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系统理论 精品课程 建设
一、引言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理论和发展意识指导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我们通过对系统本质的深层分析可以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标。要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本文以系统的目标性、有序性、相关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在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述为:“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这一系统建设的深层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和设施。通过不同级别的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理念、师资、内容、制度、考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会依照它所实现的功能而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应按照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实施的工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评审、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见图1)。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遵循系统运作的思想。
1.首先,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遴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特色课程,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通过对网络课程整体结构的规划来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等,合理设计和布局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为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提供方便。
2.在资源的建设上,要选取教学内容新颖,内容系统完整,信息量大且资源组织合理,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系列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模式学习的需要。在优化精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咨询、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外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和整体规划。
4.在课程建好后要注重应用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都能了解并乐于使用精品课程;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使用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扩大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广大师生能在精品课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5.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经常进行教学诊断,反馈教学行为,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相互联系
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国家、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每一门精品课程建设和完善都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和制度支持等系统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系统过程。其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又是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主要力量。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支队伍中不但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人员,而且要配备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合理的辅导教师,更少不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育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设计、应用实施和开发维护工作。
2.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要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内外相结合才能达到明显的教书育人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本专业特色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常用的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师生网上互动、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直观演示和相关知识扩展等更适合于开放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网络精品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筑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5.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是精品课程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不但要在精品课程申报时期建立科学的课程评审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而且要在课程建设后期推行一套可行的维护运营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站和平台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齐全,并保持常用常新,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质量评价机制客观有效
设立客观的统计方法,定期组织课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测评,实时收集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以统计数据和对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作为评估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保持长期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改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品课程建设须加强整体观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的性质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性能。但系统并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合后的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要改变系统要素和结构,将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充分协调和连接,才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使系统达到更加优化的性能。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它不仅规模巨大,参与面广泛,参与学校众多,覆盖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集资源的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为一体。作为系统实施的精品课程项目涉及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课程要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要树立整体建设、全面实施的观念,积极主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和过程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和校级课程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案、版权保护、应用评估等实施环节。要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教学评价、课外实践、政策与管理等环节融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加强这些要素的建设能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各要素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将系统的各要素划分成合理的层次,作为一个整体,逐级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合理整合系统要素,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佳,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效果,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打破了信息封闭的壁垒,推动了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更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获得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实践探索,2008.1.
[2]刘跃华,陈广玲,唐爱国.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
[3]包呼和.系统科学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学前教育研究,200.6.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 精品课程;矿业经济学;建设经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7-04
0 引言
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设置可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南矿冶学院招收“矿区开采与经营”本科生,开设矿山经营管理课程。此后,陆续开设“矿山经济管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山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课程。至1990年,正式设立“矿业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成果。2005年,《矿业经济高级教程》列入湖南21世纪教材建设立项;2006年,《矿业经济学》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矿业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 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教材立足现实,对矿产资源法及相关的资源法律作了全面的解释,使本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今后在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教材在资源经营、市场化运作及法律体系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供的案例全部是实际的矿山管理实例。
教材的编排参考了美国资源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体系,但内容完全采用国内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材料。教材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矿产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方向,首次从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论述了资源科学的形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教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产资源法律体系;(2)对目前国内急需的矿业权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给出了实际的计算例子和练习;(3)对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和制度进行了论述;(4)教材涉及了矿产资源开发部署、矿业投资方向、攻关方向等全局性的问题;(5)教材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资源供求关系、资源稀缺观念和意识、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2 教学条件建设
2.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89年以来,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教学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和讲义。先后出版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业经济学讲义》、《矿业经济学高级教程》、《资源评估学》、《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业经济学》等教材。
2.2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以下简称本学科)特别注重丰富教学资料。现已购买国内外有关参考书籍200余册:订购了矿业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类杂志10余种,供师生参考查阅;编写了《矿业经济学习题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习题库》等扩充性资料,供学生课后练习和自学。
2.3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着产学研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实践性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可选择在学院数字矿山实验室进行,或直接到有色行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矿山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便加强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矿床地质经济评价案例;矿山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采矿权评估案例分析;探矿权评价案例分析;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案例分析;矿业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分析;矿业政策制定案例分析;矿山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2.4网络教学环境
中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供师生免费使用。矿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部材料(含多媒体教学与学习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参考文献等)均已经做成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软件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组通过教学过程6大要素(讲课、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和科研实践)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是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矿业经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讲授、讨论课、习题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矿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矿业经济理论,引入新的知识、定理和规律,同时通过介绍资源科学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的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矿业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通过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自学与讨论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经历“学会一会学”的过程,会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一些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电子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电子教案开发等多项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作业和辅导
学习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地获取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本学科采取以下多种方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1)开辟“资源科学前沿”专题论文竞赛;(2)举办矿业经济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直接向学生介绍矿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延伸性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矿业经济学当前进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开设《资源评估学》文化素质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选修课,专门介绍资源评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论文写作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论文写作,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发现优秀人才,从而保证资源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辅导除安排常规答疑外,还在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增加了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指导、名词概念解释等内容,并将教学课件与课程学习等内容纳入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
3.4考试手段
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本学科采用考试和论文写作自由选择的方式,改变传统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测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写作与考试相结合,在考试中专门加入能力测试题,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矿业经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格式书写,这样不仅能测试矿业经济知识,同时强化了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对矿业经济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5教研及教改成果
1)教学内容现代化。遵循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将教学内容向资源经济学前沿延伸;既重视矿业经济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矿山管理方法的传授。
2)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开发了多套教学软件,包括矿业经济学电子教案、矿业经济资源库、矿业经济案例讨论、矿山管理咨询论坛等。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上矿业经济教学平台,能在网上实现矿业经济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矿业经济电子教材、资源经济网络资料库、矿业经济辅导与答疑、矿山管理咨询平台、矿业经济电子作业等。
4)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需要探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了多媒体只是代替书写黑板的工具,教师仍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特别是不能成为多媒体课堂的配音员,要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重点难点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加强地矿学科中矿业经济相关学科整合。矿业经济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系统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学科始终坚持矿业经济课与资产评估课的有效整合,矿业经济与资源经济学、矿山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有效整合,既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又避免课程间的相互重叠。
6)引入国外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从2002年起,本学科就开展了矿产资源评估双语教学。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国外著名高校接受过1年左右的专门学习,其外语水平高,双语教学效果好,目前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受到学生欢迎。
3.6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创新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教研组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将所有上课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且督促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他们做好自己工作的动力。随着资料调研及研究工作的深入,他们通过碰到难题并将其解决的方式,对课题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更加广泛地去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研究进展。比如,本学院有一个矿山投资评价专家系统方面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学生梳理了详细的矿山(包括地、采、选,且按不同采矿方法分类)建设投资估算报表指标,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成本报表细项,掌握了通过上述基础报表如何生成矿业投资财务分析报表以及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及方案经济比选等经济分析手段。可以说,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基本上掌握了矿山技经评价及投资评价的基本流程,更好地了解了现场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实力并扩展其发展空间。
4 青年教师培养
1)安排青年教师进修矿业经济学高级课程。只懂一门课的教师是讲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熟悉矿业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才能自如地“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安排年轻教师进修资源经济学高级课程,如硕士生的《高级矿业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估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2)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与教学课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项目。《矿业经济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在应用中加以发展。这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学组的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在资源评估、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论文。
3)鼓励青年教师同时讲授其它相关课程。《矿业经济学》是矿业工程和资源经济的结合,是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主讲《矿业经济学》的教师,同时适当地讲授其它相关课程,对于教好矿业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都曾经讲授过其它多门课程。
4)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曾经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进行过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5 课程教学效果及评价
矿业经济学课程在培养采矿工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先后出现了多位出色的矿业经济学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保证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矿业经济管理人才,逐步从采矿工程硕士点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方向,发展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并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校内外专家对于本课程的一致评价为:(1)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编排结构、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富有特点。教材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练习题,突破了传统矿业经济管理教材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和习题训练的模式。这些内容在国内同类型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该课程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构成,主要有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网站提供的教学文件,完整地反映了该课程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和要求,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果。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转型 升级 系统
[作者简介]边颖(1976- ),女,天津人,邢台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李爱萍(1979- ),女,河北巨鹿人,邢台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尤春阳(1962-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27-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高职占1042门,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为了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所以近两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本上是对原国家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并对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和补贴。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规定:为了便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申报、学校和教师开展资源共享课建设,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以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将免费为高校和教师提供课程申报、提交等相关工具,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申报、评审系统支持。笔者是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从申报团队、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转型升级等方面说明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与建设。
一、申报团队要求
申报2012年和201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团队必须是2003~2010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学校可以按需调整教学团队,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允许出现负责人挂名的现象,负责人应有不少于30%的教学录像。
二、基本资源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部分,其中基本资源应该是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上述基本资源的提交需通过申报提交工具传送至国家平台,评审及共享均在国家平台上实现,学校及课程团队无需为申报专门搭建课程网站。在基本资源里上传的文件共分三个层次,包含课程概要类、课程模块类、教学单元类。
1.课程概要类。课程概要类属于课程全局性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等,在基本资源上传平台的首页,一般一个栏目上传一个文件即可。课程介绍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学习情境设计、与前后课程衔接关系、课程特色、教学条件等,教学条件包括对执教教师的要求,对学习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实验实训设备等的要求,并在课程介绍中说明历史沿革情况;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特点,上传学校三年内某一教学周期的真实文件;教学日历应该与课程标准相对应,写明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在上传的文件中写明第几周即可,不用写具体的日期;考评方式与标准应符合高职特色,体现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等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学习指南以学生为阅读对象,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建议与指导,属于鼓励性资源,不是必须提交的。
2.课程模块类。课程模块类文件对应的是课程学习情境部分,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包含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材(教参)内容等文件,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如何实施的设计方案,即教学组织方案。文件是针对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的,以专家、教师和学生为阅读对象,课程模块类文件的上传位于上传平台的学习情境板块下面。
3.教学单元类。教学单元类文件对应的学习情境下划分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含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试卷、任务工单、课件等23项内容,当然不是每个单元都必须全部提交23项教学文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提交相关的录像和文件。下面就23项内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教学录像是基本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和实训演示录像等原创性资源,上传格式为MP4格式(720×576标清,H.264编码),教学录像必须是课程全程的教学录像,反映课堂教学全部过程,实践教学部分的录像要求教师示范全部录制,学生实践部分拍关键点即可,录像要求必须是原创性资源;演示文稿是与教学录像对应的PPT文件,即一个教学录像对应一个PPT文件;作业习题要求必须有题目以及题解,题解推荐使用学生的优秀作业;试卷应与考核方式相对应,是某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测验或考核的完整试卷、题解和答案,提交一个教学周期的试卷即可,不需要提交每一年的试卷;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演示某个知识点和技能点所制作或引用的学习资源,体现教学特色,课件内容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引用的,但引用的资源必须声明出处,引用视频、动画等制作烦琐的重质资源需将其单独放在一个PPT文件里,说明是引用并标明出处,图片等轻质资源不用单独剥离放在一个PPT里,说清知识产权即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引用的,但引用的部分必须说明出处;电子教材是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有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但电子教材的上传必须是非正式出版物,不是已经出版的教材,即使教材是课程组教师自己编写的也不可以私自上传,需要征求出版社的同意;学生作品应选择上传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可以是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是具有典型错误的作品,但每个作品必须有教师的点评,让学习者明白好在哪里或典型错误是什么;专家讲座是请行业、企业、领域专家给学生所做讲座,属于原创性资源,有别于教学录像,不是团队中的教师讲座,而是外请的企业、行业专家给学生做的讲座。以上对23项内容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给予了阐述,其余的部分根据要求上传文件即可。
三、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要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虚拟或仿真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测试(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拓展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拓展资源原则上是要经过实际教学的使用,至少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而不是为课程申报临时搭建的资源;二是拓展资源的建设一定要体现资源的系统性,一堆文件的整合不是拓展资源,资源的建设应体现一个完整的系统;三是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可以有相同交叉的部分,但不能太多,即使有相同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要求,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
四、把握好转型升级
论文开篇提到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转型”和“升级”。笔者认为,转型是指两个转型:一是从服务高校教师为主转型到服务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并重;二是从以高校为主承担优质资源共享转型到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升级是指三个升级,首先是回归,用基本资源实录真实的教学过程;其次是创新,以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共建的方式展示课程的进化;最后是特色,分类指导的课程设计特色及突出课程团队的教学过程。下面结合笔者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经验具体阐述:
1.两个转型。一是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要求课程资源必须是完整的系统化资源,从整体的构架到教学的实施,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系统完整,同时资源还应具有丰富多样性,适用于不同使用者的学习需要。二是注重课程资源的质量。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由国家、教师和高校共同承担,并把课程资源提交到国家共享平台进行评审和共享开放,这个转型要求必须严抓课程资源的质量,保证提交到共享平台上的资源都是优质资源。
2.三个升级。第一,教学实施升级。完善基本资源,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录像和完整的教学文件,教学的实施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特点。第二,资源创新升级。课程资源应具有原创性,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众多环节都应具有开拓创新的特色。第三,课程特色升级。突出学院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三级特色。首先,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反映所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其次,课程资源的建设应以专业设置特色为依托,充分体现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最后,课程资源建设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注重资源的多元化
1.系统性。课程资源建设注重结构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系统性。首先,课程内容的架构和知识点的安排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结构应系统完整,层次清晰,包含课程教学的所有知识点、技能点和工作过程。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和时展的衔接,使课程结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系统开放性的特点。其次,教学实施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围绕学习情境开发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应前后衔接,内容统一,情境的安排应体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
2.丰富性。教学资源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应包含动画、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方式,体现网络平台共享和开放的适用性;课程资源应包含全程的教学录像,通过教师知识点讲授、演示示范以及学生任务完成与展示等环节,全面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方便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与课程和录像配套的演示文稿、教学课件、学习手册、企业案例、学生作品、试卷、文献资料、习题等基本资源内容应完整丰富、结构系统,使学习者能够建立全面、生动、立体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实施的细节;拓展资源的开发应具有丰富性,包括在线测试、虚拟实训、案例库、试题库、从业考试、职业规范等多项可开发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与基本资源互补,同时拓宽学习者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
3.交互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注重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等特点,而且在资源中也要体现交互性的特点,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在虚拟实训、在线测试、案例库等多个项目资源中体现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准确把握转型和升级的含义。在课程基本资源建设上应注意整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构脉络清晰,在课程开发、设计和资源配置上能够充分展现课程建设的成果和优势。拓展资源要充分反映高职课程的特点,资源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特色鲜明,架构清晰,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满足高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4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10)
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建设优秀的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走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工学结合道路,采用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和深化课程的内涵建设,在突出“精品”特色上下工夫。同时,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资源收集和整理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精品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内涵建设;“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41-0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教育部在2012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工作中,对各项相关工作要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建设与申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集课程师资、教学内容、专业技术、实验实训、相关制度、创新特色等于一体的整体建设。需要建设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组建一个优秀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是保证课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的关键。课程团队的组建要注意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专业工作经验、专职教学经验、年龄、研究领域等的综合考虑。
课程团队通常是由优秀的高校在职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骨干、资深兼职专家构成的。团队负责人要有主持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或获得政府科学技术奖励的经历,同时要具有制定合理的计划、统筹规划安排工作及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求专业素质高,在课程所在领域有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课程的脉络;要具备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取得好的建设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基本资源建设的内涵要求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申报,首要工作是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及其内涵。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可按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加以组织。课程模块即课程的章和节,教学单元则包括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几种主要基本资源的内涵如下。
课程介绍 要求体现课程特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
教学大纲 即课程大纲,包括课堂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验大纲等,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施计划表,包括具体教学进程、授课内容及时间、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
考评方式与标准 即本课程最终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及所占比重等。
学习指南 即课程导学,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建议与指导。
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是对课程总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学习的调研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引入导语、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策略、课堂提问、内容编排等。
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按教学单元录制,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实验实训演示录像等原创资源,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
教学课件 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所采用的素材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应是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
教学案例 即课程中引入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所需技能的实际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案例中所采用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深入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拓展资源建设的内涵要求
课程拓展资源是指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提出拓展性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拓展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拓展资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同时又具备多样性、交互性,能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等。
几种主要课程拓展资源的内涵如下。
案例库 除基本资源中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教师为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
专题讲座库 根据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要有不同的主题,经长期积累和资料保存,可建立较为完整的专题讲座资源库。也可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
素材资源库 搜集各种媒体素材,对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建立资源库。
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 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如专业论坛、专业技术网站、专业厂商官方网站等。
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 自主研发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供学生进行仿真练习,或与企业行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协同开发仿真练习系统。
试题库系统 建立试题库,能够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供学习者进行测试练习。试题库的题量相对要大一点,难度要适中,应尽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广泛收集课程资源
广泛收集资源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都需要课程组的成员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整理。为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分工协作 课程组成员分工承担任务,每一位主讲教师负责所讲章节的基本内容,非主讲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整理、修改、上传等工作。
网上收集材料 网络上的资源广泛及时,更新也比较快,要注意搜索、整理和归类,并注明出处,及时上传到课程网站上。
自主资源的收集整理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平时的授课资料、实训资料、授课课件以及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资料,都要及时地进行积累和整理归档,这些均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学生资源的收集 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实训而完成的作品的收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作品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很好的鼓励和帮助。
树立精品意识,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
从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知文件及指标体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共享”和“精品”这两个词上。共享是指资源要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有需求的学习者,精品是指资源的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明确建设精品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搞好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行,提供的优质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获取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提供帮助。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中要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体现在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等。
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要体现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实训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能轻理论、重实践,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组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实用型的教材,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非常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严格的教学管理 要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学校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工作,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与监督,保证教学质量。
立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能完成本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性,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提高个人从业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知识储备。应积极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在引入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进行理解与思考,并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教学载体 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资源。课程组应与合作企业专家进行交流沟通,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共同选择适合学习者学习的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对项目各类需求和特点的分析,归纳出岗位典型的若干真实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内容,从而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和素质。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工学结合注重的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情境”与“发现”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式学习。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从“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成熟的教学方法中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选择。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入,按照根据工作流程分解成的若干真实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对每个真实任务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重点和难点,从中提炼和序化教学内容。可以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科学设计学习情境,由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引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指导、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检查以及企业专家的讲座和指导等都要作好安排,适度把握教师示范、归纳总结、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综合提高、现场实训等过程,提供恰当的工作任务进行能力训练,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朱亚兴,朱小平,曾文权.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3(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 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