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北方工业大学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宗旨是为教学、科研和读者提供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正是这一宗旨的独特表现。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进行重构。

1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现状

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属于中小型馆.从2003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由于知识结构、岗位人数等诸多原因,其学科馆员制度在组织结构以及服务层次上有所限制

1.1组织结构及人员现状

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所实行的学科馆员制度,即为每个学院指定两个学科馆员,负责对每个学院的信息服务工作。学科馆员分属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包括馆长在内),详见表1。

现有l3名学科馆员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3名,馆员7名,助理馆员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6名。其中理科背景4人,其余均为文科背景;学科馆员分别隶属于图书馆采编、流通、技术部、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其中馆长1人,流通部1人,办公室1人,技术部3人,咨询部3人。采编部4人。

1.2服务现状

目前,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主要提供以下服务:

1.2.1服务方面

(1)为教师和研究生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2)征求对口院系教师和研究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

(3)宣传新增加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措施,协助编写各类宣传材料:

(4)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根据各系的需求,协同其他学科馆员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服务。

1.2.2培训方面

(1)为对15院系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2)针对教师和研究生的需求进行专题指导和培训。

1.2.3资源建设方面

(1)负责对口院系的文献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

(2)负责试用、评价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

(3)负责收集教学参考书、会议论文、科研论文、论著提供给相应的特色资源建设者;

(4)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对口学科发展动态、最新进展、会议消息、资源线索、新书介绍,并按学科大类建立学科网络导航。

2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北方工业大学学科馆员制度自建立以来.在加强图书馆与院系之间沟通、图书馆馆藏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制度建设不完善

2.1.1组织机制不完善

现有组织结构下,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设置主要以图书馆自身为主,为各个院系提供信息服务。然而,各个院系并没有相应的设置,各学科馆员大多只与各学院的教学秘书进行联系,教学秘书不在岗时甚至无人可找,使得学科馆员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大大影响了学科馆员服务的效果:另外.学科馆员分散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无法形成知识团队,经验知识无法在学科馆员间及时共享。再加上各个馆员的知识结构所限,在与学院进行信息沟通时存在一定的专业障碍。如理学院的一位学科馆员,所学专业为历史文献学,而理学院的主打专业均为数理化等理科的基础学科;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位学科馆员,所学专业为化学,而经济管理学院的主打专业均为经济学的文科专业。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2.1.2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成效实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并适当配以奖励机制是促进学科馆员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而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不仅没有定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更加没有适当的奖励机制予以配合。学科馆员的任务成为各个馆员完成岗位职责之外的“负担”,导致学科馆员对工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2.2学科馆员整体素质不高

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知识技能与学术素养方面普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本校是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使得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在服务上仅局限在信息联络、文献检索等低层次服务上,对在服务中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实时问答咨询等实时交互虚拟咨询服务未能开展。另外,学科馆员整体素质的不高也致使对服务的承诺不能落到实处,有些院系至今从未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联系过。以致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声誉和形象:再有,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培训机制也很不完善。自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以来.正式的培训仅进行过一次,而且还是图书馆内部培训。

2.3宣传力度不够

北方工大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服务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在图书馆的网站上没有设置有关学科馆员的网页,学科馆员的有关信息只是隶属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专栏。在常用的联络方式——网络上,各学院的教师很难一目了然的了解到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在其他方式的宣传上,也做得有所欠缺。

3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重构

由此可见,目前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在组织机制以及整体素质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题,严重影响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效果。针对以上题,对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重构。

3.1完善学科馆员机制

3.1.1建立双向式服务机制

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应当改变学科馆员单向服务的机制,实行双向式服务。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实施“图情教授制度”或者“学科图情顾问制度”,即各系推出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院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图情教授或者图情顾问.兼职承担本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咨询顾问工作。并且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院系的研究动态及信息需求,配合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馆员的服务目的更加明确、服务也会更加深入。

3.1.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奖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对学科馆员工作考核时主要参考以下指标:与用户联络的频率、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参与咨询课题情况、培训的人次及内容、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的评价、用户对学科馆员对院系教学科研的影响和帮助能力的评价。制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科馆员工作的目的。另外,学科馆员的薪资分配与考核挂钩,配套健全的激励机制。不仅能调动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还能调动起普通馆员竞聘学科馆员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的到位,普通馆员为了成为学科馆员,必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学科馆员为了能够连任,也会更加尽职尽责,使全馆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

3.2多途径提高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针对本校师生的专业信息需求,北方工业大学学馆员必须多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2.1引进人才

提高学科馆员整体素质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如图书情报方面的博硕士、具有副教授上职称图情专业人员或经过图书馆业务培训的其他专业的博硕士。这样,高素质人才共同组建学科馆员机构从事图书馆业务服务的效果和水平将会大大改观.

3.2.2加强培训

有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应通过日常工作加强积累和参加短期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学习:图情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要加强对相关学院专业的学习,可以下到学院去听相关的专业课.以便对其专业有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对学科馆员还要加强专业英语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定期参加培训班,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还可以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学习,掌握先进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

3.3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建设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2

一、国外大学与中国大学的校园管理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校园管理,校园管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的安全程度,便捷程度以及学校师生的管理理念以及社会的变革度。而当前我国的校园管理,主要是从制度上分为:几个方面,从职能上分为: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校园管理模式改进的时间更为长远,管理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大,规则和细节的问题也足够有重量,可以说,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管理模式的共性,那就是节约,效率,便捷,以及安全,但是也有其学校的实际内容要求的“共性”。而我国的大学校园管理仅仅在部门职能上达到了能够覆盖所有的学校要求,但是并没有达到广,深的一个细节的内容要求。所以,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变,是目前校园不断增加,校园规模以及质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提升学校校园质量的方式必备要求。

二、国外大学的校园管理模式

国外大学的校园管理模式,相比之下,时间较为长远,所以管理模式也比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安全管理方面安全管理方面,比如俄罗斯的大学,在某所大学曾经造成38名大学生死亡,这个结果对俄罗斯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莫斯科市政府立刻对全市的所有宿舍进行了安全消防检查,并查处了很多不足之处。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在一些安全隐患发生了之后,并没有及时的引起所有大学的注意,在学生安全保卫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某些大学在发现学生私自带炊具在宿舍做饭时,并没有全部进行检查,而且,在一些工科大学,私自拉线用电的现象也很严重,给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学校在检查时没有检查到底,相比之下,就会有很多隐患存在,威胁着校园的安全。(二)事务管理方面国外大学在校园事务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的先进经验,比如,国外高校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十分灵活,目前大致可分为专门机构负责型和自办与引进结合型两种类型。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专门机构负责型则是由政府专门成立面向高校后勤的机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大学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校外机构负责,如法国的“大学事务中心”和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法国学生后勤事务全部由一个专门提供学生服务的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来承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摸索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模式,如把原有行政管理模式的自办后勤转化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的管理模式;引进社会力量,把后勤项目以委托、合作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政府引导,多所高校联合,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合办后勤的管理模式;等等。以上是后勤管理在社会化改革中的不同体现,可以说,我国在校园事务管理方面,有很大程度与国外进行了学习。但是后勤管理社会化也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在独立结算了以后,很多商家在大学进行从事各种行业,很容易产生撞车和重复的现象,同时,很多后勤效果并不是特别的好。与学校沟通不畅等方面,也容易显现出来。教育产业化的优势在这里体现了,但是价格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学校没有给学生一定的补助等内容,极容易造成的学生的钱包永远赶不上菜价,饭价的增长,另外,由于饭菜质量无法保证,一些商家极容易在这里谋取高额利润,对学生学习也不利。

三、管理模式创新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好处

管理模式创新,不断学习,对中国大学校园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一)首先受益人应该是学校学生。(二)其次丰富了市场经济。(三)帮助学校工作更加顺利进行。(四)提高效率,增加产出。(五)寻找更加适合中国大学校园管理的更多方法,起到一个适应作用。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以校园文化内涵、特点及其在多校区大学中的价值审视为切入点,分析了合并与拓展后出现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冲突,并就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与重构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进行了多层面的阐释。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 大学校园 文化融合 重构

伴随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高校合并与校区扩张浪潮。据统计,仅从1990年至2005年2月,全国高校合并共431校次,涉及1084所,占高校总数50%以上。多校区办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办学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布局结构的改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但合并与拓展后形成的多校区大学还必须实现校园文化在深层次上的统一。如果说前阶段物质层面的合并已告一段落,那接下来要做的是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层面的整合。因为校园文化的融合才是多校区大学实质性融合的最终体现,也是实质性融合的最牢固根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面对新的实践需求与发展,如何以新的理论视阈对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与重构,就成为高等教育者当前极富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及其在多校区大学中的价值审视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校风、教风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以及文化气息等。在结构上,高校校园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人的群体心理、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哲学理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社会文化和单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相比,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深刻认识与辨析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做好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整合工作。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社会性。校园文化与学校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通常相融合。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是高度开放的,其校园文化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促动,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的法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文化通常伴随着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断调整,最终成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等具体社会因素在校园中集中整合后的反映。

2.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必然产生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潮文化。校园文化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从而在表面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在进行传统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倡导素质教育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创新和文化创新。

3.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伴生性。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形态,更多是在于各种现实的客观需要。大学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自始至终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整合反映在学校的精神及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逐步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因此校园文化是伴随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因校区的增多而发展和衍变,故而具有伴生性。

4.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与继承性。“校园文化是创造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激发校园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主动地应用知识、发现知识。校园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对自身系统的继承,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对整个人类先进文化的继承等方面,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积累过程,而是一种批判的继承、有选择的继承和创造性的继承。

5.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地域性表现为校园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校园地域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印有地域的痕迹。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社会文化的痕迹,尤其会受到院校所在地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必然会对当地大学的校园文化产生渲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具有超地域性特点,这是由大学文化交流的无边界性和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决定的。进入21世纪,随着大学对外交流的力度加大,更加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超地域性。

(二) 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大学中的价值表现

1.凝聚功能。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的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大学校园中,个体的价值取向有时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对此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或主导价值观念取向的凝聚作用,以不断地归并个体的价值观念取向,使之趋于一致。

2.激励功能。它是指校园文化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外,还能够起到适时设置一定的奋斗目标,诱发其行为积极性的作用。激励旨在强化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因此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要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目标,使其产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动机。

3.辐射功能。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只有当组织成员产生了对组织信念、目标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时,才能使新的大学组织整体拥有生机勃勃的组织氛围,处于良好的精神竞技状态。克拉克说:“一个强大的院校神话是储备在院校士气库中的资源,是困难来临时可以取出使用以应付困难的银行户头。”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其影响还会辐射到校外。表现之一在于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对院校组织系统具有辐射和整合作用;表现之二在于创造性的校园文化生活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辐射和引导作用。同时校园文化通过弥散传播还会使得外部公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念、目标产生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

4.平衡协调功能。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在多校区大学中,大系统与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区大学就是要融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而在统一的学校办学战略目标指导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可以使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校区大学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合并型多校区,它由多个大学进行合并而成;第二类是拓展型多校区,由于主校区发展空间有限,向外扩展新建校区而形成;第三类是前两种的混合型,即合并与拓展型。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其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并没有一种固定的形式,而且还不是很成熟、很完善。多校区大学在文化传承上受到多校区构成格局的冲击。冲击主要来自场域区隔可能造成各校区文化的较大差异,形成多个小组织文化并互相冲突,从而削弱大学整体文化特征。

(一) 制度文化的缺损

我国的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在多校区办学的管理中,每一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对合并型校区而言,合并前,各校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合并后,虽然各校区的文化建设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其实质是不同的。扩展型校区,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兼顾各校区的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建立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方案来适应各校区的需要是比较困难的,这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二) 文化底蕴的断层

新建校区一般处在远离老校区的城郊地带或异地,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新校区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整体环境非常优美,但毕竟建成时间短,缺少蕴涵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物质文化,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和学风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精神文化在新校区体现还需要有个过程。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不便也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匮乏,以及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

(三) 办学层次的瓶颈

各校区合并前办学层次不同,自然存在着治学理念的不同、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管理思想的不同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现实存在的“异”,如处理不当,会给合并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各校区合并前办学层次的不同也带来各校区师生间的相互认同感的问题,一般低层次院校容易接受并积极融入高层次院校,而高层次院校(特别是学生)存在对低层次院校的不认同心理,这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 “三重三轻”的误区

目前,为数不少的多校区大学在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构上存在下列不容忽视的误区:一是重继承,轻创新。一些大学注重对传统校园文化简单的继承,在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上不积极。其原因是:

(1)学习不够,对校园文化内涵把握不准;(2)重视不够,认识不到校园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3)力度不够,不敢突破传统,墨守成规,按惯性工作。二是重整合,轻融合。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多年的办学积淀而形成的。一些多校区大学急于营造新的校园文化,忽视新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经历各校区间校园文化间的融合阶段,简单地以行政管理方式整合,忽视了校园文化的融合过程,致使校园文化重构的基础不牢。三是重本部,轻分部。一些多校区大学以主校区校园文化为准绳,忽视其他校区原本校园文化的存在。这些都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整体推进。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与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

大学合并与扩展后,不能只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统一,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文化上形成交流、融合与重构,这是多校区大学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没有适当的文化融合与重构,没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不能形成新的大学文化范式,多校区大学真正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一)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

1.要承认多样性,在碰撞中融合。合并前各校区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而积淀下来的,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创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基础。在校园文化的融合上,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个校区文化传统好、哪个校区文化传统次,或者强行要求师生接受这种文化。而是要在各校区文化相互交流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各校区文化的共性和存在的优势,找准融合点,促进全校师生对校区文化的认同、沟通及借鉴。否则只能影响各校区师生之间的不和,加深隔阂,在管理上难以做到实质性的融合。另一方面,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还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和谐发展。

2.要推进统一式整合。首先从管理文化人手,优先考虑合并院校原有的文化配置,分析合并院校接受新文化的速度和难度,抓住关键环节,以点带面、由易到难地推进。其次要整合多校区大学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不同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它是大学精神的外化,并且深深植根于大学的价值观中,成为一种为学校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而在整合中不应盲目统一核心文化,尤其是核心文化迥异的文化。如果能够相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和文化,而不强迫合并弱势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缓和合并带来的对立紧张状态。

3.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相对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更为“柔性化”,这对于校园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调查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对于文化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甚至超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文化融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正式组织间的文化融合。因此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融合不仅要在正式组织中进行,也同样要在非正式组织中进行。为此在操作上,可以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内同时进行文化融合,甚至可以先在非正式组织中获得对融入或植入文化的认同,进而将文化的融合推进到正式组织中去,加快文化融合的速度,提高文化融合的质量,从而避免形式上似乎已经融合为一体,而实质上却是貌合神离的“两张皮”现象。

(二)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构

1.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重建统一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集中浓缩和凝聚,对全校师生有着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新的校园精神必须继承传统精华,融入时代精神,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师生的精神追求。多校区大学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确定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健、全统一、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各校区原有的文化要扬弃与吸收相结合,铸造一种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尤其在学校规划编制中,要将对全校的文化建设给出顶层设计,从而切实提高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协同性。

2.构筑“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体现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其中,“一体”为整个学校,“多翼”为学校各校区。“一体多翼”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整个学校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各校区风格各异校园文化特征为基础,以校园人际关系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格、性格、个性的塑造。首先,各校区要充分传承和发挥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注重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营造,挖掘大学的人文精神,把大学各校区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新老交替、传承历史而又不断创新的育人场所。其次,要运用移植手法创建新校区校园文化,把老校区的文化要素与新校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因子融合起来,使新校区拥有老校区本质的文化,从而使两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再次,要努力建设多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新校区地缘文化,注重新校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山水意境和风土人情的挖掘,进一步继承老校区的人文精神,从而构建具有新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加强对合并的各校区的原有校园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并结合各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形成以整个大学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4

大学校园的网络有别于外网,由于非商业化的运营,在安全上十分薄弱,随着大学信息化的普及,大学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摆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指的是校园网络的稳定程度和信息安全程度。这其中包括了网络硬件的支持、软件的稳定、防黑客措施等具体方面。

1大学校园网络的安全风险

1.1来自于外部网络的风险

校园网的内部环境相对单纯,在面临外来威胁时显得十分脆弱。一般来,校园网络都会设置一个对外联系的安全阀,但如何识别黑客入侵是个重要的问题。校园网络为了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功能,在内部是相对开放的,在内部交换机环节有比较大的风险,如果内部用户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盗取校园网内的各种资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较高级的互联网技术,而大学校园恰恰是互联网活动最为的密集的地方,相关技术的普及和公开也使得大学生获取这些技术非常容易。这样的用户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时难免有个别按捺不住好奇的人,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对校园网的安全带来麻烦[1]。而且,大学校园作为教学和科研机构,拥有着非常多的信息资源,有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有可能为了盗取这些资源,进入校园网进行破坏活动,甚至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篡改学校教务数据等。或者进行大范围的DDoS攻击使校园网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从而瘫痪整个校园网络。不仅会为学校带来经济损失,也有可能破坏学校的形象。

1.2来自于硬件设施的风险

硬件设施承载着整个校园网络的运行,如果硬件设施出了问题,对于校园网络来说就是致命的。许多学校的通信线缆、供电设施和服务器由于没有妥善保护和存放,造成过或大或小的问题。一般来说,硬件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个校园就将陷入无网状态。在遇到极端灾害天气时,硬件设施也有可能收到雨雪、低温、雷击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出现故障或损坏。

1.3技术水平的限制

当前的网络技术水平对于信息传递的流量仍然有较大的限制,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活动频率非常之高,尤其是在傍晚的巅峰时段。大量的信息交换有可能会超出校园网络的承载能力。另外,计算机本身的系统漏洞和局限也在制约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升级。学校互联网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决定了校园网络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应对是否得当[2]。

1.4学校管理水平的限制

有些学校对于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缺乏重视,对校园网路安全问题缺乏政策支持。部分领导对于技术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重视甚至不知道校园网络安全的意义,造成对校园网络管理的缺失,或者对安全制度执行得不够到位。

1.5大学校园网络的特点

(1)多出口的需求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网络都拥有不止一个出口。比如一般运营商的网络出口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出口。大学校园用户需要在不同的接口来回切换。有的学校在访问外网时使用一个路由,而在访问教育网时使用另一个路由,这就对硬件设备提出了额外的要求[3]。

(2)便于管理

相对于外网,校园网络更加便于管理。校园网络由于对内相对开放性和对外相对封闭性,可以对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跟踪,有利于识别黑客行为,对用户的实时流量进行限制[5]。

2研究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法

2.1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研究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一定要用重视科学性和系统性。校园网络安全涉及到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较有专业性的系统工程。在面对新技术时,要抱有科学的理念,认真看待校园网络信息安全,运用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做好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工作。在尽心具体实践时,要把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化、制度化,学习国外先进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建立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长远有效的机制。

2.2实地调查研究

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闭门造车,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才能用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工作。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要实事求是的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正确把握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和局限,探索出一条性质有效的方法和体系。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案例中,提炼方法,找准策略,总结和归纳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3大学校园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3.1建立安全体系

体系化是未来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道路,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并且不断地完善这个体系,才能最终攻克网络技术难题。在建立安全体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总体的设计思路要正确。在建立安全体系时,要注意合理、合法、合乎实际,要兼顾理念原则和显示情况,酌情构建属于本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第二是实现多层次的网络信息安全体制,应对多种不同的网络攻击,应该构建有梯度的防御工事,在多个层面上防御不同方式、不同来源的攻击。第三是体系框架,将内网防御和外网防御分别独立,然后以有序的方式建立联系,协同发挥作用[5]。

3.2提高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进行网络防御的工具,提高安全技术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受益的将是网络信息安全。目前校园网络的安全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高品质的硬件设施、子网划分技术、访问策略、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防火墙等。(1)高品质的硬件设施。好的硬件设施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对于硬件设施的不重视将带来网络安全的巨大风险。一整套高性能、高安全度的硬件设施包括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还包括一个性能良好的滤波器,用于减小传输阻抗;一套电磁屏蔽装置,来对硬件设施进行电磁保护。(2)子网划分。由于校园内网络流量巨大,且内部相对开放,在面临攻击时风险更大。适当将校园网划分成不同的子网,将鸡蛋放到不同的蓝子里,分散安全风险,即使出现安全问题,也不会立刻造成全局式的影响。(3)访问策略。运用各种策略,限制部分用户访问,以保护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具体手段包括地址过滤、网络签证等。(4)身份认证。对于非法用户进行过滤式排查,建立一整套对于合法用户的准入机制,一次来防御外来不法分子的网络攻击。(5)数据加密。对一切有商业价值或带有个人隐私性质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即使不法分子能够截取到信息,也无法顺利破译。具体的手段是通过某种公式将有意义的数据转变为没有意义的代码,当代码到达指定目标时再由公式还原。(6)防火墙。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基础技术,通过检测和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来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能够起到过滤信息、禁止违规行为、对网络活动进行详细记录的作用。

4结论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制定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规范化,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管理。学习外国先进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针对性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业务培训。对于校园网用户,要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警惕网络攻击,及时更新补丁、修补系统漏洞,逐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在校大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打击不良不法用网行为,维护网络安全。

引用:

[1]敖卓缅.网络安全技术及策略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

[2]金忠伟.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校园网安全体系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3]吴刚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2.

[4]郜亚丽,郎杭.高职院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现状与防范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雕塑;大学校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23-01

引言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雕塑是我国传承下来的最古来的艺术活动。对于雕塑的含义,目前我国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比较规范的介绍是辞海中给出的定义,即雕塑的本质是利用各种可以进行雕刻的材料制作具有实际体积的形象。在雕塑的早期设计中,人们通常把人类作为其具体表达的对象,而这种表现方法也被一直的传承下来。但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雕塑也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伴随着时代的逐渐演变以及观念的更新,现代的雕塑已经逐渐的摆脱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在表达的方式上,从内而外的得到了显著地改变。而其含义也重新的被定义,即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创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手段。

一、关于大学校园景观建筑特征

1.1 环境特征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构造具有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在进行设计时最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校园的自身环境。设计者应该考虑到实际的学校环境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人不会感觉到突兀。对于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来说,在根据学校环境考虑设计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即树木、水流、土壤和岩石,这四种因素构成了校园环境。作为整体设计的基础,它们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终决定设计结果的时候,应该保持这四种因素的均衡与其中的联系。只有这样,才会保证人与环境间的和谐与统一。

1.2 人文特征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有效的改善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并借此来表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使其被学校的学生与老师接受,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灵感。作为传播知识与培育祖国未来精英的地方,大学校园应该体现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不自不觉中对师生产生影响。每一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内涵,景观设计者会将这些不同体现在校园的设计方面,这些细小的方面都可以在校园环境中细微的体现出来。而这些人文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沉淀,变得愈发的深邃。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在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之下,现今的设计观念也是在受到人们观念的影响。

1.3 社会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设计中,校园的景观设计不仅受到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设计还受到当时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例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大环境等等。如今,我国摆脱了过去的思想观念的制约,在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结合当今的观念,创作出更加具有意义的景观设计,使其拥有更多先进的设计观念。

二、雕塑艺术手法

雕塑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起到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风格之间的转变,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校园中,一座合适的雕塑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校园的景观,也可以代表着这个学校的文化。除此之外,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雕塑还可以通过介绍人物事迹或者是设计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2.1 雕塑的主题

在对雕塑进行主题的确定时,设计人员往往需要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选择雕塑的主要目的与其周围的环境。由于雕塑主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除了装饰作用之外,便是对实际的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因而在确定雕塑的主题过程中,在考虑雕塑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之外,还应该参考学校的发展历史过程,将其中的内涵充分的表达出来。在考虑了以上的因素之后,该雕塑是否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将雕塑运用到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时,有效的解决雕塑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是设计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的几个方面,雕塑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才算是十分成功的。忽略掉任何一个方面,设置的雕塑都会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说明,雕塑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方面。

2.2 雕塑的形式

在选择雕塑的时候,主要分为抽象的雕塑和具象的雕塑。抽象的雕塑是指借助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比例等因素开始对于雕塑的设计,这类雕塑一般并不能直接的看出其表达的含义。且不同的人也可能理解出不同的含义,其更容易刺激人们展开自身的联想,以此来挖掘雕塑中所蕴含的意义与哲理,其主要目标是为了与师生进行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以便更好的为师生服务。而具象的雕塑则是更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含义,往往一眼就可以分辨出设计者的意图,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没有抽象雕塑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如果未能成功的表达其中的深意,通常会造成设计的空洞与乏味。

2.3 雕塑的材料

时代的每次进步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新型材料也被逐渐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新型的材料在雕塑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传统的雕塑材料多取自大自然之中,如原始的木雕与石雕。相较于当代的雕塑设计,传统的雕塑设计主要体现在对于意境的追求和雕刻技术的要求,更加注重雕塑本身的重要性。而如今的雕塑,由于更多新型材料的引进,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方式。设计者追求的往往是制作材料的本身质感,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在这种种方面上,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审美以及意识观念的悄然转变。

2.4 雕塑的照明

近年,大学校园的夜间景观逐渐发展为高校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解决雕塑等景观的夜间观赏,人们主要通过设置灯光进行照明,然而对于灯光的设置也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对雕塑进行夜间照明时,为了体现出雕塑的立体感,需要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灯光的设置。且由于不同雕塑的材料的特殊性,对于夜间光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灯光设置的实验,以此来选择最为适宜的灯光种类与强度的设定。

结语

我国政府对于高校建设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在这个充满知识的地方,大学校园景观则是体现学校风貌的标志,优美校园景观可以为身处其中的师生带来积极影响。一个学校的景观设计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于该学校的心里认识,而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氛围以及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其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菁.从环境心理学谈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2)

[2]黄灵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01)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和谐校园 环境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57-02

和谐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和谐社会建设打好思想文化基础、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深入研究、探索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学校的自身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稳定有序的大学校园不仅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而且对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设施、教学仪器设备、自然景观以及教学、科研、经费等等。软环境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要把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学校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员工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

硬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高品位、完善的具有教学、科研、生活、安全等基本功能的校园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身心愉悦,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广开财源,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适时的监督,保证其安全性。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既要注重功能性、实用性,杜绝资产的闲置和不必要的浪费,又要注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 要将校园建筑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本校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反映人文精神、体现学校特色的同时,注重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并吸收先进的建筑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大学校园。

软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更能体现出校园的品位。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独特的、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校园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所谓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陈寅恪语)。也就是说,大学是自由思想、自由探索的地方,大学要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在真正的大学里,你能够时刻感受到学术的高贵、学者的尊严,享受到远离世俗、功利的宁静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创造愿望、创造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发挥,创造成果能够得到肯定,权力、地位、金钱在这里不占统治地位。坚持学术本位,不为“发展”放弃原则;追求真理,不为生存改变信仰;宁静但不封闭;探索高深学问,但不脱离现实;抵制诱惑,但始终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文化中属于行为文化,不仅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对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优质的隐性教育资源;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走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校园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蕴含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学术文化氛围,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治学作风和学生学习的风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力行;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需要对学校长期办学传统的传承,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既是校园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对于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身心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一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功能。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要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关系,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提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二是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多种渠道,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师生员工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将这种观念内化为他们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由校园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人际氛围。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形成一种人人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际氛围,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全局,对于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校园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等。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高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首先必须重视各方面作用的发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教师是办学的主体,离开了校长、教师和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每个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其次,在改革进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比如: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学校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与师生员工当前实际利益的关系;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保持教育生态良性循环、提高教育资源最大效益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形成一种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教学相长、和谐相处、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为学校教育事业竭尽全力、乐于奉献的良好局面。第三,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本着“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人本思想,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出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广泛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认识上的统一、情感上的融洽和步调上的一致。在学生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出一种师爱,即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管理中更多的体现出服务性。

校园软环境建设还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高效、合理、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设稳定、有序、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保证。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就是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学校各项重大管理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师生员工的权益,形成自觉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监督的格局。民主办学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突出他们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要努力开通充分表达民意的渠道,加大校务公开的推进力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在领导班子内部,也要进一步扩大和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还必须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教师考核机制;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完善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改革学生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立体、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系统和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尽快由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引导型转变。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