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旱地农业;发展趋向;技术
中图分类号:U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0-01
一、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产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物质。一方面我县水资源缺乏,并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我县旱地幅员辽阔,土地资源相对丰富[1]。这就使得发展旱地农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是发展旱地农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旱地农业技术的研究变得举足轻重。
二、限制旱地农业发展的几个原因
在长期的旱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旱地农业技术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技术,、培肥地力技术、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等。但同时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也暴露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1.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影响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分、光照、土壤条件等。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旱地作物的需肥量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在我县旱地农业分布区域限制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土壤板结,保水力下降,肥力低;二是地下水位降低,水资源匮乏,作物吸收下降;三是降水季节变化率大,供水不及时;四是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水分和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生存条件[2]。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力种类的吸收情况不同,追加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取决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时期。
2.耕地撂荒现象严重
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取消农业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导致耕地面积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土地闲置[3]。杂草丛生,土地的肥力减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出现。
3.栽培模式陈旧
传统的栽培模式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单一作物,例如玉米或小麦,利用局部空间,光照面积较小,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多年种植同一作物,还会使土壤中矿物资源利用单一,造成某一物质缺乏,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结成块。此外,单位亩产出值有限,投入产出相符,单位耕地的效益较低。
三、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
通过农业新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已经成为旱地农业的发展趋向。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
1.应用地膜覆盖
在土地较为干旱的地方,采取地膜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护农作物所生长环境之中所需要的水分,从而能够在较为干旱的土地之中种植一些不特别依赖水资源的农作物,导致在同样的土地之中也能做到每年的农作物不一样,从而做到养地的作用[4]。
2.半旱地农业技术
半旱地技术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作物生长阶段,进行适量的缺水灌溉,以达到节水保产的目的。同一作物品种,各个生长生理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各阶段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作物和品种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作物品种的需水量特点进行水分的供应,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对干旱的来临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取得这样的认识:干旱缺水不一定降低产量[5]。这是由于许多作物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半干旱技术既可以节约大量用水,又可以使最终产量基本不受影响。通常的实施措施为有限灌溉、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等。
3.水肥耦合技术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和肥料供应, 因此研究水肥耦合技术十分关键。通过测定土壤中肥力和水分含量,再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及需肥需水规律,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技术模型[6]。可实现合理施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耦合技术可以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选择优良品种
没有好种子,仅仅有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无疑是巧妇然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对土壤环境采取一定的处理之后,还要选择好的品种来进行种植。这样就能够起码在种植农作物的开始就做好第一步,能够为农作物高产做好准备。另外优良品种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因为当地的环境较为干旱,所以首先在农作物的选择上就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农作物,不能选择一些喜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作物,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另外根据当地的突然环境选择农作物也是需要将种子进行一些对比实验或者筛选的方法来选择出一些较好的种子进行种植,以便发挥优势,实现干旱土地也能高产的目的[6]。
5.增加物质投入
杜宇不同的农作物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并且要根据其作物的生长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施肥方法和周期。摘要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目标产量施肥法,主要是根据农民对于作物的产量需要来进行给定的肥等物资的投入;2)集中施肥,主要是根据作物的不同来进行统一的集中施肥方法;3)不均匀施肥法;是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作用,是一种有选择的施肥方式方法。只有根据特定的农作物,农民的需求和土壤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决定施肥的具体方法,做到即高产又养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大片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集约型土地经营模式成为新的土地政策导向。这种模式有利于土地集中种植、合理种植、机械化种植,也有利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增加土地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 阎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技术》,2016(12):23-24.
[2] 胡立峰.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6(12):243-246.
[3] 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6(11):24-25.
[4] 邓宏文.旱地农业发展浅见[M].《农业出版社》,2016(07):122-161.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农作物;除草剂;药害
中图分类号:S4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42
云南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水稻、小麦、玉米、烟草、大豆、油菜、蔬菜、水果等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云南地区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而在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中离不开除草剂的应用,但也要清楚地看到除草剂对于农作物有一定药害,逐步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因而,必须重视除草剂的药害预防,以实现农业的持速、健康、稳定发展。
1 云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除草剂药害类型
1.1 残留性药害
云南地区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较小,轮作方式相对复杂,超过一半农田需轮作。通常农户在应用长残效除草剂品种前,未能全面了解其在不同土壤表现的特性,同时施药器械相对滞后,该类除草剂在一些地区应用后对后茬敏感作物会产生较严重的药害,不利于后续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比如:某些地区农田应用胺苯磺隆,导致后茬水稻发生较大面积的药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磺酰脲类高效除草剂虽有良好的除草效果,但对于下茬玉米、大豆、烟草等旱作物会产生较大药害,且对水稻生长有一定抑制,即便翻耕也不无法彻底消除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除草剂,仍会对后茬作物产生影响。
1.2 技术性药害
在各类农药中,除草剂的应用技术性要求更为严格,一旦使用不当则可能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极不利影响而造成经济损失。在施药量上因缺少专门计量工具,大多数农户在应用除草剂时会有意识的增加药量,错误的认为浓度高除草效果就好。实际上,每种除草剂在用量、浓度上需要根据作物品种确定,简言之,每类除草剂均有其用量范围,一旦超出既定范围就可能出现药害,尤其是超高效除草剂的应用,及多雨气候更易出现,针对云南地区作物品种多、雨水较多的情况,必须严格控制施药量;施药方式和器械落后,在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用以往的喷雾器来喷洒药物,且是离心式涡流芯喷头,需要左右摆动来喷洒,会造成喷洒不均匀的情况,易出现药害。
1.3 飘移性药害
有些除草剂具有明显的飘移性,向适用农作物施用时,易飘移至邻近作物上而产生药害,这就是漂移性药害。该类药害最为常见的就是2、4-D丁酯及相关混剂,在应用时雾点能够飘到1km以上距离。近年来,因2、4-D丁酯类除草剂的飘移给农作物产生药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据调查,受害较轻的农田减产也在30%~50%,严重的绝收。此外,对于某些灭生性除草剂,比如:草甘膦,其雾滴的飘移性较弱,一般喷药通常不会发生漂移,但一旦遇到有风的情况,则易随风飘移至邻近作物上,而对其产生药害,且此种药害通常是难以逆转和弥补的,会造成极大损失。
2 除草剂药害的防治方法
2.1 救治方法
对于农作物的除草剂药害,应早发现、早救治[2]。从当云南地区的农作物除草剂药害的救治情况看,这几个方法可在较大程度上救治受药害影响的作物,能改善症状,降低损失,但一般无法恢复到原本生长态势及产量。
2.1.1 喷水淋洗
该方法主要针对叶面、植株喷洒除草剂所引起的药害,主要是水稻、玉米、烟草等。一般在发现该类药害时,应及时向作物叶面喷洒大量清水,反复进行2~3次,最大限度地把植株表层药物冲刷掉。如此操作,不但能把除草剂药物冲掉,同时能让作物吸收更多的水分,提高作物细胞内的水分含量,进而对作物的除草剂浓度起到一定稀释效用,如此可有效减轻药害影响。
2.1.2 应用叶面肥及调节剂
有报道称,作物在出现药害时,可施加尿素等化学肥料来补充养分,或者施用含腐植酸的叶面肥,能够有效减轻乙草胺一类的除草剂药害。
2.1.3 施用保护剂
应用针对性的保护剂能够达到减小药害,起到救治作物的效果。通常而言,保护剂能够提升作物的除草剂耐受性,拓展除草剂的适用范围,能够在较大程度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除草剂的损害[3]。当前,已有多种保护剂,能够对多种除草剂实现解毒,使农作物不受除草剂影响。从实践情况看,对于对硫代氨基甲酸酯、卤代乙酰胺等一类的除草剂,应用保护剂的效果更为确切。基于云南地区农作物类型较多,及种植规模偏小的特点,建议采取改造方法,但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应用,否则达不到良好效果。
2.1.4 除去药害严重部位
云南地区的水果种植品种较多,规模较大,在生产中一般会应用除草药剂,同样会出现药害问题。具体而言,对于药害较为严重的果树枝可及时剔除,避免除草剂的渗透,同时及时进行灌水冲洗,以免药害范围扩大。
2.1.5 强化农田管理
对于出现过除草剂药害的农田,在管理上必须加以重视,对种植的作物可适当增施尿素、硝铵等氮肥,已保持土壤的墒情,提升作物的抵抗力,以便尽快缓苗,消除药害影响。
2.2 预防措施
除草剂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一个农药,是具有高危险性的农业生产物质。对于除草剂药害,关键在于预防。基于云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除草剂应用实际,应做好这几点。
2.2.1 对农户开展施药培训
应强化除草剂销售人员知识培训,使期能在销售时能正确、系统的向农户传达除草剂相关信息,同时要指导农户科学用药,确保除草剂合理应用;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必须加强农户施药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所用除草剂的性能和特点,还应认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能根据当地的气象、农田生态、苗情、轮作方式等,确定合适的施药时间、合理用量、喷雾方式,同时指导他们到获得经营许可证的农资店购买除草剂,以保证质量。
2.2.2 改进和更新施药器具
针对当前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农药喷洒器械,应逐步淘汰既有的性能不佳、操作不便的老式手动喷雾器,推广性能佳、高效、操作便捷的新型喷雾器[4]。此外,要推进药技术研究,对喷洒机械、喷头性能、雾滴大小等和药效、药剂飘移相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已提升除草剂对“靶标”杂草的药效,避免或减小除草剂的飘移性药害。
2.2.3 限用长残效除草剂
当前长残效除草剂的施用技术还不成熟,为降低此类药剂的药害发生率,需在使用上有一定限制,以减小其药害,充分发挥出优势。对既有可替代的氯嘧磺隆、咪唑乙烟酸等一除草剂需限制应用范围。对当前,还无法替代的二氯喹啉酸、烟嘧隆磺、异f草松等除草剂在剂量上必须限制,同时要积极改进施药技术,对药量严格控制,以减少残留。
3 结语
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对作物产生药害,特别除草剂残留在土壤中,对下茬农作物及人体伤害严重,也是新时期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当前云南地区农作物的除草剂药害情况,应遵循“预防为主,救治为辅”原则,在明确药害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关键是要加强农户施药技术培训,提高其认识,同时要积极改进施药器具,科学应用长残效除草剂,如此才能实现除草剂的安全、可靠、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新,金晨钟,李静波.除草剂安全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55-157.
[2]谭伟,翟衡.果园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探究[J].中国果树,2015
(1):74-76.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3
本文用农产品贸易规模、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及农产品贸易主要品种来说明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
(一)闽台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大,联系日趋紧密2001年,闽台开始直接往来,极大地促进了闽台农产品贸易,闽台农产品贸易额得以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0.356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2.0亿美元,特别是2009年后贸易额呈现直线型增长[10]。福建农产品具有“五缘”、对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品种、营销等方面的劣势,而台湾农产品具有农业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劣势,这些优、劣势奠定了闽台农产品贸易持续扩大的基础。闽台农产品互补性明显:福建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特色果蔬、茶叶、水海产品等在台湾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及价格优势;而台湾具有优良品质及口感的农产品在福建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再加上,当今国际市场区域化合作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众多不确定的国际化因素影响着闽台农产品贸易。这些都成为闽台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联系程度增强的催化剂。
(二)闽台农产品贸易在双方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如表1所示,2002-2012年,闽台农产品贸易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至2012年已超过45%。无论是对台出口还是从台进口的农产品,福建所占比重均排在全国前列,其中福建对台农产品出口占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19.55%迅速增至2009年的36.17%。闽台农产品贸易占福建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口、出口比重分别在2002年和2004年达到最低点1.30%和1.68%,但2009年对台出口在福建农产品出口中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达8.46%,而自台进口所占比重则较稳定。闽台农产品贸易比重变化反映了对方市场的重要性变动程度及双方市场的联系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台湾市场对福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在提高,而福建市场也越来越被台湾农产品出口所关注,福建对台农产品贸易在大陆所处地位稳居前列。这说明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较大,与对方市场联系紧密。
(三)闽台农产品贸易主要品种福建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主要为22章(其他无酒精饮料和白酒),19章(面包、糕点、饼干等),03章(冻鱼、盐腌或盐渍鱿鱼等水产品),04章(未列名食用动物产品),02章(其他冻猪肉)(表2)。福建出口到台湾的农产品主要是16章(水生无脊椎动物、制作或保藏的小虾和蟹),03章(未列名鲜鱼、盐腌或盐渍鱿鱼等水产品)(表3)。总体而言,台湾出口到福建的农产品加工程度较高,福建出口到台湾的农产品多以冷冻保藏水产品为主。这说明,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总体在加大,但仍有侧重。就具体品种而言,联系程度较紧密的农产品集中在水海产品及制品、饮料制品,大部分章目中的农产品联系程度较弱,这也反映了闽台两地农业在生产技术、品种等方面的差异性。
二、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两岸经贸交流活动的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产品贸易额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其中之一即表现为闽台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然而,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是否影响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是否影响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它们之间的影响强度如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
(一)变量数据及检验分别用Fx、Tx表示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额。为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它们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影响强度。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分别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1.单位根检验。对Fx、Tx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它们都存在一定的趋势,因此,单位根检验选择的是截距与趋势检验。应用EVIEWS6.0进行运算,得到检验结果(表4)。根据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Fx、Tx均为二阶单整。2.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Fx、Tx同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是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原因,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也是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的原因,即台湾和福建之间,存在台湾对福建的农产品出口推动福建农产品向台湾出口的关系。3.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用于分析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检验发现台湾农产品出口福建对福建农产品出口台湾具有影响关系,因此可以分析二者之间在长期发展中是否存在较为稳定的均衡关系,建立协整模型为。
(二)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与台湾对福建农产品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各项检验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从检验结果看,台湾对福建出口增长1%将会带来福建出口台湾农产品约6.0877%的增长幅度,具有很强的推动关系,福建对台湾出口增长1%将会推动台湾对福建出口约0.1510%的增长幅度,推动关系较弱,说明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存在不对等。
(三)原因分析之所以出现实证检验中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祖国大陆消费市场对台湾农产品的吸引力。市场利益永远是资金追逐的最大目标,近年来祖国大陆居民收入增长,物价上涨明显,且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祖国大陆居民恩格尔系数较高,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物消费。受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综合因素影响,祖国大陆消费者已形成多层级、各种需求偏好的消费需求,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周围生活生态环境恶化、舆论宣传、环境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者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对农产品消费逐步偏向品质和健康。台湾农产品高品质特征显著,符合祖国大陆高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台湾水果为例,台湾水果是台湾第二大农作物,占台湾农业的65%~70%[11],受气候、土壤、技术等条件影响,台湾水果具有品种多、品质高等特征。台湾水果在祖国大陆市场可细分为:(1)产地在台湾,销售地在祖国大陆。这种台湾水果是指原产台湾本岛,通过贸易方式直接进入销售地,其价格较高,如优质莲雾每公斤售价90~100元人民币。(2)产地在祖国大陆,销售地也在祖国大陆。这种主要是依托台湾技术和品种在祖国大陆进行生产的,相对于第一种台湾水果而言价格较为便宜。福建一方面依托两岸货运直航地理位置优势成为第一种台湾水果的集散地;另一方面,依托与台湾农业生产相似的自然条件,引进台湾水果品种及技术,结合福建农业生产要素,成为第二种台湾水果的生产地。总之,福建可作为台湾农产品的集散地和生产地与祖国大陆其他消费地区及国外市场结合起来,增强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2.台湾农作物品种优良且齐全。台湾具有丰富的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丰富的岛屿和山区植物区系。以种子植物为例,有18科,3656种,其中仅兰科就有220种[12]。台湾地区的植物区系主体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研究表明,台湾植物区系与祖国大陆关系最为密切,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从世界各地引进432类作物良种,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农作物种源中心和7个无性系作物保存园,已收集保存水稻种源1000多个、大豆种源3000多个、果树种源2000多个、蔬菜种源14000多个、甘蔗种源1215个、食用菌菌株4427株,台湾农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13]。因此,就闽台植物区系而言,福建无疑是台湾最为邻近的同一区域,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具有自然基础条件。3.管理措施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方面放宽两岸农业合作及交流限制,闽台农产品贸易得以快速发展。两岸“三通”,中国加入WTO,ECFA签署及后续执行措施出台,等等,促进台湾商人、企业带着资金、技术、育种办法、管理经验、市场营销方略、品牌建设方案等,到福建进行贸易及合作交流。以1997年国家批准福州、漳州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标志,闽台农产品贸易内容、深度、广度得到拓展。2005年8月1日起,祖国大陆正式对原产于台湾的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2009年2月、5月,《福建检验检疫局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先后颁布;2011年起,ECFA项下18个税项的台湾农渔产品以零关税登陆,两岸农产品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期,福建为贯彻中央精神,率先设立台湾水果销售中心、水产集散中心。这些措施成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增强的助推器。
三、增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的建议
(一)制定市场对接保障措施2012年4月1日,两岸就经济合作等多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加快ECFA后续协商、尽快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等一系列合作事项上达成共识,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加强提供了新平台。然而,在加强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的进程中,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市场保障措施并未完全细化,目前仍没有一整套系统措施,以致闽台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最终导致农产品进入对方市场不够顺利,这些都客观影响了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因此,双方各部门应尽早出台系统、全面的保障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闽台农产品贸易。
(二)扩大从台湾进口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资料分析可知,台湾农作物品种优良且齐全,福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优良品种。直接引进台湾农作物优良品种,可以“加速度”促进福建农业良种业发展,为福建承接台湾转移的农业产业、改善农产品生产品质提供条件。而闽台农业资源整合后将产品返销到台湾市场,一方面可以增强两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闽台消费者通过农产品贸易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率;比较;问题;建议
冠县东古城镇处于山东省的最西部,小麦和大蒜是本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品种,笔者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6个村庄共计60户大蒜种植户和6个村庄共计60户小麦种植户,通过实地调查、查询资料、与农户座谈、咨询农技人员和农村经纪人等方式对小麦和大蒜的种植成本和效益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大蒜和小麦种植基本情况
东古城镇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大蒜和小麦一起构成了东古城镇夏收作物的两个主要来源。以2016年为例,东古城种植小麦5.99万亩,单产502.85公斤,总产3010.43万公斤;种植大蒜3.23万亩,单产1650.00公斤,总产5329.50万公斤。
二、大蒜和小麦种植成本和效益比较分析
2016年大蒜行情比较好,市场价格比去年高7%以上,小麦价格较去年变化不大。
1.大蒜和小麦产量和产值情况比较。
本地大蒜和小麦产量和产值表
蒜薹平均亩产239公斤,平均价格3.95元/公斤,平均亩产值944元;大蒜平均亩产湿蒜头1420公斤,平均价格4.56元/公斤,平均亩产值6475.2元。大蒜平均每亩总产量1659公斤,产值每亩7419.2元。小麦平均亩产504公斤,平均价格2.32元/公斤,每亩产值1169.28元。可见,单从产值看,大蒜远远高于小麦,是小麦产值的6.35倍。
2.大蒜和小麦种植成本比较。
对于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本地的大蒜和小麦的成本做成如下表格:
东古城镇大蒜和小麦生产成本表(单位:元/亩)
可以看出,a.大蒜种植总成本为2547.50元,其中,种子费用1145.00元,占总成本的44.95%;雇工费用655.00元,占总成本的25.71%;肥料费用512.00元,占总成本的20.10%;机械费用56.00元,仅占总成本的2.20%。b.小麦种植总成本为551.50元,种子费用44.00元,占总成本的7.98%;肥料费用187元,占总成本的33.91%,机械费用158元,占总成本的28.65%。
对比来看,大蒜种植成本远高于小麦成本;由于大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低,造成雇工费用远高于小麦。
3.大蒜和小麦效益和投入产出率比较。
对于两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产值进行比较以后,综合调查数据,作出以下收益表:
本地大蒜和小麦净利润、现金收入表(单位:元/亩)
净利润、现金收益比较:总的来说,小麦的单位面积的收益和利润较低。大蒜的净收益为4871.70元/亩,相比小麦的净收益617.78元。对产值和生产成本进行综合比较后得出,大蒜产业效益远高于小麦产业效益,达6.5倍以上。
投入产出率比较:大蒜的投入产出率为191.23%,小麦的投入产出率为112.02%,若考虑国家的粮食补贴,小麦的投入产出率将提升到134.68%,但小麦的投入产出率还是远远低于大蒜的投入产出率。
三、制约大蒜种植面积扩大的因素
相比小麦而言,大蒜的投入产出率和种植效益那么高,为什么在本地大蒜种植面积远小于小麦?
经调查分析,原因有三:一是群众种植习惯的问题。大部分农民有“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心理,也不愿意在精耕细作其他产业上下功夫,多数选择“懒人农业”。二是机械化程度的问题。大蒜整个种植过程费工、费时、费力,机械化程度较低,而小麦机械化程度高,整个小麦种植期均可做到机耕、机播、机收,农民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外出打工或经营其他产业;三是种植风险的问题。小麦有国家政策扶持,如小麦直补等,收益稳定,而大蒜市场价格不稳定,产量受自然风险的影响大,种植风险较大,还缺少国家政策扶持。
四、问题和建议
1. 开展科学施肥,建立限制生产资料价格刚性上涨的机制。在大蒜和小麦生产成本中,化肥费用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应该考虑市场供求的原则,合理确定生产资料的批零差价,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
2.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大蒜的机械化种植程度。当地大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农忙时节务工紧张,雇工费用高,因而需要加强对省工节本的实验和推广,设计制造小型的大蒜种植和收获机器,提高机械化种植程度,降低成本。
3.强化农技推广,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如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为农民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4.加大投入,提高大蒜产业抗风险能力。大蒜产业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制约,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完善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为投资主体,以金融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大蒜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结构。
5.科技兴蒜,全面提高大蒜产品质量。开发高档无公害及有机大蒜产品,大力运用高科技提高大蒜产品品质和产量,朝向低耗、高附加值方面发展,创造自己的大蒜品牌,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朱致伟,于振文.我国小麦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4):61-64.
[2]黄连伟,刘登高.我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变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3):5-10.
[3]段治平.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山西统计,2003(5):9-10.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5
前言:随着“三农政策”在国家的不断推进,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了生态结构的破坏,玉米病虫害问题日益加剧,产量急剧下降,给我国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本文针对玉米的病虫害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黑龙江当地的情况,对于玉米的病虫害问题制定了分阶段的防治措施,以提高糯玉米产量,降低农民损失。
1 导致玉米病虫害问题的原因
1.1 农作物的商品化加快了病原体的蔓延速度。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作物的商品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当地对于先进农作物品种的需求,难免会从国外引入部分的先进品种,导致了病原体跟随种子流入我国部分地区,也会影响当地原有作物的生长。虽说我国的检疫比较严苛,但还是避免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1.2 种植种类的单一化导致了玉米对于病菌的抵抗力逐渐下降。由于我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通常会选择大规模种植某一种或某几种作物,例如我们当地是属于土壤比较肥沃的地区,因此我们单一的只种植玉米,导致当地的生物群落大大减少,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致病病菌以及有害昆虫的定向变异速度不断加快,玉米的抗病性及抗虫性日益减弱,最终致使玉米染病或遭受昆虫破坏。
1.3 近年来,黑龙江工业、交通、用户住宅占地比例不断上升,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只能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由于土地的种植次数过多导致了病源以及虫源的大量残留,也因此导致了病虫害问题的反复频繁出现。
1.4 由于我国十分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因此“秸秆还田”在我国的种植业中被广泛施行,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但却使大量上次种植残留下来的虫源以及病源再次被遗留到土地当中,导致再次种植的玉米感染病菌,多次“秸秆还田”也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菌不断积累,降低土壤的可利用性,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2 玉米病虫害分阶段防治的有效措施
2.1 玉米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播种期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及抗虫性的玉米种子,去除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等的初次侵染源。其次,我们要深度清理土地,清除土地中残留的农作物以及杂物,采用深埋的方式将其处理,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播种前,我们可以使用浓度大约在70%左右的代森锰锌溶液为种子消毒,以确保其不携带病菌。同时,我们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50临液拌沙,连同肥料一起施于土壤当中,消灭土壤当中病源以及虫源的残留。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还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选择合适的日子即可将玉米种子进行播种。
2.2 玉米茎叶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茎叶生长期,由于此时玉米的茎叶还比较幼嫩,含有丰富的汁液,是各类昆虫最佳的食物。由于此时也正处于玉米的营养积累时期,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玉米的管理,杜绝玉米螟、蚜虫等昆虫对玉米的破坏。
定时翻动土壤,在为植株松土的同时仔细观察是否有有害昆虫出现。其次,我们要合理施肥,注意肥料中各种元素的配比,定期施用有机农家肥料,杜绝大斑病、小斑病的产生。在茎叶的生长期,我们要按时检查玉米茎叶的生长情况,及时摘除植株上已经出现的病叶,防止病菌的传播。在摘除病叶后,我们需要在此植株上涂抹一些抗病溶液,并及时将带有病菌的叶子进行合理的处理。
在玉米的茎叶期,我们应主要防治大斑病、小斑病,如若发现植物有染病现象,我们要选择一个温度适宜的时间,对作物喷洒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抑制病菌的传播。并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喷洒,每隔七天就重复一次,一次喷洒2~3遍。
2.3 玉米抽雄吐丝期的病虫害防治
玉米抽雄吐丝时期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此时期也是提升玉米品质的主要时期。
玉米的抽雄吐丝时期正值高温高湿的夏季,因此我们需要防治玉米的纹枯病,当植株出现纹枯病,并且有大约20%以上的植株出现同样状况时,我们需要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洒玉米植株,治疗玉米的纹枯病。与此同时,蚜虫的防治也需要马上进行,夏季正处于各类昆虫数量的最高峰,此时,我们需要用5%锐劲特悬浮剂20毫升~30毫升兑水,均匀的喷洒到玉米的每个部位,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缝隙处,此处是最有可能藏匿蚜虫的部位。
在喷洒农药以及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减少玉米病虫害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植株的保护问题。在喷洒农药时,尽可能只将农药喷洒在茎叶的部分,减少根部与农药的接触,以免降低玉米的品质。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减少对植株茎叶的损坏,注重植株的保护。
3 总结
通过对玉米病虫害产生原因以及产生不同时期的详细分析,我们准确的了解了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我们的目标,并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防治方法,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降低玉米因病虫害问题而导致的死亡率,提高玉米的产量,维护并增加农民的自身利益,增加农民收益,同时也是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点绵薄的力量,促进黑龙江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圣菊.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概况[J].气象科技,1984,04:64-74.
[2]张琳娜.雾滴在中后期玉米冠层中的沉积分布及第二代亚洲玉米螟的化学防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 耕地养分;变化;原因;对策;黑龙江北安;黑土区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4-01
北安市现有耕地11.2万hm2,有黑土、草甸土、暗棕壤、沼泽土、水稻土5个土类。其中黑土是北安市面积最大的土类,占耕地75.3%,主要分布在各乡镇、市属各农、林牧场,各企业农场和部队农场也有分布。自农村实行以后,由于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土壤耕翻、肥料投入、栽培措施、作物品种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使土壤的养分状况也随之改变。自2007—2010年北安市承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就对第2次土壤普查的地块在全市各乡镇重点采样化验,测定其养分含量。
1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与1982年相比,2010年土壤的养分含量中碱解氮由300 mg/kg下降至250.4 mg/kg,减少了49.6 mg/kg,平均每年减少1.77 mg/kg;速效磷27.29 mg/kg增加至35.17 mg/kg,增加7.88 mg/kg,平均每年增加0.28 mg/kg;速效钾由290.33 mg/kg下降至256.90 mg/kg,减少了33.43 mg/kg,平均每年减少1.19 mg/kg;有机质由78.32 mg/kg下降至55.76 mg/kg,减少了22.56 mg/kg,平均每年减少0.81 mg/kg。
2 土壤养分变化原因分析
从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可以看出,1982年和2010年2次养分调查中北安市黑土氮、磷、钾含量变化较大。其中以碱解氮减少量最多,平均年下降1.77 mg/kg;其次是速效钾,平均年下降1.19 mg/kg ;有机质平均年下降0.81 mg/kg;磷肥的含量增加,平均年增加0.28 mg/kg。分析可知氮、磷、钾、有机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量施用磷肥,使土壤磷含量增加
磷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农民不管种何种作物都大量施用磷酸二铵,使磷肥在土壤中积累,致使含磷量增加。
2.2 有机肥施用量减少
有机肥属综合性肥料,含氮、磷、钾、有机质养分最多,有机肥施用量的多少直接决定氮、钾养分的亏缺,是土壤养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3 化肥使用比例不合理,是土壤养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化肥施用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而施用的化肥品种、数量不同,目前市场上的化肥品种多、乱、杂,并且一种复合肥适用全省或全国,不能满足各种作物的不同需肥量[1-3]。
2.4 土地耕翻制度不合理
农村实行以后,由于小型小马力机车、机具取代了大型大马力机车机具,所以在耕翻作业时,出现翻的浅、耕的粗等弊端。致使土壤板结,通气性不好,地下部缓效性养分不能及时利用,使地表养分供不应求,也是导致土壤养分变化的原因之一。
2.5 作物品种生育期长,需肥多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刺激,农民对提高产量的欲望越来越高,有些农户引进了第二、第三积温带的品种,这些品种由于生育期长,吸收养分多,化肥施用量少,土壤远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因此,出现了植株脱肥、土壤缺肥的现象,是引起土壤养分变化的部分因素[4-5]。
3 对策
3.1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
有机肥属完全肥料,不仅矿物质养分含量高而且含有较多有机质,如每1 000 kg猪粪中含有氮素6 kg、磷(P2O5)4 kg、钾(K2O)4.4 kg、有机质150 kg,还含有钙、镁、硫、铁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刺激植物生长的特殊物质,如胡敏酸、生长素等。有机肥所含的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多种不可给态养分溶解为可给态的,还能使土壤的保水、保肥、保温性增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6]。
3.2 加大连片种植面积,建立合理耕翻制度
土壤耕翻次数多少,深浅是否合理,整地质量好坏,可直接决定土壤结构的好坏和影响水、肥、气、热作用的发挥,同时对土壤深层养分的释放和吸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农户一家一块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不能发挥大机械深翻、深耕的作用,只有加大连片种植面积,才能发挥大机械可进行深翻、深耕,以提高耕整地水平的优势。
3.3 合理施用化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不同化肥种类的合理搭配和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既能改善作物品质,又能获得作物高产高效。在化肥施用方法上,首先要摸清土壤养分种类、数量,再根据作物需肥数量和比例,来确定施肥的比例和数量,做到品种对路、比例合适、数量适宜、方法得当。近年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大豆上进行了“3414”试验、配方肥校正试验,摸索研究出大豆高产、高效最佳施肥总量:黑土施肥225.0~262.5 kg/hm2;草甸土施肥262.5~300.0 kg/hm2。氮(N)、磷(P2O5)、钾(K2O)最佳施肥比例:岗坡(黑土)为1.0∶1.2∶(0.8~1.0);平地(黑土)为1.0∶(1.4~1.6)∶1.0;洼地(草甸土)为1.0∶(1.8~2.0)∶(1.0~1.2)。
3.4 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作物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全省划分的积温带,如北安市应选择第四积温带的品种。如果引进了第二、三积温的品种,既不能正常成熟又耗费了土壤中大量肥料,对翌年作物有很大的影响,切忌越区引种。
3.5 正确使用磷酸二铵
磷酸二铵是含氮(18%)、含磷(46%)的氮磷肥料,含肥量很高,但不是任何作物都适合,选择肥料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作物的需肥量。
4 参考文献
[1]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2] 杨琳,夏海鳌,黄铁平,等.湖南省耕地土壤退化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5-357.
[3] 闫素珍,韩成,闫礼.临河地区土壤养分测定与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S3):88-90.
[4] 姜孟辉,张拴庄,薛世川,等.肥料合理调配对土壤养分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S2):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