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素质 勇气 独立意识 抗挫折能力
有人说过,没有教养、没有常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似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结不出果实。幼儿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应及时在幼儿纯洁的心灵上播种勇气、独立、坚强的种子,使幼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培养幼儿的进取的动力:勇气
如今,幼儿无论在家还是在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行囊中,这个不准摸,那个不许动,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形成胆小、懦弱、畏缩的性格。当然,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是我们经常考虑的事,但如果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而使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那么勇气也就无从培养。更深层次地挖掘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其实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其实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因为如果孩子受到伤害,那么我们的感情将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锻炼孩子的勇气,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
在成年人看来危险的、认为不合适幼儿做的事情,实际上幼儿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只不过出于爱心并且对幼儿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我们会阻止幼儿去探索新的事物,熟悉新的环境,无形中剥夺了幼儿锻炼自身的机会。受到过多呵护的幼儿,必然缺乏勇气,又怎么敢迈出大胆尝试的一步呢?在幼儿园的自然角区域内,有一块空地,我常常和小班的孩子们带上小铲子、小锨去“寻宝”,使孩子们体验到挖洞洞、捉虫子、捣鸡蛋等富有乡土特色的游戏的快乐。试想我们如果以“孩子还小,太危险了”为出发点,又怎么能使幼儿获得自己动手实践的满足感呢?
一个人是否具有勇气和自信心,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幼儿处境困难或遇到棘手的难题时,我们应相信孩子一定能行,鼓励幼儿充满自信,使幼儿鼓起勇气去面对,从而有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幼儿过于保护会使幼儿失去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对于幼儿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我们大可不必事事包办,应放心地让幼儿做自己的事,使幼儿认识到“我能行”,如在每次离园前,我总是请小班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椅子扣放到小桌子上,开始孩子的动作略显笨拙,但在我信任的目光中,几经摸索,孩子们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感觉自豪。
无论是在园还是在家,我们都应为幼儿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让幼儿随时随处学习生活的本领,尽管他们可能做得并不完美,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应使幼儿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勇于面对,不能因失败影响幼儿发现自身的价值。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对自我的认识,这种意识使幼儿乐于自己独立完成事情。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立的人,但怎样培养其独立意识呢?
首先我们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幼儿的能力,并且相信他们的能力。出于对幼儿的爱,许多家长对幼儿都是无微不至地关爱,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能代劳,从而导致幼儿的独立能力很差。其实替幼儿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使他们失去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新生入园时,我们常会发现有些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穿鞋的幼儿,表现得惶恐、烦躁不安、手忙脚乱,在心理上出现了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由于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应付要处理的问题而产生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呢?应从幼儿对自己独立能力的自信中来。但幼儿不具备独立能力,又何来对自己有信心呢?所以不要认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是最无私的爱,这种超常甚至过分的爱产生的最大的负效应就是导致幼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在家庭成员的庇护下,幼儿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失去独立的可能。我们应对幼儿保持理智的爱,让其切实感受到独立是他们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在这种需要下学会独立。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要从平常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我们应适当给幼儿独立的权利,让他们去锻炼去挑战困难。我的孩子在蹒跚学步时,经常摔倒在地,我会微笑着鼓励他站起来,给他一个战胜困难的机会。有时调皮的孩子会趴在地上固执地要求我去抱扶,我仍不理会他,而且继续鼓励,但孩子会淘气地哇哇大哭,不再做任何努力,我便不再理会他,当他发现自己的哭闹得不到大人的同情时,便开始尝试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幼儿的成长谁也替代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条件,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多吃点苦,多受点罪。虽然这种行为有些残酷,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不惜借助任何依赖就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意向,从而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简而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败。在遭遇挫折时,有人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有人却表现出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儿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父母的言行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幼儿,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挫折面前冷静、勇敢、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那里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道理。
积极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当幼儿真正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轻易为其扫除障碍,鼓励幼儿不要逃避,勇敢地克服困难,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指导,当幼儿表现得勇敢和坚强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才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充满斗志地战胜困难。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2
关键词:心理素质;健康;自卑;心理调节
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反应和行为控制能力的集中表现。现在入学的中专生平均年龄为17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他们既充满青春活力,蓬勃向上,同时又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现象。因此,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我校学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第一,自卑心理。这部分同学觉得上职专是自己的“命运不佳,前途到头”,和普通高中差一个层次,因此思想消极,学习不安心。第二,混世心理。这些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差,升入中专后学习跟不上,导致思想负担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抱着混的态度。第三,脆弱心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适应环境能力差,在学习和生活中受不了挫折。第四,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往往对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越感兴趣。第五,攀比心理。部分学生之间在衣、食、住、行、用上互相攀比,有的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造成上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客观因素,就学生的主观因素来说,与个人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环境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对外部环境状况的感受和适应能力就有很大差别。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中,因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同,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反应。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延续和保持学生勤学奋进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培养。结合我校的特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紧张情绪得以积极恢复,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能力和情感反应。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歌咏、演讲比赛,参加不同的专业兴趣小组等活动,既能使学生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又能使学生施展才华,提高自信心和竞争能力。近年来我校组织的校园歌手大奖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竞选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学生参加,他们不甘示弱,纷纷登台“表现”,展示才智,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
二、加强对学生的成才指导
中专生的人生观尚未确定,自立能力差,加强对学生的成才指导,主要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按规范的标准要求学生。二是思想政治指导。三是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四是消费指导。通过举办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专题报告会,开展“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等大讨论,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朴素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五是社交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交友观,正确对待早恋现象,克服社交中的盲目性,教育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本世纪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我校在这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常年坚持“两操两课”,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对学生不畏困苦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律、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协作、互助互利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3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48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阐述:“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师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之中,因而能经常、有效地感染、感召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勤奋进取;同时也激励和鞭策教师认真负责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断加强自己业务和道德修养,以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这段精辟的论述,深刻地阐述了创建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保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实质是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呈现。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者自然是其中的桥梁和纽带,而这种桥梁与纽带的实现靠的是教者的教学艺术。
教者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备课有备课的艺术,上课有上课的艺术,活动有活动的艺术……笔者感到以下几方面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心理素质是可以借鉴的。
1 教学导语要具有吸附性
一名好的老师,并非要像有的作家的作品那样“开门是山”,而应像一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那样,先卖一个“关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笔者感到艺术家所卖的“关子”,与我们的教者课上的“导语”是相似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笔者曾听到这样一节数学课《直线的基本性质》。教者上课后,首先启发学生说:“老师把肉包子向远处抛去,老师身边的一只狗直线跑去吃包子呢,还是曲线跑去吃包子呢?”学生跃跃欲势,争先恐后地回答:“当然是直线跑去吃包子”。“那为什么狗不曲线跑去吃包子呢?”教者接着问。道理非常简单的――直线距离最短,曲线距离长。教者用了这样一个幽默的“导语”,既提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导语在一节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它是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教学导语的作用优与劣,关系到学生学习情感激发的优与劣,也关系到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与劣。
良好的“教学导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以举例子打比方,有的可以讲故事做游戏,有的可以设悬念猜谜语。说说、唱唱、跳跳也未尝不可。用时要因“地”制宜,要用得“巧”,用到“妙”处。
2 教学方法要具有多维性
良好的教学导语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欲望能否持续和发展决定这节课教学的胜与败。笔者感到除教学内容安排的好与坏外,教学方法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学方法只有实现“多维”性,才能起到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
全国特级老师霍懋征老师在吉林讲学,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采用了“教―扶―放”的三步曲。教,教得有条有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扶,扶得不偏不倚,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放,放得自然得体,学生学得头头是道。教者融讲授法、分析法、辅导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学方法体现了“多维”性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和谐,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效果又好。可见教学方法的“多维”性,实际目的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 练习设计具有新颖性
新知识传授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相互交替、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一直紧张工作着,分析、判断、整理归纳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而新概念、理论形成又必须进行必要的强化,使新知识记忆加深加固,这一工作又必须靠练习这一教学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既要保证大脑的有效回忆,能为练习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又要使大脑在紧张中松弛下来,但求知的欲望不减,这就需要以练习内容的形式来调节,即练习内容设计的新颖性。
笔者听过一节《十以内加减法》公开教学课,教者新授过后,在练习的设计中克服了传统的口算与笔答,却把练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推火车、摘苹果、夺红旗、找朋友,练习形式新颖别致。教者寓教于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练习内容设计的新颖通常体现在:练习内容具有层次性,练习方式方法的新颖性,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4 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得到实现的,学生活动的好与坏,除良好的教学导语、多维的教学方法,新颖的练习设计之外,教师的语言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唤起多少学生学习的勇气,教师那一点点挚爱的眼色可扬起多少学生理想的风帆,教师那鼓舞的语气会使多少学生向终点冲刺,但有时教师的一句沮丧的语言可以导致一个学生一时、一刻乃致一生的遗憾。由此笔者感到注重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素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事关重大,不可轻视。
良好教学语言艺术通常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语言的启发性、激励性;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等。艺术的特征体现在科学的运用上。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4
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历来为教育部门所重视。在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完成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和运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锻炼学生记忆力,消除学生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是非常有益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记忆就是人们对过去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留下印迹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记忆容量非常之大,可达10比特信息,是目前电脑容量的10~10倍,只是我们人类在认识自我,利用自我方面的能力尚有很大的局限。如此丰富的宝藏,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该很好地去发掘,而发掘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记忆与时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此,时间记忆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记忆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注意锻炼学生的这种记忆能力。具体说来,时间记忆法又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第一,及时记忆法。根据艾宾法斯的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就要求学生及时复习。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材料的头一两天之内。因此,我们就应要求学生在记住材料之后,在头两天内复习一次,然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可以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得到巩固,间隔的时间逐渐延长,复习次数逐渐减少。
第二,择时记忆法。择时记忆就是选择最佳时刻进行记忆活动,可以花较少的气力去完成较多的记忆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皮质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在不同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人们一般认为早晨和晚上是读书学习最好时刻,因为这这两个时间里,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相对减少,神经活动活跃,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在白天,一般人大脑机能状况有两个最好时间,一是上午九点到中午一点,二是下午四点到六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按照规律办事。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条理性。
第三,间时记忆法。由于大脑活动本身的特点,当它工作一定时间之后,就会出现疲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再学下去,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时,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醒他“休息一下”,让学生懂得如何按规律去学习。另外,间时记忆法还表现为变换学习的内容,如学习甲内容累了,就学习乙内容,这也是大脑的一种休息方式。
第四,限时记忆法。所谓限时记忆法,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记忆任务。这是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用率。限时记忆表面上看具有强迫性,但处理得好,能调动记忆的积极性。由于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大,通过这种自我加压,自我强制,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极有好处的。
从情绪心理学角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通常是指:焦虑、抑郁、失助。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对学习成绩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的,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学生自身。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其学习成绩而言,大多是我们所说的“差生”,也有一些是有严重跛腿学科的学生。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真正做到“两全”发展,就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讲座。
目前,中学课程中,心理学还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占一席之地。学生对自身心理方面的认识是极肤浅的。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对自身如果毫无所知,那怎么能搞好学习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讲座,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其次。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育者成为“学者型”的教育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每一个教育者,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对中学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我们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对学生进行“治疗”。“望”,指平时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闻”,是指从侧面了解其情况:“问”就是找个别学生谈心,从师生问答中帮助学生找到“病根”;“切”,就是针对“病根”,得出“治疗”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具体分析对待,或鼓励以进之,或断喝以醒之,这也可称为“因人施教”。
再次,对学生说“你准行”!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5
扛枪打仗、保家为国是战士的职责,和平年代,除了要有强壮的体魄外,优秀的心理素质更是一名合格士兵的必备素质。新兵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由于入伍新兵年龄较轻,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社会阅历较浅,加之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地方到部队在处理学习、工作、情感、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复杂问题上,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1],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为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1 确保心理健康素质,把好“两道关”
据了解,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将心理检测作为征兵常规检查项目之一,2002年9月,我军有关部门也发出了《关于在征兵体检中组织心理测试试点的通知》,规定心理测试不合格者将不得入伍。因此,为确保入伍新兵心理健康质量,我们认为主要应把好“两道关”:一是入伍前筛选淘汰关。实行“三访一面试”,在家访时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性格特点及有无精神病史;家访时了解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道德品质、思想素质;了解有无遗传病、人格障碍及行为异常史;面试时了解言语、思维、行为、智力情况。二是入伍后观察测试关。对新兵入伍后学习训练过程进行了“三查”,既行为观察、心理观察及带药观察,及时发现带病入伍者并按照规定做退伍处理;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者建立心理档案,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2 构建心理教育模式,坚持“三结合”
2.1 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部队青年战士正处在生理上的成熟期、心理上的“断乳期”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入伍不久的新兵,特别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城镇独生子女,面对部队高强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大部份会产生恐怖心理[2],他们心理应激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其中有些是思想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但二者常交织在一起,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效能。
2.2 坚持心理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新兵的思想变化及心理矛盾往往是有外在表现的。作为部队管理干部,要善于在日常管理中,从其言谈举止、习惯爱好、着装仪容、脾气情绪、学习态度和作风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心理问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新兵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新兵有发挥才干、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涉及诸如评先进、入党、选拔骨干及下连分配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并使其程序化、制度化;加强管理者与新兵的交流与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及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有效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
2.3 坚持心理辅导与心理监控相结合
目前,部队普遍开设了《军人心理学》和《健康教育学》课程,这对于提高新兵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有些部队还未设置面向全体新兵的集心理教学、评估、监控和支持为一体的心理辅导机构。各单位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即可方便地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普查,还可为每个新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对他们在部队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对在心理测试或咨询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及时转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参考文献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范文6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塑造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特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它在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的发展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动力。通过自我意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自觉,使他们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自我意识。首先,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学生行为的反映。在语文活动中,教师对“优等生”过分关注,而对“差等生”过分淡漠或过分热情地帮助等教学行为和伴随的情绪反应所传送的信息。会使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老师觉察出他们学习能力差,从而助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产生自卑,压抑、消极的自我意识。为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如在课堂上,要把发言机会洒遍到每个角落;在作业批改中,多发现一些“差生”的优点,错了以后,允许他们在修改以后再进行批改并同样给予优秀的机会;平时,能把“差生”在学习成绩以外的一些优点公布于众,并请他本人向大家作有关经验介绍,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其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控制过多过滥的竞赛和考试。通过竞赛、考试,“一半喜欢一半忧”,竞赛情境下的失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一种相当大的破坏力。原因在于竞赛情境加强了社会比较。这种条件下的失败表明了个人能力缺乏的倾向,不必要,过多过滥的考试和竞赛强化了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错误归因和消极的学习行为,长此以往,学习只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会使人丧失信心,遇事畏缩不前,导致人形成怯懦、沉闷,无生气等特点。反之,在考试和竞赛中,成绩一直优秀的那些人容易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处处都比别人强,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容易形成盲目乐观、傲慢、自以为是的心理品质,这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交往技能,调适人际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成功心理学家们认为,人际关系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占80%的比例。人际关系的外延很广。包括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同志关系等。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比如真诚欣赏对方,善于倾向,宽以待人,增加主动性,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求大同、存小异等,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需要指出的是人际关系的辅导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障碍,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人际交往的积极功能,使人的性格逐渐趋于完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可挖掘教材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1)欣赏对方。人都有自尊的需求,而儿童自尊的获得常常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称赞、夸奖,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也往往会给儿童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十分有利于增强儿童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和愿望。同时,善于恰如其分地称赞别人,也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才能了解到别人希望自己怎样对待他。儿童常常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他们更多的是凭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这将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辅导学生学会倾听。
三、发掘教材因素,培养合作心理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的而共同进行的某种行为。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已越来越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不管是个人要取得成绩,一个组织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强大,还是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合作”两字。而目前的学生,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再加上“独生子女”等带来的许多主客观因素,做事情常常容易以个人的角度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合作,对他们来说仅仅是留在口头上写在文章中的“口号”而已。为此,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教材内部蕴含着的教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感受合作、尝试合作,并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从而形成良好的固定的合作心理。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四、针对实际情况,澄清价值体系
一个适应社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并了解自己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基础,且不断内省。当今的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美好年代,见多识广,思维敏捷,生活安逸,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偏面理解,只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消极的一面,有的还为此挺而走险。价值体系的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并学会澄清自己的价值体系。使得每个学生对“金钱”这一物质能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
生活中,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学生少了,而热爱生活,性情开朗的学生多了。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发展性心理素质的辅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得到了和谐、同步地发展,每一个学生日臻趋于完美。(上接第107页)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多元文化交际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扫除学生在英语实际交流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培养出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丰富、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