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38-01

近年来,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已成为当代教师教育的公认取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已经被认为是当代新型小学教师所必须具体,的基本素质,加强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刻不容缓。本文从小学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措施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本身和小学教育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促使小学教师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它保证了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无形中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开展之初,相关专家对小学教师的角色就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这种认识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的角色,而逐步成为设计者,促进者,管理者,帮助者,反思者和研究者。从教师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可以看出,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切入教学的核心:引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多重角色的认可对部分小学教师而言,却存在着心理障碍,难以放下以往被捧起的身家,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由教师深入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易于被广大小学老师所接受。

2.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师资力量,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奠,其教育取向也有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以及素质教育的倡导,无疑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而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思考,懂得感知生活的美,帮助学生去认识世界,学会观察世界。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实践中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措施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以专家讲座为支撑点,以校本研究为关键点,这三点相辅相成,必将极大的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1.搜集整理教学案例,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为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实践基础。教学实践是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切入点。小学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特性,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上的困惑,逐步总结出不同学生的概况,深入挖掘造成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内在原因,对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要予以强化,相反,则要及时纠正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2.明晰探究研究技能,以专家讲座为支撑点,为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保障。专家讲座是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点。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小学提供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但因为小学教育面对的是思维水平逐步发展的少年,教育工作量大而琐碎,也就造成了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无暇来关注教育研究,最初所具有的研究能力也逐步退化。以至于部分小学老师一方面因工作任务繁重而不愿去做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却又茫然叹息,对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又不知所措。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越来越弱。而专家讲座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逐渐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发生碰撞,改变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说成为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新入职的高学历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适应课改,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较多,实践教学较少,虽然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适当调整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只是微调。整体课程设置部分依然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导向,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或者是以人为本。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相去较远。

 

二、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小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案例教学。目前,研究生授课教师大多来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师,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法,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主体,偶有提问,但问题面比较小,问题研究性不足。而教育硕士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上不主动,习惯讲授法,作业多是纸笔作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欠佳。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以说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小学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而言,离开了课程改革实践去传授知识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授课教师不能采用旧的授课方式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样空对空的教育使得学生进入实习之后很难融入课堂。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和行业联合建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全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从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来看,它和培养目标之间尚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单位大多将注意力放在按照文件要求设置多少实践基地、签订多少份协议上面,没有将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紧密结合,因此对基地建设没有深入研究,流于表面。二是因为相关政策和财力制约,培养单位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多;而各小学因为各项任务繁重,也未能将基地建设列入重要日程。

 

此外,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双导师的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结合教育硕士的见习、研习、实习经历,和校内导师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部分。目前,校内导师大部分既带学术型硕士,又带专业型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混用。学术型导师往往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实践指导只能用理论代替。而小学的校外导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对双导师制了解不深,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了解,再加上小学老师一般担任班主任或者担任两个班的科任老师,多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时间较为紧张,指导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而由于经费限制,有的高校只有很少的实习经费,有的则没有,这也导致学校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现代小学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学为主,致使受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未来学者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新挑战,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能够“以人为本”的进行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激发出小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对于教师完成传统应试教育的变革有很大帮助,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创设情境教学法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极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快速的掌握英语知识。小学英语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小学生奠定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具有重要影响。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传统的小学教学使小学生死记硬背英语知识,造成大脑右脑接受教育过度,由于教育抽象化的概念缺乏情感与形象,因此对右脑的兴奋激活造成压抑,影响小学生的创造才能。这个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长期过分重视认知,忽略情感导致的普遍性问题。此时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小学生的右脑,有助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教师不断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下,获得学习的动力,会积极的完成学习目标。情境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越丰富鲜明,思维越敏锐,右脑越加兴奋。因此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在学生间组织游戏。学生长期的课堂听讲容易出现学习疲劳,此时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猜的游戏,用英语描述班级某位学生:Shehasayellowhairtallbeautifuleyes,whoisshe?大家猜猜是谁。在学生猜出以后,继续描述其他同学,引发学生继续猜,极易引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还能够练习英语口语,把从被动学习的位置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积极勇敢,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凸显合作性

由于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学习知识,失去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觉探索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英语的学习,这需要教师不断的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进步,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本文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英语中,对其进行实践探究。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才有利于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自主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英语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自主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意识下完成英语的学习任务。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实施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意识下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英语学习以及学习目标的确定。例如在教师讲解教材内容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熟读课文,对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自主学习,把不同的英语知识提出来,进行小组讨论,如果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疑问,再由师生一同解决。在教学内容讲解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课文内容进行编导,但是要求学生在编导课本剧时必须加入创新性的语言,根据课文重点设计不同的剧情情节。这样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拓英语学习的新渠道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新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的教学中,它可以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得力助手。它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有利于最大化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为小学英语教学锦上添花,激起学生对于英语进行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介绍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容健康、高尚的英语教学。为更好的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外国影片,在播放的同时教师对于外国的风土人情、待人处事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介绍,也积极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单词、歌曲,积累词汇量。只有在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方面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在不论是英语语言还是写作上有所创新。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在实际课堂中,既有助于学生对英语重点知识全面掌握,又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与当代的英语教学相比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若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英语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谢玉英 单位:寻乌县南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卫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2):40.

[2]牟小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研版),2015,5(7):172.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69-02

知识、能力、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孰轻孰重,是老师和家长不能不深思的。

小学的知识在我们成人看来何其简单,阅读、作文及计算等能力更不足挂齿,所以许多老师和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恨铁不成钢,把孩子数落得灰头鼠脑,一片“黑暗”。其实小学的知识和能力对孩子来说,像大人的生活重担,再走过一段岁月,便举重若轻了,或是有了兴趣,苦读书也就变成乐趣。西方很多国家在小学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并不怎么在意,更多的是培养和呵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精神,深得儿童教育之妙。我们的小学教育不知怎么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胡同,怎么也难以转出来了。但作为最前线的小学校长和教师理应有这种清醒,所以衡量一个小学老师的优劣应该看他教的学生有无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无对该学科和老师的炽爱。眼中只有知识和能力教育和教学的小学校长和老师是把自己贬损和扭曲了,因为这些知识和能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能担当。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小学教育的高难度动作,非一般人能夸下海口。小学教学不能定位于把哪个孩子教育成哪方面具有深广知识和能力的专家学者,只能说培养他哪方面的兴趣。所以,小学的教育教学应侧重借助知识这个载体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渐渐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和知识能力能给他们开辟的条条路径。

小学语文大部分课文都是一个插图,需要引导孩子们成为其中的角色。而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形象生动的插图,则需师生共同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领悟到画面背后的文字那更丰富的内容和美感,知道不很好地阅读理解难以就领略那种丰富和美感。因此,老师不可拘泥于课文,要把学生的想象力导引到更高远的地方,使他们总在向往知识中渴求学习和探求知识,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在引导学生长知识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时,要以感情为底色,欢乐时让他们呵呵而笑,悲苦时让他们眼里噙泪,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也润物细无声地滋长,孩子嘛!要立足在孩子的“土地”上,建立他们自己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

我曾看到孩子们看富有色彩和情调的动画片没有声音或声音太小的焦急,而声情并茂的语言常让他们由衷地笑,由衷地悲。这是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我们的许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是板着面孔对孩子,把小学教育就停留、拘于在教知识、练能力上。把知识、能力生硬地往孩子充满童趣的心灵上碾磨。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曾天真地说好羡慕她的爷爷奶奶,问她何以然,她说因为他们不用上学、不用学习。还有一小学生感慨地说能把自己克隆一个就好了,如此可以让克隆人替自己上课和做作业。甚至有小孩还悲抑地说,上学这么累,不如早死了的好。曾经看过一个社会学教授“偷拍”现今家庭和学校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场景,孩子是“主人”,却做不了主,孩子稚嫩的心灵和尊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家长老师的“侵犯”,而许多家长的焦虑来自学校的压力,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开玩笑地说,现在老太老头街头巷尾“老夫聊发少年狂”,而多小的孩子却一副沉重的神色。学习的兴趣乐趣尝不到,只好尝尽学习乃至生活的无趣苦趣。早有专家说要把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有几个孩子尝到甜头儿呢?

小学教师的本事在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中小学教师的魅力在让学生怎样亲近自己,而不是让学生怎样敬畏自己。老师能把书本的“死的”知识营造的如鲜花野草、鸟飞兽跑,那学生不就如王子公主般聪明可爱了吗?

我曾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让人“不思量自难忘”。整个课堂自然流畅,化难为易,轻松愉快,充满乐趣。课文是《泉水,小溪》,老师先把课文抄在了黑板上。

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 我要流进小溪里。

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 我要流进大江里。

大江大江你到哪里去? 我要流进海洋里。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这里一共有六句话,三句是问话,三句是答话,问就是读出问的语气,回答就要读出回答的语气,你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边读边打朗读指导符号)

读完后老师说:先请同学们把三句问话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三句问话)

然后老师引导读:小朋友问泉水、小溪、大江的时候是很天真活泼的。跟我读一读。(读出童音,显得天真可爱。学生学老师自读几遍,学得像老师)

这一层结束老师说:下面我们来读回答的话,泉水、小溪像小弟弟、小妹妹,读起来声音要甜甜的,很天真。(范读,读出儿童的天真,学生都会心地笑,领悟了应怎样读)

后面老师启发说:大江呢,它很大,像个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范读一遍,把声音放粗一些。)要读出大江的气魄,谁会读?

(一名学生读三句答话,读得酷似老师)

老师最后引导到:下面请四位同学分别做诗中的小朋友、泉水、小溪、大江。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童音悦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学生们都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诗就让学生走进诗的氛围,感受到诗的乐趣,提起对诗的兴趣,这是老师的本分。

我还看过一个小学数学老师上课,他讲的是轴心,他先介绍什么是轴心,随即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科技中具有轴心的典型物体。最精彩的是老师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老师计时,让两组同学自己组织在黑板自己一边的地方尽可能多地写出具有轴心的汉字,甲组在老师数到的时间内写了15个,对12个;乙组写17个,对15个。老师给两边都打了个“优”,最可取的是老师还让甲组同学说乙组同学的长处然后又让乙组同学夸赞甲组优秀,最后老师让两边同学各自说自己一组表现中的短处……

这是教学,也更是充满了乐趣并激发乐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巧林,梁保国.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5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6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采用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有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36-02

1 前言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采用实验教学是有效的方式。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开发思维,便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 实验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数学课程标准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数学的学习必须依赖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为他们制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小学生年龄小、好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而在课堂上教师针对知识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属于圆形的事物,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脑海中建立圆形的模型,让学生区分圆形和其他形状,教师不给学生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圆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人人参与,大胆思考,学生很快就可以想到借助学习工具――圆规来进行画圆,圆形的模拟物体有篮球、茶杯口、硬币等。这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问:公园的花坛或者圆形水池该怎么做?学生积极动脑,扩展思维,很快便有学生将自己的娱乐工具――跳绳拿来,一个学生站立不动做圆心,一个学生以绳长为半径画圆。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拓展思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充满乐趣的游戏,有效激发学习的潜能。

3 实验教学简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而且直观的实验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学习方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过程理解、思考知识。学生只有亲身感受之后,才能更切实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深刻地记忆在脑海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数字知识的理解还属于感性认识阶段,连最简单的加减法也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借助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能力,让学生用小棒或者其他物品来进行数数累加。

如教学3+4=?时,先给每个学生发小棒,然后同桌甲的3根和同桌乙的4根累计在一起,两个学生借助这个工具就可以感性地认识知识。又如教学分数3/4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拿纸折叠来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学生拿纸先对折成两半,然后继续对折就出现四块,用彩笔涂染三半,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这种方式将小学数学数字直观地表现出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深化对知识的记忆。

4 将实验器材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而形象的,而数学学习要求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需要借助感性的实验方式。因为实验是一种具有具体特征的方式,所以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发现小学生思维的突破点,通过借助直观的实验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三角形进行推、拉变形、三角形木框等来证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练习题来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为此,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4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一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有多个小孔,备以穿铁钉用),然后让学生将两两相同的木棍钉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在对角的方向进行牵拉。这时候学生停止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发现长方形变成四边形。之后又让学生想怎么拉,才能让图形不发生改变。学生在长方形的对角相反的方向进行牵拉则不变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长方形只有具备三角形,这个长方形才是稳定的,从而可以推断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切实领会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在课堂最后环节,给学生演示一个多媒体课件“电线杆的变化”,借助画面的动态演示,在摇摆的电线杆上钉一根斜直的木条,这时候电线杆就稳定了;如果换成四边形木根,则电线杆仍然不稳定,增加危险发生的系数。这样的动态演示更加证实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 自制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为学生建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知识的规律,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数学知识,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教师通过对圆柱体模型的拆分方式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观察圆柱体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对圆形和长方形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教师让学生自己制作圆柱体的部件,准备剪刀、直尺和铅笔。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将长方形和圆形组合成圆柱体,然后观察,之后再拆分开,观察圆柱形的侧面展开后的样子,这样就得到圆柱形是由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与两个圆形组成的原理。这个发现让学生很惊奇,也得到启发,随后更多学生剪出大小不一的各种圆柱形。这时候一个学生随意剪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只要稍加修剪,依旧可以拼剪成圆柱形,而圆柱形的侧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实践操作带给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6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概括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实验契机,为学生创建更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知识、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业总.数学实验巧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