是说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取决于逻辑思维。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结果,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新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但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新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新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在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新,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新,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新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新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大跨度的思维方式; 整体的思维方式; 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方式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启发和发现这些智慧的火花,使其成为“星星之火”。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大跨度的思维方式
学好化学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并能触类旁通,大跨度地思维,从各个方面去把握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抓住了事物的机理,深入探索,找到创新与成功之路,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试用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材料,有金属的和非金属的,甚至连竹丝和头发也被用来作过灯丝。再如:《上教版初中化学》有一题:如何鉴别稀硫酸和酒精。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化学鉴别题 ,如总揽全书知识,从气味、导电性、可燃性、与金属反应、使用指示剂、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等8种方法进行鉴别。而多数中学生想不到前三种方法。
二、整体的思维方式
学习化学应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正确区分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等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中把握部分。“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否则,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见整体结构和大厦,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
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三、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
中学生每日驰骋在古今中外浩瀚的化学知识海洋里的时候,不是良莠不分,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应锻炼出一种特别能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极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予以辩证地否定即扬弃,批判地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发现鲜花遍地的绿洲。
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等 无一不是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知识的重要场所。结合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将 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四、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彩又变化无穷,人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仅从某一侧面去认识、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难免染上形而上学的色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包括质与量)都充分理解”。 非逻辑思维是一切在形式逻辑基本范围内所不能包容,而又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有效作用的思维形式,如灵感、顿悟、直觉思维等。化学学科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更加重要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灵感、顿悟、直觉既非轻而易举,亦非神秘莫测,虽有不确定性,却也不是无训练规律可循。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日积月累,善于穷思竭虑,及时捕捉顿然醒悟的思维亮点,记录突如其来的思维成果,要培养学生在足够的知识积淀和亲历体验之下无意识地从整体上迅速猜测、预感或察觉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联系,让非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答此题,一、考虑这几种气体的收集方法;二、考虑该仪器组按当前的放置方式:(1) a口进可收集什么气体?(2) b口进又可收集什么气体?三、将该仪器组正放:(1) a口进可收集什么气体?(2) b口进又 可收集什么气体?(3)如将其中装满水呢?如果装满饱和食盐水呢?教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问,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五、灵感思维方式
学习化学要注意捕捉灵感思维,发挥灵感思维的神奇力量。“如果把逻辑思维视为抽象思维,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或直感,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 悟,它实际上是形象(直感)思维的特例。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文艺工作者往往依靠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灵感去认识、去创作。殊不知单凭自己片面的经验、“跟着感觉走", 不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予以科学的综合,"灵感" 这位可爱的“客人”是不会来拜访你的。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等的发现无不现着“灵感”的光芒。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多思甚至沉思是灵感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教学生善于思考,注意思维的技巧和灵活性。如果学生的思维流畅、灵活而快速,遇到问题便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和判断。
只要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境、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参考书目: (1)钱学森的思维方式 钱学敏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4
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可以认为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以贮存的知识和新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产生独特新颖的认识成果的精神活动。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建筑的平面、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设备、设计理念、设计手段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整体或者局部所进行的首创性设计活动,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2.1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2.2超越性
超越性是说建筑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定势的超越,对原有信息有取有舍,有的突出有的消沉,对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
2.3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在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2.4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它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2.5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强调非逻辑思维轻视逻辑思维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是复杂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例如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遵循一种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越是复杂的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越是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状态。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动态的、网状的联系,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相反,作为主体认知方法的一种形式--非理性,却常常能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整体而正确的判断、安排和评价。这是建筑创作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万千变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灵感、直觉、潜意识,在建筑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创作的过程,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深入的理性思考,常常会唤起非理性的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这种转换是反复的,不着痕迹的,而且,对于像加纳国家剧院这类建筑来说,这种转换愈是不着痕迹,愈是自然流畅,建筑作品的层次和格调往往也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4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思维与数学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的、立体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囿于已有秩序和见解,努力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新思维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辩证综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是右脑和左脑的协同配合,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地位。
1.2数学创新思维含义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新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新思维,也直接从属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和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内容的具体细节,完整地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体现出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等品质。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应用探究
2.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他们彼此靠近,更为自然,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
创新意识是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发现,对发现的问题积极解决的心理取向。学生只有在轻松、民主的氛围,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提提下才会去积极探求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只有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去,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得以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发掘,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学生的 “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口号。
2.2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归纳总结,拓展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性对象,二是发散性方式。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对象是各式各样的,如对数学概念的推广,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等。发散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就数学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还可以是减弱条件从而加强命题的结论。
数学史上许多重大数学发现均来自于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等等,应当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以及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独到的见解,如善于发现问题、探究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3注重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常常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还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归纳、类比等。
通过这样的变题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从开始求直线交点个数到求园的交点的个数,再到求把平面割成的部分数,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进行大胆的想象,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起到了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效果。
3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要加大发散思维的训练,对问题不断的归纳总结;以加大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前提和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红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杜向兵.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8).
[3] 郭岁平.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已经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建筑的创作是需要创新思维来参与的,故而研究创新思维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般情况下而言,建筑师只有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独特而又深刻的认识时,才能够设计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深层结构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排斥和相互转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和信息量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假如只靠着直觉思维,难免会造成漏洞百出,顾此失彼。故而,本文将在一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探讨基于可拓学的逻辑与非逻辑的建筑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和建筑的设计创新
可拓学,同样也和创新学、创造学一样,均十分的重视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的思维的方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寻求变异、冲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通俗的讲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唱唱反调’以及‘从反面去思想’。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一般从正面去探索问题的习惯,主动性的打破了常规思维的逻辑性、习惯性、单一性以及单向性,所以就不符合一个常规的思维逻辑,但是可以产生超常的构思以及不同凡响的新思路与新观念。应用逆向思维,通常是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可拓性思维模式对以上的逆向思维模式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便于学习及运用,如今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建设设计创新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也不排除其中少量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不清晰,这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可拓学的方法对创新设计进行纠正。
现在我们举一个运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建筑创新的实例。是日本的一个建筑师,他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假如是在室内设计一些扶手很有可能就会使得一部分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心理,且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房子的美观,但是务必要顾虑到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于是就想到了用装饰架与储物柜来代替本应设置的扶手,从根本上起到了实用、美观的巨大作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有效地避免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的心理自卑问题。这个就是应用了逆向思维中非物元的方式,形式化模型如下:
取“非普通扶手”=“装饰架或储物柜”
在某错层住宅的室内楼梯设计过程中,曾经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设计结果一般的思路都是将错层处的室内楼梯、平台栏杆和栏板都设计成固定的,在左、中、右三个位置中只能选择一个位置.但是这样做,显然解决不了与室内空间灵活布局、多种使用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将室内楼梯和平台栏板都设计成灵活可动的,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使用中效果很好。这一构思也是利用了非物元的逆向思维模式,其形式化模型如下:
2、菱形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含发散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两种,发散、收敛的思维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延伸出多级菱形思维,这种思维模式适应于建筑设计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思维的过程可以用菱形思维模式来概括,菱形思维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将菱形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方面时,有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进行收敛性思维时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在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要明确目的;第二,创新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建筑的创新设计;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现“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对于罗博特·克利尔在负责的工程之中,强调的是“相异但相协”,在罗齐思特公寓群之中设计的希腊勇士像、外曲连接体以及双楼的设计创新思维过程,可以运用到菱形思维模式以及物元模型的模型来加以详细的描述。
在运用菱形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还必须考虑收敛的主要原则:①目的性原则,收敛的结果能够巧妙地解决工程实际和建筑设计中所遇到的矛盾问题或其它特殊问题,符合设计目标,具有目的性;②创新性原则,这一点非常的有利于建筑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③可操作性原则,非常的便于操作与实现,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还得根据其具体所设计项目的特殊要求,一部分场合有可能还会考虑到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等等进行验收。
3、传导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对一个事物实施变换导致另一个事物所发生的变换这被称为传导变换,而传导效应就是指传导变换所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传导思维模式就是在有些情况下对某一个事物实施变换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和矛盾,但却可以通过传导变换解决矛盾,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传导思维模式。将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去,可以为建筑设计的创新起到极好的作用。我国也不乏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设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如北宋时期由丁渭所设计建造的皇城,所运用的理念就是多级传导,当代也不乏利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如罗康瑞策划、投资的上海“新天地”和周边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虽然不能说是近代建筑保护的范例,但却可以说是运用传导思维模式方面的佳例。首先,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进行改造与更新,14亿元造就被称为“新天地”的具国际水平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步行街,作为对太平桥地区改造与重建计划中的第一步、然后建设优美的周边环境,利用一小部分用地建设人工湖一接着在知名度高涨、地价和房价上升的基础上,所建设的“翠湖天地”等住宅小区,使其由于临近人工湖与“新天地”而成为房价最高、争先抢购的热门商品房,一再建设的购物、娱乐商业中心区、“企业大道”办公楼区。最后则是,周边地区的人气集聚与极高的知名度,支撑且推动着“新天地”的休闲活动、旅游观光、商贸的可持续发展。
4、共轭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可拓学理论指出:“任何事物都有虚实、软硬、潜显、负正四对共扼部,而且事物的共扼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对物的共扼分析,不但可以全面认识物,而且可以利用共扼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开拓创新。”“共扼思维模式是可拓学特有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依据的是物的共扼分析原理和共扼变换原理.应用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优缺点,并根据共扼部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去达到预定的目标。”每个事物都具有负正、潜显、软硬和虚实四对共轭部,这些共轭部在一定条件时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共轭部的分析是全面认识事物的途径,也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新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据事物的共轭变换原理以及共轭分析原理。在建筑设计中遇到的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以及那些潜在的或显在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共轭分析来解决问题。比如,日本东京体育馆就是该思维模式的产物,其为东京都立的大型综合体育馆,该管的设立既要不与周围景观违和,又要创造出独特的新景观。设计上并未采用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形的高差变化,将体育馆大部分进行深埋,降低了天际线,从共扼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看来,该馆将周围环境与地貌对建筑带来的限制性转化为了建筑设计的特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可拓性,进行创新的依据就是可拓性,而这种可拓性理论可以被应用于对一些事物的创新中去。建筑创新学是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型学术领域。可拓学与一些学科相互交叉,如创新学、建筑学、思维科学,可拓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如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以及共轭思维模式,将这些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创新设计中去,便可以形成新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方法。可拓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邹广天.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7:11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