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1
一、分析结题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条件主要包括:(1)活动课题的目的要求是不是全部达到;(2)活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部落实;(3)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活动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不仅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3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
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4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学习 行动研究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5-03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革新等七种能力。20世纪70年代,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快速发展,其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努力方向,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还原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旨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五年制四年级的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4个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
(一)计划。计划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制订计划等两项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青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近年循序渐进地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实操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以满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本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后,制订了研究计划:
第一,开展相关培训,使学生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程序,学会选题、掌握简单的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搜集方法等。
第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明确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拟订和发放具体的活动方案。
第三,学习活动结束后,发放《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检验活动效果。
第四,根据行动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行动。行动是开展行动研究关键环节,决定行动研究的成败。培训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的前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对学生提供适当且有效的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以下六个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生活实际,创设“舞蹈专业学生减肥与健康饮食”方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与同学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自行组建或加入学习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共分为13组,每组3~6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13个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
2.做出假设。学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经由小组讨论,要在第二阶段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主动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论做出猜想或假设。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做出猜想,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3.制订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制订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并召开方案汇报会,对各组的学习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问题做出严谨且翔实的书面综述。
4.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是学生运用方案中制定好的研究方法进行收集研究问题资料的过程。学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并记录和保存完整,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5.反思与评价。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分类,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对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6.表达与交流。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观点。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观察。观察是开展行动研究的辅助行为,是教师监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一环。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之后,教师要不断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行动的实际情况,包括行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的实质是搜集研究资料、监察学生行动的全过程。在行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发现,获取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行动计划。比如,当学生不能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重新创设问题情境,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四环节,是对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总结、评价,对开展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行动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成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习活动需要,及时调整行动计划,有效促进了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研究报告质量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小组活动;学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限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评价本次行动研究的成效,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9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6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6个程序和22个子程序分别对学生7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具体影响频次详见表1。从影响频次数据可知,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程序和子程序对高职学生各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影响;高职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较高的认可;研究性学习能够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表1 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和子程序
影响频次(不大于56)
职业核心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 创新革新能力 无影响
一、提出问题 1 与同伴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 43 36 26 20 20 5 20 1
2 根据个人兴趣自行组建或加入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 34 39 28 30 14 7 16 1
3 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 18 22 32 28 32 12 17 0
二、作出假设 4 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 27 29 32 20 28 12 13 2
5 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作出猜想 17 18 36 29 20 7 14 1
6 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25 18 26 23 28 13 19 0
三、制订方案 7 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 26 37 29 23 22 20 10 0
8 对研究问题作出严谨、翔实的书面综述 16 17 26 27 31 11 11 0
9 小组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 31 30 30 20 17 10 19 1
四、收集证据 10 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 17 21 34 20 32 17 11 0
11 在收集证据时进行记录并保存完整 12 14 24 21 35 19 12 0
12 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 11 20 16 22 30 23 13 0
五、反思与评价 13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14 14 20 23 31 24 12 1
14 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 16 18 34 25 20 17 14 1
15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 18 16 29 30 22 19 16 1
16 不断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质疑、修正,发现新的问题 17 17 34 29 23 9 24 2
17 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肯定的评价 18 18 23 30 15 10 12 3
18 对自己和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33 18 23 29 19 9 8 1
六、表达与交流 19 以报告、研讨会、展板、墙报、刊物等多样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1 18 25 27 22 17 22 2
20 与他人交流观点,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44 28 19 27 13 9 8 2
21 与他人分享成果和经验 35 27 17 19 18 13 10 2
22 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做出客观的评价 34 22 18 28 16 14 12 4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研究性学习应用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不适合依靠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技能培养和训练,必须通过各门学科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各门学科均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重塑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树立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学习以有效的指导,减少对知识的“灌输”。通过研究性学习,(下转第149页)(上接第56页)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使用,进而提高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活动为导向,这与学生课外活动的特性十分契合。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还可以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训练等学生课外活动之中。比如,本研究所开展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课外活动受时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相对较小,更具灵活性,更易于开展长期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灵活性、反馈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适用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实践探究,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青年课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13G13)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5
邵守灿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6
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