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1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探讨了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优秀品质,还应当提升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语文作为人文精神比较凸显的一门课程,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在我国最早使用“人文”一词的是《易经・贲卦》。儒家思想也强调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在西方,最早关注人文精神始于古希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尊重人的天性。美国的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在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人文精神是一复合型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既包含能力、兴趣、思想和态度等,也包含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绳,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精神一般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培养的,由客体的认知到主体的体验再到内心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彻底的内化,培养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综合素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渗透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存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导。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许多教师都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许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主体的应试教育理念。虽然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理念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人文精神关注不够,认为大纲之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学习它们都是在浪费时间。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机器,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被烦琐的语法、修辞、技巧等内容束缚,缺乏深入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容

教材作为传播文化与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肩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素材和内容的选取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和研究的,这些素材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示到学生面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深意和人生哲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从素材中引申出富有哲理和人文价值的隐含深意,挖掘文字和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二)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简单的教学素材和教材相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健康的品质和较高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传播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用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动的教学让学生领略人文精神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只有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中才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人文素养,养成健全人格。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人文内容以及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等策略,以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3.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07):95.

[3]李敏.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11.

[4]张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125-126.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技术;医疗活动;护理人文精神

如所周知,医护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本身就应当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可就目前情况来看,出于种种原因,不少医护活动之于人文精神渐行渐远。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一方面使许多不治之症成为可治之症,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冲淡人文精神的可能。因而,厘清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涵义,深入分析医护活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自觉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修养,成为人文精神重新融入医护活动的当务之急。

1 人文主义概念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的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而言,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2 人文精神涵义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者的价值。它包含三个层次:人性,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这也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即对自知性与自觉性的追求,这也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即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者的价值。

以一种人文精神对待人,就是说既不把人作为神和迷信的玩偶,也不把人降低为动物,更不能降低为纯碎的工具和手段。要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进行最基本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从而帮助个体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使个体感受到自身是一个有人格、受尊重的存在者。

3 医疗活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3.1医疗市场化的赢利倾向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削弱了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

3.1.1部分医疗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借助着自己的一些特色优势,过分追逐利润,使人被物化,科学技术被过度商业化,医学人文精神流失。

3.1.2为了加快看病的速度和完成经济指标,医生不再仔细问诊,传统诊疗和望、触、叩、听等查体方法逐渐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所谓高端的高科技检查。上述做法费用高昂而实效不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3.2医疗设备向高端发展,医生产生技术依赖。

3.2.1先进诊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深了重物轻人、重技轻德的思想倾向,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难度[1]。

3.2.2过度使用诊疗技术和手段,降低了对人文的要求,淡化了医生的人文思想。这就只能使我们在技术上能治疗疾病,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应付的医治法,从而不能赢得患者充分信任。

3.2.3因为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查患者,使医生远离患者的非技术接触增加,导致了临床误诊率的上升。

3.3医生本身的专业素养,医学人化是医学与人文、医学科学的真与医学人文品格的善、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医学具有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人文价值[2,3]。因此一个高尚的医生,要树立医学人化的思想,不仅要有治疗疾病的精湛技术,还要有对患者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关怀,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和慎独精神。

4 提升护理人文精神的涵养,开创护理事业的新篇章

4.1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涵养内修的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伦理道德、文化知识、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美学艺术的学习,提升品格与修养。

4.2通过提供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得体的举止、细致的照料,做到视患者如亲人,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通过护士温暖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患者的内心。适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调整或改进护理工作,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在护患之间建立起互信信赖的融洽关系,从而使患者乐于配合治疗,并处于身心愉悦的最佳治疗状态。

4.3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立身从业的精神支柱,是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理性知觉,是对护理价值追求的提升。一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满怀人文精神的护士,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生搬硬套或照本宣科。她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要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崇高,从而达到人文精神及护理工作的内涵有较深的理解。所有这些素养都需要长期实践的锤炼。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3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和观念,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人民的人文修养。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地理教学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对地理事象的识记、理解,对地理价值观及地理情感的培养不在授课范围,过分强调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指导,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2.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注重对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结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地理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位置,忽略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地理价值观。3.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对地理教学的评价中发现,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技能方面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在地理情感及地理价值观上的态度,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标准,因地理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加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地理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经常用鼓励的语气夸奖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地理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互相的争辩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大纲中体现得较少。为了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上可按照“提问—分析—解决”的步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提供发言的机会。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时,教学步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数据整理,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养。3.加强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具有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及创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及讲座,对教学方案进行讲评,使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扩大教师的业务范围,进行多学科的学习,使教师在地理意识、地理态度及地理价值观等人文地理方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述,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能够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如,学习《地壳运动》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使课堂的气氛和谐,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4.建立人文精神教育评价体系。要使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就要建立符合人文精神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针对地理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要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否能够挖掘地理教材内涵的人文精神并把现实中变化发展的地理融合到人文精神中。是否对学生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是否把地理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看学生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改变,重视对地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文精神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人才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进步。

作者:俞睿 单位:永泰县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4

1 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在广义上是指和人类直接相关的文化内容,狭义上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文学、哲学、法律、历史等多个方面。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对于主体自身的一种最终的精神追求,表现为对真善美和自由的强烈追求,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自我关怀。人文精神的基本的内涵就在于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而艺术作为一种十分独特的精神现象,不仅具有再现性,还具有表现性,是世间万物的精神尺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表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不仅影响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需要艺术的呈现。艺术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当前高中美术教学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人格,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以及文化素养。

2 加强高中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主要在于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使人的尊严、潜能和本性在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实现。因此,在高中教学中,美术承担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责任。

2.1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发觉人文内涵

培养人文精神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通过高中美术的作品赏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也就是美术作品依托着的文化环境、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条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自身的人文背景,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中充分的解读艺术作品自身的内涵和底蕴。

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高中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能够陶冶精神和情操,形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他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身心。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提升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准,让学生在自身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品位。

2.2 加强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和发展高中生的人文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高中生在接受高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一旦形成将对高中生今后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提高生活品味,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实践的水平和能力。艺术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达到艺术的目标,还应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使人参与创造,提高创造的能力,并掌握这种创造的能力,将其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之中。

高中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学习创作技巧,不断实践创造美,使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内在的气质、人格、修养外化成作品,再在不断的外化过程中形成更加基本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的文化素养,形成能够受益终生的人文意识。

2.3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求提高美术创作的艺术技巧,还应该通过美术创作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健全学生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美术人才,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美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2.4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高中美术教育的内涵

培养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丰富学生自身的精神底蕴,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书法和绘画中时常提到“意在笔先”,这里的“意”指的就是创作者所具备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只有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够保证艺术创作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提高美术教育的内涵,促使美术作品中隐含正确的信仰、价值取向以及理想。只有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作品实现形神兼备的内在要求。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5

关键词:语文;人文教育;溯源;发展

教育可理解为一种价值观引导下的活动,围绕这种价值观展开的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固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极为重要,但这背后以怎样的精神来推动才是核心。

一、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的根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先秦时期形成的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形成的标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主题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周人在对夏商以来统治技巧总结的基础上,将目光由“天”转向“人”。到春秋战国时代,管子率先提出“修旧法,顺民心”。至孔子时对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更是为后世“以德治国”的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思想较多保函了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具体表现在“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思想之中,分别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价值。到了汉代,“德治”、“仁政”的思想更被用作为政治方针,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社会法则。唐代更是注重文人的素质和修养,丰富了封建的正统思想。总体上,人文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始终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着。

二、道德至上――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质

中国人文精神的崛起源于对神的崇拜逐步削弱及对天命的怀疑。那么,在神鬼受到怀疑之后,究竟由什么来指导人事,决定国家的命运呢?这就是“德”。

德作为一个政治范畴和道德范畴出现在周代,周人在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时,认为是周王用德,所以得到“天”的任命。周人因此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而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德的权限进一步扩大化。除政治领域外,道德在文学和经济领域也具有相当高的力量和权威。

文学方面,隋唐的古文运动明确打出了“文以载道”的旗号,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界定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上,认为道德高于经济。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人自身道德的完善,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在于对自身道德本质的修养和践行。后林语堂指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对于人生目的与真义有公正的认识;其二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以此目的为指归;其三是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于明理。至此,人文精神与道德至上的结合,就产生了道德的理想主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道德都是一种“绝对命令”,具有最高的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特征所在。

三、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对比传统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的集体利益,当前的人文精神有更广泛的内涵。在人文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培养已进入课堂,语文课程作为最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①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的过程,即是让学生学习和内化为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过程。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标志。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语文课程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肯定学生自身的价值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学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善于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平衡语文知识与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语文新知识,其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文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常用工具书搜集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所占有的资料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获得需要谋求语文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三)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完善个性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是直观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从而使其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体现。

不仅如此,语文人文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纵观我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从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来看,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可以说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人文精神又被赋予了更新的更高的内涵,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人文教育的审思[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范文6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育,将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它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它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自己去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人文课堂是彰显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人文课堂寄托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关怀和助推,代表着学生的时间与权利的返还,预示着真诚合作与倾心交流,充盈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是充满师生智慧的“磁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必须追求人文课堂。

首先,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走出“目标单一、方式死板、过程僵化”的固有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充分张扬、发展,以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人格,让课堂闪耀出人文精神的光芒: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热起来;搭建平台,让学生的眼亮起来;创设情景,让学生的脑动起来;适时鼓励,让学生的手举起来;平等交流,让学生的嘴动起来;积极评价,让学生的脸笑起来。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及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课堂“对话”,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拥有想象、创造的和谐氛围。在课堂上,有了师生个性的张扬、真诚平等的“对话”,师生的思想才会在交流碰撞中闪光,在融合汇聚中得到升华,才会使课堂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