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1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收治的30例HCAP患者与30例CAP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情况。

结果: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0例、0例、6例、29例、0例,住院时间平均为(41.2±4.7)d;H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1例、28例、16例、24例、3例,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P0.05)。

结论:HCAP患者相比CAP患者住院时间更长,误吸、抗生素应用率、病死率等方面明显更高,临床需采用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升HCAP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关键词: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获得性肺炎对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23-02

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主要指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患者,此病与CAP同样在院外发生[1],但临床特点多有差异,本文试对比了HCAP与CAP患者临床情况及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包括30例HCAP患者与30例CAP患者。

1.2诊断方法。根据《医院获得性肺炎》指南[2]对HCAP进行诊断,放射学诊断肺炎渗出的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体温在35~38℃范围以外;呼吸困难、胸痛;新发咳嗽;呼吸衰竭。

同时符合以下任一点:护理机构长期生活、接受家庭护理及输液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30d之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或化学治疗、伤口处理[3]。

1.3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0例、0例、6例、29例、0例,住院时间平均为(41.2±4.7)d;H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1例、28例、16例、24例、3例,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P0.05)。见表1。

3讨论

3.1HCAP特点。HCAP为近年来提出的独立类肺炎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抗生素使用日渐频繁、长期护理员生活或家庭护理人数不断攀升,HCAP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此类患者年龄大、综合功能状态差、合并症多、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分析和对比HCAP的临床特点,是区分不同类型肺炎疾病、采取更合理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HCAP综合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本次研究中,HCAP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死亡率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长于CAP患者。可见HCAP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误吸率、血液透析率、病死率等均高于CAP组,各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也长于CAP患者,临床上急需采取更为合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3.2护理要点。由于HCAP患者治疗项目更多、输液及治疗时间更长,见效慢,需针对性采取一对一心理干预,耐心讲解HCAP特点、当前病情、治疗效果,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烦躁、消极情绪,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更积极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

误吸是导致反复住院、延长治疗和住院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在治疗同时客观评估所有患者误吸可能性,分层次予以误吸预防护理,指导家属协同看管,选择患者神志清醒时坐位喂食,尽量不喂食过干、过稀、易误吸的食物;鼻饲前确认胃排空状况,部分患者可持续滴注代替喂食,避免食道反流、控制胃内压。

HCAP患者在CAP护理基础上应强化气道护理,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和深呼吸,积极拍背、协助翻身,选择性使用仪器协助排痰;神志不清患者人工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HCAP患者误吸、抗生素应用率、病死率等临床特点多于CAP不同,应强化基础护理并予以针对性气道、饮食、心理等方面护理,以改善综合疗效。

参考文献

[1]曲歌平,刘长庭,孙宝君等.老年人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的差异[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49-153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2

【关键词】 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45-02

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均为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尤其对10以下儿童,严重影响其身体与智力发育,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可有效预防百日咳、破伤风与白喉,但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降低预防作用,且儿童接种依从性较低,常导致医患纠纷[2]。本研究中,接种百白破儿童经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门诊接种百白破疫苗的14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0例;其中男758例,女642例;年龄3个月至2岁,平均年龄(1.1±0.2)岁。排除体温过高、有过敏史,接种百白破疫苗禁忌症等儿童。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接种前询问儿童近况,按照无菌操作及接种规范流程接种。接种后,告知家长儿童需在观察室观察30min,确认无反应后方可离开。若接种后出现硬结、红肿,则需温开水热敷;若经处理2d后,依然硬结红肿,则需用50%硫酸镁热敷,给予心理疏导、饮食与生活指导等。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制定护理方案 基于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在接种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具体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执行针对性护理方案。

1.2.2 接种前护理 ①药物及设备准备:准备齐全退热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吸氧器等,以便及时对症护理;②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儿童家长详细讲解百白破疫苗可能引发发热、局部红肿、硬结、无菌化脓等不良反应,使其具有心理准备。

1.2.3 接种中护理 ①选择合适接种部位:选择儿童上臂三角肌外侧中部,垂直进针,注射后按压2min。多次注射者,应选择双臂交替注射,以防局部硬结影响药效。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给予足够的鼓励以得到儿童信任,充分缓解紧张、烦躁的不良情绪。

1.2.4 接种后护理 ①心理护理:给予儿童与家长充分心理安慰,使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正确认识;②湿热敷干预:接种6h后,针对硬结、红肿、疼痛,水温控制在 70℃左右,每5min更换1次,持续热敷15~30min,3次/d。③预防指导:通过宣传栏、宣传资料、免疫接种知识讲座等方式,指导接种后卫生、饮食及活动等,引起家长注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接种适龄儿童;②血、尿常规检查正常;③精神状态良好;④家属了解本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有发热、感染;②疫苗过敏;③非第一次接种;④接种不完全或不愿参与。

1.4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3] 两组患儿接种后2周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根据局部注射皮肤表现分为三个等级:轻微不良反应:体温为37.1℃~37.5℃,局部红肿直径≤2.5cm;中度不良反应:体温为37.6℃~38.6℃,局部红肿直径2.6~5.0cm;严重不良反应:体温高于38.6℃,局部红肿直径≥5.1cm,甚至淋巴结肿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不良反应程度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百日咳、破伤风与白喉均属于较为严重的传染病,10岁以下儿童感染上此类传染病,会导致发育缓慢、智力受损,甚者威胁生命,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4]。现百白破疫苗已录入我国免疫规划中,其是按特定比例的破伤风类霉素、精制白喉、百日咳疫苗调配而成,但临床应用中易发生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局部红肿热痛、硬结等,进而影响到疫苗接种效果[5]。通常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包括如下:①疫苗原因:百白破疫苗内氢氧化铝不易被机体吸收,若注射前不彻底摇匀则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②接种人员:接种人员违反相关操作规定[6]。③儿童自身原因:由于儿童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局部针刺会促进细胞生长,进而出现硬结。④接种时间:通常在春天易发生过敏性哮喘等,存在季节性差异。⑤接种后的作息:接种后,儿童若不注意休息、过度运动,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与社会价值[7]。

预见性护理干预为临床新型的一种护理方式,基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预测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分别在接种前、中、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8]。现预见性护理干预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但其应用在百白破疫苗接种护理的研究较少,因此,对百白破疫苗接种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9]。李振玲研究体现[10],对于免疫接种儿童给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本研究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儿童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易发生发热、恶心呕吐、局部红肿热痛、硬结等不良反应,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程度,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叶秀萍.护理干预对儿童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35(13):1995-1996.

[2]袁敏,宋丽.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1,3(2):103- 104.

[3]李桂玉,李应翠.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局部反应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2(4):771-772.

[4] 唐君,曹慧梅,古力克孜.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与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强化接种后不良反应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30(5): 698-700.

[5]胡冬梅,张艳玲,王新,等.赛肤润预防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435例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58- 359.

[6]谢桂香,陈锋.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4-15.

[7] 欧阳杏娣.浅谈百白破接种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1,09(15): 131.

[8]周友明. 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致无菌性脓肿的措施探讨[J]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 24(10):76.

[9]张丽洁, 王远红, 武翠玲, 等. 预防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二例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8) : 938-939.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3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见性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16-02

重型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1],病势凶险,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由于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伴有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 Rolando等[2]认为约80%的重型肝炎病人可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12%~28%的病人死亡原因与感染有关。因此,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减少感染发生机率成为挽救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60例患者经预见性干预护理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有效率的比较,探讨本护理方法对于重型肝炎患者的初步疗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我院感染科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住院重肝患者60例,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重型肝炎诊断标准。60例重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组标准详见后。其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4.5:1。平均年龄37.37±10.79岁。早期22例,中期28例,晚期10例。基础病为慢乙肝者39人,肝硬化者2人。肝性脑病17例,脑水肿9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肝肾综合征5例,腹水41例,低血糖6例,电解质紊乱31例,继发感染38例,休克8例。同时需要排除以下情况: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②其他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导致的慢性重型肝炎;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⑤入组时即合并脑水肿、严重感染(包括感染性休克、深部真菌感染、2个部位以上感染、二重感染等)、Ⅰ型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大出血等。

1.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标准[4]

①发热; ②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③腹水迅速增加,且应用利尿剂无效; ④腹水白细胞≥500 ×106/L 或PMN比值≥0.5; ⑤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④、⑤2条中必须具备1条才可诊断SBP。

1.3 分组与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一般治疗,基础治疗药物为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类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符合抗病毒指征者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必要时补充白蛋白、输注新鲜血浆等,针对腹水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程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干预护理治疗,主要是遵循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步骤,及时观察感染的征兆,及早处理。入院后每天6 ∶00 、10∶00 、14∶00 、20∶00 测量体温并记录;入院时、入院后每周检查血常规;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有医院感染征象时按医嘱送检血培养、痰培养、大便培养以及尿培养等细菌学培养;与每位患者的主管医师密切沟通,按照《医院感染学》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5],确定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

若不规则发热,白细胞升高,腹痛或腹泻,考虑继发腹膜炎可能;若患者咳嗽咯痰,气促发热,有呼吸道感染可能;若发现口腔粘膜溃疡或糜烂,食欲下降,有口腔感染可能;若患者应用皮质激素更应严密观察感染迹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 统计处理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预见性干预护理前两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经t检验,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T-SEC)、白蛋白含量(ALB)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经X2检验,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及表2)

2.2 预见性干预护理后两组并发症和有效率的比较

分别统计两组预见性干预护理后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的并发症发生例数,及经护理程序后两组的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自拟)。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好转(TBil较原水平下降50以上,ALT、AST较最高检测值下降50%以上),或PTA较原水平提高50,且稳定在2周以上,无明显波动者;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有所好转(TBil较原水平下降25以上,ALT、AST较最高检测值下降25%以上),或PTA较原水平提高25,且稳定在2周以上,无明显波动者;

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无改善,TBiL、PTA无恢复甚至加重,或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包括放弃治疗出院或死亡者(疗程大于1周)。

对照组30例中预见性干预护理后显效6例(44.3%),有效12例,无效12例(61.3%);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7例,无效17例(46.8%)。由于样本例数较少,两组有效、无效、显效的例数差异性不显著,但总有效率从数值上相比具有可比性,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 讨 论

重型肝炎作为肝脏疾病的危重症,存在着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成本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其定义是指在无菌性腹水没有明确的腹内感染灶基础上发生的感染[5],是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发生机制仍不明了,认为与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肠道细菌易位等导致细菌进入腹腔,以及肝脏库普弗细胞吞噬能力下降等导致宿主防御功能低下等有关,而细菌易位是导致SBP 的主要机制之一[7]。腹水培养显示,SBP以单一的细菌感染为主,革兰阴性与革兰阳性细菌的比例分别为70%与30%左右,肠源性细菌感染则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还包括肠球菌、其它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生,如果未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会导致肝脏损害加重,并可导致肝肾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患者死亡[8]。

肝病患者由于胆盐沉积于神经末梢,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应鼓励病人多喝水,勤擦洗身体,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必要时涂抹皮肤黏膜保护药膏,如凡士林及滑石粉等,严防病人因瘙痒抓破皮肤而加重感染。重肝病人抵抗力下降,易发生霉菌感染,故应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进食前后漱口。输液和侵入性操作如腹腔穿刺、三腔二囊管等时严格采取无菌操作。进出病房严格采取隔离方式,对患者采取床边保护性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定期紫外线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而加重病情。

饮食以提供足量的热量及维生素为原则,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加重感染。根据腹水情况,可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无盐饮食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超过0.5g,低盐饮食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超过2g[9]。另外,严重腹水者还应限制液体摄入量,一般每日液体量可按前一天尿量再加500ml计算。

重肝患者由于消化道症状较重,加上病程缠绵、经济负担严重,药物或治疗措施花费较高,此时患者的心理状况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病情恢复。另外病人的社会关系体系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如自身素质,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是否和谐等均可能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10]。

临床报道表明感染为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由其引起的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 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加重病情变化[11]。部分学者认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可能不会对疾病的最终结局有改善[12],因此早期干预护理程序对于及早针对治疗,抢救病死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显示,预见性干预护理措施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为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显著,分析可能与炎症因子影响血脑屏障的氨的摄取与利用有关。由于重肝患者病情危重,样本量较少,因此今后工作中可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莫穆隆,周福元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继发性感染的临床特点[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 ,3(5) :51-52.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4

构建监控小组:涵盖护士长、科室主任和护士,以潜在风险分析、评估与预测为主要任务,制定针对性防范与处理策略;关注关键风险:医院关键风险点主要包括急诊室、手术室等,于抢救及治疗中易出现各种风险,故对此要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出现风险,即刻予以处理;增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水平:考虑到部分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伴有不可预见性与突发性,故护理人员要增强护理技能,规避或消除风险;贯彻落实各项制度:贯彻落实风险管理制度,重视药品、设备、器材等方面的管理,构建标准化抢救措施,一旦出现特大事故,即刻上报,予以针对性处理;纠纷处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需立刻进行协调,一旦护患出现矛盾或纠纷,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情况下借助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并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主要包括四个级别: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84%,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7.3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1.0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5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患者年龄最小48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0.5±6.4)岁;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分别为风湿性瓣膜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心肌梗死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自入院开始,按照制定的护理路径的内容,结合患者的需求和一般情况对其病情、心理状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落实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以达到规范护理的目的。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包括:(1)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的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以及陪护、作息制度和时间等;(2)入院第1天,填写护理路径表,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3)入院第2天,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法等相关方面的知识;(4)入院第3~7天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等方面的耐心细致指导,告知其情绪等对病情控制的影响,进行心理支持和自我调节方面的指导,详细讲解预防并发症的意义和方法,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5)出院前1d,指导患者进行血压、尿量的自我监测,戒除烟酒和控制体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6)出院当天,办理出院手续,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回院复诊;(7)出院1周内,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出院后的恢复和用药情况。

    1.3效果评估

    采用自制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对患者进行测试,满分100分,以85分为达标;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通常情况下其治疗和康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有资料显示[3],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调节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6

【关键词】小儿;静脉;钙剂;护理模式;皮肤症状

The behavior nursing interferes with the effect importing the calcium agent to the little child arousing the skin symptom relevance factor

WANG Chang-qin,LI Zhong-mei,GUO Yu-yan.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iaocheng City,2526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urpose interferes with by foreseeing the sexual behaviour nursing,the calcium agent the analytical little child vein is applied arouses the skin symptom relevance factor and adopts rectification measures,improve the little child vein applying calcium agent security.Methods adopt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recollecting nature and prospectivity being tied in wedlock each other,2005 estimates that the little child vein applies calcium agent condition comparatively during the 2008 years.Results By prevision nursing the pattern interfering with and observing clinically an index to adopt the prevision nursing comparatively is more notabl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69

作者单位:252601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科

than tradition nursing method curative effect,skin security is high.Conclusion Prevents the nature nursing from interfering with for the skin intact aspect improving the little child vein applying the calcium agent has very high clinical meaning,the tradition being also to take experience as basis clinically at the same time nurses to the basis that the modern nursing changes.

【Key words】Little child; Vein; Calcium agent; Nursing pattern; Skin symptom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应用钙剂的问题(10%葡萄糖酸钙),钙剂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致密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抗血管神经性水肿、保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加强大脑皮质抑制过程、缓解平滑肌痉挛和抗过敏的作用,故儿科临床中常用。10%葡萄糖酸钙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很容易发生渗漏,如处理不及时,就会发生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疤痕,既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又引发了医疗纠纷,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相继有2例患儿在头皮发生局部坏死,且均为新生儿。多例患儿出现了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硬结等皮肤相关症状,为了避免医疗隐患和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对上述应用钙剂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相继有2例新生儿因输注10%葡萄糖酸钙而发生头皮局部坏死,4例新生儿上肢前臂发生条索状静脉炎,30例红肿热痛。这36例患儿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0例,新生儿窒息5例,其他疾病3例。输注10%葡萄糖酸钙最短为3 d,最长7 d。

1.2 分析原因 ①选择的静脉不合适;②已置静脉留置针者留置时间>48 h;③输注钙剂所用溶媒浓度高;④输注速度的影响;⑤液体输入顺序问题;⑥拔针后按压时间短;⑦钙剂稀释倍数问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针对原因,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取了多种预见性护理干预。

1.3.1 选择合适的静脉,宜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应该避开关节、有静脉瓣的血管;尽量不用或少用头皮静脉输注钙剂。

1.3.2 对已置静脉留置针者,留置时间

1.3.3 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不得用高渗液体稀释。

1.3.4 若同时用两瓶以上液体时,将钙剂组作为第2瓶续用,以减少穿刺失败或静点时间过长而外渗现象。在输入钙剂之前先输入无刺激性的液体,确保针头在血管内,输液通畅,才能输入钙剂,并且以输液泵匀速输入,15~30 min输注完毕。

1.3.5 输注钙剂时即在静脉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预防性外涂硫酸镁,以减少钙剂对局部的刺激,

1.3.6 静脉速度宜慢,不宜快。予稀释3~5倍后,在20~30 min点滴为宜。

2 结果

将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前2年(2005年、2006年)与后2年(2007年、2008年)分别设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析小儿输入钙剂引起皮肤症状相关因素,并采取多种护理干预。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P

表1

两组患儿输注钙剂观察指标比较(例,%)

组别例数静脉穿刺点红肿痛局部肿胀静脉炎皮下坏死

对照组3621(58.3)9(22)4(11)2(5.6)

观察组3612(33.3)2(5.6)2(5.6)0

χ2值4.5317.6046.4002.057

P值0.0330.0060.0110.151

3 讨论

3.1 小儿由于血管细,血流缓慢,特别是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室温降低或末梢循环衰竭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流速更加缓慢,均可导致刺激性药物停留局部静脉时间延长,增强了对局部静脉和组织的刺激。血管局部反应较大,反射性痉挛、收缩,轻者局部疼痛,重者局部缺血坏死。用药前对患儿进行全身状况及局部静脉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妥善固定,可降低血管损伤,防止外渗,不宜在长期输液后的静脉留置针处输入钙剂,因留置针本身对血管也有刺激性,药液易从针眼处外渗,加上长期输液后血管通透性加强,容易使钙剂外渗,为了避免钙外渗,认为对输液时间超过24 h的四肢静脉最好不用,要另建液路;同时年龄愈小,患儿皮肤越薄嫩,尤其是头皮,对强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差,所以新生儿在头皮输注10%葡萄糖酸钙易导致局部坏死。

3.2 制定静脉输液钙剂的操作规程,提高了护士对输入钙剂的防范意识,在输入钙剂时必须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溶液加倍稀释,缓慢输入。有文献报道,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使体内血钙浓度短时间内突然升高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钙剂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对局部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出现注射部位刺痛,严重者可引起皮下硬结,甚至组织坏死。

3.3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是补救渗漏、防止渗漏造成损害加重的必须手段。外渗造成的肿胀,可用50%硫酸镁冷敷,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冷敷还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同时可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

3.4 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pH=4)的高渗溶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且要求输液速度缓慢,故易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在护理工作中,对需接受静脉输液葡萄糖酸钙的婴幼儿,应严格掌握药物浓度,选择好静脉,做好静脉注射钙剂期间的密切观察,加强巡视,及时排除用药过程中的障碍,密切观察局部组织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效地处理后续问题,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用优质的服务换取患儿家长的满意评价。

3.5 输注方法的影响 以前总是强调有刺激性的药物和液体应放在最后输注,但使用留置针采取这种方法未免会使刺激性药物和液体加重对局部血管和组织的刺激,引起局部的不良反应。

3.6 严密观察和交接班 输注钙剂尽量在白班完成,应和刺激性小的液体交替输注,不要放在最后。护理记录单上要详细记录输注起止时间及输注全过程的局部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3.7 规范的实施告知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与患儿家长及时沟通,建立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药物渗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士因素等,一些可以防范,一些不可以防范。用药前向家长讲解渗漏损伤知识,家长理解,因此避免医疗纠纷。

3.8 引起钙剂渗漏的原因除患者和药物因素外,护士因素也很重要。作为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格操作流程,做好详细记录,是对药物输入质量的有效控制手段,可以防范或弥补由患者因素引起的不足。同时通过记录可督促护理人员工作到位,保证操作质量。通过临床观察钙渗漏引起的皮肤损伤多在1~5 d内发生,钙剂渗漏后软组织出现红肿与硬化,10 d左右红肿减轻,但硬块未缩小,有骨性感,如正确处理,在2~3个月软组织肿硬消退,有用硫酸镁湿热敷的报道在新生儿病房对静脉补钙实施系统管理,对静注钙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明确钙剂渗漏的危害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避免钙剂渗漏重在预防,提高认识水平,增加安全意识,就可避免渗漏的发生,但当药物渗漏已不可避免时,为了减少患儿痛苦,应采取及时正确的措施,使药物造成的皮肤损伤减到最小程度,并与患儿家长及时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旦漏出血管外可致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通常采用0.25%~0.5%普鲁卡因行局部痛点封闭2~3次,每次10~20 ml,直至恢复正常皮肤组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06-82.

[2] 周玉莲,周玉萍.冷湿敷法治疗静脉补钙外渗局部反应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4,44(14):43-44.

[3]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实用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