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趋势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困境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又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自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大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近年来,高职学生素质日趋下滑,这不仅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为此,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深感委屈。
一直以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破除的困难始终很大,教学内容偏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专业发展水平相同步。公共基础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2.推进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滞后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此,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也在日益下降。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加之高职学制的新变化,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中相应减少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已成必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
不可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学科型院校,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学科化教育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上转变,对如何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切实有效的办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缺乏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没有真正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由于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投入,基础课程教学建设处于零或负增长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3.轻视公共基础课教学导致学生“软能力”缺乏
目前,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铺开运行的大背景下,任何课程建设方面的因循守旧都会导致课程地位的削弱甚至衰亡。因此,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只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目标所指应有所变化,只要表现在对于学生软能力培养的诉求方面。
“软能力”是相对“硬能力”而言的。后者是可量化的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某职业所必须的工作技能。而软能力是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积极乐观态度和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当前,相对于代表学生专业技能的硬能力,学生的软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大批学生由于软能力缺乏而被拒绝于职场门外。有评论家所言: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因此,软能力缺乏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死穴,它可能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失败。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观念转变
1.转变教师观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者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由课程学习的裁判者转化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要引导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环节。
2.转变教材观
现代教材应该具有立体化、便捷化、信息化特点,以便促成学生与教材间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教师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解释,而是创造性的使用。同时应及时将新规范、新知识引入教材,努力做到教材贴近学生,贴近专业。
3.转变学习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行赏识教育,探究报告式授课模式。
4.转变作业观
变过去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如课本作业、讨论作业、小论文作业、查询作业、质疑作业、实践作业等。变过去的教师单一化批改为多样化批改,如文字批改、口头批改、汇报批改、讨论批改等。
5.转变评价观
由过去的单一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变过去的教师独家评价为众人评价,如家长评价、同桌评价、班干部评价等。同时尝试评价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贡献率。
6.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改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要在课题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改革探索,切忌盲目进行,以免造成进退两难的不利局面。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索
1.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带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行业或专业需求的定量性了解,内容上要真正实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的目标很难,教学模式跳出学科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很难。通过开展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可以以专业教学改革带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进而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依据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开发程序,可以避免学科体系和传统教育观念对课程开发的干扰,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其产出不仅是开发出新的教学计划模式,而且涉及了课程开发的诸多环节,能很好地引导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实际,还能在教法、学法以及考核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对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可以起到推进作用。
2.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法
(1)语文课程。寻求新的教学角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字词等纯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弱化写作技巧的分析,更多侧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增加人文教育和情趣性;力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老师,锻炼学生组织课堂能力、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审美能力等;接力朗读;课前十分钟生活演讲或十分钟礼仪模拟表演;生活或电视片段模拟、议论;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分组互相提问、计分竞赛;每节课十五分钟名著朗读等。
(2)数学课程。高职数学课程逻辑性、系统性强,改革的难点是教师无法接受数学知识非系统性的现实。数学教师的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围绕“专业设置”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借助不同专业的“实用”、“针对性”要求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也能更容易接受。授课教师逐步建立起了课程为学生、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也就逐渐实现了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不同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3)英语课程。高职英语要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尝试将高职英语分为基础英语阶段和职业英语阶段两部分。通过开设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思政课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应该结合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实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教育,适当增加简历设计、面试技巧、试用期的法律保护、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等相关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强化对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了解今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完善竞争与协作意识,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同时善于合作、集体观念强的人才,成为一个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让高职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把握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区别,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实现“零过渡期”上岗。
(5)体育课程。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应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四、几点思考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涉及面广,以专业类别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是大势所趋。
2.加强同类型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质量的“知识包型”教学资源库,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共同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20世纪末开始,从考试、课程、教材到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华,而且为人类发展和时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不断学习,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发展功能。多数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样的应试图景与我们教育教学评价不无关系,现在的教学评价简单地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全面和发展性的评价,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与长效性和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对课程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在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程的开发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影响着其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因而抱残守缺。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除此之外,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4)教学改革的行政干预弱化了改革的内部动力机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有三种力量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即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学校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重大法规对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指导影响教学改革。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张扬创新的组织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改革的外在张力。然而这种缺乏学校变革内部动力的来自学校外部的动力只是暂时的,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学校教师有了依赖,销蚀弱化了参与变革者的主动性和学校变革内部动力机制的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变革教学文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中成功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包括课堂、关系、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生长及实现的过程,应该超越过程主体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强化而凸显主体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为语文教学有着极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求培养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经验,帮助其与教师互动,逐渐养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及人类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整体上看,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注重人文性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当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应包括机制、内容、形式及招生、考试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改革既要服务于教学改革,以实现其改进的教学功能,又对教学改革起着监督与监测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更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生活的一种感受及在长久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学气质和对我国语言的一种领悟。因此,在评价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着许多的不能平等对话地方,或者说教师是“权威”的一方,在这种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开展实施就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对于课堂设计、文本引导、把握并且创建和谐、轻松学习氛围的理解和付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知识水平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图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大师资力量已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本上的知识“倒灌”给学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扩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为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观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仍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以学生为改革的重点,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同时教师应当合理的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为己任,及时更新旧的知识、观念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就是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老教材;区别
联系新教材与旧教材单从物理的知识结构上而言,在内容设置上有所增减,教学内容的难度系数也有所控制。区别最大的是教材知识内容的出现顺序以及出现的形式,此外知识出现的素材也有所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折射出新教材中所突出的关键特征是将知识、能力与情感看成一个整体来组稿与编写的。不同的教学模块,则它的以章节布局与侧重点也不是一样的。
一、基于物理教材结构上之区别与联系
1.知识体系
新、旧教材的写法有很大不同,以第1和2章为例,见表1。
从对比而言,新教材留有了比较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然而新教材将直线运动的传授安排在前面传授,并将其分成两章,接着将力学知识部分放在后面进行传授,由此可见这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物理教材之难度系数,使高中新生可以慢慢地适应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也体现了更加关注学生之知识能力的基础以及知识的需要。
2.章节的结构对比
对以上结构的比较中可以详细知道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出现的变化:在新教材里增设了名言警句,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教育,“说一说、做一做”练习活动得到了注重,“思考和讨论”之位置已经放在了每一节之前面,也更加注重了物理问题的探究,物理内容的布局也更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认识。此外,新教材的色彩布局更加丰富多彩,而旧教材的色彩则是“蓝+黑”之单一的基调。
3.各个教材栏目之详细比较
本文通过直线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来对每一个栏目做如下比较分析。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不同:
教材中的图片数量有所增加,并且将一些卡通图片大量引入新教材中,这样让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更加有趣,增强其直观性,也十分注重物理知识情境与物理基本规律之联系,以及新教材中开辟的“科学漫步”栏目让学生更加开阔自身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之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旁批之指点,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知识呈现形式与顺序之区别和联系
新、旧两套教材均具有比较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然而从物理知识内容之呈现形式与顺序来看,是存在区别的。
1.每小节内容呈现顺序的变化
例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
2.知识所呈现出的方式是比较活泼的,也比较有趣、形式也多样
基于外观而言,新教材给人的感觉跟老教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新教材更像是一本科技书籍,更加形象与生动。加之配合了一定数量的卡通图片,就不会显得比较枯燥,会给人更多的吸引力。此外,新教材也有意识地规避了一些比较难的、繁琐的数学推理公式与数学计算,这样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
三、建议和对策
新版教材的改革在当前只是仅限于部分省市以及地区实施,不过基于发展的眼光来看,对全国各个省市进行新教材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教材的改革更加符合当前社会之发展的需要。所以,高中教师应该从容应对,积极做好各种准备,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本职工作。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视野
可以说,终身学习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要求。基于新课改的理念,高中物理任课教师一定要积极树立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应该看到国内外教育发展之强劲势头以及必要趋势。把我国教育课程的改革当作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分子,也应该清楚地发现学生之发展,一方面是包括学生学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未来的发展。所以,高中物理任课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之理念,弄清楚新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学习目标与实施建议,从而能够在思想上做到比较准确地把握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2.积极投身实践,探索新课程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研究表明,最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各种物理知识。所以,高中物理任课教师一定要学会积极地投身参与到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物理教学的新方式与新方法,在实践与摸索中不断总结与发现规律,认真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思想动态,立足学生的知识需要不断满足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了我们广大高中物理任课教师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广大教师只要满腔热情、积极实践,定会改变教师厌教、高中生厌学的高中物理教学局面,一定会营造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物理的编写思想[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03).
[2]彭前程.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材整体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5(06).
[3]冯伟.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中职体育变革
1.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仍拘泥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中职生的需要。教材内容大多是田径中的跑、跳、投和球类中的篮、足、排三大球为主的项目,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很好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社会的需要,这种体育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离,影响了培养全面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同时,很多体育教师总觉得中职是培养专业业技能人才而视体育课的重要作用,总觉得学生要求不高,可以降低标准,也就很少去钻研业务,去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2对不同类型学生体育教学的特点很少进行区别。
虽然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但这不代表他们就真正的做出了很多成绩,也仅仅只是一种趋势而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区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如果我们对这句话稍微进行分析,就发现这句话的逻辑基础首先是识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很少在识别不同学生特点方面下功夫。比如,目前中职学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是以中职学生为主,是真真实实的中职教育;而另外一类是普通高中学校也设有中职类的专业,所以这类学校是两种类型的学生混杂在一起。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则是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上课。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老师都是以普高学生的模式来给职高学生上课,但其实二者之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区别是很大的,显然二者对体育课的需求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也就不太可能进行如新课程所言的个性化教学了。
1.3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也进入了另一种误区: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2、新课程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优化策略
2.1中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素质
当前的中职体育发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一专多能”和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主动锻炼,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兴趣。二是体育教师在搞好本专业的同时,还要捕捉多方面体育信息,加强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作为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整合体育教师的整体资源优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精神得到陶冶、身心得到强健、技能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2.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与专业相结合。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另外,由于伏案型工作者长期工作会导致颈椎酸痛、脑部供血不足、眼睛疲劳等现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以后从事此类工作的中职学生学会工间操、伸展脊柱、眼保健操、全身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跑、游泳等。对于以后从事护理、售货、烹调、纺织、建筑等站立型工作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站立,很容易下肢肿胀酸痛、易患内脏下垂和腰肌劳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工间操、下蹲起立、太极拳、健美操、按摩、健身跑、跳绳、游泳等下肢节律性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肌肉紧张,增强心肺功能。
2.3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面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中职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来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深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黑长庚,宋媛.近十年来关于体育之研究的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岗位能力;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50-02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职责与定位,树立多元智能人才观的必要性,建筑装饰专业学科特点职业分析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仅仅抓住职业教育的职责与定位,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适应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岗位要求为课程设计的载体,通过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进行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1、树立多元智能人才观必要性
传统教学课程是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学生考核标准不应该拘束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智力类型方面。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003年底开诊的“中职学生专业成就评价改革及个案研究”和广州市职业 技术教育学会物理研究会2004年9月开展的“中职学生物理课程专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表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的差异是在智力类型方面而不是智力水平方面,他们是一群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将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信心。反之,会出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老师与学生互不买账,教、学不能互动的恶性循环。大量实践证明,教师树立多元的智能人才观是必要的。
2、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科特点、职业特点、以及行业岗位需求技能
建筑装饰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它是从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等专业细分演化出的一个复合多学科的专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涉及工、文、艺术、等多门学科。学生就业岗位也相对较为多样,各岗位对学生能力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大致把建筑装饰专业分为艺术和工程技术两大块,而学生就业的去向大致也可以分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确定职业与岗位的不同需求后,针对建筑装饰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特点,我们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课程即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资格能力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换句话说,职业教育课程就是连接学生和未来岗位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岗位的现时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课程任务的特点以及课程开发受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各种教育领域间的的相互沟通、学生能力与师资水平,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等,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几乎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职业教育内容。总的说来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三个要素:1社会需求(社会因素), 2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学校因素 ),3个性发展(学生主观因素)
建筑装饰专业的本身的综合性加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的各种制约因素,要做好建筑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均很大。建筑装饰专业课程开发步骤:首先,了解社会的对岗位能力需求,对胜任岗位所需要能力进行整理。归纳出胜任岗位的主要能力和辅助能力,以能力本位进行培养,培养“能力系统型”人才而非“知识系统型”的人才。例如:通过岗位调查得知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以室内设计为主要就业方向,室内设计的主要岗位能力是设计效果图,就要做好设计效果图的相关能力的系统学习(构成、美学、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所需能力的系统学习)。再次,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所需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大纲改革,减少非主要能力课程的设置,增多岗位所需能力课程的课时并且加大师资的投入,以使学生尽快具有所需的岗位胜任能力。例如:在得到主要岗位能力是设计效果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减少其他非主要能力的课程的时间,来加大对学生的效果图制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如3D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的课时)。在课程数,教育周期有限的情况下,开发第二课堂(如成立学生设计工作室等),来强化学习未来岗位所需能力。3、学生的主观因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岗位,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疏导,以及未来从事工作岗位的介绍。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针对少数学生不喜欢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情况,即时做专业调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对于部分学生喜欢专业但是喜欢不同岗位的,应根据各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生活动小组,或兴趣爱好小组,在专业教师的知道下进行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在上岗前的岗位胜任能力,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装饰专业学生“能力本位”培养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首先建立在对岗位能力和所需教材的了解和分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目的就是为“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进行教材删减和增加。既保证讲授教材的理论逻辑性,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根据岗位的主要能力去规划一门课程,依据不同岗位所需的能力的不同去设计一堂课。
《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是建筑装饰的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拿《建筑装饰材料》里《建筑石材》一课举例。
我们针对建筑装饰学生的岗位不同,对建筑石材掌握的能力也有区分。不论从事设计岗位还施工岗位,首先要区分大理石的花色与花岗岩的区别,这将作为学生掌握石材的基础能力,以往的教学手段先讲大理石再讲花岗岩的知识系统型的课程,通过我们对课程的改造,把两种石材放到一起讲,原因是两种石材所需要的岗位胜任能力相同,通过课程的改造把“知识系统性的课本”改造成“能力系统性的课堂“。其次,随着岗位不同,岗位所需的能力也就有所差距,要了解石材的基本技术参数,大理石与花岗岩的定义,物理参数随即引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感官上的学习(如选相同体积的花岗岩也大理石让学生,触摸感受大理石和花岗岩的在密度上的区别,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边角碰撞来区分大理石和花岗岩在密度上的区别)。这是基于感官能力上的理性认识。最后,我们将针对施工岗位能力,监理岗位能力的需要,通过使用设备对大理石和花岗岩进行“质量检测试”,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最大限度贴近岗位来做实验,贴近岗位实际所需能力来学习。
职业教育有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理性特征,在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来规划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一些在变化的不确定的困难。如我们培养一届毕业生的时间大概是三年,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也许不到三年。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那些。而这些仅仅是我们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探索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主编:姜大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
[2] 《职业教育学研究概论》 将大源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