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种医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种医学学科评估范文1
会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对陈玉国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热点和难点
“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陈玉国教授提出这一观点,是在2012年11月2日至4日举行的“第八届山东省急诊医学年会暨第五届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上。那次会议由山东省急诊医学分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在那次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陈玉国教授在致欢迎词时,就在讲话中阐述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近5年又有了新变化,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已经面世,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跟进国际学术成果,促进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及流程步骤,特举办本次论坛。鉴于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故同时举办胸痛论坛。”这既是对那次学术盛会的宗旨和初衷所做的阐述,也是对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点所做的阐述。
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在那次会议上,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为大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为大家详细、系统地介绍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医学实践及科研中的体会和困惑与到会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讨论,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
据记者了解,“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走过了5个年头。陈玉国教授对此回顾说:“陆续举行了五届的‘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经成为国内的品牌学术会议。而第五届会议较为注重的,是以新颖的内容,彰显和突出实用性,并展示了可以实际操作的国际上最新现代化模拟训练机器人等的先进技术。”
谈及近年来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我国目前的状况时,陈玉国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在心肺脑复苏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比较薄弱,这两者相比,临床研究相对更薄弱一些。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开展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动物实验。在我国,目前几乎没有院前心脏骤停的流行病资料。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多在2%至3%之间,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不足1%。所以,在心肺脑复苏方面,我们针对基础知识的认识还需要普及。”
对于应该如何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特别是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研究领域的差距的问题,陈玉国教授认为:“我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心脏性猝死的人数以及复苏极低的成功率,使大家提高认识,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尽快尽好地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敦促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开展心肺脑复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其次是要重视院外救治工作。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90%以上都是在院外,存活率很低,不到1%。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重视院外的救治工作,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该放置自动除颤器。最后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去普及宣传心肺脑复苏基础知识。在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在社区、街道,以及对公安消防人员等非医护人员举办心肺复苏学习班,加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率先制定“急诊标准”,规范学科发展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陈玉国教授即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率先主持制定了《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为规范山东省急诊医学乃至全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的草稿是我领衔起草的。草稿形成后,即上报到山东省卫生厅,随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推广。这缘于原国家卫生部从2005年连续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从那时的情况看,国家是非常重视急诊急救学科的;之所以比较重视,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一学科还比较薄弱,急诊急救的水平与人民的健康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和提高。”
陈玉国教授认为:“《急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解决人民健康疾病有非常长远、深远的意义——这从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效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急诊急救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急诊急救死亡率很高,不可能得到后续的治疗。同时,‘山东标准’的率先出台,也对全国其他省份急诊科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促进了全国该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谈及该《标准》的主要内容,陈玉国教授介绍说:“‘山东标准’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科室面积,床位数等。国家规定,急诊科的床位数不能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最好是5%到10%。第二、规范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包括医护人员的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同时竞争和发展也都需要依靠人才。在《标准》里,对于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规模都作出了规划并量化了一些标准。当时由我牵头组织急诊科专家对山东省各级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督导和检查,看差距,找问题,从而给医院、给科室加压,促使发展,达到了‘以查促建’的目的,同时敦促政府加强了急诊科的建设。”
陈玉国教授还认为:“《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虽然针对的是急性病,但对于常见病和慢性病来讲,也为急诊处理之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而陈玉国教授谈到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方面,他针对山东省急诊医学有过一个里程碑式的“亮点”——他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曾经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使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队伍由此得到不断扩大。谈及这些,陈玉国教授感慨道:“最近几年,通过急诊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他科室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室建设的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培养。未来,在人才方面,我们计划通过招聘或留用毕业生来大幅度充实急诊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两翼齐飞:“心脏重症”与“胸痛中心”
此前不久的2012年6月,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鉴于陈玉国教授在该学术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他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而且,长期以来,陈玉国教授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据了解,早在2010年,陈玉国教授即在齐鲁医院急诊科率先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单元、心脏骤停复苏单元,成立了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的救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陈玉国教授在介绍近些年他在心脏重症救治方面所取得的各项进展和取得的科研和临床经验时,坦率地说道:“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作为常委,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单元、心脏骤停的复苏单元,组成了独立的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患者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同仁的好评。心脏重症救治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并完善,由专人负责,医护配合好,团结好,战斗力强;急诊科独立值班的住院总医师,主任听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和急诊抢救制度;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心脏重症的抢救流程;不断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管理;除了常规急救设备外,急诊科还常规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液滤过技术,起搏器植入术,动静脉置管技术等急诊急救技术。”
事实上,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陈玉国教授在致力于“心脏重症”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之外,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10月,就领衔在山东省率先于齐鲁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24小时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齐鲁医院胸痛中心挂靠在该院急诊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张运教授担任顾问,陈玉国教授出任胸痛中心主任。
说起这段往事,陈玉国教授率先介绍说:“实际上,发达国家胸痛中心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美国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或心血管专科医院以及急诊医院均设有胸痛中心。2002年,我们医院顺应学科发展,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胸痛中心,开通了胸痛咨询热线。在日常运转中,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制订了各类胸痛的诊治流程,完善胸痛急症的‘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危重胸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降低致死致残率。通过整合急诊、心血管科、导管室、心外科等资源组成心脏救治团队,设置独立的心脏救治单元,设立了专职STEMI急救护士和急诊介入住院总医师,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STEMI患者,突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做到了第一时间识别STEMI患者、启动应急系统、‘绿色通道’专人全程陪同,从而显著缩短了STEMI的D2B时间;可及时评估、识别特殊类型STEMI患者,如心原性休克、出血高危患者、室间隔穿孔等,随时启动、实施个体化救治方案;并且,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也齐头并进,率先开展多项研究,部分成果被国际指南引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大了与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的交流,显著提升了山东大学乃至山东省急性胸痛诊治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目前,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科已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胸痛中心及EICU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获得原卫生部批准。大量的经费支持,必将有助于我院胸痛中心实现新的飞跃,更好地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服务……”
急诊医生,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
陈玉国教授说:“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特性就是一个字——‘急’,两个字来说的话,就是‘紧急’!因为工作的性质,由不得你有半点儿的懈怠。因为急诊科接诊的大多是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所以我常说,在医生这个行当里,急诊医生,就是随时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除却教学、科研、管理之外,仅仅是在医疗方面,陈玉国教授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精神饱满地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甚至连说话也语速极快,他似乎是在“节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谈及对急诊医学的整体认识,陈玉国教授说:“在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这个学科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由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陈玉国教授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经过他多年的竭力推动和不断努力,已经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成为了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护理组是山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该科包括急诊门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放射、急诊检验、急诊超声、胸痛中心、急诊内科和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急诊门诊包括各成人专业独立诊室(内、外、妇产、口腔、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等),固定编制医生40余人,并一直重点致力于四个主要方向:急性胸痛和心肺脑复苏、危重症、急诊创伤和急性中毒,并形成了以四个主要方向为特色,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研究基地。
此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除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之外,还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在“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甲流”防控等特殊时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好评,该科室的多位医务工作者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
陈玉国教授最后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医院和科室所开展的一切学科建设工作,都是立足于山东省乃至本学科的具体实际,立足于广大患者的实际需要的,无论是重视心肺脑的复苏研究也好,还是重视心脏重症研究和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首先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技术也好,都是基于‘实用于患者’这句话的。脱离开这个理念,任何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个理念,也将是我们未来永远不变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
特种医学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学分制;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教学;管理
Construc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Yang Yi, Wang Xiangjia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 brief pres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 of traditional mental working practice teaching for our school.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credit system, some reforming teaching modes and operating system are advanced. By adjusting new plan, integrating resources, reforming management mode, enriching practice content, we can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tinuously.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metalworking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发挥实训教学作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机械制造工程训练作为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不但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不少管理类、医学类、工艺美术类学生要修读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同班同学课表及上课时间完全不同,过去以班为单位的数周时间的集中实习已不可能实现,而教务处课堂教学时间均已排定,摸索一套合适的分散式工程训练模式,以适应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1工程训练的教学现状
以我校为例,工程训练中心现承担全校机械、电子等近30个专业的实习任务,每年接纳实习自然班120余个,实习人数近5000人。单就金工实习而言,学生来中心实习的时间为集中的4周、3周、2周,需要完成车、钳、数控铣等12个工种的实习,各工种的实习时间也大不相同,由于设备、指导人员有限,学生每天在中心进行不间断的12个工种轮换。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不再有集中的时间来中心实习,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组织100多个班级在零散的时间内完成实习任务,成为摆在工程训练中心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金工实习仍采用培养初级工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这基本解决了扩招后实习人数迅速增长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对全面认识各实习工种的需要,也方便进行实习教学的安排和管理。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被动地参与实习,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一种“任务式”的模仿实习,几周下来他们只掌握了传统的应知应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显然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这种实习方式的种种弊端已显露出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校新修订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程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工科类各专业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设计、综合、创新性训练项目。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对于工程训练,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高校仍然实行了学年制下的集中实习,教务处在安排课表时专门腾出几周实习时间,让学生在非实习时间自主选课,这显然不是学分制的宗旨。湖南大学等高校实行分散下的集中,把实习时间以周为单位分散在整个学年,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将原计划6周的集中实习分解为学期中的2周认识实习+暑假中4周加强和创新实习。这些教学模式各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2全面学分制的特点
全面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生所修学分为衡量学业完成标准,学生享有较大学习自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讲,全面学分制与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全面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全面学分制具备以下特点:(1)没有学制概念;(2)没有升、留级概念;(3)没有班级概念;(4)没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概念;上午、下午、晚间,甚至假期都可以排课,以供不同情况的学生选课。学分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和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3学分制下金工实习训练体系的设想
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是按班级在集中的时间、固定的训练场地进行。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相同班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程不再一样,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也不尽相同,分散实习势在必行。为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针对金工实习教学和管理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3.1 创新实训教学理念
作为21世纪高等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目的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实习中只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工程训练课程建设要体现出向现代工程实践的转化,向局域网络条件下的集成技术培训方向转化,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和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按照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逐步深化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全方位开放的力度。
3.2 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实习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革新,包括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更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应该打破教师演示、学生重复的传统模式,在实习教学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习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习教学还必须层次化、体系化。
根据新编教学大纲的要求,各校不同专业金工实习的时间有4大类,而金工实习内容基本包括12大工种,这样各类专业每个工种的操作时间也将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工种存在4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完全学分制下,同一个时间单元内不同类别的专业都可以来实习,但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会严重影响实习工作的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拟采取“基础实习(2周)+强化创新(1周)+参观实习(1周)”的模式,详见表1。这样每类专业的实习时间分配到3个模块中,相同部分的“基础实习”中12大工种的时间、内容就完全一致,极大方便了教学工作。
“基础实习”中12大工种分散为2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半天,车、钳工安排时间较长,占5个单元,如果在多个实习段完成,两个实习段之间相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遗忘学过的知识,操作机床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求车、钳工在连续的2天内完成(包括2个晚上,每晚2小时),一般安排在周末和公共假期。其余的10个工种,学生可以任意选取10个半天来中心完成实习,考虑到工种的衔接问题,数控车、数控铣必须分别在车工、铣工实习后才能进行。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其他课程的需要,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在二年级1年内完成“基础实习”,在大三、大四完成“强化+创新”,这样给学生的创新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修改和加工时间。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零件制造的整个工艺过程,我们将单一工种分离实习转变为注重制造工艺流程的整体实习,如榔头的加工采用锻造、铣削、钳工、磨削、车削、热处理等工艺。钳工实训中强化对自行车、减速器的拆装、组合实习,通过产品的拆装,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领会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构思技巧,最终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的转化。另外,实习中注意项目的扩展认识,鉴于学校实训条件的限制,我们充分利用CAI课件或影像资料开展教学,如激光快速成型制造、计算机柔性制造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获得企业生产的其他相关工艺和加工知识,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实习,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
3.4 建立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创新
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理论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制度、必需的设备、指导教师和激励政策,使创新活动一直停留在“为参加竞赛”而被动创新的层面。近年来我校依托训练中心成立了机电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并组建了具有丰富工程设计和加工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有创意的学生提出立项申请,经审核后由学生选定或由实习基地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将创意变成作品,并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发团队,携手攻克科技难关,并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另外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实训评价标准、体系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在这些活动中,从立项、资料查询到设计制造,从跨院系讨论研究问题到团队作战携手攻关,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信心增强了,综合能力提高了。近年来中心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国挑战杯三等奖、省挑战杯二等奖、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等十多项奖励,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5 加强基地硬件建设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特殊性,从一定程度上讲,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决定着实训的效果,而机械设备普遍比较昂贵,而且后续使用、维护、维修费用较高,经费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基地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况且实习不同于实验,设备不仅需要种类多,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零散的设备不仅不利于短学时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更将造成一人操作多人看、训练时间大大缩水的局面。近年来很多重点高校在“世行贷款”“985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经费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工程训练教育观念的转变、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反观隶属地方的普通高校,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在前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必检单位,很多高校为基地硬件建设和环境改造投入了一定经费,但与扩招后实习人数的骤增和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按照“教育部金工课指组关于人机比的建议要求”和“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我们应该在满足基本制造、现代制造保证人机比要求的同时,考虑设备的更新及种类与数量增加,并实现数控加工训练和特种加工训练网络程序传送及在线加工。
4结束语
学分制是21世纪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科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既是低年级大学生的训练平台,同时也应成为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课外科技制造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实践基地。学分制的实施使以往以班级为单位同时安排金工实习的传统方法被打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根据现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的教学和管理设想,在保质保量完成基本训练的同时,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水根.抓住机遇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模式深化改革开拓前进[J].金工研究,2000,4:1~9
[2] 蒋新兰.高校学分制下选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