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太极拳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太极拳教程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1

一、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和式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3年由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和定乾、和学俭同各地传人在河南省温县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2001年“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邀请和有禄进行名家表演,从而使和式太极拳受到国内武术界的关注。由和有禄、和定乾创编的“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在《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等武术刊物发表后,迅速在社会上得到了传播;200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刀、剑、棍、推手》系列教学VCD,它全面地展示了和式太极拳的神韵风采。2003年以来全国各个地市先后都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2006年和2008年和式太极拳在河南省温县组织了交流表演赛。2009年和式太极拳首次参加了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200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技术教程,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后,本书已作为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教材,大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教材和各类武术馆教学用书。2010年6月和式太极拳首次由国家武术协会组织进行段位制考评,有100多名和式太极拳习练者取得了段位,它标志着和式太极拳的研究和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开始普及,而且走向世界,它的发展更为广泛,更为完善,更为成熟。

二、和式太极拳习练应标准化和规范化

和式太极拳习练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连贯通畅,气血循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克刚,以刚克敌,刚柔并济。

如何将和式太极拳具有的精华发扬光大,使习练者真正懂得它的内涵呢?

1、要认真学习和式太极拳谱,熟记拳谱的有关重要章节,把拳谱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记忆中。

2、要组织教练员分批培训,提高教练员水平。还要组织优秀教练员到各地辅导和推广。

3、和式太极拳应编写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的套路光盘。

目前学习和式太极拳的书籍很少,新华书店几乎没有和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和书籍。我们要学习其他拳种的教学经验,多出书、多出光盘使和式太极拳教材和光盘遍地开花。和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这本教材编写水平很高,它把套路、散打、拆招编写的很详细,特别是1至6段的编写更为详细,使大家看后一目了然。因此我建议习练和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的光盘也要进一步细化,从示范分解,分动练习,综合练习,每个动作都规范统一,这样便于教学,便于更好的推动和式太极拳的发展。

4、和式太极拳的推手训练。

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推手、散手三合一,技术要求非常强,招招不空,势势击法鲜明,人与人交手做到沾粘连随,舍己从人,分清对方用途、虚实、引进落空。技击上采用棚、捋、挤、按、探、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又名十三式,特别是“和家靠”,更是运用的出神入化。

和式太极拳学习套路是根本,推手、散打是灵魂,套路怎样练,推手和散手就怎么应用。要想把老一代传下来的精华保留下来,发扬光大,就必须普及和学习和式太极拳,要从青少年开始培训。从目前来讲,我们宣传和普及和式太极拳力度还很不够,各地习练和式太极拳的人还不够普遍。尤其是有些青少年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活动项目,不如武术散打那样管用,所以练起来没有兴趣。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太极武馆,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进行正规培训,平时吸收一批青少年参加,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真诚期望和式太极拳在不久的将来,迈入武林大会,打进武林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散打人才。

三、和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早已被世界医学界所公认。实践证明,习练和式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预防疾病的手段。习练和式太极拳除了增强体质外,还是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的好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1、和式太极拳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练好太极拳对大脑思维活动有良好的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紧张度,增强大脑的协调作用,并能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一时期的人体免疫力非常低下,各种疾病有可能乘虚而入。有不少同志患有神经衰弱。主要是大脑过度兴奋,不能自我抑制,经常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就越兴奋,在医学上叫植物神经紊乱。练太极拳能使紊乱的神经协调、平衡。因为太极拳要求“静”,思想集中,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周身放松,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控制状态,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活动后产生体力疲劳,逐渐睡眠就正常了,如果在睡前练上几遍,大脑睡眠信号来的更快。很多同志的神经衰弱就是通过规律性的活动有所改善。而且习练太极拳能达到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2、和式太极拳对心脏、肝脏及周身血管的作用

和式太极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而言它包括了各组织肌肉,关节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奏的呼吸运动,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习练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血下沉,即“气沉丹田”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这样呼吸运动可以改变血液的循环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可以给肝脏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有肝炎病,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参与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均匀。他们都能接受。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就是这个道理。

四、正确认识和式太极拳、积极参与其中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2

结缘武氏太极

孙建国1963年出生在邯郸市永年广府西街,他家对门就是太极宗师李亦畲故居后院。少年时代,广府城就有几处教拳的场子,孙建国经常放学后钻到里面去观看,看完后就找个地方练习压腿、劈叉、踢腿,日子久了就入了迷。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他要学拳,就是在这一刻,孙建国才知道,对门的李锦藩李大爷就会太极拳!

从此,孙建国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跑到李老师家中去。刚去的那些天,李老师根本不谈拳,只是随口问问他在学校的一些事。孙建国也不多说话,闷头帮李老师干点扫地、挑水、和煤的家务活,由于年纪小,个子还没有扁担钩子加上水桶高,挑水的时候还得把扁担钩子绕扁担两圈,才能挑着桶走。

两个月后,李老师看上了这个小孩有韧性,是诚心学拳,一年之后,他学完了一个太极拳的套路,几年后孙建国提出要拜师。

要拜师了,李锦藩才介绍自己是1937年跟十一祖父李逊之(李亦畲次子)学习徒手拳术,跟十祖父李石泉(李亦畲长子)学习各种器械套路。李逊之擅长徒手拳术,李石泉擅长器械套路,李锦藩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李家前辈的太极拳事业,是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

孙建国敬师如父,刻苦研练太极拳,据孙建国介绍,那是一对一单传,一个动作要反复训练数十遍甚至上百遍,叫做打单式。十余年如一日,随着由招熟渐悟懂劲,他的功夫逐渐上身。1991年恩师李锦藩谢世,临终前把自己集毕生精力撰著的太极拳谱一套四本,包括《诲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缮》《掘遗缀初》等传于孙建国。所有著作都是用小楷毛笔写成,主要记录了自己的两位祖父如何授拳的经过。这些记载,是现在研究太极拳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李锦藩老先生还传给孙建国在过去旧时代只能在本家门内秘传的技艺,如武氏家传太极二路炮捶、太极三路小架、武氏龙凤太极剑、武氏龙凤太极刀、一路太极十三杆、反四刀对练、龙凤太极刀剑对练等,这些套路在外界是见不到的。

传播武氏太极

李锦藩老师谢世后,孙建国始终不敢忘恩师当年亲笔写下的“房产可卖、拳业不可丢,不吃拳饭、不扬拳名、拳规不可不守,此理不可不知”的自律,这也成了对孙建国的训诫,是他以后传播武氏太极文化的精神支柱。

1991年至2005年孙建国十一次率队参加“中国(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并获得数十枚金、银、铜牌。1991年任“联谊会”开幕式千人太极拳教练、1993年被广府镇评定为“广府太极十二新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孙建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决心投身到武术教育的事业中,加大传播武氏太极拳的力度。

他曾举债开办过武校,最后赔得身无分文。但他不后悔,决定走出去,游历名山大川,寻找武学真谛。他先后到了陈家沟、少林寺等地,交流切磋功夫,结识了许多武学俊才。

1997年,孙建国来到了道教圣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见到了武当派武术的代表人物游玄德。游大师挽留他在武当山三丰武馆任教,在那里他教授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孙建国教导学员去认识太极拳中蕴藏着的力学、艺学、医学、佛学、道学、哲学等原理,他要求学员们把太极功夫上升到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来对待。孙建国教学严谨,从动作到心法到应用,他都不厌其烦,仔细讲解。学员们最爱听孙老师的课,只要是他讲,总会吸引许多其他班的学员悄悄地跑来听。2000年左右,孙建国开始公开收徒传艺,有许多徒弟是从武当山跟着他学习后,专门结伴赶到永年广府来找孙老师的。学拳是个既费时又费钱的事情,孙建国为了让四川的吕文贤等几名弟子塌下心来练功,不再用家里的钱,就在邯郸钢铁厂托拳友帮他们安排工作。为了让这些千里迢迢来邯郸投师学艺的学员能踏踏实实地学到真功夫,孙建国真是费尽了心思。他建议师兄弟们自办豆腐厂,做豆腐自产自销,搞一点生活费。冬天天气恶劣,大雪纷飞,孙建国总是天天晚上去豆腐厂教他们太极拳,不论多大的雪,从来没有迟到过。他告诉弟子们:功夫=真传+苦练+恒心+揣摩,来不得半点虚假。孙老师的话语如涓涓暖流流入弟子们的心田,虽然天寒地冻,但他们的心都热乎乎的。2001年的正月,孙建国要去广东那边教拳,他放不下身边的这几个徒弟,弟子们也舍不得这位好老师,于是师徒五人一起乘火车来到广州,这些弟子在梅州、汕头等地边工作边习艺,不论工作条件好坏与否,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练功。

几年来,孙建国矢志不渝地传播武氏太极文化,他的足迹从永年广府出来,先后到过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福建、四川、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几乎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近两年来,他在浙江仙居、山东日照、江苏镇江、福建厦门等地建起了武氏太极拳培训基地,武氏太极拳这朵武林奇葩愈来愈散发出浓郁芳香。

弘扬太极文化

苦尽才能甘来。孙建国成功了,现在他的弟子遍及大江南北,加上再传弟子有几百人之众。然而,他依然在弘扬太极文化的道路上行走着,没有止步。近年来,他在永年广府接待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考察人员上百次,有来自越南、缅甸、美国、法国等国家,乃至于非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太极爱好者都向他请教过太极功夫方面的问题。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3

摘 要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运动者喜爱的拳术。太极拳的八门劲法是太极拳套路和技击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太极拳的劲性质和太极拳动静结合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说明劲的性质和对太极拳动静结合运动的影响,希望能给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点理论帮助。

关键词 劲 动静 太极拳

一、劲

王宗岳把太极拳的蓄劲和发劲打比方成“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就和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吻合,也可以认为在蓄劲时不论身形开合,都是开劲,相反,发劲就都叫做合劲,这对应太极拳的十三势,在开劲的时候就像太极八卦图中的“离中虚”,外实内虚。合劲的时候就像“坎中满”,外虚内实。

太极拳八门劲法里面的、捋、挤、按、采、是根据地理方位来命名的,同样是四隅劲的肘和靠,则是根据发放劲力的部位来命名的。八门劲力都具备刚柔并济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劲,都是由劲变化而来的,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的劲力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起来放长锻炼出来的。所以说劲不是人身原有的一种劲力,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够渐渐体会出来。因为劲的方向和大小总是随着作用点上所受外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用弓来做一个假设,劲是拉满弓后,从满弓释放时,到射箭出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弓的形变和弓弦的拉伸,到射出箭去或者恢复形变的过程所展现的劲力,就是劲。下图中从A到B的过程。如图1。

图1满弓示意图

根据胡克定律: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力与变形成正比。在弓的弹性限度内,弓和弦的形变量与恢复形变所释放的力量成正比。公式:F=k•x,或者ΔF=kΔx在这个公式中,F表示弓被拉满后,恢复形变所释放的力量,也就是发射弓箭的力量,在这里假设成为劲,在国际单位制中,F的单位是牛。k表示物体的劲度(倔强)系数,也就是弓和弦的劲度系数,是一个常数,k的单位是牛/米。x或者Δx表示的是形变量(弹性形变),弓和弦被拉伸所发生的形变量,是一个变量,x的单位是米。从公式中可以发现F和k、x成正比关系。

在劲度系数允许的范围内,被拉伸的形变量越大,恢复形变时所释放的力量就越大,箭被射出的力量也就越大,那么,箭的速度也就越快,攻击力也就越强。也就可以这样认为,太极拳的劲在蓄劲时,在身体柔韧的条件下,螺旋幅度越大,蓄劲就越充足,蓄劲的动作速度也就会越慢,合劲时的表现就越柔和。相反,发劲时,动作的速度就会很快,攻击力就表现得越刚烈。

,手臂呈弧形,前臂由下向上、向外架张出去,劲力圆满有张力有弹性。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斜线动作就是。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掌心由内向外缠丝。太极拳劲的运用通常是在右手住对方时,以右手的粘着点作为轴心运动的旋转,伴随“主宰于腰脊”的轴心旋转,采取螺旋式的缠丝劲进行划弧,同时收胯转腰,在技击时达到一种使对手站立不稳,身体向后倾倒的攻击效果。

二、劲和动静结合

太极拳八门劲法中劲的技击发力主宰于腰,然而腰位于人身的中部,具有中轴的功能,这样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做到太极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和”,假设腰脊为动力点的中心轴线V,两手臂用A和B表示。

当人在太极拳劲技击的准备期间,处于一种静态的酝酿劲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图中甲所示,A和B在V的中轴线的作用下,处于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体现了太极拳劲在技击运动过程的动中有静。

当人运用八门劲法的劲时,手臂由内往外翻,就如同图中乙所示,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两手臂顺势按照由内往外发劲的特点处于技击运动中,在V的顺时针方向作用下,通过节节贯穿的特点变成运动的平衡,将劲发放到手的接触点上,就如同高速旋转的A和B,V线的转速带动A和B的运动,V线的角速度大于A和B角速度,在太极拳中,体现为拧腰转膀的幅度。A和B的线速度,也就是运动的速度远远大于V线的运动速度,在太极拳的技击里,体现在两手的劲发放劲力时出手速度的迅猛和发劲技击的刚烈。

当人手臂由外往内翻,就是反方向的劲,在太极拳中叫做八门劲法的捋劲。当运用反方向劲,也就是捋劲时,就如同图中丙所示,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两手臂顺势按照由外往内发劲的特点处于技击运动中,在V的逆时针方向作用下,通过节节贯穿的特点变成运动的平衡,将捋劲发放到手的接触点上,就如同高速旋转的A和B,V线的逆时针快速转动带动A和B的运动,V线的角速度大于A和B角速度,在太极拳中,体现为拧腰转膀的幅度。A和B的线速度,也就是运动的速度远远大于V线的运动速度,在太极拳的技击里,体现在两手的捋劲发放劲力时出手速度的迅猛和发劲技击的刚烈。

当太极拳劲技击动作的的相互连接和间歇发劲时,就如同图中丁所示,每一次尽力的发放结束或者发放劲力的刚开始,两手A和B的启动都是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实现的,这就体现了太极拳在技击过程中的“一动全动”的运动特点。不论中轴线V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A和B的运动路线和运动的方向都是在V的主宰下实现的,这就体现了太极拳技击的“身肢放长”的发劲特点,同时,把运动技击过程的动态转化成一种运动的动态平衡,在劲的技击顺时针转动时,双手臂表现为离心运动;当逆时针转动时,双手臂表现为离心运动;在顺时针运动转变成逆时针运动时,或者逆时针运动转变成顺时针运动时,不论A和B的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都表现为动态过程的协调统一,都充分说明了太极拳劲对太极拳动静结合的深刻影响。

总之,通过本文的图解和分析,说明了:一,太极拳劲的蓄劲、发劲、技击运用的过程,都明显的体现出太极拳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二,太极拳动静结合的特点和太极拳劲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劲和动静结合都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击运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本社.太极拳全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2]魏树人,王洁,蓝清雨.杨式太极拳述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

[3]陈鑫,陈东山整理.太极拳画图讲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4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车水马龙,地灵人杰。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二、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和兆元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其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除继续传授庆文之子学信等门徒外,还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此后,和庆台在上海,郑伯英、郑悟清等在西安,和学信在宝鸡、赵堡,和学会、和学俭等在赵堡传拳授艺,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经过80多年的发展,和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三、和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在和式太极拳传人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式太极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率先在赵堡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此后,相继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焦作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郑州市武协和式太极拳工作委员会、漯河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重庆万州和式太极拳协会、平顶山市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江苏金坛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成都市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新乡市和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江西龙南和式太极拳辅导站等等站点组织。各地的和式太极拳组织积极研究、传播和式太极拳,并组队参加了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类武术比赛,和式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积极组织大规模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这三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在武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3年,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式108式太极拳(中英文)》、《和式太极拳、械教学光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侯尔良编著的《和式太极拳精义》,200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极拳》,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极大的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

和式太极拳技法

和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和身体运动状态有明确的要求。在行功走架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对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规范的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合法度。

一、对身体姿态方面的要求

(一)正身架

身法规矩是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身体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要求中,守中,起中,攻中。进退、抑俯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必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遵循身体中正诸要领,则可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则脊柱垂直贯串,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切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拧腰及前俯后仰,违太极拳自然之理。例如,在和式太极拳单鞭式,不论在运动过程中还是定势,均要求做到头容正直自然,沉肩坠肘,动作不贪不欠,无过不及,身体中正。(图2)

步活圈圆是和式太极拳又一技法特点。步有运载身体的功能。步要灵活,着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则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二)融三盘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在身体阴阳变化时形成的棚、捋、挤、按、、捌、肘、靠,也称上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也称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缠、扫、插、膝,也称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种技法,在轻松自然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姿势,三盘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的特点。

二、对身体运动状态的要求

(一)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柔活体现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特色,以身体各部阴阳运转形成技法的圆活精妙。圆的运动是灵活的基础,也是武术技法中化、打合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形动求圆,内劲圆转,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

使着势之运转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身体成为自然虚灵之体。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在做圆运动的同时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阴阳互变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太极拳技击特色。

(二)合心意

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练习要求心与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识,意念。前者为体后者为用。故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复自然,是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达到意自心出,拳随意发,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的技击效果。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行动走架,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三、对节奏、劲力、呼吸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达化打兼备、劲力圆转的目的。

和式太极拳的呼吸随着拳架功夫的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1)初学者处在柔筋掰骨,增加体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大,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多在胸部,应注意气向下沉,防止横气填胸。(2)调息阶段,以腹式呼吸为主,动作呼吸自然配合,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否则配合不当,易致胸闷腹胀,头晕脑胀的不良反应。此阶段耍拳速度均匀适宜,呼吸深长而均匀。(3)调神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微,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腹内松净,气以直养,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急动缓随的运动。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以自然为法则。随拳技提高而自然出现各阶段的呼吸方法。动作与呼吸相辅相承。

四、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一)三直五顺,不撇不停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使头部成直。身体不左歪右斜,不前俯后仰则身直。膝不过曲,胯不斜掉达到小腿成直;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不撇不停:每一动,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是停,犯此则阴阳离诀,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和庆喜先生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学练单势,一着一势按规矩练熟后再将单势连接起来成套路。和士英宗师讲拳时常言:“活都在路中做,成势不打人。”“活”即打人的着法。是通过手、脚运行中的阴阳变化形成合力或分力而击敌。拳势一混做去,谓流水架,为病。着势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劲无从发。

(二)走架轻柔、尤须灵活

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耍拳解》日:“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

和式太极拳身灵步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沾连粘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三)阴阳知易,注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太极拳首先要明阴阳之义。和兆元宗师在《太极拳要论》中说:太极阴阳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意,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和式太极拳的每一着势都是身体各部阴阳互相变易的运动。身体对称的部位,似有无形之线牵拉,一动皆动,不撇不停,(即谓练架有绳,俗称挂线)。步随身换,手与身应,身与手合。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之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从而形成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变化规律,获得动态的平衡。练太极拳做到这种动态平衡,此时背丝扣俱备。在内表现为气血畅通,精神充沛,在外表现为动作协调,周身一家,走架行功时有种“腻滋滋”的感觉。

处处明白阴阳,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太极拳懂劲的基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外带内,由内达外,劲由内换,阴阳的变化神妙不测,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和式太极极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着势中的劲力运行及转关换势由身、步、两胁、两肩、两肘、腰及两胯、两膝、两足不同方向的圆弧运动协调配合,互为轮轴完成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以内气行之,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到,无往不利,以形成浑厚的圆转之劲。着势之间的衔接劲断意不

断,势势相承。

(四)大小快慢,合乎自然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初学时,尽量使架式放大,步子拉开,身桩下低,关节放松。此阶段动作要慢,注重姿势端正,动作正确,柔筋掰骨的锻炼。日日研进,日积月累,动作由僵滞到松柔,由散乱到初步协调,速度要适当加快,此阶段一般4~6分钟一套拳,要注重耐力,速度的加强。尤其应该注重外形带内动,周身顺遂,着势圆活。然后快而复慢,拳架结合理论逐步达到轻灵圆活,中正松柔,阴阳相济,顺遂自然,以内达外,内外合一,浑身皆圈而不见圈的高级状态。在体质与年龄允许的条件下,架式不可过早过于收小。拳理虽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之说,但不可误解为拳架小就紧凑。紧凑是拳架练到高层次时的间架结构圆转无间。拳架能练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此时大也紧凑,小也紧凑。所谓能大能小,能快能慢,才可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五、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一)以静制动,因人取势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沉着冷静,身体保持虚灵状态。以静待动,静观其变,知已知彼,从容应对,才能辨明对方的来势与意图。对方来势凶猛,要避其锋芒,顺势引之。再乘其虚,蹈其隙而击之。沉着冷静不至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而顾此失彼。

(二)沽连粘随,差米填豆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沾连粘随是必须掣握的技法。沾是手与手相沾。和式太极拳推手是接手接肘,彼此变化中看手看肘。粘如胶漆之粘,使人已沾我之手不能使其离去。连是接触点不脱离。随是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沾连粘随的基础是轻、灵、活。它的功能是问劲、听劲,因势利导,我顺人背。

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和式太极拳在教学时的口语,是指导推手时掌握劲力大小速度快慢的原则,是沾连粘随的方法。在交手时只有我力我意在先才能“走”,能走则不顶,能“粘”住不使敌脱离则不丢。粘如何能使人背我顺,回答是:差一粒米填一颗豆。在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时,给对方一点劲力,敷布于对方身上,使对方处于我劲的控制之中。此劲不可大,大则易为人用。不可小,小则不能连随。此劲相对彼之劲恰如“米与豆”之比。此劲力的要领能熟练掌握,运用恰当,是问劲、引劲、听劲之法。给彼劲若走化,必有阴阳虚实变化。我则趁势探寻对方重心,控制对方,使其被动挨打。给彼劲若无知觉或硬顶,我则因势而击之。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及“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等理论生动而形象的说法,通俗易懂,哲理深奥。

(三)要哈给哈,吃啥还哈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要哈给哈,吃啥还啥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形象化的说明推手中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技法原理。

要啥给啥,是人刚我柔,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在推手中,对方用刚猛之力击打或拿我身体的某部位,我把这部分给对方。“给”是顺对方之势不顶抗,使对方作用到我身上的力一瞬间化于无形。即击到何处何处空,无处受力。给是从人。给不是单纯的给,如果要了就给,那就成了任人摆布任人击打的状态,那么太极拳就不成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的拳术了。“给”是为了“要”,从人是为了由己。在给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不受力的瞬间,彼之劲力势必落空。能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就达到了由己的目的。能由己就是得机得势,不加思索,只需按照拳架走圆行弧,可迅速改变对方力的方向。对方之力与我的旋转之圆形成一个夹角。我受力之大小与夹角的大小成正比。使夹角变小的关键有二:一是轻,轻则听劲准确,轻则灵。稍有力至我则自如旋转,使彼力与我身受力点形成最小夹角。使我与彼劲接触点处于化力打力的最佳位置。二是接入彼劲之后行圆要小。圆越小,受力点就少,反击速度越快。这是太极拳的后发先至的技巧,即吃哈还啥。正如拳论中说:“自己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及“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法,走化就很省力,就可以达到以顺避逆,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四两拔千斤之妙看似神奇,其实符合力学原理。功夫扎实,内劲充沛是以柔克刚的必备因素。功夫充足,在“给”的瞬间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周身顺遂,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在阴阳未分的瞬间而击之。拳论说:“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上是能上去击打。化力借力是方法,乘隙击打是目的。打法较借法更重要,也较借法难度更大,在与敌对抗时,如果自身有一处不协调,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技击效果。如果拳架不规矩,功夫不足,即使可以“给”,但给的同时自己方寸已乱,又如何把握时机,从容应变,实现借力打人。

太极拳的技法奥妙无穷。传授高,功夫足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拳谚说:“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由舍己从人到从人由己及至随心所欲。要因势应变,圆切线使彼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圆转松活弹发,敌人虽强,不足为虑。望学者细心体悟,循序渐进。”

和式太极拳特点

一、理论特点

(一)理技相合和兆元所创的太极拳被称为“带理架”,和式太极拳也素有“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的说法,强调拳法要在理论指导下修炼。和式太极拳以《周易》之理为指导,像其形(圆),取其意(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相克、天人合一)。《易・系辞》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氏家传的《太极拳体用歌》日:“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一势之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俱可呈现。技术动作处处走圆,注重阴阳变化,形成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连贯运转的运动特点。和兆元绘的“人身太极图”(图3)示意。

《太极拳体用歌》进一步阐明了和式太极拳技理相合的特点。和式太极拳的传授有“装东西”一说,拳架不装东西为空架,装得早适得其反,装得晚苦练无益。要求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掌握不同的层次的理论,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指出:“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细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二)“耍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势势处处以后天引先天,顺乎自然。和庆喜整理的《耍拳论》述之颇详。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耍拳”理论取法于

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耍拳”理论的;隹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九要论》的理论

《九要论》的九要为一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法(身法)、九步。这些内容与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致。

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明三节,拳松柔,四肢百骸总归一节。《九要论》第三中说:“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可分为三。三节者,上、中、下者是也。…人身可分三节,每节又分三节。明三节则灵活,上节不明无倚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气之发动,皆由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和式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尽在其中。

二、技术特点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要点,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自由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动静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圈圆著称,有圈太极之说,走园或弧线是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着势中所表现的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一动无不是圈,从而达到浑厚园转,支撑八面,处处顺遂,活似车轮,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种太极拳特有的击技效果。

和式太极拳体系

一、和式太极拳基本功法

(一)基本功法概说

和式太极拳的功法是以掌握和提高和式太极拳套路及推手、格斗技术、拓展武技所需的人体潜在能力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种运动素质或锻炼某种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专门练习。主要包括有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体悟招势劲力顺达,增强化、打实用技法的,拓展人体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的腿功(又称拳帽)。

(二)重点功法介绍

1、内功

内功是和式太极拳运动中,采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与力合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内功练习,它的目的在于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通过武术内功锻炼,可以获得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内功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静功和动功。

静功主要有:无极桩、坐、卧功等。

无极桩是类似于和式太极拳预备式的动作,即:两脚距与肩同宽,两脚踏地,成平行步型;下颏微内收,闭口叩齿,舌尖轻抵上腭(上牙根处),头顶百会穴微上顶,似有线上牵之意,使颈项竖直,谓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正腰落胯,提肛裹臀,收腹吊裆,自然腹式呼吸,静心凝神。两手自然垂放于胯窝处,肘、膝关节放松微曲。两眼平视。

坐功要求,座椅高低适宜,落座后大腿成水平,与小腿大致垂直。也可以两腿屈膝盘叠而坐。要求与无极桩相同。坐功避免了下肢负重之累,更易心静气和,是养气、养身、养功的主要方法,并对锻炼脊柱的支撑稳衡更有效。

动功主要有:太极桩、行功等。

太极桩是把和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典型动作,按照练拳时的要求反复练习,

2、柔功

柔功主要是对腕部、肩部、腰部、胯部、腿部、踝部等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舒缩能力的锻炼。根据各关节的生理特性进行不同方向的压、转等练习。柔功锻炼要求由松入柔。达到松柔关节、柔活经络、增强身体柔韧素质的效果,为太极拳化僵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打好基础。

3、单操功

单势练习,就是有目的地把和式太极拳套路中部分重要动作拿出来进行单式练习。有针对性地体悟走劲、内劲、心法等的修炼。单势练习时,在掌握要领的情况下可以逐势反复练习。

4、拳帽

“拳帽”是和式太极拳编排的一组锻炼动作。拳帽的动作多在空中或单腿支撑身体时来完成手与脚的拍击。拍击时发出啪、啪地脆响声,故形象地称为“九响不落地”。拳帽主要锻炼腿脚的跳跃击打能力和两腿阴阳虚实的变换,以增强体能和腿部功力,达腿快步活、身灵劲准、协调平衡的效果。

二、和式太极拳的套路

(一)徒手套路

和式太极拳徒手套路有72式传统套路、精要十八式、简化十三式。

1、和式太极拳有72式传统套路(又可细分为108式),动作轻柔圆活,舒展自然。以头直、身直、小腿直达到身体中正。以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达到姿势顺达。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达到步活圈圆,体用一致。套路编排符合人体自然生理和武术运动的规律。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用。推手又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实用,也是走向散手的过渡阶段,

2、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和十三式是以传统72式为基础,本着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在保持了传统套路的练习方法和功法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套路进行了精心选编。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的编排既合理科学,又简便易学,并缩短了套路的练习时间,便于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学练者掌握和练习。

(二)器械套路

器械套路分长器械、短器械两大类。长器械主要有太极棍。短器械类主要有刀、剑两种。

1、长器械之太极棍。

和式太极拳棍是从属于和式太极拳的长器械,以太极拳劲力、技法融汇入棍法之中。基本技法

有拦、架、托、挑、提、格、拨、刺、扫、压、盘顶、盖打,练习时要求迅速换把变招,做到棍随身动,身械合一,握端击远,握中近战,乘势顺力,两端走环,远可击打一片,近可遮护周身,迅疾善变,浑身藏法的风格特点。

2、短器械类主要有刀、剑两种。

(1)和式太极刀套路是从属于和式太极拳的短兵器,共32式,它基于和式太极拳,它的其本要领、运动风格与和式太极拳基本一致。刀术以缠头、裹脑,勇猛矫健为主要动作特点,加上劈、扎、砍、撩、挂、架、挑、抹、等刀法,结合身法、步法、腿法的协调运动,充分发挥短兵长用技法。

(2)和式太极剑套路是基于和式太极拳的短器械,共有60式。其编排合理,舒展大方,紧凑巧妙,演练时要求步法灵活,步运身行,身随步换,眼明手快,剑若游龙,浑厚圆转,变化莫测的技法特点。主要剑法以刺、点、劈、撩、抹、推、托、云、挂、架、扫等剑法。配合太极拳步法灵活,轻柔自然的技术特点,形成剑若游龙,浑厚圆转,变化莫测的技法。

三、和式太极拳格斗技术

(一)和式太极拳推手

推手,俗称手,又称比手,亦称挤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多称为推手。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时的要求推手时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推手是技击的实践,和式太极拳的推手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方面。

1、检验拳架姿势是否正确与实用。

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技击实用性,拳架与用法相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者互可检验印证。走架时手脚运行不到位,劲路不圆转,外三合不合,阴阳不明,虚实不分。在推手时势必不能过劲化力,造成处处被动受制。练拳是提高技击,技法的根本途径。通过推手的检验使拳架中出现的错误得到及时纠正。如果自己功夫层次不到,尚不能纠正拳架中的问题,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使拳以不断完善。并通过自己勤学苦练,使拳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2、增进机体机能,熟练技术技法。

和式太极拳的推手是由练拳向实战过渡阶段的训练手段。它模拟实战搏击,是在不用护具的状态下双方以推手的方式,使用拳架中的着法进行实战性训l练。双方相互接手接肘,听劲而动。步以活步上下步为基本步法。通过推手的实践,可以更深刻实际的领会拳架中的阴阳转换及内劲变化,提高知彼知己的能力。在推手时熟练掌握随人而动,人刚我柔,要啥给哈,化劲借力这种太极拳特有的技击方法。通过严格有素的推手训练,增进全身各器官的机能,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形体和意念合一。故和敬芝在《比手》中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阳属刚,阴属柔,二人比手亦然…一。二人交手之会千变万化,要之以朋搂挤捺为大题,以身灵手敏为应变,进退转侧,刚柔相济,舍已从人,相机进攻。彼以刚来,我以柔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悉心揣磨,临敌致胜不难立见矣。”

3、切磋竞技,提高兴趣。

推手又称比手,顾名思义,就是比试技艺。太极拳在学习过程中,对拳架领悟的程度和盘架功夫的深浅及技击水平高低,以及身体的灵敏度、速度、劲力等素质,通过推手可分高低。推手不需护具,不要特殊场地,不易伤害对方。温和文雅,体用兼备。推手既可实践技击技法,又能提高技击水平。这是太极拳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和式太极拳二十四法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要在双人协调的推手运动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机势,熟练运用上、中、下八法和各种劲别,上下其手,综合使用,克敌制胜。

1、上八法

拥、捋、挤、按、探、、肘、靠。据《和氏老谱》记载,拥:“吾一只胳膊拥他人两手也。如敌人两手捺我右胳膊(或右或左),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敌人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捺则捺之,宜缕则缕之。宜卸则卸之(我半身退下为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为应敌接手之法,掌握分寸,劲要有引领之意。

捋:敌人以两手捺我右胳膊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半身下卸之际,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之大胳膊上;吾两手齐往右边引之,使彼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半身下卸。

挤:敌人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小胳膊击之是也。

捺(即按):我以小胳膊击敌之时,彼将我胳膊引空,我不能前进,势必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捺我,我亦能相机捺彼也。

:即折也,如探摘花果。以两手或拇指与食指、中指形成合力反关节制敌。探要巧,探前要轻,探时要快。

:即扭转,转折之意。两手臂在对方关节处加一方向相反之力,以创伤对方关节。

肘:即曲小胳膊以肘击人。肘为近身打法,肘还有保护两胁的功用。

靠:以肩膀击为靠。靠为贴身打法,用靠击敌,周身要协调灵活,不可贪。靠法中还有背靠,胯靠,臀靠等。

2、中八法(又称身八法)

身体的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调整自己重心。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宜。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5

回首自己的学武之路,现在想来真是坎坷啊!我自幼喜爱武术,为了学武,我很小就一个人在社会上四处漂泊流浪,可十年都没有学到一点真功夫。2005年,我到了山东某所意拳武校学习,交了学费后,所教所学的仅仅是两个人戴上拳击套对打,学到的根本不是自己心中所向往的传统内家拳功夫,因为在众多的功夫当中,我仅爱好传统的内家功夫。离开山东某武校后,在2007年5月,又经人介绍到北京地下旅馆从某位所谓“大师”学习太极拳,不仅交了1200元钱,还义务帮这位“大师”经营地下旅店,照顾客人、拖地板、搞卫生。再苦再累的活儿我都干,自以为这是大师在考验自己诚心学艺。因在地下旅馆工作,曾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过阳光,身体“白”了很多。自认为此“大师”会教我真功夫,可是四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只教了一套拳架的皮毛外形,还没有纠正过一个动作。每天都是超负荷的误导,练功动作不正确,膝盖也一天天肿了起来,痛得厉害。这位“大师”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适应期。”所谓的推手,就是两个人抱在一起摔跤。我就从没见过“大师”发放人的功夫。练掌功就是天天在地下过厅打沙袋。我曾问“大师”推手与散手有什么区别?得到的回答是:“推手就是散手。”这位“大师”说练功要劳逸结合,累狠了就休息一会儿,休息后就猛练。就这样我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2点多才睡觉,白天除了干活儿就是练功。刚休息一会儿,这位“大师”又来骂我没有毅力、怕吃苦。而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身体不仅没有强壮起来,反而累坏了。从2007年5月到离开那里的时候,我每个月都会感冒发烧、双腿膝关节痛得厉害。不仅如此,这位“大师”还毫无武德,只看重金钱,没有人品,天天对我破口大骂,我忍着,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是诚心学艺,可是一切都白费,浪费感情、浪费青春年华。在万般无奈时,有一天,我对这位“大师”说要离开这里去治病而后到外地打工,他不让我走,还说要我去打擂台为他争光,现在想想那就是让我去送死吧?当时我身无分文,欲哭无泪,走投无路。在这种情况下,我把自己以前所有买来的武术杂志找了出来,终于找到了武氏太极拳传人孙老师的电话号码。于是打了电话,孙老师亲切而详细地询问了我的情况,对我的遭遇深表同情!当时我在电话里就哭了。考虑了几天后,又向朋友借了一点路费,行李衣服也没敢拿出来就跑出去了,半夜买火车票就离开了北京去往邯郸。

第二天早晨到了邯郸打通电话后,孙老师从永年广府古城来车站接我,使我非常感动。到了孙老师家,吃完饭后老师仔细检查了我膝关节和腿上的伤痕,又给我用了一瓶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的药酒。在老师家住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孙老师都给我讲武学道理、理疗方法、正确的练功方法。几天的时间,许多的困惑都解开了,使我豁然开朗。起初两腿膝盖痛得我走路都很困难,用上药酒后就好了很多,但身体还不适合马上练功,孙老师看我诚心学艺,还是慢慢地把武氏太极拳教给了我,因时间短暂没有学完。当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走投无路。想去打工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费用,不好找到工作。孙老师就托拳友帮我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9月21日离开永年时,孙老师赠书一本并题词,“敏而好学,谦虚礼让”。并对我说:“暂时先不要练功,先把身体养好再练,我有机会就去看你,老师也不需你报答,只要你身体好了就行了!”

我非常感谢老师,因拿不出什么可以回报的东西,我只有草笔练字拙诗一首回敬老师略表谢意,原文为:

敬赠孙老师

风云从虎龙,

武氏一脉承。

德高更重义,

中华传真宗。

虽然我的笔墨不成体统,但这是我真切的心声啊!

我初见孙老师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虚随和,有情有义,不摆架子,胸襟开阔,有大家风范,没有门派之分。他真是学武者不可多得的好明师啊!

离开广府时,孙老师送我上车,我含着眼泪对老师说:“我真的谢谢您,谢谢孙老师的关照,您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我首次到广府的经过。

说来惭愧,广府到邯郸的车票还是孙老师为我买的。次日到了上海,孙老师的拳友把我接到了上班的地方――上海某学校餐厅。上班挺轻松的,有吃有住,月工资近千元,总算安顿下来了。孙老师还经常打来电话询问我的情况,问我工作是否顺利,生活是否适应?2007年11月,孙老师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审定邀请,要到浙江仙居横店去录制拍摄《中华武藏・武氏太极拳》大型系列DVD教学光盘(现已出版国内外发行,共计20张教学片)。孙老师由浙江回邯郸路过上海特意来看我。当天晚上,孙老师不顾劳累,就在上海学校宿舍的楼顶上教我练拳,带我推手。一直练到将近天亮四点多才休息。因时间紧张,第二天孙老师就回邯郸了,临走时还送给我一双练功鞋,可我都没有请孙老师吃顿像样的饭,只吃了拉面和学校里的便餐。真是惭愧!

孙老师教拳收徒非常重人品,不重金钱,入室弟子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人品过关才收为弟子。去年春节放假,我到广东和几个朋友聚会谈起孙老师的事情,朋友们都说:“在中国如果每个名家、大师、传人都能有孙老师这样的人品,何愁中华武术不能发扬光大?”我向孙老师表明了学拳的决心,他为了使我有个更好的工作和练功环境。又把我介绍到浙江义乌东阳他的一位弟子开办的工厂去上班,我现在生活很安定,有规律,早晚和老板(孙老师弟子)一起练功,推手。每月还有1500元钱的工资。我非常高兴!

2008年6月,孙老师到厂里来看我们,每天晚上对我们言传身教,带我们练功,没因我是一个门外之人而有所保留,而是把我当做一家人对待。老师几天来的传授,使我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内劲大增,精神焕发,使我好不兴奋。

每天晚上在厂里看到孙老师演练的拳架,都是中正安舒、身法严紧、心平气和、柔中寓刚、随曲就伸、动中有静的,也完全体现了他的为人,体现出了武氏太极拳重气势不重招法的特色。更为神奇的是孙老师推手的功夫,他的听劲灵活,双臂沾连粘随地将我制住,使我不得进攻、不能摆脱。他发放人时完全不用猛力,看不到什么大动作,就将我发出。并使我双脚离地、被抛出很远。我用拳击打他腹部时,自己的身体却被弹了出去。我真是见到了一沾即出、挨哪打哪的功夫了。更令我惊讶的是老师一指禅放人的功夫,我用尽全身力气握住老师的手指,他轻轻一按我就被放弹了出去。怎么把我放出去的,我也说不清楚。他是制人不伤人,令人佩服。这些都完全不同于我以前所见到的所谓“大师”的推手,差别太大了。的确让我大开眼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太极功夫。

多年来,孙老师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办班讲学,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为发扬传统武氏太极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7月中旬,他又接到通知,邀请他去编写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他便离开了浙江。当时,我武氏太极拳中捋架快要学完了,还坚持每天用孙老师教我的经络理疗法来治疗自己的胃病,身体又比以前结实多了,精神也好了。盼望着孙老师再次到浙江来,到我们工厂来。更期盼着自己有一天能通过老师的检验,拜入他的门下,成为老师的人室弟子。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忠诚的恳求,终于在今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六,我与湖南长沙的陈阳辉师兄一同拜师成为老师正式的门内入室弟子。现在,我在广东打工,同时每天都练习师父传授的武氏太极拳,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了,而且还带动了本厂几位同事和我一起学练,感觉非常好。我也能把武氏传统太极拳带到广东,这些都得益于师父的培养和真诚传授!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6

摘 要 散打运动是中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散打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丰富的开展,本文对沈阳市4所初级中学开设散打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了解散打运动在沈阳市中学体育课的开展情况,及体育教师、学生对散打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提出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大对散打运动的宣传力度,为沈阳市中学开设武术散打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散打 沈阳市 中学 开展 对策

我国从1979年开始搞武术散打的试点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的继承、研究与发展,使散打运动的体系框架日趋完善,技术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世界上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散打运动。本论文通过探索散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我市中学开展散打运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开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沈阳市4所初级中学学生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沈阳43中学、沈阳97中学、沈阳165中学、沈阳市培英中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体育教师问卷21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教师问卷21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

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散打理论、学校体育、教育学等书籍及大量文献期刊,为本研究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散打运动及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历程

为了保证散打运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全面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作了大量工作。1995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并对武术内容和所占的比例作了规定。1978年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均列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可见,武术已经成为中学体育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中学开展散打课的意义和作用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运动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长期坚持散打运动,可以促进这一阶段学生骨骼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加粗,达到促进生长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散打不只是斗技、斗力,更重要的是斗智,格斗双方在对抗训练中,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要在攻守转换中思维敏捷,所以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极为重要。

(三)散打运动在沈阳市中学开展的现状

1.中学武术课教学情况。调查的4所中学体育课教学情况,沈阳市培英中学和沈阳市43中学均开设过武术教学课。沈阳市培英中学开展过散打教学课。其他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内容以太极拳基本功等最为普遍,开展太极拳为教学内容的占42.8%、跆拳道为教学内容的占14.2%、基本功为教学内容的占19%,还有42.8%的体育教师选择了没有开设过武术课。从数据可得:基本功和简化太极拳基本上是中学武术教学所选的内容。自编武术套路组合和传统健身武术相对散打运动而言,难度较小,动作也较为简单,适应范围较广,有利于教师按照客观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空间较大。

2.学校武术教学情况发展的不平衡性。从统计结果看,现在沈阳市部分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占85.7%、足球占100%、排球61.9%、田径占100%、游泳占0%、散打占14.2%、健美操占57.1%。部分中学还是遵循着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需求。

3.体育教师对散打运动的了解情况。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代表其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预示着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调查数据表明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占85.7%、专科学历占14.39%。教师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沈阳市中学体育教师均处于本科学历,比较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职称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一个标志。职称结构是指教师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也是反映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未定职称,分别占4.8%、42.9%、33.3%、14.3%、4.8%。一级和二级所占职称的比例比较大,表明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领导不够重视,散打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比较低。2.场地器材条件的优劣与否同样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热情的一大因素。3.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是影响沈阳市中学开展散打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4.中学体育教师在继续教育及培训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

(二)建议

1.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现任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从业务技术和专业理论上对散打内容的再学习。3.加强中学散打运动教学,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服务。4.加强散打运动的宣传工作,推进散打运动在中学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