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1
1.逻辑推理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数学定义、定理、公理、判定、性质、法则等理解肤浅,全凭感性认识,思维不严谨,推理不严密,不会灵活运用它来解决或证明一些数学问题,以至于无法形成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2.语言表述方面的困难。几何讲究思维严密性,往往过分专业而严密的叙述要求使学生无法逾越语言表述的障碍,仿佛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城墙”。
3.证明过程及分析条理的困难。面对几何证明题无从下手,不知道哪些步骤该写,哪些步骤可以省略,最终导致关键步骤缺失。
4.解图能力的困难。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看成是由一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来的。不会由有关图形联想到相关的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
5.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几何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几何无处不在,学生学习时不善于与周围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展开丰富想象。
教师对入门教学的成败,对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起着特殊作用。因此几何入门的教学在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教师认真去探索。针对学生学习几何的以上困难,我认为,教师在几何“入门”教学时应转变教学思路,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合情推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猜想、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让学生消除对几何学习的恐惧心理。要在数学活动中来学习几何,即“做数学”。还要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结合图形理解运用。读图、识图要遵循由简到繁的规律,先从简单的图形开始,逐步向复杂的图形过渡。作辅助线要根据已知条件以及与其有关的定理作辅助线或者进行逆向思维,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缺什么补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至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本身熟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如果不精通教材,对教学目的要求把握不好,那么,在教学过程出现盲目性,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更谈不上达到什么教学目的,所以,教者应该知道每一部分内容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时,可以从这些角产生的过程入手,根据‘三线八角’并对其具有的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加以命名。在教学中不必给出严格的定义,重在会认。
二、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初中数学从研究数式到研究图形,从数式计算到逻辑推理,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会遇到各种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几何入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刚开始几何教学中,我常常拿一些实物教具,如:三角板、圆规等进行线、角教学,消除学生对几何的陌生感、恐惧感,然后精心设计一些实例,说明几何知识及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飞机螺旋桨的外端连接是什么?为什么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计算一些边长等等?。这样充分利用几何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改变几何教学枯燥无味的现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循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 注意几何学习方法指导
正确地认识图形,是学好几何的基础,通过看、说、写、画训练,不仅加深对概念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摘出重点,标出难点,提出疑点,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带着问题去听课,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平角是一条直线”对吗?“直角就是90°对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了直线与平角,直角与度数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图形“动”起来,即使学生受到新奇的感官刺激,又可以更恰当、更有效地展示教学中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充分享受发展的乐趣。
四、 重视几何基本概念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概念。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数学科教学的总要求,但对几何教学而言,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要求,几何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不加定义,也不给予解释的概念,如“延长…… ”, “在……之上”等等。这类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次重复,使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学会使用,并能正确表达和应用于画图。第二类是有所定义,但涉及内容较少的概念,如“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同位角”“多边形”等,这类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既知道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又能够灵活运用。第三类是有准确的定义,涉及内容较多,而且还具有判定作用或性质作用的概念,如“直线的平行”“等腰三角形”等等,这类概念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这些概念的意义的讲解,又要重视用图形语言、几何符号来表示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好它。
五、举一反三是学习几何的策略
推理论证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从开始就应加强推理基本训练,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从“已知”入手,由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结果?从“求证”入手,若要求得到结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从教材的基本例题,习题出发,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索、去证明,创设一个思维境地,独立完成证明,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真正入门。
六、重视几何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极为规范、严谨,按其叙述方法可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按用途可分为描述性语言,推理语言和作图语言。对于文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生动、形象、准确,通过教者示范,使学生掌握“所有”“延长”“连接”“截取”“对应”“在……之上”等等述语的用法。符号语言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公理、定理,推论符号化,通过范句、范例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规范化,并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互释互译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掌握好几何语言,并不断地提高几何语言的表达水平。
七、注意培养学生画图、看图、识图的能力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2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3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文秘站:]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医方剂学;兼职教学;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3-02
近20年来,笔者兼职从事中医教学,颇多心得,兹将《方剂学》之教学体会,略作概述。
1 主授理论兼顾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理论是指导实践和事业成功之本,但仅有理论,缺少实践,成天读死书,此举仅能是应付考试,以后奔赴临床面临复杂纷繁的各种病例,可能难以对付,或束手无策。故而笔者在教学中,常联系学过的内容,出示一些简要病案,请他们辨证诊断、处方。与此同时,择期带他们上医院或分别利用节休日来医院实习,针对不同病人,对照书本理论,进行处方用药,“百闻不如一见”,典型病例通过临床观察、诊疗,印象深刻。
2 温习基础贯彻临床
方剂,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唯方剂而方剂,使其基础与临床脱节或割裂开来,应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如讲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气虚下陷的方子,首先讲气的功用(或请同学们回答)有五: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等。气虚之因,多为脾气虚弱,脾主运化,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央,灌溉四旁”、“土(脾)能生万物”,脾气旺则诸脏荣。临床多科疾病如胃下垂、肝下垂、子宫脱垂、久痢、脱肛等,均与气虚失摄、清阳下陷有关,此亦中医的“异病同治”之理。如此前后贯通所学课程,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收效较好。
3 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作为基层医生,更应注重全科医学。在重点讲述中医药的同时,与西医药结合起来讲解。实际上,现代的西医,无论大小医院,大多医生能自觉不自觉地学一些中医药方剂知识等,如外科医生,常用保守疗法,运用中药大小承气汤治肠梗阻,大柴胡汤治胆囊炎或胰腺炎,大黄牡丹皮汤治阑尾炎;妇科医生能用桃红四物汤治妇女月经不调,生化汤治产后恶露不净,桂枝茯苓丸治疗输卵管炎症水肿、阻塞,还会用宫外孕方、保胎方等。西医能将中医有用的东西抄在本子上,能做到为我所用,亦甚有益。而中医更义不容辞,不可忽视。如将中医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比拟西药发汗剂(APC)、解热镇痛或祛风湿剂(阿斯匹林、安乃近等);保和丸比拟酵母片(食母生)之助消化药;补气药有白蛋白、氨基酸样作用,补血药、滋阴药有代血浆样功能;清热、降火、解毒、凉血药多能抗菌、消炎、抗病毒;活血、祛瘀药亦能软化血管、降血黏度。绝大多数中药均能调节全身的分泌机能,并无多大毒副作用,此乃中医药之精华、特色,确与西药有着明显不同之处。
4 继承传统倡导创新
传统古方收入《方剂学》中,大多实用有效,历久不衰。必须扎实学习,认真继承。但作为现代医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创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有所作为。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讲课中,结合现代医药不断更新换代等特点,进行串讲,如针剂青霉素衍生有氨苄青霉素,先锋(头孢菌素)由第一代至第二、第三代;片剂阿斯匹林作用为解热镇痛等,但现多用于软化血管、预防小中风;硝苯地平(心痛定)本为治疗心绞痛而发明,现却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诸病。如此老药新用,开拓创新,中医药千百年留传下来的功效与主治,岂有不敢超越雷池半步之理?带教之中针对某方剂结合临床与现代之研究,同样贯穿其中。另提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联想,有待今后探索:将中医的补益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与解毒或活血药等联合应用,能否在治疗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方面有一个突破。“不怕起点低,就怕人不为”,“验方数味,气死名医”。如能实现,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从现在起,就要有点异想天开、勇于创新精神。
5 全面理解重点牢记
“学好方剂,能当半个中医”。20余年的临床实践,切身体会到,没有学好(掌握)中医基本功,临证中的确难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门诊开方,某病需用某方某药,大脑空白,束手无策;如若取书找方,面临病人,十分尴尬;病人或同行提出医学问题,一知半解或一问三不知。能当好医生吗?当然只是医务界平庸之辈,不仅误了自己,还会耽误病人。所以,带教之中,笔者的要求是:灵活学习,重点掌握,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重点牢记;对于常用、实用方剂,一定要死记硬背,熟记于心。仅凭印象,过时即忘;今日熟记,一生受益。“熟背方剂二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熟能生巧。学生时代不牢记基本条文,将来走出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生活的复杂性,再想静下心来系统学习、记诵较多新内容,就有觉力不从心、感到困难了。
6 阐述重点分清主次
书本上的课文,不少内容看起采是理论一大套,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在临床上难以派上用场,指导意义不大。如《方剂学》行气剂中主方“越鞠丸”,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方子,其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等。其实,人体之郁证,总不外气郁为患,岂有如此之湿郁、食郁?还如半夏厚朴汤,是为治疗梅核气“咽中如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方子。有是证,用是药,临床诊断并不难,但有的放矢用上此方,很难取效。究其因,此疾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慢性咽炎范畴,与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遗传及饮食辛辣烟酒等有关,中医多属虚火上炎之证候。而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乃一派温燥耗津之品,若一概用之,恰为相反,岂不火上添油!对于素有痰湿,肝郁气滞之证,可以收效。中医重在辨证,决非辨病。
相反,方剂中某些附方较主方有效而常用,如解表剂中麻黄汤与三拗汤,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等,后者(附方)常用于前者(主方),故作重点讲解;某些章节临床运用极少,因而概略而过或免讲,请同学们自习即可。
7 精选名方自编歌诀
熟记方剂,不以歌诀形式来吟唱是很难完全背诵下来。自汪刃庵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至现今的《方剂学》,其中的歌诀多为“七言律”。尽管许多还久诵不衰,但诸多口诀与现代生活节奏及入门学医不相适应。所以,每一章节、每首方剂,除了药名以外,能减则尽量减去,自编或精选诸医家以精谌实用、爽爽上口、易诵易记之方歌,如六味地黄丸:熟山山,苓泽丹;左归丸:左归熟山山,牛鹿枸菟与龟板;右归丸:右归熟山山,杜鹿枸菟附桂当;三仁汤:三仁爬竹竿。补通滑夏来;龟鹿二仙膏,枸杞人参熬等。又如大承
气汤加减变化的四承气,方歌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泻下通便此方良。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承气草硝黄,还有复方大承气,再加甘草芍菔桃。此八句,将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病证均概括其中,还将小承气汤,谓胃承气汤和复方大承气汤的方名与药物组成等均予概述,扼要明了,一览无遗。
8 简要概括提纲挈领
笔者的讲课方式为:主释重点,系统归纳,重点部分书写上黑板,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每一首方剂不一定按教材常规讲解,依次为:①方名;②方歌(包括药物组成);③方解(以列表形式);④功用;⑤主治(中医主证);⑥主病(包括现代医学疾病);⑦临症加减;⑧方与方比较;⑨注意事项(特殊方剂、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临证化裁: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地黄丸,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为杞菊地黄丸,功用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功用敛肺纳肾,主治肺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为都气丸,功用纳气滋肾,主治肾虚咳喘证;六味地黄丸加白蒺藜等,为明目地黄丸,功用滋水涵木,主治虚火上炎证。
9 横向联系纵向比较
每章每节分门别类讲完后,再进行系统复习,纵向比较,首先由同学们在作业或复习中解答。如:以数字命名的方剂:一贯煎、独参汤,二妙散、二至丸、二陈汤,三仁汤、三拗汤、三子养亲汤,四逆散、四逆汤、四君子汤,五苓散、五仁丸、五味消毒饮,六一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七厘散、七味白术散、七宝美髯丹,八正散、八珍汤、八味肾气丸,九仙散、九痛丸、九味羌活汤,十灰散、十枣汤、十全大补丸等: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有:当归补血汤、金铃子散、失笑散、六一散、左金丸、枳术丸、香连丸、香附丸、二至丸、缩泉丸、水陆二仙丹等;专方主治专病的有:香薷饮主治夏天感冒,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如腮腺炎),十枣汤主治悬饮(胸腔积液),麻仁丸主治便秘,牡蛎散主治多汗症,四妙勇安汤主治脱疽(脉管炎),阳和汤主治阴疽(慢性疮疡)等;特定法用特定方:如增水行舟法用增液承气汤,逆流挽舟法用败毒散,引火归源法用交泰丸,急下存阴法或釜底抽薪法,用大承气汤,甘温除热法用朴中益气汤,培土生金法用参苓白术散等。上述并非全为中医药方剂学基本知识,亦乃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也。融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讲学方法,使学生缺课一次即感到遗憾。
10 诠释方药识别方意
每一味中药尤其是特殊性药物在方剂中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明了:试举《方剂学》中哪些方中有防风,各自作用如何?升麻或柴胡在补中益气汤、普济消毒饮、济川煎、升麻葛根汤、逍遥散、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中各自的功用如何?麻杏石甘汤与麻杏苡甘汤、九味羌活汤与羌活胜湿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大黄附子细辛汤各自的功用及主治证有何不同?归脾丸中用木香、十枣汤中用大枣、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等药配伍意义是什么?当归补血汤、当归六黄汤、归脾汤、牡蛎散、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各用多少克?若无如此复习题,进行问卷考试,可能就有难度了。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5
禅修在古印度巴利文中的意思是“心灵的培育”。禅修不是第一次听到,大多数人会感到不陌生但却不了解这是怎样的修行过程,大抵是一种让心在繁华都市里沉静并自由的方法吧。不过,这足以让那么多躁动的人心向往之。
在香港读大学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喜欢加之语言和教学方式的不习惯,Paul着实过了一段苦闷的日子,时间久了,连看电影的口味都逐渐倾向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片。将书和电影作为探索外面世界的方式,这段苦闷在去美国UIUC做交换生期间得到了缓解。因为心理学需要阅读很多充满各种负面情绪的案例,他有机会去深入探究人的内心世界。Paul隐隐觉得,这些所谓的心理咨询技巧,就像西医一样,对于急性病症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药效过了,潜藏在深处的疾源又会浮上来带来更沉重的打击。应该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方法,像中医,虽然见效慢,但能够从根儿上把问题解决。
这种直觉在他听到一个香港NLP培训师谈到自己的禅修经历时得到了印证,那就是答案了。于是从那时起,他决心一定要去禅修一次。事实证明,想象远比付出行动来的容易。怎么禅修?去哪里禅修?跟哪个师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有一次淹没了所有的想象。直到有一回Paul参加了一个企业家的培训会,遇到了一位已经实现了财富目标的企业家,他无意中跟Paul提起了自己一个月后要从世界上消失10天,去泰国禅修。就这样,Paul抓住机会,问出了所有的细节,而且那时刚好换工作,就利用间隙报名了一个叫Vipassana的禅修营。
就像游泳一样,自学成才的人固然有,但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到平静的泳池里,由会游泳的人教你动作规范和划水技巧。待到技术渐入佳境,再独自进入深水区或大海里游。对于禅修的初学者来说,最好的起步也是在禅修中心里由师傅带入门。禅修所做的事情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几乎完全相反。生活中,我们需要multi-task,我们需要谨记过去,需要计划未来。而在禅修时,我们需要专注当下,留意自己的呼吸,留意自己身体每一处细微的感受。因此,初学者在一开始会很难适应,内心会出现很多的犹疑,甚至很快就想放弃。这时,师傅就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犹如救世主,并且也可以听听周围同学的问题,感受并不孤单的修行路。
在没有接触禅修的时候,似乎离自己的生活真的很远。等到自己想要成为禅修的一份子才发现有那么多的人早已先于自己找到了这条“修行”之路。结果,Paul的修禅目的地选择乏善可陈,因为不少禅修中心都已客满。或许这是塞翁失马的报偿,他得以到最具禅意的城市,京都。其实香港、中国内地和台湾都有不少的禅修中心。但他只想找一个越远越好的地方,换个心境,同时也逼自己不要太快放弃。
日本人的英语让Paul根本不寄希望于问路,所以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功课。京都的禅修中心建在市郊,要坐地铁,转巴士,再坐禅修中心的接驳巴士才能到达,一路周周转转,但还是成功抵达了。世界各地的Vipassana禅修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全依赖于参加过10天课程的同学的捐款,所以捐助的多少很大程度决定了设施的好坏。所有禅修中心的导师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会说当地的语言和英语。在京都,授课的内容先用日文说一遍,再用英文说一遍,如果听不明白,可以向管理人员要中文的录音。一切自成系统,考虑得非常周到。禅修中心的管理人员说,日本虽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个佛教文化浓厚的国家,但捐起助修款来远不像泰国人那样慷慨。全日本只有3家禅修中心,而在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的泰国,大大小小的禅修中心已经在处处开枝散叶。
孩子的一天很快过去,一年却很漫长;成人的一天很漫长,一年却转眼过去。这10天,是Paul最最漫长的10天:每晚9点睡,每早4点起;没有手机、互联网、书本、电视来消磨时间,每一分一秒都在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思绪,观察身上每个部位最细微的感受,另外还要克服腰酸腿麻,还有听不懂的日文、导师的印度英文。对于初学者来说,禅修不仅是心灵的旅程,更是身体上的挑战,在盘腿和没有靠背的情况下坐在冰冷的地板上1个小时,并不容易。每晚入睡前有半小时可以跟导师讨论问题。在日本,艰难之处是在于日本学生都是用他们的传统跪姿环绕在导师周围。Paul跪了不到1分钟,腿就彻底麻了,最后几乎是爬回房间的。但这不是最艰难的部分。
打鼾声是这10天内最大的敌人。京都的禅修中心是6-8人共住一间大房,晚上睡觉时,打鼾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Paul自带的过滤低频噪音的耳塞终于有了大功用。日间的打坐不时会有同学由禅修状态不知不觉进入睡眠状态,打鼾声响彻寂静的禅房,这时助教会悄悄地走过去打断黄粱美梦。在10天禅修结束后,学生们要打扫整个禅修中心,从分工到使用各种清扫工具,到互相配合到最后完成,一气呵成,好像排练过好多次一样。
吃了10天素之后,感觉清爽了不少。禅修结束后,本想将吃素的习惯一直保持下去的Paul没有想到吃素在日本和香港都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儿。香港是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最高的地区。不管你相不相信,这都是事实。餐厅里就很难找到素菜,去素菜馆,消费比普通餐厅里的荤菜还要贵上30%。
半年之后,在曼谷旅行时,他又花了半天时间去了在大皇宫附近的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Study and Retreat Center,跟导师聊起了在京都禅修的感受,也获得了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比如观察呼吸时观照腹部的起伏比留意自己鼻子边缘气体的进出更容易让自己专注学会了Walking Meditation,把打坐的各种技巧运用到步行中。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6
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在平时做各类发力动作时,肩井下陷,肩催肘则周身力厚。如拳谱有三窝之说,即肩肘腕处的三点。
但“井”也可以解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之后两筋陷中,有肱三头肌,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肌支。“天井”穴和“曲池”穴上下对称相应,坠肘之力更加纯厚。上下阴阳互动则产生阴阳互济,处处势势要有肘沉之意,否则劲浮也,此为李旭洲祖师所强调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的出为“井”。从四肢未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但《内功经》原并非单指针灸之说,虑其在肢之论,故“井池”很可能指“天井”发劲。但不排除肩井之学说,毕竟先辈多有见论矣。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四经》之中内涵千变万化,不离其本。本乃原也,也即“一”也。变化不外乎阴阳,故博大深奥妙不可言。妙泛指奇巧,是指《内功经》独具奇特之处也。内功之法,玄妙之极,故日无垠。无垠乃学海无涯也。告知后辈学子。内功本乎阴阳自然之气,但需抓住不放,旷久锻炼方能悟其本之真性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乃督脉长强穴也。谷道轻提忍恭,长强斜前上方提,内气沿循行线上达入脑内。故云:“龟尾升气”。“丹田者”,一般指三丹的下丹田。俗称关元穴处。丹田二字源自《甲己经》,称“中极”,又名“丹田”。丹田者乃任脉、冲脉、带脉之交际处中。“中脉者,起于气冲穴,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之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圈,因本经如同束带一样,围腰一周,且丹田与督脉的命门穴前后对应,并在女子胞宫所在。丹者聚处也。
冲、任二脉同途之点。冲有“聚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说。就如平日所论。“练气而聚于丹田”。丹田鼓荡,元神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守神”。佛家的“脐问聚气”,道家的“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及“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等论,充分阐明“丹田”是人体内气的收发之源。
“丹田练神”不排除“上丹”之学说,暂举“泥丸宫”为例,将“上丹田”之不同说法,各略述之。
“泥宫丸”古泛指“顶门”,又叫“脑囟门”。人出生后,在幼儿时期,此处随呼吸上下而动,至1至2岁才闭合。佛家所谓“顶聚三光”、“三花聚顶”之处也。修炼气功者定为“泥宫丸”,又称之为“人之原神处”也。
另一说乃所指印堂为上“丹田”,古书称之“双树内间丹田聚,会同气血辉天心”,所以有印堂为丹田之说。当人思维汇聚在印堂丹田处时,眼神可放可收,有神气外射,可收发内敛刚劲之威。此之谓瞳劲,化劲之用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气下于海”,气海穴位于脐下1寸5分处。人体原动力乃元气也。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以其禀受先天,是先天之精所化。元气发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即气海穴处。也称聚丹之所。武林贤达,修炼丹道智者所云:“鼓鼓荡荡,无处不弹簧”。“怀胎之所”及“胎息之炉”之所在也。
“光聚天心”,天心者,额也。天庭者,印堂也。先人云:“天庭色泽身无病”,“印堂光闪心里美”,“无病天庭泽”。观天庭之法在道家修养和中医的望诊有所独崇,并有诸多种类校注,暂不多述。额上正中及印堂为天心。在下少腹正中气海。故气充于内,上下互参而形呈现于外。额部红光闪闪,既不浮泽,又不枯稿,天心处呈现光泽是内在心脏健康表现于外也。如《内经》云“心为君”,“主光跃于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内经》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腹,外络于肢节”。经有干线,络如罗网维路,无处不至。脉者,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者,以十五经络为主体。明者,知也。修炼内功,需明了人体经脉络网的运行轨迹,知其“脉络”满布周身,起到灌渗气血,濡养四肢百骸的作用。
“次观格式”,格式者,初学入门一定之规也,法也。法有变化之意,故勿冒进,需渐动而进且守法,从初步起渐升中级、高级,反之逆理而行则殆矣。
此句另有它义,不单指入门之老规矩,也含有做人的规范。古云:“艺不可不传,不可轻传,艺不能不传,不可亡传,授与孬人损寿年。先观德性后观质体。当以任、义、礼、智、信为准则。尊天、地、君、臣、师为基本。人字从阴阳也。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合一为人字,并含有再观之义,教诲弟子体能渐进而趋上秉。人品为先,有教学子。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函而闭,脊平而正
“头正而起”者,正头竖项,虚领顶意,下颌内敛,头枕骨斜上方提领。百会穴虚领顶意,头若悬磬之态。故能壮面神顺,颌微收矣。且含有用百会及督脉之大椎穴处提领,挑顶竖项,产生龙探身式及玉树桂宝衣之意也。
“肩平而顺”者,双肩不耸不斜,尚需中正四平,间架排列须妥当。正则神威而气顺。《礼记》曰:“若夫坐如尸”。《大学》日:“定而后能静”。肩须松,肘益垂,腕宜挺,上肢内涵之劲力全,上肢运用灵活则力顺也。
“胸函而闭”者,指胸中央两乳之间,《难经》“埴中者,主一身之气机”。有称为“中丹田者”也,丹田之说诸多不同。按多数所述,定为“中丹田”。内藏五脏,外固胸廓,以护君主心也。及相率之官肺脏,均系人身之枢纽也。故胸需虚空。虚空肩井则下坠,空胸下气即含有含胸拔背状态矣。双肩则有前扣之形。如是谓之关也,也谓之闭。
“背平而正”者,后背肩胛骨底点平行中线处第七胸椎下“至阳穴”。第六胸椎下“灵台穴”督脉之点乃是心脏压疼点。主宰心脏有患无也,也是心脏放射区域。所以当以熊背、猴脊为其基样,而不能以虎鹤之状。“平”是指站,坐均应保持“牌位之状”,腰脊如竖碑状,头要中正,双肩互担阴阳。头乃六阳之首。肩要平,肩平舟自行。胸腔藏粟,背平开则力拨脊,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坚而稳”,是讲身立如磐石状。当指桩法也。有云:“身无桩法如竿立,相击易洗一身空。”所以足踏地如树生根,在活动时,步步鸡形,步步生根,步步为桩。
膝曲而伸,是说鸡形步的特征。“曲膝”是指膝关节部位如鸡形。“伸”是指委中穴部位的大筋挑起而竖,包括挑起经筋而上下拉伸之意。动步时,膝关节需变换角度而移动,膝关节必然屈伸有度,足趾抓地。例如三体式,后腿似曲非曲,肩胯之合而足心空悬。当足心空则把脚腕部腓骨长肌,长屈肌、趾长屈肌拉伸挑起。比目肌向下与强大的跟腱拉伸展伸,委中穴后大筋伸如柱。前腿足指抓地,膝斜向上提顶。斜上45角有顶意,然后双膝宜扣合,双膝扣则裆开而吊。此时,双膝的扣、合产生二挣力和四面六方劲。这样则足坚而稳,也就是步步如桩、势势如柱。古云:“下部不固,任凭手上功夫到家,终不足以应大敌也。成如秋叶之易落,非质有殊也。”“裆深而藏”,由开裆扣膝表现出来。裆撑、膝曲、足趾抓地,双膝扣合而分。则裆有开提之感也。脚要虚实,裆须松,裆须合,裆要扣,所以说拧腰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须合,不合则浮,合裆乃蓄劲也。凡姿势成定势时裆合其义在主静,作虚领劲,预蓄之义。
另论,“裆深而藏”是缩阴法。当单指男性,是指揉肾法。两外肾()做八字状旋转,久而再练习上提,以炸肋之劲,吞气之法,可将外提纳入少腹中深藏。此系缩阴法,男子练丹宝鉴中的一种“内气提升法”也。“肋开而张”,当指腋下两侧肋骨到髋骨上缘处。也就是平常所说练拳时“两肘护两肋”。护肫,肫字在人身上是较软弱之处。软肋部及少腹两侧,也是人体软为难练之处。肫字为胃,也是在中。所以肋字含有人体之软弱之点,当着重锻炼。人体以腰椎承担支撑上部的重量。故而注重下丹田,丹田鼓荡则可使两肋处膨胀。每当发劲时,两肋向四周同时开张,混元气劲到手。此法也以养丹为用。
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指呼吸要缓慢而行,稳心静意。呼吸于拳势、站桩、打坐时,均任自然,心态神静则气血流畅而不滞。此时呼吸最忌有声。尤其在练套路时急急如牛,外观艳,但已先闭其气矣。故须调息以养神意,否则自伤矣。因此需细斟自己天籁之机。此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肺金不清必先调息,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吸则气贴脊而行。呼气时胸剑突直达会阴意。意紧随气行,此乃形意拳的内三合之一也。形松而意紧,是指姿势间架归宗后神意内敛,外松内蓄之瞳劲也。松紧往返,气血流畅,也可调息心肺,养神怯病而延寿矣。
劲松而紧是讲劲力的操练法之一。松劲是蓄积,内含虚领之意,并非外表的松紧。松非纯松而散。故先贤云:“体用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也即劲松而紧之意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此是指吃气法和纳气法。此二法源于道家心法入门锻炼法。
舌顶上腭而不顶实。口似合似开任自然。不可着急于呼吸。吸气时贴背而行,两胁同时开张,引气上行。呼气时气沉至下丹田,配合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然后呼吸以丹田为基,也即“练精化气”也。
着重于丹田内之呼吸,而不以四肢调动配合呼吸,此乃胎息法,也即“炼气化神”也。
呼吸若有若无,勿忘勿助,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无声无臭,即一气贯之之理,自有化无之道也。也即“练神还虚”之法也。
先提是指吸气时,沿脊上行至达颠顶百会穴。后下指呼气时由胸剑突下达丹田。
伏者乃指胸,腹腔鼓荡之意,也即腰要如束带之状,此时丹田发热,周身气血荡荡之意也。然后渐渐放松。内含蓄意如蜇龙潜底,虎卧平岗,蓄意待发之状,如遇冲击则可爆发混元抖擞之劲。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下收谷道”即提肛法,尾骨斜向前上方位,如《内家心法》中“两股收其夹”之意,谷道会阴处均轻微内敛,一防泄气劲散,二有虚领之意含蓄,以备发之为用也。
提者指虚领顶意,挑起经筋,竖颈立项。平常所论。前印堂后紫金关,也即玉楼。双耳后高骨当指玉枕穴也。此是熊形的修炼点之一。
“或坐或立”即行动坐卧时不可忽略呼吸法。吸气时于喉部有吞咽之感,也即吃气法、咽津法也。呼吸由喉部慢压徐缓纳入肺。以相辅之官纳气是以养心脉。心肺两者气血相佐以为用。肺气在人则生,气为血之帅。因以肺摄心而生矣。气虽归于丹田,仍需气纳百骸,下达人的三心之一,足心涌泉穴也,此为返老还童之法。故前辈云“存想气沉至底方妙”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