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1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一起,缺乏形成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需求。俗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情况不太乐观。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如何在金融危机下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那就得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譬如,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专家开发制定了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而大纲采用了模块结构,实行“一纲多本”,引进了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寻求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既体现了大纲的通用性,又体现了大纲的灵活性。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目的比较单一,仅仅指某专业或某工种应达到的某种要求。课程即使作了些改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改变。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应的练习,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占据的主导地位,禁锢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使得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久而久之,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想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是一名专业课教师,在任教的这几年里,我觉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教学的,好多知识点是学生平常不怎么接触到的。比如,我在上《机械加工基础》这门课时,由于学校安排的车工实训比较晚,而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却在书本上很早地就涉及了。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在讲解三爪卡盘与四爪卡盘时,由于车工工场有学生在进行实习,为了安全起见,我没有把学生直接带入工场,只是依据书上的文字及配套的图形进行解释,刚开始我以为学生都能明白二者的区别,可事实恰恰相反。在知识点讲解不久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阶段学习的摸底工作,我把三爪卡盘与四爪卡盘的区别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检查。从批卷的情况来看,只有一位学生将这一问题按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事后我了解了一下,这位学生反映不是太明白两者的区别,考试能够将此题写完整,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其余学生则反映根本就不明白,所以就没能做出答案。后来,我用中午的时间,把学生分批带入车工工场,自己一边演示两者的运动情况,一边作着相应的介绍。随后让学生在没有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尝试着操作这些卡盘,并让学生在操作完之后,复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牢固。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一定要相互结合,一旦脱节,就会影响知识点的掌握。如果我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想上大学,都想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现实中往往是残酷的。我以前在中考的时候,也梦想着自己能够和别人一样踏入普通高中的大门,继续进行学习,但事实却很残酷。我离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只差了一分,因此,要交三万元钱,由于家庭经济不允许,我选择了职业高中,我也曾颓废过。后来,班主任的一席话点醒了我:“即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开始振作,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不断强化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年后我由于成绩优秀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有了当初的选择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这说明学习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条件和兴趣的教育,有道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困难就成了全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未取得自身的最佳发展,失业者有之,平庸者有之,而职校生却往往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上技能型人才大量紧缺,而近年来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的,只有练好自身的基本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一席之地。
(三)大胆、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整个教材建设还是相对缓慢的。而每所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也不相同,所以在教材的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有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更好地结合。我们学校就根据本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比如,教师在使用的《机械CAD》校本教材时,由于此教材针对性强,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知识的系统性就更强了。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应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我校就开展了车工兴趣小组、钳工兴趣小组、机械CAD兴趣小组、电子CAD兴趣小组等教学活动。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同时还需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了解现阶段的技能水平,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在已是信息时代,我们应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
(六)让教师下企业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一、当前的形势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职业院校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和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上综合因素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总体上要把握发展节奏、控制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
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努力把每年未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500至600万农村初中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按照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分解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年度任务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职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质量评价方法,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育目标,建立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建立一个适应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应有专门负责市场调研的机构及人员,为科学制定这方面的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2.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使之在未来求职、创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竞争力。而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等。
3.基础性原则
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特征,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学校教育则很难跟踪这种变化,容易产生“教育滞后”现象。因而加强基础能力教育,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4.实践性原则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机制专业课程可组合出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和数控技术应用;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机电专业都需要的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知识等。
(二)开发完善、有利于自身发展课程体系
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应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
(2)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亦即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课程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
(3)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以便于评价管理为标准。课程设置既要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也要有利于学校微观管理的实施;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又能呈现较强的灵活性。
2.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具备三个功能
(1)“弹性适应”功能。课程设置要改革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大量吸收与现实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新科技;要改革过于呆板,不能灵活跟踪社会就业要求和学生求学需求的课程结构,形成动态的具有“弹性适应”功能的课程体系。
(2)“有效利用”功能。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形成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甚至多余,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课程综合化加以解决。课程综合化要力求摆脱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广博和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精深的现象。
(3)“能动实施”功能。这一能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能动性。②课程目标的能动性。③课程体系的能动性。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可变的组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不同课程并有机组合;同一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多种课程并有机组合;某一课程也需要形成理论、知识、能力有机组合。
(三)课程开发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核。因此,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就必须从完善质量评价入手。
1.构建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
完善质量指标体系应做到以下三点:
①规范与灵活兼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批改作业、成绩考核与分析等。其规范化程度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教育观又揭示了这些规范化要求所带来的程式化、呆板的弊端。因此,质量指标的确定,必须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既要体现规范化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如是否及时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是否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是否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
②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达到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教材处理、课堂调控和教学设计要合理,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流畅,教态要自然、端正,板书要工整、清晰、系统、完整,等等。这些均表现为静态的要求,是评价工作质量不变的内容。在现代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形成一些递进的动态指标,如学历职称要不断提高,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教学经验要不断总结等,这些均应作为动态的标准列入工作质量的评价范畴。
③过程与结果并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往往以一张试卷定论,只看得分结果。现在评价工作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当然这种结果绝不仅仅是考分,还应该包括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2.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
①评价要量化。必须探讨和实践量化考核的操作方式,尽可能使模糊的、弹性的项目转化为量化的指标。
②评价要交叉。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面很宽,层次很多,要防止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时间的结论去代替或推断结果,应按统计规律的原则,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对每一个教师进行交叉评价,形成综合的结论。
③评价要透明。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结果均应予以公开,教师有随时查对的权利,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
④评价要自我完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就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看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工作面言,通过评价可以看出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就评价工作而言,通过评价反思可以了解哪些环节、项目的评价是合理的、准确的,哪些环节、哪些工作还需要改进,以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结论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只有通过改革,使自身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才有希望。而在这过程中,教学改革则是突破口,成功与否,直接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同时也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角;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9-06
中等职业学校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涉及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这个核心任务有效路径。以下笔者试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探讨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终身发展原则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应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中,贯穿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全过程,培养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体现学生就业、升学、发展的统一。
(二)职业人文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构建,不仅要注重学生实用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形成职业技术精神(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等)。上述这些精神养成于从事职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更是养成在从事工作实践前的素质教育中。蕴涵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
(三)多元整合原则
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实践性、终身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构建体现的多元性。体现为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形态及教学方法等构建上呈现的“多元整合性”(如图1所示),形成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灵活的教学安排,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四)移植扬弃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课程之所长,注重基础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融合性;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在专业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使课程的设置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特殊需求。[1]
(五)工作过程导向原则
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重构以“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课程体系[2],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的“必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有效构建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类型的扬弃融合。即在知识培养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割裂向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隔离向整合转变,形成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从而既保留课程的基础性特征,也凸显其职业教育特色。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类型
素质是能力的内在依据,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正朝向“七大”方面转变: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3]素质教育视角下课程体系构建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组合模块化、课程安排阶段化、课程学习个性化。
目前,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构建。
(一)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类,专业技能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类。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即可按此框架构建[4](如图2),在此课程结构基础上设定人文课程内容(如表1)。
1.课程体系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要广。人文课程必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的素质教育内容所涉及的每一个学科领域,课程设置要整体考虑。
2.课程体系弹性度要高,可供选择的课程跨度要大。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范畴设计人文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系列课程组成,各个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模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3.课程体系内容要活,课程比例有严格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进课堂”工作,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融合。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上下浮动不超过2%。任选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0%(其中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约为4∶6)。必修与限选公共基础课程(含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约占总学时的36%左右。必修与限选专业技能课程约占总学时的54%左右。
(二)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构建(如图3)主要突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1.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指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劳动胜任职业工作的本领。可细分为从业基本能力、上岗基础能力、专项工作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能力的呈现方式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实施路径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将获得的相关职业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实践知识加以融合、转化。
2.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学生基本发展能力,也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能力。方法能力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呈现方式是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面临新的工作情境时,能从容有效地应对,学习新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实施路径是学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超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工作经验,去不断地学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基本发展能力。可细分为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能力。社会能力呈现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的是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求构建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核心内涵。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指一些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具有递进性的工作任务体系。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组成部分的排列与组合方式,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体现“三个联系”:一是课程开发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使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有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实现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课程设计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课程实施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2.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尽可能涵盖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工作内容或程序,并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打破学科系统的、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确立的相关工作和学习内容。二是在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项目、任务等具有相对完整工作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实施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整合于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三是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在目标设定上体现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需求。目标的确定,不只是源自开发者对课程的理解和定位,而是来自完成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课程体系的建设标准。[5]一是表述课程目标。体现为能力目标表述的明确性(获得这种能力必须是课程的培养目标);能力目标表述的对接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必须能找到与这种能力对应的“落脚点”,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通过同一“工作对象”建立起直接联系)。二是描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描述始终是“工作与学习的内容”,应包含工作任务、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拓展性知识,并按照工作程序和认知程序一体化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地进行组织,呈螺旋上升趋势。三是提出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及保障措施建议等。对教学建议描述应包含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组织以及对专业工作的要求三个维度;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则需对照教学目标,从做工和做人两个维度提供适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并给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建议;对课程实施所需的师资条件、设备要求等相关保障措施也要在标准中予以明确。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融合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有四种方式: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渗透式融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式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的嵌入式融合;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式融合。这四种内容融合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之中,贯穿于职业教育整个教学过程。
(一)素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定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因此,素质教育视角下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结构的三位一体融合课程。
1.德育课程与素质教育融合。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与育人为本融合。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门课程,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二是实施德育工作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合作、有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合格职业人。三是进行课程拓展与德育实施融合。利用课内外、校内外各途径,把思想道德要求、职业指导、职业规划、人文教育、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纪律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等内容融通在课程教学之中,为学生以后在职业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2.文化课程与素质教育融合。一是根据专业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心理健康、人文教育综合课程、自然科学教育综合课程、艺术(音乐、美术等)类课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将艺术课程纳入学校必修公共课,积极选用《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古诗百篇赏析》读本,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三是组织开设人文艺术讲座、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课程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因此,专业技能课程中融合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课程设置中融合素质教育。一是核心(平台)课程设置上,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既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二是方向性课程设置上,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职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三是选修课程设置上,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努力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上岗就业职业综合能力。
2.课程实施中融合素质教育。一是校内实训教学。引入和企业、车间的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采用项目教学、模拟创业公司、案例教学、情景熏陶、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环境融合企业文化,教学内容体现生产经营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二是校外实习教学。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建设稳定的教学课堂,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逐渐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课程改革中融合素质教育。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一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二是与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三是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课程活动中融合素质教育。[6]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拓宽学生“职业”视野。一是主题(社团)活动。将专业技能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建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二是专题讲座交流。经常邀请著名企业家、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或举办座谈会或文化沙龙等,介绍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主流文化等,传递企业文化真谛,感悟企业文化魅力。三是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学校与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在参与吃苦耐劳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奉献社会训练中认识社会、增长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覃宇环.“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高职课程模式研究.第二届亚太地区信息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1.
[2]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3]周如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7-8).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http:///articles/2013/09/30/57192.htm.
[5]朱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011(7-8).
[6]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A Case Study
ZHOU Ru-jun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222500, Jiangsu Province)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 供用电技术
课程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体系建设是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教学模式改革是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为了加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力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
一、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我地区供用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电气设备等岗位工作,也有部分在建筑电气领域和电气销售领域工作。供用电相关企业对中我校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综合素质高;学生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供用电技术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掌握供用电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知识,对掌握典型电气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电气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观念,立足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就是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供用电技术专业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原则,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二、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理念。以任务为引领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想,供用电技术专业依据各门课程性质、特点,分别执行岗位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之一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项目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项目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简单的间接经验的传递,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信的品质和岗位职业能力。项目教学特点: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项目教学实施步骤: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工作任务的确定
3.编制项目计划
4.项目实施
5.检查评估
6.项目展示
教学模式之二 岗位教学
岗位教学是特定的模拟或真实工作环境条件下,分岗位模拟或实际处理该岗位的基本业务与事务,在教学中根据本专业的岗位,选择几个主要典型岗位,进行分岗位轮换教学。
实施步骤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在岗位群中选择几个岗位
3.编制岗位工作、岗位职责、轮岗计划
4.编制岗位任务
5.编制任务书(分组)
6.岗位教学实施
7.检查评估
8.岗位轮换
教学模式之三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以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特性。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2.案例编写或选择
3.制定案例教学计划(包括分组等)
4.案例实施阶段(案例阅读分析、案例讨论)
5.案例总结和反思
6.案例学习报告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成绩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动力
改革过去只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教学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积极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了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摸索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还带动了整个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对供用电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课程;职业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体系不断地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发展,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数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应用,传统地数学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才培B的需求,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数学考试成绩,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往往过于看重数学成绩,不注重教学的过程,只重视最终成绩,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和思维性的培养,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科学可行的数学课程改革也能够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教育得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在中等职业教育不断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
现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数学教育中还停留在数学公式、定义等理论阶段,而对于数学疑难题目的解析也停留在教师的固定思维中,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多元化的数学题目,一旦变换题型学生便不能够正确解题,这种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教材选用不合理,通常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性,从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言,应该以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为主,然而在大多数的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中,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普通高中的笛Ы滩模其数学难度较大,不适合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
其次,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所传授的数学课程内容往往不能够与中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几何、函数的实际应用,课本理论知识不能够运用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数学课程教师素质较低
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师队伍的情况看来,其大部分的中职数学教师的学历为专科或者本科,其整体的专业素质较高,能够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基本需求,然而这些数学教师绝大多数只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中的数学应用,不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需求,造成了中等职业数学教学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专业素质
较弱。
三、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数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基层数学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基层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育,避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应用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育,例如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数学教育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数学课程内容设置
首先,完善数学教材内容,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材要进行统一的编制,其在内容设置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例应用的课程内容,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理论公式运算,其教材内容必须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函数运算和几何运算等基础性的数学内容应该重点编制,并配合实例教学,完善中职数学教材内容,其次,加强实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在进行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中职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实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
(三)提高数学课程教师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例教学;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TP3-4
近年来,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和领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网页设计日益显得重要。[1]我校把《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网页制作和网站开发,毕业后能够进行网站的设计开发与维护工作,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了很多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总结出一套以实例为授课重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下面,我对近几年的探索做以下总结。
1 以实践应用为目的来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出发点以及归宿。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应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站设计及开发能力,这个目的服从于职业教学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因此,教学方案要侧重于掌握常识和训练技术、技巧。[2]
2 以实例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精心挑选实例,用实例串联知识点,贯穿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通过选择适合中专学生阶段感兴趣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实例,将这些实例分解到每次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授课时先展示网页效果,再讲解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要实现实例的要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实现课堂实例,而且能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完成自己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我主要规定主页的制作要求,而各个分页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改正了以往学生可能对上课讲的内容听明白了,但实际操作时,又无从下手的缺陷。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每节课既巩固了以往所学知识,又都有新收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任务来驱动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熟能生巧”,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最有益的办法。教师在讲完理论常识和相应实例后,应马上布置大量难度相当的练习作业,要求作业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3]及时收集作业,引起学生的重视。选择典型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对学生在网页设计中易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纠正,对作业完成优秀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互相竞争与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力。[4]
通过练习、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问题的好机会。收集作业的方式也是多样化,可当堂点评,也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收集,通网络进行收集。
4 利用网络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让学生上网多欣赏优秀的网站网页,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理解和观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上网站设计的论坛,加强和更多的同行高手来交流学习,学习更多的人设计和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多欣赏,多学习,才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识,才能学会模仿,进而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这样让学生不光在课堂学习,课外也可以的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到提供空间服务的站点申请主页空间,上传自己的作品到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品评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的优缺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先申请免费空间,再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空间,然后让学生公开自己的空间网址,最后进行集中欣赏或个别欣赏。我校学生在一些网站上申请免费空间及上传作品。在利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网管理的问题,组织好课堂秩序。
5 通过合作建站加强学生团队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还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制作能力,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例中。前一阶段的学习每堂课学生的作业都紧密围绕当前所授课程实例网站进行,而在最后的综合制作期间,如教材第十二章可根据上课内容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分阶段分小组完成。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完整的网页设计报告。在网页制作的报告中,主要有如下内容:内容简介、主要模块划分、网页布局的实现方法、网页间超级链接的跳转关系图等。报告是根据网站设计的进行逐步完成。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设计的思路及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报告从初稿到完成需要一定的过程,是根据网站的具体设计来不断修改,加以完善的。根据网站制作要求,在不影响整体效果情况下,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运用自己所善长所感兴趣的方法来制作网页。这样既不失整体,又会各有特色。
综合网站的制作是需要学生做稍微复杂的网站,这就需要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分小组进行制作,几个人一组选择网站中的同一主题。安排学生分组对抗,合作建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分小组进行制作,几个人一组选择网站中的同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设计中的难题,也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5]
6 适当的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优秀学生更进一步发展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涉及到色彩、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等其他综合知识。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得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由于课堂资源和时间有限,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不能全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色彩设计与版式设计,这样学生做出来的网页才能具有美感,让人眼前一亮。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发展。
7 合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适时合适的评价,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对学生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对于不足也要给予指导,尽量让学生做到“做好不骄傲,不好不气馁”。适时评价还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如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方面,一般学生容易注重实践应用而忽略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考查时适当加入理论基础及口试。另外,评价时还应该让学生从创意、版式、色彩、特色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整个网站开发的思路及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并把自己的网站上传到网络空间,还可以时常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丽明.网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2]刘静.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贾海陶.浅谈《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与研究[J].魅力中国,2010(9).
[4]张伟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