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1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不断摩擦、不断相互妥协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和学生的不断接触中逐渐地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求适应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用一句传统的话,就是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并积极做出理论创新和实践。所以,在教学中,知识储备固然重要,经验丰富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地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教学特点,并使其最终成为自己克敌制胜的法宝。

一、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

任何一门学科都非常重视基本功,若没有功底深厚的基本攻,那所有的技巧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学化学教学更是如此,良好的教学技能能让课堂进行得顺畅自然,简洁而高效。

首先,准确简明的语言。化学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和规范严格的科学性,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需要准确的语言描述,任何词语表达的失当都可能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如试验的操作过程,其描述语言不仅要用词准确,还要层次清晰,顺序正确。当然,就课堂语言而言,教师还应该做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

其次,精当形象的板书。毫不避讳地说,在电脑逐渐渗透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大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电脑,而疏远了汉字书写,不仅对书法练习忽视,就是简单的书写也越来越生疏了。许多老教师都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板书,在教学比赛中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取得先声夺人之势。而现在的教师却很少有这样的亮点了。在不得不接受这个客观现实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弥补,在板书的设计上多费些心思,书写要工整、清楚,设计要实用,布局要合理,若能学一些简笔画做为补充就能够让课堂更加有魅力,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的简图,这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再次,熟练、规范地使用教具。化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对教具和实验仪器的功能应了然于胸,操作和使用时应轻车熟路,规范得当。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面对学生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渴求,教师必须不断锻炼各种教学技能,增强教学的基本功,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我们还应该不断汲取新知,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及时把最新的信息和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上来。

二、生动实用的教学方式

基本功是内功,也是每名中学化学教师都需要的基础技能,教学方式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更显教学水平的套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生动而且实用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化学课效率的主要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中学化学课程中各个模块的地位、作用及其教育价值和意义,并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面向全体学生,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出更高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加强课后辅导,避免整体成绩两级分化。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所扮演的是课堂组织者的角色,而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优秀的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地走入知识的深处,让学生不仅动口,还要动手、动脑,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整合,亲自体验到化学实验的过程,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

再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和手段,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物质准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信息,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那些抽象的不易用语言描述的化学概念,这不仅能够增强直观性,还能够让课堂更加的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课堂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学会反思

教和学的过程都需要反思。教师利用教学反思来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反思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反思是教师学习提高的主要手段。反思还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很多人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认识。

教师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帮助学生认真的反思。这里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自身学习的反省,看自己是否有懈怠,是否有偷懒不能坚持的时候。二是对学习方法的反思,看自己最近所坚持的学习技巧是否能够适合当前的学习。学习是经验性的积累,但是也不能够走入经验主义的狭隘道路上,应该通过不断的反思来适时地调整学习技巧和策略。三是对化学知识本身的反思,换句话说就是对知识的及时复习和总结,是对知识的反刍,这往往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获得新的体会和认识。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学生了解自我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及形成过程、思维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还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学生培养起独立学习的信心,给他们在方法和技能上进行指点,让学生做一个能够用理智支配自己的人,养成温故知新,不断反思自我的自我管理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新.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探讨[J].软件,2014(4).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2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化学教学显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降低了某些化学理论的要求,限制了化学计算的类型,明确了某些化学内容的深广度,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标准来看,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段教学,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级都要学完化学必修课内容,并参加国家认可的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二、高三时仅对理科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志向学习化学选修课内容。这样,既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偏科现象,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由于现行教材维系新课程标准体系,仅将化学平衡、电解度溶液、糖类和蛋白质等内容整章、整个知识点地抽出,列为选修课内容,教材体系也未作大的变动。因此,在初中与高中必修课,高中必修课与高中选修课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衔接的问题。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大多数学生

初中阶段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完成化学的“扫盲”任务。高中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普及化学知识,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多种社会选择能力。而高中化学选修课是化学知识的提高阶段,它仅对部分高二、高三学生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任务不同,因此要搞好三个阶段化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多年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化学教学的要求以高考试题的难度为标准,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学成了对付高考的解题训练。结果多数学生在高考这条羊肠小道上被挤下来,他们过着痛苦的伴读生活,毕业时没有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高一化学老师常在未认真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关系的情况下,加快车,赶进度,造成大批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低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学教师为对学生升学“负责”,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加深教学要求,以求学生能适应高中学习。如讲溶解度时引入了结晶水合物的结晶计算;大量练习有关过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从反应物角度补充介绍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规律。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掌握不好,既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只有明确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性质,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任务。

二、教师要钻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教材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不再复述,而是加深、应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有关分子式、溶液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常见化学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氢、氧、碳、酸、碱、盐等知识,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学理论与概念,都是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进一步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立足于加强双基教学,同样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的衔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但不能单纯考虑高中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拓宽加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教材中选学的内容和选做的实验,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对于课程标准的常识性介绍或只作介绍不作要求的内容,不能因为不列入中考范围而不教不学,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不仅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相互配合,是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初、高中两个教学阶段教学衔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学衔接要讲究方法,注意教学效益

教学衔接的方法应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

一是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必修课开始时,可集中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复习内容最好选择高中化学不再重述的,而对高中进一步学习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复习时,避免旧知识浓缩复述,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提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史;教育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意识

化学作为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其承担着相当的历史使命。众所周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消耗的不断增加,在未来社会,我们一方面要面临着水、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污染的加剧,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遭到不断的破坏。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科学及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日益加大”[1]。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约束,现有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学化学教学问题存在的特征

化学学科主要起源育西方教育体系,在清朝晚期由将其引入到中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的,是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供学生学习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学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明显要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历史原因之外,由于现实条件所囿,我国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也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1.中学化学教学中缺乏化学史教育。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其实,我们不应该狭隘的认为这里的历史只是人文历史,事实上科学历史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却只将化学中出现的客观概念和知识作为必学的内容,而对化学的科学历史或者发展史则提的较少,许多教师对课本中的化学史内容, 只是简单布置学生课后看一看。他们认为化学史提高不了学生考分, 对升学率不起作用, 甚至对化学史提也不提”[2]。这种情况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专门的化学史课程。化学史展示的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是化学体系脉络再次展现。化学的知识只有放置于整个历史发展历程的背景才是生动且有魅力的。然而当下中学化学课程中并没有包含这一块内容。第二,化学家的片段性介绍,完整性不足。其实无论科技多么先进发达,起到主宰作用的还是人。在化学学科中,如果离开了伟大的化学家而讲化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然而中学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化学家一来数量较少,而来介绍的情节也较为简洁。除了展现化学家突出的个人贡献外,对其生平历程,尤其是如何与化学结缘以及学习化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描写还非常欠缺。简而言之,个性化的化学家形象并没有很好的展现。

2.中学化学教学中缺乏思想教育。

学者廖正衡指出,“研究化学思想的发展或化学理性认识的发展,主要是化学理论和概念的演化过程,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化学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化学的理论和概念,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3]。化学思想主要以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反应等三大理论体系为支撑的。这三点虽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所提及,例如简单介绍物质的组成,H2O是由H和O组成的。然而这只是知识性的介绍,对化学如何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切入到微观世界中的反应机理却没有深刻的解释。这就造成了学生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因为学习这样的知识事实上对显见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其背后却有这样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思维的拓宽和机理的再创。我们在学习这些早已生成并无多大现实意义的知识时如果不挖掘化学知识背后的深刻思想价值,那么在学习会陷入一种自我虚无的状态,导致了认同的偏差,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本质意义,即获得一种新的思想。

3.中学化学教学中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成了重中之重,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之一。然而在学者调查中学实际教学情况时却“发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不是很好,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想到了砍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认为它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课堂实际教学中并不进行落实;有的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实施……”[4]调查虽然并不是完全直接的针对化学教学,然而根据实践经验这些现象在化学教学显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在化学教学中加入情感态度的教育也是对德育重要的支持,是实现中学德育的有效载体之一。然而,在中学化学教学的普遍缺乏则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目前无论是在化学教学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行为实践上都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二、中学化学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

中学化学教学出现前文所描述的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观念落后、评价机制僵化以及应试心态过重都是催生教学问题的重要因素。

1.中学化学教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教育观念落后。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递知识。“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进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思维定势,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同样,这样的观念价值也渗透在化学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将化学的学习简化为化学知识的学习。化学是一门科学,除了显性的化学知识以外,还有隐性的化学学科思维和化学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然而,在我们中学化学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的将后者忽略,这明显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其次,化学教学规避了创新与挑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学科。然而除了实验以外,化学还有“试验”,就是对已知实验之外的创新挑战。然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么以安全为理由,要么以考试为借口,总是在逃避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将试验抛之脑后。最后,将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隔离。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而服务的。然而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具体考量,而将化学中各种问题进行绝对理想化的处理,比如不计成本的来消除污染显然不符合生活常理,然而却时常将这样的选择方式置于教学之中,显然没有注意到对学生实际生活思考能力的培养。

2.中学化学教学问题的关键原因:评价机制僵化。

化学教学并不是一个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过程,其有着外在较强的约束和控制。目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事实上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在起着主导的地位和作用。“纸笔测试历来是简单有效的评价方式,但在命题时我们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往往不自觉的就以旧教材的教学要求为标准进行组卷,甚至直接从网络下载试题,不做任何修改。这样既不能达到教学信息反馈的目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有教师认为新课改的纸笔测试就是个形式,命题时全部选用教材原题,原封不动的照搬,这样的测试,同样也会锉伤学生的学习兴趣。”[6]由此可见,评价机制的固化僵化对化学教学情况的改善起到了强烈的阻碍作用。由于对化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存在判断误区,认为化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导致“有些教师对教材的深广度把握不当,仍然按照原来的高考标准和课程要求来处理必修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内容,随意扩展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越位’的情况很普遍”[7]。所以,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频发,可以说评价机制的僵化是逃脱不了责任的,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打破旧有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评价能够走向真正的合理和多元。

3.中学化学教学问题的直接原因:应试心态过重。

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过度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推力之一就是应试的功利心态。“应试功利心态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化学教师的过度期望是化学过度教学的又一个原因。”[8]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追求应试的能力是一贯而传承之的。我国历来有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对于读书人来说,通过考试并成为国家的官员是每个人终极的梦想。倘若不能将自己平生所学兜售于“帝王之家”,人生便是失败的了。其次,教育演变发展到今天,固然在形式上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但是其根本用意或许还是沿袭了传统的要求,只不过演化为“读书改变命运”了。但是改变命运是普遍的愿望,大家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手段,于是考试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考试一方面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考试将相对公平做到了极致,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化学虽然是近代新兴的学科,但是引入中国之后事实上并不能逃脱这样的藩篱,仍然被同化到如此的体系之下。不过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在面临着深刻的改革,以往灵光的方法一直在遭受着其是否科学的质疑,如果化学仍然寄生于这样的思维之中,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裸的践踏和贬低。

三、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研究或许有批判的必要和解构的价值,但是根本所追寻的还是走向建构。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描述和造成问题原因的分析其最终走向还是渴望可以为中学化学教学进行策略构建。

1.结合素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方面包含对自然科学和物质形态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文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观照情怀。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将化学教学的目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再具体教学实践中,学者吴燕娜认为主要可以利用“兴趣教育;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教育;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意志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社会热点教育”[9]的手段来开展和进行。具体展开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辩证思维。化学的发展那一方面给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其双面特征,偏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太妥当的。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尽管化学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将化学弃之不顾,从本源上来看,最终还是要依赖化学解决化学问题。对于已然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其根本还是需要利用化学手段来解决。所以,化学带来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对化学的掌控和把握。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还是较为抽象的,如果需要中学生对其能有效的进行把握还是需要一定载体加以支撑。但是载体的选择方式一定要突破以往思维的藩篱,例如单纯以考试或者安全为导向的,这里不是说考试或者安全不重要,而是说对考试和安全能够进行积极的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2.联系过往,增加化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化学科学带来的是知识,而化学史则给予人以人生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化学史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运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很好的材料”[2]。要做好化学史教学的工作,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注重整理化学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化学的发展主要是经过了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三个阶段。古代化学主要以实践和经验为主,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化学认知。而走向近代化学则经历了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其中逐渐摆脱了炼金术的束缚走向了系统化的元素理论。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学的介入,化学就更加的微观化、精密化和定量化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历史节点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动力。第二,注重化学家的完整介绍。纵观我国的化学教材,对化学家的介绍只是简单限于其贡献在哪里,而其生平乃至个人遇到的挫折甚至是缺点等都非常少的提及。这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化学家离自己较为遥远,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第三,注重化学失败的教育学习。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失败自然不可避免。然而我们所涉及的化学史教学大多是成功的历史,对其中曲折困难则提及的较少。这使得学生对化学的认识过于简单化了,缺乏合理的认知态度。

3.发展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教育本质属性来看,教学的真正目的既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来看,学生就成了主体,我们的教学不在于告诉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是自己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化学实验是一项精密的操作,条件的略微改变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此外,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以及条件也是遵循着节约便利的道路不断改进,化学其实不是静态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应该最主要的就是“能不能换个条件呢?”或者“这样为什么不可以?”而不是“哦,我知道了”。。要培养学生如此的问题意识,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营造课堂民主的氛围。很多在学生在自我问题意识方面其实有着很强的主动性,然而由于整体的课堂氛围缺乏民主气氛,教师的一言堂行为倾向比较明显,导致学生出生有疑问却不敢言出的担心。所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教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10]。第二,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问题的提出是认真思考的结果,而不是随意的表达。在化学教学中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学生可能在接受消化化学知识的时候出现困难。但需要强掉的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态度问题,同时需要大量技巧的培训。中学化学思维是新的比较独特的逻辑体系,教师如果不对学生发问的能力进行提升,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故发问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第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来源,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条件。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全力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引发认知之间的冲突,使之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要问,并且勇于问、喜于问。

【参考文献】

[1] 孙树萍.阮文举,张振民.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6(12):69-72.

[2] 许青锋.化学教学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8(2):44-45.

[3] 廖正衡.化学思想的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3):47-53.

[4] 王秀红.吕微.中学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2007(1):23-24.

[5] 李乐萍.更新化学教学观念 加强创新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122-124.

[6] 江斌.对我区新课改化学教学问题的反思[J].教育,2012(9):26-27.

[7] 李婷.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7-58.

[8] 王后雄.孙建明.中学化学过度教学: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2-64.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4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导入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4

初中化学教学使用的教材和高中化学教学使用的教材,由于两者在风格、方式以及掌握重难点上要求上的显著不同,使得初高中教学知识衔接面临障碍。除此之外,经过相对漫长的暑假,学生往往遗忘了不少化学知识点,无法迅速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同时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初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各异,使得教学主导者(广大教师)与教学对象(学生)都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因此,如何针对初高中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高效合理的导入教学策略显得十分紧急且必要。

1.当前教科书间存在的衔接障碍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化学课本对那些和传统课程初中生认知能力不符的内容进行大幅调整,那些“偏、难、繁、旧”的内容被大量删除了,教学的要求也有所降低,由此教学的基础性更加突出。而高中化学的学习仍十分看重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对于学生的起点要求较高,有些学生初中时没有掌握的部分或者无需掌握的部分,已被高中教材视作为已经掌握了,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如此大的知识量,产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恐惧心理。

2.学生学习方式导致的衔接障碍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基本的行为及认知的取向。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显然不足,不少学生并非主动地想去学习,而是被教师强加了“考进高中的好学校”的意志。而一旦初三毕业之后,他们从疲惫、紧张中释放出来,身心迅速放松,使得学习一下子陷入盲点状态;在初中时课外实验、实践活动都相对较少,学生并未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而高中阶段不少知识点是需要勤动脑、多探究才能掌握的,这也让他们容易力不从心;初中时期的合作精神往往是高中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如合作实验学习的基础,这一点初中学生也十分缺乏。

3.教师教学方法引发的衔接障碍

对初中教师而言,学生的升学率、升学成绩往往是考核他们最核心的指标,初中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并不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施行,他们更倾向于依据中考的考核内容施教。这样就导致但凡中考可能会考到的,会反复讲、重复练,直到学生基本掌握了为止,而不少本来为高中做铺垫的内容要么直接删除,要么一带而过。高中化学教师接手了这些已经被考试思想充斥的学生后,往往无从下手,尽管“以人为本”的思想被不断提及,不断强调,但由于对学生了解程度不足,学生的基础薄弱,加之与初中相比“多、难、繁、杂”的课程现状,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迫使高中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为他们补习相应基础知识,原本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的课堂变得十分被动。

另外,初中化学强调基础知识的讲解,因此“高效记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初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也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学生即使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也能取得较满意的分数;而步入高中后,化学的规律性开始被进一步强调,化学反应也日趋复杂,化学的应用要求也进入了探索阶段,学生若维持原有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会导致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相关教学时较为吃力。

面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欲顺利促进学生进行角色调整,过渡至高中阶段的学习,教师应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课堂导入的改进:

1.把握好初高中教学的知识衔接点,做到运筹帷幄

既然学生容易遗忘初中知识,同时初中有些应涉入的教学点,不少教师没有给予讲解,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做好相应的复习工作,重拾记忆,做好补充教学。

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进一步钻研初中课本,对课本中的知识脉络与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那些初中略有提及,而高中需要延伸及拓展的内容,教师应做好标记及课后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有丰厚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一次摸底测验,从而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帮助更好地把握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课堂导入时,使用旧知导入新知的方式也会使课堂更加有效,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化合价的应用等。只有教师对学生状况有了充分了解,同时教学中兼顾学生的基础,才能使得学生消除新课程学习的恐惧感。

2.强调学法的重要性

与初中化学显然不同的是,高中化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初中化学讲授的往往是简单的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化学技能,而高中化学则应强调学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应不断强化化学观念与思路,“以学定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最快速度地适应高中学习。如: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专题就应该能通过钠、镁、铁、铝、铜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开展例子教学;而学习性质时使用对比、归纳以及递推的思维方式、采用分类法的观点,了解包括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各项基本原理从而指导对化学性质的推论与学习。

3.分层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智力开发的早晚、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等各方面因素,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时也会在接受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分层施教、区别对待。在使用提问式的课堂导入策略时,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提过难、过刁的问题,同时,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确保大家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强化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方面的能力培养,是高中化学尤其是高中低年级化学教师的关键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多沟通、交流,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5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大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以定性分析、形象思维为主;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在知识层次方面,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能力培养方面,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分析迈进,思维能力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生活问题,且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例1:2010年浙江高考理综卷: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含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性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本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而是提示由Na、Fe、N、O四种元素组成,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并结合定量计算推测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生成的钠性质活泼,它与空气接触很危险,故题目要求学生写出钠与氧化铁的反应。本题综合性很强,强调发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材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仅有2本,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没有选择性和差异性。高中化学教材共有7本,其中包括2本必修教材,即必修1与必修2;5本选修教材,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深入学习。

从知识层面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深广度有了明显提高。以必修1为例,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全新概念及相关计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生首先将常见的物质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学习物质类别间的转换关系,其次是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的电离,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几乎全新的概念,并且这些内容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强,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它们成了部分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拦路虎”。前两章所学内容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工具性知识,如若没有学好,学生的成绩将从这里开始分化。

二、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将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化学知识水平作必要的铺垫。因而,在必修阶段必须掌握四大工具,即化学实验和分类思想、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种工具全都包含在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章中,因而学好必修1的内容对于高中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下面以必修1为例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鉴别与鉴定物质时,通常都要以实验为手段加以验证或探究,因此要学好化学一定要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完成验证实验,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探究实验,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地重复和验证,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逐步掌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化学用语、化学计算贯穿全书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如果一次性向学生展示太多化学用语,则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将化学用语渗透于整个学习阶段,将枯燥的内容分散开,便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时则应该注重规范表达,做到熟练掌握。

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6

关键词:课外辅助资料;思维;教材;知识

一、课外辅助材料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化学教辅图书方面的选购和使用的指导。经过调查发现,面对升学的压力,有73%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课外辅导,但是市场上众多的课外辅导性的资料让我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暴露的弱项进行学习,一定要选购一些课外或者单元检测的辅助资料。在辅导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化学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主教材为准,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还需要用好辅导书的习题答案,让学生对所看的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题。我们需要先进行独立地求解和思考,然后找到其中的答案,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地训练,并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的种类

“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它的种类相对比较多,通常情况下是根椐教材的进度进行编写的,它与人教版的配套辅导书编写的比例类似。学生可以根椐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用,对化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这类辅导书。教师应该极力推荐这类课外书籍,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翻开此书中自己正在学习的章节和例题,看看是否比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更丰富和更详尽,然后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和系统。如果认真学习一小段之后,学生会觉得有新鲜感,这样对自己的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例题:写出Na2CO3(碳酸钠)和NaHCO3(碳酸氢钠)两者的比较。

2.“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书

“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资料,这类书籍需要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一般情况下这类解答部分都是非常详尽的。有些学生对记忆当中的知识点和规律相对比较熟练,那么就可以开拓思路,但是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不能很快理清思路。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就需要借助学习辅导书,尽可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如果方法掌握学生并不是很熟练,那么我们就需要选用解答更详细的部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课外资料书辅助中学化学教材教学的好处

课外资料书一般可以不求多,但是一定要有,必要的课外资料书一两本就可以了,同一类的课外资料书一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写,而且内容上差异并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椐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课外资料书只能当作学习辅助的读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过分依赖课外资料书,而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的学生把参考书当作做作业的标准答案的工具,不对习题进行思考,那么课外资料就起不到辅助化学教材教学的作用。

1.形成个性化学习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的应用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化学课外资料如何应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化学方案,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喜悦。我们知道,编写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设计探究学习问题的层次。课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引导的步骤和例题解析,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一样,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思想和方法的紧密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书,需要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师也可以通过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学习方法,并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总结,然后从课外资料书找到学习的技巧,并在摸索中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选择合适的课外辅助资料书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料书,教师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市场上的中学会考复习辅导书和同步学习辅助用书,这两种用书的用途都有不同,使用同步学习辅导型的资料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是这类书可以按照化学教学知识的难度由浅到深地编写,所以对于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规律、方法是无法在课本当中全部写出的,比如高一年级化学课本中的第一章是《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重点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个内容,由于刚上中学的学生化学知识还不够,但是课本上只是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转移等方法,所以课外辅导资料则明显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课外辅导资料书可以帮助教师对重要物质性质进行分析,还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活动性的顺序等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同时结合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灵活运用。

3.学生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学教材教学

学生要想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必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课外资料书,辅助自己的学习。由于是与教材配套的辅导用书,所以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生用书,如各年级的《能力培养与测试》《素质教育新学案》等,都是学习化学的必备书,所以这些书籍对各节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安排了“能力达标训练”“强化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综合知识的自我检测。

总之,化学学科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教师来说,使用课外辅导资料辅导化学教材的教学,需要注意化学学科的特点。任何教学主要是以课内学习为主,而辅助资料书只能够当作是参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化学课的时间,认真去听讲,然后深入地思考发现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资料与教师进行详尽讨论,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切不可因为有了课外资料书就放松了课堂学习,课外资料书只能作为自习和课堂教学的辅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