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发展
高中数学的难度大大提升,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应,不能很好的开展数学的学习,使数学成绩一落千丈。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要加强学习方式的创新,明确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
一、 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良好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切的思考,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富有创新意识,使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的提高。让学生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创新思维方式,使得数学成绩能够得到进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 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方法的前提
1. 创新教学思想
使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断的进行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抑制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创新教学思想,才能使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不断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
2. 创新教学手段
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要想使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必须不断创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实施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不断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很好的进行学习。
3. 了解课程需求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创新学习方式,最为基础的前提条件是使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的需求,对课程的知识充分的理解,对课程相关的理论能充分的认识,才能根据需求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和学习。
4. 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的学习中,要想更好的开展数学学习,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明确高中数学与之前数学学习的不同之处,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不断的进行思维创造,对学习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学会逆向思维,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 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
1. 发展数学的逻辑性
随着高中数学的难度加深,使数学知识更加的抽象而富有逻辑性,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才能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培养逻辑性,锻炼了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数学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高中,由于数学难度的加深,而课堂时间的有限,使学生或多或少的出现学习上的问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时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3. 建立数学体系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点建立其数学体系,由于数学知识点的分散性,建立起完整的数学体系,使前后的知识更加的连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连贯的进行分析学习,更好地进行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建立持续性,更好地为将来的发展做铺垫。
4. 要坚持数学的练习
数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只有坚持不断地进行数学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只有反复的进行练习,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能够对学习有自主性,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大大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6. 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
只有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知识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后续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研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的提高,促进学习的更好地进行。
7. 加强知识点的及时训练
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了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跟踪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的掌握能力,又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对后续知的求知欲望,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结束语
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使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更广泛的进行运用,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加强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明确高中数学与之前数学之间的差别,改变思维方式,运用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学习效率,促进更好的发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百军.数学常规课和创新课教学设计[M].宁波出版社,2010.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思维导图 新授课 复习课 笔记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研究生命的科学,是学习医学知识的基础,由于其概念性的知识较多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课程特色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而思维导图就是不错的选择。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引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归纳实现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故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深人的探讨,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指借助绘图软件或者采用手工方式围绕知识点的主题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其中大多借助色彩、图形标识以及发散性的图形方式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使得知识点呈现清晰的、直观的、具逻辑关系的网络构图。在思维导图中被要求多使用色彩、图案,因为色彩的使用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把词汇、数据、逻辑等与颜色、图案关联起来,使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全脑”思维,从而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软件或者手工两种方式来进行绘制。软件绘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大多由教师来操作;而手工绘制,教师和学生都可操作。思维导图的制作主要包括绘制主题、绘制分支、内容填写、完善分支和总体连接等几个步骤,主题的绘制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往往处于中心的位置;分支则是与主题相关的要点和专题;内容的填写主要是将关键的、精炼的知识点浓缩到构图中,起到提醒的作用;分支的完善则要使每一个分支的知识点以及与分支相关的知识点都具有逻辑性,最后借助箭头、颜色、图形符号等标志来完善整个构图。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能优化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因此,在新授课的课堂导人环节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
例如,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所了解,教师预先借助绘图软件绘制了思维导图,将完整的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如图1,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一级主题,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发散构建,二级主题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也就是生物课程中每节的主题内容。接下来,继续以二级主题为核心进行三级主题的拓展――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动的其他实例、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些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构建。此外,教师还要把学习本章的意义和功能、学习的方法等同作为一级标题与之并列,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本章的内容、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知识往往环环相扣,上一个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强调学生学习思维的逻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知识网络构图。对此,教师可通过手工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尤其是在复习课中进行应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高中生物内容时,可以第一、二章《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为单位,第三、四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单位等进行思S导图的绘制。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对细胞种类、细胞生命的意义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并由此引出细胞的组成结构;而对组成细胞的成分: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无机物等知识点的介绍,应由学生来完成。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即学生复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3.思维导图在学生笔记中的应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高中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记笔记往往会演变成抄老师的板书,很多时候学生急于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快速记录,根本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的学习依然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导图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导图的方式呈现,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整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笔记中,学生可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零散笔记的内容,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按照主题、分支、内容完善的步骤绘制出专属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生物的成就感,激发了继续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相关思考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3
当前高中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陷于应试教育的困境,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特色:把的基本观点等同于几个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取代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课堂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过程等同于习题训练,题海战取代了基本的思维活动;高考分数等同于政治素质,应试取代了思想品质的培养。这也正是新一轮课改所面临的挑战:新的课程构建起来,但如果课堂教学行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恐怕还是难以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和当前的学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要凸显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让知识点升华为具有践行意义的基本观点,并赋予基本观点以鲜活的生命;给教学过程插上思想的翅膀,让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一,赋予基本知识点以思想的灵魂。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对中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基本观点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价值状况和社会现实背景确定。如《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这一框题,教师们一般会根据教材向学生呈现基本知识点:企业与公司的含义、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公司成功经营要素等,而这些知识点到了学生的手里就会变成孤立知识点的无序堆砌。这样的教学处理,今后对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这一框题的核心观点应该是“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即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展开逻辑分析:企业如何才能担负起“国民经济细胞”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基本观点:“企业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这两方面只要有任何一个的缺失,它就发挥不了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继续进行分析: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呢?这就自然而然落实到了基本知识点上:企业成功经营的基本要素。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有生命的知识系统:基本观点与基础知识有序结合。这种处理意在培养未来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方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给课堂教学插上思想的翅膀。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思维的演绎过程,应该包括思维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但事实上,一些政治课教学已经退化成让学生划书和背书,成为一种机械记忆的过程。没有了思维活动,思想如何飞翔?
思维活动的进行首先要确定思维的起点,即,对所要分析的问题进行条件限定。这也就是高中政治课的情景构建。情景构建的不合理将导致思维活动过程的偏差和思维结果的错误。如,《经济生活》有关“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率和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问题,教师如果给出的条件限定是:商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似乎提高生产率、抓质量是一种被迫行为。应让学习懂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才是本课知识的逻辑起点。
其次,思维活动要注重逻辑分析的展开过程。没有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将是一知半解。如关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目,学生往往只记住“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等几个概念,至于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却不甚了解。在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观点统领,这一目的基本观点应该是“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确定了这一观点,课堂教学才能有内容和方向。其二,没有做必要的逻辑分析,因而不可能明确知识点之间以及知识点与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目知识的逻辑展开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但其需求量的变化却不大,人们在这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这就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上了这个思维环节,知识的理解才算到位。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4
一、三角函数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严格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不同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这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另外,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对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材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公式等,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数学的学习更具有意义。
(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的理性思维,高中数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比如,三角函数。
二、学习三角函数时遇到的问题
(一)公式变形复杂,题型多样
三角函数的题型往往设置生活中的场景为题干,这样的题型,一方面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三角函数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是枯燥而乏味的,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有关三角函数的现象与问题,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再将建立好的模型带入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研究,这样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同学试题分析不透彻,导致信息提取不全面,因此无法解决问题。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时,学生常常对公式变形不太熟练,因为三角函数公式的多样化且繁琐,因此,导致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终还有可能导致答案错误。
(二)三角函数概念不能有效的掌握
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只学会了用直角三角形中的情景去推导概念,对于非直角三角形的情景推导还有所缺乏,导致学生在计算时只注重结论,而不注重过程,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即使学生做对了答案,但过程却不一定符合标准。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变弱,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对知识点的总结也会模糊,导致学生做题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学生要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在解题过程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而不是只注重结论,这样不仅能提高?W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的思路做到条理清晰。
三、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要点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
三角函数的概念知识是基本内容,体现出了知识点的本质与基本特点,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即三角函数的基础概念。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夯实基础,加强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角函数是在初中所学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知识的推广,例如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情况下的推广,我们要学好三角函数就必须对直角三角形做深刻的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分别为对边、邻边、斜边,其中余弦值等于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值等于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在三角函数的解题过程中,弄清角与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所需要的三角形进行做辅助线,将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角进行余弦与正弦的转换,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是做三角函数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强化学生思考能力,使之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习三角函数过程中,并不所有的知识点都能清晰地从书本上查找到,因为书中许多例题涉及的知识点并不能面面俱到,在实际解题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教学观念都无法在书本中有效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做题时通常都不是直接的应用各个知识点,而是通过题目中所给的条件进行分析,所以学生就应该养成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归纳整理的习惯,在做题时多方面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维的能力,学会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四)把三角函数融入到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
数学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各知识点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把三角函数融入到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可以拓宽教学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的学习和巩固也是掌握相关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的巩固,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点、线、面”思维;高考;高中政治
G63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内容,分布在四本教材中,即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由于政治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理论性、抽象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依靠硬性的死记硬背来记忆或理解这些内容,不科学也不现实。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一、“点、线、面”思维的概念
“点、线、面”思维是一种既具单向性又具全面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其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点、线、面”思维是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和步骤,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方法从形象思维的点、线、面开始,经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深化,使该方法的运用者将知识内化。
所谓“点”就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这部分包括的“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所谓“线”是指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逻辑贯穿起来的线索。仍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企业与劳动者”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要理解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必须将其放入到经济环境之中,而经济本身又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有哪些,是怎样形成了”就是学习和贯穿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所谓“面”是知识的范围。“点”分散于各自独立的章节,由“点”带动对某个课题的系统论述,这又组成了“线”。就是这样,“点”形成“线”,诸多“点”与“线”逐步构成“面”,最后“面”与“面”构成一个整体。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教材探索,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索进行组合,形成知识框架,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面”。
二、点线面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政治教材课与课的遵循相应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整体。把“点、线、面”思维运用到高中政治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的思维学习方法
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点”,每个“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点”,共同组成政治高考200多个考点,这种多数以概念呈现的知识“点”是高中政治的基础。在运用“点”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寻找、联系整合和对比区分和理解诸知识点。首先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寻找“点”。联系教材内部逻辑结构、联系课程标准、联系考纲等进行相应的“点”的捕捉。其次是用联系的观点整合“点”。通俗地讲,就是要把点串起来。使学生对点的掌握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前后呼应的灵活的。如《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进行整合。第三、最后是用比对的方法区分“点”。很多基础概念存在相似性,这需要我们对这些“点”进行归纳、比对,并加以区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价格”这一组概念,其中“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衡量的是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的多少,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线”的思维学习方法
“线”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运用,要从逻辑思路、呈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要注重“线”的逻辑思路,就要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中,找出“点”与“点”的逻辑关系,学会理清线索。如《生活与哲学》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q证关系”时,虽然重点是在理解好两者的关系,但切忌将必须作为铺垫的一些基本内容草率带过,如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最后强调重点,才能使学生从总脉络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注重“线”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图表形式等把内在“线”的逻辑表述出来。
3.“面”的思维学习方法
“面”是“点、线”的进一步,“面”的构建,是高中政冶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带有很强的归纳性。对各个章节、模块的学习,最后均需要呈现在“面”上即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掌握和对各知识点的准确综合运用。要处理好“面”的问题,要注意两点:一、用“面”的思维搭建框架。教材中的各单元、各模块,“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点”与“线”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点”“线”均不能脱离“面”的范围。二、用“面”的思维进行内容填充。遵循课-章-单元-模块的思路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明确其所在的“面”。
三、“点、线、面”思维在政治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学习《经济生活》,先定一个“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及至《政治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由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对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裨益。除此之外,长期运用“点线面”思维,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论点,举一反三的发散能力。
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均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更要有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既可以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丽.微课程教学法: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J].高考(综合版).2015(05).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主线 思维主线 方法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6
高中生物学科具有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的特点,很多教师过于关注“点”的设计,而使教学陷入知识细节,尽管不乏亮点,但由于缺失了对教学的整体解读,容易将碎片式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致使课堂教学低效。高效的教学需要对教学进行顶层设计,建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结构的脉络,课堂活动的统领。合理建构教学主线,可以让教与学的思路更为清晰,教与学的程序更加优化。如何建构教学主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知识主线(逻辑主线)
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碎片式的知识之间建立逻辑联系,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内通外联来建构教学主线。例如在“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节的教学中,在学习了动物细胞融合的内容之后,如果直接引入“单克隆抗体”的概念,会显得生硬,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对于这一内容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成功应用,使知识点自然过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在复习课教学中,尤其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模块、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教学主线。例如有关《遗传与进化》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把基因作为结点,串联相关内容,构建如图1所示教学主线:
二、科学史发展主线(时间主线或事件主线)
将科学史进行合理加工,可以形成一条流畅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主线,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整体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有关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我们可以如图2所示,将科学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一条教学主线,带领学生体验科学的发展进程。
三、思维主线(认知主线)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思维特点设计问题串建构主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教学,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1)用哪种细胞更容易得到细胞膜?(2)怎样得到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3)怎样得到红细胞的细胞膜?(4)怎样分离出较纯的细胞膜?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把每一个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阶梯,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四、方法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