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1
一、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进行定位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面临的市场需求比较多元化,因此,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领域代替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装饰功能领域。环境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应该延伸到构成社会整体形态的融合性设计。但是,现阶段的我国部分高校在环境教育体系上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培养模式还有待健全,也就影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对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转变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1.构建全新的环境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由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培养代替原来的较为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在对环境设计课程进行设置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环境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对时展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进行引导。
2.使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
在进行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时,所构建的培养模式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该模式的建立专业方向是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升;综合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进行增加。培养模式不是固定的,要以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个性特点来建设,帮助学生激发其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环境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规划,进一步促进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
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的注意事项是:首先,要对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凸显,使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互结合,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其次,要对高校的区域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产业的优势进行凸显,以市场经济作为建设导向,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最后,要对高校的复合学科特色进行凸显,其核心学科设为环境设计专业,使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都能收到该专业的辐射,所建立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综合课程和课程设计,使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有效建立,从而为市场提供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使“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落实,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根据近年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表明,一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并不能马上胜任该项工作岗位,企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其培训,方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针对于环境设计工作岗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是符合企业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学生要对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性质,目前,一部分高校所设的该实践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较多的课程仍然滞留在图纸极端,因此,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为了使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设计教育要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技能要求的性质,在进行设计高校该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大力推行“工作室制”,而且推行过程要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较好的培养学生符合职业特点和行业的需求。基于环境设计岗位的需求,该课程的载体是实际项目,教育途径是工作室,教育主线是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同时与工学进行相互作用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被称为“工作室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采用了这种教育体制,使专业纵向组合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实践教学中完成课堂、工作室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实际项目教学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设计课程中得到实践与工作的体验,让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施工、设计或管理工作中去,使其专业技能与知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这种“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对“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2-02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转变而来。作为新增艺术学门类下的新专业,近年来在“艺考热”和城市景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设置数量大幅增长,范围扩大到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在农林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若一味地照搬纯艺术院校及建筑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身为农林院校中的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构架起既能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办学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且能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盲目,缺乏特色
在进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一是发展时间尚短,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与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校园多离城市较远,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与相关院校的教学研讨较少。因此,近年来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在办学方向、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完全自成体系,自身优势特色不明显。
(二)属边缘学科,不受重视
环境设计在农林院校中尚属新兴专业,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仅把开办环境设计专业当作其完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举措,投入教育科研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之间衔接不紧、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使得农林院校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且弱势地位,远远滞后于专业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1]。
二、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环境艺术为特色,将生物、生态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跨学科综合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涵盖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应用性极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为方向,以园林为基础,以植物形态设计应用为特点,多学科协同,按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农林植物等学科优势,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学新思路。
(一)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确立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教学情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针对大多数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和深入表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了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点和倾向性,通过增设、整合、调整课程的方式,形成了包括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插花与盆景、植物学综合实习等的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中融入1/4的农林课程内容,即在素描、色彩、环境速写等课程上,用表现植物置换习惯上的静物、人物及人物动态和场景;专业基础课27学分中农林类学科知识占15个学分,如观赏植物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12.5学分中农林类知识占4学分,如插花与盆景、植物造型应用等,使整个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见表1)。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比例推出一部分自然科学、农林类选修课,如环境生态学、园林插花、植物识别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加强了对环境设计的自然属性知识培养以及从自然中获取设计元素和形式的能力,也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训、实习环节。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归并、整合了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的实训和实习内容。在课程中以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训环节为点,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贯穿学习要点为线,按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安排专业基础认识、专业综合实习形成面。点、线、面相互结合,多元化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
同时对实习环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松散和单一的实习形式改革为综合实习模块化,组成了三大综合实习模块项目:(1)以传统园林艺术为主+环境景观的综合实习(I);(2)以居住小区景观+室内空间设计的综合实习(II);(3)以植物识别+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学综合实习(III)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3
0 引言
3DMAX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三维设计软件,它涉足的领域有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业和家具设计、园林设计、影视动漫设计、虚拟现实构造等众多领域,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实景动画等领域。
3DMAX是一门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类设计软件,同时也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里面不仅包含到的环境空间知识量不仅大,而且对设计的表达效果要求较高。无论是环境室内效果图,还是环境建筑、景观设计效果图,3D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的操作性都是实现设计创造力的最好选择。因此,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3D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环境设计课程建设上强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在3DMAX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那么课程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最后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以以这样的传统环境设计课程常规标准进行授课,很难达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更别说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最终的效果图表达上达不到专业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够针对3DMAX软件和环境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空间想象力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课程实际应用与调整的关键。
1 3DMAX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相关的设计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最终表达方式都与3DMAX密切相关,所以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MAX不光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样设计效果模拟工具。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上还是采用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按环境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3DMAX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偏重理论,那么结果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选用上,如果选用3DMAX软件专业性较强的教材,那么结果就是没法按照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去选择性教学。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无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教学重点上,如果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建模和模型材质处理的练习上,那么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模糊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最后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环境空间构成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对环境空间认识的简单化和表面化。而现在的高校因为3DMAX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是相对出色的,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辅助类软件3DMAX越来越重视,却完全忽视了对于学生环境空间构成思维的培养。而三维空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从而在教学中没有做好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利用3DMAX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创新性。成为环境设计专业3DMAX教学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的概念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体,通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综合,想象其具体形状的一种能力。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空间想象力也是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的一种能力。一般在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最先学习和掌握环境空间的平面构成,而空间想象力的表现就在于:通过对环境平面构成的了解,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结构,并对实物进行相应的分析求解,并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转化为环境的实体三维构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空间形体,所以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
3 如何引导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1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
空间概念的形成是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一般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作为基础设计类课程的工程制图和效果图表现技法让学生学习了正投影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3DMAX的时候能正确并且清楚地认识视图的控制区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能够在3DMAX的前视图、顶视图、左右视图以及透视视图中快速地来回切换来进行操作。对空间转换有清楚的认识。环境设计主要是以空间的结构和变化的形式来作为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能够对环境空间的形象、结构上做到推陈出新,空间结构有变化,有对比,这是环境设计的基础。
3DMAX与现在市面上其他三维类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的便利性,界面设计的合理性,而且界面上的工具按钮图标设计能让使用者马上明白按钮的实际功能,使用的时候可以同时输入精确的数据,并且根据设计的深入逐渐添加细节。以上几点对于刚刚接触的环境设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整个软件设计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来逐步更进,在创造三维空间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2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意图,通常会通过三维空间效果图的视觉手段来虚拟实际效果。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很难形成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所以应该摆脱学生的知识体系来源依靠教师为主体的这种单一的方式,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模式。而制作三维空间效果图需要学生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间的维度,所以对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基础体的三维建模练习,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特征有哪些,如何表达某种特定类型空间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对加强自己的设计灵感的培养。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设计类的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如何把教学从单一的形式法则的复制变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变为设计类创新性设计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专题构成教学。专题构成教学的实施实际就是设立一个有意义的教学专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完成。在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了基础3DMAX建模和空间的基础结构后,根据课程规划中空间建模的学习内容设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创意性作业。如给定一个已知尺寸的自由空间,设定一个主题性商业或文化展示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任意的完成空间三大基面的设计建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能力培养。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专题性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性思维的发展。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赋予学生的思想更大的自由度,并有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4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4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环境设计;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的开展,需要学生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和环境的创作。在培养这种高端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先进的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科技感、时代感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程学习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地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涵盖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程之前
在课前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群,对课程中的教学视频、教学任务、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进行上传,并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提供从简单到复杂的电子资料压缩包。比如,在课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针对教材中的制图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的学习设置不同的时长和积分,让学生进行累计学习。随着课程的开展,教师再根据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线上模拟学习,并将模拟的内容也分为不同的版块,有室内制图版块和室外制图版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进行实践。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学习时长+学习积分”的方式,进行课前学习模式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线上的学习模式,开展调查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1]
(二)课程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进行教学,只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比如,在学习环境设计透视的主要特点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在课前对透视的特点进行了学习,但是对透视特点与制图设计的联系运用并不熟练,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运用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一个学习难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形成探讨式的教学环境。又如,在制图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很难,不想学。这时,教师要缓解学生的这种情绪。利用课堂开始之前的5 分钟时间,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累计之后,完成对全部数学设计概念的讲解。然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开展复习,利用数学中的艺术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艺术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课程之后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还要在课堂结束之后发挥作用。比如,在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后时间中,教师要注意在学习平台上布置作业,利用平台的开放性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定制设计,根据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制图问题、透视理解问题进行不同的题目考察,并及时推送相关资料,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制图的标准、规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专业知识,并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时刻掌握发展动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细分专业的选择。喜欢室内的学生可以专攻室内环境设计,喜欢室外的学生可以进行室外环境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2]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反思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但是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进行反思与改善,以促使其更好地应用。
(一)加强线上监督
首先,对于教师制作的视频学习包,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一次性完成一个时长的内容,中途不能回放,不能快进。教师要以这样的技术约束,来要求学生进行足额时长的线上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线上公示、排名,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发挥监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学生的线上学习课时时长计入到学期考评中,体现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时间,来约束学生进行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过程,穿插故事、音乐等形式,更好地展开互动,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比如,在进行透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设计作品进行引入式教学,让学生分析在一幅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是如何体现渗透运用的,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
(三)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占据着引导位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够将有效的资源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中,并不断研究学生对新事物的喜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线上互动,从而不断丰富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人文学习。这样,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延伸了学生环境设计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生动开展。[3]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对课程开展的课前、课间、课后等三个阶段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应用的反思意见,以促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时要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以更好地形成体系发展,促进其更广泛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卢秋锦.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智慧课堂模式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9):30-32.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5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专业课程;设计管理理念
美国环境艺术理论家理查德•P•多伯曾提到:“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带来的经济成就已经促使人们对自身健康形式与室内外环境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造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从专业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逐步向宽范围、多设计领域进行拓展。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与不足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待遇也有所提高,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33.1%;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为27.4%,而在8000元至12000元、12000元至16000元、16000元至25000元以及2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5.2%、13.6%、8.4%以及1.2%(表1)。由此可知,该专业毕业生待遇总体较为理想,就业前景较乐观。随着设计工作时间不断延续,毕业生的设计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所获得的回报也会进一步上升。环境设计专业在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1月份的时候,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1月份开始反弹,相关专业人员收入水平上升幅度较大,从而显示出本专业就业趋势在短暂低迷后,总体就业形势较为喜人(表2)。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备就业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够。如今,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主要关注点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相关课程上。在最终的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是以课程自身特点决定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很少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缺乏系统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紧密性不足。即使高校努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衔接度,但仍普遍存在学生所学内容与设计单位实践内容不能充分相融的问题,学生进入设计单位需要重新对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认知。部分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比较陈旧,甚至缺乏设计管理理念,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设计单位重新了解并掌握设计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较长一段时间获得晋升为设计管理层面领导者的机会。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是应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尤其是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高校在设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目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成教学方式明确、方法得当、教学内容衔接紧密。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环境设计专业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教学过程为例(表3),学院在这学期先后开设了环境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2、计算机辅助设计-3三门基础课程与室内设计-1、景观设计-1两门专业课程。根据课教学计划,学院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先让学生学习手绘技能、设计软件等内容,再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对南京某小区一楼住宅进行实际测量,锻炼学生从方案落定——实际测量——方案草图绘制——软件绘制二维与三维场景等环节的能力,并引导其反复推敲再进行修改,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住宅庭院景观一并作为室内设计-1系统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完成本门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能进行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一门课程为主线、其余课程为辅线的方式,使学生自身学习思路非常清晰,学习脉络非常明确,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擅用”的目的。二是要促成学生良好的实习意识。一方面,学校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实习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学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技能。以上两种解决途径只是满足了学生适应设计领域的需求,但缺少企业对设计人才多角度的需求,也就是设计管理理念认知的人才。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英国知名设计师马歇尔•法尔利于1966年对“设计管理”下了定义,他指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可以看出,设计管理自设计出发,流经设计过程,归结于设计解决,管理是暗含在其中的方法论思维。现如今,部分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或是课程教学中仍缺少设计管理学相关知识与理论,缺少对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弥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密度的不足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以组块方式呈现,与其他课程组之间的密度不够、衔接性不强,正需要设计管理理念从中架构,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针对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做了较为科学的修订。
(二)调整任课教师教学思维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缺失了模拟设计单位设计团队运作模式,这也是造成学生需要在设计单位进一步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彰显学生由设计者转变为设计管理者的需要
按照单一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高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但这一教学目标对具备了一定创业基础,又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而言,缺少设计管理知识理论的教育,对其创业成功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艺术设计类高校应积极引入设计管理理念,加强学生设计管理能力。这样,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是优秀的设计人才,也可以成为较为成功的设计管理人才。
四、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方法
对于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可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现今,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行为,如设计需要市场情报部门的支持,设计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及相应的设计准则,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方法与程序等。因此,要结合课程性质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实现调研分析——项目探讨——拟定设计计划——项目协调——方案设计——设计深入——项目汇报全过程。其次,组建合理的设计团队。根据课程的课题项目性质与特点,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可以自行组队。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调研能力强、项目分析能力强、设计手绘或软件操作能力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等条件,能够共同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课题项目。最终,每个人依据自身能力,获得课程的最终成绩。再次,形成有效的设计管理模式。根据课题项目所组成的设计团队,由成员共同推选一名学生作为设计管理者,负责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尽量发挥每位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沟通、协商,提取合理的设计因素以完善课题项目内容。最后,实现具有实践性的设计成果。在课题设计团队中,每位学生依据自身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形成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设计过程与效果图集,以及课题项目汇报PPT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特长,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二)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
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有效促进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习的紧密衔接,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管理理念的意义与作用。结语总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以课程性质和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也不能以课程组方式进行教学,应合理运用设计管理理念,完善课程组衔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及管理能力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大胆尝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大三与大四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学习进入了相对专业的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而且课程数量不多,有较多的时间实习。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范文6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