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8-001
一、 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人文素质,即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人格、情绪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修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完成的,每个人都要被动地受到社会规范、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也在其中逐渐形成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信仰。只有当中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时,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发展,才能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实现人生目标。第二,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树立法制观念,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必备的道德修养,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文素质。第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责任感,自尊自强自信,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第四,文化艺术修养。中学生的修养情操将深远地影响其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平时注重高雅艺术的欣赏,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情感。
三、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据我调查了解,初中学生人文精神贫乏,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集中表现在:精神家园迷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颓废空虚;缺乏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滋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独立人格,人文关怀冷漠、自私,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行为方式失范,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规则等。上述现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精神。因此,初中政治教学应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新世纪素质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1.在教学目标上,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文精神教育,“三位一体”中要突出觉悟的提高和行为的养成,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爱放在中心位置。
2.在教学内容上,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初一思想政治:心理品德
重在帮助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初二思想政治:法律知识。倡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民主意识,培养对美好社会公正、平等秩序的追求。初三思想政治:国情教育。更加着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用情感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上课时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知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用各种教具和图象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运用教师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否则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
1.钻研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授课时,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这样就把知识纳入到更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知识点,经济活动中规则即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办事。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规则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自觉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正当途径维权。至此,这个学习过程也超出单纯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2.上好时政课
一是精心挑选时政资料,选取原则是尽量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二是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评述美国发生“9.11”事件时,不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单纯地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而应该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对美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关怀,从而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对待生命,珍爱生命。
3.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进行深入调查,使同学们通过接触现实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才能。因此,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例如,在讲“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指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分组讨论形成共识:①本地区有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③请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最后,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4.举办辩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2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但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角度、对问题的判断与价值等的不同,有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统一看法。彭纪南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邹广文写道,人文精神即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的终极关怀,是人实现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总之,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种人文精神首先要求要有人本精神,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强调人的尊严,其次还包括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创造一个个人发展的良好空间。
但人文素质并非单指人文精神,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如同鸟之两翼,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只眼睛”。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曾指出,人类文明史表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高涨,都促使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自然科学的价值在于教人求真,在于给人类以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运用既可以有益于社会也可以有害于社会。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但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书。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教人求善,在于教人直面现实,过上人之为人的和谐幸福生活。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等于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同人文精神一样,学界对科学精神的界定也是不统一的,但基本上都是指从科学和科学探索中概括出来的人在处世行事中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执着的探索精神。
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就是要用科学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培育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保留和弘扬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给其注入原人文精神所没有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它首先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明确人类自身的地位,其次要防止非科学的思想与行为,尊重规律把人文精神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科学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不仅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价值和意义,也具有人文意义。科学精神中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关怀,科学的价值即人的价值,科学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化。
但现实中二者往往是分离的,甚至人为的对立起来了,认为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学和科学精神没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二者完全可以分别在文、理科学生中加以培养。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却是与教育的目的南辕北辙,人为分裂二者必然导致综合素质的畸形发展和知识结构的不和理。确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战略目标,培养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精神,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由占绝对优势的古典文科教育到古典文科教育受到动摇、科学教育逐渐兴起,直到科学教育独领、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的过程〔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这种此消彼长,维系了几千年之久,在人类教育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必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已失去了两次历史机遇〔3〕,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机遇,即如何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平衡与互补。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畸形的教育模式。
二
高校教师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和思想的传播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拓者。因此,大学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尤显必要。在中国,教师历来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伟大的教育家先生关于教育宗旨的原点认识亦是如此,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在西方,教育也一直被赋予三大功能:一是传授人类的已有知识,二是训练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三是培养学习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其中二、三两大功能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术传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而且要以身作则,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大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课上和课下的言行一致其实更具感召力和亲和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更应当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培养学生,达到“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示范作用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大学的环境、职能与使命发生变化,教师的人文精神状况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如教师们多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的观念,重视精神自由与物质满足等。同时,我们还应客观地看到:大学教师中的人文精神正出现着一种弱化的趋势,并直接给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不可漠视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教师开始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和增强个人经济实力的问题上,生活价值观发生了仍可理解的微妙变化。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应有的人文精神因主观努力不够而受到明显的削弱。在新的经济体制环境中,受市场经济追求盈利规律及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负面刺激,他们有的成天迷心于炒股票、投机取利,对校内工作职责只是敷衍应付,有的悄悄在校外兼任第二职业,校内外工作精力分配本末倒置,对外忙不过来时甚至请人代课,钱似乎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精心育人、方正做人、敬业守职的人文理念越来越难以体现出来〔4〕。
随着科学技术魅力的与日俱增,不少教师在崇尚科技理性的同时轻视了人文精神的存在价值,缺少人生情趣,甚至黯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是相通的,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物质的产生都是两者合力的结果。然而人们在科学精神认识上的偏差,使现存教育走向了异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和“科学”的弥漫与张扬。
三
面对传统与现实的状况,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还应把这种科学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育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质。第一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自我修养方面。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这种尚未通过对外影响的内在精神,是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体现的潜在基础,它为主体自身工作、生活带来的主要心理影响内容是,自觉抵御与批判各种歪风邪气,笃信正义、公正、关爱、和睦、自信、人格的伟大力量,欣赏豁达、乐观、理智的人生态度。而且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科学与科学精神,只谈科学不管人文精神是偏颇的,同样只有人文精神而无科学与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肯定是不全面的。这些内容无疑会给高校教师自身带来尊严、自信、充实和协调向上的生活。
高校教师人文精神内容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亦生动多样。这些外在形式的显现及其力量,常使学生们对大学文化感动不已,领略到大学中的文明与高雅。原北大副校长、著名东方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一次开学期间曾长时间地为一名不相识的新生看护行李,直到这位新生办完事返回时才放心离去,后来这位新生得知为自己长时间看护行李的老人,竟是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教授时,他深深感受到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人格魅力,从季老师这里体验到一种平等助人、真诚无私的高尚品质。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舞蹈创作;人文精神;表现
0 引言
舞蹈是人类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一个载体,人类自诞生以来直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穿插着舞蹈艺术。舞蹈通过富有个性的肢体语言,加之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往往能够恰当的表现出舞蹈长做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舞蹈创作和编排中的人文精神的剖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对舞蹈创作表现人文精神的可行性做出研究,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1 人文精神在舞蹈中的内涵
人文精神向来是注重人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内涵的。在人文主义的主张中,核心的观点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在这些人文精神的主张下,关心人的本性和本真,体现人的思想及欲望等等都成为了人文主义探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内核,并可以根据民族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体现和氛围。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人文精神往往能够明显的体现在舞蹈的表现中,体现出该舞蹈的隐喻作用及象征意义等。
2 舞蹈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中,以一种十分柔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也以多变的动作特征和巧妙的集体队形的安排和变换体现出了中国民族舞的柔软和和谐的精神内涵。以孔雀舞为例,体现了少数名族的柔美的自然和谐观念。舞者往往通过十分柔软的腰部动作及手部的灵活旋转、配合等等构成十分和谐的画面,仿若一直美丽的孔雀在观众面前阿诺多姿的轻盈起舞,同时也传达了少数民族的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
又如在印度舞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印度舞十分明显的体现出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在印度舞蹈的编排过程中,热烈、强烈的肌肉配合抖动及神秘感的配乐都成为了印度精神内涵的具体表现。印度舞的创造和演出都体现出了古老的印度神秘的、深邃而不能一眼观尽的魅力文化和热爱歌舞的人文精神内涵。
3 舞蹈创作中的精神表现途径
舞蹈创作中能够表现出十分贴切的舞蹈内涵和人文精神内涵。有经验的舞者或教学者能够比较充分的将想要表现的精神内容恰当合适的穿插到整个舞蹈的编排中。而更多新旗帜秀则无法充分的把握和巧妙恰当的掌握好编排中人文精神的安插力度及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探究更加详细的途径和方式以帮助我们在完成舞蹈创作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表现效果。
1.1 了解不同舞种的特色及内涵
舞蹈创作中要向恰当的表现出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首当其冲的是对不同舞种的把握,尤其是关于不同的舞种的创作特色和创作规则方面,应当做出详尽的了解。例如在民族舞的创作中,需要知道最基本的表现元素是柔和的、和谐的且以团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同时,由于民族舞大多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与传统或精神内涵,如过年时喜庆的舞蹈,或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舞蹈,都需要知道这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内涵。在动作上通过不同的对象和框架进行及时的调整及有针对性的编排等等。如对孔雀舞的编排就要特别注意其首部的变化及其身体柔软度的练习,同时对于这类民族舞蹈的多变的寓意也要恰当的掌握到位。
1.2 对隐喻精神的理解及运用
在舞蹈创作中,要先恰当的表现出该舞蹈的精神内涵及其舞姿特色,注重对隐喻精神的理解及运用。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应当学会对隐喻精神的适当穿插以及理解。如在民族舞的表现中,很多舞蹈的编排想要表现出的是中国女子的温柔和神秘以及温柔、细腻等等。在表现神情及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大胆的运用“半遮面”、“含蓄的低头”等等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表现出我们和谐内敛的民族人文精神向度。同时对于当下较为时兴的街舞及其他时尚类舞种,在编排的过程中,也应当抓住其隐喻精神的内核,表现出其或多变或活跃或相互衬托的精神内核。
1.3 对人文学科的了解和穿插
要想在舞蹈的编排中突出其精神内核,倘若只知跳舞而不懂文化向度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在创作的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由此,我们在编排不同精神内核的舞蹈的过程中个,一定要争取对其文化进行详尽的较为深入的了解。以竹竿舞为例,在很多民族舞蹈元素中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不乏其中有单纯一味的模仿者。在自主创作和编排中,我们可以注意竹竿舞的特色,在活泼中带有俏皮,而这也充分符合了其少数民族的生活哲学,不仅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能够在生活中生发出有趣的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核。出于对其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充分了解,我们不难对竹竿舞的动作及精神内核进行推敲和编排,获得良好的表现效果。
4 结语
舞蹈是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舞蹈的恰当编排,能够良好的体现出一段舞蹈、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向度。通过对舞蹈创作中精神价值层面的表现和探究,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的编排过程中运用自如,恰当合适。同时也能够增强非专业人士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越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6(23).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 人文精神 培养路径
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美国著名学者萨帕指出,职业生涯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以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基于对萨帕理论的理解,也可以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人生的职业经历。大学生初进职场,也就迈开了其职业生涯第一步,职业生涯的顺利与曲折,成功与失败就与每位大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息息相关了。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十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面对社会的发展需求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①
从多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在就业市场中很多实例都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人文精神素质好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左右逢源,会用人文的智慧来化解危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那些讲话不友好,做事爱冲动,不懂得文明礼仪的学生,就业时遇到困难就会不知所措、怨天尤人,会经常遭到用人单位的冷遇,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很多用人单位人事经理都经常重复这样一句话:就业的挫败,不是败在学业成绩上,而是败在人文精神上,是学生缺少对企业文化所需要的一些重要品质的认同。如文明、守纪、奉献方面的修养;如团队、合作方面的意识;如集体荣誉与自我利益冲突时的考量选择;如人际交往表现出来的友好、尊重和文明等。人文精神素养,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好品质好习惯,是滋润在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的细小动作,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人文精神的品质面貌。所以,一些人文精神素养较差的毕业生,经不住用人单位的各种考验,很快被淘汰掉;也有很多毕业生凭着自己良好的人文修养,不仅获得了理想的岗位,而且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断得到升迁的机会。
二、人文精神及其培养的具体路径
北大陈旭光教授对人文精神作了这样的阐述: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同时他还强调: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基于对以上概念的理解, 要想推动就业市场为社会带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首先必须重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影响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探索和完善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路径,这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理念先行,统一认识。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诉求,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面对大学生在多元环境中的影响,高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实践;有的侧重理工知识,有的侧重技能培训;也有的兼而有之,是拼盘大杂烩。但一个值得反思的普遍现象就是,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轻者表现在对人文课时的压缩,重者砍掉传统的人文课程。尤其在经费的投入上,往往偏重于理工类的实习实训,而对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性投入,是一减再减,任其自生自灭,所以人文精神就在重理轻文的大环境里渐渐地沉寂了,于是穿拖鞋堂而皇之地穿梭在办公楼里,食堂早餐情景也公然上演在课堂上,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也是见怪不怪了……如果把这些现象移植到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的老板们不知会照单全收,还是摇头拒之门外。因此,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得到加强,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要让人文精神的光辉越来越耀眼,照耀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之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坚定而自信地展现出人文精神的风采。
2.营造氛围,搭建平台。1000多份文理科三年级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2以上学生不知道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1/2以上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管理者针对人文精神给予他们的指导和教育;1/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精神载体不够突出,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2/3的学生认为没有意识到平时的言谈举止能与人文精神挂钩,这些状况与中小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小学这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都做得很不错,因为在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和品德养成教育是非常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有班主任老师的例行检查和学校面上的教育引导。到大学以后,由于教育机制及教育内容的改变,专业教育思想的优势使得人文精神教育日趋弱化,这在调查中得了充分的证明。所以,高校人文精神的宣传和引导还需要突出和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平台还需要增加和扩大,除传统的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横幅标语、文化社团之外,还应面对更广大的学生搭建影响更广泛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人文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如让人文精神课程回归第一课堂;扩大校报、院刊的人文精神栏目宣传,增加投稿、征稿的数量;组织志愿者加入人文精神各类活动;加大建筑文化载体的经费投入;组织演讲征文比赛、文体活动比赛;组织企事业单位参观、联谊活动;组织职场情景剧表演大赛及宿舍人文精神创意大赛等,让这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有机配合,把人文精神的元素有意识地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让大学生处处可见人文精神,时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环境感知,课堂指导。高校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为大三学生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课” 是大学生生涯规划中的两门必修课程,它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与社会的对接,减少在社会创业就业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教育的大平台。如果能够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经理或从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从用人单位请到课堂上来亲自讲解现身示范,这比教师单方面授课效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的话是最可信的,用人单位的实例具有典型的说服力,它是许多人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职场宝典,大学生会从中感受到用人单位人文精神体现的诉求与高校文化视野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更应该关注那些从来没有关注的人文精神,比如,企业利润的价值观,事业单位用人特点的人生观,以及大公司与小公司管理机制上的文化差异、礼仪要求等,都呈现出多元人文精神的不同特点。了解这些单位的工作运行机制,感受这些单位招录、提拔人员的文化背景,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修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实践锻炼,缩小差距。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并在组织中承担一项具体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一些具体的事务,在具体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分享人文精神带来的智慧,缩小课堂书本与社会实际工作生活的差距,培养就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品质和意识。让学生在整理材料的环节中懂得分类、说明也是对别人工作的支持和尊重;让学生在送材料的过程中懂得文明的礼仪也是办好事情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懂得和气、友好是沟通顺利的前提;让学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懂得完美的策划和人性周到的准备工作是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以便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得到实践的锻炼。
三、培养路径的推进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切切实实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来思考各项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要看毕业生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无论高校中的哪个部门都应该形成全局观念、协同意识,必须要统一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努力提高人文精神落实培养的成效。
第一,要广泛提高系统性认识,把人文精神培养看作是高校教育中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始终占领第一课堂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管理服务氛围营造的辅助作用,扩大和加强文化载体的宣传,始终保持大环境烘托的长青不衰;还要充分强调学生养成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身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人文精神锻炼的群体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切实推广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住宿中能感受到宿管阿姨母亲般人文精神的贴心关怀;在就餐的过程中能品尝到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师傅们厨艺的精湛和为人的友善;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积极快乐地融入热情周到的气氛里,展现大学生阳光般的学子风采。
第三,要加强协同创新的能力,以平凡人物的典型事例,哺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成长。无论是网络走红的先进宿管吴光华阿姨,还是做人讲究清清白白实实在在的馒头大叔,都是在协同创新思维感召下收获的人文精神的丰硕成果。所以,无论是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奇思妙想,还是毕业典礼上的百花盛开,只要善于挖潜,处处都是人文精神的优质土壤,处处都能结出人文精神的累累硕果。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文化育人理念的创新,也离不开方式和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落实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密切结合社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出更适宜大学生人文精神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搭建出更大更广阔的锻炼平台,让人文精神在高校一届一届的学生中传递下去。最终能够让更多的毕业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好适合自己的最佳角色,实现职业生涯中从业人员与岗位的最佳匹配。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这一点也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却并没有给予人文精神教育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承载了人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所独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视;其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个体精神为原则,对人的尊严、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视;再次,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养为基础对人的情感自我发展和意志自我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并自主的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具备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判断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意境与底蕴,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来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形式均体现着人文情怀,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时,尽可能的多选择与表现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相关的作品,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中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这就需要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教材这一授课载体将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现象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最后,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也是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会自然而然的诉诸于阅读。因此,如果语文任课教师能够在组织开展阅读能力训练活动时,意识到阅读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量的多选择思想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往往就会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人文精神的表现范文6
【摘要】德国非常出名的诗人席勒曾经感叹:“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美术课堂是各个高职院校常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更深度的理解,而高职美术教学同样在提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艺术审美能力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这些功劳的主要传播并不是美术教学,而是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以人文本体为核心的,出现于西方教学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关键词 人文精神;高职;美术教学;体现
一、人文精神与高职美术课堂的联系
1.人文精神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今众多高校都开有美术这门课,一般在初入学的学生中上课,作为一种基础学科以一种艺术培养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多方面入手,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将思想进一步升华,更快地适应高职教育,学习这门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历经长时间的文化学习,就可以在这堂课上减轻压力,美术教学依赖人文精神而存在,人文精神以美术教学为依托。
2.存在问题及其重要作用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方向是人的思想境界和知识内涵,人文精神学科在教学中总是需要树立出一种完美的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形态和标榜,以此来引领人们去考虑自己生活的方式、目的、含义以及价值体现,来更好地推崇美好而无憾的人生,而美术课堂上在某些程度上则是这样一门学科。
而现在存在着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味的临摹模仿,将别人的思想境界和内涵据为己有,这一方面因为这种精神没有直接以人生利益相联系,受社会利益的冲击,功名利禄和技术则将精神学基本掩盖,造精神的传播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能够有良好的手上功夫和专业技能,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这种迫切的希望使他们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安静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美术上只注重机械性模仿和令学生枯燥乏味的技能知识训练,由此造成学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领悟,无法在艺术的世界里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了解,也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更好的以艺术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注重德育知识的掌握,注重多多吸收人文精神,接受素质教育。
二、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体现
1.在“欣赏事物,评价事物”方面的体现
通过高职学习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教师也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需要自己讲解作业的出处来源、思考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要拿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服老师,而在这之前老师应该首先举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古时诗中所附的画面例:平静的湖面上出现一株枯萎的荷花,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简单地说荷花枯萎了、水面很平静。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从画面中物体的指代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从不同的方面做出解释,由此可以看出,美术作品不单单是好看、画面美,更多的可以说是画面和谐、有意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些就是需要我们了解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2.在“设计作品,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现实实践学习中,我们更多地是重视构图原理、使用画面技巧、实用性等方面。但是,在很多地方是需要有传达性的意义存在,例如:广告的设计、品牌标志的设计,设计中都要传达理念意义,这就需要精神上的艺术设计感,所以,学生就应该从作业中学习思考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用设计的头脑将虚拟的物体用实际物体表现出来,多看设计类书籍才能更好的表现人文精神,在这些方面也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概念才能细致入微的制作出传达意义的作品。
3.在“现实生活,接触交流”中的体现
日常生活需要与形形的人接触,包括社会人士、学校及家庭成员,在不同人文环境下,需要用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感受及接触方式,换句话说,不同的人群需要我们不同的人文素养,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人文精神内涵的应用,它也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例:遇到不合理的事情的做法,遇到合理的又被人认可时的做法。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出现,这时候就需要看自己持有的态度和意见以及精神思想将会怎样去理解看待这件事了,所以,应该着重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将自己的思想升级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人文精神重要作用的体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和美术课堂本是相辅相成的,美术课堂作为人文精神传达的载体,人文精神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不同性质的反应,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多角度思考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什么场合,人文精神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与传播,注重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务必扎实的学习运用,由此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避免模仿行为的出现,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的理解规范,开发自己对设计的感觉。重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学生及时受到艺术的洗礼,具有积极的精神追求,更好的传播和完成高职美术课堂的使命和最初体现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张建羽.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6期
[3]钱文.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