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1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无缝对接的原则。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为导向,在企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征,探讨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岗位能力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现状

1.课程现状介绍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是一个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职业资格工种,也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工程学科。现今企业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已经不仅局限在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力,而是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网络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岗位能力。笔者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课程为例研究其一体化课程的改革,目前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操作系统安装与调试、网络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服务器系统运行维护、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等。

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1)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工学结合。在课程计划上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分开教学,不论授课形式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表现为理论知识点广、理解困难、记忆不牢;实操技能操作步骤多、复杂繁琐、容易混淆,最终导致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没有实现工学结合。

(2)教材体系陈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用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证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虽然针对性强,但缺乏职业岗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后,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普遍认为只要把考证内容学好,就可以通过考核、顺利毕业,没有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考虑,把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好。

(3)评价体系单一,影响学生能力培养。旧的课程评价单纯以学生为对象,评价内容为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掌握,偏重于把学生的考核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果,忽略了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要满足现代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必须对技工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为企业输送满意的岗位能手。因此,基于岗位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的改革可以向企业收集对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信息、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信息,促进学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迎合企业单位需要的职业岗位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依据专业技术特点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开发符合学校、企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将实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学习情境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3)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岗位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形成由易到难、由基本操作到复杂操作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新颖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4)按照科学路径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技术路径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五个步骤进行,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2.“基于岗位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课程是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设的专业学科,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①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准备工作;②能够阅读专业技术文档或网络信息查询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数据;③能够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获取重要信息;④能够阅读网络拓扑结构图,认真分析网络IP划分策略(见表1);⑤能够对企业网络构架进行总体设计,制定网络管理方案;⑥能够根据网络管理方案,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网络服务的配置与调试;⑦按照网络故障的排查流程,选取各种网络维护工具完成网络故障的消除;⑧熟悉网络工程验收程序和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课程开发要在满足行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的需求基础上进行,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应该从岗位一般应用能力、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3个模块进行。

1.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调研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岗位能力要求不仅学历、专业要对口,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岗位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企业岗位具体要求见表2。

2.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在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上提炼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见表3,课程框架是在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

3.课程实施建议

(1)学习情境设计。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岗位要求,设计学习情境,见表4。

(2)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项目为导向的岗位能力任务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地完成“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决策及安排工作、实施项目计划、过程质量控制、评价反馈”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项目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材开发建议。教师要开发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网络资料、专业资源库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页等各种学材,让学生在参考、查阅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材中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

(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要求。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一体化实训室”。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沟通,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岗位项目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一体化实训室的布局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基于岗位能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框架,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岗位工作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时,要求专业教师要学习和运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要参与企业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沟通、课堂掌控的能力,为示范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文章就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要包括素质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1.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高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普遍表现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公共课兴趣不高。课程设置的时候,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牺牲了公共课的课时。高职院校为了便于日常管理,选修课的开设门数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例较低,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上没有了主动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即先开设公共课(文化基础课),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开设专业课和实践课。这种模式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导致三个部分相互脱节。

1.2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深人的调查和研究。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专业计划中的课程缺乏自身特色。现行的课程有的是对中专课程简单修改后的播用,有的是对本科课程的模仿和照搬。有的是把原来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例如高职机械类专业把原来中专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四门主要专业课简单合并为一门新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学生学习没有一个侧重点,在企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出现学生刚进厂时把拉刀误认为是古代兵器“狼牙棒”的笑话。在专业计划中,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的课程相对甚少,与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脱节,难免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的技术型人才。

1.3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比较差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局限在情况和学年总课时量的完成上。教师的练功比武大赛也大多选择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比赛、粉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教案和课件比赛。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的比赛受到忽视。

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过深人生产第一线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调查、体验,将企业运用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和工作过程引用到教学中来。

1.4教材的内容陈旧、质量差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日常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选定教材以后,教师的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加工和再创造。教材是否能及时更新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社为了抓效益,没有认真把关,粗制滥造,新出教材错误百出,严重影响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2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2.1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2.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2.3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如果说制定课程标准是为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等,那么执行课程教学标准就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手段。专业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案,交融“课堂”与“店堂”、理论与实践,为实现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方案,专兼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企业密切配合,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

2.4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

2.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 汽车营销 技能大赛 项目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78-02

1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也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不同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列入到课程标准中,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多种方式与途径来开发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拓”为一体;知识则要把握够用的原则,加强应用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汽车营销类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文理结合的新型专业。其教学成本低,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就业面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一现象,我院推出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意见》。结合这一指导意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汽车企业的工作过程,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汽车营销类课程进行整合,分成多个可行的项目进行教学。所谓项目化就是依据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现实产业的发展状况,构建一种能够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得以实现的教学方式[1]。项目结束后通过技能竞赛来验收项目成果,即以“项目+竞赛”的模式实施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 研究内容

基于汽车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竞赛”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项目化,以竞赛形式完成任务。即以总的教学任务为框架,细分“子项目”并作为支架,以竞赛活动为载体,使学习者沿着“支架”逐步攀升。

它打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以完整的一个工作项目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的需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充分运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驱动式、协作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境模拟法、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彻底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逐步达到课程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

“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项目+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竞赛+项目”的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项目+竞赛”,让学生在完成“竞赛+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技能竞赛中引入竞争机制,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2]。

通过技能竞赛,学生主动实践,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的机率。

3 创新点

(1)整合汽车营销类课程,模拟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岗位的工作流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把原来的死板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如“大众班、奥迪班、丰田班、本田班”等,并以“项目+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项目+竞赛”,按照这些品牌对销售顾问的职业能力标准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竞赛”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2)革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驱动式、协作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模拟法、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彻底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整合教学内容的“阶梯递进、专题教学、单项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逐步达到课程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

(3)以“项目+竞赛”为载体,“成果驱动”+“任务驱动”双核心。大量运用视频影音及教学软件辅助讲解教学重点,学生兴趣浓厚,不枯燥;难点通过情境模拟、项目竞赛来突破,每完成一个项目,即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对该项目进行考核,在成果形成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去研究、探讨、协作,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再通过竞赛后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职业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项目+竞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作为汽车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既可以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在汽车服务企业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作为企业内训的一种手段。

4 该教学改革方案应用情况

4.1 应用范围

自2012年该改革方案推出以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多种渠道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积极组织汽车营销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①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代表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对所授课程对应的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打好专业技能的基本功。

②经过学生的演练和一定时间的准备,将可行的“项目+竞赛”按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取得名次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实践。

③积极参加省级汽车营销大赛,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宽、更广的展示平台。通过校内省赛选拔,学生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都得到很好的培养,潜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入围省赛的同学的专业技能通过省赛的平台得到全面的提高,开阔视野。以省赛同学为典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主动实践,形成良好的学风。

据统计2012―2013年两年内,校内共组织四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共有120名学生参赛,每次按参赛人数比例10%为一等奖,20%为二等奖,30%为三等奖,72名学生取得名次;省级共组织两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有7名同学参赛,其中有5名同学获得名次,最好成绩为省级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二等奖。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项目+竞赛”的完成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将汽车营销类课程整合后,以“大众班、奥迪班、丰田班、本田班”等岗前培训的标准来指导相应的“项目+竞赛”,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大众汽车4S店、奥迪汽车4S店、本田汽车4S店、本田汽车4S店参观、学习、顶岗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验证;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为“项目+竞赛”的完成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4.2 应用程度

在此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后,不仅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群进行应用与推广,同时运用此方案多次为汽车服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两年内该方案提出后,被多个汽车企业认可,并与我院深度合作,部分学生顶岗实践,这不仅使学生与企业活动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为一线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教学改革成果在校内和校外得到全方面的推广。

4.3 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自2005年创办以来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总毕业生人数为226人,平均就业率为99%,在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榜上居于第一位。同时,现已毕业的毕业生当中,已经有60%的同学在汽车企业工作业绩突出,成为企业的骨干,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 教学改革特色

5.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基于汽车服务企业的工作过程,将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以技能竞赛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完成,实现了“成果驱动”+“任务驱动”双核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5.2 从细节着手,将职业标准列入技能考核项目中,解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较弱的问题

如汽车营销对应的工作岗位是汽车销售顾问,那么在教学中以汽车模拟销售技能竞赛为一个“项目+竞赛”的成果,注重平时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销售顾问的职业标准如职业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销售礼仪等列入技能考核标准中(具体权重如表1),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5.3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解决学生平时学习中不善于团队合作的问题

在教学中,将学生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有特点,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同一小组内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同时通过项目的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图1)。

6 综合水平

(1)该教学改革方案通过2013年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高职组汽车商务项目专家评委的认可,在入围国赛的九名选手中,该改革方案指引下的教学内容总成绩排名第二名,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在2012年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该教学改革方案指引的说课内容得到省教育厅专家评委的好评,荣获了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3)该方案不仅在我院得到广泛推广,同时也被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作为企业内训的培训方案。目前我院已与当地汽车企业共同策划合作完成大型试乘试驾会三次。通过校企业合作的深度接触,一汽丰田4S店的销售部部长胡宝鹏同志说我院培养的学生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实践能力强,目前在他聘用的2012年20名毕业生中,有12名成为一汽丰田的骨干,其中有四名是员工内部培训的资深讲师,对我院的教学水平表示高度的认可。

参考文献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处渤海湾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滨海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战略之首,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定位在: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行业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适应于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调研

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电子、机电、冶金等行业中,进行了以电子人才需求为专题的社会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是: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工作的一线操作岗位占5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的管理岗位占25%;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约占15%;售后技术服务的技术岗位不足10%。

通过上述调研将用人需求归纳为七项典型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七项典型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并且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是必须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具有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产品制造、检测、维护与维修为培养方向,培养会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1.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明确教学思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看出,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通信技术及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等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而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包括上述课程的技术与技能,所以在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中应包括以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为:(1)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20学时)。工艺文件识读能力,电子产品方框图、原理图、印制电路图识读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焊接装配、压接装配、绕接装配、螺纹连接、胶接装配、穿刺装配、铆接装配等能力。(2)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30学时)。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3)信技术及系统(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4)高频电子线路(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5)电视技术(30学时)。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调试、产品异常分析、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电视机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最后构成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共120学时。

3.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1)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其实践性。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情境下实施案例教学和岗位训练,实现课程的职业性。(2)开放性。网络课程对校内、外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学习助学资料、相关职业标准,查看电子教案、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源。(3)螺旋式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以企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度提升其深度和广度。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促进学习,教、学、做、思四位一体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以企业生产岗位为训练平台,以零缺陷为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与认知水平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七个项目:项目一,简单电子电路为分析与安装;项目二,收音机组装与调试;项目三,信号发生器组装与调试;项目四,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组装;项目五,电子秒表的电路的组装;项目六,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以上六个项目是基本技能培养,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市场调研中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金融具机运营维护与维修工作,所以增加技能拓展内容――项目七ATM机的原理与维修。从而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光兰.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改革与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做”模式;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十分强调“做”的重要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教、学、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被写入了高职教育改革方案。笔者进行了高职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以期提升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做”一体化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科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以教师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进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使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1.明确教育思想

只有将职业教育作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才能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及广大英语教师在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比如要高度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成效。

2.建立开发机制

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人才,因而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建立职业开发机制,要将“实用性”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教学上,要通过对实践知识的融合,将其作为重要的原则,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所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学习,使表达结构更加清晰和完善。

3.强化实践导向

实践是“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点,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课程设置要以实践、行动作为先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因而必须以“做”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做提高自身素质,这是高职英语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重要方法,对此必须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实践导向,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4.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做”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这是落实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需要引起教师重视。高职英语教师在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学生则要参与其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互动,进而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更有效的应用。

三、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橹匾的则是要将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应用,重点要在明确教育思想、建立开发机制、强化实践导向、发挥主体作用等方面下功夫,使其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俞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

[2]辜向东.课改进程中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2).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6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做了些初步的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除了是专业必修课以外,更重要的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windowsXP+office2003环境下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水平,培养学生进行快速高效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能力。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学用书,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实验证明效果很好,成绩不错。

 

一、改革前的课堂现状

 

1)内容:学科知识逻辑推演导向;2)教学:突出知识目标;3)载体:文字语言图形公式;4)考核:以知识记忆为主体;5)体系:理论实践分离;6)讲课:教师灌输;7)评价:教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老师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

 

比如,课堂中提问题,学生要不是说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说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素质确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要改变的是自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二、改革后的课堂实施

 

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改革后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授课对象】2012级营销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

 

【授课内容】文档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授课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排版技巧

 

掌握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掌握图文混排技巧

 

【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布置任务一:学校小报的编辑

 

布置任务二:毕业自我介绍的制作

 

教师按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

 

布置实训任务:加班通知的制作(含文本与表格)

 

实训指导(此过程让学生自愿组合相互讨论)

 

第二阶段:

 

布置任务三:房地产海报的制作(给出效果图)

 

学生讨论分析效果图的结构

 

教师讲授各部分的制作过程及运用的word处理技巧

 

布置实训任务:以五人为一组自行设计与完成某一种产品或某个商场的销售海报,要求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较高的制作技巧。

 

第三阶段:对两项实训项目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不再只是教书而是改为教课,让学生们由以前的“先学后做”改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也就是教无定法,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在做导演,采取开放式教学,由于先有了目标,而且与本专业联系很强,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趣,都跃跃欲试,这个班上有一个同学家里有私家公司,公司业务与本专业联系很强,这个同学因此提出很多实用性的问题,我们就让同学们来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下课以后到市场去调研,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由以前的背动听课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后来学生们反馈回来说,现在的项目化教学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很忙碌,几乎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三楼的资料室经常是被我们班级的学生包了,和项目相关的那些资料几乎被我们翻了个遍,好像自从初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的书、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了。

 

我们老师也感觉到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2、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提高

 

改革实施后,我们用改革后考核体系来验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同学们不管是合作交流能力还是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发放的学生调查表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养成属于正态分布,得4、5分的学生占大多数,表明学生的职业核心各能力比改革前还是有所提高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非常优秀,但是比较谦虚,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出的分比较低,类似的评价在每个分数段都有,学生们都比较谨慎,所以高分段人数比较少。这种谨慎让我们老师很高兴,在课程改革前同学们对待这种打分都没有兴趣,要么就是默然的,要么就是嘻嘻哈哈的随便打分,有时候老师们对学生呆滞的表情特别急,其实是孩子们没兴趣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学这些做这些干什么,老师要求做,那就做吧,现在同学们在打分时那种认真谨慎的态度是多么的可喜啊,其实,这是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升的表现。

 

三、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至此,我们在2012级学生中进行了随即问卷调查,通过对5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80%的同学表示对本门课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69%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标是用好、管好电脑,让电脑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帮手;5%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通过国家计算机相关的考试;60%的学生希望本门课程的讲授时间缩短,增加项目实训时间;对于机房讲授与上机一体化的授课方式,有85%的同学认为很好,3%认为—般,8%认为不习惯;39%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学校期间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达到解决专业问题;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69%认为很好,9%认为一般,26%不习惯;对于教师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主体式教学方法。

 

总之,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例如,实验实训还没有完全分开,老师的信息量不够,应提高效率,与同学们多交流,多下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我们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