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 趋势 述评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民族传统文化则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对于一个民族抵抗异质文化冲击和影响,保持民族独立自强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现实努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关注,近些年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笔者做了粗略统计,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研究专题的学术论文有近百篇,其中还包括数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另有专著若干。基于该领域学术史的梳理,笔者认为学术界目前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集中探讨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司晓宏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有如下几种: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是“刚健”、“辉光”的独立人格精神;三是“厚德载物”的尚德精神;四是“奉公以坳, 律身以俭”的勤俭精神;五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佟贵银认为:“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郭大烈认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不畏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三、和睦共处友爱互助的优秀品德;四、不断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章较多,总的来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比较透彻,从深层次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二是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这些学术文章在肯定目前党和政府高层普遍重视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亦指出当前教育的不足。桂署钦、覃萍认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各高校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完善;教育师资比较紧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覃萍、林宁撰文指出当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两个误区:“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和“重知识积累与技巧的培养而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的误区。罗英侠指出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陷: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等。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学术界日益倾向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比较典型有谭小宝引用《华夏时报》数据来说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有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有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0%;而有9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的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情人等西方节日的同等重要性

三是对当前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桂署钦将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民族文明,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谢继忠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至少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到,从总的研究成果而言,对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学界是肯定的,从最早高校的功能责任意识到现在的积极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意义,学界主流态度是热切关注的。

四是对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琼、刘茹对改变我国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在高校的 “两课” 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增加相关选修课,进行通识教育;四是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五是拓展教育学习平台等。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途径是值得、可取的,很多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关注的实现途径已由技术手段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桂署钦就从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教师教育培训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七个方面论述构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这些思考和探索更是我们应当注重的努力方向。

五是关注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当前撰文专题论述两者关系和作用的文章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寿菊、张莼波撰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唐东升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的角度论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上述文章均从实际运作手段到理论架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和作用作了专题探讨,值得研究。

专著方面成果数量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等。笔者观察,大部分专著着重论述民族传统文化,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这也许是今后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

纵观近些年来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状况,笔者总结出该项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下:一是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注重从文化定义、内涵、类型出发分析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各类文化模式进行解读,或者仅仅是限于其意义、现状、对策的泛泛而谈,研究不深入,而目前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学校、社区运用调研、统计等多种手段开展实证研究,注重用材料说话;二是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解析。一门学科成熟的发展标志并不在于建立了多少宏观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有关理论对微观领域做个案研究。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更应注意的是对个案做应用研究,分析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对策。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往的研究往往采用线式的理论结构、举例说明、演绎论证等传统手段,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开始向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转型,采用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类型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为学术界提供理论依据和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项研究亦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目前该项研究尽管不乏实证研究,但依然倾向于理论探讨。对于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校园,让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这个重大命题的解决之道及实效性尚未完全弄清楚;二是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应进一步系统化。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缺乏有分量的专著,这应该是此领域今后该加强的。三是注重提倡在该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是九零后学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第二代,其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后第一代又有着不同,在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简单的灌输强制教育是不行的。应注重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在该领域实行交叉研究,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我深信,只要我们继续认真学习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之光必然在新时代的大学校园里光辉闪耀!

【参考文献】

[1]司晓宏.论教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与内容[J].教育科学,1993(2):2-5.

[2]佟贵银.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29.

[3]郭大烈.论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86(2):76-77.

[4]桂署钦,覃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65.

[5]覃萍,林宁.谈大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61.

[6]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

[7]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8):41.

[8]桂署钦.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37-38.

[9]谢继忠.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8(7):18-21.

[10]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71-74.

[11]桂署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6.

[12]李寿菊,张莼波.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J]. 现代体育教育,2007(5):5-9.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旅游业发展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带来的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有效的文化整合已成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对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在为一个地方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扩大城市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些消极的,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1.积极影响

(1)旅游业为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成为宣传,传播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有效的宣传和传播也促进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使其更具群众性。

(2)有利于促进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增强了丽江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人更了解祖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影响

(1)外来文化会同化和变异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当外来文化随着游客进入丽江时,旅游者所表现出的可能是不受约束和放纵精神等的“客源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保存了几千年的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短短几年内发生不好的变迁。

(2)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丽江民族文传统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那些没有真正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仅凭个人喜好任意拼凑,编造,虚构的伪文化,反而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背景,阻碍了丽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今,丽江旅游地随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文化背景,明显带有迁就游客的表演成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3)旅游对丽江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旅游业的快速不健康发展对当地人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丽江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出现了退化遗失的现象,给人以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

二、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文化的良性变迁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丽江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丽江人亲自见证和感受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惠。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强化,使丽江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意识,使他们自愿站到爱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了,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2.制约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呈现被同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着装的同化和纳西语面临失传的危险。

(2)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给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

(3)由于旅游业的开发,现在丽江不仅是一个古城,而且还是一个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现代小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削弱了本土特色,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丽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措施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也可能会导致恶性的变迁。面对旅游业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想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

1.政府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应意识到保护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当地文化机构和团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及抢救。防止旅游业的过渡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过分商业化。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掌握,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纳西文化等的单位和组织,培养专门的研究和传承纳西文化的人才。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这样关系民族发展的庞大工程必须要有国家的财政保证。

2.要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丽江丰富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要能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交流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及从业人才。

4.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

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宗晓莲.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文化为例[D].博士论文,2002.

[3]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语文;浸润教学;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语文教材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素材用以开展浸润传统美德教育,笔者首先分析了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原则,最后研究了具体的

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使用语文课程浸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表明要开展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以考试为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导致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这让语文教学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免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外来糟粕文化的侵扰,这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二、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则

语文课程可用于浸润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主要为:

其一,课堂中对学生多鼓励,提升其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思维的平台,推崇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二,语言的哲理和文字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情感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守重知识、明道理的原则。

其三,语文教材中具有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

其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自然的在生活中表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联系实际。

三、语文教学中中华美德渗透的具体措施

1.利用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

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浸润中华传统美德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让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不仅强化知识学习更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中以传统美德为题材的课文较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其中有充分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具有独特的显现。如体现尊师重道的有《师说》、体现忧国忧民的有《离骚》,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神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具有辨别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能力,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有的学生这样评述滕子京:滕子京有点愚忠,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竟然不抱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诱导式的思考和研究,引发一场藤子京是否愚忠的大讨论。最后同学达成共识:作者范仲淹之所以在文中说滕子京,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统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在大江南北、沙漠雪地开采出石油,也是引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群山中开凿红旗渠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国在一穷二白时通过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实现“两弹一星”梦想的精神依靠。这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最佳体现。作为21世纪的学生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这种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周边局势,努力建设伟大的祖国。

2.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这种情感变为积极的动力

作为一块具有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具有“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在富有情感的教学下,不仅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还能让学生真挚的情感予以激发。《囚绿记》中我们从一株常春藤身上看出“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学生的心田被这些美好的情境所滋润,这对其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追寻高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围绕传统美德教育,丰富写作素材

作为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因为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便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他们用文字把自身学得的知识表达出,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我国的地理、文学、历史等知识,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这让学生在无形中游离于现实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并集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传统美德如学生心中一颗花的种子,最终会开花结果。如通过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最终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写作文的素材,更是浸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方式。在学习《春望》的过程中,笔者对古诗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然后向同学描述杜甫的生平经历,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心中生出一股爱国热情。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写诗的历史背景在学生今后写作诗文的时候完全可以运用,提升作文层次和水平。

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国内语文课程中总具有人性的美好以及高尚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很好的利用,让其在浸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志乾.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4(19).

[2]陈华明.浅谈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S2).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我国有56个民族,在世界民族史上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除汉族这一主体民族外,其他均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占地广阔、文化盛行,很多民族甚至有比汉族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在文化进步、时展下,把漫长的历史创造和积淀的文化底蕴与华夏文化进行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和异同,这使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即得以保留,又得以发展,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多文化共进的特有格局,并且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理想。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体育无疑是最能体现民族特征和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因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比赛的规则直接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个人信仰以及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且是与人文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所以民族体育运动也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的人文遗产。

2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体育的必要性

2.1课程发展目标的设计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系数而设计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贯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体育运动的文化修养,使体育与文化相脱离,未能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更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高职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再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改,使体育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对于走体育强国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2.2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明确指出要强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要在体育教学上突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对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等,但这些具体的要求只依靠简单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观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即体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2.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即不受学生的欢迎,又没有对学生的特色培养,很难教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在接触、感知和操作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而且不同的竞技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接触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3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具备的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了高职院校低成本教学的教学路线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限,因此经费比较紧张,而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又不是主科,学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走低成本路线,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简单的体育锻炼为辅,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并未发挥出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有很多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教学操场有局限性,无法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即没有场地,又没有器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锻炼。但高职院校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授课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限制问题,又可以通过课程的推广,并且会迎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种,关键在于选择哪些项目进行传承和推广引入教学。不同的院校会针对生源选择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考虑体育项目的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使其在院校推广具备较强的优势。如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等,即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功能性,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共同成长,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竞技形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娱乐要求

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集群众性、趣味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课程上,通过不同的规则,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更能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如苗族的脚较劲,即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和协调性,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氛围。再如壮族的抢花炮,虽然是广西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但却可以双方16名队员参加,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极适合在高职院校组织进行。这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做活体育课堂。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作为“创作动力”的民众实际生活功用也在逐渐衰亡或变异,导致传统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尽管政府和社会已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是重申报而轻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随着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更新,许多民族艺术作品传统表现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度和时代感,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整体看,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难占一席之地。

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广西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体系,无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200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大会,就明确提出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可见,将广西各族传统文化艺术置入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校教育平台构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以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层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亦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能启迪和丰富各种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可以增进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层面看,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美术师资、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地域风格鲜明,为各地方院校特色艺术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能。学校美术教育是本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教学特色的形成尤为重要。各地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其次,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乃至热爱,而任何一种热爱,都需经过持久的培育,才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理念,具备良好的民族民间艺术素养,还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动向,才能充分引导和完善课程教学。同时,要尽可能突破教师界限,把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美术课堂,讲授技巧。再则,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艺术研究所,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组织工艺美术“研修班”,采用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和技法传承模式,使当下的民族艺术教学能时刻跟上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展有关民俗艺术和民族传统造物体验的教育。通过下乡写生、艺术采风、社会调查课程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丰富、更生动。可以多举办民族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譬如最近由广西文化厅、广西博物馆和广西艺术学院共同组办的“美术与时尚”设计展,就是面向全区高校大学生的广西民族文化创意实践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有形性保护与无形性保护。广西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学院建有“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其学报还专门开设了广西少数民族研究的栏目;广西艺术学院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有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贺州学院有“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这些高校研究机构为地方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课题开发理论研讨提供了学术研究平台,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在开展研究实际工作中,课题研究者必然要通过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形式,记录民族民俗文化或是传统技艺的过程,有的还要选择历史见证人、传承人、民间艺人为访谈对象,拍摄相关纪录片和编写相关著作。而这些记录、保存的方式恰是对传统艺术和技艺传承人的一种文化研究与保护。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可以同步进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保护中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领域。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产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开发应用上,广西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艺术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美术绘画、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装饰艺术、服装设计等应用型专业中开展产学合作,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为题材,以各种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广西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钦州学院与当地的坭兴陶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兴陶礼品;玉林师范学院与广西北流三环陶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如能将绘画艺术表现与日用陶瓷设计相结合,必将大大提升北流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民族品牌这一块,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师以“广西民族织绣图案”为主题,以现代审美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融入以“壮族花边”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现代女性礼服,得到柒牌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作品获得“首届中华立领杯”时尚中华创新设计赛金奖和特别配饰奖,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只有坚持以教学带动生产的教学方针,在追踪国际最新时尚潮流的同时,主打民族艺术的口号,立足将民族设计艺术与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完美接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和开发价值,才能将其所获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文化的进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常使用的图案、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础,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民族文化、民族色彩理论、民族审美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平面设计;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实质是以精神产物为主的各种知识,其特点是具有传播性。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演变并汇聚成一种反映民族风俗习惯与特色的一种文化,风俗习惯是民族历史文化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表征。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分析,国家的发展与其国家文化发展有关,要不断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善于交融,勇于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章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展开分析,研究如下。

一、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各异,例如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帛画、唐代的唐三彩、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多种元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其他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于历史文化,但其能够结合当今的主流观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除了对社会有广泛影响外,同时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平面设计虽然与世界平面设计同步发展,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非常多的阻碍。改革开发后,我国平面设计艺术家在西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传统图案、文字、书法、不同教派思想元素等,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应用现代表现手法,突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现代平面设计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阶段。图案(pattern)是外来词[2],其主要是设计者根据设计目标、美化需求,按照材料特征并结合工艺、技术以及社会背景等,通过艺术设计,对装饰物的造型、色彩以及装饰纹案进行创造并最终形成的图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装饰图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艺术创造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以及创作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图案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传统图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起源上分析,传统文化艺术是其他各种艺术发展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能够反映中国民族特征。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需要结合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新生代的设计师需要从更宽广的文化角度上,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文化精髓,获得设计灵感,并使自身的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与民族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设计将中国结、五星、五环等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太极拳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灵动感[3]。作品创造设计体现了现代时尚感,同时也将民族审美取向以及民族文化容易其中,充分向社会展示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该标志的整体构造源于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其并没有直接采用传统图案的造型,而是借鉴了书法中的写意表现形式,巧妙地表现出了“中国结”与“运动员”这两者的意象表现出来,以此表达设计主题以及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基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喜相逢”的基础上设计的[4],能够反映了我国的民族底蕴,且凤凰成双成对、扇动的翅膀极具动感,表现出了圆满、吉祥、天天向上的美好祝愿,这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向往的装饰图案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设计的美感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以及现代观念,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能够提升平面设计内容的多元化,添加平面设计的特色,一方面能够起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借由平面设计能够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继承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字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点,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同时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文化感受。文化概念主要出自于《易经》:“观乎天文已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首次将人与文化相结合。设计是平面设计方案形成的主要活动,其主要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为主要形式,民族文化是一种以民族所在地为活动空间、以民族为主体,直接反映了民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民族审美、生活习俗、民族艺术及其相关的文化体系,涵盖了文化精神、文化行为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内容。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鲜明的特征。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当时劳动生产方式、民族文化、当地风俗习惯以及民族英雄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民族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相关文献指出,原始劳动生产方式是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各民族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程度以及其与自身文化融合的程度各有差异,也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各有所差异[5]。促进民族文化形成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例如劳动生产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北方的游牧游猎、南方的农耕;此外,民族的不同,我国民族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又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受到地域的影响,气候以及资源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鲜明的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口基数最多,对各民族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现代以汉字为主要书写类型。相关文献指出,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其拥有文字的形式,同时也具有图形特色,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汉字是信息传达的一种媒介,具有视觉效果,其能够在传达主体内容中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其强烈、清晰的视觉效果,能够在传达信息时体现出纪实性以及标志性。汉字除了具有叙事的效果,同时也极具情趣意象以及装饰效果,设计师能够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进行再创造,赋予文字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汉字实质上是一种表意图形,若平面设计借鉴其表意特征,能够发挥传播作用外,同时也能起到反映民族文化价值的效果。中国文字“好”字,是由“女”和“子”字组成,“女”、“子”为“好”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表达出儿女双全、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中国文字中,许多代表美好的字和词,都与“女”字有关,因此,取“女”进行创意设计,不仅有美好未来的祝愿,同时也有祝福儿女的意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中国汉字艺术进行创作,对于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北京残奥会标志“天地人”是基于汉字的基础上创作的,将中国书法、汉字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表达出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蕴藏了道教文化思想。其利用书法进行设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视觉冲击力。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现代人民的社会生活。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拓展和丰富当代的艺术文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李阳.传统符号泛化背后的批评泛化———如何看待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

[2]陈捷.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从2008奥运会的视觉设计谈起[J].闽江学院学报,2013,29.

[3]王成凤.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

[4]徐凯.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J].科技资讯,2013,22.

[5]刘春琳,莫爱琳,蒋涛等.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创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