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雕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松树的雕刻方法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1

西瓜盅的雕刻大体步骤是:选料一构图一推出盅体与盅盖的分界线-雕盅盖-雕盅体-雕底座一合拼。用来雕刻西瓜盅的西瓜一般应选体圆、光滑无黑斑的。而西瓜盅所刻图案应以实际情况而定,例如用以祝寿应刻:仙鹤、松树等;而婚礼则应雕刻龙凤之类的图形。雕刻的手法可采用凹凸并用的方法。在具体雕刻时,用刀要轻,切勿大刀阔斧,可选用细纹刀推轮廓,然后仔细雕刻。雕刻在盅体上的图案应清晰,并且选材应新、奇,才能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觉。下面具体介绍两种西瓜盅的刻法。

一、西瓜盅的阳刻法

1.选一圆形青皮瓜或黑皮西瓜洗净之后,用圆规线绳画出盅盖与盅体的分界线,然后用圆口刀推出刻线(图1)。图中黑色部分为留瓜皮部分,白色部分为去瓜皮部分(以下瓜盅图也是如此)。

2.在盅盖上刻出排列整齐的花瓣,花形可自选。

3.将斜口刀或方口雕刻刀在分界线中间直插瓜内,分开盅体与盅盖,将分界线处刻成均匀的三角齿状,刻时注意每个三角形的大小要一致。

4.用圆规在盅体上画几个大小相等的圆圈,再用圆口雕刻刀雕出圆圈。

5.在圆圈内作图,图形可自选。刻时注意刀法,一般先将图案用铅笔画在瓜皮上,再用刀刻出。

6.除去盅体圆圈外的瓜皮,同时将西瓜里面的瓜瓤去除即可。

二、西瓜盅的阴刻法

阴刻法与阳刻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以瓜皮为底,绿色为主调,见图2。

三、西瓜盅的底座

在西瓜上选一段(呈圆台状)并在瓜皮上刻出花纹即成底座。将瓜盅放在底座上(见图1、图2的底座)同时拿下盅盖,剔出瓜瓤即可。

四、西瓜盅的运用

1.什锦西瓜盅

原料:橘子100g,菠萝100g,红果100g,南芥100g,鸭梨100g,红樱桃50g,果脯50g,水发莲子100g,肥桃100g,西瓜瓤200g,西瓜1个(约2 kg,另找半截作盅垫),白糖200g。

制法:①先将西瓜洗净,按西瓜盅的刻法刻好瓜盅盖、盅体和盅座后用清水洗净后,再在沸水中烫过,晾凉后,暂时放在冰箱内备用。②菠萝、鸭梨、果脯、南芥、红果切成1cm见方的丁,连同橘子、莲子、银耳均用沸水焯过,放入炒锅内加白糖和水烧沸,撇去浮沫,倒入盆中晾凉后连瓜瓤存入冰箱中。③取大平盘1个,将盅座放在盘内再将盅体放在盅座上,从冰箱中取出加工好的各种材料及瓜瓤舀入西瓜盅内,盖上盅盖即可。

此菜为清凉爽口的甜菜,为夏令佳品。

2.八宝西瓜盅

原料:雪梨3个,蜜樱桃30g,莲子50g,百合15g,薏仁15g,糯米75g,瓜片50g,桔子30g,玫瑰50g、冰糖250g,圆西瓜1个约2kg(另找半截作瓜垫)。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2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城西北4公里洛河西岸的康店村,建于明末清初。庄园分住宅区、作坊区、饯房区、饲养区、金谷寨和祠堂等6个部分,建筑面积达6.34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群。

    明清时期的砖雕广泛地用于建筑门楼、门罩、影壁、墙体的装饰。砖雕制作方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也有灰塑、模印的做法。大型的砖雕作品由多块小青砖雕成,再拼接镶嵌于墙面,形成一种“壁龛”式的特点。如康百万庄园里与寨门过洞相对的照壁“福、禄、寿”大型砖雕,画面层次较多,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图一)图中的松树、祥云和山石衬托出“福”“禄”“寿”三个神仙人物神采飞奕、活灵活现的形象,活泼可爱的顽童增添了画面生动感,充满了生活气息,影壁下方的“暗八仙”连续图案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这些表现形式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饱浸乡风民俗的、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民居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柱、粱、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一定的美化,以便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建筑木雕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额枋、雀替、撑拱、门牖、垂花、斗拱、匾额等外檐构件处更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康百万庄园众多精美的木雕中,匾额、楹联和门楣题字与建筑的联系显得更为密切。其特点一是数量多,仅木质匾额现存有20多面;二是制作精、书法美;三是文意广。如制作于清朝同治十年的“留余匾”可谓牌匾中的精品。(图二)牌匾形如一面旗帜,白果木雕,烫金面,阴刻字,因题首篆书是“留余”二字,故名“留余匾”。匾文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3

几百年来,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还涌现出许多制作笔筒的高手、明代嘉定竹雕家朱鹤和清初的吴三潘是明末清初制作笔筒的高手,他们的作品有许多被选进宫内,供皇室人员玩赏。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吴三潘《东山报捷图》笔筒,就是作者首创薄地阳文竹刻法,直接移用到木刻之上的―件稀世之宝,被誉为“中国古筒之冠”。到了清简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许多供皇室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曾用玉雕镂出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并刻上皇帝写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笔筒的造型大同小异,但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紫砂等。若细分仅竹木质就有紫檀木、花梨木、黄杨木、鸡翅木、瘿木、榉木、竹根、树根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单色釉等。所以,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在艺术市场上,笔筒尽管不属于拍卖会上的主角,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成为海内外各大拍卖公司拍卖会的常客,像富比和佳士得,国内北京翰海、中国嘉德、西泠印社等都会在拍卖中专设笔筒文玩的专项。上拍以瓷质、玉质、木质、竹质的笔筒居多。不过价格以瓷质和玉质的最高,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不少瓷质笔筒的价格已过百万元。近几年,瓷质笔筒的价格大幅攀升2005年10年23日,―只清雍正仿木纹釉墨彩山水高士访游图笔筒现身香港苏富比秋拍。这只估价为6.36万至9.54万元的笔筒,在买家的争夺中成交价―直攀升到2209万元才闻槌音。在2007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清乾隆珐琅新“西洋仕女出游”图笔筒获价23609万港元;而在2007年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受到各路藏家的青昧,不少藏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被一位藏家以6752.75万港元收入囊中,此价格不仅创下笔筒拍卖的最高价,而且也是文房用品拍卖的最高价。在佳士得同场拍卖会上,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笔筒以5408.7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玉质笔筒和白玉雕刻的世界纪录。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4

图3,真柏(Juniperus Sabina),63cm,捷克共和国盆器。

此株真柏的设计工作自1998年开始,运用了三种主要的造型方法首先,进行了四次的换盆作业,特别注意要选择适合的盆器来容纳长的主根。真柏的换盆过程一定要特别小心,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植株的死亡,之后她每两三年就进行枝条结构的重新创作,藉以改善盆栽整体的设计,第三,她也以舍利干雕刻的方式,使舍利干和水线的呈现,与整体设计相称,藉由这些技巧的运用,创作出树干动势、叶态、舍利干和外露根部的和谐感。这株盆栽于2006年意大利展(l.a menzlone di merito UBI)中脱颖而出,获得肯定。

图4,五叶松(Pinus Pentaphilla),32cm,日本盆器。

1994年,当派翠两亚开始创作这株盆栽时,她经验尚浅,更不愿意花太多钱在盆栽上。但是这株五叶松(Pinus Pentaphilla)美丽的针叶的色泽说服了她,不过枝条仍然太过幼嫩,而且许多枝条上的叶态不够丰足,花费了许多年精心栽培,并重新创作造型加以摘心作业,终于创造出松树的自然强壮的树势,这株盆栽于2002年时获得UBI荣誉奖。(Honorable Merition),这样的奖励对原本平凡无奇的植株而言真是喜出望外的收获。

图5、6,这株香桃木盆栽(Myrtus Communis)的创作工作自2000年开始,当时植株高度要此创作后高许多,并有许多细长的枝条,她先进行数次大幅度的修剪,一方面创作平衡的树形,另一方面强化枝干的生长,她以金属丝整理造型、合宜地修剪并摘芽,重视盆栽养护并细心的浇水和施肥,使得本株盆栽得以开花和结果,非常美丽。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5

旅顺博物馆馆藏漆器百余件,主要以明清漆器为主。其来源广泛,主要是通过上级拨交、民间征集等途径收集到的。1954年至1959年,国家文物局指示北京故宫博物院向旅顺博物馆调拨珍贵的宫廷文物200余件,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明清宫廷漆器。在此基础上,又多方收集民间漆器文物,形成了漆器收藏的现有规模。

近日,旅顺博物馆从馆藏百余件漆器中遴选出部分精品,推出“明清漆器精品展”。其中以雕漆为主,此外还有螺钿、填漆、描金、戗金等类别(图一)。

明清时期常见的漆器可分为一色漆器、罩漆、彩绘、描金、填漆、堆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共14类。明清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十多种髹饰方法的结合,它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装饰题材异常广泛,常见的题材有花卉、鱼虫、鸟禽、翔凤、云龙、山水人物、神话传说以及寓意吉祥长寿等内容。

秀丽典雅、色泽鲜艳的

明清剔红漆器

1、明代剔红漆器

剔红,即雕红漆,属于雕漆的范畴。始于唐代,制作方法是以红漆在胎骨上一层层髹涂,每涂一层必须阴干,如此反复直至数十层,然后在其上面雕刻花纹图案。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由此可见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剔红漆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高峰。

明永乐剔红牡丹圆盒(图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口直径18.7厘米,高6.4厘米。此盒呈圆形,平盖,木胎,子母口扣接。通体髹红漆,漆层较厚。盖面雕五朵盛开的牡丹花,问缀以花蕾、枝叶;外壁装饰牡丹、月季、等图案。盒内及底部髹黑色光漆,底部边缘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单行款。此器造型秀美,色漆光亮。有条不紊的布局章法与精细严谨的工艺,充分表现永乐时期高超的制作水平。

明代永乐时期的剔红漆器,堆漆肥厚,刀工圆润丰腴。花卉禽鸟,云龙缠莲,往往密不见地。或稍露空隙,而无地可容锦纹。更有同一花卉,双层重叠,各自成章,穿枝过梗,或显或藏,耐人赏析,构图之精,令人叹服;山水人物,多分刻天、地、水三种锦地;盘盒周匝,或雕仰俯四季花,或雕香草边,浑厚工巧,兼而有之。

永乐朝三次赏赐日本国王的礼物中,都有剔红器。经过官方的赏赐及商品的输出,元、明雕漆对日本的髹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剔红花卉纹圆盒(图三),明代(L368――1644年),口直径6.43厘米,高2.8厘米。此盒为圆形,启盖始分上下。通体髹红漆,盒内髹黑光漆。盒面上一支三朵盛开的花卉旁衬托着含苞待放的花蕾,在繁茂的枝叶映衬下铺满整个盒面。这件剔红圆盒漆色光亮温莹,刀法深峻圆润,雕工精细,堪称佳作。

明剔红荔枝纹圆盒(图四),口直径7.49厘米,高3.625厘米。此盒为圆形,子母口扣接。通体髹红漆,盒内髹黑光漆。盖面中心满雕荔枝,叶茂果丰,在果实上雕不同的锦纹以突出其立体效果;器壁满雕折枝花卉,花筋叶脉清晰生动。此盒漆层肥厚,刀工圆熟、枝叶翻卷自如。

明剔红凤凰牡丹长方几(图五),长4l厘米,宽28.7厘米,高13.5厘米。此几案面呈长方形,束腰、鼓牙、弓形腿,外圈足。通体髹红漆,案面以盛开的牡丹花衬底,上压一双凤凰在花丛中展示飞翔、嬉戏,凤凰全身剔刻出细若刷丝的羽毛;牙面、腿足上满饰花卉。此几刻工精细,漆面磨光圆润,是明代剔红漆器中的精美之作。

2、清代剔红漆器

清代剔红漆器颜色较明代鲜红而色滞,图案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除继承明代的山水人物、云龙翔风及花卉鸟虫图案外,又涌现出波涛中的鱼、龙、海兽等图案;尤其是乾隆皇帝雅好古器,以至复古仿古器大盛,因而推动了崇古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的盛行。器形多模仿瓷、玉器以及古青铜器造型;花纹多在满刻的锦纹地上加刻诗文词句。

乾隆款剔红云龙纹圆盒(图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口直径15.4厘米,高7.2厘米。此盒为圆形,通体髹红漆,漆层较厚。圆盒上、下图案一致,在厚达数十层的红漆上剔刻云龙纹。苍龙双目圆睁,须发飞动,身驱翻腾。波涛剔刻成无数的旋涡状,似被龙搅动所致,极富动感。盒内髹黑色漆,内底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直款,盖里中心刀刻填金“云龙宝盒”双行器名。清代乾隆时期漆器以上下对应款为佳,此器对研究清乾隆年间剔红工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乾隆时期的雕漆,融合了明代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义有所创新。在技法上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刻必精细,而且是无处不刻,越刻越细,运刀如笔,刀工锋棱清楚有力。

清剔红开光松鹿卷足长儿(图七),清代(1644―1911年),长107厘米,宽54厘米,高35.5厘米。此几为长方形,表面髹红漆,两侧卷下为足。几面开光内雕古松树,树下有一仙鹤与鹿回首对望,两侧开扇形,开光雕饰花鸟纹。几背髹黑漆。此几髹漆肥厚,无处不雕,充分显示出清代髹漆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流转自如、沉稳恬静的剔犀漆器

剔犀,属于雕漆类。始于唐代,兴于明代,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种类。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多以红黑两色为主),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斜剔出回纹云钩等图案花纹,在刀口的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这种独特的效果粲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

清剔犀云纹长方桌(图八),清代,长69厘米,宽36厘米,高22.3厘米。此桌为长方形,平面束腰,四足弯弓内敛。通体髹黑漆,露出红漆线五道,周身为剔犀云纹。桌面及腰部间饰卷草纹,中间饰如意云头纹。漆层中搀入的若隐若现的精灵般红色线条,在黑黝黝的底色漆中游走,真有一种宛若昙花一现般的动人之处。此桌剔工豪放自然,纹饰大气酣畅,刀法流畅,漆质光润,为难得之作。

剔犀云龙碗(图九),清代,直径21.2厘米,高10厘米。此碗为银胎,深腹。通体髹黑红相间漆,外刻如意云纹。器底断纹均匀,器足对称规矩。凡漆器之中剔犀最具沉静之美,纹式虽比较单一,但由于其翻转连续的图案,流 畅的刀功,即使单纯的图案也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纹饰细腻、色调和谐的螺钿漆器

螺钿是用贝壳作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的。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厚螺钿,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是贝壳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色彩光泽的薄片,按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漆器上。

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唐现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于漆器表面,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清螺钿八宝葵花式攒盒(图十).清代,直径39.5厘米,高8.3厘米。此盒为木胎,呈葵瓣形,子母扣接。通体髹黑光漆,盒盖内髹红漆。盖面图案均是将贝壳片经过加工处理后,镶嵌粘贴于器物表面,经打磨而成。盖面正中嵌“吉庆有余”图案。四周缠枝莲分承、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件佛家宝器。盖缘环以灵芝云纹修饰边框。立墙嵌缠枝莲纹。攒盒内置九盘,正中盘内嵌“五福捧寿”图案,周环八盘内各嵌葫芦、温凉扇、横笛、鱼鼓筒、本笊篱、阴阳剑、花篮、七洞箫,寓“八仙庆寿”之意。贝壳呈黄、赤、白等莹光变化,各色之间相互交相辉映,与黑漆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洋溢着吉祥、福贵的气氛。

这种以物寓意的吉祥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吉祥图案的综合运用,使整个画面意韵自足,赋予图案丰富的含义,使作品更加成熟丰满。

清螺钿山水人物插屏(图十一),清代,高30.4厘米,宽12.6厘米,厚0.4厘米。此插屏为竹木质。屏风与架均为螺钿工艺制作。屏心分为正背两面,正面镶嵌云山楼阁山水人物等自然景色;背面镶嵌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潮来。”下部圆形内框嵌花草纹饰。此插屏通过作画题诗的完美结合,将人们对春天挥之不去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

座屏主要流行于明清两代,它的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大者高3米有余,一般设在室内当门之处;而小的只有20厘米,通常置于桌案之上,用来遮挡砚池,使得墨汁不易被风吹干,所以也叫砚屏。座屏一般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套环板和抱鼓墩组成,屏心分为正背两面,正面多以木雕、石雕、牙雕镶嵌,内容多为山水、人物和风景等;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者是素板。座屏集诗情画意于一身,装饰手法繁复,画面华丽多变,线条和谐流畅,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受到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雅致凝重、细腻温润的填漆漆器

填漆即填彩漆。其制作方法是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后,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纹,干后磨平,因而其表面是光滑的。填漆与雕漆不同,它不用加金的方法勾纹理。

明填漆菱花形几(图十二),明代,长43.9厘米,宽28.9厘米,高17.3厘米。此几为木胎。通体髹朱漆作地,填彩漆细钩纹饰。几面正中雕一持杖的老翁,其神态安详,前有一童持琴侧身回首凝视,二者均立于小桥之上,人物刻画如生。河中泛有渔舟,河对岸山上有一亭。桌面边缘均饰回字纹。桌腿呈大s形,腿端外翻,均刻有缠枝牡丹。此器形制精巧,漆色温润,雕工细密,为明代填漆之佳作。

灿如锦绣、富丽堂皇的雕填漆器

雕填漆器,数量之多仅次于剔红漆器。其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划出阴文线,并细勾出花纹上的纹理,在线内填金。明清时期的雕填器,有的花纹是刻后填色漆而成,有的花纹是用彩漆画成的,也有一器之上填、描兼用。《髹饰录》根据二者不同的做法,分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

清代填漆戗金云龙菊瓣盒(图十三),清代,直径45.8厘米,高19厘米。此盒为木胎,呈菊瓣形。通体髹朱漆作地。盒盖中心绘一飞龙,周围环绕八条小龙,盖面的边缘环以回字纹;每一菊瓣形立墙内又绘一条小龙,间饰如意形云纹及火焰纹。盒面下方绘有16组山、海、蝙蝠的图案,意思是“仙山福海”,寓意吉祥如意。空间布满如意形朵云。每条龙均呈戏珠状,赤青龙为五爪,龙身作双s形游走势,与之相对应的盒底立墙饰寿山福海和如意状朵云。这件果盒漆面光滑明净,刀法刚劲挺秀,戗金技术极为熟练,游龙细鳞卷尾,点缀骨朵云,把幻想的龙刻画成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灵和帝王天子的化身,表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漆器的戗金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针刻。其作法是用特别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填漆后再填金,银粉。填金的称之为戗金,填银的称之为戗银。明清时期戗金工艺已非常成熟,此件填漆戗金云龙菊瓣盒的填漆戗金技巧,各显清代漆器工艺的高超水平。雍容华贵、威严显赫的描金漆器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其制作方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上去。以黑漆作地的最常见,朱漆地次之,其他漆地的较少见。

松树的雕刻方法范文6

一、充分了解和认识树的基本形象特征

盆景的表现对象是自然界真实的树木景观,它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和基本的艺术实践要求,作者要首先对自己的表现对象进行深入、仔细的观察研究,并与之深入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审美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认识过程,作者将表现对象的真实形象特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提炼,最终将经过审美分析的对象进行选择。

大自然造化的树木有千万种。形态各异,美不胜收,但它们是同类物种,基本形象特征是有共性的,根、干、枝、叶组成了一棵树。根部生长在地面以下的土壤中,坚实的根盘联系着高大的树干,树干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盆景术语称树干的过渡),然后分出枝干、枝干由粗渐细以次过渡到小的枝干(枝的过渡)。树叶有大有小、形状各异,花果千姿百态。树木种类不同,但各有天性、各有形状特征。树皮、树叶、花果的性状差异很大。它们对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盆景家在观察树木时不但要认识它的外在象形特征,还要充分了解该物种的内在的生理性能。例如,植物的生理构造,皮层、生发层、导管层、木质层等部位的纤维构造特点和生理机制。树木生长对环境、湿度、光照、土壤结构、营养元素和PH值的要求等知识。对树木的综合知识掌握的越多、认识的愈深,这对盆景的选材、造型技法的实施应用,种植方法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知识。就盆景选材来讲它实际上是作者综合知识的体现。

二、对盆景素材的基本条件要求

确切的说,树木盆景的艺术表现是择取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可以表达作者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的树种为对象。这些鲜活的树木,有的是以观叶为主,有的花、果俱佳,有的是树皮肤色、形状好。还有的是经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后的木质风化现象显的极耐观赏。树的形象更是各有姿态。一般来讲,乔木的树干性直、古老树形象高大,有的端庄大方、有的舒展豪放,各显神采、各有气势。灌木树的树型矮小,枝干多而形状复杂,如有奇特怪异之象使人惊叹不已。面对众多的树种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品种才适合制作盆景呢?

(一)、盆景素材对品种的要求

“小中见大”是盆景艺术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手法。在咫尺盆钵之中种植树木并施法造型,那么对树的实际尺度大小就要有一定的限制。限制树的大小尺度并不是难题,难的是我们对真实树象的审美要求。树虽不大要具备古老之象,要有自然大树的姿态和气势,树干的粗细过渡比例要自然协调。树叶的大小、形态不但美观耐看,而且叶性稳定才适合造型表现。如果叶形过大,它与树木的整体比例失调就不适宜制作盆景。目前,我们常用的杂木类树种有:榔榆、雀梅、枫树、榕树、九里香、福建茶、红果、朴树、柽柳、小叶女贞、对节白蜡、鹅耳枥、瓜子黄杨、博兰等几十个品种均为小型树叶,其中有的品种成为公认的优良品种。柏树常用的有:圆柏属、刺柏属、侧柏属的一些品种。如:国内的桧柏(圆柏)该品种变异较多,由于是两性叶故也有刺柏之称。引进品种有日本的“纪州真柏”、“系鱼川真柏”(为日本的高山圃柏品种)、“台湾真柏”(为圆柏品种,原产地目前不清楚,最近在国内发现有150年树龄的传世圆柏盆景与台湾真柏品种相同。另外,在浙江地区有批量园艺培植的盆景素材,树龄在30年以上)。缨珞柏、杜松为刺柏属的品种。缨珞柏为我国常用品种。侧柏为独属独种,国内现已广泛应用。常用松树有:日本五针松,其针叶短小、品种多,是经久不衰的至爱品种。黑松、赤松、黄山松(天目松)、马尾松都是优良品种。针叶各有长短,但可以通过人工短针法将其变短。罗汉松又分为大、中、小叶多个品种,其中以小叶为佳,它是国内人气较旺的树种。我国南方广东一带则以海岛产的长叶罗汉松为贵。松与柏是我国极具文化内涵的名树,自古到今它都是制作盆景的首选树种。观花和观果的树种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杜鹃,其中以夏鹃为佳。它叶形小色泽好看、花色品种多,因此国内外都是热门品种。梅花是我国的名花,制作盆景它是以树干和枝的变化来反映古梅的特征,加上花的魅力特别诱人。海棠也是优秀的观花品种,常用的有贴梗海棠、日本海棠、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冬红果海棠既能观花也能观果也是好的树种。其次还有观花的迎春、迎夏、金雀等品种。观果的品种有金弹子、老鸭柿。老鸭柿有不同形状的果实,秋后极耐观赏。日本人从我国引种制作盆景已有三十年左右,现在是极具人气的观果树种。我国南方近年来引用红果制作盆景也受到众多爱好者的青睐,已故陆学明先生的红果盆景最具艺术表现力。其它还有北方的石榴、木瓜、枸杞子等观果树种。

在选择品种时除了重视叶、花、果的性状以外,还要善于观察树皮的性状、色泽以及不同树种的木质结构特点等。不同的树种,其树皮的形和色都有所不同。就松树来说:五针松、黑松、赤松、黄山松、马尾松其鳞皮的大小、厚薄、颜色看起来似乎一样,实际上还是同中有异,行家一眼就能识别出来。观察这些细节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鉴别品种,它还是盆景审美的一个主要内容。一般来讲树皮苍老、极富年代感者为佳。松的鳞皮结构紧密、层数多有纵裂者为上乘。榕树的皮色十分讲究,将它培养出老树相来十分困难,具备古老树相的榕树价值倍增,皮层光润透出绿色者为嫩皮,其资格年轻价值不能与前者并论。每个树种的皮色和结构都有它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谁高谁低只有欣赏者用审美的眼光去识别定论。不同的树种木质结构也不相同,同样的树种,不同树龄时期其木质结构也不一样。一 般来说稚嫩年轻的树木质结构疏松,俗话说“筋少肉多”。老龄的古树木质结构排列紧密,致密度越高木质越硬。如果木质结构含油脂和色素量大,它的纤维坚韧度和比重就高。像柏科植物的圆柏、刺柏、侧柏的纤维细胞就是油脂性的。松树类的木质也含有大量的油脂,它的纤维粗致密度不如柏树,有软有硬,针叶和果实都有树脂道,油脂都具有流动性,它的耐腐蚀性比柏树要差的多。柏树的老化木质耐腐蚀,在自然环境中老化的柏木经千年不烂,故有“千年松万年柏”之称,世人称它为长青、长寿树种,用来比喻人的精神能够永世长存。现今我国具有千年以上的老松、古柏都特别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与自然界的树木有不解之缘,先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树木并与之求得和谐共存。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强化传统树文化的审美观,在盆景的审美和创作表现上展现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要认识基本树型的生成原理

树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它的生成极有规律也有共性。按常理来说,植物的自然生长没有外加因素的影响。能反映其植物学特性的现象,我们将这一类称为正常树型或者说是标准树型。例如:松树性本直,形象自然直立高大。树的根盘稳健,树龄高的树冠会自然封顶,周边的枝叶向四周伸展,形成巍然屹立的壮观景象。这就是松树具有共性的自然树象。每个树种都有它的天性形象特征,但是自然界也将树木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奇特现象。树木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异常的变态发育,结果出现了众多的怪异现象。所谓的奇树异木、奇松怪柏就是畸形生长的结果,我们从审美欣赏的角度去观看这一怪异现象时所产生的想象是什么呢?是赞美和感叹!人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它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美好的享受!所以在挑选素材时,奇特一类的树形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也最容易让人心动。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对待这一个奇特怪异现象还有一个传统的审美理性原则“凡形象奇异不具有常形者,其本性不移、常理不变,和自然天性者谓之超凡脱俗的奇特”。意思是说凡事物之变是在情理之中,没有超越其本质范围,是顺其环境条件而变、是适应特殊条件下之变。其结果是自然天成,究其内在是其生命力的自我表现,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自强的精神。可见这是道家崇尚自然法则、主张超凡脱俗的精神体现。

正常树型也好,奇特之材也好,它们均为自然造化之物,树就是树,根、干、枝、叶缺一不可。我们在观察自然树木景观和挑选素材时不难发现,大凡树的形态变化多数是树干和树枝的变化。抓住这一变化特点有助于开阔选材视野。造型时可以理推理,观其形定其势,熟其性巧施法,这正是“观物取象”的法则妙用。

三、影响素材质量的客观因素

我们将树木盆景素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工培养的素材(园培或称田培)。另一类是来源于野生的山采素材。它们各有特点先分述如下:

(一)、人工培养的素材。

人工培育盆景素材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以来更为兴盛。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资源优势不同,其品种的选择和造型要求也不相同。其从事素材培养造型的技术人员的艺术素质和造型能力不同,其素材质量的差异也很大。下面我们将园培素材的优、缺点分析如下:

园培素材的优点有

1、有目的的面对市场需求精选优良品种进行培育,所以园培的树种大多为盆景人喜欢的树种。

2、园培数量大具有可挑选性,如是有水平的专家培育的素材其出材率更高。

3、园培素材最适宜盆中培养,买回的素材成活率高。

4、园培素材大多数为半成品或者是桩坯,作者接手后具有后期培养造型的空间。高水平的园培素材追求天然,力避人工匠气痕迹达到顶级标准者其价值甚高。

园培素材的缺点有:

1、园培素材多数因树龄年份不足显的稚嫩而年轻,缺少老态树相而降低品质。特别是松柏类素材选材时要慎之又慎。近年来台湾引进不少园培柏树素材,大多数为商品化的具有规则弯曲变化的年轻素材,木质还没有老化。如是经过商品化的工艺雕刻其80%以上的树皮被剥去,白色的木质,没有几年其根部的木质即可烂掉。但在引进的圆柏素材中也不乏有园培树龄在30年以上、行家培制的高水平素材,其木质老化坚韧,树型富有天然野趣,这类高品质的素材是非常受欢迎的。国内培养的五针松也正是因为树的老化程度不到位而降低身价。

2、园培素材是人工定向思维的程序化过程,所以在造型上容易出现类型化和模式化的倾向,这是国内外素材培育者的一大通病。日本人在百年以来培制了许多的标准树型,不分树种、树性模式都一样。前面提到的台湾的商品化真柏均属此类产品。这类素材在创作家手上虽说都有改造之术,但其可塑空间已经不多了。目前国内已有专业园培的场家把目标放在自然式盆景素材的培制上,面向高档素材发展。我相信他们将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二)、山采素材。

山采素材是由野外荒山采挖获得的,目前在国内应用较为普遍。时下一些不法的挖桩者不顾社会环保的谴责,仍在偷挖树桩破坏生态。这种行为我们不主张也不提倡。

山采素材的优点是:

1、山采素材为天然的自生树,大多为自然造化的树形,极富有天然野趣。也有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的素材,多为山农砍柴、放牧,虽经破坏而又能自生的不成材树,这类素材形状复杂,常有奇特怪异的另类现象能让人难以想象。由于形状多种多样所以可以挑选的空间比较大,对于选材者来讲,山采素材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2、山采素材苍老古朴,野趣横生,具有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天然美特征。苍老的疤结、奇特的树瘤、美好的线条都极耐观赏。中国文化在美的特质认识和欣赏方面是非常有趣味的,也是非常独特的。欣赏美玉要洁白无暇,白而似羊脂者为上品。玉石外皮有红、黄、黑等色泽者,本来可视为石之外皮将其剥去,欣赏玉的标准却把它视为难得的优点,并冠以黄金皮、枣红皮之美称反而价值级别攀升。中国的端砚有“端限”、“蕉叶白”、“鱼籽纹”等名砚之分,实际上它是石质不纯。看来只要附于它文化内容、寄予它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其价值就自然提升。品味盆景亦是如此。诚然,这就是中国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审美价值观吧!

山采素材的缺点有:

1、山采素材具有野性,树干的杂乱现象比较常见,有时让人理无头绪。选材时虽有难度但它确实能考验和挑战作者的实战能力。

2、山采素材多有截锯伤疤,直接影响树干的完整性。这种人工锯痕是明显的缺点,选材时要 重点注意锯断面的大小以及所处的位置。锯面周围的皮层是否健康成活?是什么树种有断面々断面小可以通过雕刻技法将其变丑为美:断面大且所处位置不好,就是经过处理也是一个缺点。山采的柏树造型上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雕刻表现枯干(舍利干)之美,这是树种的天性优势。其它木质性能不好的树种就不能同等对待了。

3、十全十美的素材难得。山采素材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所谓的上乘素材也能找出毛病来。只要不是大忌讳、大缺点,优点会将小毛病遮盖起来,有时候局部的一些丑反而会衬托出整体的大美。如是碰到倒根(萝卜根)树、葫芦腰(树干粗细过渡失常,形似葫芦状)、树干对称粗细相等的缺陷,那只另当别论了。

4、山采素材的品种特性比较稳定,对于好的品种自然是好事。对于叶性和花的性状不好的品种,我们要利用好的桩材进行品种改良。嫁接法是更换品种改造素材质量的常用方法。

5、山采素材存在着盆养困难的问题。有些树种的适应性很强,很容易服盆。有些树种是“下山”种活难,种活后移栽上盆难。其原因一方面与树种特性有关,另一方面是与素材原生地生态环境有关,原生于海拔较高的山崖、石地的树种“下山”后就很难适应。这需要针对品种改善条件、环境,方能安然服盆。

四、影响选材质量的主观因素

素材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不会表白自己,美与丑、品质的优劣是由人来评价决定的。所以,盆景作家的审美认识和鉴别水平就显的尤为重要。一位成熟的作家不但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鉴赏能力,而且还具备一身高超的造型技能。在实战面前能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对于那些不利因素胸中自有改造之术。所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选材的质量。

1、对山采素材的美与丑、优点与缺点认识不足。所以,识别能力就差,选材时就会失误。面对典型的优良素材一望便知,即可定论。如有复杂因素,例如:树干纵横、难理头绪的素材就会犹豫不决。有时会因为一个局部现象而忽视了整体,有时会只看整体而忽视了局部的致命缺陷。

2、创作能力不足或者不懂创作原理,面对素材不会取势、定势、胸中难以产生意象,也可能会因错误的意象方案而导致选择失误。

3、造型技术能力欠缺,技艺不全面,直接影响选材。艺术家是应该具备创造能力独具技能的人,具备技能者可以变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提高树的价值和素材的利用率。在创作实践中成熟的作者往往选择看起来很普通的材料,或者一般人看起来是有许多缺点的素材,一般人会撒手而去,独具慧眼者会“如获至宝”,这就是“不同凡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