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1
在我国的葫芦市场上,北京有纸模葫芦(也叫范制葫芦)、天津有押花葫芦(也叫砑花葫芦)、山东有烙葫芦,而兰州有雕刻葫芦。兰州雕刻葫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虽然它与牙、玉、木、石雕刻所用的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他雕刻逊色。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雕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兰州雕刻葫芦的历史渊源
兰州雕刻葫芦也称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许多说法都提到一个姓王的裁缝,说他是兰州第一个在葫芦上刻画图案的人。而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艺人王鸿平等人在葫芦外皮刻画戏剧人物脸谱。也有人说,王裁缝就是王鸿平,但真情现已无据可考。到了民国初年,有几个人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雕刻以刀马人物和风景名胜为主的情节,作为儿童玩具销售,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至张广建督甘时期(1914~1921年),由于张广建的提倡和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兰州雕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艺术珍品。
说起兰州刻葫芦的历史,第一人应是王裁缝,但从有记录的真实姓名的人中说开来,则首推李文斋。据说当年“李文斋刻得好的,一个葫芦能卖一个大洋”。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佳,他将“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渊明赏菊”、《桃花源记》、《兰亭集序》、《赤壁赋》等故事、传说和诗文变成刻葫芦作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引起了工艺美术界的瞩目,从此使兰州刻葫芦得以名扬天下,登上了工艺品的大雅之堂。
二、兰州刻葫芦三大家族及其艺术成就
从李文斋时展到现在,兰州刻葫芦的艺人队伍日趋庞大,最有名的是以陈家、阮家和王家为代表的三大家族。
(一)陈氏家族及其成就
兰州刻葫芦以甘肃省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唯一先生为代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工艺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陈唯一在刻葫芦业的贡献值得推崇,他发明了三角刀刻的技法,可谓独辟蹊径。他与人合作的《万里图》一面世就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91年,他在两个直径不到4厘米的葫芦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书法作品《道德经》,轰动了当年甘肃工艺美术博览会。1995年,他又和女儿陈红同台献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陈红,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得第4届、第6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陈红从小随父陈唯一学习书画、雕刻葫芦,17岁开始从事雕刻葫芦的设计与制作,擅长雕刻刀马人物、动物、古典题材、寓言故事、敦煌壁画题材、佛教故事等。
陈氏刻葫芦第二、三代后继有人,陈唯一的两个女儿陈红、陈兵等都是甘肃省名列前茅的艺术人才,和父亲一起被业内誉为“三陈”。目前陈家三代计有15人从事微雕葫芦的创作和经营。他们打破以往刻葫芦只有单色的古老模式,大胆创出多彩葫芦,使画面更加丰富。
(二)阮氏家族及其成就
阮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阮光宇,它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个书画世家。他把高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他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使刻葫芦这一民间工艺更臻完美。他还组建了兰州特种工艺社,推出专业刻品,使兰州刻葫芦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被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介绍。史志称他为“刻葫芦专家”。
其子阮文辉,多才多艺,善中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20世纪80年代,阮文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把阮家微雕葫芦推向了高峰。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将雕刻工艺分为“描写”与“雕刻”两种。所谓“描写”,是在葫芦的外表用特制钢针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所谓“雕刻”,是以小刀将葫芦硬壳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他在雕刻上独具匠心,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多种方法,将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画葫芦上,仿制出历代名家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其作品《敦煌飞天》,在直径5厘米左右的葫芦上,刻有120位飞天,有的吹笛,有的抱筝,有的反弹琵琶,人物个个弯眉秀目、樱唇含笑、婀娜多姿,就连飞舞的丝带和婀娜多姿的纤手也楚楚动人。《东坡赤壁夜游图》,是在l枚直径2厘米的椭圆形葫芦上,刻有一叶扁舟,舟中6人神情迥异,栩栩如生,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同时还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秀媚、工整清丽。阮文辉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功力,创造“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个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120身”及“桃源行”、“夜游图”、“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芦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也被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的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手捏民俗泥人获全国一等奖,均被称为中国一绝。其美术和工艺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他还长于诗、词、散文和随笔等写作,著有《冷余诗草》、《走人风雨》、《艺术随笔三百题》等。
阮氏微雕葫芦也后继有人,其子女阮琦、阮琳、阮力和弟子吕崇辉都是其中佼佼者。
(三)王氏家族及其成就
王家即王德山一脉,这也是直承李文斋技艺的唯一一个世家。王德山祖籍山东,清末时其父辈移居兰州,以种地为生。王德山没上过学,但他喜欢画画,且很有天赋,在李文斋死前一两年才拜师学刻葫芦,后来技艺大进,留下了不少传世珍品,因其不识字,其作品刻好后,通常都是别人代为题款。王德山继承了李文斋遗志,博采中国传统画技之长,仿刻出历代名家的名画作品,使雕刻葫芦工艺更臻完美,题材更加广泛,雕技更加精良。王德山刻葫芦开始从民间走出国门,畅销西欧各国。王德山的作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刘胡兰》等被国家永久性收藏。20世纪70年代,王德山与其师兄陈唯一合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刻葫芦《桃园问津》(诗配画)也被国家收藏。
王德山有四个儿子,长子王家弟攻书画,后来失踪,下落不明;次子王玉山即王小弟的父亲,在刻葫芦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三子在北京,也以刻葫芦为业,唯第四子脱离了祖上的技艺。“写意葫芦”即是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小弟的独创技艺。近年来,王小弟的创作情况和作品屡屡见诸媒体。他的作品《张果老倒骑驴》,笔力拙朴,简单意幽,用的就是“写意”手法。以前的刻葫芦只用针,全是线条组成的图案,他既用针又用刀,线面结合,把中国画的画法和意境糅合在雕刻中,如一幅写意水墨画。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2
关键词:东昌雕刻葫芦;传统技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52-01
“葫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而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一些葫芦工艺品,上面可能刻有“福”、“禄”等字体,寓意吉祥,这正是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便赋予了葫芦吉祥美好的寓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葫芦深受老百姓喜爱,据说在中国至少有二十多个民族崇拜葫芦,由此也可以看出葫芦的文化底蕴。
葫芦不但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宗教、艺术、民俗、神话传说等关系也十分密切,以葫芦为主题的种种意识形态,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葫芦本身是植物,但是随着历史的延续赋予了葫芦许多寓意,而这些寓意便成了葫芦文化了。
葫芦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方面,而工艺葫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葫芦又包括很多种,有彩绘葫芦、雕刻葫芦、烙画葫芦、押花葫芦、范制葫芦等,这些工艺葫芦以其做工的精巧,手法的细腻而深受人们欢迎。当今社会,由于网络、计算机、手机等各种传播媒介的应用,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葫芦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大潮中也受到了影响。人们对葫芦文化的关注度下降,市场上的葫芦工艺品也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可以说葫芦文化有些没落了。葫芦的吉祥寓意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时代不能缺失文化,葫芦文化也许无法代表整个的时代文化,却是时代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生于土地,来自民间,又归根土地,走向民间。
在此之前,也进行了一些调研,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次也是去了雕刻葫芦的故乡聊城进行调研,具置是一个小村庄,我们向路边的老人打听关于东昌雕刻葫芦的事情。在与这些老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这个村子有很多作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葫芦,这里最不稀罕的就是葫芦。我们也向老人打听了葫芦作坊的具置,找到了一家比较大的作坊。
这家作坊的生意不错,不断的有人来找老板咨询,于是我们便四处看看,这里有很多葫芦的工艺品,雕刻葫芦、烙画葫芦等,大部分的葫芦雕刻或者烙画着吉祥图案,寓意美好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很多奇形怪状的葫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镂空的雕刻葫芦,在制作过程中每一刻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成就这么一件艺术品。老板也是忙里偷闲和我们交流了一会,从老板那我们了解到这个葫芦作坊有一批民间雕刻葫芦手工艺人,大部分是年长的老人,手艺都非常好,几十年的老工夫,不过可惜,这些老师傅都不在,没能见着他们。
在这里我们也见到一位老人,他也是雕刻葫芦的手工艺人,年轻时就开始学习技艺,他给我们现场雕刻了一些图案,手法行云流水,线条苍劲有力,技艺令人赞不绝口,老师傅听了我们的来意,也是十分高兴。他说:现在雕刻葫芦的技艺年轻人学的很少,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希望你们能努力把设计做好,就能宣传这门技艺了。老人说的很伤感,他刻了一辈子的葫芦,一身技艺不能得到传承,这是极其令人惋惜的,年轻人向往浮华都市离开了,把这些珍贵技艺留在土地里,这些不仅仅是雕刻或者烙画技法,更是民间手工艺,中国传统文化。
经过几天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这个村子就好比一个大的生产流水线,村里的一部分农田专门种植葫芦,收得葫芦以后便被村里专门生产雕刻葫芦的作坊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这些作坊会请一些民间的手工艺人制作雕刻葫芦、烙画葫芦等,作坊里也有现代机器进行生产,但大部分是手工制作,制作好后,作坊会自己进行包装,对外出售。
这样的经营模式给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最近这几年工艺葫芦的市场确实不景气,像这样有收益的作坊并不多,并且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那些工艺葫芦的生产大部分被机器代替,手工技艺也只是一些年长的老人掌握,得不到继承,使工艺葫芦面临较严峻的形势。这也是我提出这个命题的主要原因,技艺不能断,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技艺之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于这些技艺如何去传承,一方面是要靠手艺人,他们是主要的传承人,还有一方面需要宣传,让人们体会到雕刻葫芦的技艺之美。从设计方面来讲,可以为其宣传进行服务,设计中要包含人文情怀,一个设计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设计中要体现文化特色,我觉得这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担当起来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我们的珍宝,我们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设计师的职责,如果设计只是为了设计,我们永远都走不远,设计要包含一定的人文色彩,要继承传统文化,为传统技艺服务,这样的民族设计才是有特色的,我们的民族技艺才能受世界欢迎。
参考文献: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3
1.题材内容的结合
东阳木雕与东阳竹根雕都是充分利用根的天然形状,对根进行研究和构思,雕刻各种人物、佛像、花鸟、山水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题材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东阳竹根雕,更是继承了传统东阳木雕广泛的雕刻题材,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以及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蔬果花卉等,经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使得动物和人物形象等都惟妙惟肖。
东阳木雕的常见工艺品有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而在东阳竹根雕艺术作品中,钟馗出游、十八应真游蓬莱、钟山夜巡、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十分逼真,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以及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东阳木雕和竹根雕,在题材内容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内容广泛又丰富。
2.雕刻技法的结合
东阳木雕是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而成的木雕艺术品,而竹根雕则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根雕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生长自然的材料,进行构思,巧妙设计和精心雕琢制成根雕工艺品。二者在雕刻技艺上均采用减法造型的雕刻手段,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东阳竹根雕,更是吸收了传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并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的工艺及风格,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有东阳木雕的痕迹。
东阳竹根雕在传统东阳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的创作奠定了必要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疏密有致、高底错落,在雕刻思路上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3.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4
关键词:石家大院;砖木石雕;文化内涵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129-03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rick and Stone of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in Tianjin Yangliuqing
ZHANG Wei-yuan(School of Artistic Desig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ianjin traditional brick and stone carving art, the brick and stone of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has a rich artistic language and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In this work,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such as the Confucian culture for country, fortune and self-cultivation, Taoism culture for simple and natural and secular Buddhism, and the time fashion of cultural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ere studied.
Key words :courtyard of the Shi family; brick and ston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rnet :.cn
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素有“华北第一宅”和“天津第一家”的美誉,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宅院为清末天津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这是一座遵循中国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典型的北方四合连套建筑,占地一万平方米,功能布局合理,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在当年民宅建筑中首屈一指。石家大院建筑的砖木石雕被誉为石家大院的三绝,是天津地区传统的典型代表,其构思巧妙,雕琢精细,寓意深刻,且无一雷同,体现了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一、体现了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一)“兴国、发家、修身”的儒家文化
石家大院砖木石雕诞生于天津崇儒兴文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之中,体现的是一条单纯、明晰的儒家文化主线,即“兴国、发家、修身”。例如,石家以营船兼粮商起家致富,有财无势,社会地位不高。为此,石家崇尚儒家处事哲学,发奋读书,试图通过读书入仕来提高社会地位,故石府建筑在砖木石中大量雕刻了儒学题材的吉祥图案。如儒家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故取孔子“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语的以松、竹、梅构成的“岁寒三友”图案,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大量应用在石府砖木石雕中。梅的“一身傲骨”、兰的“孤芳自赏”、竹的“潇洒一生”,菊的“不趋炎热”、“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梁实秋语)。此外,还有象征祥瑞之兆,表达对孔圣人无限崇敬的“麒麟吐书”(《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圣母以绣系麟之角。”)。以示书香门第、富贵吉庆的“琴棋书画”,以及被赋予“忠”、“义”的骏马图等雕刻图案等,这种以雕刻代替了枯燥的说教,表达了崇德慕贤、追求君子之道的思想美德。
石府内账房厢房上的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砖雕图案“老猴背着小猴上树偷桃,无意间有马蜂飞出蜇在猴子背上”,取“背”与“辈”、“蜂”与“封”、“猴”与“侯”的谐音“辈辈封侯”(图1),寓意封侯拜相、世代为官。另外,因狮子与太师(宋代一品官)的“师”同音,石府的砖木石雕多次出现狮子的题材,寓意官运亨通,官位世袭,如在影壁墙壁心四角均有一个狮子滚绣球图案;木雕中出现过九狮图(九世太师);石府的一对扶平石内侧图为太狮(大狮)少狮(小狮)戏绣球等。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步步高升的“平生三级”(花瓶中插有三只戟),均体现儒家文化的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官本位价值观。这些雕刻艺术品精雕细琢,别具匠心,极富韵律节奏之美,且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朴素自然”的道教精髓
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深受道教文化影响,推崇纯朴自然。我国美学素来就有“道法自然”的悠久传统。老子认为应以审美的“复归于朴”来使社会和谐。庄周的审美理想体现道的精神“朴素”,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历代的艺术家都把“朴素自然”当作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石家大院青砖素墙的建筑朴素简洁,给人以纯朴自然的美感,在充分保持材质天然的纹理和本色的前提下,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艺术,体现出材料的质地之美,形成高雅的艺术格调。例如,砖雕利用深浅协调光影变化,与自身材质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和豪放的审美特色,既融于建筑整体之中,又有空间效果。
由于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驱邪避灾、获得平安健康和吉庆祥和俨然成为石府的一大心愿。因此,院中雕刻了大量的日、月、山、川、植物、瑞兽及福字和寿字等字体变形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与道教甚至有些与道教故事或神仙人物相关。如第三座垂花门楼下的一对扶平石,其上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暗八仙”(又称八仙宝物)图案,即八仙过海里八位神仙所执的器物(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渔鼓、蓝采和的花篮、曹国舅的阴阳板、韩湘子的横笛、何仙姑的荷叶、吕洞宾的宝剑),凭借道家得道 成仙的信仰精神寓意吉祥、平安、长寿,并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再如一组从上至下雕刻着“松鼠葡萄”“凤衔灵芝”“葫芦万代”和“福寿三多”的砖雕组合图案(图2)。其中的“松鼠葡萄”图案中葡萄连珠,象征多子;松鼠尾巴长,取其长字,寓意子孙万代,繁衍不尽。“葫芦万代”图案,取葫芦与福禄谐音,又因葫芦多籽,以寓子孙满堂。加上又是爬蔓植物,“蔓带”与“万代”谐音,寓意子孙万代吉祥。“福寿三多”即雕刻着蝙蝠(蝠与福谐音)、佛手(佛与福谐音)、寿桃(寓长寿)、石榴(寓多子),象征多福、多寿、多子。所雕葡萄粒粒饱满,松鼠活灵活现,蝙蝠静止倒悬,呈现出一幅幅上动下静,动静相宜,对比强烈,自然、生动而逼真的立体画面。这种自然景观与建筑装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和独特的道教艺术魅力。可见,石家砖木石雕运用娴熟而富有理趣的刀法生成形象与空间,形成构图完整、风格统一、层次丰富、雕工精湛和气韵恒生画面,不但表达了祈盼富贵平安之意,而且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恶死为核心的信仰和以尊道贵德为根本义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力补充,将中国朴素自然的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这些流畅自然的砖木石雕艺术中。
(三)世俗化的佛教特征
佛教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盛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覆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部分领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本土佛教艺术体现的佛教精神由于受到儒、道不同宇宙观的影响,褪去神秘而走向世俗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中国佛教艺术形式。正如《中国宗教通史》说“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
佛教与建筑装饰的结合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在佛教的传播普及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也为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石府三座垂花门垂柱上采用圆雕方式分别雕刻了三个莲花图案,即“含苞待放”(花骨朵形状)、“花蕊吐絮”(莲花已开放的形状)和“籽满蓬莲”(莲花开放并已结莲子的形状),合称“垂柱联姻”(图3)。莲花纹样是最具佛教象征义的花卉图案,是佛教最重要的吉祥物和象征物,是佛祖释迦的象征。“垂柱联姻”就是佛教迈下神坛与民宅建筑的搭配,更能符合民众意愿,其祈福求利的特征已经与佛教的宗旨相去甚远,更多地体现的是石家希望四季平安、一生美满、辈辈长寿及子孙万代的宿愿。
石府还雕刻了不少佛教图案,如“佛八宝”图案,即佛教八种宝物(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各具其意,如盘长表示回环贯彻,是长寿和无穷尽的象征。在石府第一座垂花门(贵宾门)下三级台阶及垂带石上,雕刻了精美的由荷花、和牡丹花组成的宝相花(宝相是佛像的尊称,宝相花是佛教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型)图案。另外,虎座门楼两侧外面砖雕有“d”(佛祖的心印)字符相连的灯箱,取“万福连登”的吉祥谐音。这些雕刻艺术品一改宗教庄严肃穆的气息,表现的更加世俗化,象征意义更加直白和明确,体现了佛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成为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普通造物的观念行为。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是由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天人合一)、释家(彻悟)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石家大院砖木石雕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在儒、佛、道三家中徘徊,他们一方面展示了不同的美学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差异又交织构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这种中国封建社会“三合而一”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宇宙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相互妥协,又相互认可的状态,绽放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石家砖木石雕充分体现了成为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图案的特色的内容之一。
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时代风尚
清末的天津经第二次后的“开埠”逐渐成为中西两种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中心。随着天津租界大量兴建西洋风格的建筑,尤其是修缮和重建1900年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的建筑,大量引入西洋风格的建筑装饰,进一步促进了以砖雕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的天津传统建筑的近代装饰风格的形成。
石家大院的建筑装饰为追求时髦和新奇,与时俱进地采用了西方艺术的开放性和重视实体造型为主的新观念。如在石府甬道上有一座与第二座垂花门楼相连的欧式风格建筑的青砖圆券门楼(图4)。此门楼建于l911年, 砖面为追求西洋大理石的质感而打磨得非常精细,运用了材质色的明度和肌理效果强化了该门楼的实体空间效果,显示出石家的地位与气派。门楼上方有两面旗子相互交叉的砖雕,图案为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和九星旗,取国泰民安之意。圆券门上方图案为链锁如意,两个门柱上的砖雕也非常精美,加强了建筑细部刻画。充分说明当时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以内向表现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被打破,促使传统的砖雕艺术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从而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首次转型,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三、小结
石家大院的砖木石雕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艺术特色,且采取“寓教于美”的形式通过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和组合成为天津地区传统砖木石雕艺术的代表,并不同程度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情感和中西合璧的时代精神,闪烁着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光辉,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意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参考文献:
[1] 宫桂桐、韩志勇.杨柳青石家大院[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7:51-90.
[2] 王强、陈学文.中国传统砖雕的审美意蕴――以天津老城砖雕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3] 叶幼天.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5
关键词:甘肃;民间;创新;继承;手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23-0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目前幼儿园活动具有明显地方特点和利用本土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这种情况比较欠缺、匮乏,同时对具有多年传统的家乡手工艺知识缺乏了解,使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认识家乡文化、爱家乡的教育活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为了探索适合幼儿操作发展的手工艺术,更好的继承及创新,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我园进行了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对《甘肃民间手工艺术在幼儿园的继承与创新》的课题研究,一年来,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其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题组成员筛选选择出了适合幼儿可操作的甘肃民间手工艺术,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教育研究,在继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出适合幼儿可操作的手工操作艺术活动。并按照不同年龄组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小班从感知甘肃民间手工艺术教育入手,掌握基本的手工材料操作技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中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民间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简单的艺术创造;大班在获得初步的民间艺术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熟练操作材料,注重对幼儿精细动作的培养与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我们的研究活动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探索出适合幼儿园
开展的民间手工艺术
如:微雕葫芦工艺。欣赏、发现并描述出雕刻葫芦的特点。在葫芦上利用线条、纹样进行装饰,利用水粉颜料、水彩笔在葫芦上作画,掌握在立体物体上作画的技巧和方法。继承了在葫芦上可以装饰的功能,创新适合幼儿立体绘画的方法,对幼儿来说雕刻还有困难,所以先让幼儿学习有规律、错落有致的黑白和彩色图案装饰。
麦秸秆画。教师们继承了麦秸秆可以用来做装饰画,作出的画别具特色这一特点。幼儿先在纸上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再按图形要求,剪出麦秸秆长度进行粘贴,最后将粘贴好的几何图形进行拼摆、粘贴形成作品。
脸谱。老师们搜集了脸谱剪纸、模型、挂件等,让幼儿欣赏,认识红、白、黑三种色调的脸谱,并能区分人物性格。让幼儿对民间艺术脸谱产生喜爱。那如何让脸谱在区域活动中很好的开展,让幼儿能更深入的认识、了解脸谱呢?老师们加以创新,先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脸谱模型进行拓印,然后用水彩笔或油画棒进行脸谱涂色,用纸浆在脸谱纸板上简单粘贴,并学会用不同材料豆类、碎纸片、米类等粘贴,掌握初步对称以及色彩的搭配,最后制作立体脸谱并进行装饰、游戏。
手工绣花鞋垫。欣赏绣花鞋垫图案的对称、色彩鲜明、制作精细的特点。首先利用老师提供的各种图案、几何图形粘贴,掌握对称的特点,然后在鞋垫上用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绘画及装饰,并在鞋垫上拓印出图形,最后学习用毛线穿出各种几何图形。
庆阳香包。认识形状、颜色其作用。教师让幼儿先用折、画的方法,折叠出香包的形状,然后在香包上有规律的涂色及用粗线缠,学会紧密地排线。大班幼儿能够用剪刀剪出不同的图案进行装饰,会用粘、绑等方式制做各种香包,会在布上勾画印出各种图案,缝在香包上,最后能自己用针线缝制一个香包,并将其用珠子、亮片等装饰。
砖画。让幼儿感受砖画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教师选择了瓷砖、地板砖让幼儿运用水粉颜料作画,掌握在这两种材料上作画的技巧。在创新上,教师废旧利用,又用废旧编织袋洗净消毒后,让孩子在上作画,以此丰富孩子对材料的感知。
黄河石刻。让幼儿欣赏风格各异的石刻艺术品。如:圆雕、浮雕、透雕等。教师先让幼儿学习在石头上涂色,然后进行底色的装饰,练习平面的构图,逐步学习立体构图,进行小型石头的拼摆、粘贴和造型。
二、创新甘肃民间手工艺活动材料
老师们根据幼儿操作的特点,对某些材料进行拓展、更换和增添,以便更适合幼儿操作。
第一、从民间手工艺术活动材料方面拓展。根据幼儿的需要,拓展材料。如民间剪纸:我们选择多种不同质料的纸,让幼儿剪出来的剪纸更具特色。脸谱:教师用纸浆、豆类、米类等粘贴脸谱,使其呈现立体感。麦秸秆画:麦秸秆本身较细,教师就想办法用玉米秆皮替代了麦秸秆,这样,材料既好操作又不影响作品效果。
第二、从民间手工艺术活动材料上更换。在提供材料时,如果存在不安全、不方便的因素,不适宜幼儿方便操作的材料予以更换。如:雕刻葫芦。如果用刻刀雕刻,有一定的危险,就换成了用水粉、水彩笔绘画来装饰。砖壁画:为了便于幼儿操作,选择了瓷砖、地板砖等废旧材料,既节约成本又易操作。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6
关键词:漳州水仙花;水仙花雕刻; 高雅; 独特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45-02
一、绪论
世界水仙属的所有植物中,只有中国漳州的水仙花不仅形美色优,香气怡人,还能够通过对其鳞茎的雕刻来改变生长姿态,因而享誉世界。近年来,漳州市政府对水仙花养殖与保护以及水仙花雕刻艺术的传承发展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制定政策帮助扶植水仙花特色农业发展,也成立漳州水仙花协会,以传承水仙花雕刻技艺。
本文将对漳州水仙花的雕刻原理、方法,造型分类以及艺术欣赏价值进行探讨,介绍现今漳州水仙花种植雕刻的情况与问题,希望能对水仙花雕刻这一传统技艺的宣传尽自己绵薄之力。
二、水仙花的分类及种植
漳州水仙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漳州三宝”之一,同时水仙花还是福建省的省花和漳州市的市花。漳州水仙花有两个品种,一种单瓣花,花瓣白色,副冠金黄色,即“金盏银台”,俗称“酒盏水仙”;另一种为重瓣水仙花,花瓣褶皱,无杯状副冠,即“玉玲珑”,俗称“千叶水仙”。
漳州水仙花产地位于距离漳州城外西南5公里的龙海市九湖镇圆山东麓的琵琶坂下。这里向阳、遮荫皆有,冬暖夏凉,水源充足,加上地下有温泉保持恒温。松软的砂质土壤同样有利于水仙花的生长。
这里的花农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们严格掌握时令,采用三年放种和人工的方法。培育出来的水仙花鳞茎肥大,花多质优,香气浓厚。
三、刻原理及方法
(一)原理
水仙花的鳞茎球、叶片和花梗,经过削刻之后伤口能自然愈合并且继续生长。但细胞组织被破坏后,叶片、花梗被削刻的一端生长受抑制,造成畸形发展,使叶片扭曲。艺术家们根据这个原理削刻叶片、花梗的位置,创造出形象各异的造型。
(二)工具
水仙花雕刻有一套专业的工具,包含尖口、平口、斜口、圆口等形状的雕花刀,以及镊子、剪刀等辅助工具。
(三)基本雕刻方法及步骤
1、净化:剥去鳞茎球上的褐色表皮,枯根,以及附带在根须上的泥土杂质
2、开盖:从芽体弯曲的那一面动刀,沿根盘一至一点五厘米左右的地方刻一条弧线,沿线朝球端剥掉鳞片至全部芽体显露出来。
3、疏隙:把夹在芽体间的鳞片刻除,使芽体间空间增大。
4、剥苞:用斜口刀把芽体露在外面的芽苞剥掉。
5、削叶: 根据造型要求将叶片削去一部分,从叶片顶部向基部顺削。叶片若削到底部,可以用刀剑顺势往球基刺一刀,可以让后面长出了的叶片也随势弯曲绳子,叶片也不会疯长过长。
6、刮梗:根据造型需要,在花梗上刮掉一点表皮。
7、雕侧芽。
8、修整:雕刻完成之后,还要把所有的切口修剪整齐,使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防止碎片霉烂而影响花球。如果要花球展开生长,要有规律地剖开底部的鳞片。
水仙花雕刻完成后,将雕刻过的鳞茎刀口朝下浸入水中三至四天,伤口表面的粘液用清水冲洗干净,待伤口愈合后,即可放入盆中水养。放入盆中的水仙花先在阴凉处养两天后可以放在阳光充足处。
四、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造型分类
(一)传统具象造型方法
传统具象造型中常见的有禽类造型、兽类造型、蔬果花卉造型和生活器具造型等。如人们喜爱的鸡、鸭、鹤、孔雀、天鹅、牛、羊和寓意吉祥的蟾蜍、葫芦、桃李、莲花等,既贴近生活,又有吉祥寓意。
(二)搭配特殊造型花器和道具的造型方法
在花器的选择上,艺术家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广口瓷盘或陶盆,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盆、瓶、杯、壶、钵,甚至鱼缸和海螺,搭配形状特殊的怪石,两者相得益彰,给水仙花造型提供了新的趣味与美感。
(三)大型水仙花组盆雕塑造型方法
在公园、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水仙花们往往组合成大型的组盆雕塑,如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宝塔等造型吸引人们的视线。也有与当年相符合的十二生肖造型,使人们在寒冬的街头更添春意的温暖。
(四)着色水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红色是“喜庆之色”,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人将无毒的颜料如“胭脂红”等稀释后注射入花梗中,使水仙开出红色花朵,温婉中更添活泼。
五、漳州水仙花雕刻的文化韵味和艺术内涵
(一)色彩素雅,馨香暗涌,清丽脱俗
漳州水仙花莹白的花瓣,金黄色花蕊,搭配青葱的叶片,正是金玉之色,而有此颜色的水仙却犹为清雅。水仙花盆景与宋元以来“文人画”讲究情趣与意境不谋而合,青、白、黄三色搭配青花、白瓷或紫砂的花器,娇而不媚,素而不空,自然色彩同人工造化协调相容。
(二)别称雅致,运用广泛
人们以水仙花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诗歌、散文、童谣等文学作品,也有雕塑、绘画、工艺品、装饰纹样等艺术成就。宋朝诗人陈良傅用“粹然金玉相,承以翠羽仪”赞美水仙花的品质特征。也出现了许多精于描绘水仙的画家,如赵孟坚、吴昌硕,及近现代的张大千、朱屺瞻等等。
水仙花还被广泛运用到插花、鲜切花等邻近行业中。多种多样的水仙花艺术作品也丰富了水仙文化的多样性。
(三)雕刻技术精湛
水仙花雕刻是把有生命的植物,不露痕迹地雕琢成为同样鲜活的艺术品。可以说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是“破坏中重生的艺术”。有经验的雕刻艺术家往往只需数刀,就能改变水仙花自然生长状态,使之按照艺术家的设想进行改变。对花梗、叶片进行适量刮削,甚至伤害球基使后面生长出来的叶片、花梗也能蜿蜒曲折,独具风情。
(四)造型优美,气韵生动
水仙花雕刻的造型, 并不苛求形象的全貌,但表现的物象,主要体现主体的特色部分,与之基本相似。在联系景观的雕刻作品中,艺术家们以石为山,以叶为树,时而还搭配人物等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在搭配和摆放的时候参考国画的构图方式,注重“经营位置”,整个作品中有主有次,有高有低,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加以夸张变形,寓意深远,引人遐思。
六、漳州水仙花的种植和雕刻艺术的发展现状
漳州水仙花种植存在花期短,成熟周期长,工序多,价格低,收效慢,部分花农没有足够的前瞻性等问题。但借助特点的水仙花雕刻艺术,漳州水仙花从新的方向正在稳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评选出一批优秀的中国水仙花雕刻师。2006年,漳州水仙花爱好者和雕刻艺术家们在龙海九湖镇成立了漳州水仙花协会,每年漳州的水仙花雕刻艺术家们都通过展销、开设培训班、光盘书籍传播和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向海内外水仙花雕刻爱好者教授雕刻方法与技巧。
现代的水仙花销售将雕刻好的水仙花鳞茎包装后销售,可以很好地帮助普通消费者培养姿态优美的水仙花,也对水仙花雕刻艺术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成为水仙花销售的一种新的模式。在网络交易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花农尝试通过淘宝网等网络交易平台,推广自家的商品。2005年,漳州水仙花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1年3月举行的漳州市第十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中提交的《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漳州要发展成为“生态名市”,建设水仙花主题文化公园,“以3000亩水仙花保护耕地为基础,规划建设水仙花主题公园,推进水仙花品种的核心产地的保护与开发。”
七、结语
水仙花不仅为漳州人民带来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广大花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到岁末年初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在家里摆放一盆含馨吐蕊的水仙,她就如同一张名片,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美丽的家乡漳州。人们用水仙花来馈赠亲友,表达感情。身处异地的漳州游子,将水仙花视为思乡的精神寄托。水仙花雕刻,同漳州水仙花并存,共同构成了不断发展的漳州水仙花文化,并且传播海内外,同所有心中存在高洁信仰的人们一起,迎接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