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1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实况;原因

2013年,我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的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发生。其特点是:玉米螟、玉米二代黏虫、双斑萤叶甲、水稻立枯、青枯病、瓜类霜霉病、除草剂残留药害、农田草害发生较重;大豆蚜虫、地下害虫、农田鼠害中等发生;水稻稻瘟病、苗期害虫、大豆食叶性害虫轻发生。据统计,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约461 300hm2(次),防治面积约376 700 hm2(次)。下面仅对2013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防治状况、主要原因以及发生特点作简要分析。

1 虫害发生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1.1 玉米螟

玉米螟属常发性害虫,2013年发生面积约为50 000hm2,为偏重发生程度,平均百秆虫量165头,导致玉米减产10%~15%。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幼虫基数高、成活率高,产卵至幼虫孵化期气象条件有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其次是多数地块未采取防虫措施。前期长势好以及村屯附近的地块发生较重。

1.2 玉米二代黏虫

中等发生程度,主要集中在吉兴、倭肯、双河等播种较晚的涝区平原乡镇,发生面积为1 300 hm2(次)左右,防治面积为2 000hm2(次)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二代黏虫成虫迁入我县时选择了播种晚、苗期长势差的地块产卵,同时,产卵至幼虫孵化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卵的孵化与幼虫成活。

1.3 双斑萤叶甲

连续2年发生,为害较重,多在作物生长中后期进行为害,2013年发生面积为56 700hm2左右,为偏重发生程度。全县均有发生,玉米百株虫量达350头左右,高者达600多头。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基数较大,大部分地块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大豆、马铃薯、万寿菊、蔬菜等作物均遭到严重为害。

1.4 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为常发性害虫,2013年发生面积达10700hm2(次),为中等偏重发生程度,造成损失5%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块周围及水渠杂草较多、防治技术较粗以及防治药剂不理想。

1.5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为常发性害虫,全年发生面积在3 300hm2左右,为中等发生程度,虫食率为4.5%。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地块没有采取防治措施。

1.6 地下害虫

主要以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根潜蝇等为主,发生面积在61 300hm2左右,为中等发生程度,全县均有发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有机肥、未使用种衣剂或使用了劣质种衣剂。

1.7 大豆蚜虫

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在2 000hm2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气阶段性干旱、天敌数量少且防治面积少。

1.8 其他

草地螟、斑须蝽、苗期害虫、三代黏虫等轻发生;亚洲飞蝗、水稻二化螟等未调查到。

2 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1 玉米丝黑穗病

为常发性病害,当年中等偏轻发生,发病地块田间病株率在2.5%左右,最高达8%,各品种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抗病性差、土壤中病菌积累较多以及使用了对黑穗病无效的种衣剂。

2.2 稻瘟病

2013年稻瘟病的发生特点是叶瘟、穗颈瘟发生较轻,发病面积约为1 000hm2,其中穗颈瘟零星发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发生。但上育397、垦稻12等品种及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地块零星发生穗颈瘟。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感病、氮肥施用过多且过晚以及叶瘟防治面积少、忽视穗颈瘟的预防。

2.3 水稻立枯病、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是常发性病害,中等偏重发生程度。发病原因是今年秧苗出苗后遭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日照少,以及秧苗根系少、素质差,导致该病发生较重。

2.4 水稻恶苗病

属常发性病害,中等偏轻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未使用咪鲜胺类浸种剂,而是使用了901、903等应淘汰的药剂;其次是药剂浓度、浸种时间及每天搅拌2次等技术环节有问题。

2.5 大豆胞囊线虫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约3300hm2,中等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重、迎茬严重以及使用了劣质种衣剂。一般在沙土地和旋耕地上发生较重。

2.6 马铃薯晚疫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在1300hm2左右,中等偏轻发生程度。发生较轻的主要原因是花期少雨,因而不利于病害发生。

2.7 大豆病毒病

为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在10000hm2左右,中等发生程度。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未采取防治措施。

2.8 瓜类病害

为大发生程度,以细菌性角斑病、蔓割病、霜霉病为主。发生特点是细菌性角斑病、蔓割病、病毒病发生早、为害时间长、霜霉病发生时间偏早且为害重,对甜瓜霜霉病特效防治药剂偏少。

3 农田鼠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春、秋季农田鼠害的发生面积约27100hm2,统一灭鼠面积达10200hm2,为中等发生程度,造成损失在8%~10%,主要集中为害山边、沟边、道边等地农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敌数量少、药剂防治面积偏小。

4 农田草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农田杂草为偏重发生程度,全县114 700hm2均有发生。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土壤封闭灭草,90%的地块表现为无效。二是多年使用化学药剂灭草,使深根性、抗药能力强的杂草上升为农田优势杂草群落。如旱田的刺儿菜、苣荬菜、鸭跖草和水田的稻稗、慈姑、匍匐剪股颖、稻李氏禾、三棱草等已成为药剂较难防除的杂草。三是水田的稻稗达到无药防除的状况,即使使用王氟磺草胺(稻杰)、嘧啶肟草醚(韩乐天)也达不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四是农户除草时期掌握不准,错过了最佳除草时期。

5 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除草剂药害发生面积为20 700hm2左右,主要发生在玉米、水稻、大豆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中,中等发生程度,造成损失在8%~10%。发生情况与主要原因:一是除草剂残留药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田,发生面积在13300hm2左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氟磺胺草醚、异草松用量过大而引起残留药害;二是除草剂漂移药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烟草、杂豆等经济作物田中;三是水田药害主要发生插前封闭药害与防除高龄稗草、三棱草、慈姑、泽泻等茎叶除草剂药害;四是部分农药经销商推荐除草剂用量大、乱加乱配农药,导致人为药害发生严重;五是在使用茎叶除草剂时,喷完大豆田除草剂后没有彻底清洗喷雾器就喷玉米田,导致玉米发生药害。

参考文献

[1]刘媛,扬明进,扬宁权等. 2011年宁夏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46-48,50.

[2]刘玉敏,王洪伟,丁海忠等.2012年青冈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实况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60.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

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

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3

 

关键词: 水稻;病害;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即从农业生态学的总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机械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害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防治水稻病害,保护水稻安全生长,基本上有4条途径:一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二是改变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或增殖;三是减少农作物被害的可能性,增强或提高利用作物的抗病性、耐病性;四是直接消灭病原物。病害防治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保障水稻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和县2008年首例细菌性条斑病,就立即采取封锁、消灭措施,以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扩散。 

2加强预测预报 

加强预测预报并及时发放宣传到户,做到有情必报。预测预报工作在如今农户分散经营且多为老人妇女的情况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预测预报可指导他们及时准确地用药,控制病害发生及蔓延,以避免造成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3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和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大棚、中棚、小棚甜瓜后茬不少为晚粳。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差异很显著,例如和县近年推广的安选晚1号、宁粳2号等表现为抗耐病性,常用品种武运粳7号因感病而停用。二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以增强作物抗病性,较好地抑制稻瘟病、纹枯病发生。 

4物理防治 

日光晒种、温水浸种,可杀灭病菌。或通过汰选种子,利用健全种子与被害种子在体型、大小、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分离,剔除带有病害的种子,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5生物防治 

目前在水稻上已广泛使用农用抗菌素,如经久不衰的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和刚投放市场的四霉素等,在病害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生产无公害农作物的首选生物药剂。

6化学防治 

加大植物检疫工作是农业主管部门和植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由于种种局限不如化学防治收效快、效果明显、使用方便,因此农业生产现实中农药防治仍占据主要角色。由于当前市场的开放性,不少经营户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知或分不清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它们的繁殖增殖、传播方式。因此,应加大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 

恶苗病是一种细菌性种传病害,发病后几乎无药可治,浸种灵或强氯精药剂浸种是防治此病的最佳方法。在苗床病害防治上,基肥不宜过多或过少,氮、磷、钾需平衡施用以提高秧苗抗病性。立枯病可用20%甲基立枯磷1 000倍液喷雾。疫病可用恶霉灵400倍液喷雾,苗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效果较理想。在大田病害上,条纹叶枯病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麦收前后防治灰飞虱以减轻其发生危害,药剂宜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直播稻宜选在6月上旬,避开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并实施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强氯精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真菌和细菌;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用36%三氯异尿酸900g/hm2对水450kg喷雾,隔5~7d再喷1次;水稻成熟后,秸秆需带出田外处理,稻谷单独存放,谷壳集中销毁,不可扫入粪坑作农家肥下田。防治纹枯病可实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还可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防治,效果很明显。防治穗颈瘟可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始期用20%三环唑或30%稻瘟灵乳油防治。防治稻曲病应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氮、磷、钾合理施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还可用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或好立克于破口前后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 杨永进,黄水坤,周少华,等.20%康宽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88. 

[2] 吴晓峰,张立洋,邱晨,等.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527-7528. 

[3] 郑淑华,李玉民,徐利敏.30%琥胶肥酸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3-54. 

[4] 王永君,黄正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38.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4

关键词:植物病害;防治方法;抗病育种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二、植物病害的危害

植物病害是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外观上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如果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理化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超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就发生病变。例如蔬菜在冬春季节育苗,苗床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浇水过量或遇连阴天气,菜苗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沤根,严重时导致成片干枯,似缺素症。再如苹果树受到腐烂病菌的侵染,导致枝干树皮的表层形成红色坏死斑点或表层溃疡,严重时导致枝干枯死。当植物感染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常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一种逐渐地不断变化的过程,简称病程。植物病害都有病程。农产品收获后,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也会发病,如感染了软腐病的大白菜在菜窖中能继续腐烂;感染了绵疫病的黄瓜和茄子,在贮运及出售过程中会出现白霉。与植物病害相比,风、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造成的机械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变过程,因此不是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六种,这六种防治方法又各有其的利弊。

(一)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植物保护工作包括预防或杜绝、铲除、免疫、保护和治疗等五个方面。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植物保护中的预防、杜绝或铲除的各个方面,也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值得提倡的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某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计划中唯一一项具体措施。但植物检疫具有的特点却不同于植物保护通常采用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措施。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尤其是本区域范围内没有的)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植与扩展。由于它具有法律强制性,在国际文献上常把“法规防治”、“行政措施防治”作为它的同义词。

凡属国内未曾发生或曾仅局部发生,一旦传入对本国的主要寄主作物造成较大危害而又难于防治者;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可能传入而只能随同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随同种子、苗木等植物繁殖材料的调运而传播的病、虫、杂草等均定为检疫对象。确定的方法一般先通过对本国农、林业有重大经济意义的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进行多方面的科学评价,然后由政府确定正式公布。有的列出总的统一名目,在分项的法规中针对某种(或某类)作物加以指定;也有的是在国际双边协定、贸易合同中具体规定。

检疫检验按检验场所和方法可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入境后的隔离种植检验等。?隔离种植检验,是在严格隔离控制的条件下,对从种子萌发到再生产种子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检验不易发现的病、虫、杂草,克服前两种方法的不足。

通过检疫检验发现有害生物,可采取禁止入境、限制进口、进行消毒除害处理、改变输入植物材料用途等方法处理。一旦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则应在未传播前及时铲除。此外,在国内建立无病虫种苗基地,提供无病虫或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繁殖材料,则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的一项根本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措施。

(二)抗病育种。抗病育种是利用作物不同种质对病害侵染反应的遗传差异通过相应的育种方法,选育耐病、抗病或免疫新品种的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止蔬菜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效果稳定,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减轻或避免农药对蔬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等。抗病机制:蔬菜感染病害的程度是品种抗病性、病原数量和侵染力以及发病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抗病育种就是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以增强品种的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按其专化程度可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种。

垂直抗性,又称专化性抗性。特点是品种对病原某些生理小种具有高度抗性,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不表现抗性。抗病反应通常呈过敏性坏死。在遗传上多为主效基因所控制的简单遗传种种抗病性特异性强,容易识别,受环境影响较小,基因转移容易。在番茄、马铃薯等自花授粉和无性繁殖蔬菜上广为利用。但缺点是常会因病原小种变异而丧失抗性。

水平抗性,又称田间抗性。品种对某种病害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几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抗病反应包括过敏性坏死以外的抗入侵和抗扩散等多种反应。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产孢量少或孢子堆小等特点。抗病程度不如垂直抗性突出,多为耐病性,表现为延缓发病速度,推迟发病高峰。水平抗性通常属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数量遗传。优点是不易因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性。

(三)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病虫害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病虫害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病虫害营养条件恶化、数量减少。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病虫害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病虫害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病虫害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病虫害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病虫害,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病虫害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病虫害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病虫害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能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病虫力。

8.作物抗性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病虫害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用农药防治植物害虫、病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也称药剂防治。植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而其他防治方法又不能立即奏效的情况下采用,能在短时间内将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防治效果明显,且很少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农药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使用方法灵活多样,能满足对多种有害生物防治的需要。

(五)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物理因子包括光、电、声、温度、放射能、激光、红外线辐射等;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这类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或作为有害生物已经大量发生为害时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方法有下述。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5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0439-8114(2017)06-105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16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system of crop diseases & pests were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 & disease, and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ice; diseases &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绿色、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致使农作物病虫害现已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提出要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快构建新型植物保护体系。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1]。

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基本原理

1.1 绿色防控策略

以作物区域生态系统为基础,1~2种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为主线,在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的相关科技成果,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①明确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②探索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③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病虫为害过程;④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⑤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2]。

1.2 主要绿色防控措施

①尽力降低初侵染源数量(控制源头)。主要措施有清洁田园、种子消毒、避开或转移寄主、控制迁飞源等。②正确选栽抗(耐)病虫良种(增加自身抵抗力)。③大力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借助外力增强自身抵抗力)。包括培育健康种苗,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理,如修剪、管水等,科学推广害虫诱杀技术,如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感品种诱杀等。④合理实施生态调控技术。包括释放天敌、轮作、间作套种等。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坚持统防统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单剂品种,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3]。

1.3 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

①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②明确政府职责;③落实资金来源;④组建专家技术小组;⑤科学布局绿色防控网络;⑥加强科普宣传,坚持统防统治[4]。

2 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现状与背景

2.1 主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

近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秆潜蝇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加上恶劣气候环境频发以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新的危害如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水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均有上升的趋势[5,6]。为了达到有效防控上述病虫害的目的,准确识别这些重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至关重要。

2.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虫害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代次不明显;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难控;病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明显。

2.3 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①抗性基因丢失。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的品种选育,致使品种资源的抗性基因在人为的品种选育过程中逐步丢失,从而导致现行推广品种的自身抗性不断降低或丧失。②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农药和化肥为主的高产种植模式破坏了稻田生态平衡,使天敌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③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和恶劣气候环境频发。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为有害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种群的复杂性提供了食物链和变异机会。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品种的适应性要求不断提高[7]。

2.4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众所周知,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和城镇污染;二是农业和农村污染。其中,工业和城镇污染源属于集中性污染源,可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国内外具有通用性,因此主要依靠法规和政策解决问题。只要资金到位,污染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如工厂和城镇的“三废”处理等;而农业和农村污染源属于开放性污染源,无法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因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结构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不同,而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主要依赖科技解决问题。即使资金到位,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可持续的科技支撑[8],如农药和肥料污染问题。

湖北省水稻复种面积近200万hm2,按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 kg和化肥375 kg计,每年就有3万t农药和75万t化肥施入稻田。农药按50%、肥料按20%流失率计算,有1.5万t农药和15.0万t肥料随着雨水渗入土壤,流入江河。年复一年的累积,不仅土壤和水被污染,而且直接造成农产品和食品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1 绿色防控策略

根据不同稻区稻田生态特点,树立全程田间科学管理意识。以推广高产、优质、抗性良种为基础,科学实施绿色保健栽培技术为前提,适时有效地组织农药统防统治为保障,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2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措施:搞好病稻草处理;选用抗(耐)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消灭虫源;选用抗(耐)虫品种;诱杀;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

3.3 简明技术规程

1)正确选栽抗病良种。目前湖北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很多,各农户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若田块处于常年重病区,就必须选栽高产抗病品种;若处于轻病区或无病区,可以选栽优质高产耐病品种。在选栽感病品种时,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2)搞好种子消毒,最好选用包衣种。种子消毒采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按说明操作。

3)清洁田园。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犁耙沤田。结合春季整地,打捞浮渣,并集中处理,降低病虫基数。

4)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2~3 d喷施氧化乐果和Bt制剂等预防二化螟、稻蓟R和稻秆蝇等。旱育秧还要使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5)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水。推广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锌肥、钾肥、硅肥、钙肥和有机肥,巧施穗肥,避免重施、偏施和迟施氮肥;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整地时,先施生石灰450~750 kg/hm2,腐熟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耙田时每公顷施复合肥(N∶P∶K=1∶1∶1)150~225 kg,锌肥和硼肥各30 kg;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120 kg+钾肥45~75 kg+除草剂(如野老p维农p草克净等);拔节后,每公顷追施尿素45 kg+钾肥75 kg+井冈霉素30包。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

6)灯光诱杀成虫。每3.3 hm2地安装一盏频振灯,从5月开始,9月底结束。坚持每天19:00至次日6:00开灯诱蛾,杀灭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成虫。

7)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要坚持统防统治;二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最好选用单剂,少用复配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三要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四要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药剂先要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混匀,喷药要均匀,不留死角。每公顷机动喷雾用水量为225~300 kg,手动喷雾用水量为750~900 kg。湖北省5月中旬后,病虫害开始普遍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螟虫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6月上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二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稻蓟马发生,主要为害晚稻秧苗;7月二代螟虫、三代稻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8月三代螟虫、8月中下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旬四代螟虫发生,9月底至10月上旬五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晚稻[9]。

4 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技术

4.1 大田鉴定

在区试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病严重的品种调查穗发病率。

4.2 专业鉴定

目前全国开展水稻品种抗逆性专业鉴定技术研究的对象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耐冷性、耐热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16余种。其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鉴定技术在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应用。湖北省在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耐冷性、耐热性等鉴定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国家和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抗病品种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如下:

1)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第一,明确自然诱发鉴定的含义;第二,确立主鉴机构,组建自然诱发病圃网络;第三,规范标准病圃田间设计技术;第四,加强病圃小环境监控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统一调查时期和分级标准;第六,科学选择抗性评价指标;第七,合理利用抗性评价结果。

2)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应用。第一,建立和完善了抗源筛选与评价体系;第二,建立了抗病育种中间材料的选择与评价体系;第三,规范新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工作;第四,规范主栽品种抗性监测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系统工作,将从源头全程监控湖北省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达到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完善品种合理布局、保护病区水稻生产安全、促进非病区优质品种推广的目的。从而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为粮食的绿色化生产创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其志,杨盛棣.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1,40(3):36-37.

[2]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

[3] 吴 萍,陈继华,孙梅莫.低容量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1994(6):16,25.

[4] 祁锦学.巧用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J].湖北农业科学,1984, 23(2):23,33.

[5] 池占海.水稻病虫害综防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1998,16(1):35-36.

[6] 徐 翔,尹 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3):31-32.

[7] 朴永范,梁帝允.粮农组织国家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咨询委员会会议[J].世界农业,1994(9):54-55.

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范文6

关键词: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鄂绿5号;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22;S330;S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680-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16

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医食同源作物,是人们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1]。绿豆属短日照喜温作物,是湖北省丘陵和山地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因其生育期短、适播期长、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瘠性较强,与其他作物相比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2]。但由于绿豆一直被视为小作物,其相关的研究水平远落后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绿豆的栽培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绿豆的生产业仍处于零星种植和粗放管理的落后状态[3]。为推动绿豆育种和生产的发展,针对现有绿豆品种在产量、生长习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生产上急需综合性状优良绿豆新品系的现状,确定了培育高产、早熟、直立、适应性强、适宜范围广的育种目标。

新组合、新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是确保中国粮食丰收与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鄂绿5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过对湖北省绿豆地方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挖掘并利用了地理远缘、遗传背景丰富的优良种质资源作为亲本,然后采用改良系选法和定向选择,而选育出的综合性状好、适宜平作和间作的绿豆新品种。鄂绿5号在2010-2012年绿豆品种比较试验和试种中表现突出,具有产量高、熟期适中、植株健壮、综合抗性好等优良特征及特性,201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考察和审定,适宜在湖北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种植,应用前景较为广阔。为加快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速度,为农民增产增效发挥作用,现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1 鄂绿5号选育方法与过程

通过对湖北省338份绿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4],选择竹溪绿豆作为父本与母本中绿5号进行组配杂交。父本竹溪绿豆为湖北省种质资源中期库内保存的株高较矮的湖北地方绿豆资源。母本中绿5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用亚蔬绿豆VC1973A为母本、VC2768A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4年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杂2004005)。

2007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选择竹溪绿豆与中绿5号作为父本与母本进行配组,得到杂交后代,2008年对该组合进行优势观察鉴定并建立系谱,经田间和室内鉴定,分离群体中重点选择目标性状(农艺和产量性状)不低于母本的单株入选,当选单株分别脱粒和编号。2009年对获得的高代群体采用定向选择和同步鉴定,单株选择和株系选择同时进行,获得聚集目标性状的分枝性好、株高适中、子粒绿色有光泽的稳定株系,并作为决选优良株系参加多点鉴定试验。2010-2011年该品系参加湖北省绿豆品种比较试验和试种,多点鉴定都表现出繁茂性好、产量高、熟期适中、成熟一致、不炸荚、抗性强、后期不早衰等较好的综合性状。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考察,201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鄂绿5号。

2 鄂绿5号的特征特性

2.1 产量

鄂绿5号于2010-2011年进入湖北省绿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在湖北省内武汉(鄂东点)、巴东(鄂西点)、襄阳(鄂北点)三点进行。鄂绿5号在2010年绿豆品种比较试验中,3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平均产量1 406.7 kg/hm2,比对照鄂绿3号增产6.9%,差异达显著水平(P

2.2 生育期

生育期是影响绿豆产量和商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鄂绿5号播种至出苗时间为5 d左右,出苗至开花时间为40 d左右,开花至成熟日数为25 d左右。2010-2011年湖北省绿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1)表明,鄂绿5号的全生育为70 d左右,比对照鄂绿3号长2 d,为早熟品种。

2.3 农艺性状

鄂绿5号具有苗期生长健壮,植株整齐,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直立抗倒,有限结荚,单株荚数较多,结荚相对集中,抗病性好,耐旱耐瘠薄,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等优良的综合农艺性状。2010-2011年湖北省绿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1)表明,该品种株高60~70 cm,主茎分枝3~5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花色为黄带紫色,单株结荚25.0个,幼荚绿色,成熟荚黑褐色,成熟时豆荚开裂习性弱,荚长9.6 cm,单荚粒数10.3粒,子粒长圆柱形,成熟子粒绿色,种皮有光泽,百粒重6.1 g左右。相对于传统农家种,鄂绿5号在多点品比试验和生产试种中均表现出农艺性状稳定,有限直立生长,结荚集中,子粒商品性好,成熟一致,可一次性收获,是机械化收获的理想品种,也适合与其他作物或幼龄树间作套种。

2.4 品质和抗病性

2012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鄂绿5号干子粒的总淀粉含量为51.0%,粗蛋白质含量为21.8%,粗脂肪含量为1.76%。叶斑病、白粉病和病毒病是春夏播区绿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病害的发生与轻重直接影响着绿豆的产量和品质。在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鉴定各试点,鄂绿5号这3种主要病害的发生均较轻,表明该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性。

3 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

在品种比较试验阶段同步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了解该品系的较佳栽培模式,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应用,有利于品种与配套技术的同步示范推广,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品种特点,进行了播期、密度、施肥、水分管理及间套种模式等试验,集成了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为其在绿豆生产中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1 适宜区域

适宜在湖北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推广种植,湖北省外种植时要先进行引种试验。

3.2 栽培要点

3.2.1 适期播种 鄂绿5号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平地、薄地、山坡地均可种植。绿豆忌与豆类作物连作,一般需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较好的地块种植。选用大小适中、无病害、无破损、健壮完好的豆粒作种子。鄂绿5号生育期仅70 d左右,因此具有较宽的适宜播期,露地栽培一般4中旬至7月上旬均可播种并获得一定产量,晚于6月30号以后播种,每晚播1 d将减产10%左右。春早播和水肥差的地块应适当密植,肥水大的地块宜稀植。一般行距50~60 cm、株距15~20 cm,播深3~5 cm,每穴2~3粒,用种量22.5 kg/hm2。栽培密度15万~18万株/hm2,肥力充足地块或气温偏高、多雨年份也可降至12万株/hm2左右,以充分发挥品种分枝优势。绿豆播种时随种撒施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出苗后及时间苗、补苗,两片三出复叶展开时及时定苗[5]。

3.2.2 水分管理 绿豆怕涝,一定要做到精细整地、排水畅通。田间管理中,要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达到沟沟相通,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一般不旱不浇水,分枝至开花结荚期由于生长快,生长势强,是该品种的需水高峰期。因此开花盛期为绿豆需水临界期,若遇严重干旱可及时灌跑马水1~2次,可增产15%~20%。连续阴雨天需预防田间渍水,及时排水可增强绿豆抗倒性,并降低伤根蹲苗的风险。

3.2.3 合理施肥 鄂绿5号耐瘠抗逆能力较强,在中等肥力的地块可底施过磷酸钙225~300 kg/hm2、硫酸钾105~150 kg/hm2,做畦前施入。肥力较差田块,播种时可用根瘤菌剂拌种,苗期视长势强弱,可追施尿素75 kg/hm2,以促进壮苗和根瘤形成。初花期前控制肥水,开花结荚期结合防病治虫,用0.3%~0.5%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对因肥水过多引起群体旺长的地块,可在分枝期用0.2%矮壮素或壮丰灵喷施,控制养分的转移,起到高产、稳产的作用[6-8]。

3.2.4 病虫草害防治 早期防治杂草是争取绿豆壮苗的关键措施。绿豆播种后出苗前可用甲草胺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在绿豆二叶一心期用高效盖草能喷雾,能有效防治禾本科杂草,用氟磺胺草醚喷雾,能有效防治阔叶杂草,若田间杂草基数较大,可间隔7 d再喷雾防治一次。绿豆生育后期拔除田间大草即可。绿豆生长期间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叶斑病。防治立枯病可用50%福美双拌种以防止种子腐烂和幼苗猝倒,在发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可用40%氟硅唑(福星)乳油5 000~8 000倍稀释液喷雾,叶斑病发生时可用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喷雾,连续防治2~3次。另外,开好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为害绿豆的主要虫害有蚜虫、豆荚螟和斜纹夜蛾,虫害的防治应针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尽早进行。蚜虫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稀释液喷施防治,豆荚螟和斜纹夜蛾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9,10]。

3.2.5 收获 该品种结荚集中成熟一致,在田间80%的荚变为黑色,子粒含水量达到16%~18%时,即可一次性收获,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分批采收,可提高绿豆商品品质和产量。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后为防治虫害应用磷化铝熏蒸灭虫后再保存。

4 留种技术要点

4.1 留种田的选择

留种田的选择应掌握以下3个标准:一是选择中等或中等偏高肥力水平的田块,可使单株分枝增多,开花、结荚多,产种量提高。二是无病虫害。病害严重的田块,一定不能作为留种田,以免收获时菌核混入种子,增加扩散危害。三是忌重茬或迎茬。豆科作物连作易发生病害,且前茬散落在田里的种子与新播入的种子混在一起,容易导致出苗不齐、成熟不一致和品种混杂。

4.2 田间去杂

田间去杂主要是拔除杂株、劣株、病株及其他作物。在苗期根据品种叶色、茎色的典型特性,把叶色、茎色表现与该品种不一致的杂株除去,在花期根据品种的开花习性,除去开花过早的植株,使其成熟期达到一致。

4.3 适时收获,提高种子质量

正常田间管理后,留种田在75%以上的种荚变黑时收获。选取植株中部荚晒干留种,剔除病粒及其他不健康种子。

参考文献:

[1] 朱 旭,马吉坡,杨厚勇,等.不同时期施肥对绿豆产量及地下部分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1(8):86-88.

[2] 刘煜祥,尹凤祥,梁 杰,等.氮肥对绿豆氮磷钾积累分配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3):96-100.

[3] 万正煌,黄金鹏,张再君,等.湖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16-219.

[4] 李 莉,万正煌,黄益勤,等.湖北绿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评价[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30-33.

[5] 李雄才,魏 静,吴世春,等.襄樊地区麦茬绿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31-32.

[6] LI L, WANG Z H, CHEN H W,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densities on yiel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mung bean[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11(7):62-65.

[7] 李 莉,万正煌,仲建锋,等.根瘤菌剂拌种和土壤条件对绿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063-5066.

[8] 李 莉,展 铭,万正煌,等.钾素水平对绿豆产量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621-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