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第一轮复习 基本知识 提高质量
第一轮复习要求教师立足所带学生的实际,植根于基本知识的落实,着眼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聚焦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归宿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大幅度提升,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对基本知识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此,我谈谈看法。
一、基本知识内涵的界定
学科基本知识大体包括三个层次: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理论)和基本技巧、方法。
1.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是学科体系的“细胞”,是构成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教师复习前有必要对学科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内涵与外延统一的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图示法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还要注意到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精挑细选相关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部分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奠定基础,并为第二轮复习时以基本概念为纽带构建知识体系或网络结构做好准备,而一般性的概念则可一笔带过。假如教师不分轻重主次地把所有概念都重新复述一遍,那么学生就无所适从、不堪重负。
2.学科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构成教材体系的骨架和支撑点。这些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再现和回忆,属于“工具性”知识,是高考常考的知识,而且多以主观题(证明题、计算题)等形式出现,应该成为复习重点。对此,教师不仅要深入浅出地透彻地分析,而且要注意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横联系,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深刻理解,还要举出典型实例(材料)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予以解析,课后提供典型题目让他们及时训练,通过运用加强记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离开这些“工具性”知识,就谈不上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3.学科基本技巧和方法
基本技巧和方法属于“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适合于本学科的共性的技巧和方法,适合于某些知识的个性化的技巧和方法,以及适合于运用方面的技巧和方法。第一个层次的技巧和方法应该在学科复习开始时做概括性的介绍,给予学生复习方法指导。第二个层次的技巧和方法应该落实到具体知识的分析讲解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第三个层次的方法主要在运用中结合题目或实证材料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旦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复习和运用知识的技巧、方法,就能如虎添翼,较大幅度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有效挖掘。
二、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事实上,基本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有些教师一走进课堂,却忽视了这个问题,误认为这些东西写在书上,印在资料中,甚至有详细的解析,上新课又讲过,所以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劳神费力,不如多讲点题目更实在,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功夫到自然成,熟能生巧,于是教材知识的复习犹如蜻蜓点水般被教师一带而过了。在教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很多学生忽视教材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不停地忙于做题,甚至把教材抛到一边。不可否认的是确有少数学生,通过大量做题、反复做题提高了成绩,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依赖训练提高成绩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少必备的知识储备,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因此,教师在第一轮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基本知识的落实,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
只有基本知识落实到位,才能夯实学生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谈得上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有专家指出: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是应试之基,是高考成功的“利器”和“法宝”。在这个问题上,世界著名的日本骏台学校,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该校在总结几十年办学经验时说:“如果认为我们是传授什么特殊的诀窍的学校,那就错了。建校至今,我们始终强调的都是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如果基础不扎实,怎样拼命努力也是学不好的。”一句话,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才能拥有“利器”和“法宝”,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三、基本知识的有效落实
从教师复习角度讲,狠抓基本知识的落实,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搭建好舞台——备课
搭建好舞台,才能为演员充分展示技艺提供优质场所。教师课前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是为自己展示风采搭建舞台,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更自信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我。
课前的精心准备是有效落实基本知识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在研究考纲、高考真题、教材、教法、学法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好复习课的教案或提纲。教师在备课时要重点考虑:每个基本知识在章节、教材和模块中所处的位置,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梳理与这些基本知识相关的知识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教材知识;适度地挖掘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让复习课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复习课的厚重感,而不是简单地“炒剩饭”复述知识;选择最佳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深入思考知识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听懂听明白;揣摩基本知识考查的角度或方式;精选典型例题或材料,侧重于分析题型的特点与要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领悟。教师要精选题目,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最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舞台上演绎精彩——课堂教学
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不能集导演、编剧、表演于一身。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师生联袂“表演”的场所。无论是知识的复习,还是例题的演示,不仅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而且要让学生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机会,让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复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师生共同演绎,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减少无效性,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课堂上师生共同演绎,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而且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克服教师“满堂灌”的不良做法,有利于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3.舞台的延伸——课后辅导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2
强化年级管理 加强制度落实 抓实校本研究 提高办学质量
——洼子店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简述
姚淑玉
几年来,洼子店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加强制度的落实,抓实校本研究,学校办学质量有所提升。下面和各位同仁作一下交流。
一、强化年级管理
20__年,蒋校长就提出了“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几年来,我校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
年级管理是同一年级教师一起办公,年级主任对本年级教师以行政管理为主,兼顾业务协调与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年级主任要对本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负责,除了对教师的专业成绩进行考核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如七年级组细化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年级主任制订标准操作细则,每周收集班主任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录入微机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为年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今年上半年,年级组管理再次作了改革,各委派一名校级领导深入年级,较好地保证了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渠道。同时,年级主任开始参与学校行政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使年级主任行政权威得到强化,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链条。年级管理使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加快,管理更直接更有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加强制度落实
年级组管理的执行基础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年级组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在于学校总体协调之下对制度的落实。下面举例谈谈。
1、教师业务考核制度
今年我校教师个人业务考核做了很大改革,把学年度评优名额平均分配到了各年级组。过程考核由年级主任和教导处考核,年级主任考核占1/3。值得一提的是过程考核的辅导项目转向评价辅导效果。如九年级组计算前100名学生单科平均分,低于平均分者为该科辅导对象。辅导效果则体现为下一次月考中这部分同学等于或高于平均分者所占该学科这部分人数的比例,并按比例赋予分值纳入过程考核。这一制度,强化了对优生弱科的关注。所以今年中考才有一名学生进入“珍珠班”, 13名学生进入全县前300名的好成绩。教师专业素质终结性评价,我校自去年就由考评教师单科成绩转变为对团队的考核。教学成绩40分化为班团队10分,备课组团队30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教师所教班级总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作为成绩一部分,按开放班级成绩名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次赋予10分、9分、8分、7分,第二部分成绩以教师单科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为依据,第一名赋予30分,其他教师得分= (单科三率和+平均分)除以(第一名单科三率+平均分)结果再乘以30分。教师终结性评价成绩等于两部分之和。这种团队考核的优势在于: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团结协作,促进每一位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所以说,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年级组管理执行的基础。年级管理又要去落实,落实到位,公正、合理,自然会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考勤制度
我校考勤由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双方负责。教师请假必须向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同时说明。每周末,年级主任和主管领导核查教师出勤情况,并及时量化结果。再加之年级主任一天三次查岗制,所以我校教师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绝少发生,真正做到了人人坚守岗位。
3、候课值班制度
我校借鉴了求实中学的候课制,要求上课教师和下课教师在教室门口做好岗位交接。年级主任配合值班领导检查候课情况,对不候课或候课不及时的教师进行记录汇总于年级主任纳入考核。不久,候课已成为一种自觉,规范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后来,变候课为课间每一层楼设一名教师值班对学生管理,并要求值班教师每次至少完成一个扣分任务。这一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效果极佳。一段时间过后,学生自觉养成了轻声慢步、文明用语、靠右通行的良好习惯。
再如住宿生管理,学生养成教育等,均在年级组管理下进行落实、调控,使管理趋于扁平化。
三、抓实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年级组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校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以年级为单位的培训
我校教师培训以年级为单位,强调年级培训,年级主任协调教研主任、政教处,根据年级特点、教师和学生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如七年级组织了“班主任管理策略”培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探讨”培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训等,八年级作了“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培训,毕业班作了“优化复习模式”的培训,培训由年级组管理,便于组织,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二)大力推行课堂 数学的改革
近几年,我校充分考察了求实、洋思、杜郎口等名校,根据校情,确定了“分层教学、全面发展”的观念,实施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手段,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推行,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在年级组管理之下推行。在年级组确定重点学科,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为了增强改革力度,年级主任和包片校级领导推门深入听课已成为一种习惯,保证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3
一、通识教育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
概括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说,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进一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效表达和论证思想以及言语沟通的基础。逻辑性是具有说服力的语言的必备条件,是判断表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思想。许多大学生论述偏题、表达含糊、文章论证层次不清和自相矛盾等问题,都是逻辑思维薄弱的表现。离开了逻辑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表述或论证思想的能力必然会受影响。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论证思想的基本要素,论证的过程是从已知为真的判断出发推断另一判断的真假的过程,而确定判断的真假必然涉及许多逻辑问题。逻辑教学中,通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实现对概念的基本认识;通过运用概括与划分、定义与限制等逻辑方法,可确定概念的内涵及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并理解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中内涵的区别;通过对不同概念间外延关系的探讨,可掌握不同概念的运用范围;通过分析不同命题的逻辑形式及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可做出正确判断;通过探究不同推理的形式及推理的逻辑规律,可保证推理的有效性;通过剖析论证的逻辑结构,掌握证明和反驳的方法,可识别诡辩和批判谬误,并做出有效论证。总之,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的基本规则、基础理论以及逻辑方法。通过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严谨地思考问题,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达到准确地表述和论证思想的目的。另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批判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前提。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问题的提出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源于理论自身,二是源于经验事实。无论何种路径,问题产生的过程都是在分析已有经验事实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归纳方法形成一般性认识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通常程序是:提出假说,进而以假说为起点预测未知事实。当通过实践使预测的事实得到证实时,问题获得合理解释,而解决问题的路径遵循的主要是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在知识的检验方面,检验过程如果拒斥证伪证据,便会偏离逻辑轨道。某理论提供的经验内容越多越精确,科学性就越高,可证伪性就越大。因为科学理论的确证过程,正是在思维实践中逐渐完善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而逻辑思维强调的正是反思的精神,要求我们对思维对象不能一味肯定地接纳,在思考其表象的同时,更应追问深层的原因,离开了逻辑思维的保障,便难以通过提出假说和证伪,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二、通识教育中逻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们认为,应将逻辑学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点课程加以推广,这是由逻辑学的自身性质和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决定的。逻辑学作为一门有关思维发展的科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逻辑学以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全人类性、工具性和基础性。全人类性决定了任何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国家、民族、所属阶层,也无论地域和文化背景,他所进行的思想和语言活动的过程,都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并运用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过程;工具性决定了通过掌握逻辑规律及逻辑方法,可获取从形式上保证思维有效性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在科学研究、预测与决策分析等方面取得可观的应用成果;基础性决定了它可以为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提供有效的思维方法,提高受教育群体的科学研究素质。大学生要成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倡导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具备运用逻辑思维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也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基于此,应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综合推论能力”作为通识教育逻辑课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打造。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逻辑教学理论,系统化研究逻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并付诸实践,打造通识精品课程。逻辑通识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明确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二是在逻辑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明确而恰当地使用概念、做出判断,并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三是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思维效率的提高,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为达到这些目的,就应在逻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加以改革。通识选修课内容范围的可选择性大,但由于受课时限制(通识选修课通常在36学时左右),内容多而深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内容既应实现教学目标,又应适当删减以降低深度与难度,应以传授逻辑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第二,内容应密切联系现实,贴近社会、时代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融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对其学习和工作有帮助的内容。教学方法上,应多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加强师生互动。可通过课后练习、专题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论辩能力。教学目标上,应能体现通识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地培养专业技能的特征。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出通识课程的特征,符合大众需要,要以生动通俗的语言、精练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体现逻辑学作为通识基础课程的独特魅力。
作者:张蕴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4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加强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掌握关于概念、命题、推理、逻辑基本规律及论证等方面的逻辑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中的逻辑问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使体育教学更具科学性。由于体育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过程,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不仅有体育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便于量化的因素,更有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提出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师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
1概念的理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结晶,是对人们一定阶段认识成果的凝结。他不仅是理性认识的起点,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体育老师往往不能对体育专业和教育教学中的概念进行很好的理解,运用时不能对概念有效区分,分不清种属关系和种差的作用,表达时语词运用不准确,往往难以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表达清楚,不仅造成自己思维混乱,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尤其是运动技术概念的表达,有些教师对概念表述的逻辑形式没有很好理解,动作技术要领的表达就会出现用种概念和属概念使用混乱的现象,从而误导学生,例如在教排球的“正面上手发飘球”时把用“掌根部位”击球表述成用“手掌”击球,语词使用的错误导致表述的动作要领完全错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尽快理解老师授课意图,必要时可以对所表述的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进而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准确表达思想,实现认识有一般到个别的过度。例如对“投篮”增加“从肩以上”、“用一只手”这些内涵,就限制为“单手肩上投篮”;对“跑”增加“400米以内”、“用蹲踞式起跑”的内涵,就限制为“短跑”,使学生较快理解“短跑”的含义。合理运用概念的限制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的掌握,能使学生在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提高学习效果。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进而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例如,将“变向行进间运球”去掉“变向”这一内涵,就过渡为“行进间运球”;将“篮球运动员”去掉“篮球”这一内涵,就过渡为“运动员”等。概括是扩大概念的外延,即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概括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方法,他有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从个别上升为一般,进而使认识得以扩展和深化。
2合理的命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命题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思维对象属性进行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命题可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是必须加强学习和练习的,什么是错误的,是必须及时舍弃和纠正的。命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例如在课堂的准备阶段,体育老师对学生讲:“体育课是门以身体练习为主,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这就是一个肯定判断的复合命题,它可以使学生较快了解体育课的性质和将从事的学习活动要付出身体活动的努力,并且在学习时不仅动身体还要动脑筋。如果只是讲体育课学生要按老师的要求或命令被动做这做那,由于学生对课程性质的不理解,将不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在学生练习时合理准确的命题也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例如有的学生跑步时摆臂幅度太小,影响了跑步的速度,此时老师讲:“摆臂时要前露肘后露手”。这就是肯定的简单命题,用简单的语句就可以使学生明白摆臂的要求,比老师一直说摆臂要加大的效果要好的多。在对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用否定命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哪些动作是错误的,是必须及时纠正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基本都是运用的肯定或否定命题,合理有效的肯定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起学生终身体育练习的意识和能力。
3推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09.3体育世界.学术逻辑学基本原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笪王利生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有意识的运用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既生动形象又不失科学的严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才能逐渐培养其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科学地使用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基本规律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98-推理不同于人的联想、想象或猜想,而是有一个或如干个已知命题推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推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由已有知识对未知知识的推导,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知识。现代体育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不同,并且个体基本身体素质也存在着差异,一个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的观察,可以通过完全归纳推理找到学生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必然性推理的性质是断定如果前提是真的,则推出的结论必然是真的,根据此种要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体育老师不仅要会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更要会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体育老师可以讲:“刘翔、姚明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和辉煌,和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真正对体育充满热情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的人才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虽然我们的体育学习不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我们也必须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才能做到”。这就通过明星的成功案例和体育的一般规律,也即真命题,推出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比一般多的说教或批评效果要好的多。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5
1、逻辑判断题要取得高分,有三个因素起作用:首先是平时累积的逻辑能力,这是基础;其次是有效的复习方法,这一因素至关重要;最后是良好的应试技巧。下面重点介绍逻辑判断题的复习方法,供各位考生借鉴。
2、逻辑备考要求:掌握逻辑基本知识和推理技巧,掌握基本解题技巧,多做练习,并能举一反三。
3、国家公务员考试一般考核10—15道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强调对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烦琐细节和冗余文字的干扰,理清问题的逻辑思路,迅速找到正确答案。
4、近两年,逻辑判断的题目越来越趋向逻辑学专业化,题型变化也越来越大,涉及加强型、削弱型、前提型、结论型等多种题型。这让许多考生一头雾水,摸不着方向,很多考生总结了一个解题经验——蒙,不管三七二十一,蒙一个答案再说。然而,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个方法就太不靠谱了。
(来源:文章屋网 )
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6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自由七艺”(以下简称“七艺”)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MartianusCapella)、波依修斯(Boethius)、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伊西多尔(Isidore)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11、12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PeterAbelard)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scholasticmethod)。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
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ofSalisbury)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1200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FacultyofLiberalArts)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年埃尔福特大学(ErfurtUniversity)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22门课程中,有17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从1412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年到1522年的规章中。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12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question-commentary)。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甚至超出文本)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至14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14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
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年;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要学习6年;在神学院只需学习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年。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logicaantiquorum),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
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AlberttheGreat,约1193-1280年)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13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
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Gerbert)、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Summulelogicales)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LogicaModerna),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
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WilliamofSherwood,约1190-1249年)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Pe-terofSpain)———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世纪已出了166版。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高峰时期。从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ham,约1288-1348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约翰•布里丹(John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WalterBurleigh,约1275-1344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萨克森的阿尔伯特(AlbertofSaxony,约1320-1390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沃尔特•布雷格的《论逻辑学的纯粹性》(Depuritateartislogicae)和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的《非常有用的逻辑学》(PerutilisLogica)中得到了克服。这两本书不再把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看作是独立的,而是将之作为命题推理的一小部分,并把命题推理放到了逻辑学最核心的地位。这标志着中世纪逻辑学真正获得了独立的系统。同时逻辑学纯形式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使中世纪逻辑学发展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学。
这些发展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些辉煌的逻辑学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蕴涵于奥卡姆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神学等理论中,被称为“现代方法”(viamoderna)。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viaan-tiqua),即蕴含在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邓•斯各脱(DunsScotus)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各种理论中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