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2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 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

a.特别大 b.很大 c.差不多 d.无差别

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2)您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分析:调查显示15% 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状况很好,而2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绝大部分的同学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0%)生活态度非常乐观他们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小部分同学则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的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3)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 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 有点影响,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分析:有58%的同学认为压力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表明这些同学面对压力是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化压力为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并不严重,这样说明他们也能够逐渐地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丧,10%的同学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4)当您出现学习效率底下的情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不会

分析:调查表明有63%的同学认为偶尔会,20%的同学认为很少会,7%的同学认为不会,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观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10%的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觉得心烦气躁,他们需要加强锻炼。

(5)您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学习?

a.非常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比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没有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32%的同学认为一般,而38%的同学认为比较不利,5%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还是倾向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

(6)您是否对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心理?

a.经常有 .b.偶尔有 c. 很少有 d. 没有 e.未考虑过

分析:调查发现15%的同学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50%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只有20%的同学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13%的同学从未不满,5%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

(7)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根本不会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有12%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表示不满,有60%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这说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他们在交际上都是很乐观,总体来说同学们的交际交友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8)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专业人士

分析:据调查有42%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缺乏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学认为找知心朋友更好,这类同学适应性比较强,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想让父母担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有时好就可以谈了 d.完全没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学赞成谈恋爱,他们觉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62%的同学认为有时好就可以谈了,这说明这部分同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来决定谈与不谈,而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父母,谈恋爱需要花费,也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

(10)您失恋后会伤心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d.无所谓或一点都不伤心

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13%的同学不会,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或一点不伤心,谈恋爱只是在找异性朋友,失恋也许是对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点,而42%的同学认为会伤心,毕竟双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还是很难过的,40%的同学认为要看情况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发展成型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一个人的成长具奠定性作用。

4、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由的大学氛围中,能否有所收获,并非取决于校园的美丑,或师资的良莠,而是在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否与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管理、监督,最终成学成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生活的适应。原来在中学读书,离家不远课上完了放学就可回家,生活都由父母包办,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不同了,不能每天回家,要住学生公寓,起床、吃饭、睡觉、个人卫生,一切都要自己来管。

2、学习的适应。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学读书学习比较被动。大学可不是这样,要主动学习,得自己把握,老师讲课只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要根据这种引导,这种启示去阅读参考书、去思考,这样就要自己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

3、人际交往的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与他人交往,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人际交往无非是与两种人交往,一种是熟悉的人,一种是不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因为彼此了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刚进大学,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家都不熟悉。这样,就有一个了解、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

六 解决方法

(一)开展相关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校方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够,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大家过去的错误观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沐浴阳光。

(二)积极参加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快乐隐藏在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需要相信:快乐是自己寻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时刻相信自己是快乐的,就能在无意中将阴霾无限缩小直至消失。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不快乐与快乐都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困难时寻求朋友的帮助,失落时寻求朋友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降低压力,促进良性竞争

现代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沉重的压力却已经在他们身边蔓延开来,就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等,这么多的压力往往压得许多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怎样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压力压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七 结语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满载梦想与希望的园地,大学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断积累,在这里我们不断成长,在这里我们不断感悟,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视一切困难,坚定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这十天里的经历却是一分宝贵的财富。

十天里锻炼的是我们的能力。在实地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例如遇到有些同学的不配合,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等等,但是我们都认真耐心地去解决这些小困难。我们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去与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进

行交流,我们总是心平气和地进行小组讨论,我们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这十天我深刻地意识到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平台,沟通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工具,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磨合的剂。与朋友的沟通,与陌生人的沟通,与老师的沟通,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的是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无论怎么样,真诚的心平静的态度都是或不可缺的金钥匙。这十天我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力量,团队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体现在班级里,它还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考验。作为小组的小组长,我担负着使组员默契配合的重要责任,团队里既要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要发挥每一位组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4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有过人的才智、高超的能力与强健的体魄,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社会精英,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肩上承担着重大的现实责任和更深远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值得我们重视。

一、“90后”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有很强的自我优越感,基本没有受过挫折。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养成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后,已经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难以很快改变,便用这种心态与同学、舍友相处;而相处的对象不再是“包容”、“顺从”和“溺爱”的家庭成员。于是他们对人际关系感到迷茫和不适应,甚至逐渐产生失落感。加上要不断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日常生活琐事,相处中很容易发生矛盾。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走向心理极端。

(二)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他们的成长道路几乎非常顺利,而在其背后存在的却是普遍较弱的抗挫折承受能力。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三)人际交往障碍

“90后”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学阶段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而比较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欠缺技巧和沟通能力。进入大学,同学、老师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生活方式也由原有的个体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体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摩擦,产生矛盾碍于面子又不懂及时沟通交流去解决问题,所以容易产生苦闷不安的情绪,且不愿交流,这种情绪容易让他们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同时,“90后”与中国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同时成长。他们基本上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与网络有着密切联系,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使他们产生一种虚拟人格,面对现实世界的交往他们显得盲从不知如何应对。

二、“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人们的物质生活相较以往可以说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医疗保障和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只有顺理成章的获取.毫无顾忌的享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文化发展多元化、观念多元化。“90后”这一代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多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我国二元结构模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差异也很大,在“90”后身上就表现为自卑心、攀比心、虚荣心等。学校这个小社会由于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得有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没有主动寻找解决途径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二)家庭因素

“90后”孩子的家庭环境中,大多没有同胞的兄弟姐妹,缺少和伙伴互爱互助的实际锻炼,缺少集体影响,而这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家长所不能给予和替代的。加之他们的祖辈、父辈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不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还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是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三)网络因素

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第四媒体,其便捷性与高效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生动性与交互性,以及信息的丰富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征使得网络媒介对个体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且更为持久。海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得网络成为“90后”的学习、娱乐的第一选择。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他们在获取信息时又缺乏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低俗、虚假的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断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盲目而轻率地面对各种选择,这种处事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现实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而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网络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偏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面对“90后”学生的特性,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调查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更要有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还应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创新工作方法,对“90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疏导,从而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以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2.调整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和人员配备。合理化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缩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将有助学生心理特性的理解从而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鉴于“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在扩招的基础下学生人数又不断增多,而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超过1∶200的师生比现象,让辅导员们不堪重负,必然降低教育效果。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配备上存在不是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作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信息和心理状态,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会显得不明显、不及时。所以增加人员配备,优化人员结构也应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3.改善管理与沟通方式,用尊重、赞美和鼓励激励学生。“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得到尊重。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老师、辅导员可能会不自觉地运用“权威”来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这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动和戒备的心理效应。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我们要注意适当的尊重、赞美和鼓励。辅导员要做好管理工作,也应该掌握“赞美”这一推动力量,用不同手段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这种鼓励和尊重有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实施,他们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学会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发挥网络优势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这种在匿名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和逆反心理,使他们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接受咨询,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网络心理教育咨询实现心理教育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若是使用得当,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治疗心理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管理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1)大一注意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如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然后通过对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大二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和技巧。(3)大三、大四侧重升学、就业辅导,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出现较多的冲突与矛盾,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则会积郁于心,所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找工作还是升学,是我们心理工作的重点。

(四)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应注重发展心理性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一方面,重视针对具有各种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调适性心理咨询,使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宣泄消极情绪,以缓解心理压力,可以改变其在认知上的错误观念,从而确立正确的合理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使其尽快摆脱心理异常的纠缠而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应注意针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其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鼓励、督促和帮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来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前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2]雍慧琦."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2010(5)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0(4)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社会化

一、前言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他们的需要和接纳程度,也关系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大学生实际能力的缺乏所导致的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已日益成为高校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化主要包括个性的发展,传递社会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获得这几个方面。而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06届大学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现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 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 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 28.87%的毕业生则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这些数据表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高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环境封闭,理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必然会使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学校为学生全力构建了超前的价值取向、理想观念,却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方面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它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能客观实际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出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差距,不但完善自我,从而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校园文化独特性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反映着主体对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校园中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和校园精神;校园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建筑等物质形态;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思潮、文化倾向、文化热点及交流、传播形式等。随着新世纪钟声的即将敲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特点,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社会化。

(三)大学生自身特点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越来越复杂,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越来越强烈、突出,诸如: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绪、需求与满足、竞争与求稳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们常处于情感的波涛之中而不能自拔。在上大学前,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一 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且情绪不稳定;进入大学后,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导致退学、出走、自杀或杀人。心理教育能预防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疾病,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学生通过去心理咨询可以解除困惑、矫正认识、指点迷津,走出误区,缓解突发心理压力,稳定生活情绪,排忧解难,促其成长,事实还证明:心理教育是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项有效对策。通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对轻度心理不适应能自我调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解除部分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使学生知道失调时,如何及时寻求帮助。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的意义,坚定地选择自己追求的目标,不受外来的干扰,能促使人去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即自尊、自强、自信。其次,最近几年来,一些大学已经发生不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自杀事件等,已经向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切记还要对他们进行切合实际的心理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把这个环节抓好,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充沛的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去,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周围环境系统的支持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大众媒体等,大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社会学习而习得社会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或个体,大学生受到周围环境更多的关注,这决定了他们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更有利于其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四、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应用

(一)开展各种心理教育讲座、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心理知识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讲座,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展“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重新认识自我”、“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大二的学生开展学习心理方面和恋爱心理方面的讲座;大三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讲座;大四开展就业辅导和职业去向方面的讲座。同时校内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广播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唤起大学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大学生必修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训练等必修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身遇到心理障碍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理性的方法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由于学习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训练,不但做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聘任具有心理卫生知识的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因而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因此把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作为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能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因而辅导员应构建一组沟通的平台,如除了电话交流,还通过手机短信、e-mail等进行沟通;在网上建立班级校友录,通过发帖子的方式沟通信息;组建QQ聊天群,可以接受学生的匿名交流。同时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学生中的异常行为和思想,及时对其进行干涉和纠正。

(四)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心理康教育要凸现主体性,组织心理社团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我教育潜能的个体,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主体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如何体现呢?在目前的实践中,主体性要通过活动体现。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的会合处和链接点。在学校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面向全体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关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成立心理协会,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实践证明,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效策略。因而可以通过成立心理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办一份心理报,播放心理电影,进行现场心理测试,开设心理素质强化班,成立心理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全面发展。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开展心语角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五)分清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应分阶段有选择地开展教育。大学一年级,为心理社会化教育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集体观念等以便于大学生理解社会角色;在大学二三年级,注意引导大学生以社会责任、义务为中心,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思维品质和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苦恼,以便于大学生认同社会角色;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基本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道德评价和判断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可以比较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趋于一致,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基本上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要教育学生增强就业意识,解决择业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确定自我价值标准,完善社会角色,从而使之顺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

(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

由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现在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会想到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专家求助。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调查在新生入学时由校医务处和学生处联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可以对重点对象跟踪调查,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七)积极推广校园心理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是以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的。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而走上社会后,则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工作,经济上开始独立。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转变等一系列过程。一个人的言行要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就必须学习。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接受锻炼,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角色意识,以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校园心理剧可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味良方,它的表演过程更具有良好的效能。它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当学生的问题难以用语言表述时,可以通过心理剧表演,让学生的喜怒、好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使他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看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挖掘出深层的情感,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更具创造性。这种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行为以及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要比说明、描述的方式更形象、生动,更具效力。

2.促使学生体验角色、疏导情绪的效能

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教师的安排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增强自身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改善僵化的自我中心特点。在演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扮演多种和多重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灵活转换和不同角色的扮演去扩充角色的经纬度。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当时行为的反省,更有助于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融洽师生、同学等之间的关系。扮演者可以体验角色愉悦的情绪,也可以将扮演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通过所扮演的角色这一不算真实却很安全的情境表露出来,将平时积郁在心中的消极情绪、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以获得情绪的疏解。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人的语言行为对自己而言是一面镜子,在镜子中能映出自己的影子,使自我获得洞察力;同时,每个人又可以从其他成员处得到自己语言、行为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促进角色的相互理解,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紧张、焦虑、冲突以及对立的情绪。

3.帮助学生塑造行为、改变心理结构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的背景一般是具体的冲突情境,这就使学生在整个扮演过程中拥有许多直接学习的机会,它可以成为辅导教师帮助学生改变行为、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有的学生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神情紧张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内化在扮演者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扮演者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因此,一个经常扮演优秀角色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会以优秀学生自居。辅导教师可以据此让一些学生经常扮演教师所期望的角色,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变化。

4.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当事人扮演自己希望充当的角色,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心理成长。它的演出过程为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养成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理解尊重别人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舞台,从而影响学生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走健康自我之路。

因此还可以根据平时搜集到的典型心理个案,编导心理剧,并在全校公演。心理剧的编演可以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干部和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衔接,让学生作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们增加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让大家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展校园艺术节等。

总之,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周围环境的力量,合理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成功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景等.女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8年2月下旬刊,24-26.

[2]阙贵频.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9:31-32.

[3]蓝维.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种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3):12-14.

[4]施敏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卷第2期,18.

[5]刘爱红.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5.

[6]黄爱国.论大学校园的特点与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之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15-17.

[7]袁昌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技术信息,2008,(4):31-33.

[8]李峰.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45-47.

[8]郭颖.心理素质因素在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7:32-33.

[9]曾文等.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6(4):41-44.

[10]包中平.开展心理教育把握健康人生[J].河套大学学报,2006,3(4):47-52.

[11]刘颖丽.浅谈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J].长春医学,2006,4(4):21-22.

[12]赵尚欣.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56-58.

[13]吴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对策[J].德育与心理,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