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康复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康复学范文1
9月21日下午,第九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糖尿病康复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09B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次论坛共有150余名内分泌界、营养学界、运动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刘境女士到会致辞,并对分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郑欣主任主持了会议。
本次论坛紧紧围绕“糖尿病的医学营养和运动康复”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大会上,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就糖尿病医学营养与运动康复的现状、模式、研究进展等方面充分交流,提出了有关糖尿病康复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其中,特邀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常翠青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教授分别就《糖尿病患者运动安全评估》、《中国糖尿病患者运动习惯及其效应―全国多中心调查结果》、《糖尿病营养康复:新指南,新证据》论题做了精彩的演讲。陈伟教授指出,“糖尿病的医学营养与运动康复”这个主题非常贴合目前的糖尿病全程管理与综合管理理念,对于预防糖尿病易患人群患病,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会场学术气氛浓郁,精彩纷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共收录论文8篇。与会专家学者对于会议的组织筹办、主题内容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论坛主办单位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在糖尿病营养与运动康复方面做的工作给以充分肯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
最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郑欣主任为本次论坛做了精彩的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糖尿病营养与运动康复领域当前的发展水平、学术成果和研究方向;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方面,为广大内分泌科与营养科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同时为促进业界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经过全体参会人员的共同努力,第九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糖尿病康复分论坛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并圆满结束。
运动康复学范文2
(四)骨关节系统
骨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加压和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骨受压,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以上两力直接影响到骨的形态和密度。太空飞行相关的研究证明,沿长骨纵轴的压力减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长期制动,骨骼将发生一些变化:开始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的吸收增加,骨皮质吸收也很显著;稍后则吸收减慢,但持续时间很长。常规X线摄片不能观察到早期的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40%时方有阳性发现。而骨扫描则较敏感,由于骺端的血流增加而使该部位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长期制动可产生严重的关节蜕变。关节周围韧带的刚度降低,强度下降,能量吸收减少,弹性模量下降,肌腱附着点处变得脆弱,韧带易于断裂。关节囊壁的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和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囊的缩短和关节制动于一定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慢性关节挛缩时,关节囊内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重构,软骨变薄,血管增生,骨小梁吸收。
(五)中枢神经系统
长期制动以后,由于感觉输入减少,可以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下降。与社会隔离,感觉输入减少,加之原发疾病和外伤的痛苦,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和神经质,或出现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严重者有异样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协调力、精神运动能力、警觉性等均出现障碍。
(六)消化系统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可减少胃液的分泌,胃内食物排空的速率减慢,食欲下降,造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吸收减少,产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结,引起排便困难,造成便秘。
(七)泌尿系统
卧床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钾、钠、氮均增加。由于钙自骨组织中转移至血,产生高钙血症。
运动康复学范文3
关键词:运动损伤 水中康复 实践练习
1学员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
运动损伤在军队院校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军校本科生长干部学员在校四年期间需要进行军事基础素质的多项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军事体育训练。不同的军事体育项目会造成学员不同位置、不同程序的运动损伤,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以及复元状况也不尽相同,运动损伤会影响到学员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育训练过程中,尤其是400米障碍中,尤其是翻越高墙和跳下高板及跳下壕沟时,最易发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主要是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或者膝关节结缔组织损伤。
2水中康复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损伤后不久,人体关节的活动能力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的影响。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会随着能力的受损发生变化,技术动作会变形,运动成绩也无法达到受损前的水平。借助水对关节活动能力进行恢复,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手段与措施。
人体浸入水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使肌肉松驰,使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疼痛感下降。人们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压力、阻力等物理特性,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增加动作的活动范围,恢复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样会有力地改善肌体的灵活性,促进受损肌体的恢复。
深水区域的恢复性练习主要是用来针对下肢部位损伤进行机能改善。运动员在深水区域,可借助漂浮工具,头部离开水面,以保证顺畅呼吸,躯干保持正直,用以做好各项专门练习的预备姿势。
3学员进行水中康复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水中康复训练的技术方法和要领步骤,接下来我们从各个学员营调查了解,对确实存在膝关节、踝关节损伤的学员进行筛选。门诊部外科医生首先对学员的受损程度进行诊断并记录,符合水中康复训练要求的学员进行登记,把此时的身体状态作为未接受康复训练前的初始状态,以便同康复训练结束时进行对比。
将患此类伤病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人数控制在10~12人,选取损伤类型、受伤时间及年龄等方面均相似的膝关节受伤学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水中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物理康复训练。观察学员水中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促进效果。同时,将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患肢负重、平衡稳定性也作为研究的问题之一。
设施包括恒温游泳池,以及物理康复器械。康复训练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练习、肌肉强化练习及站立练习等,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实验组学员实行水中步行康复训练项目。水中步行训练选用相关仪器,当进行水中步行治疗时,首先让患者浸入水中并站立。步行速度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水面一般与患者腰部或下胸平面保持同一水平。刚开始训练时,患者步行速度宜慢,对治疗时间也不设定硬性要求,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并随着患者功能的日渐改善,逐步提高步行速度并延长练习时间,直至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练习。
3.1实验方法
(1)水中步行,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开始可以借助扶手,待熟悉后自行完成。
(2)双脚水中站立,没有受伤腿过度到受伤腿单脚水中站立,训练平衡能力。
(3)增加下肢力量训练。(臀大肌、肌肉、股内侧肌、股四肌)
(4)身体横向移动练习,达到速度每分钟60米左右。
(5)利用脚尖在水中行走练习,达到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
3.2评定方法
4分析与总结
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恢复患肢负重、行走、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膝关节在人体关节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也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对膝关节周围的软骨、韧带和肌肉进行锻炼,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损伤。研究发现增加肌肉肌力在改善关节炎症、提高关节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明水中运动治疗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更有效,因为水中运动治疗在保证膝关节损伤情况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加快膝关节损伤的康复。
运动损伤在水中运动治疗,是目前在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手段。水中运动训练的优势在于:人体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大大减少关节附近肌肉和韧带结缔组织的负担和承受力;通过水流对身体的按摩,可以放松人体神经,改善心情,在心理上为损伤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水中训练没有冲击力,可以防止损伤关节的伤情加重;水中康复,可以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的关节新陈代谢,使炎症、水肿、积液快速吸收。水中步行是一种有氧运动,膝关节损伤的学员在水中康复,不仅可以锻炼肌肉、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使膝关节炎症及水肿消失,而且还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损伤疾病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运动康复学范文4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 目的 对应用运动康复方案对患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76例患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栓塞症状消失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静脉血流峰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栓再次形成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运动康复方案对患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 运动康复治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24-02
近年来有专家提出,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治疗对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对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运动康复疗法实施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16例;患者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3.8±1.5)岁;血栓形成时间1~32 h,平均血栓形成时间(10.4±1.2)h;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17例;患者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63.7±1.4)岁;血栓形成时间1~34 h,平均血栓形成时间(10.6±1.1)h。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内容包括:① 6min步行试验;② 心肺运动试验;③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④ 监督患者每天按照处方规定按时完成治疗计划。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静脉栓塞症状消失时间、接受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静脉血流峰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治疗效果、治疗后血栓再次形成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疼痛等症状彻底消失,血液流动速度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对肺部疾病的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疼痛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血液流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肺部疾病的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疼痛等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血液流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善,对肺部疾病治疗方案的实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栓塞症状消失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共计实施(23.39±2.01)d,治疗后(14.26±1.14)d深静脉栓塞症状消失;治疗组运动康复疗法共计实施(17.24±1.42)d,治疗后(8.47±1.08)d深静脉栓塞症状消失。两组患者静脉栓塞症状消失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静脉血流峰速度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前静脉血液流动峰速为(26.17±3.75)mL/s,治疗后静脉血液流动峰速为(41.28±6.17)mL/s,组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运动康复治疗前静脉血液流动峰速为(25.74±3.18)mL/s,治疗后静脉血液流动峰速为(52.31±7.44)mL/s,组内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静脉血液流动峰速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方案治疗后,11例患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6例有效,11例仍然治疗无效,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71.1%;治疗组经运动康复治疗后,15例患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0例有效,3例仍然治疗无效,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92.1%。两组患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病情治疗效果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神静脉栓塞病情复发率
对照组治疗后9例深静脉栓塞病情再次复发,复发率达到23.7%;治疗组治疗后1例深静脉栓塞病情再次复发,复发率达到2.6%。两组病情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传统观点认为,运动会使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使肺栓塞出现的危险性明显加大。在运动的过程中肌肉血流量虽然有所增多、流速加快,但由于血管内已经有血栓形成和回流出现明显障碍,流入量明显大于流出量,使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量增加,运动期间腿部会有明显的肿胀和疲劳感;运动也可导致肢体近端血栓对肺血管造成堵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但目前运动康复已经成为临床对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还正处于比较初级的研究阶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从而摸索和探讨肺栓塞疾病早期运动治疗的具体处方,并进一步通过临床和试验对肺栓塞疾病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所具有的优越性进行研究。随着人们对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运动康复治疗工作的理解和体会程度的不断加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运动康复治疗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将临床上达到普及化程度。
[
参考文献]
[1] 泓潦,张黎明.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11):965.
[2] 潘晓云,倪信乐.医用弹力袜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
[3] 宁宁,廖灯彬.地震髋部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27.
[4] 高丽,马燕兰.全能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39(4):249.
运动康复学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147-04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DENG Jia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HIE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l of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12 month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of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assessed b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PDI), the levels of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PDI levels, and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2 months, the scores of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 3, 6 and 12 months, the values of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6, 12 months,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S100β protein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HIE, and improv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还是新生儿后期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HIE患儿的生存率提高,如何减轻患儿伤残程度、优化心理智力发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2]。家长是HIE患儿接触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多数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意义、具体操作过程等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具体训练过程中存在偏差。临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并辅助家长实施家庭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优化HIE患儿治疗结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3]。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HIE患儿中,重点阐述该干预模式对患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②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③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④单胎;⑤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②低出生体重儿;③干预6个月内死亡;④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①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②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③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8]。④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⑤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⑥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P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⑦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⑧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脑功能指标含量比较(μg/L,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0~2岁婴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有研究报道HIE患儿接受早期智力开发后大脑发育程度可远超同龄患儿,证实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行性。家庭康复训练中,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视觉、听觉、前庭运动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脑病变区域神经细胞代偿性再生,有助于患儿智力功能的发育[15-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将HIE患儿的运动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岁以前小儿可塑性极强,早期动作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等,有利于脑细胞结构的重组及代偿,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发育落后[19-20]。家庭康复训练中对HIE患儿实施早期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PDI值均较高,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在增强HIE患儿心理运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运动康复学范文6
关键词 体育康复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国人对康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康复医学从正常化模式转向功能化模式,从短期医疗模式转向长期康复模式.体育作为康复的一个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社会体育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多元化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选修了体育康复学这门课程,为改进教学,我们对08-11级四届学生的体育康复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08级、09级、10级、11级四届学生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制作二套问卷,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在开始教学前采用,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对教学改革和建议调查问卷,在教学完成时采用。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
表1: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进行随机访谈。
(3)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课程学习前,对四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1.4%)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而主动学习的,学生对本课程的设置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仅有少数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这部分同学的观点是将来不准备从事与该课程相关的工作。并且这门课程学习的主动程度在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别,男同学远远低于女同学。这基本符合体育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与学生随机访谈中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大部分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己最初的感觉不同。一开始认为康复学和本专业联系不大,通过学习,明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康复学的关系密切,康复治疗主要采用物理疗法,特别是运动疗法是后期功能康复的主要治疗手段,体育康复人才会因为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成为紧缺人才。当然他们也认为自己在医学和其它学科知识上的薄弱影响了他们学习康复学的兴趣,学习上感觉有点吃力。另外,少数同学明确表示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前景有些担忧。
表2:08-11级学生学习体育康复学的动机
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学态度,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学习效果起主要作用。而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差异的影响不很突出。随机访谈中发现本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的认可度也不高,学习兴趣较差,学习极易受任课老师的影响。如果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调查,学生们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材难易程度,改革教学方法。我们根据学生所提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改革对策
3.1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专业优势
将体育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将功能检查与评价作为实践练习重点。另外结合运动处方课程,在部分疾病的体育康复章节中,重点学习运动系统疾病与损伤的体育康复,发育畸形的体育康复,心血管、糖尿病、神经系统、肥胖症的体育康复。通过这几个章节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康复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探讨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3.2重视师资力量的提高
体育学生和其它学生一样,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学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结合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程细节,科学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3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直观和现实。使教学结构严而有序,能够开拓学生理解记忆和联想,让枯燥的学习变的愉快而多彩。
3.4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将学生平时的学习,实验,技能操作纳入成绩考核,不但考核知识和技能,也要考核学生敬业思想,同时也让学生考核教师,对教学效果反馈,激励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4结论
体育康复学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不仅依靠专业技术,还要依靠爱心和人道主义。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即要培养知识与能力,还要加强个人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教学的一个主体,不但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更要求教学技能和方法,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要注重实践教学,也要注意该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技术学科。更要引导学生注意理论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钧.体育康复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