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1
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是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全面落实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促进项目完成规范化,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将工作落实到位。以下是我院2018工作总结:
一、组强措施情况
年初制定了项目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组织乡村医生召开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培训会,对“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65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医保健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培训人数8人。
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管理老年人456人,其中接受中医药服务管理老年人256,;0-36个月儿童数329,其中接受中医药服务儿童125人次。全年开展中医药管理专项培训1次、中医健康教育讲座2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次、健康宣传专栏2期、播放中医健康影音资料1种,发放中医健康宣传折页2种,累计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300余份。
三、存在问题
1、专业人才紧缺,师资培训不到位,大部份医务人员专业性不强,问诊经验欠缺,评价结果无法反应老年人身体状况,群众不易接受。
2、工作压力大,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启动以来,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乡村医生工作极端繁忙,而绩效工资未得到提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3、工作刚启动,加上广大人民文化水平不高,群众对药健康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够,不配合工作开展。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情义之华”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总结
2020年在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导下,我院加强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开展辖区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2020年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进步,现将我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我院采取从上级领发,自制自印等方式相结合,2020年上半年为本院和村卫生室提供6种(其中1种低盐膳食内容、2种有中医药内容、1种艾滋病防治内容)纸质宣传资料共计8400份。医院门诊、病房和村卫生室统一制作宣传资料架,用于宣传资料摆放,随时供前来就诊患者取阅。
二、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利用医院输液室、候诊室、院内就诊患者集中的地方、儿童预防接种留观室分别播放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治疗宣传片、DVD播放健康教育科普片:内容有:艾滋病预防、结核病预防、肝炎预防、糖尿病防治、高血压防治、流行性感冒防护知识等。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播放263天次,播放健康教育科普片2104小时。
三、宣传栏设置和更新。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设置了健康宣传栏,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并将更新的宣传栏拍照存档备查。全年共完成宣传栏更新258个,其中卫生院12个(包括1次中医药、1次减盐防控高血压内容、1次艾滋病内容、),村卫生室246个。
四、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医院和村卫生室共举办各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192期,其中卫生院8期(包括1次以上低盐膳食与高血压防治专题),村级184期,共计参与人数3782人。
五、开展公众咨询活动。利用健康宣传主题日等开展公众咨询活动。目前共开展公众咨询活动9次(其中包括1次以上低盐膳食内容、1次中医药活动咨询内容),居民参与人数1071人。
六、无烟医院建设。全年加大了戒烟宣传力度,在卫生院各楼道、出入口、病房、卫生间张贴禁烟标志,医务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探视者等进入医院的人群宣传吸烟的危害,并带头自觉执行医院禁止吸烟的有关规定,成立了控烟领导小组,无烟医院的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七、开展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门诊就诊人群,门诊医生进行一对一解答健康教育问题,为居民及就诊的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包(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减盐防控高血压、脑卒中、等健康教育处方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预防慢病,降低发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增加防病知识,提供科学生活方式及干预措施,提高生命质量。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3
一、活动目的
纪念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救死扶伤、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职业宗旨,使护士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规范的护理标准,为全市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激发我市广大护理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表彰奖励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推动全市护理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以“营造优良执业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主题。
三、活动内容
1、召开纪念国际护士节暨护理先进表彰大会。评选表彰市“优秀护士长”、“优秀护士”、“荣誉护士”(见附件2),开展“优秀护理征文”、“红十字博爱天使”评选表彰活动(见另文)。
2、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学术交流会” (由市护士学会承办)和“护理学术讲座活动月”等活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各安排1-2个护理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不限,讲课老师、地点各单位自定(座位不少于100人),有学分。请各单位按附表要求将讲座相关内容报市卫生局医政科,以便统筹协调。
3、组织护理代表入军营开展“国防日”活动。(五)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活动。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国际护士节期间各医疗机构自行在全市范围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暨纪念国际护士节活动。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医院护士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社区、护理院等基层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材料、回访出院患者等形式,大力开展活动,为社区居民送温暖、送便利、送关爱、送扶助。通过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活动,在护理行业秉承南丁格尔救死扶伤、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职业宗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志愿服务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度,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4、开展“护理专家进基层活动”及“中医专家进社区、农村义诊活动”。与医疗卫生下乡活动及“健康快车进农村活动”、“医疗专家进基层”相结合,定期派出护理、中医专家下基层,帮扶对口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做好“传、帮、带”工作。
四、时间安排
1、4月20日前,各单位按照标准和要求完成“优秀护士长”、“优秀护士”、“荣誉护士”、“红十字博爱天使”的推荐、评选、公示和报送工作。
2、4月30日前,市卫生工委、市卫生局完成“优秀护士长”、“优秀护士”、“荣誉护士”、“红十字博爱天使”、“优秀护理征文”的审核和评选工作。
3、4月20日前,各单位完成护理学术讲座安排表(附表7)及各医疗卫生单位护理人员统计表(附表8),送至市卫生局医政科;需由市卫生局统筹安排的,将视实际情况组织安排。
4、纪念国际护士节暨护理先进表彰大会拟于护士节前夕召开,具体另行通知。
六、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纪念活动,按照统一要求,做好具体安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为保证纪念活动顺利开展,市卫生局成立庆祝国际护士节活动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抓住契机,营造氛围。各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全面履行护士义务,切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我市护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4
那么,如何辨别养生宣传中的是非问题呢7我主要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当前养生宣传中的一些糊涂观念、错误导向如何进行辨别;第二个是告诉大家中医的养生理念究竟是什么。
养生热与养生乱
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没有不讲养生的,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的大体都是养生书,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的也都是养生节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书籍的超过二分之一,每年我国出版的健康书籍有1000多种。国人买书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说养生书是中国家庭的“红宝书”,普及率非常之高。养生热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以体验到。面对如此汹涌的养生潮,面对众多专家念的养生经,老百姓既感觉兴奋又感到困惑。有人说。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说,老祖先几千年就是这样吃法,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许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说,糖尿病不能过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饿死的。有人说,肿瘤患者都是被药物毒死的i有人说,90%肿瘤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如此等等。“健康问题究竟应该相信谁”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很多老人说,买了一辈子菜、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知道如何买菜、做饭了。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养生理念的问题,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和我们的国计民生要发生直接联系了。
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我简要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寒入养生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画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我们不能把文人书中记载的个人生活习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化生活经验都冠以“中医”养生的帽子,更不能把伪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中医。我举几个例子,有人宣传喝生蛇血、吃生蛇胆、吃活泥鳅,其说辞是以类相求,同类相生。中医理论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中医是发展的,茹毛饮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认识。当没有条件吃熟食的时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的饮食带来了质的变化,人们早就不再以吃生食为基本生存条件了。生食带来的卫生问题,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其带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触目惊心。有报道说,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鲜习惯的地区,寄生虫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调查发现,有一个村庄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虫病,与他们生食或半生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非典”的教训记忆犹新,也与生食某些小动物肉不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吃生鸡蛋能润喉清热,有人吃了之后喉咙疼痛的症状确实好转了,因为鸡蛋是凉性的,鸡蛋有清热解毒之效,这个说法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确实讲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古人处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鸡蛋了,说明人类对生食问题已有了成熟的认识。如今,生食鸡蛋造成的感染问题屡有报道。细菌感染之外,如果不做熟,鸡蛋中一些物质对消化和吸收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代一些生活习惯确实被中医引了进来,但是经过中医选择、提炼并提升到科学水平。还有一种说法,借酒消愁,因为魏武帝曾经讲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中医对饮酒问题,是从两方面认识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人。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点;二是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也同时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浇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来。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来当养生知识讲,其结果肯定是既背离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广东人和黑龙江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绝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种食物,这不符合科学。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中医的法宝是望远镜,西医的法宝是显微镜:中医从整体上对人进行认识,西医把人体进行分解,细了再细,直至细胞,基因;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有中西医两种力量,这是人民的福气。中西医的结合,扬长避短,中国的养生、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益处。一些养生介绍忽略了中医的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的模式和的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是圆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问题,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讲饮食养生的书居多,讲饮食养生的讲座也最多。如何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问题,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众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人们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人们使用它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如何给它派用场: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
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不少养生宣传中都刻意要求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全国人都去吃某一种食物,这行得通吗?事实上,人对于食物有很大的选择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种食物的。错误的导向,加上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养生问题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很多人把养生与进补画等号,以为补比泄好,补出问题了,还不以为然;泄不出问题,也不乐意接受。女人都要补血,男人都要壮阳,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过分养生既不是中医的理念,也不是西医的理念,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符合国情。不要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国家,养生理念也不能是这样糊涂的。养生与进补是不能画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要解决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盲目进补,也不要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疗疾”的问题。只不过天然植物药的毒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化学合成类药品小一些,这也是事实。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贻害无穷。
如何擦亮眼睛,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问题?
第一,是作者(讲座者)必须得是有学术职称的正牌专家。第二,编写、讲座的背景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那些从事文化研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工作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我认为,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如果写养生书、讲养生知识的人是万事通,什么都会,我建议大家打个问号。第三,是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如果养生讲座讲的就是某种产品如何好,还硬性动员你去买,肯定有问题。另外,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必须拥有5位以上医学经验丰厚的专业编辑人员,其中两位是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中医的养生理念是什么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5
健康教育关系到社区每个人的健康,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质和盲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总体要求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健教活动,普及健康知识,促进社区健康工作。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击了很多行业,我们也受到影响,但生活还要继续,还可以看到有很多努力的方向。谨慎的乐观者应该成为我们的态度,我们并不怕病毒,也不怕竞争,唯一怕的是我们思想上的封闭和禁锢,束缚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总是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回落后总是要增长的。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事。
一、形成健全的领导小组,按照计划,落到实处,定期自查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健康教育作为重点项目,提前做出详尽的计划,定期进行总结,由专人负责,具备健全的领导队伍,将各项工作分配给专干人员,但又培养每一个专干人员的全面工作能力,使得整个工作团队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工作。
2019年上半年的控烟工作继续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延用以前的控烟领导小组及控烟考评奖惩制度,室内区域有多处明显的禁烟标识及室外吸烟区一处,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和教育,发放控烟宣传资料等活动。
我们结合每个季节的高发病和常见病,以及疾控中心等下放的主题活动,在居民委、疾控中心和社区居民的配合下举办了3次中医健康教育讲座以及10次的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并附有相片、义诊内容、签到表、活动记录表等材料。社区居民都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活动中来,而且给予较高的评价,使得每次活动都圆满成功!
二、组建新健康指导员队伍
上半年对组织内部人员以及健康指导员进行了3次的健教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水痘的防治、人感染禽流感、防灾减灾培训);对小组成员及部分居民进行了8次不同主题内容有针对性的小讲座活动,大伙儿对此形式的宣传也表示十分的欢迎。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组织健康小组成员进行健教培训,适当的扩大小组成员人数,增加活动次数,并同时做好活动记录。
三、保证硬件齐全,扩大宣传覆盖面
中医健康讲座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析中医药继续教育现状,探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达到中医药继续教育预期效果和目的。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并提高继续教育项目质量,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1健全制度和科学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方案》、《郑州市中医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明确了医院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成立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及管理机制,确立了院、科两级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在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推选出继续教育管理员,由科教科设专人负责有关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具体实施和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培训、督导、考核、奖励,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有效、规范实施。
2全程监督和规范实施
2.1项目申报
郑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结合医院特点和发展需求,医院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组织学习班、举办学术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建设,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院充分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点专科优势资源,整合设计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培训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见表1。2.2项目立项医院对获批举办的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年度统筹安排,避免举办时间上的冲突。科教科设专人向每个申报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下发通知,督促严格按照申报时间、举办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当年有效。
2.3项目实施
科教科设有学术讲座登记薄,对按计划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要求至少提前1周到科教科进行申请登记。登记内容包括项目举办时间、地点、授课专家、课程安排、专家简介等。科教科审核后发送正式会议通知。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教科全程参与项目举办,协助承办科室做好接待会议准备、会议签到、维持会场秩序、授予学分等具体工作。
2.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由科教科按照要求,整理会议通知、学员签到表、专家课件、会场照片、会议总结等资料,及时存档。并按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上报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2.5考核与激励
为保证继续教育项目举办质量与效果,建立项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科教科负责对项目承办科室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估,考核结果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据考核结果并参考项目级别,当年年底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将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的学分,作为年度和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深化措施和确保实效
为顺利完成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对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分两批对继续教育管理员进行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培训,核查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名单,采集信息并组织编码,一人一号,一证一号,由专人负责解决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及学分审核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审核工作计划表,逐日逐科审核学分证书及各项相关证明、证件材料原件,相互核对后将符合规定的学分按Ⅰ类和Ⅱ类分别登记在个人《继续教育证书》上,汇总填写总学时及总学分,加盖单位印章,由市卫生局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对学分进行复查、审核,上报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核公需科目完成情况。郑州市中医院连续3a全院医、护、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达标率均为100%。
4创新思维和更新手段
郑州市中医院创新“师带徒”培训模式,提升继续教育质量。2012年实施以“师带徒”为培训方式的继续教育,对参加医院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培训人员中愿意继续学习的学员进行师承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扎实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有效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优秀中医药队伍[2-3]。此外,医院还将“师带徒”培训模式推广应用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创立3级拜师模式,科主任拜国家级名医为师,业务骨干拜院内名医为师,社区医师拜院内名医为师,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精髓[4]。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院出台《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及积分制考核办法》,每年对继续教育项目承办科室及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会率、参会情况进行考核,个人参会情况实施积分制管理,年终根据个人参会率、积分分值评选优秀予以奖励,积分制考核结果同时与院内年度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此项考核办法的出台既提高了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医院继续教育考核的针对性。
5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探索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不断规范管理措施,是保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有效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郑州市中医院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完善制度、全程监督、创新思维、更新手段等措施,规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执行,保证了继续教育项目的质量,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宵.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7-9.
[2]常冬梅,王丽萍,杨宁.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126-128.
[3]武雅婷,王丽萍,杨宁,等.探索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新模式[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