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1

关键词: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5603

1 引言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自古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文因景生,优美的景观刺激并产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景因文名,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将旅游资源特色化,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了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基于这种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学和旅游的结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文学旅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相对来说,对于文学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还很少。但是,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还尚未有人进行归纳,为此笔者对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

2 文学旅游的定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作品中描述的优美景色,使得人们总想亲眼见目睹。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总牵动着读者的心灵,人们想去故事的发生地寻找人物的踪影,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他们的一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想去亲身经历,在现实中重温那份感动。因而,那些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地方就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被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学旅游资源。由于“重文”的心理,人们往往因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人们想去了解现实中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作家故居、纪念馆、宗祠墓地、以及诗人作家行踪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也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文学旅游资源。

借鉴旅游的定义,笔者认为文学旅游就是指人们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前往与作品相关的(包括与作者相关)目的地而度过一种短暂的综合经历。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活动,文学旅游也不例外。文学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更简单更广泛地说就是一种跟文学作品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旅游活动。

3 国外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关于文学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将其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如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2001)指出文学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遗产旅游类型,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并且游客对于文学的观念具有相当的共同性的旅游活动[1]。Herbert(2001)也认为文学旅游地就是遗产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有关遗产的重要理论也适用于文学旅游地[2]。

(1)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作业、问卷调查与对象访谈等手段,对文学旅游者、文学旅游地、文学旅游真实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Herbert(1996)将文学旅游地分为与作家有关,如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与作家有关的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与作品的场景有关;与情感价值、怀旧、记忆、象征等有关,其内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宽泛、更深刻[4]。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2001)则对文学旅游地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爱德华王子岛的3个文学旅游地,真实性以现代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折中主义者的3种解释形式体现出来[5]。

(2)对于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国外学者并没有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论述。只是笼统地将文学旅游资源归纳为与文学作品及与文学作者相关的旅游吸引物。至于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也都是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模式。

4 国内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4.1 相关概念研究

兆康,刘德艳在1993年就对文学旅游的定义和特点作了表述,认为文学旅游是指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地区、各阶层的人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各自的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本运用语言所创造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使游人置身其中,通过审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质、文化享受的物质活动[6]。但之后很少有人再对此定义进行界定。王中军(2005)从宏观的层面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认为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观[7]。总之,国内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判别性较低,难以将文学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区分开。

4.2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国内在阐述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系统的的研究主要有肖洪根(1998)从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产生、消费与促销3个角度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8]。杨秀玲,王军华(2005)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要以实景、虚景相结合的形式,对文学艺术资源进行开发[9]。余靖华等(2009)对文学旅游的开发驱动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从属跟进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题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3]。喻学才(1996)提出文学名著模拟景观制作中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性,而重在营造文学氛围 [10]。另外,万津津(2009)也强调开发文学旅游资源应重视保护真实性[11]。贾鸿雁,王金池(2009)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12]。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以文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而张维亚(2007)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则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了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1]。之后,张维亚等(2008)又指出文学遗产旅游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项空白。并指出南京民国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把握4个特性:文学性、原真性、体验性、地方性[13]。另外,王强,刘飒(2009)也研究了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14]。

4.3 与相关理论的结合研究

国内在讨论文学旅游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时,围绕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最多。陶少华(2006)从理论高度探讨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并探讨了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后的产品开发思路[15]。楚艳平(2007)通过分析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内在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在体验经济的理念下如何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成体验型文学旅游产品 [16]。而庄志民(2003) 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个案研究,对以“醉翁亭”为主干的滁州市旅游产品做了创意设计[17]。另外,王芳(2008)探讨了文化创意与名著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出了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概念[18]。

4.4 具体的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对具体的文学遗产的开发研究,我国研究最多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1989年,喻学才,陈钢对三国旅游线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三国旅游线深度开发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19]。之后,沈伯俊(2003)依据体验旅游理论分析了“三国文化”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牛青(2008)则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线,设计了一条以人物为主线的三国特色旅游线路[21]。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其他文学遗产地简单地进行过探讨。

5 结语

目前文学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对其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属性的研究,还是相关理论及案例的研究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文学旅游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还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旅游需求更加趋向于对景区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因而,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旅游研究在其他分支方面的逐渐完善,势必文学旅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旅游的现实开发中,文学旅游都面临着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22(3):40~44.

[2] David Herbert.Literary place,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312~333.

[3] 余靖华,李江风.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J].理论与实践,2009(1):82~84.

[4] David Herbert.A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rist attrac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6(2):77~85.

[5] 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27~28.

[6] 兆 康,刘德艳.论文学旅游[J].旅游学刊,1993,22(3):43~46.

[7] 王中军.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30~32.

[8] 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115~119.

[9] 杨秀玲,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23~25.

[10] 喻学才.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3):62~63.

[11] 万津津.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策略[J].企业经济,2009(1):138~140.

[12] 贾鸿雁,王金池.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24(5):26~30.

[13] 张维亚,赵步阳.民国文学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经济.2008,(9): 109~110.

[14] 王 强,刘 飒.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J].中国资产评估.2009(2):13~15.

[15] 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51~354.

[16] 楚艳平.体验经济视野下的文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 庄志民.关于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发散型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

[18] 王 芳.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9] 喻学才,陈 钢.关于“三国旅游线”开发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1989,4(4):44~47.

[20] 沈伯俊.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3,(2):111~113.

[21] 牛 青,石应文.以人物为主题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研究[J].中国商界,2008(9):259~260.

A Study Review on literature tourism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China)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2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 旅游 城市旅游产品 国际化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 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 (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中国 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1995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1996)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1996)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199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 经济 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 现代 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 历史 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 自然 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 工业 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业(如 金融 、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 政治 、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心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 交通 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 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增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1)有关旅游产品谱(The Spectrum of Tourism 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 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 体育 、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29―02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旅游局倡导发展农业旅游,并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从此乡村旅游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把乡村旅游描述为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则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还有部分学者给出了其它的描述。由于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几乎都发生于乡村地区;乡村旅游的旅游者是以城镇居民为主;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是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特点。根据对乡村旅游的描述,结合其特点,可以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于乡村,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成长的初期,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在资金、 宣传、 基础设施建设、培训、 规划甚至管理方面普遍干预扶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资源配置程度低,缺乏区域特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的一种旅游形式,相对于城市旅游风景区而言,在资源的结构性配置上呈现出初级化。现有的旅游资源受季节性和环境的影响明显,虽然拥有一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但是与现代旅游消费趋势的高品位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相比,其数量、质量及区域优势不明显。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匮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严重不足。在近几年高强度投资的推动下,接待能力迅速增长,行、住等硬件设施已基本同旅游发展的需要相匹配,但食、购、娱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

2.资源不当开发对旅游环境构成巨大威胁。乡村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偏离了开发乡村旅游的航向,从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采,造成对旅游环境的巨大威胁。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导致了废水、废气、废渣大量无序甚至无处理排放,使习惯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屡禁不止,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游客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而且由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游客增加致使环境保护压力不断上升。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当导致的环境恶化在许多方面给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保护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自然旅游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3.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结构简单, 更新缓慢。目前旅游风景区开发仍以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为主,景区景点建设中的高速度与低质量并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个别地方廉价出卖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旅游供求关系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短缺型向竞争型转变,旅游风景区结构单一、更新缓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乡村旅游存在规模小、素质低、缺乏竞争力等特点,内引外联的集团化程度不高,随着旅游的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移的价值规律作用,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措施

1.制定科学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制定能体现远期与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规划。按照既要满足当展需要,又不危及后展的要求,就必须考虑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约束性,突出区域特色,强调区域联合,实施综合开发,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线线联网的旅游格局,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开发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要拓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价值链联系的区域旅游网络。解决与周边地市的旅游的空间合作关系和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或村民的矛盾。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适合于乡村客观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融资制度,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乡村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来极为重视,陆续颁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并制定了“保护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追求经济效益, 绝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可持续发展既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也体现在旅游的管理和经营上,甚至体现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上。无论是旅游决策者,旅游管理经营者和旅游者,都应当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应当全面倡导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范旅游可持续发展行为,全面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可持续发展素质。建立严格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实行环境评估一票否决制。在开发审批中对那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 环境污染越严重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同时, 建立地方和部门领导问责制度,对单位和个人的私自开发、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的行为实行从重处罚。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细致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适度地开发旅游资源, 并将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用于旅游资源保护,确保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提高旅游业的创造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在保持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完整的前提下,保证游客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要求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确保旅游风景区开发以数量和质量并存,质量重于数量的理念,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改善景区的资源结构和经营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其深度和广度发展。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引导和规范旅游及其开发建设项目和经营管理行为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提高更新速度,确保旅游质量。各级旅游和环境行政部门应该统一认识, 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对旅游区的教育管理,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积极引导当地居民融入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同时尽可让少数民族群众保持自有的民族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

四、结束语

本文论及的问题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良好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除前述对策外,还应拓展旅游发展的思路,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以塑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发展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凯,范海荣.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宁夏党校学报,2008,(6):71-73.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5

关键词:医疗旅游 研究进展 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5-02

中国有关医疗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医疗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术界对医疗旅游的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出于自身的理论兴趣和对医疗旅游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研究医疗旅游的发展。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1999―2010年间在中国期刊网上出现的与“医疗旅游”有关的文章共30篇,而与“医疗保健旅游”有关的只有4篇。从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2009年是该类文章数量增长最快的年份。

一、医疗旅游概念及类型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世界旅游组织从医疗旅游服务主题的角度出发,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学者Goodrich强调了医疗旅游的复合性,认为医疗旅游是在某些旅游设施(如宾馆)或目的地除了以当地优美的景色吸引游客外,还向旅游者有意推销其医疗健康服务设施。张文菊(2007)对国内外诸多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在异地(尤其是异国)实惠、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或活动的吸引下,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刘庭芳(2009)从旅游和健康互为表里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旅游是一切能为旅游者健康作出贡献的旅游活动,指在具备一定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知识的前提下,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田广增认为,广义的医疗保健旅游包括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两大部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重叠。随着医疗旅游的发展,已经很难从某一个角度对医疗旅游下一个全面而完整定义,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保健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的概念统一到医疗旅游之中,使医疗旅游的概念统一,以规范视听。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医疗旅游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中医养生类保健旅游产品、康复疗养类保健旅游产品、医疗美容美体旅游产品(黄金琳,2009);从定义出发即根据目的和功能划分,分为以康体、休闲为目的的保健旅游和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刘炳献,2008)。张文菊则将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五种类型:中医养生保健类医疗旅游,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中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整形美容医疗类医疗旅游,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

二、医疗旅游特点与优势

医疗旅游除了具有医疗、旅游服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医疗服务不具有的娱乐性、轻松性、享受性特点,大众旅游不具有的康复性、保健性以及有别于普通旅游的高消费性等特点。杨欣(2007)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医疗旅游具有医疗保健性、一定地域性、经济实用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张文菊(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发性、中医药是其主要依托、以疗养保健型医疗旅游为主的特点。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特有的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且优质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中医保健正逐渐被外国人所关注(张维艳、徐淑梅,2009)。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各项交流的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医疗旅游成为可能。据此,许观玉探讨了台湾地区开展医疗旅游的内在优势,认为台湾不仅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以及共通的文化底蕴,而且安全系数和旅游环境质量相对较高。黄金琳等(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分析,认为中国医疗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中药保健正受到外国人的追捧;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丰富优质;医疗服务价廉物美。王琼(2009)等从西安发展医疗旅游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医疗资源丰富、医疗价格便宜,交通便利)出发,提出要发展医疗旅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医疗旅游起步较晚。中国较早开发医疗旅游的城市是海南三亚,随后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桂林、宜昌、香港、台湾等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中国医疗旅游已开拓了部分市场,但尚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状态,且规模普遍较小,各地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黄金琳(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出发,分析得出国内医疗旅游已开始萌芽,但总体还未形成规模,其发展现状呈现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主要以中医、中药行业为依托;市场没有形成统一且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等特征。

萍等(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疗服务受国际认证程度不高,国际医疗服务形象尚未建树;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政策暂不完善;语言沟通尚存障碍。杨欣(2008)将中国医疗旅游与印度、泰国等医疗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发现其存在诸多不足,如中国医疗机构还未配备高素质的语言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对中国旅行社推出的中医理疗等项目认识不足误解不少以及参与医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国际游客,牵扯的环节很多,缺乏有效地协调与监督。高静(2010)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中国目前的医疗旅游产业发展非常地初级,远远没有触及该产业的核心。

四、医疗旅游国际启示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在发展中应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徐菲(2006)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给予政策支持两方面积极应对,推进中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借鉴国际上医疗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萍等(2008)提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规范市场;整合资源,构建专项医疗旅游产品系列;打好中医保健与旅游结合的特色品牌;结合中国重振中医的计划,加强宣传,推广中国医疗旅游等对策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程莉等(2008)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经验,提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应该抓住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商机,发掘医疗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快速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把握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关键点。刘庭芳探悉亚洲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启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在组织构架方面需要有创新和突破,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从严把关,在具体实践方面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研究相关问题。

张维艳认为,发展医疗旅游要以传统中医文化为指导,打造中医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中医保健游。针对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田广增认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要提高认识,不断挖掘资源内涵,尽快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整合;规范市场,强化对医疗机构和旅游机构的管理,形成规范的服务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支适应中国医疗旅游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队伍;培育足够品牌;推出规范医疗旅游线路。

五、小结

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医疗旅游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也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近两年,而且真正研究中国医疗旅游及其相关问题内容的文章相当少,更多的思想观点只是零碎地散落在一些文章中间。中国医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更多是以国外为借鉴和参考,许多领域还存在理论空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行大胆创新,如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等问题。

2010年6月,上海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今后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时借鉴和参考。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医疗旅游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需要注意医疗旅游健康风险防范,重视发展医疗旅游中介机构,走国际化认证道路,促进医疗和旅游的产业融合程度,实现中国医疗和旅游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奎.医疗保健与旅游[J].旅游学刊,1989,(2):57-60.

[2]李正欢,郑向敏.印度医疗旅游的发展评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黄金琳,杨荣斌.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

[5]田广增.中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张维艳,徐淑梅.中国医疗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杨欣.医疗旅游正在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徐菲.迅速发展的印度医疗旅游[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60-62.

[9]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9,(1):74-77.

[10]张文菊.中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程莉,杜鹏程,赵捷,李岩.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49-50.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范文6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造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2009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2009)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2009)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200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朴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央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央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央。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加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9)有关旅游产品谱(TheSpectrumofTourism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单一产品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形成了寓经贸、商务、金融、会展、教导、购物、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第二,城市旅游产品的可塑性强。城市旅游产品除了要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赖现代人工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中央区的购物消费区、城市广场休憩区,城郊的各种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化的建筑、风景化的街区甚至可以是城市特有的社会文化。基于此城市治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城市形象定位进行详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组合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王庆生等(2009)从城市旅游产品内涵建造出发提出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在上述城市旅游产品要素中,对于城市特色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对外地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各个城市因为其所拥有资源和所在的区位条件不同,它们所推出的特色旅游也千差万别,但从一般来讲,它们所倚赖的资源却无非是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对城市特色旅游进行分类叙述:

(一)倚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

人类天性就喜欢亲近自然,城市中的名山、江河湖泊、海洋、森林、各种非凡的地质结构等自然资源本身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旅游产品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包括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倚赖此类资源各类旅游是我们所最为认识的旅游产品。后者包括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等,如城市的庙会、地方民俗游、传统的节庆活动(元宵灯会、风筝节、饮食文化节等)、民族风情游、宗教观光游就属于倚赖此类资源的城市特色旅游。

(二)倚赖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特色旅游

城市内的精心设计的各类建筑、广场、景观街区、城市绿化、甚至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物。如天津推出的五大道欧陆风情游、上海市推出的外滩、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金贸大厦观光游、闻名商业街观光游、市政建造新成就观光游等均属此类。

(三)倚赖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特色旅游

设施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以商务设施为基础的交易会、展销会等带来的会展旅游活动;以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央等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参观、文艺娱乐节目的欣赏活动;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各类体育赛事或休闲娱乐活动;以公园、人造园林、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各类游憩活动;以购物设施为基础的城市购物活动等。以上活动均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吸引物,成为城市的特色旅游。

(四)倚赖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的特色旅游

此类旅游主要指城市承办地的各类大型活动或举行的节庆活动,如2009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长春国际电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四、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

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其本意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国际旅游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国别之间的流动,外汇从一个客源地国家流向目的地国家。因此,跨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于客源地国家来说,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支出;对于目的地国家,通过入境旅游提供相关服务,便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收入,直接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常常性项目做出贡献。但是要减少国际旅游业损益,就必须在旅游服务、旅游治理和应对跨国旅游企业介入方面做好工作,强调旅游国际化就是其中的选择策略之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