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1

《超声诊断学》教材供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是全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本教材力求 "以岗定学"的原则,协调统一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教材紧扣高职高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侧重超声人才的培养目标,操作技能培养与超声图像特征识别能力相兼顾。本节课程是教材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心脏超声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影像专业学生已经在前面课程中学习了心脏超声的基本知识,对标准切面图及正常心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的掌握,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2重点及难点

重点: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难点: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分度。

3教学目标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超声复查要点。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讲授法、图片、模型、视频演示、比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1]。

5教学过程

5.1复习及导入 应用文学影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的遭遇,引起学生对本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求知兴趣,并运用心脏模型对心脏结构、瓣膜相关内容(解剖、超声表现)等进行回忆、复习。

5.2讲授新课

5.2.1从风湿性心脏病的概念、基础讲起,因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多见,所以重点是从M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级各方面对二建瓣狭窄进行讲授。在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二尖瓣狭窄心脏听诊杂音的音频 ,运用心脏模型演示心脏超声检查各标准切面的探头方向及位置、探头旋转变化手法,同时与病例图片及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视频资料相结合[1]。

5.2.2运用图示法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流在左房、左室间无效循环,左室、左房容量负荷均增加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压力增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

5.2.3了解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二尖瓣病变常常会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需综合分析二者病变、评价病情。

5.2.4运用提问、讨论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通过手术置换后超声复查时,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呢?(超声复查的要点:观察是否有瓣周漏、测量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估测肺动脉压评价恢复情况)[2]。

6总结及课后思考题

6.1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风湿性心脏病超声检查手法、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强记忆和理解,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

6.2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鲁登巴赫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诊断,这道题使得二尖瓣狭窄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4]。

以上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加深,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5]。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2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B型超声诊断仪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64-02

一、我校B超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B超实验内容主要是观察去皮的熟鸡蛋,并测量鸡蛋及其蛋黄切面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来学习超声仪的使用。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操作简单,同学们对B超仪的使用,尤其是测量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图像缺少练习;三是太注重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为完善B型超声实验教学,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加强同学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我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现状。

二、实验内容的改革

我校的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由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教学模式采用预习—实验—填写报告—老师评阅—问题反馈的模式。教学内容主要为B型超声仪基本原理的回顾,B超仪使用方法的介绍,学生练习使用并测量。为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模式,增加同学们练习的机会、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对实验内容作了如下改进:

1.设计了一些典型病例。比如:①在去皮去黄的熟鸡蛋里注入适量水,模拟囊肿;②上述鸡蛋里放入青豆或石子,模拟结石(如图1);③将注射针头插入鸡蛋内,模拟穿刺(图2所示)。

2.使用其他材料进行B超观察。比如去皮的鱼肉,兔子的正常和受损的肝、肾,火腿肠和粉肠等等。通过观察更多的模型,练习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分析简单的图像特点。这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活跃了课堂,还提高了同学们对B超仪的操作技术和对B超图像的认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流程为:预习—做实验—填写报告—老师评阅—问题反馈。在这种“填鸭模式”中,我们发现学生预习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回顾基本原理时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只能尽力地讲,而此时学生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建议做出如下改进:第一,问题式预习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于上课时和老师同学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加深记忆。预习问题可以是:超声图像的原理、应用、优缺点、超声仪的使用注意事项、伪影的来源及超声消噪的几种方法。这种比较简单的问题不至于给学生预习增加难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课本知识,为实验教学做准备。第二,实验的准备工作。学生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仪器的连接工作。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更加熟悉了仪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在理论课堂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对促进教学活动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物理实验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速度,同时,扩展了时空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2]。第四,同学们可以通过所学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所得B超图像进行预处理。我们学过CT图像处理的实验课,实验内容主要是通过调整CT窗口来获取更清晰的图像,实验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另外我们在从事临床工作后也会涉及图像的处理技术。如果我们能较早的将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于B型超声诊断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对本科的教育大有裨益。最后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考虑实验的全过程。从预习、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及获取的图像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计入期末总成绩。

2.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3]。实验室的开放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开放。设置开放实验室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验资源的效益。开放式实验教学应该有严格的管理模式:①实验预约。每学期期末,实验室应将下学期和放假期间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地点等在校园网内向学生公布,学生进行网上预订。②放宽实验室管理权力。实验室的开放,增加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为此,每学期开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申请实验室管理组长,学校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与管理能力的考核确定组长人选。组长在自己会做实验的条件下担负老师的一部分指导任务,并帮助老师管理仪器[4]。③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的管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要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并传输到网上,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开放式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培养自主实验能力的同时,也可根据实验结果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

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做这种教学改革和探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器材的大量损耗涉及到经费问题、开放实验室涉及任课教师的工作量问题等等,不仅需要学校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一个与之相适用的教师团队。所以,要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要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各方面的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卫国.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2011,(12):141.

[2]李华,陈晓峰.超声诊断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中医药,2010,28(5):66.

[3]马宏,田维蓉.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革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教育,2006,(7/8):139.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4

本医院近四年共招收心血管疾病内科学硕士研究生42名(临床规范化培训),其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30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6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6名。人员分析显示在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5.7%。以往毕业的38名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传统的临床培训)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26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5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1.6%。无临床工作背景的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该群体虽然是医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如何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培训,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内科住院医生至关重要。

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及模式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第一学期为期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外,其他时间均在临床参加临床训练。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8个月的内科二级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基础培训,还要完成10个月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培训。在专科培训期间,明确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探讨适宜的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素质专科临床医生有重要意义。

2.1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

①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循环系统解剖,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②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熟练掌握体格检查及心脏听诊、熟练分析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的监护手段。③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心血管疾病危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

2.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2.2.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上述本科招收的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虽然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其心血管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且大多数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通过临床培训,使其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心血管急症的能力,达到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水平。首先从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做起,同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5]。结合临床,每周开展一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心血管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培养“三基”水平过硬的临床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基本临床技能更熟练。

2.2.2一对一带教、分阶段培养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一对一带教,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临床前培训,时间为2周,熟悉环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操作,熟练掌握心脏听诊、规范的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培训,时间为6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并在老师带领下一线病房值班。初步掌握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第三阶段:普通病房临床培训,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独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独立完成心内科普通病房一线值班。第四阶段:重症监护室临床培训(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轮转),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的处理。第五阶段:夯实临床培训,时间为2个月,完成前四个阶段的专科培训后,由科室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心血管内科“三基”及临床思维和能力考核,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临床培训,以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硬,临床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2.2.3教学模式①研究生带教老师的要求:研究生带教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向研究生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同时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专业水平。②“三级医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依据“三级医师负责制”原则,科室每日安排主管医师或主诊医师查房制度,查房过程中由研究生汇报病历,就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培养其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③由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科室教学查房,提前2d告知病例,查房前要求研究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治经过进行前面分析,并且要求研究生查阅教材、文献,先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查房。此外,主持教学查房的专家,首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汇报病例,并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大家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分析过程专家针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由专家总结并对该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讲解,培养其临床思路同时并对疾病的诊治及进展全面了解。

2.2.4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6-7]在临床培训阶段,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针对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由研究生针对患者临床情况,对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或有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作为指导者分析、纠正研究生错误,研究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不仅加深了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理解,而且提高了研究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

3体会与思考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5

诊断学课程内容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既概括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又融入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问世,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保证诊断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诊断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状态。这些新颖教学内容能高效吸引学员眼球,长效引导学员思维,有效内化学员能力,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使诊断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首个兴奋点。

2创建模块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技能

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是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配合“广义诊断学”教学模式实施,我们构建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急救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旨在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强基础;通过“临床急救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培养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在仿真人体上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十三项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方法。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员要对各项操作设置临床场景,重视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急救技能”模块。通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虽然学生已具备急救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培训就直接床旁操作,是医疗安全和医学伦理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采用医学模拟手段进行“临床急救技能”模块教学。本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主要是临床急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最新救援医学训练进展等。通过该部分学习奠定技能学习基础,掌握院内急救的国际诊疗指南标准。第二部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模拟训练课程。学员通过该部分的技能模拟动手实践,掌握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步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为高级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包括建立多种高级气道的技能,以及临床和创伤常见急诊病例的规范诊疗技能。授课方式是高级模拟人情景模拟技能练习及讨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初步了解急救相关的诊疗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技能”模块。近年随着医疗纠纷增加和医患矛盾加剧,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构建“医患沟通技能”模块非常必要。本模块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医患交流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种疾病病人与医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视频记录,使学生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沟通技能训练情况,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训,使学员明确自己与患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练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仅是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解决医疗危机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能力体现。

3改革诊断学考试方法,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

如何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近年我们对诊断学技能操作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盖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及其评价指标12项,包括从医态度,职业素质,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我们以“360度”考核评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其内容条理清晰、标准统一,既有各种正确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三是进行“教师实践技能考核资格培训”,以避免不同教员、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况下存在的评估误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建立且完善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作者等还进行了诊断学题库建设,并以此题库为基础开发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软件资源,其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课程,考试范围已扩大到各级医生培训考试、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每项考试都有“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在线考试。

4总结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肝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21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28-02

Nursery for advanced liver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under the ultrasonic guidance LIU Jin-e. People's Hospital in Henynan Country Hengyang Hunan 4212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ery for advanced liver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under the ultrasonic guidance.Methods:Applied effective nursery for 39 cases with advanced liver cancer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under ultrasonic guidance.Results:39 cases had successful inter vention treatm ent,the result was satisfied due to the stable emotion of patients.Follow up lasting 1~36 months showed suvival of 28 cases was longer than 1 year.Conclusion:Effective and active nursery is important for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It can boost patients life quality,and deserve clinic extensive application.

【Key words】Liver cancer;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Nursery

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疗法(Percutanous ethanol injection,PEI),属肿瘤消融术。无水酒精注入瘤内后可引起肿瘤细胞脱水、蛋白变性、凝固和瘤内血管栓塞,从而杀死肿瘤细胞,破坏肿瘤组织,达到使肿瘤部分或完全破坏的目的[1],PEI术扩大了肝癌治疗的适应证,有效地延长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我院在2004年l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将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肝癌39例,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护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9例,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2.3岁。所有病例经B超、CT、MRI等影像学资料以及AFP阳性确诊,肿块直径最小3.2cm,最大6.6cm。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积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正向鼓励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耐心解释经皮穿刺行无水乙醇注射术操作的大致过程和对患者配合的要求,使患者消除恐惧。(2)术前准备:治疗前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嘱病人治疗前4h禁饮食。做好相关物品准备,病人病历及影像学资料等。B超室治疗前一晚及术晨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安定缓解紧张。

1.2.2 术中护理:选择病人舒适方位及方便穿刺,尽量减轻病人疲劳,增加舒适感。注入乙醇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注射速度要慢。注射量大时部分患者会有全身发红、出汗、呼吸急促且带酒味、胸闷等表现。此时可暂停注入无水乙醇,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使精神放松,等症状缓解后再继续注射。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神志及有无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3 术后及并发症护理:(1)一般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6~12h,常规低流量吸氧6-8h,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2]。饮食指导治疗后鼓励病人尽量多饮水,多排尿。治疗后早期`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禁辛辣刺激性食物。(2)术后疼痛:向患者详细介绍术后疼痛的基本知识,疼痛是必经过程,以及缓解时间,必要时适当给予止痛剂或镇静剂。(3)术后发热: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术后可出现发热现象。1~2d达高峰[3],鼓励患者多饮水、物理降温后降至正常。若体温持续过高,则应警惕是否并发继发感染。病灶较大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3~5d以预防感染。(4)术后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对症状轻者,指导深呼吸。本组21例出现恶心,6例呕吐、胃胀、面色苍白等症状,予肌肉注射胃复安10mg均可缓解,同时做好呕吐的护理,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5)术后面色潮红、出汗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本组有7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均为以往无饮酒史者,卧床休息后3~4h症状缓解。(6)术后护肝:术后常规应用大量葡萄糖溶液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等护肝药3~7d,定期监测肝功能。本组有7例出现ALT升高。经护肝治疗1周内恢复正常。

2.结果

39例患者实施了系统化的护理后,消除了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整过治疗过程情绪稳定,配合得当,治疗过程顺利,术后随访1~36个月,复查显示肿瘤均有不用程度缩小,治疗效果满意,28例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

3.讨论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属中、晚期,绝大部分患者有手术禁忌,我院主要以超声导入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为主,治疗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要熟练掌握操作全过程。治疗中和治疗后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并发症反应,正确引导使患者掌握恰当的配合方法,消除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疑虑和担心,并配合治疗。超声导入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配合上述正确护理,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主编.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