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考察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一是运用产业关联指标如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来考察。二是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考察研究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分析所用数据来自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本文中所分析的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标准》进行分类。
二、实证分析
1.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情况。根据分析的需要,把第二产业可分成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四个行业,第三产业可分成生产型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计算它们对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表1和表2,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08867,在六个行业对生产业的消耗系数中数值是最小的,说明制造业对生产业依赖很弱或者说生产业对制造业发展支撑作用很弱。而生产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为0.019799,仅次于采矿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说明生产业存在的很强的内部关联。
表1 8个行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2.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情况。从表2中的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为0.008275,稍高于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明生产业对制造业依赖较弱。制造业对行业本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024720,表明制造业部门内部的关联依赖性较强有利于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
表2 8个行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3.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通过计算得出贵州省生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0.833747和1.02001,制造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为1.164902和1.024994。说明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弱,而受到的拉动作用较强,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受到的拉动作用都较为明显。计算的贵州省生产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3,可见只有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它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辐射作用较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部门受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引力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表3 生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得出结论:贵州省生产业和制造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发展支撑作用较弱,说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程度低,还没有建立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贵州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不失为一条提升制造业和生产业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区制造业的集聚吸引生产业的集聚,而生产业的集聚和快速发展也将给制造业的扩张提供更强的支撑。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优势;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05-04
一、产业规模优势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个产业占51.49%。
1. 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9.86%。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个产业占53.68%。
2. 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7.39%。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5.99%。
3. 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42.75%。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占53.67%。
二、产业市场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30个产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个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15%),医药制造业(14.04%),食品制造业(12.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71%),金属制品业(10.68%),专用设备制造业(10.28%),饮料制造业(10.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4%)。前9个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 北京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5.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6%),专用设备制造业(4.15%),食品制造业(3.91%),医药制造业(3.79%),饮料制造业(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5%)。其中,前4个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
2. 天津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2%),医药制造业(4.28%),金属制品业(3.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98%),橡胶制品业(2.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2%),家具制造业(2.80%)。只有一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
3. 河北省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66%),食品制造业(6.19%),医药制造业(5.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2%),农副食品加工业(5.22%),饮料制造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4.64%),金属制品业(4.45%),橡胶制品业(4.15%)。其中,前6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见图1)。
三、产业竞争优势
1. 北京市
竞争优势系数(单位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全国同行业为1)较高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824,全国第二),烟草制品业(1.3962,全国第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223,全国第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49,全国第八),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全国第九)。
2. 天津市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791,全国第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470,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87,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68,全国第四),农副食品加工业(1.1875,全国第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389,全国第六),金属制品业(1.0844,全国第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705,全国第六),医药制造业(1.0349,全国第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123,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1367,全国第七),饮料制造业(1.0362,全国第十)。
3. 河北省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880,全国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02,全国第二),食品制造业(1.3282,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05,全国第二),橡胶制品业(1.1308,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10,全国第六),农副食品加工业(1.1662,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0204,全国第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082,全国第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428,全国第九),家具制造业(1.0188,全国第九),烟草制品业(1.1708,全国第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57,全国第十)(见图2)。
四、综合分析及结论
1. 总体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最大的是河北(总产值占京津冀地区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贡献不相上下(总产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产业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较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4个产业创造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出的一半(总产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河北贡献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贡献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见表1)。
2. 京津冀三地比较,制造业30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差异,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北京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14%),极差为5.67%,标准差为1.72%;天津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31%),极差为5.51%,标准差为1.25%;河北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最小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5%)(见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业30个产业市场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较为集中,河北省较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表明天津的制造业基础较好。
3. 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以机电制造业最具竞争力;而河北则以资源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轻纺制造业(见图3);京津冀机电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京津冀资源加工业中,河北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天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京津冀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有一定竞争力。京津冀轻纺制造业中,河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见图4)。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产业转移;汽车制造业;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114-02
1 制造业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占主导地位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则是向东半球转移。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跨国公司的对外转移加剧了这一进程。据美商务部07年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而东半球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相对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
从我国产业布局的地理区域分布来看,由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水平的巨大差异,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内容上各有侧重,国内制造业阶梯式转移特征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传统制造业集中地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沪-浙、广州、长春、京津都是属于东部发达地区,本应该是吸引国际汽车制造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但是更深入地探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看出东部从长期发展看已逐渐丧失汽车制造业发展优势。
总之,作为中部最具潜力的发展城市武汉,无论从内在的区位优势,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必然具备承接国际国内汽车产业转移的优势,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2 分析武汉承接制造产业的转移的比较优势
2.1 武汉的整体工业基础雄厚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发展至今,武汉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机械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见表1),产业布局特色鲜明,分工明确,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式发展产业集群模式。
从开发区、城区和远城区发展规划看,全市的各区之间产业分工合理,武汉开发区是以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邻近的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东湖开发区与邻近的洪山区,江夏区重点发展以半导体、消费类电子,光通信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青山区和新洲区正形成冶炼和钢材深加工的分工格局。因此武汉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十分完备,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比较完整,特别是产业链上的钢铁业和光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是武汉汽车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创新发展动力。
2.2 武汉汽车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完备
武汉是继上海、广州以后,汽车制造综合实力最大的中部城市。整车生产企业显现龙头地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始终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引进、合资、资产重组,已有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4个整车生产企业集中落户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发挥出企业群的聚集效应,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较完善,能有力配合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2.3 能源充足是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武汉市煤炭、电力、石油、液化气等能源供应充足,价格合理,完全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城市煤气已形成三镇各成系统、以管道气为主的基本布局和多种气源并存,多种供气方式并举的市场格局。
目前,制造业向内陆转移扩散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活动分布过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油荒,电荒,地荒等问题预示着在资源方面,武汉在吸引制造业转移方面有着更为有利的势头。
2.4 科技和人力资源为武汉汽车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提供动力
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拥有发达的 教育体系。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为首的各大院校,顺应汽车业在国内的发展需要,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汽车制造、机械类专业。
2.5 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物流、金融、 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迅速成长的制造业提供了支持,一般来看,制造业越发展则对服务业的依赖越大,基于武汉市良好的第三产业势头,汽车制造业能够与服务业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形成三产业部门合理的比例结构,更利于城市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具体分析
3.1 优越的地理优势
开发区位于武汉市区西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濒临长江,地处市区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规划面积192.7平方公里,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3.2 开发区内公共设施完备,能源充足
开发区内水电热系统供应能力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业生产需要。日供水40万吨,拥有1座220千伏36万千伏安的枢纽变电站和5座110千伏变电,第一期规模为18万千瓦的调峰电厂已并网发电;供气方面,区内建有日产14万立方米的煤气厂,“川气东送”天然气已送达开发区,年供气能力3亿立方米;供热中心一期规模为150吨/小时,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蒸汽和热水;雨水和污水实行分流排放,雨水就近入湖:污水经专用管道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3.3 区内生活环境舒适
居住风格各异的三角湖度假村、东方花园、金色港湾、东风阳光城等小区,为外商和各类人才提供了 沁心怡人、幽雅恬静的居所。以湘隆广场为主体的区域商业中心,完善体育医疗设施,完备的公司及个人金融产品,配以家乐福、中百仓储等大型商业设施提供全方位生活消费配套。
3.4 关于道路通讯方面
位于中国中部的武汉,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为骨干,区内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铁路方面,建有连接京广和京九铁路线的开发区专用铁路线及货站;物流运输方面,拥有一座年吞吐量为13.9万辆汽车的滚装码头正在建设中。距开发区6.5公里处有年吞吐能力为1000万吨的武汉杨泗港集装箱码头。
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长城宽带、网通、中电等公司在开发区建有光纤宽带网络,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3.5 在投资政策方面
开发区制定了良好的税收政策,创造了浓厚的投资氛围,企业所得税,预提所得税,再投资退税,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海关税收等项目都是专为引进国外投资制定的优惠税收项目。倡导外商重点投资武汉市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土地出让费用从高新技术项目,先进技术性和出口型企业,到一般型项目逐次升高。
4 对武汉汽车产业的思考
武汉汽车产业发展声势迅猛,产业规模效应和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武汉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分析上海,和广州成功的汽车产业特色,武汉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几点:
首先,产业配备和产业链,上海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实行整车和零部件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步发展。大力发展汽车相关的零部件配套业的协调发展。在建设武汉开发区的汽车产业时,不能只以片面的追求汽车整车规模,汽车产量,只有具备齐全产业配备和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大且强的产业集群。
其次,相对于上海引进美德品牌,广州重点发展日系汽车而言,武汉的汽车制造就是百花齐放,法国,日本,美国的投资设厂,外加国内的汽车企业各自为营,虽然在地域上的集中,但是产业发展间没有做到紧密的联系,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不过这也表明各国发达的汽车集团在竞争中国市场时开始意识到武汉的巨大潜力。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0 引言
纵观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工业化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传统)农业经济②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以实现自身合理化,并逐步朝高度化方向发展,由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
从全球价值链(GVC)“微笑曲线”原理来看,“产业升级”是指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趋势。吴崇伯对产业升级的阐释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即“迅速淘汰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从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产业升级就是一个产业内部逐步形成的不断地适应产业环境变化、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育过程,其实质是逐步提升产业内部开发、整合与创造需求的能力。
1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迅速改观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得到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这是建立在大量耗用原材料、能源及初级劳动力,并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知识技术产权以及大量牺牲环境及生态资源成本之上的。虽然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出口能力也大幅提高,但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非常低,尤其是在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领域存在严重不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发展方式仍居主导地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1.1 生产层面: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制造业真实的生产率在下降,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弱化 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已经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这表现在:
①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较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②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低于OECD成员国普遍的40%水平,并不断降低,2008年仅为10.7%。但国际制造业竞争力③的竞争看的是生产效率,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人工成本。自1999年至2007年,如果扣除物价因素,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言之,我们的生产率其实在不断降低,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只是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连续下降,人口红利已经成为过去。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单纯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小。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5
摘要:从1978年到2012年,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和从业人数,分别从1978年的162.30万元、26365人到2012年的69079.00万元、115155人,税金总额增长到426倍,从业人数增长到4.37倍。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持续稳定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表明劳动生产率已经大幅度提高,这说明与企业从业人数密切相关的并非是收入或利润,其关键因素在于生产力的提高。
关键词 :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就业人数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限于篇幅,本文中所涉态势图省略。
1、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态势
从表1看,从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合计达到28.6亿元,从1978年的162.3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7.2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442倍,增长了441倍,平均每年保持了12倍的增长,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税金7943.79万元。通过分析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发现,税金收入基本与主营业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在亏损年税金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发展,但其中不乏波动,1982年、1995年和2007年为三个高点。
2、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比较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波动性,基本保持了稳定的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2万多人增长到2013年的11万人,其增幅相对于北京等地是比较明显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从业人数的持续稳定发展,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3、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从业人数增长率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2012年的35年间,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增长差异明显高于从业人数增长差异。收入增长每年之间差异非常显著,但是对于就业人数每年之间的差异就要小得多。收入与就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这说明与企业从业人数密切相关的并非是收入或利润。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创新同样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系统GMM 装备制造业 空心化 江苏
一、引言
产业空心化,是伴随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本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非工业化现象。伴随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制造业因为技术、市场、人力、需求等因素纷纷外迁其生产基地,把专业化分工纳入了全球价值链。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而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的现象,从而产生产业空心化问题。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整个工业的近一半水平,是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体现了该区域的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能够体现该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装备制造业如果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显得尤为必要。而江苏区域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江苏区域装备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江苏省2000~2014年数据,选取影响江苏装备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指标,通过系统GMM模型来验证江苏装备制造业是否发生了产业空心化。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江苏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一)指标选择
本文自变量选取影响产业空心化的因素作为指标,其中从生产者角度影响产业发展的是从技术、投资和人力,从购买者角度影响产业发展是需求,因此,本文将从技术、投资、人力和需求四个角度选择影响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因素,具体影响因素的分解见下表。因变量选取工业增加值(ZJZ)指标,因为工业增加值能反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及内涵。
表1 影响影响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因素
(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并采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法(Dynamic GMM)对回归方程加以估计。GMM估计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要求扰动项的准确分布信息,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所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比其它参数估计方法更合乎实际。
面板数据的基本回归模型为 (1)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解释变量及其他控制变量,μit为区域的固定效应,εt为模型的残差。静态模型一般假设被解释变量处在一个稳定的路径。考虑到静态模型的缺陷,可能存在模型设定有误,故采用动态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它能够揭示被解释变量的动态变化。为了克服公式中存在的个体固定效应,Arellano-Bond采用了GMM方法(Genera lised Methods of Moments)。对公式(1)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得到:
(2)
考虑到变量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进一步处理了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Arellano-Bond强调运用GMM估计时还应判断工具变量和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因此采用Sargan检验和Arellano-Bond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及模型设定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指标进行处理,对每个指标取对数,以平滑指数,使得建立的模型更加真实有效,根据所选指标建立系统GMM模型如下:
(3)
(三)回归结果
借助于Stata12.0软件,采用GMM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
系统GMM估计模型如下:
Ln(ZJZ)t=1.09+0.067Ln(SD)t+0.13Ln(XQ)t-0.25Ln(ODI)t -0.08Ln(LP)t+μt+εt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第一,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速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江苏目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速度不够,利用程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厂商还是在成本上下功夫,通过低成本优势获取市场,这就产生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因为消化吸收新技术需要时间、资金、人力等,所以不愿意去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就可能导致江苏装备制造业技术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使得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跟不上国际的发展,产生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第二,市场需求水平对工业增加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影响系数较大,说明目前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增值主要依赖市场的需求水平,这主要是国内市场巨大,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但是国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层次较低,江苏应为国内国际提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否则容易出现长期在低需求层次上产品供给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出现。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增加值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区域内制造业的萎缩,影响系数为高达0.25,因为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出现大量向国外转移的现象,装备制造业可能出现不断萎缩的局面,而新的产业发展较慢难以支撑经济的较快增长,而旧产业的主导力量已经衰退甚至进入停滞状态,这种情况有可能产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空心化,对外直接投资对装备业产业空心化的直接影响比较明显。
第四、行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增加值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要低于对外直接投资。这与江苏乃至全国的国情是有关系的,我国国民整体接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大多劳动力处于较低层次,从而导致江苏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人才投入不足,大量科技素质较低的人才投入,可能会降低行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是的整个装备制造业失去的创新的动力,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缓慢,长期在较低层次发展,从而出现制造业萎缩的局面,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
三、结论与建议
从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速度较低,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江苏应该要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能力,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投入,提高消化能力和速度,同时要加强新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新技术转化效率,提高产业的附加值,避免出现空心化。
其次,要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提高装备业产业需求层次,刺激企业积极实现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供高精尖环节的市场需求。
再次,对外直接投资对江苏产业空心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所以江苏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从国情出发,不盲目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决定对外直接投资时应重点考察对方技术、经验、市场对本区域产业的影响,充分调研是否值得对外直接投资,考察是否会造成区域内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最后,由于江苏行业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空心化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人才投入不足,江苏应和企业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投入,不断提升产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产业空心化。
参考文献
[1]楚明钦.长三角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基于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01):132-140.
[2]唐晓华,刘相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外资修复作用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2):144-155.
[3]尹响,杨继瑞.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化的路径与对策分析[J].经济学家,2016(04):103-104.
[4]胡立君,薛福根,王宇.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空心化机理及治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3(08):122-134.
[5]陈乐一,邓佳燕,杨云.不确定性、产业空心化与经济波动[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01):110-117.
[6]桑百川,杨立卓,郑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扩张背景下的产业空心化倾向防范――基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2016(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