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林业科技;发展现状;对策
林业科技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行业各部门在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加大林业知识宣传力度、做好“三防”工作、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一、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1.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为了保障经济进步、社会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林业建设当中尤其要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林业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保证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入手,把创建以科技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作为重中之重。依靠科技发展林业,通过提升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水平来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力使林业建设朝着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加快林业建设发展的进程。
1.3林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林业产业结构模式基本是由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并存的方式构成的,落后的产业会拖累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要迅速的培养、发展新型企业,淘汰落后的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将企业布局与资产结构进行整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这对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林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
一套健全、完善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对整个林业科技的建设及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这套体系的建立要将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相结合。完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对林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加强基层建设才能使科技成果落到实处得到应用。只是制定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其落实,通过绩效的方式将这套监督、考核体系表现出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为林业发展贡献出力量。
2.2加强科技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为保证林业建设快速发展要重视、加强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研发出先进的林业技术从而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培养人才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并严格的培训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使林业建设从业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提高林业建设人才的储备力量,做好梯队建设,使其朝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3加大资金的投入
要想推动、促进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相关部门和政府管理机构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时刻关注林业科技的发展的情况,以资金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竭尽全力促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诞生,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4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相当复杂多变的工程。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森林虫害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是森林系统中以植物为食的生物与以虫为食生物的群落结构,昆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所以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科学家手头最紧要的工作。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以整个生态系统为起点,结合生物原理、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考虑才能将这项复杂的工程简单化,达到预想的目标。尽量避免单一化是园林建设当中需要注意的,因为这样当病虫害来临时可以避免植物之间相互感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例如海棠树感染海棠锈病之后,会出现转主寄生的情况所以松柏类植物要避免和海棠树种植在一起。目前全世界已经开始关注生物的多样性问题,并且重视程度不断在提高。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科技中介企业 现状 对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中介企业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在有效降低创新主体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培育科技中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自主创新”精神的要求,是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中国科技中介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中国的目标定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培育、发展、完善和规范科技中介企业,是中国“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发展现状
科技中介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咨询等专业化服务。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服务功能日渐多样化,技术能力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逐渐提高。
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2―2016年中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各类技术卖方机构达到23602家,比上年增加3079家;2011年企业孵化器数量整体上升至1034个,同比增长15.66%;创业投资企业由2009年的480家增至2011年末额882家,同比增长34.3%;我国主要的科技中介企业,由2001年的701家增加至2011年的2274家。
科技中介企业的资质不断提高。中国科技中介企业最初的资质比较低,但近几年来其资质不断提升,如国家测绘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0年获得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互联网地图服务等测绘资质证书。主要原因是其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中介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不断提升。如国家测绘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现有职工74人,其中高级职称 9人,中级职称 3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1%;有博士生3人,硕士生30人,大学本科生19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73%。可见,中国科技中介企业人力资源的学历水平和职称不断提升。
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服务逐渐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过渡,向社会其他机构提供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等多种科技服务。二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中介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服务、青年创业引导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科技研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科技中介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科技中介企业近几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化网络建设不完善
科技中介服务涉及成果评价、技术交易、科技风险投资、创业孵化等内容,基础支撑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科技中介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其技术信息网络建设落后,缺乏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培育转化的信息平台,导致科技中介服务链短,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虽然科技服务大市场、各地区科技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但总体来看,依然缺少促进科技成果培育的大型科技文献资料数据库、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信息平台,部分中介企业,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中介企业至今仍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一些中介企业虽然建有网站,但不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公布的信息资料陈旧,导致科技公共信息流通机制不畅,科技中介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
(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中国科技中介企业在服务功能上多处于技术创新下游,而进入技术创新上游的还很少,许多科技中介服务是处于技术创新末端,与技术创新结合不紧密,往往只针对现成技术进行转让,真正进入技术创新上游的科技中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大,专业化服务程度较低。二是部分科技中介企业的主要活动和科技发展无关。一些科技中介企业依然是以收费业务为主,而基本未涉及到有关的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科技活动。究其原因,一是科技中介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可以胜任相关科技工作的人员;二是中介企业的规模较小,财力有限。
(三)人力资源的素质较低
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决定其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一些科技中介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较低,不仅缺乏专门的咨询服务的知识、经验和服务技能,而且也缺乏市场观念、系统观念、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中介企业业务的发展。同时,一些科技中介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作为科技中介企业,承担着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咨询等专业化服务,需要由高素质的工程师、会计师、专利人、律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科技服务人员队伍,但是中国一些中介企业并未组建这样的人力资源队伍,有些没有高级的资产评估师,有些没有高级律师,不能高效解决科技服务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严重损害组织利益。最后,由于趋利因素,一些中介企业的服务人员在科技活动片面夸大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而对技术转化风险避而不谈,严重影响了科技中介企业的信誉度。
(四)科技中介企业之间互相割裂
中国现有科技中介企业常常互相割裂,孤立存在,彼此之间很少联系和沟通,服务链条互相脱节。各个中介企业之间的了解很少,尤其是对对方的优势资源、优势活动等了解甚少,导致他们力量分散,错过了许多相互合作机会,难以发挥协同作用。
(五)科技中介企业的行为不规范
中国科技中介企业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中介企业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服务流程,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二是部分行业自律能力还比较差,服务质量较差,无序竞争比较明显,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科技中介企业的服务行为缺乏中立、客观和科学性,在市场监督和协调中,往往缺乏透明度低。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中介企业的管理、规范和监督,导致科技中介企业的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三、加快科技中介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
为了延伸科技中介服务链条,提高专业化服务程度,科技中介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科技基础支撑体系:一是加强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开放的大型科技文献资料数据库、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公共平台等,加快科技公共信息流通,增强科技中介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宣传,引导科技中介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网络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并引导其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二)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中国科技中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比如建设专业化的孵化器、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化的创业投资机构等。二是改变中介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其加强有关科技活动重要性、意义等基本概念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科技活动的意义,并重视科技服务活动,将主营业务确定为有关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政策,建立起良性的科技中介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速科技中介人才的流动,促进科技中介人才的合理使用和人才结构调整。二是引进高层次的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或创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制定向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三是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职业发展培训,努力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主要是规定从业人员的最低标准,以及从业队伍中各种层次和结构人员的比例,并将此纳入年审和各种评奖活动的标准。
(四)加强科技中介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立广泛的协作网络,有效整合科技中介企业的资源。二是鼓励科技中介企业开展国内和国际交流,促进中国科技中介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论坛、展示会乃至办刊物和网站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鼓励进行开放式的研究与开发,互通有无,实现共赢;建立一些新的开放性的实验室,为技术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设施服务,如可建立为中试提供服务的实验室,降低企业和中介的风险。
(五)实行有差别的科技中介企业扶持政策
中国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中介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孵化期,实行不同的扶持力度:对于发展潜力特别大的科技中介企业要进行重点扶持,以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在技术成果需求密集的地区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一条街,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撑、配套服务和优惠政策,以形成科技中介服务的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刘 锋,王永杰,陈 光.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3)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3
为了解上海市专业科技传播人员的人才建设现状,2006年10月,我们对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专业从事科技传播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实证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样本54份。样本的构成情况如下:样本的性别构成,男21人,占38.9%;女33人,占61.1%。样本的工种构成,管理者4人,占7.4%;记者21人,占38.9;编辑28人,占51.9;行政人员1人,占1.9%。样本的单位属性构成,党报14人,占25.9%;都市报6人,占11.2%;专业报16人,占29.6%;电视台5人,占9.3%;网站13人,占24.1%。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为主,辅助以深度访谈。全部问卷经核查整理后,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上海专业科技传播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1.科技传播新闻队伍总数下降、结构优化,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隐忧
(1)人才队伍总量在下降,队伍结构在优化与1996年复旦大学进行的一个同类调查研究相比,①上海新闻媒体中专职从事科技传播工作人员的总数在下降。1996年,主流的大众新闻媒体从事科技传播的专职记者、编辑不到百人。而10年后,目前在主流媒体中从事专职科技传播的不到50人。其中下降最快的是电视媒体,目前仅有10人左右,与10年前的30人相比下降了200%。而在其他一线平面主流媒体中,专职从事科技传播人员的绝对值虽未下降,但相对值却下降了100%。10年来,上海的新闻媒体在急剧扩张,人员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但专职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数却几乎没有增长。1996年,科技传播新闻人员占上海新闻从业人员的2%,而到了2006年,这一比率降为了1%。
科技传播专业队伍的人才总量下降,但人才质量却有了显著的提升。调查显示,当前科技传播新闻从业人员大学以上学历的占81.6%。1996年,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50%以上,29岁以下仅占总数的9.3%。10年后,50岁以上的人员占我们调查样本总数的16.7%,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53.7%。这些数据显示,当年纪偏大的专职科技传播人员进入到退休期以后,各大新闻媒体借此契机,把众多年轻人推向科技传播第一线。这一判断可通过我们另一调查数据佐证:1996年受过新闻科班训练的仅占总数的8%,而2006年这一数据已增长到68%。应该说,当前在上海专职从事科技传播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呈现出整体结构逐步完善的趋势。29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数的一半,其他则平均分布在30~39、40~49、50~59这三个年龄段中,梯队结构优势非常明显。
图一、上海专业科技传播人员的年龄结构
(2)科学素养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的软肋非常明显10年来,上海从事专职科技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职业训练以及年龄结构上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但与科技传播要求的“科学专业性”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个职业从事科技传播的传媒人,不仅要有“新闻”眼光,还要具备高于一般记者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养成一方面靠在大学期间受到较系统的科学教育,另一方面则需在专业工作中进行长时间的积累。但调查发现,目前90%以上的受访者都是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理工背景的为5.6%。即使是在《上海科技报》这样专业性极强的科技传播媒体中,具有科学、工程学科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也仅占9%。这就使得科学素养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成为制约当前科技新闻传播人才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
图二、当前科技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这种制约已在科技新闻工作者的日常科技传播工作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调查显示,对于上海的科技新闻工作者而言,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被55.6%的受访者认为是当前科技传播工作中的首要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共同体对新闻媒体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则源自科技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高的障碍。在一无专业学科背景支撑,二无所在单位业务培训的条件下,80%以上的科技传播工作者只能边工作边摸索,通过点滴的日常工作积累形成自己的科技知识来源。这种科学专业背景的缺乏又导致了相应的科技传播产品多是被动而来,近50%的选题来源于领导安排、政策需要以及机构邀请。而来自于学术会议(科技团体)和专家学者(科技个人)等科技一线的选题则仅占1/4,这就很容易造成科技生产一线与科技传播一线的脱节。虽然给公众生产、传播了一些“命题式”的科技信息,但在科学团体看来,这些信息并不能真实反映科学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②
2.大众传播媒体在扩张,科技传播媒体在缩减
为什么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在提升,但从业人员的总数却在下降。难道是新闻媒体在这一领域实行了“压缩规模、提升质量”的人才转型吗?调查发现,事实并不尽然。造成科技新闻传播人员上述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媒体的集团化和市场化。
(1)媒体渠道
调查显示,一方面,上海的大众媒体渠道在数字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急剧扩张,平面媒体的版面、电视媒体的频道比10年前都增加了50%以上,但一些传统的专业科技传播媒体资源都处于消亡、合并的状态。如上海电视台的“科技博览”栏目,该节目在10年前每周有一个小时的播出量,而现在,一些科技传播类的节目都归并到了纪实频道。虽然该频道每天都会播出一些如“神奇的地球”、“探索”之类的科普节目,但这些都来自市场购买的西方片源,自己制作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普节目已基本消亡。而在平面媒体如《新民晚报》以前的“科学馆”专版也已取消,相关的科技传播信息归并到“科教文卫”等常规性的新闻报道中,深度的科技报道基本消失。即使是在以科教文内容为主要特色的《文汇报》,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科技文摘”每周版面比重已从10年前的2.08%下降到了现在的1.04%。
(2)报道数量
科技传播渠道的大幅缩减从当前科技传播工作者所采写的报道数量也可得到佐证。每周采编科技报道12条以下的占总数的80%以上,有近40%的受访者每周采编的科技报道数量在4条以下,这也意味着这些专职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每天采编的科技报道数量不到0.5条。
图三、科技传播工作者的每周报道量
(3)收入水平
与工作量较少正相关的是,科技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同行的其他条线新闻从业人员相比,明显偏低。调查发现,当前科技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80%,5000元以上的仅占7.4%,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值。薪资在行业内偏低,也是造成优秀人才不愿从事科技新闻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进的建议与对策
1.通过各种奖励,鼓励产出优秀的科技新闻传播产品
要改变科技新闻传播产品量少质低的现状,政府、协会、企业要联合设立科技新闻传播奖励基金,直接奖励各类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科技新闻传播,撰写出优秀的科技新闻作品。当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设立“科技传播新闻奖”,鼓励一线从业人员采写科技新闻。在上海,目前奖励科技传播工作者的最重要奖项是由上海市科协与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年一评的“大众科学奖”,旨在表彰奖励在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科普传播以及支持科普事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此奖自1995年设立以来,共评选6次,获奖的多是科技、教育、出版业人员,因专业的科技新闻传播报道而获奖的仅《解放日报》李文祺1人,占获奖总数的十三分之一。为在更大范围鼓励记者采编科技新闻报道,不妨设立更高层面,针对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奖项,激发专业记者的热情、兴趣。
(2)设立科技传播节目基金,政府招标购买优秀科普节目。针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不愿制作科普节目的现状,政府一方面可通过宣传主管部门强制广电部门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国产自制科普节目播出;另一方面,可与社会上的基金会联合,设立科技传播节目基金,通过招标购买的方式采购优秀的科普节目,鼓励民营媒体制作科普节目。采购来的优秀科普节目,一方面可在有线节目频道播出,另一方面可通过强制配额的方式,在户外电视广告媒体、楼宇电视广告媒体、移动电视广告媒体上滚动播出。
(3)设立科技传播研修项目,选拔优秀科技新闻人进行海外采风。对于优秀的科技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可通过与海外科学发展基金会合作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记者到海外著名高校、高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进行域外采风活动。通过对世界一流科技信息的报道,一方面向国内大众传播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这些传播者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
2.利用高校的科研、教学优势,对在职科技新闻传播人员进行再培训
(1)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传播工作者的见习基地和采访平台。让在职的科技传播工作者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蹲点实习,一方面能使科技传播工作者在一线的科技研究环境中,及时、全面了解科技人员的科学创新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艰辛过程,感受他们顽强奋斗、严谨求实和无止境探索的科学精神,为记者掌握第一手的科普写作材料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一线的科技研究氛围中,科技传播工作者能更快、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科技成果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意义,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作用机理及其用途,使自己的知识视野、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培养。
(2)利用研究型高校的专业培训能力,利用专业工程硕士学位、课程进修和专题讲座等途径,给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提供在职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创造条件使科技传播工作者通过回炉,获得系统学习新科技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扩大信息量,提高对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的敏感性等;另一方面在教学与培训的环境中,利用高校各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人脉网络,跟踪这些专家、学者的科研情况,加强与这些专家、学者的对话,从中获悉更多的信息量和新科技知识的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时采访。
3.建立科技传播学界、业界交互平台,让专家与新闻人员形成信息互动
(1)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媒体的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和交互学习平台,通过实时的网络远程教育和网上课件点播等方式,提供混合型学习的新路径。该平台能方便在职科技传播工作者根据需要及时开展点播学习,并能通过预定时间在网络上与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讨论和互动交流,经常不断地根据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对新的知识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能够保持新鲜感和写作的冲动。
(2)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丰富资源,为科技传播工作者提供信息库。以此帮助科技新闻工作者实现资源的挖掘、编排和整理使用,使之成为活的资料库和学习字典,完成其知识点和信息点的自然连接。
(3)定期邀请有成就的科技专家、学者与记者、编辑现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或者开设前沿科技学术论坛,或者举办互动座谈会等。通过这种专业对话,让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科学文化传播领域,同时也让记者能更接近专家、学者,并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深层次对话,使科普与科技文化的传播更具权威性。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本文是2006年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课题“科技传播人才培养和科技传播网络建设方案”(06692101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竞争力创新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创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受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国际来看,美国发达的经济取决于高科技的发达,高科技的发达取决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国内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领先,因此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一)美国拥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
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点竞争地位的变化,使得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在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上,美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现状。
(二)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两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欧洲一度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独占鳌头。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前2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欧洲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滞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欧洲国家将高新技术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不作硬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和科技产品。
欧盟先后了七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这些思路应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日本更重视“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筑波科学城就是一个典范。筑波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世人关注,并在1980年名噪全球。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60%。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高科技产业上。为了实现提出的目标,政府通过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植高技术可获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付利息。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补助。由上不难看出,日本高科技产业集群属于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研究日本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我国最好能借鉴的是其兼并收购方式。这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我国高技术产业前期研发风险。
(四)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及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我国未来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代表当属北京中关村
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中关村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TheSiliconandMedicineValleyinChina”而享誉世界。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目前的张江正向着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透露,“十二五”期间,张江物联网产业将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本次由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是首次将全国知名软件园区管理者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关于我国软件园区如何建设、经营、发展的大型论坛。各软件园区代表在论坛上沟通运营经验,并就“园区发展形势、软件产业特点、品牌向外输出、集成服务体系以及园区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从而探寻软件园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北京、上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都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体现在都把挖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潜力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都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都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培养及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环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使京沪同时被公认是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二大板块。上海提出在2020年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这样一个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上海市作出了加快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发挥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这一重大战略抉择。
结论
综述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我国,我国应以国情为出发点,以企业为本创新出适合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既要学习借鉴又不完全照搬才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73-01
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剂科具有其特殊性,他承担着医院的为科研、教学、临床提供药物的重要作用[1]。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药剂科在确保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体现医院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当前,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各大医院药剂科管理模式的转变及药学发展方向,初步提出了提高本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建议。
1 药剂科管理现状
1.1 药品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传统药剂科主要以临床药品供应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但不发挥其所具有的药学技术性作用。与传统作用不同,当今的医院普遍要求药剂科发挥药学作用,以保证禁止滥用药、管理贵重药物、监督临床医师用药、保证药物质量等,还要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药剂科管理水平[3]。
1.2 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在医院中,药剂科归属于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只需具备发药能力就可以上岗工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且专业知识多数不过关,还有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事故[4,5]。随着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药剂科不仅仅是服务性的科室,而更需要成为具有较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掌握过硬的药学知识多元化科室[5]。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审查处方,杜绝配伍禁忌和减少不合理用药,发药时,自己做好记录,仔细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等,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药顾虑[2]。
1.3 药品质检工作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大部分医院自主研制的药剂均进行了批批检验,但是由于缺少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中药制剂率更低[3]。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医院都具备自己研发和配置中药制剂的技术,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够真正做到定量质检分析,甚至极少数医院根本不做或者从没做过药物定量分析质检。即使定量分析中药制剂,大部分医院均是依据《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的》和《上海市医院制剂手册》,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极少采用仪器分析法[2]。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进行微生物检查,但是采用细菌检查来查看内服制剂的质量却不够完整,其检验率存在很大差异[1]。
1.4 滥用药现象
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药剂工作者无法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病患群体及医院类型等,也无法合理、科学的调整药品的实际结构比例。
1.5 制剂工作室的规模萎缩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逐渐白热化,各种特型药、新型药渐渐的进人医院,给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医院药剂科原有的生产规模和自我研发能力萎缩、下降,再加上医院的政策趋向于淘汰医院制的药剂室,使得医院药物生产线出现大范围的萎缩[3]。
2 药剂科的管理办法及发展思考
2.1全面调整管理模式
⑴始终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⑵合理调整药品的结构,防止药物滥用。药剂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药地方因素、医院类型及群体等,合理调整用药结构,既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防止药物滥用,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⑶明确药剂科的工作职能。药剂科不仅拿药科室,也是能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科室,要及时纠正、提出配伍不当的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问题[1,4]。
2.2加大药物质检的力度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并由护理部及重要科室组成的药学部门,以满足我国当前药学的发展。作为药学部的下属科室,要对药品质检科的业务建立给予关注,质检科需要独立于药剂科,其任务是通过对医院药剂科自制的制剂和对外采集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为医院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2.3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⑴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医药药剂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科室,它更是一个依托于药学科学技术的业务科室和学科带头人。
⑵注重引进高级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缺乏高学历人才,应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补充到医院药剂科。对于药剂科的每一位药剂人员来讲,接受药学再教育是终身过程,该过程有内容、目的、性质互相衔接而又各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再教育,这称为药学教育一体化,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再教育药学人员,才能不断地为药剂科地培养出优秀药学人才[4]。
2.4 加大药物管理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供货方或销售方资格审查,规范购销渠道和票据管理,认真执行出入库复核、查验制度,以及禁止现金交易等规定,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要加强对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防止药品被套购和滥用[1,5]。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强化人才培养、重视药剂质量管理、建设现代化的药剂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来逐步推进药剂科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爱军.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考[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169.
[2] 徐凤梅,杨明娜.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237-238.
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春玉米;生长发育期;气候条件;种植技术
春玉米生长前期处于温度较低和雨水不多的条件下可延缓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通过加强营养生长来获得高产。气温、日照和降水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之间有密切关系,在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掌握玉米种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的高产丰产。本文重点对忻州市忻府区春玉米种植与气候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春玉米的种植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以更好地为服务农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春玉米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
忻州市忻府区四季分明,1月最冷,7月最热,春温高于秋温。该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冬季漫长,寒冷少雪,风大;夏季炎热,气温高;春季平均气温为10~22℃,平均长为70d,春季气温呈直线上升,但春天气候变化很大;秋季平均气温为22~10℃。该地特别适合春玉米种植气象条件的要求。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4℃,出芽时间最短。播种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8℃,10~12℃时发芽正常。春播时要求在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地温在10~12℃时播种能正常发芽出苗;而玉米幼苗生长与拔节时期,生长温度应保持在18~25℃之间,这一生长阶段的最适宜温度为20℃。幼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低于18℃,以利于“蹲苗”,玉米幼苗在18℃以上时生长较快,30~32℃时最快;玉米抽穗开花时期的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时不开花。气温在32~35℃以上时,花粉粒1~2h后即丧失生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24℃,如低于16℃或高于25℃则会影响淀粉酶活性,使得养分合成和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导致粒重降低和减产;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平均温度保持在20~24℃,以利于有机物质合成和向果穗籽粒运转;籽粒成熟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 16℃均影响酶活动,不利养分积累和运转。日平均气温13℃左右时,玉米灌浆仍可很缓慢进行。成熟后期遇-3℃低温易使含水量高的籽粒丧失发芽力。
2 水分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玉米是水分利用率较高的作物,水是玉米生长发育最基本的条件,玉米播种、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成熟等各阶段蒸腾系数均较大。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量的50%左右时才能发芽,出苗时则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拔节至抽穗期需水量剧增,抽穗至灌浆期的需水量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d开始,30d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期仍耗水较多,并且全生育期又处在高温时期,需水较多。
忻府区的相对湿度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一般年份的1~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6~8月份相对湿度从53%增加至74%,7~8月份是湿度最大的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的降水量为1043mm,8月降水量为1144mm。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忻府区降水量和温度的绝对值并不是特别大,但其时间公布对农作物生长相对有利,在玉米生长的初期,即4月和5月有一定的降水量和湿度,但绝对值较小,可防止春旱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在玉米生长最旺的6~8月份,降水量相对较多,空气较为湿润,气象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
3 日照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日照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914~2797h间变化,其中12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仅1914h,只占全年的7%;5月的日照数最多,为2797h,占全年的10.3%;3~5月份的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份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6~10月份逐渐减少。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照,不耐阴,光照充足有利于其幼穗分化形成大穗,一般每天7~10h的日照有利于玉米拔节孕穗。在较短光照且光谱中短光波成分较多的条件下,小穗、小花发育加快;反之,小花发育受到阻碍。日照时间过长能延长玉米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在高温、短日照下,生育期会显著缩短。玉米抽穗开花期要求每天有4~5h的日照,20℃以下则光合作用急速下降,在水分有保证的情况下,20~33℃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太阳能辐射条件下,光合速率随日长增加而增加,太阳辐射对产量影响较大,尤其在籽粒灌浆阶段对产量的形成更为重要。
4 影响玉米生长的气象灾害
春季低温霜冻天气会对玉米春耕备播造成影响,导致适播期推迟、生长期缩短;低温霜冻会导致玉米停止生长或不能正常生长,进而影响其产量;玉米抽雄穗前后1个月内,缺水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明显,严重缺水时会导致雄穗或雌穗抽不出,致使授粉不良,使果穗籽粒减少,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无降水且干土层厚度超过7cm时,玉米底部3片叶出现枯黄,造成玉米减产40%。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播种春玉米时既要考虑到出苗所需的适宜气温,又要考虑到开花时避开高温以免使花粉粒丧失生活力,还要考虑灌浆、成熟所需适宜温度以及生育期总热量和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玉米的高产稳产,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高大江.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学院学报, 2009(1):1-12.
[2]王阳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库源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10,12(6):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