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发生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虫害发生特点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

引言

如今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与利用,从林业建设角度分析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良好的管理与防治措施不但可以优化人们生活环境,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与生活质量。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林业部门要积极进行创新,从林业经济发展长远角度出发,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起来,从而实现管理与防治的有效性,积极避免森林病虫害发生,为国家林业建设尽微薄之力。下面结合具体问题进行了几点策略分析:

1森林病虫害的现状与特点

1.1现状

森林的病虫害是指病害与虫害两种,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由于区域较为广泛,所以森林资源覆盖率十分高,一些树木更是十分茂密,在此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病虫害问题,就目前分析,病虫害面积也不断扩大,病虫害的种类更是繁多,会造成森林林木死亡的就有200多种,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更是呈现增长趋势,也会隔年发展,对于林业发展建设来说是非常大的阻碍,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现状是客观存在的,会影响到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提高营林水平的提高。

1.2特点

从森林资源产生病虫害的特点与成因方面看,要想提高防治水平,就需要了解其危害特点,也要深入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2.1首先明确病虫害的突发性,突发性是不可遇见的,直接影响到林业建设,这种突发性因素也有很多,只能以预防为主进行治理,这种感管理模式下,必须以有效的控制能力提高,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管理能力。

1.2.2森林病虫害产生与危害较广泛,引起发病的危害面积大,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虽然十分重视病虫害防治,但因森林资源广泛,病害产生也较为广泛,甚至有些病害难以被发现,长而久之,就会造成整体病虫害的蔓延,部分区域增长也十分明显,所以,应该引起重视,也需要进一步全面的开展防治工作。

1.2.3森林病虫害发展速度快,如今各个地区联系紧密,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此过程中,森林病虫害传播更是十分快速,其传播甚至存在于各个区域之间,通过参考分析,有些区域发生病虫害问题,不久就会传播到临近区域,造成林业资源管理的经济损失,此外,在病虫害管理方面,应该重视灾害发生,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而降低传播速度。

2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原则

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来说,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并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防治原则,首先防治过程要重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结合实际发展规律进行合理控制,预防是前期营林工作需要明确的一部分,做好预防不但节约成本,而且对日后林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患于未然不仅仅需要说,必须在进行营林工作的同时给予实际行动。即使是在病虫害发生时,也必须做到合理控制,避免发展整体传染等危害。最后我们必须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对于不重视营林工作,并在其中投机取利的行为必须严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管理好林业发展,也能够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进而保证科学合理的防治同时提高森林健康经营与发展。

3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3.1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首先,做好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报是基础工作,在预防工作方面。需要结合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森林资源以及病虫害现状调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形成一套良好的预防机制,通过预防机制的确立尽量提高对辖区范围林木资源的检疫工作效率,结合自身经验与水平,积极进行大规模病虫害预防,提高预防的综合能力。其次,提高对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意识决定行动,认识到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各部门才能主动投入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各区域林业部门来说,在森林病害防治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认识,结合我国最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针对自身规划提出的林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提升全县森林病害防治工作成效。

3.2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减少农药等化学防治手段,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作为林业部门要尽量采用生态绿色的化学农药,既要达到保护森林的作用,又可以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同时保护害虫的天敌种群,不可以随意捕杀害虫天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病虫害天敌种群的作用。其次,尽量采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的效果好,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开展森林病虫害治理的过程时,从害虫爆发的原因、特点入手,进行治理方式的制定。改善农药喷施技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鼓励当地农业部门以及企业采用涂茎、根施以及注射等先进的农药喷施技术,最好不要使用喷雾的技术方式,这样在提升了病虫害治理效果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成本,保护周围环境。

3.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必须要结合营林手段,积极从林业现代化发展出发,明确抚育伐,积极继续产业化发展,对此工作人员要集合一定的森林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提高病虫害的控制效率,针对抗病毒药物的投放后,应该提高重视,对于具有珍贵林木资源的林场,更要以病虫害防治为根本,重点进行高抗病能力的培养,也要积极进行新方式的探索。

3.4对林业工程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重点建设。建设的前提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进行归纳,融入建设其中,进而通过同步实施,同步规划,建立有效融合机制。例如:在引进品种的同时就要杜绝带危害性病虫的种苗,提高对幼龄林的管理与抚育。在有林木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同时及时采用隔离方式,严重的对其进行焚烧,避免进一步扩散,在采伐的同时更要重视林木保护,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确立管理机制并建立责任机制,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责任人,出现问题必须给予严惩,从人为因素上杜绝发生病虫害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进一步明确分析,在林业经济发展基础上,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病虫害管理,有针对性的病虫害管理应该从林业的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入手,积极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通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也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与技术发展,这样也可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此外,相关工作部门也要给予重视,通过森林病虫害防治促措施的提高,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分析森林病x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江西农业,2016,(03):39.

[2]刘权.浅谈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3,(10):56-57.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2

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61-03

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黄芪含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及叶酸等。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1.75万hm2,占全国的40 %。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1 黄芪病害

1.1 黄芪白粉病

1.1.1 症状 黄芪白粉病主要为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荚果。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枯萎死亡。

1.1.2 病原 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1.1.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8~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重茬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1.4 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药剂防治,播种期施用70 %敌克松粉剂30 kg/hm2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用70 %甲基托布津WP1 000倍液或50 %苯来特1 000~2 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期可用25 %粉锈宁WP 800倍液,50 %多菌灵WP 500~800倍液,30 %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 %硫磺SC 2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2~3次。

1.2 黄芪根腐病

1.2.1 症状 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发病后期,植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

1.2.2 病原 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孢,其次是串珠镰孢、木贼镰孢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3 发病规律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

1.2.4 防治方法 选择砂质土壤种植。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防止湿气滞留,切忌在黏土地中种植。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种子处理。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 h,然后用种子重量4 %的50 %多菌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拔出病株。齐苗后,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 %多菌灵WP 800~900倍液浇灌病穴。

2 黄芪害虫

2.1 豆荚螟

2.1.1 分布与为害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钻蛀性强,以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

2.1.2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10~12 mm,翅展20~24 mm,触角丝状,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 mm,背面紫红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明显。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3

关键词 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新疆昌吉;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39-01

昌吉州棉花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hm2左右,是新疆棉花主产区之一。由于近几年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棉田病虫害发生情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 棉铃虫

1.1 发生情况

连续3年偏轻发生,2013年在棉田发生面积4.36万hm2・次,较上年减为0.71万hm2・次,在昌吉州所有植棉区都有发生。

1.2 发生特点

越冬代成蛾始见期较上年偏晚,一代棉铃虫轻发生,发生危害轻,二、三代棉铃虫(主要危害世代)偏轻发生,二代幼虫危害高峰期在6月底7月初,全州棉田中平均百株幼虫0.5头,最高百株幼虫6.54头,平均蛀蕾铃率0.85%,危害程度轻于往年。

1.3 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2013年春季特殊气候,5月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 ℃左右,越冬代成蛾始见期推后。二是一代棉铃虫田间主要在棉田杂草苘麻上产卵。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部分农户及时拔除了棉田杂草苘麻,结合棉田防治棉蓟马对棉铃虫也进行了防治,减轻了虫源。三是农民的防范意识加强,及时使用了频振式杀虫灯,减少了成蛾数量,同时大部分农户在二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时期进行了防治,减轻了虫源基数。四是农户对二代棉铃虫普遍进行了防治,棉田残虫量少,故三代棉铃虫发生轻[1-3]。

2 棉蚜

2.1 发生情况

中等发生,在棉田发生面积4.05万hm2・次,较上年增加1 020 hm2・次,在昌吉州所有植棉区都有发生。伏蚜危害高峰期玛纳斯县局部棉田有蚜株率达90%以上,卷叶株率15%,百株蚜量最高达11 647头。

2.2 发生特点

苗蚜始见期、迁入棉田发生期较上年偏晚12 d,伏蚜始见期较去年晚6 d。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伏蚜危害高峰期,7月25日后棉蚜种群数量逐步回落,8月后昼夜温差大,8月中旬棉蚜基本消退。

2.3 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5月,昌吉州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 ℃左右,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0%~40%,使苗蚜的始见期及迁入棉田发生期偏晚。二是6―7月,气温较往年略偏低,降水偏多,部分农户在棉田使用黄板诱蚜,减少了部分虫源基数,发生危害较上年略轻。三是个别棉田由于过度用药,导致棉蚜局部发生较重[4]。

3 棉叶螨

3.1 发生情况

总体呈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15万hm2・次,较上年增加2 886.7 hm2・次。棉田平均有螨株率2%~10%,局部棉田有螨株率高达68%,百株螨量804头。

3.2 发生特点

棉叶螨迁入棉田始见期较晚,发生面积较大,发生危害略轻,棉叶螨扩散蔓延速度较慢,仅局部棉田发生危害重。

3.3 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2013年4月,昌吉州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而到5月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偏少,致使棉叶螨迁入棉田时间偏晚。二是7―8月,昌吉州大部农区温度略高于常年,降水偏少,有利于棉叶螨多点片发生。三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花生长苗期,部分农户未采取喷施保护带措施防治棉叶螨。四是棉花生长后期部分棉农放松了管理,未及时进行防治,局部棉田棉叶螨发生较重[5]。

4 苗期立枯病

4.1 发生情况

2013年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万hm2,较上年减少3 333.3 hm2。

4.2 发生特点

局部棉田里普遍发现幼苗茎基部受害,出现黄褐色病斑,幼苗死亡率高达1.5%。

4.3 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4月中下旬,大的降水天气以及低温天气影响,利于棉花苗期立枯病发生。二是与种植棉花的土壤种类有关,黏土发生较重、砂壤土发生轻。三是农户重视种子拌种,拌种率达到95%以上,抑制棉花苗期病害发生蔓延。四是苗期病害发生期,植棉县(市)农技部门通过农事节目、现场指导,督促农户通过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等农事措施,减轻了苗病的发生危害。

5 棉花枯(黄)萎病

5.1 发生情况

发生面积较上年略大、发生程度与上年持平,棉花枯萎病发生2 666.7 hm2,黄萎病发生4 666.7 hm2。新陆早33号等抗病品种失去耐病性而开始感病。

5.2 发生特点

一是枯萎病有2个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期在5月25日至6月20日。第2个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后,温度转凉,病情回升。二是黄萎病发病只1个明显高峰,初发期最早6月上旬,高温期发展缓慢,7月下旬后进入盛发,8月中下旬进入高峰,9月还在加重。

5.3 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个别地块重茬、连作时间长、田间具有一定菌源,病菌逐年积累,引起再侵染[6]。二是地膜覆盖滴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基本覆盖昌吉州所有棉区,“地膜+滴灌”有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三是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病性在减退。

6 其他害虫

6.1 发生情况

棉蓟马、棉盲蝽、三叶草夜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点片发生危害加重,发生面积逾2.7万hm2。

6.2 发生特点

发生初期量少,5月中旬左右在局部地区聚集危害。

6.3 发生原因分析

农户对棉蓟马等这些次要害虫的认识不清,防治意识淡薄,在发生初期未能及时进行防治,致使局部地块后期危害加重。

7 参考文献

[1] 吕锡祥.昆虫学通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219-220.

[2] 王志坚,贺志强.新疆棉花三虫的综合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1999(2):12-13.

[3] 姚举.新疆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EB/OL].(2011-12-26)[2014-01-06].http:///link?url=9n5IckY0-8xG33Ekz5f 3n9msl0Tqc2snKY9hi1xc2KnkFdaxAHrwMwSGBWoEmYMnna_PEADKv2rpoCXIKWur_Kf6r0thqMEp312wleWlcKO.

[4] 赵冰梅,李贤超,王俊刚.2011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棉花,2012(3):9-11.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4

关键词 葡萄;无公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14-02

葡萄结果期早,经济效益高,但葡萄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文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介绍,并提出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葡萄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葡萄黑痘病

1.1.1 发病症状。该病在葡萄生长季节均可发生,以春末和夏初危害最重。被害叶片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圆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边缘近紫褐色;叶脉及果穗轴、果梗受害病菌斑近梭形,稍下陷;表现在果实上的病斑呈圆形,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直径可达3~8 mm,后期病斑硬化、龟裂,潮湿时病斑出现乳白色黏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团[1]。

1.1.2 发生条件。葡萄黑痘病在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易流行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组织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2 葡萄霜霉病

1.2.1 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黄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往往扩展相连成大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导致早期脱落;幼果发病,病部初呈灰白色或黄色变硬并下陷,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果易脱落,病部黄褐色软腐,有的不久即干缩早落;嫩梢、叶柄、果梗及卷须等部位发病,病部初期为水渍状半透明淡黄色病斑,以后呈黄色至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面也生白色霜状霉层,被害新梢生长停滞、扭曲以致枯死。

1.2.2 发生条件。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体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3 葡萄白腐病

1.3.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侵害葡萄的果穗、枝蔓、叶片,初在离地面较近的穗轴或果梗上呈现不规则的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蔓延到果粒。果粒发病后约1周,果实软腐,由褐色变为深褐色,有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于果皮下,后逐渐失水干缩成僵果。

1.3.2 发生条件。该病流行性强,而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易发病,特别是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更易发病,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结果部位过低、管理粗放、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由于白腐病菌是从伤口侵入的,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条件都有利于发病。如风害、虫害及摘心、疏果等农事操作,均可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风害的影响更大,每次暴风雨后常会引起白腐病的严重发生,发病盛期在6—9月[2-3]。

1.4 绿盲蝽

1.4.1 危害症状。绿盲蝽虫体较小,昼伏夜出,发生初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影响葡萄正常生长。其以刺吸式口器串食葡萄嫩芽和嫩叶,有红褐色坏死斑点着生于叶片上,随着叶片的伸展长大,被害处形成撕裂或不规则的孔洞。

1.4.2 形态特征。成虫长5 mm左右,呈长椭圆形,虫体浅绿色,足和触角褐色,有小黑点密布于前胸背板上;若虫密生黑色绒毛,头、胸、腹均为浅绿色,翅芽顶部黑绿色。

1.4.3 生活习性。该虫以卵在老树皮缝及芽眼间越冬,次年4月中旬,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孵化为若虫,之后变为成虫,5月上旬葡萄新梢展叶期进入危害高峰,直接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2 葡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休眠期防治技术(11月至次年3月)

2.1.1 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梢。结合冬季修剪,将遭受病虫危害的枝蔓剪下,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处理。

2.1.2 刮除老粗树皮。由于葡萄短须螨的雌成螨在翘皮中越冬,因此需在葡萄出土后及时将老翘皮刮除销毁,同时喷施害立平1 000倍液+3~5 °Bé石硫合剂,若发现斑衣蜡蝉的卵块也要刮除。

2.1.3 进行果园翻耕,消灭越冬虫态。主要针对葡萄天蛾、葡萄虎蛾、雀纹天蛾、葡萄斑蛾等害虫,在冬季埋土和春季出土时进行果园翻耕。

2.2 开花期防治技术(4—5月)

4—5月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越冬害虫开始迁移至新梢或叶片上进行危害,此期危害的害虫种类主要有葡萄二星叶蝉、绿盲蝽、葡萄长须卷蛾、斑衣蜡蝉、葡萄短须螨等。有些害虫喜在叶背及幼嫩部位进行危害,防治时一定要注意周到细致。

2.2.1 杀虫灯。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趋色、趋味的特性,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色和味引诱害虫成虫扑灯,来控制和捕杀害虫的方法,这种杀虫灯技术能长期有效控制杀灭害虫,不产生抗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是一种很好的无公害防治害虫物理技术。

2.2.2 摘叶杀虫。利用葡萄十星叶甲初孵幼虫基本在下部叶片的特点,摘除有虫叶片,集中处理。

2.2.3 人工捕杀。利用杨叶甲、苹毛金龟子及小青花金龟等成虫具假死性特点,震落集中杀灭。

2.2.4 糖醋液诱杀。糖醋液可以诱杀对糖、醋、酒等气味有一定敏感性的昆虫,如金龟子、卷叶蛾等。配方为红糖∶醋∶酒∶水=1∶4∶1∶16,将配好的糖醋液置于容器内(瓶和盆),进行诱杀[4-5]。

2.3 膨果期防治技术(6—7月)

此时葡萄子房开始膨大发育成浆果,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2.3.1 选用抗病虫品种。利用葡萄品种和砧木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虫能力,如巨峰群品种抗黑痘病和霜霉病,SO4、5BB均抗根瘤和根结线虫。

2.3.2 清洁果园。发芽前认真清理病叶、病僵果、病虫枝条,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葡萄果园初侵染源。在植株萌动期可喷3 °Bé石硫合剂。

2.3.3 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架面,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杈、摘心,尽量减少伤口,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注意排水降低地面湿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在葡萄行间覆盖地膜或覆草,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并明显降低果园的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孢子的萌发,也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4 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可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及外观,保持果粉完整,保护果实免受药物污染和病虫害入侵,已成为葡萄无公害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

2.3.5 化学药剂防治。防治病害,在葡萄展叶后至套袋前,可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果实套袋后,用75%百敌清500~600倍液、半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40%福星5 000~6 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若干旱少雨可以适当延长喷施间隔期,并可兼治其他叶果病害[6-8]。

防治虫害,用20%吡虫啉乳油4 000~5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5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700~1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除喷嫩梢叶片、枝蔓外,对地面杂草也要喷洒药液,以消灭潜伏的绿盲蝽蟓、虎蛾、白粉虱等害虫。

2.4 果实采收期(8—10月)

此期,不同品种的葡萄均相继进入采收期,害虫仍处于危害期,应通过不同措施加以防治,但要注意保证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前20 d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以防发生药剂中毒事故。果实采收期主要采取剪除虫枝或刺杀害虫的措施,即剪除被葡萄透翅蛾幼虫的危害枝,若被害枝较多,可用铁丝从蛀孔刺入杀死幼虫,同时捕杀葡萄天蛾2代幼虫。

3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朱朝磊,董阳辉,等.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5):214-218.

[2] 顾沫英,汤铎,吴建康.试论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策略与措施[J].植物医生,1998(3):41-42.

[3] 杨素玲.浅述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5(6):8-9.

[4] 刘会娟.浅谈无公害葡萄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19):34.

[5] 郭亚辉,段孝卿.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58.

[6] 王岚,刘长宝,刘美良.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6):120-121.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5

关键词:露地蔬菜;病虫害;特点;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35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迎来了改革的风潮。现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进行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希望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而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鼓励政策的推行,在近几年来巴马已经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业。再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的同时,也使得当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为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帮助。而从目前巴马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创建了无公害蔬菜、有机农业示范园等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对当地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提供了巨大帮助。当然,无公害蔬菜以及有机农业示范园等生产示范基地的建立,也使得巴马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而随着露地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广泛的使用露地蔬菜种植技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巴马当地的环境特点,使得在越冬、早春以及盛夏等时间特别容易引起露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也会使得病虫害的种类增多。而病虫害情况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那么就会对蔬菜的种植造成巨大影响,从而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阻碍。笔者就将针对巴马地区的露地蔬菜的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巴马地区露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 土传病害发生较为频繁

随着露地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露地蔬菜产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巴马地区,就已经形成了区域化的集中生产。有许多农户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同时也开始与一些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建立了许多专业化生产基地。这样规模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以及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帮助当地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有利必有害,在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中,连作种植以及复种指数在不断的提高,化肥的过度施入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类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生长,使得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进行传播,这样一来就会对露地蔬菜的种植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蔬菜的产量以及当地农业的发展。

1.2 喜湿病虫害的分布较广

在露地蔬菜的种植过程当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其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也会导致病虫害具备一定的环境特点。巴马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全年高温高湿的天气较多。而这样的天气对于蔬菜的生长是较为不利的。特别是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虫的传播扩散速度以及生长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与此同时,由于巴马地区的露地蔬菜种植大多采用的是大规模的种植,因此也会形成规模较大的较差感染以及世代重叠情况。导致小菜蛾、斜纹夜蛾、跳甲、白粉病、灰霉病以及炭疽病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从而对蔬菜的正常生长造成极大的阻碍。

1.3 非自然条件下生理病害几率增加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出于较为正常、适宜的自然生长条件下,那么蔬菜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会相对降低。但是,从当前露地蔬菜的规模种植情况来看,在非自然条件下生理病害的几率却在不断的增加。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自然而然,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对蔬菜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这样一来,仅仅是自然条件下的蔬菜生长已经不能满足蔬菜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收益,许多农户以及合作社开始认为了创造蔬菜的生长环境,譬如说反季节蔬菜种植以及室内育苗。在这样的情况下,蔬菜的生长受到人为的改变,反而会加重生理病害的情况。与此同时,在进行室内育苗的时候,由于自然光照的时间以及长度都较少,这样一来就导致蔬菜生长所必须的营养与色素不足,导致蔬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自然而然,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会减弱。

2 针对巴马地区露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种子的处理

针对巴马地区露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那么要做的就是在播种之前进行种子的处理。农户在播种前可以使用适量的温水浸泡种子,然后再进行拌种处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起到杀菌作用,有效的防止因为种子自身携带病菌导致病害发生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提高蔬菜种子自身的免疫力,使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更好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2.2 土壤消毒的处理

要想保障露地蔬菜的良好生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除了进行种子的处理以外,还需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由于连作种植以及复种指数不断的提高,以及化肥的过度施入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中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的滋生。因此,在进行播种前必须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土壤中的病菌以及虫卵。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多菌灵混合阿维菌素并且加入部分细干土进行搅拌,拌匀之后将其洒在土壤表面。然后再进行翻耕,使得药物与土壤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合,这样一来就可以完成对土壤的杀菌工作,确保种苗的发育以及蔬菜的生长。

2.3 加强蔬菜生长过程中的栽培管理

对于蔬菜生长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这是因为栽培管理也会直接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同时通过蔬菜的栽培管理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而蔬菜的栽培管理可以分为2个部分:

在进行蔬菜种植工作之后,一定要根据蔬菜的生长周期以及实际的生长情况来进行施肥。同时对于施入肥料的量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施肥过多,反而降低土壤的肥力。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当地的天气情况,依照土壤干燥以及湿润的程度来进行施肥。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有机肥以及枯叶等焚烧之后进行掩埋,这样对于增加土壤肥力也有着极大的帮助。而土壤肥力的提高,则可以提高土壤以及蔬菜的防病害能力。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浇水灌溉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灌溉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当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同时,在进行灌溉工作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天气状况,进行科学排灌,这样才能确保蔬菜更好的生长。

2.4 蔬菜的药物防治工作

在露地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药物防治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在进行药物防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而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就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2.4.1 明确病虫害的种类

对于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来说,明确病虫害的种类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根据不同种类的病虫害,所使用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同时,每一种农药都具有特别的功效,如果乱用或者是滥用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种植土壤,甚至是种植地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4.2 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就能够提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此削弱病虫害对蔬菜的威胁。当然,在用药的时候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一定要将药物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4.3 交替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防治时,如果长期使用会提高病虫害对此类药剂的抗病性。因此,需要进行药物周期性的交替使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2.4.4 混合用药

混合用药主要是在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使用。通过不同的药剂进行配比,可以提高杀虫灭菌的效果,从而保障蔬菜的正常生长。

2.4.5 有机肥的使用

在施肥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使用有机肥。这是因为,有机肥的使用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同时也能够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真正达到肥力保持与杀虫灭菌的双重效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蔬菜正常的生长,提高蔬菜的产量,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时安.南宁市露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6,10(3):82-83.

[2]杨月.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4):23-24.

[3]李跃,李威,杨卓,等. 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C].辽宁省农林I无害化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60.

[4]成斌.浅谈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2011(5):36-37.

[5]肖晓华.秀山县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公害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81-82.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6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特点;综合防治;措施

绥德县属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降雨偏少,光照较充沛,无霜期165天,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马铃薯在我县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3万吨。近几年,随着我县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农作物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也愈加重要,现将我县马铃薯的病虫害及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做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 病害发生的特点

1.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7-8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根据田间的实地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生在叶子部分,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就会很快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基本特征为:在叶缘或者叶尖部分有淡褐色斑,在斑的周围有晕圈,当空气湿度变大时褐斑就随之变大,叶片也变为黑绿色且发软,叶子的背面有白霉。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叶子就会枯萎,马铃薯的叶柄、茎也会被传染,有黑褐色斑及白霉的出现。马铃薯的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会出现褐色斑,发病初期不会变形,但随着浸染的不断加深,病斑会向下延伸并变硬。发病后,植株大部分叶片枯死变黑脱落,甚至全田枯死,大流行年份,可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窖藏期,带病薯块的病情继续发展,造成烂窑,损失极大。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1.8%左右,大流行年份减产30-60%。

1.2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的环腐病是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40%。基本特征为:多发生在马铃薯的花期,从根部叶片开始,并由下向上传染,直到感染整株。病发初期,叶脉由绿变黄,并逐渐变枯,直至整株马铃薯倒伏而死亡。切开马铃薯发病的块茎便能看见里面的维管束变成乳黄色直至黑褐色,皮层内呈现环形或者狐形,所以称之为环腐。

1.3 马铃薯病毒病 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病毒病害。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以下3种: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花叶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叶面黄绿相间或者浓绿淡绿相间,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缩小,整株马铃薯会矮化。坏死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片与枝条的茎部产生褐色的坏死斑,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全部叶子枯萎而死。卷叶型病毒病马铃薯叶片自主脉或者沿主脉向内翻转而逐渐变硬,严重时马铃薯的叶子呈现筒状。

2 马铃薯虫害发生的特点

2.1 地下虫:蝼蛄,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它们的爪子把马铃薯的根或者地下茎撕成丝状,导致地上的部分枯萎或者死亡,有时也会咬马铃薯的芽,导致芽不再生长,致使马铃薯缺苗。也可使幼根失去土壤的滋养,并使其透风,导致马铃薯缺水,最终死亡;在马铃薯苗与地面的结合处把茎咬断,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或者也会咬食其嫩叶,致使成孔。也会在地下咬食马铃薯的块茎,致使茎块成孔,马铃薯的块茎被钻蛀之后,导致其品质下降或者使其感染腐烂菌而造成整个马铃薯的腐烂。

2.2 蚜虫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以下两种:直接的危害,在马铃薯的叶背幼芽上咬食,导致其叶子皱缩、变形,影响其光和作用,使其发育不良;在蚜虫的咬食过程中,有可能把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从而引发其病毒病,最终造成马铃薯的减产。

2.3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2.3.1 寄主:除危害马铃薯,茄子,番茄科蔬菜外,还危害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

2.3.2 发生规律

以成虫在背阳的树皮下,树洞内,墙壁间隙,各种桔杆,杂草堆中及土缝内滞育越冬,由于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达2-3月,故世代重叠,食主害为第2、3代。发育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为80%-85%。6-8月温度不高,雨量较少发生危害就重。各生期间,嗜食的寄主面积大,食料丰富,发生就重。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病害防治措施

1.1 马铃薯病害的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发病前可采用喷洒农药的治理方式,使发病率降低,并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时间等信息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合理适时喷洒农药,秉承“趁早不趁晚”。

1.2 病害防治措施

1.2.1 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栽培管理、技术预防、化学防治等都是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有效方法,充分、合理及恰当地应用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各种方法能扬长避短、互相协调,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

1)种薯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挑选脱毒无病的种薯,建立无病的留种田,使用单株选优,芽栽或者整薯来播种;催芽晒种,淘汰带病的种薯;选用72.0%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0%的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min然后晾干后再种植;

2)栽培时的注意事项: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段种植马铃薯;尽量避免雨后的田间积水与偏施氮肥;若发现中心病株,要在第一时间清除;

3)要注意合理轮作换茬,要避免重茬;种薯在入窖储藏前要严格把关,入窖后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湿度过大、窖温过高的情况出现;

4)药剂的防治。发病初期在马铃薯的叶面喷洒72.0%的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30%的百菌清500倍液,或者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2 虫害防治措施

2.1 防治策略在充分发挥农业措施控害作用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和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措施秋季收获马铃薯后进行深翻地、深耙地等措施,以此来破坏幼虫、成虫、蛹的过冬环境,减少其数量,减轻来年对马铃薯的虫害;清理马铃薯种植的田间环境,重点消灭越冬虫源,及时处理,尤其是残株,杂草与杂物,不仅要对其清理还要将其带出地外,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捉等,以此来减少虫卵与幼虫的数量,有效降低越冬基数,压低虫口密度。

2.2.2 化学防治

1)地下害虫的防治

使用杀虫剂:在马铃薯插秧种植时采用40%毒死蜱乳油200IL拌种肥施入播种沟内防治,毒杀地下害虫;灌根杀地下虫:用40.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马铃薯的苗期时灌于根部,每株50-100mL的量。

2)蚜虫的防治措施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种植马铃薯要远离有病毒的田地;在蚜虫发生的初期,采用啶虫脒微化剂10-20毫升/亩、灭蚜威500-1000或者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稀释喷雾防治。

3)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防治适期: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分散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