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新课改理念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在教学的时候依旧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手法,这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综合素质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更好的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
一、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 以往的教育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学习积极性依旧很差,语文学习的效果也非常不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以往教学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还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使用的还是以往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
(二)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度的重视课堂活跃,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过分的重视课堂活跃的程度,在教学的时候努力的采取各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认为课堂活跃了,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这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和语文基础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创新型不够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重要性,但是在理解其内涵的时候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乏味无聊,创新性非常的差,这也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最终也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正确的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进行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进行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有效性便会提高。
二、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的办法
(一) 努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将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措施利用起来,努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语文本身的魅力,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和我们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
(二)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培养其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潜力挖掘,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的才会快,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质疑的时候,其自主学习方面的意识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三) 将情境创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随着新课改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尝试,努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便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将多媒体运用进去,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教学目的也会更加容易实现。
(四)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真正的意识到其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也应该转变以往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和传授的情况,努力的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和正确阅读的习惯,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理解方面的能力。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了,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理解课文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掌握课文的速度也会加快。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材料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和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材料,并且材料本身的创新型,知识型以及文学系也应该比较突出。在进行创新型教学的时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并且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理解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的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辅助设置,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并且,教师在进行创新型教学实施的时候也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理解,引导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同时,教师在进行创新型教学的时候还应该不断的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语文教学能力,更好的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时候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蓓蓓.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高中语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2] 刘炼石.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2(03)
[3] 魏宏.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4)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主体; 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语)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创新是一种生命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教育更是应运而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逐步让他们养成转换思考角度,培养独立个性思考,从而能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良好思维。这样,语文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下面,仅从教学实际谈点个人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创设创新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知行结合、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其求知欲,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加强学生对语文“乐学”情感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从而激发其创新欲望,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在需要,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各种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内驱,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3
一、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地方就有智慧的灵感。而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识呢?
1.缤纷多彩的化学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安排学生多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开展“三小”活动,带学生参观化工厂,观看科技影片等多种形式,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成功的喜悦。
4.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5.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新永无止境。
6.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介绍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就是因为科技不发达,也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更要介绍我国化学工业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也要介绍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和学生交朋友,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学生积极提问的环境。注意发现学生独特和新颖的思想,并给予即时的表扬,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简单地抹杀。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异议,并要表示鼓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同学创设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活泼地学习,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讨论式教学法,触发创新思维。上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讲到底,而是空出15—20分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习题一题多解的讨论,气体干燥方法的讨论,化学实验最优化的讨论,以及化学与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讨论,化学与环保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2.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教材的实验较简单,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验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缺乏创意。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的前提下,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和效果。如将浓硫酸与木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实验设计成验证产物的探索性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要求各小组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同其他小组的进行比较,互相找优缺点,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这时候,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活跃,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这个实验较复杂,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总能被老师找出缺点,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启发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4
一、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还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去巩固、强化。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老师思维的束缚,能自由地、尽情地发挥。总之,通过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只有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才能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泾渭分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所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性格。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大胆质疑的性格,不唯教师是听,不唯书本马首是瞻。
三、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实践新课标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一,自主探索。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这样,学生就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另外,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5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应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深刻认识创新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志趣创新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的历史,先辈们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发现了一个个重要的定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而无数的物理科学的发明,都源于物理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物理人文史料,以物理学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懊悔,以重大物理学突破中的曲折和反复等物理史实,教育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如阿基米德为检验王冠真假冥思苦想,洗澡时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纯度,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不惜生命在雷雨天放飞风筝,从而揭示了雷电秘密。这样的史实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激起科学探究的动力。这样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与物理学史上相关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懂得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创新来自乐此不疲的探索,来自于执著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学生扬起创新的理想风帆。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为物理问题、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可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铁球质量大,下落快,而得出下落快慢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释放。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牛顿管”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请使用过电磁炉或家庭有电磁炉的学生交流使用电磁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电磁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电磁炉的许多问题:如用电磁炉是怎么加热饭菜的?为什么用电磁炉做饭菜只能用金属平底锅而不能用陶瓷的砂锅等等。
苹果神奇的时刻是砸在了牛顿的头上,这是因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和稍纵即逝的闪念。学生的思维应当及时鼓励,激发其发散求异创新。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三、剖析创新成果,掌握创新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索,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学生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课本知识作为研究课题,将知识由灌输式改为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课本知识。例如: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让学生去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像这样对课本知识进行“活化”处理后,课本知识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载体。教师也可以以略高于课本的知识作为研究课题。教师可选择一些源于课本但又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为什么都有花纹?电话和手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设计研究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能性,运用实验进行探索,记录必要的现象与数据,再分析归纳概括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小论文。实践证明,这类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幼儿教育的创新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以幼儿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启迪幼儿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新型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护和萌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独立性等,从而为他们和谐幸福成长创造条件。
一、幼儿园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社会对其要求,以及本身思维特点的差异,都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应各具不同的立足点。如何在这许多差异中找到最适合幼儿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呢?首先,打破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思维的不利因素,针对幼儿的天性,支持鼓励幼儿萌芽式的创新精神。其次,正确理解幼儿“创新”能力的特殊性,进行具有幼儿特色的创新教育。另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心理能力有内隐、外显两种形态。外显创新能力,很容易从创新结构中体现出来,而内隐的创新能力则体现在幼儿的思维意识中,也就是教育者易忽略的地方。幼儿的一切生活游戏中都蕴含着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寄予刻意设计的游戏本身或游戏结果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它必须融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教育者要鼓励幼儿在一切活动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刨根问底,鼓励其、激发其无穷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其以自己现有知识经验去寻求获得新的知识,这才是其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正确途径。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误区
在创新教育研究的热潮中,有的幼儿园将创新教育走向了误区,有的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一些幼儿园开始投巨资建设科学宫,对教师开展科学培训,搞娃娃发明创造展览等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以为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也有的将个性等同于创新能力。因此,在社会上、幼儿园里,特长班泛滥,美术班、钢琴班、武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不一而足。应当看到,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乃至特长培养对儿童主体性、创造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们均不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根本与全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自主活动、探索的兴趣与意识。
三、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1.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幼儿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儿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教育领域相对约束度较小,是冲击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最好的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灌输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由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2.帮助儿童贮备大量知识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3.将创新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意识,是否有能力发掘出普通环节中潜在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具备这些意识和素质,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
4.游戏是幼儿创新教育的设计主线和最佳活动载体
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最残酷的行为之一,在于我国学生自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被成人逐步剥夺了游戏的权利和乐趣。既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也成了课堂作业,成了枯燥的功课。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
5.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1)物质环境。我们墙饰的布置、活动区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创新教育的因素。如:开设结构游戏区、讲述区、娃娃家、手工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并可在活动区中投放大量半成品材料供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将各种联想加以具体化。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