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1
一、 交互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交集
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产生要先于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也就是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的设计。这种视觉的方式,从传统意义上讲,主要是借助于文字、图形、色彩这三个基本要素来传达信息。而交互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达的领域,虽然它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但更具体和更广义地说,交互设计主要是从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更多些。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著名的英国工业设计师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首次提出交互设计这个概念,从此其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而存在并发展到今天。“交互”源于英文“Interaction”、“Interactive”,泛指人与自然界一切事务的信息交流过程,表示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交互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参与对象,从使用产品的角度可以认为交互是作为服务使用者的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产品以及环境的互动及信息交换过程。[1]
交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作用下的产物,用简单的定义并不能让人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从学科交叉角度来说,它包括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等;单从设计角度来说,它涉及到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商业美术、电影产业、服务业等等。本文主要是从艺术设计层面对交互设计进行探讨,在此可以明确的是,视觉传达设计只是交互设计中的一个交互手段。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交互设计服务的。
二、 交互设计中的感官交互
“交互”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其实在生活中,交互是无处不在的。目前在我们身边已经存在很多具有交互性的产品。人们通过各种交互的行为来接受信息、使用产品、享受服务。比如具有触摸功能的苹果公司系列产品:iphone、ipad等就是运用交互设计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交互设计运用人类所特有的五感: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交互方式和行为。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网络和电子产品来说,最常用的就是触觉交互、听觉交互和视觉交互三种方式。
视觉交互就是人的眼睛看到的产品界面所展示给使用者的信息并使之产生相应的感觉和相关反应的过程。视觉交互经常和其他交互方式混合使用,但它本身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网络中的具有各种色彩的图文网页、视频以及电子产品界面中的具有指示性或特定含义的图标等等。人们通过视觉接收到这些信息,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完成交互过程。视觉交互往往利用人们的思维常识,所选择的视觉图形和符号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通用性,通过图形化的简单符号,提示人们产品所具备的相应的功能、操作方法、服务等等(如图1)。视觉交互设计的就是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设计时代的新发展。为了应对人机交互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面对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人与外界的信息传输都是由五感来获取,但83%的信息是由视觉感知和接收的。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用户来说,视觉交互是听觉交互和触觉交互的先导。人首先通过视觉识别和筛选信息,其后通常是触觉交互伴随听觉交互。
听觉交互就是产品发出的声音给用户的感觉并产生的相关反应和行为的过程。比如电脑操作系统的提示音,网络游戏中的一些音效,产品触摸交互行为伴随的模拟声音等等。听觉交互的主要交互目的有:提示、警告、反馈、补充、确认操作等等。
触觉交互从技术层面来说要晚于视觉和听觉交互的研发。狭义的触觉是指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表层的触觉感受器引起的肤觉。广义的触觉还包括由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压觉。[2]由于视觉和听觉的交互方式是最为普遍和常用的方式,触觉交互在交互设计时代早期容易被忽视。近年来,由于触觉交互独特的用户体验,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触觉交互技术的研发。笔者认为,从艺术和美感来看,触觉交互设计的美感主要来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心灵的愉悦和,是一种体验式的审美过程。在触觉交互行为发生的同时往往伴有听觉交互和视觉交互。这三种方式相互配合与补充,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使用的同时,增强了体验的乐趣,丰富的产品的内涵,与消费者有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情感交流,产生了愉悦而满足的用户体验(如图2)。
三、 数字内容的交互式展示设计
谈到交互设计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不得不关注“数字内容”这一关键词。数字内容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它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近年萌生的新兴领域。“数字内容产业”是指将影像、文字、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数字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所以主导的内容产业将是视听传媒业。[3]也就是说数字化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汇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
数字内容的生产可以说是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数字内容产业中所使用的交互设计比重非常大。在交互式展示中,信息流不再是单向的、单线条的传输,而是由展示空间、展品、展示的方式和观众来共同完成信息传达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种交互展示方式相结合,使用整个信息传达过程更加人性化,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更关注与人的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更快捷、高效及更具创意与审美性。新的展览展示中大量采用诸如触摸屏、增强现实等交互式展示手段;磁悬浮、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演示式展示方式及图像显示终端等多种方式等等。这种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进行了变革式的突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新的技术、新的表现手段对展览展示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往制作展板和模型时代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现今展览展示业应用更多的是多媒体交互式展示、虚拟展示技术,即把需要展示的物品,用动画、视频化的方式通过多媒体介质展示出来。展览、展示手段的革命,使得对展示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实物、模型再加展板的展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快节奏和高水准的信息传达和接收方式,取而代之的应是数字化内容和全新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的结合。
四、 交互式展示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在探讨艺术设计的领域和分类时我们会将视觉传达设计定义为“为了传达的设计”,所传达的主体内容是“信息”。产品设计是“为了使用的设计”,人类因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了不同的产品。环境设计被定义为“为了居住的设计”,人类所居、留、停、驻的空间均属于环境设计的范畴。由此看来,交互设计毫无疑问是跨越并融合了这三个领域的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将是更紧密的融合,更综合的交叉。在这样一个交互设计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能为交互设计做些什么呢?
从平面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到三维,从纸质印刷品到电子媒介质,信息传达领域变革的背后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综合前文论述,无论从概念上、信息传达的内容、方式、媒体、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来看,交互设计的发展都将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因为交互时代的到来进行了领域延伸与扩展,在交互设计的新媒体承载下,视觉形式,形式美感,视觉流程及图形图像的功能、信息传达方式与载体都以新的面目示人。用户或观众通过交互行为介入了视觉信息传达的过程,这就使设计师不能只设计一个固定的、单线式的视觉流程。视觉画面由传统的二维平面为主的传播空间变为三维的电子空间并加入时间和声音等元素,使整个信息接受过程在一个多维化的空间中进行。这些都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师和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社会科学类校级项目“数字内容交互式展示创意与设计研究”研究成果。
注释:
[1] 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2] 吴兆卿、饶培伦:《触觉交互――一种新型的交互技术》,《人类工效学》,2006年3月第12卷第1期,第57页。
[3]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CSSCI学术/。
周玉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博士生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公厕;四觉;空间设计
1我国城市公厕发展现状
我国许多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城市规模、环境、交通都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经济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了发展明显滞后的公厕上,我国近年来始于各大景区的厕所革命逐步扩展到了城乡,城市中新建、改建公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城市公厕在解决人生理层面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对于城市公厕会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层面需求,未来人们对于城市公厕的需求更多会是来自心理精神方面,同时基于心理精神需求的建筑设计也是未来建筑精细化设计的大势所趋。
2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环境心理学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由建筑学和心理学结合衍生出的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在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以及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环境心理学这门跨专业交叉学科,其更关注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心理的相互影响。通过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可利用相应的设计手法来满足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这里所指的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是指:人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基于生理感受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生的一些需求。
2.2环境心理学与人的“四觉”
人的生理反馈机制有“五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对于建筑空间来说,人可以通过其中四种来感受即:视觉感受光影和色彩;听觉感受声环境;触觉感受材质触感;嗅觉感受气味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分析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以及所产生的需求,并以此为切入展开建筑设计。通常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源于人对环境的生理反馈,在建筑中人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反馈源于生理反馈机制的“四觉”即: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所以在基于境心理学的建筑设计时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3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是人步入环境中首先接收到讯息的感官系统,通过视觉系统人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光影以及色彩。光是人实现其视觉功能的基本条件,在光的照射下,人们才能看到物体,所以光可以直接影响人对环境的认知,环境中光与影的关系会对人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纪念性建筑中常用大面积阴影来营造肃穆的空间环境;色彩是在光线充足时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的因素,人的生理结构对色彩十分敏感,对于不同的色彩会在心理上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医院中大面积冷色调的使用,能够让处于其中的人在心理上感到平静,营造出安静的空间环境。听觉是人在步入环境中紧随视觉之后接收到讯息的感官系统。人在一个安静环境中可以让心情平静,更容易进行交流、学习等活动,在图书馆中会营造出安静的环境;相反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兴奋,在市井的市场中,并不会刻意去隔绝外部环境的噪音。触觉是人在步入环境中身体与环境中材料的接触后,接收到的感官反馈。环境中对人在触觉上的影响来自于环境中所使用材料的肌理,在生理上人触摸材料的肌理产生触感,在心理上触感影响人对空间的感受。在气候寒冷的北欧,通过木材的使用令使用者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嗅觉是人在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接收到的环境讯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中,气味是人与空间环境进行交流的一种介质,不同的气味对空间内人的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有的气味使人心情愉悦,有的气味却能使人心生厌恶,在一些空间环境中会通过人造香味令人心情愉悦愿意久留。大型商场通过使用香氛营造令人愉悦的嗅觉环境,令人可以在此驻足购买。
3城市公厕设计原则
3.1空间光环境与色彩设计
视觉上公厕空间的设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空间的光环境;②空间的色彩。空间的光环境会影响到其中使用者心理的安全感和私密感,因此城市公厕的采光方式以及光线强度均会对其中的人在心理上造成不同的影响。城市公厕中白天可以通过天窗或高窗的方式引入自然光,在保持私密性的同时,满足人们心理对安全感的需求,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在潮湿的厕所中也能给予人们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温暖;夜晚自然光不能满足空间采光需求时可以通过人造光进行补充,亮度和色温可调是人造光的特性,在城市公厕中选择色温偏暖,强度充足的人造光给使用者在心理上带来温暖和安全感。另外,空间中的色彩能对人的视觉造成最直接的冲击,所以色彩也是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方面。建筑空间中的色彩按照所占面积的多少可以分为,背景色,装饰色,点缀色,为了避免视觉上的混乱,建筑空间中的色彩个数以不多于三个为佳。城市公厕中背景色使用冷色可让其中的使用者心理平静,同时冷色可让空间显得干净整洁;装饰色辅以暖色,缓解大面积冷色“冷”的心理感受,让使用者在经过某个空间节点时心理有“暖意”,在此节点以暖色展开形成舒适的空间区域;点缀色可以大胆的选择较重的深色,来稳固空间氛围,防止空间过于活跃。这三种颜色的搭配需同时考虑,以达成和谐的色彩组合。
3.2空间声环境设计
听觉上公厕空间的设计同样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外部噪音的过滤,而是对内部声环境的营造。噪音会令人感到不安,更有甚者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城市公厕中的使用者而言,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内部的静谧性带来的领域感和私密感。城市公厕对外部噪音的过滤可以采取两种途径:①从平面整体的规划布局进行控制,将使用空间设置在远离城市噪音源的一侧,这样噪音会通过其他空间的衰弱再传入使用空间;②从传播途径上进行控制,在公厕外围设置吸音物,例如植物或是构筑物,或是在建筑用料上,使用隔音效果好的混凝土或实心砖等材料。通过规划布局和控制传播途径有效过滤掉城市噪音后,在城市公厕内部可以通过音响系统人为播放轻音乐,营造出轻松惬意的内部声环境,让城市公厕中的使用者心情放松愉悦,更利于方便。
3.3空间材料肌理选择
触觉是空间属性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的材料肌理赋予空间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给予使用者不同的空间体验,空间是材料肌理表现的舞台,适宜的材料肌理会成为空间的闪光灯。城市公厕空间环境中的材料,依照在空间中使用的位置分为三类:①空间构成材料,即空间中各个“面”的用料,例如面砖、地砖;②家具构成材料,是人在空间中必须接触的材料;③点缀构成材料,即空间中局部“亮点”用料,例如金属饰条。城市公厕的空间构成材料瓷砖或石材为佳,冰冷的触感令“急切”的使用者心理平静,且瓷砖和石材有出色的耐久性,对于城市厕所来说是十分适合的材料;家具构成材料,作为必须接触的材料可选择木料这种在触摸时给予使用者心理温暖的材料,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带来安全感,不过在公厕中木材需进行水处理;点缀构成材料,可进一步选择布料之类亲人的材质,加强空间的亲近感,也可以选择金属材质提亮空间亮度。
3.4空间嗅觉环境营造
嗅觉是人深入空间后的感受,对人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长造成影响,生活中,人本能对美好气味亲近,对臭气避而远之。在舒适的嗅觉环境中,人的心理可以产生安全感,拉近人与空间的距离;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即使视觉、听觉、触觉上再美好,人们也不愿停留。城市公厕在传统中是一个气味不太美好的地方,所以在现代的城市公厕室内空间环境中,嗅觉环境的营造尤为重要。关于城市公厕的嗅觉空间营造,可从三途径进行:①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之初通过布置门窗在室内形成空气对流的环境,利用自然的风压更新室内空气;②设备布置,在自然风压不够的情况下,使用人工换气设备更新室内空气,需在每个隔间中布置一个换气口,方可在源头对异味进行控制;③人工造香,在新室内空气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造香在室内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气味,令其中人心理放松,获得安全感,对于人工造香需要注意香味以清新淡香为佳,香味需持续性挥发,例如在东南亚厕所常用无火香茅草香薰人工造香。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城镇 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城镇中的一切,这种全面观,并非强调城镇中的一切都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也并非使环境艺术学庸俗化,它是指城镇中的一切,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充当环境中的一分子,互相结成关系并产生影响,共同作用于人、影响着人。尽管城镇环境艺术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宽广,也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但人类作为环境的核心,处于环境之中时,会或多或少地被周边的环境影响到,同时人们的行为又在影响着环境、作用于环境,环境因人而变。
1 视觉艺术
根据系统科学方法分析,作为一个巨系统,在人一个城镇中,都包含着众多元素:建筑物、道路交通网络、通风、电力、给排水、市政设施、环境小品、雕塑、广场、环境绿化等等,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够再独立为一个子系统。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取决于城镇环境各要素关系是否取悦于人的感官,达到审美、适宜的需求。
作为人类身体的主要机能之一的视觉,它是人们感知外界及周边事物的主要能力与方式,尽可能了解与利用这种能力,有助于对城镇的整体环境形象进行设计。人们之所以能对一定的形态、色彩产生轻与重、长与短、冷与暖、距离的远与近、形体的分裂与连接、稳定与位移等感受,正是视觉对人的心理作用。同时,人们对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形体,会产生前与后、轻与重、节奏与韵律、尺度大小等存在差异的感受,也是因为视觉的运动规律所造成的。以上这些对城镇的总体环境设计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虑城镇总体环境与形象的艺术设计时,应该尽量着眼于全局,从各个局部着手,充分利用上述的视觉原理,依据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构成城镇整体环境的各个元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寻找、领悟、构想、提炼出可以象征着某一个城镇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与特色,甚至是有关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符号、色彩,尽量合理地把握全局,遵循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区分彼此交织的客观元素间的构成关系,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选用适宜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最终形成外观形象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城镇环境。
2 触觉艺术
触觉是大多数生物本身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人的体表接触到事物的表皮、负重、运动时肌肉的紧绷感,贴合着体表皮肤,同时将其中一些有关事物特性的信号逐一传输到大脑,于是,人们对于不同的物体就会产生软与硬、光洁与粗糙、干与湿、冷与热等等感受。故而,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物体,由于周边环境与材质存在差异,反映出来的表面特征和内在程度自然也会存在差异,那么对于不同材质的物体,人们自然就会进行区分并加以抉择。
当然,人们对周边及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感触,不仅仅来自手、脚、肌肤等各个部位。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对周边事物的感触,往往都是离不开视觉要素的。只有这样,即使人们无法直接用身体的某部位去触摸物体,依然可以凭借视觉观察,从而产生回忆与联想,以此来唤醒曾经的触觉感知记忆,并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这对于艺术设计来讲,正确选择物体的材质,合理运用和加工材质的表面,处理好材质的体量、形态、色泽、肌理等,对于视觉而言亦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的、舒适的触觉体验能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对于视觉经验亦是如此。
3 听觉艺术
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引起听觉。声音中,最简单的音波是纯音。物理学上用频率和振幅(强度)两个主要特征来说明纯音的性质。
全部声音也可按照它们是否具有周期性而分成两类,即乐音与噪音。乐音是周期性声音振动,如音乐。而噪音则是非周期性声音振动,如自流水声、沙沙声、风雨雷电等自然之声,以及敲打声、发动机及其工业机械产品的轰鸣等人为之声,并非所有的噪音都有害而无可用。
人对声音的接受力有一定限度,研究表明,人能听的音频是16~20000HZ左右,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和所能忍受的最大强度并不一致。当声音强度超过人的忍耐极限,引起痛觉,导致对人听觉器官和内脏造成伤害。在城镇这个充满各种人工嘈杂之声的环境之中,自然中的声音显得尤为可贵,对于城市噪声,自然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之得以掩蔽和缓解,对于渴望自然、向往自然的人类而言,自然声音亦能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4 嗅觉与味觉艺术
嗅觉、味觉器官是人体中维持生命活动、保持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的重要的内外通道,因此,它们既担负着能量供给的任务,还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类敏锐的嗅觉可以帮助发现各种物质的挥发性气体在空气中的不良情况,以引起人的警觉,促使人注意空气污染,以免有害气体进入体内。
人的嗅觉、味觉的主要物源仍来自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它们通过各种物质、材料所散发的气味,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嗅觉、味觉或视觉,而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在确保对人体无害的情况下,通过对于不同气味色彩物质的选择,并经过艺术的创造和调节,营造出自然芳醇、沁人心脾的气味空间和令人产生美好幻想的味觉美感环境是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
5 人体尺度与空间艺术
城镇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设计的。由于人的身体及活动形态,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我国,男性平均身高1.75M,女性平均身高1.65M,使得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街道的宽窄,工业产品皆以人体尺度为标准,根据人群密度、使用量和人流大小等等来确定设计的尺度和空间,当然设计时不要只因涉及到人的生理尺度而局限在物质状态。研究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审美愿望的达成——精神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性质不同的建筑室内外空间尺度,公共设施、广场绿地、园林以及娱乐憩息场所的空间环境、尺度感往往更顾及人的心理尺度而放得很宽。
在空间环境中,对自然物或人物,人往往根据安全舒适、不安全危险等因素产生心理尺度和空间反应,心理尺度的外在表现主要由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操纵,其中视觉是影响人心理尺度的主要因素,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4
金鑫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南临四纬路,北侧为市内交通主干线东二环路,整个小区总用地面积60807m2,容积率为1.58,建筑密度17.0%,其中1~11号楼为高层住宅,12~17号楼为多层住宅,在高层住宅的中央围合区是一块25000m2的中央绿地,其余均为宅间绿地。
2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是人聚居生活活动的基本场所,是由“人与自然”与“人与人”的活动体系有机组合形成。具有满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和满足人心理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分析居住环境对设计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只有通过对小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整体规划布局的特点以及小区建筑风格等等一系列情况的分析,才能创造出符合居民行为活动需求的合理且极具特色的空间氛围。由上述分析,本小区设计理念为:①在小区环境设计中,以不同类型的空间和氛围来定义场所,布局运用现代手法进行空间处理,强调互相间组合关系,形成完整的结构。②从居民的功能使用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③将生态概念引入小区,通过对植物材料的质感、色彩以及生态习性的合理利用,把“绿色的旋律”这一设计主题在景观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3设计构思
音乐经常被我们称之为人类灵魂深处的呐喊,而本居住小区整体方案的构思就是由音乐中五线谱的高音符演化而来,运用流畅的曲线线条巧妙的将小区的中央绿地与宅间绿地有机的连接起来,使之在具有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构成了合理的交通网络,让小区的环境景观与居民的现代生活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在设计中注重人的感觉与生活化的情趣,强调空间的设计与视线的组织,始终贯彻“大众参与”的思想:绿草地上有汀步,池底有卵石,小朋友既可以在水池边玩耍,也可以涉水嬉戏;浓荫下的铺装广场适于人们坐憩交谈,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氛围,让居民在放松的心情下,体味休闲文化。
4详细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包括景观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景观设施、照明设施、竖向设计、植物配植等内容。
4.1景观功能分区
整个小区分为中央绿地、入口空间绿地、西侧较大的宅间绿地和东侧较小宅间绿地四大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4.1.1中央绿地
中央绿地依据平面的线条划分及实用性大致分为中心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安静休息区及闲庭信步区四个区域。中心活动区:是中央绿地的主景,景观采用台地式造型设计,整体地势高于周边绿地,由富于现代感的大面积特色铺装、雕塑喷泉等所组成,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一个景观环境优雅、方便、舒适的集体活动空间。儿童游乐区:以玻璃马赛克镶嵌的水幕墙涌泉为主景,添加各种儿童游戏活动所需的器械,为儿童创造一个玩耍游乐的美好天地。安静休息区和闲庭信步区,分别分布在主景区相对的两侧,为居民活动休息提供方便。景区通过植物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其成为独立安静区域,以散置的天然景石镶嵌河岸及造型轻巧的木制廊架为主基调,营造出纯净自然的景观效果。
4.1.2入口空间
小区入口空间的外环境,由一组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中心水景绿地组成。水景墙采用镂空处理,跌泉里水流叠级而下,置身于此,视线不会形成对小区内部的通视,而是无可避免地被水景墙上镂空水幕中若隐若现的小区内部牢牢吸引,使人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在这仿若从电影中搬下来的布景中缓缓穿游,细细品味。入口空间的周围是生态坡地区,几组姿态优美的自然坡地围合着凉亭、景墙、置石等园林小品。在西面将地下车库的入口置于绿荫之中,让喧闹的现代机械藏身于自然之中,为小区更添一份安静祥和。整个入口广场尺度宜人,收放自如,规整而不呆板,开放中兼有含蓄,第一眼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增加了小区入口的美观也增强了它的标识性。在中心轴线上的是基座抬高的灵璧石,气势巍峨而又不乏灵秀,沿着广场缓坡向上,小区主景观中央绿地轴线尽收眼帘。
4.1.3西侧宅间绿地
本区域的设计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空间组合,将“感觉园”的主题作深入的尝试和体验,给人以轻松、情趣、惊奇、感悟等不同感受。考虑靠近住宅的绿地更多服务于行动能力有限的老人和儿童,因此设计多为小尺度空间,使老人和儿童在行走距离较近的情况下,仍能享受到舒适的环境。众所周知,人有5种生理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感觉园里,这5种感觉被划分为2个区域,让人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而最终形成第六感觉直觉。嗅觉、视觉区:该区为老年人活动区,以丰富的植物,按照春、夏、秋、冬排列组合,互相渗透,各个季节不同的香味植物及色彩变化给人不同的嗅觉、视觉感受。春园为椭圆形的休息空地,周边布置丁香、榆叶梅、连翘等春花植物,芳香植物为丁香等,并以入口花坛作为视觉焦点。夏园在弧形的道边间种珍珠梅、红瑞木、小叶女贞,构成夏之景观,秋园是一个矩阵树池的广场,是嗅觉、视觉区景观轴线大道即是视觉区的主要部分。近20m长的矩阵树池,形成人的视线的聚焦。中心的树池植物配置是国槐,将人的视线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增强了人的视觉感觉,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和延续性,周边植物有火炬树等秋景植物,冬园也不寂寞,有油松、红皮云杉等植物,人们徜徉在这四个园中,连续起伏的地坪,层次鲜明的灌木丛,无论是立体的层次,还是平面的布局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同感受,既对比强烈,又有植物芳香四溢,令人陶醉,从而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触觉、听觉区:该区为儿童活动区,孩子早期的感知体验都应该源于生活。而听觉、触觉的刺激在孩子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所以在居住区设计触觉、听觉区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质地(草质、纸质、革质、蜡质等)和形状(锯齿状等)而使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这就是触觉区。同时,敲打乐器位于该区景观轴线大道,在敲打各种乐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质地对比的体验,由此产生好奇心,得到知识和乐趣;鸟声、树叶声、风声交织在一起,则又构成了一曲曲美妙而动听的自然交响乐。味觉区:味觉令人引起食欲,民以食为天。味觉和食欲仅是一种意念,即人们面对结果的植物会产生某种联想。如看到苹果、杜梨、枣树杏等果实,会使人联想到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具有精神疗法之效用。当人们体验了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味觉的感受后,带着回味与遐想,再回到居住区的中心区,坐在水景广场上时,或许会产生第六感觉直觉,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个中滋味细细品来妙不可言,然其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样最终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无上享受。
4.1.4东侧宅间绿地
本区域由四块绿地所组成,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方面要在整体风格上与中央绿地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要满足周边居民休息娱乐的功能要求,使其具有观赏性同时实现其使用价值。设计时,硬质铺装与绿地交界的边缘采用将中央绿地道路曲线直接或间接延续,形成平滑的线条,在平面上形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节。运用园林中的各种造景手法,将此区域的四块绿地进行深化设计。北面的绿地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在此区域设计一圆形铺装小广场为居民提供就近活动区域,设一半圆廊架,一方面增加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可为居民提供休息设施,广场一侧设有专为儿童活动圆形沙池,将其下沉30cm,方便管理。沙池中一旱景溪流蜿蜒曲折而过,增添趣味性。其余绿地设特色景墙花架,供居民观赏游息所用,汀步布置于楼间,居民活动行走提供方便。
4.2道路交通
小区内道路的规划根据总体的布局,在中央绿地,集中绿地和互相间的联结地带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道路,并结合居住区考虑无障碍通行。目前私人拥有的汽车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居住区内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一个问题。“人车分流”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我们采取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的分流方式,所以在小区的入口附近利用地形设置集中的访客停车场,采用自然式布置,在提供60个标准停车位的同时,将停车场隐匿于绿树和花丛之中。结合现有的地下停车场,把大量车流消化在园区入口附近,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小区的需要,更可以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休憩空间。在道路广场铺装与材料选择上,依据不同的景观分区,道路广场铺装采用五种贴面材料:花岗岩火烧板、斧剁板、碎花岗石、卵石子、仿青石砼铺装和广场转。道路广场的铺装图案及色彩变化是环境绿化的硬质景观,与树木华彩所形成的软质景观相辅相成。
4.3景观设施
居住区内的景观设施和建筑小品的尺度是按照人的尺度进行建造,它们所强调的不是气派的恢宏,而是溶入环境,与人和谐共处。建筑材料多选用本地材料,饰面材料与建筑外墙面所用材料相呼应,并适量的运用原木以加强环境的郊野气氛。
4.4照明设施
小区内主要道路单侧设置庭院灯;集中绿化带、小广场、小游园等场所采用草坪灯、地灯相结合形式;水景下设置水下彩灯;大树及雕塑下设投光灯。
4.5竖向设计
居住区在设计时注重利用微地形设计来营造一种高程变化丰富的景观,这同时为居民欣赏景观提供了不同的观赏点,丰富了空间形态,活跃了空间气氛并改善小气候。
4.6植物配置
小区所在地呼和浩特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在树种选择乡土树种为特色,引进少量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考虑到植物具有丰富的变化,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取充分的考虑突出其季相特色景观。春天连翘、紫丁香、榆叶梅、山桃等竞相开放。夏季树木苍翠欲滴,花团锦簇,红王子锦带、东北山梅花、芍药、牡丹、大花萱草、丰花月季正值花期。秋季五角枫、白蜡、桃叶卫茅、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渲染出色彩斑斓的秋景。冬季落叶乔木苍劲的枝丫,展现着天然的雕塑美。云杉、侧柏、桧柏、铺地柏等植物仍然碧绿,金银忍冬、天目琼花等满树红果,为冬季的庭院增添了一抹亮丽。小区内乔、灌、花、篱、地被、草相映成景,栽植形式多采用丛植、群植等手法,形成复层生态群落。不同宅间绿地栽植重点不同,特色各异,植物群落间的变化,由背景植物品种来统一,栽植手法的统一也使得小区内尽管植物品种丰富,但在视觉感受上依然和谐统一。植物群落与草地间的界面呈现自由曲线形式,典雅而生动。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盲人;交往空间;感知行为
【Abstract】For blind people this particular vulnerable groups, interior contact space, designed not only to fully meet the physical needs of the blind, that is, outside the visual needs of the various senses, using the blind touch, taste, smell and hearing to perceive indo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blind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ir emotional needs and the exchange of desires.
【Key words】Blind man;Communication space;Perceptual behavior
1.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沿革
室内交往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从原始社会的共享空间到现代建筑的交往空间,人作为空间中的行为主体对室内环境的不同性质之间的相互渗透有了越来越多元的需求。能够同时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隐匿需要的室内交往空间也彰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1.1 传统的室内交往空间。
在早期居住环境中,室内交往空间便随着人们的居住行为和交往行为发展起来,北京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以及我国特有的里弄街巷弥漫的浓郁人情味,就很好的体现了交往空间中的人居文明。数量有限的住户、划分明确的建筑格局、高使用频率的交往中心、合理的尺度和适度的私密性都为现代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这些交往空间的出现,不仅维持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机能,还满足了人在无意识中的社会需求。
古代西方公共建筑中的神庙、殿堂、广场等满足人们集会、祭祀、观演、庆典和商贸需求的大型空间,也作为室内交往空间的初级形式出现,迎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民众的交往需求。
这些早期的交往空间随着文化、种族以及个人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满足了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公共需求,使交往行为由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即三五成群、三三两两的交流沟通,逐渐发展成城市意向中的活动体系,为文明的发展与流通大开方便之门,也为人们在社会交往范围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2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
现代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趋势,使交往空间作为服务于人际关系的环境实体早已备受室内设计领域重视并伴随着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建筑美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也使适用于各类人群的交往空间逐渐发展并融入了大众的共生空间中。
有社会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是以交往空间为载体来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倾向和相互作用的,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化的办公、教学、商贸、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交往行为的需求,使得活动其间的个体与团体更具备健全的人格,还在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的限定下发展和完善不同的人际合作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沟通方式。
2. 盲人对室内交往空间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学习和美学的需要。盲人作为社会中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缺乏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空间的能力,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要满足盲人的各种层级的需要,首先要使其有效的感知空间环境信息,从而与空间和空间中的人进行“对话”交流并真正融入到交往空间中来。
2.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感知需求。
除了视觉,人的主要感知途径还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按照感官的感觉距离和感知范围的不同,首先是触觉感受到的风、温度、湿度、振动、材料的质感和形状等信息,其次是嗅觉感受到的气味,最后是听到的声音。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就是通过这些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感知环境信息的,其感知行为不仅要与建筑环境互动,还要接收和反馈人的交往信息,只有在设计中满足了盲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他们正常的使用交往空间。
2.1.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触知觉。
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早已普及的盲道和盲文提示的使用就是利用了盲人敏锐的触觉来为其提供行为上的方便。除此之外,不同方位的开窗和门洞、不同的空间走向和阻隔、不同的风向来源以及不同触感的材质等都是盲人的触觉可感知的环境信息。
这些信息中,除了常见的盲道和盲文提示设施,门窗的方位通过空气的流动和室内外微气候的变化来增加盲人的方向感并为盲人传达这样的心理讯息:他不是被困在封闭的盒子里,而是生活在一个与外面世界存在密切联系的生动空间之中,因此,合理的设置门窗洞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交往空间的意义,即与自然对话。另外,空间界面材质的变化也为盲人提供大量信息,金属的冷漠触感、木材的亲切感觉、布料的温柔质地等因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在为盲人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情境中大众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饰面的纹理、构件的造型、陈设的体量和家具的尺度也可以经过巧妙的变换为盲人提供行走方向、环境格调、装饰风格、功能用途等信息,从而弥补了一般盲道和盲文符号在数量、宽度和面积上的缺憾。
2.1.2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嗅知觉。
人的嗅觉是无法像触觉那样精准的,因此盲人对气味的感知通常无法成为他们行动的向导,但是,不同的气味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条件反射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下,盲人的知觉在受到某种信息的刺激时要比正常人敏感的多,或者说这是一种知觉的补偿作用,轻微的芳香带给盲人的愉悦心情和刺鼻的气味带给盲人的躲避欲望要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强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更愿意同吐气如兰的人沟通协作。所以利用不同的气味来营造室内软环境的氛围可以增加惬意的感受,有利于调节室内微气候和完善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另外,不同浓度和性格的气味也为盲人的行为提供暗示,如果曲转的长廊飘来美味食物的香气,人们便会循着由淡及浓的气味找寻餐厅的方位;森林的新鲜和玫瑰的花香、书籍的油墨和胭脂的芬芳、奶油的香甜和美酒的甘醇等等,都会因其不同的性格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不同功能、用途和风格的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气味来强调不同的感觉。
利用嗅觉传达空间信息来完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在实体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对感性环境的探索,把人性的细腻情怀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间接的体现了环境的性格,与其他途径传达的信息相辅相成,从而给予了在黑暗中生活的盲人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感受和空间体验,促使他们带着适当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当中去。
2.1.3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听知觉。
听觉是盲人生活中的重要帮手,语言、音乐、噪声等各种声音的提示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出行的盲人提供信息。室内声导系统、音乐设备等设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信息的传达更加便利快捷。随着听觉心理学、心理噪声学、心理乐音学等学科的发展,盲人的听知觉也更好地在科学的指引下被充分利用,结合了声音导盲系统的交往空间设计也成为无障碍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声音导盲,不仅仅是语言的引导,还包含自然声的心理暗示、优美曲调的心理辅导等更广泛的意义,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产物,帮助盲人更真切、积极的感受交往空间。例如,适当的环境声对盲人听觉的刺激为其带来融入群体的感觉;听到舒缓流畅的乐曲而感受到的温暖与舒畅;听到明朗轻快的节拍所产生的希望和自信;循着风吹树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气息,下意识的找寻到窗口或通道等等。
用耳朵代替眼睛来辨别世界,倾听社会的声音,正是交往行为的直接表现,是盲人感受斑斓世界的重要手段。用声音传递的信息、促成的互动、调动的情绪、陶冶的情操都是室内交往空间所需的设计元素,合理适当的把音乐、语言、提示音、声响等融入其中,提高效率、减轻疲劳、调节气氛,与其他感官协同合作,增加了信息的数量和准确性以及交往行为的和谐程度,不仅能够满足盲人的生理活动需求,还能满足各种人群的心理需要
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盲人的感知行为作为其满足生存需要所必备的本能和技能,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较视力正常的人更加具体和精确,这包括室内设计中各元素的材质、尺度、形状;陈设的摆放、布置、作用;空间的流通、走向、功能;环境的氛围、微气候等各种适合盲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因素。随着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盲人的需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但如何能够使盲人真正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行为无障碍、交往无障碍,还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2.2.1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生理需求。
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满足饥饿、寒冷、疲惫等状况下需要,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盲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是如此,空间的温度、湿度、风力是否适宜;材质的质感是否舒适;道路的指向、流通是否明确;声音的提示、音乐的种类是否适当;公共设施是否安全无隐患等都是需要在设计中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如何满足盲人在交往行为中的生理需求。
室内交往空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的交往行为提供场所,盲人的交往行为首先是受整体氛围感染影响的。初入一个设计合理的交往空间,适宜的温度、适度的声响和宜人的气息是盲人对此空间的第一印象,然后通过导盲设施或声导系统的帮助进行交往活动,最后接触到具体的陈设、构件、设施和人群并借助它们来完成交往活动。距离适当的厅、廊、台、柱;舒适合理的桌椅、栏杆、台案;甚至尺度恰好的拐角、书架、墙壁、隔栅等都是可以发生交往行为的地方,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同的交流欲望和沟通方式组成了多样的社交活动,盲人的交往活动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不同的是,盲人更需要人性的关怀,他们对交往对象和环境实体有着更细致的要求。在设计中,用硬件设施和陈设客观的限制交谈对象的数量;用通透连贯的栏杆、连廊、过道增加空间和人流的流通性从而使交往活动更加灵活多变;用小范围的气味、触感变化规律的材质调节空间的情调;用随处可寻的感应声导装置和触手可及的盲文点字符号等细节协助交流等,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行为的设计,交往空间才能真正满足盲人的生理需求,为他们的交往行为提供服务。
2.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心理需求。
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才能有足够的活力来驱动其他行为的发生,此时,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和认同感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才陆续或者交叠的出现,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心理需求才使得室内设计不断的发展和升华。
交往活动中的盲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在投入的交谈、倾听的同时,还要敏锐的感知当前群体以外的异常信息,以便准确、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彼此交往行为的变化,因此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中,家具、陈设的尺度和空间形式从开敞到半封闭再到封闭的适度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可触及的空间流动和走向、可信赖的角落和私人领域、可预知的方向、区域、空间界面和路况变化都是设计的出发点。此外,对明晰的区域划分的感知和对不同空间性格的感受、享有受瞩目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会感到尴尬的适度沉默或者独处、可以放心投入情感的交流平台以及高层次的交往状态等,都是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不同情形下的心理需要,这些复杂的需求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环境界面来抒发和释放,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交往状态。
3. 盲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提出和发展使弱势群体的需求逐渐受到社会重视,交往空间作为室内环境中重要的环节,不仅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承担起为残疾人扫除交往障碍的重任,使他们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的交往活动当中去。
3.1 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
当一个盲人身处某个交往空间中,如果没有必要的提示或者切身的感受,他本身是不会敏感的意识到这里的交往功能的,一个明亮的活动大厅和一个昏暗的地下室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有了交往行为或者促成交往行为的条件,情况就远非如此了。此时直接的语音和盲文提示尤其重要,间接的氛围渲染也不可忽视,在声导系统和盲文触摸设施的盲点,必要的环境声、清新的气味、触感良好的饰面材料等都是盲人放松身心的条件。交往空间本身的合理设计是除人为的引导盲人交往行为之外最好的向导,在满足基本行为需要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激发盲人的交流欲望,为盲人打开了人际交往平台的大门,也是社会整体和谐趋势的表象,是盲人借助交往行为融入群体、完善人生的希望。
3.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影响。
通过研究盲人的感知行为,使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在功能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更加的细致和完善,也使得形形的交往人群在交流的同时融洽共生。好的设计不仅是为盲人服务,更是为大众服务,使盲人在其中活动方便而不被视为异类。盲人的感知行为折射出的正常人忽视了的自身的深层次需求,影响了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动向,促使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飞速发展,并由此触发人们对整个室内设计领域的新思考。
4. 结语
以研究盲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完善特殊人群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通过分析盲人的感知行为,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到大众的交往空间当中,使社会整体作为完美设计的受益者,并为盲人和正常人搭建和谐融洽的交流平台,这是当前室内设计领域的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师们需要深入研究和长期探索的社会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体验教育;社区环境设计
1 目前社区环境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功能不完善
当前社区环境已经考虑了小孩的活动需求,大多设置了一些活动设施,但是设施的设计过于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考虑小孩的年龄层次、生理发育需求、参与创造的需求等。
1.2 绿化教育功能缺失
目前社区绿化主要考虑美观,设计中关注层次、色彩、健康等基本法则。没有考虑孩子与树木花草的接触和互动。
1.3 空间设计单一
除了个别社区出于提高档次的原因设置了一些水景、地形之外,大多数社区环境空间比较平,缺乏想象空间。
1.4 交往功能不完善
除了在活动场地外,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空间。
1.5 安全性差
设计中满足了基本的规范,但是缺乏对孩子尺度的研究,很多设计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活动会形成安全隐患。
2 儿童的活动特点及需求
2.1 3~5岁儿童活动的主要特点及需求
这个阶段儿童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喜欢和其他孩子玩耍,有时充满竞争性。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需要设置跑步、平地跳跃、平缓坡攀爬的柔性场地以及较矮的攀登设备、各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2.2 6~8岁儿童活动的主要特点及需求
孩子特别活跃,个体表达强烈,精细动作更加熟练和自如,比较复杂的按钮,机械装置,有动作和互动的玩具对他们来非常有吸引力,且操作简单。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需要较大的跑步活动游戏场地,不同类型的钻、爬和攀登设施,多种运动器材。
3 儿童心理特点
3.1 3~5岁儿童心理特点及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脱离婴儿期,对外界有着极强的感知力,渴望接受视觉、触觉、听觉以及嗅觉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万物充满了好奇。
3.2 6~8岁儿童心理特点及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积累一定的文化信息,可以理解幽默和典故,并能欣赏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喜欢冒险,他们的追求,比自己实际年龄会大3、4岁 。喜欢创造性地进行身体运动,胆大鲁莽。
4 社区儿童环境设计
4.1 设计原则
按年龄段分区域设置。活动设施及场地应按照不同儿童的年龄段分别设置,可以使儿童的更好的互动交流及减少不同年龄段孩子在一起伤害的风险。按儿童心理及生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场地及设施。
4.2 空间对策
按照以上分析,社区中至少应包含已下空间:分年龄段的独立场地区及设施区、探险空间、感知自然的绿色空间等。
5 社区绿化空间设计
5.1 仿自然的环境
社区里应该有树林、花丛、小溪,树林中有小动物和小鸟,花丛中有各种昆虫,小溪中有小鱼和青蛙。孩子既可以远距离的观察,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白天可以认识自然的色彩,夜晚可以倾听自然的声音。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想象力以及快乐健康的心理。同时,可以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社区环境维护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之间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逐渐创造一个儿童与社区环境空间的相互共生的关系。
5.2 游戏环境
现在的社区环境设计中,在这方面考虑的比较多,但不全面。平整的场地和冰冷的器械不是孩子游戏的全部。目前国外有些做的好的儿童游戏空间,可以捉迷藏、爬小山。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块土地,孩子可以在上面自由的发挥,总之,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劳动的场所
社区中至少要有那么一小块地方,可以种植西红柿、蔬菜等。可以让孩子参与,知道食物从哪里来的。有了种植劳动的体验,孩子能够相信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食物。并逐渐培养其成就感及自信心。这样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要实现上面提到的环境,需要物业等部门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能够通过环境的营造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加深孩子们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的认识和关怀,培养并增强孩子对所居住的社区的关心与爱心,激发孩子们原有的想象与创造潜能,提升孩子们与居民及环境之间的丰富的共生关系。为了使孩子们在社区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些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