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1
日前,在北京几家农贸市场的采访中发现,在大型农贸市场的食品销售区,超薄塑料袋已被禁用,摊主使用的塑料袋都有规定的标识。但在大型农贸市场的小商品销售区和小型农贸市场中,商户使用的塑料袋不仅不收费,而且还在继续使用超薄塑料袋。
“农贸市场不是超市,塑料袋哪能要钱?”在岳各庄批发市场,两位主妇手里提着八九个免费塑料袋,大袋还套着小袋,她们对我们说,“买这么多东西,不送塑料袋就太不方便了。”
在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日用小商品区,一位摊主把拖鞋放进没有任何标识的红色塑料袋里交给顾客,之后告诉记者,市场对他们使用的塑料袋没有规定。该市场负责人称,食品袋都要求摊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并按袋上的标价收费,由于小商品不同于食品,所以就没做规定。
在魏公村的欣欣菜市场和百子湾农贸市场,摊铺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没有明确标识,有些摊主依然在使用超薄塑料袋。一位摊主透露,“这里没有人规定塑料袋的使用,都是自己随便购买的。”
在北京东郊市场,有偿塑料袋按大小标示的零售价分别为7分、1角、1.4角和2.2角,而批发价约为5分、8分、1.2角和2角。
“小的超薄塑料袋批发价是1块钱一包,大的1块5一包,一包60个。”一位塑料袋批发商向我们介绍,这样算下来,一个超薄塑料袋大约2分钱,比有偿塑料袋便宜很多,摊主喜欢买,他们自然也就喜欢卖。
我们走访了附近的5家塑料袋批发商店,虽然店外展示的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袋,但仍有4家私下出售超薄塑料袋。
“塑料袋不要钱。”当顾客询问时,农贸市场的很多摊主都这样回答。
“三个芒果只卖七块八毛钱,顾客就要把价砍到七块五,还咋收袋儿钱?”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的一位摊主无奈地说,政策刚下来的时候还勉强收钱,后来就懒得费口舌,不收了。
免费送塑料袋,摊主岂不是要吃亏?“喊价高一点,或者‘动一动’秤,塑料袋钱不就出来了?” 北京某农贸市场的一位摊主透露了其中的秘密。
商场超市 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超市的塑料袋用量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北京万惠超市的李金香经理说。
“现在的塑料袋用量只有过去的10%,一年节约好几百万元。”美廉美超市采购部的朱先生表示。
一些跨国大型超市的“限塑”效果更突出。据沃尔玛总部公关经理黄里小姐介绍,沃尔玛基本上不提供塑料袋了。
对一些消费者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一直关注塑料袋使用问题的顾客张先生说:“大超市确实做得不错,如农贸市场就做得不好了。”
在对多个超市的调查中发现,顾客大多自备袋子,有的是较厚的塑料袋,有的是布袋。万惠超市的收银员林小姐说,“我接触的顾客自带和买袋子的数量差不多。年轻的顾客不太在乎塑料袋,经常买,年纪大些的会自己带袋子。”
调查发现,超市中普通塑料袋的使用量在减少,而无纺布袋等塑料袋替代品的销量在增加。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垃圾袋的使用量也在大幅增加,有些超市的增加幅度达到50%以上。”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以前可以用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装垃圾,现在只能买垃圾袋了,销量自然就上来了。
根据“限塑令”补充规定,超市可以免费提供帘卷袋(俗称手撕袋、平口袋),用于食品包装等。万惠超市的李经理说,与“限塑令”实施前相比,手撕袋使用量的变化不大,不过使用的顾客还很多。“超市免费供应手撕袋确实方便了消费者,但像国外那样提供牛皮纸袋会更好。”一位顾客对记者说。
有偿使用塑料袋,超市是否减少了经营成本?虽然许多超市都否认有偿使用塑料袋与营利有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袋子就是当成商品卖,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生产企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限塑令’颁布前,我们厂的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人民币;‘限塑令’实施后,今年我们厂的产值要达到3000万都难!”北京地区最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北京环绿地塑料制品厂总经理马福升感慨地说,“过去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不管塑料袋厚薄,日子很好过;如今我们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只生产‘达标袋’,反而让其他小企业钻了空子,抢占了市场份额。”
“限塑令”实施后,市场上塑料袋的需求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一些正规企业的塑料袋产量也明显减少。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仍在生产超薄塑料袋等不达标产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我们这里,塑料袋厚薄由客户定,比北京生产的也便易得多。比如5丝(1丝=0.01毫米)厚的塑料袋,出厂价也就是三五分钱。” 河北省雄县的一位塑料厂厂长对我们说,估计目前雄县有几百家在工商局“挂号”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其他小企业、小作坊就数不过来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北京的集贸市场、杂货店、专门商品零售店等仍在大量使用的超薄塑料袋,60%以上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
“在一些地方,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小草帽,其中显然有多种利益因素在作怪。”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补大洞”、“漏小洞”的结果,并不利于行业发展。“要杜绝超薄塑料袋等不达标产品,关键是要把住生产、流通等环节:一方面要正面引导,加大对正规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并帮助它们多生产合格产品;另一方面要切断不达标产品的供需链,对餐馆、‘鸡毛市场’、农贸市场等加强监管,对违反规定的小企业、小作坊等坚决打击。”
塑料袋能完全被取代吗?
防止“白色污染”,需要“开源节流”。在限制、减少塑料袋生产和使用的同时,仍需寻找廉价、环保的替代品。
据中国塑料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介绍,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塑料袋替代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填充塑料袋、降解塑料袋等由塑料替代塑料的产品,另一类是无纺布袋、布袋、纸袋、竹篮等其他材质产品。“这些塑料袋替代品各有优缺点,都不能完全取代塑料袋。”
董金狮告诉记者,为了降低成本,目前普遍使用的填充塑料袋多数添加碳酸钙,因此难以回收利用,对环境的危害依旧存在;而降解塑料袋承重低(不结实)、价格高,只有极少数企业在生产。目前市场上90%的降解塑料袋是假的,“挂羊头卖狗肉”,反而能获利。“降解塑料袋完全替代普通塑料袋是不可能的,降解塑料主要定位在那些一次性、难收集、很脏、回收利用不划算的消费品上。”
“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再生方面考虑,使用布袋、纸袋、竹篮等替代品具有一定意义。然而,综合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产品的性价比来分析,塑料袋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具有材料质轻、透明、防水、防油、耐腐蚀等特性,是这些替代品所不具备的。”
董金狮说,以无纺布袋为例,虽然具有造型美观、坚韧耐用、透气性好等优点,但它折叠后体积较大,经过回收再利用后,强度明显变差,并非理想替代品。
在采访中,董金狮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绿色的叶片形小锦囊,拉开中间的拉链,里面是黄色防雨布做成的购物袋。这是一家法国公司的创意。用防雨布做购物袋,可以承重20公斤,也易于清洗晾干,方便又时尚。“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塑料袋替代品,遗憾的是,诸如此类富有创意的购物袋目前还未推广到市场上销售。”
董金狮认为,塑料袋造成环境污染,过错不在于塑料袋本身,是因为人们在使用塑料袋后随意乱扔,没有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
“超薄袋”为何禁不住
“限塑令”至今,部分集贸市场和许多街头商贩仍然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或者提供合格塑料袋却不收顾客的钱。对这两种违背“限塑令”的行为,有人用屡禁不止概括它的现状倒也贴切。可是,再往深处想想,为什么屡禁不止?真要禁,怎么会禁不住呢?
“限塑令”有两个要点,一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实现这两点,应该主要依靠严格监管,而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一夜之间自觉自愿。人们看到,“限塑”将近1年,许多以生产超薄塑料袋为主的小型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另寻出路,大型商场、超市基本上能做到对塑料袋收费。这就说明只有严格监管,卡住源头,堵住出口,“限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由此反观,超薄塑料袋在一些地方并未绝迹,免费提供依然时兴,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没有完全禁住,显然是监管存在漏洞。有关调查表明,由于超薄塑料袋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投资较少,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有的甚至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因为超薄塑料袋便宜,市场上一些摊主也就舍得免费提供给顾客。“限塑令”对谁该监管企业、谁该监管市场规定得非常清楚,并不存在职责不明的情况。人们有理由询问:一个地方禁止小作坊生产超薄塑料袋,一个市场想办法不让摊主提供超薄塑料袋,操作起来真的那么难?
说白了,屡禁不止的背后,是没有做到严格监管的常态化、规范化。一些监管者不愿积极作为,导致违反“限塑令”的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他们没把“限塑”当回事。为什么要“限塑”,为什么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袋,其中的道理并不清楚,或者说虽然略知一二,却难以化为自觉意识。其次是现实之中没有人因为不作为而受到处罚。若是严格监管,可能要得罪亲戚朋友、顶头上司乃至地方领导;不主动监管,却不受任何损失。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易腐食品;易流通;效率
一、易腐食品的经济流通效率的定义
易腐食品是易坏的,不经久的食品。与生鲜农产品的意义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初级的农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易腐食品的流通主要是指易腐食品的运动过程。易腐食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由售卖过程(W―G)和购买过程(G―W)构成,它是社会易腐食品再生产的前提和条件。
易腐食品流通效率是是指易腐食品的整体流通运行节奏,是判断流通竞争力强弱的核心指标。它是一个综合指标,通过流通速度、库存率和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三个指标体现出来。
姚红认为,流通效率可以从企业、流通渠道、流通行业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研究,其中,对流通渠道层次或供应链层次上的流通效率研究认为,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效率提高或下降,会不同程度反映到其上下游环节,进而影响整个渠道。因此,对油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具有理论的依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二、国内易腐食品流通的现状
易腐食品的特点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数量和品质下降、变质、贬值等的特性。易腐食品流通效率不高将会延长易腐食品的货架期,增加易腐食品的损耗率。影响流通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流通模式,物流,信息传递等等。
(一)发展中的优势
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地支持;不断地我国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快速发展;冷藏、冷冻产品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不断提高。
(二)发展中的问题
1.损耗大
目前我国的易腐食品中,初级产品的产量的产量大,深加工的速冻食品和冷冻饮品产量小。一般我国的易腐食品的损耗率大致在25%―30%左右(见表1)。
按照最低的比例25%,以2006年为例,说明仅这几项易腐食品的损失就可以达到23058.2万吨。
2.品质控制没保证
易腐食品重要的是对于温度的控制。以一次超市调查为例,2007年1月19日,商务部公布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管理,提高流通食品的安全性,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与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的课题组,对上海超市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与研究。调研的结果是:消费者对上海市场供应的食用商品的安全状况基本认可。但验收、现场制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食品销售是超市食品安全过程控制的薄弱环节;有些生鲜根本不用冷藏车。温控不严格,已造成易腐食品品质的波动。
三、国外易腐食品流通的现状
国外的易腐食品的流通效率损失率一般都在10%左右,之所以国外比我们做得好,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以借鉴:
(一)制度完善
这里的制度除了有政府的支持外,主要是协会和认证制度。政府的主要在法律和投资上整体规划,扶持本领域的大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协会主要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上给予支持,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严格控制。认证主要在于实行市场准入。
(二)注重流通环节间的衔接
国外更重视易腐食品的安全性,从生产到消费领域,国外讲究的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在此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到易腐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容器和包装、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有关标准和规定。注重各环节的衔接,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易腐食品流通安全的核心。
(三)鼓励技术创新
在流通的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易腐食品的流通效率,体现在高技术提高了物流的快速反应和运输效率,保证了易腐食品的品质,延长的易腐食的货架期,可以使企业投入较少,本身的货损也会降低。无论是冷藏还是检验检测技术,我们都与其有不小的差距,正因为如此,贸易保护更进一步对这些先进国家有利。
四、如何衡量易腐食品的流通效率
(一)从流通效率的含义上衡量
李辉华认为流通效率是一个衡量流通整体质量的概念,指商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流通领域所实现的价值量与流通费用之差;徐从才认为流通效率是指流通实现过程中价值补偿的程度以及利益的和谐度,具体包括流通产业效率和流通组织效率。综合上述学者对流通效率的研究,我们根据流通效率的含义,在对流通效率进行测度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指标体系:
第一,周转率指标。反映流通渠道效率,流通渠道越顺畅,商品周转越快,流通效率越高。反之,流通渠道不畅,商品周转率低,商品库存率高,流通效率降低,在此,本文选取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批发零售业库存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存货周转率作流通渠道效率的测度指标。
第二,规模性指标。反映流通组织效率,流通企业规模越大,流通业集中度越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也就越高,规模经济优势越能得以体现,流通效率也相应越高。在选用规模指标时,由于限额以上连锁化零售企业销售额、百强零售企业的数据获取年数有限,所以不选用这些指标来测度流通业集中度。
第三,效益性指标。反映流通产出效率,流通业的单位劳动力、资本投入所获得的流通产出越大,则流通产出效益越好,流通效率越高。
(二)从经济和技术方面来衡量
本研究沿用许文富提出的流通效率的衡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流通效率的概念包括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衡量经济效率的指标包括季节变动幅度、流通差价的大小、成本的构成要素、利润的构成要素、市场控制力、价格敏感指数;而衡量技术效率的指标包括损耗率、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过的层次。
从多角度、多立场全面分析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关注的流通效率指标、生产者关注的流通效率指标、流通者关注的流通效率指标和消费者关注的流通效率指标等四个部分的立场指标。
五、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一)冷链物流
物流配送的发展程度是衡量该国或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易腐食品流通有着重要的作用。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不仅可以保证流通中的品质,还可以更高效率地配送到顾客手中。
(二)农副产品绿色通道
制定切实措施,确保“绿色通道”通畅。从1995年起,全国先后建成了山东寿光至北京、海南至北京、海南至上海、山东寿光至哈尔滨等四条蔬菜运输“绿色通道”,穿越全国18个省(市、区),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
(三)规模、专业的市场建设
目前,农贸市场是我国易腐食品如鲜活水产品、果蔬、肉禽类、奶蛋类等食品的主要渠道。生鲜食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损耗越大流通效率越低。目前国家采取“农改超”等措施.农产品可以采用直销的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传统批发中的中间环节还缩短了流通时间能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控制产品价格.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
(四)信息传递不畅
易腐食品流通中的信息是物流进行各项活动联系运转的纽带.通过及时搜集和传输有用信息,并通过信息的传递把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提高食品物流效率。在信息传递环节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过程往往出现失误,使得经营者经常不能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往往造成决策的失误。
(五)消费环节
通常人们从农贸市场购买食品主要看重食品的新鲜和价格便宜。但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易腐食品的安全性并不认可。流通效率的提高要求易腐食品应该是少消耗。只是在市场买一些主要是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才可能购买富有更高价值的保鲜产品和加工食品。这样才能调动商家提高流通效率的积极性。
(六)从业人员的因素
流通产业人员素质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者在流通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国或该地区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通过该指标的横向、纵向比较,可以衡量我国流通领域人才素质的现状、差距及今后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姚红.流通现代化的理性标准研究[J].商业时代,2004(15):5-6.
[2]李辉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41-48.
[3]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5-155.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发达国家;流通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方式
一、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类型与特点
(一)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规模化。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及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如农协、合作社),而非个人;同时,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程度较高。在发达国家,单独的农户在农产品营销组织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营销实体不仅在营销中具有较强的谈判实力,而且还具有其它组织所没有的销售优势,尤其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时更具优势。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缩短,但批发市场的作用依然突出。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缩短,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批发市场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
(三)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形式为连锁超市。发达国家很少有我国居民所熟悉的“农贸市场”这种零售形式,而主要是经营生鲜食品的小型专业店,自1960年代以后,这种商店逐渐被连锁店和超市所取代。连锁经营的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
(四)农业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对于具有易腐性、单位体积大、经济价值低等特点的农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便捷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有效的保鲜设备、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为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分析
无论是与我国工业品的流通渠道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都有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重要的主体为超小规模的农户与个体户。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而农业企业非常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并不是我国独有,而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如日本农户的经营规模也非常小。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农户大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组织化程度高。而在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并没有成为农产品营销中的重要主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业企业发育也不成熟,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
(二)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店和超市的销售量只占较低份额。我国农产品的零售目前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的。连锁店和超市的农产品销售业务近几年来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其销售量仍然非常有限。从农产品种类来看,蔬菜、果品、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更多地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而粮油、花卉和其它加工程度较高的农产品,通过连锁店、专卖店、超市销售的份额越来越大。
(三)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 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四)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商品堆放在市场上展卖,买主在验货基础上讨价还价,结算则通过现金收付,存在着价格信息不公开、商流与物流不分离等缺陷。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的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用拍卖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的甚少。
三、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启示
(一)培育商贸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如何使分散的千家万户形成强大的联合体,最好的途径是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但从实践发展看,仅有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还不够,还应大力发展商贸型的龙头企业。因为真正有竞争力的,能把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是商贸型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和营销网络,他们对农业拉动的作用更强,抢占国际市场的能力也更强。我们要引导已有一定规模的超市集团参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培育若干个在国际范围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超市集团
(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在这方面,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相融的合约制度,可以予以积极的探索与应用。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逐步试验不同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如拍卖制度和招投标制度,以减低农产品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的各类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应鼓励其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经营业务,尤其要支持龙头企业在加强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对其出口的农产品可实行优惠的税收激励。
(三)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升级改造:(1)市场运作的企业化。即市场的投资建设、管理均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把批发市场作为类似于一种商品的市场客体来经营,真正做到“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2)市场设施与服务功能系统化。要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兴建储藏、保鲜设施,建立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检验和质量检测中心。规范化的现代批发市场应具有物质集散、价格生成、信息、标准化建设、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我国农产品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服务功能单一的局面,不断完善配套功能。(3)加强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要进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高度集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其次要设立专门机构,配以专职人员广泛收集信息,准确农产品信息,包括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相关政策法规信息。(4)促进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企业化。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逐渐推行会员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四)重视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改进和供应链优化。 作为企业组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如何实现这两方面的战略目标,重视物流配送技术改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优化整合极为重要,这也是发达国家企业近年来的努力方向,应引起我国致力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的高度重视。
(五)大力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新型的网上电子商务贸易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传统农业贸易相比,农业电子商务具有交易虚拟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特点。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全国已有几百家涉农网站,这些网站已开始尝试进行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网上直接销售的途径很多,既可以在自己的站点上直接销售,也可以加入电脑网络广场和虚拟电子商场。顾客通过访问网页挑选商品,完成交易过程,销售商通过快递公司把货物送到客户手中。
参考文献:
[1]杜红梅、韩坚,200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18。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4
关键词:限塑令;实施效果;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35—03
“限塑令”在武汉市实施已三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理念,但广大消费者在“花小钱,得便利”的心理作用下,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未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因此,“限塑令”在武汉市的实施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重点人物访谈等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另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将问卷调查分为校园内和校园外两部分。其中校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校外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其中受访者性别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地点涉及汉口的武汉广场、中山公园、江汉路步行街、汉口江滩、汉正街;武昌的司门口、得胜桥、亚贸广场、中南路广场、徐东商圈;汉阳的钟家村等地区,基本涵盖了武汉市的主要商业区。
二、结果分析
(一)“限塑令”执行效果在不同消费场所差异较大
我们走访的各种消费地点根据“限塑令”执行情况基本可分为大型商场、大型超市、中小型超市、农贸市场、流动摊贩五类。大型商场可以说是“限塑令”实施效果最好的地方。大型商场中各类品牌基本已经使用纸袋替换塑料袋。由于商场购物袋直接和品牌形象挂钩,所以提供的都是较厚的纸质购物袋,这样的袋子重复使用率高,有很好的环保效果。
大型超市同样是“限塑令”执行到位的典型,由表1可知,我们所统计的6家超市中不同时段的总计759位消费者中,39.3%的顾客使用了塑料袋进行购物,60.9%的顾客则选择使用无纺布袋、重复使用塑料袋或直接用手拿(购物超过3件)的方式来携带商品,这表明“限塑令”实施三年来在大型超市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在采访中,武汉市某大型超市收银员也告诉我们,限塑令实施以后,他们一个收银台的塑料袋使用量就从300个/天降至100个/天。而在调查中,更能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麦德隆超市早已经实现了塑料购物袋的零提供,可谓是“限塑令”的实施标兵。大型超市客流量比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有公信力,企业要做大做强,势必要承担社会责任,对国家法令的实施较为及时到位。
表1武汉市大型超市塑料袋使用情况
武昌量贩(亚贸)华联超市家乐福(汉口)中百仓储(司门口)家乐福(汉阳)沃尔玛(徐东)合计
购买环保塑料袋433038716651299
环保塑料袋与代替品8490823814323460
环保塑料袋使用比例72.4%75.0%68.3%34.9%68.4%31.1%60.6%
但是大型超市在限塑方面也有一些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超市连卷袋(保鲜膜)的问题,连卷袋一般用于装蔬菜、禽蛋、熟食类商品,尚未被国家纳入到“限塑令”政策范围,超市都是免费提供,“限塑令”实施以后,超市连卷袋的使用量大幅增加,某大型超市负责人表示,“限塑令”实施以后,消费者都会顺手多拿几个连卷袋带走,因为连卷袋是免费提供,超市也不好制止。因而此类连卷袋一天要用掉20多卷,达四五万个,比之前每天两三万个的消耗量明显增加。而在另外几家被调查的超市中,“连卷袋”使用数量都有明显增长。
中小型超市(包括个体商户、非连锁性的中小超市、小型副食商店)也是塑料袋提供的重要场所。在我们的调查中,个体商户主要包括那些非连锁的中小型超市、商店。我们对得胜桥、胭脂路、民主路、解放路、武珞路、石牌岭路、利济北路、钟家村等十余个场所共71家此类商户进行了数据统计。统计发现,这71家个体商户中实行塑料袋收费的商户只有2家。其他一些商家提供的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非环保塑料袋。
农贸市场是“限塑令”实施的”重灾区”。根据表2我们不难发现,消费人群中只有12.41%的人是使用环保塑料袋或代替品的。另农贸市场商家提供的塑料袋均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非环保塑料袋,在每家农贸市场的近百个摊点中,几乎完全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制度,说明农贸市场“限塑令”的执行情况非常糟糕,令人堪忧。
(二)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环境理念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执行上,其执行效果却和年龄成正比(表4)。通过在武汉市各大卖场的实际记录与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虽然在环保态度上年纪较轻的人群支持率高,但是在实际执行力上却不经如人意。在阻碍他们执行“限塑令”的原因的调查中,77.5%的被调查者表示“随时携带环保袋,很不方便”成为阻碍他们执行“限塑令”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老一辈的人在思想中普遍接受了过去勤俭节约的思想,同时,年龄越大对收入分配计划也就越精细,所以他们对于塑料袋收费就存在更多的抵触情绪,而年轻人大多对于几毛钱的塑料袋费用不甚在乎,所以他们对“限塑令”的反对程度相对较低。
表4年龄和限塑令之间的关系
年龄
选项18岁以下18—28岁28—45岁45—60岁60岁以上
A 经常使用环保塑料袋及其替代品21.4%18.6%28.8%35.7%58.8%
B偶尔会使用环保塑料袋及其替代品53.6%61.4%57.6%53.6%26.5%
C完全未使用过环保塑料袋及其替代品25.0%19.9%13.6%10.7%14.70%
(三)塑料袋的生产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解武汉市塑料袋生产销售情况,我们深入到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地一大道塑料包装袋批发零售中心进行走访调查。这里聚集了几十家塑料包装袋批发零售店,既有流动销售点,也有正规营业场所。根据调查发现,这里所销售的塑料袋,无论是流动摊点还是固定营业点,80%以上的都是超薄、非环保的塑料袋,特别是流动摊点,基本上没有见到有印有环保标志和循环使用标志的环保塑料袋,而在固定营业点中硕果仅存的一些环保塑料袋中,许多环保袋上的标致都显得不甚清晰,有的还出现了印刷错误,当被询问这些塑料袋是否为环保袋时,店主的回答是:“比一般的袋子要厚一些。”也并未提及是否可降解等环保标准。从价格上来说,这些真假尚难以确定的“环保塑料袋”同那些非环保塑料袋也相差甚远,一打大号的环保型塑料袋的价格为10块钱50个(0.2元/个),而一打同等型号的非环保塑料袋的价格为10块钱100个(0.1元/个),距离相差整整一倍之多;而一打农贸市场常见的小号有色塑料袋的价格更是低至1.5元60个,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塑料袋的价钱只需要2.5分钱。在交流中,店主告诉我们,这些非环保塑料袋特别是那些价格低廉的有色塑料袋销量很好,而那些价格相对较高的环保型塑料袋则鲜有人问津。
(四)宣传乏力,塑料袋使用回潮现象严重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7%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了解“限塑令”。但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多数人对于“限塑令”的了解程度是“知道”或者“听说过”,很多人甚至连“限塑令”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都不清楚,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将“限塑令”简单地理解为“超市的袋子收钱了”,而在许多对“限塑令”提出反对声音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于“限塑令”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而在大学的200份问卷调查中仍然还有高达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限塑令,这明显的反映出宣传对于“限塑令”实施的重要作用和现在“限塑令”宣传工作缺乏的现状。
除此之外,国家关于“限塑令”的宣传呈现出虎头蛇尾的迹象,在“限塑令”实施4到18个月内很多人不要塑料袋或自带购物袋,购买塑料袋的人数一度下降了10%左右,然而随着宣传效应的减弱,民众又回到选最便利的方式。在“限塑令”实施18个月后购买塑料袋的人数明显增多。这直接导致了民众使用塑料袋回潮的现象。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限塑令”边际效应递减4 。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政府角色,实现“自上而下”到“上下互动”的模式转变
政策的出台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地采取诸如民意调查、征询意见、举行听证会等方式,了解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的心理需求和政策偏好,使出他的政策尽可能体现民意,尽可能公平合理,力求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5 。而在政策实施后,政策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回应依然重要。以英国为例,英国禁用塑料袋首先是由英国广播公司的摄影记者奥斯金在英国德文郡小镇莫德博里发起的。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法规之前,莫德博里的43家商店,从2007年5月开始自行停止向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改为出售环保购物袋。当地居民也开始自觉抵制塑料袋,使用纸袋或棉麻袋。随后,英国其他一些地方也纷纷效仿。英国虽然在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定,但目前英国已经或即将禁用塑料袋的城镇已有约80个。“限塑令”既然是为了人民生存的百年大计所考虑,就应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民间团队的隐形宣传价值远比主流媒体的传播更有效果,它不仅可以达到一传百、百传千的广度,而且更具信任度,同时民间团体在自发进行宣传的时候也加深了自身对于环保观念的认识,以民间之力而用之于民,不仅方式上更温和,而且效果上更良好。政府可以发动各类志愿者组织、高校组织、环境保护联盟,通过宣传、环保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将环保观念融入到人民之中。同时,政府、商家、民间团体合力,举办各类环保活动,让民众参与其中,在参与无形地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因此转变当前政策实施中政府全盘主导的角色定位,加强政策核心理念宣传,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充分调动民众积极性,实现“限塑令”“自上而下”到“上下互动”的模式转变至关重要。
(二)完善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限塑令”涉及多个执法主体及管理部门,需要多个部门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式管理,其中每一环都很重要。然而,根据调查,我国“限塑令”实施中存在严重行政问责制度缺失现象。问责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绩效政府与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途径。问责的前提是在不同的部门、不同官职之间有严格的职责划分,并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一定程序判定官员失责并启动问责6 。例如,在宣传方面,虽然国家颁布“限塑令”人尽皆知,但是许多了解者对于“限塑令”的了解程度就大多局限于“塑料袋要收钱”这样一种状态。目前监管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对于大型商场、超市、塑料制品企业监管比较到位,而对于农贸市场、流动商贩、不法作坊等非正规渠道监管力度就大打折扣。政策死角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限塑令”的有效性,还使得公众好不容易建立的环保意识受到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要根据“限塑令”的实际执行情况,完善落实监管体制,加强监管执行力度。全面切实地贯彻“限塑令”的实施。
(三)借鉴国外限塑经验优化限塑政策
塑料袋屡禁不止的经济学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太便宜,这直接促使了商家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和购物者的滥用。在德国的大多数商店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是使用塑料袋还是帆布或棉布购物袋。塑料袋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而不管顾客是否使用塑料袋,所有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费。在英国在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定,英国一些大型超市和零售连锁店会向重复使用旧购物袋的顾客提供奖励。在美国许多地方自带购物袋可以抵税。这些方法是在流动环节减少塑料袋使用量,还要通过对生产源头进行限制。抬高塑料袋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塑料袋使用价格。鼓励生产无毒害、可降解环保塑料袋的生产,给予其产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环保塑料袋的市场占有率。
(四)运用经济杠杆调控
国家可以针对塑料行业征收环境保护税等方法,再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征收适量环境保护税。目前商家在“限塑令”下的塑料袋收费其实是一种二次收费,这样一种多余的利润本应该反馈给社会,但现在却落入了商家的腰包,国家应当将这一部分多出来的利润进行二次分配,将其与塑料行业收取的部分税款投入到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之中,促进环保型塑料袋的研发和生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限塑令”实施还停留强制阶段,商家和个人都缺乏实施的动力。如果能够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结合强制的法规手段,软硬结合实施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加大对可替代品及环保产业的投入,积极回收再利用
“限制”同“疏导”结合治理塑料袋使用问题中,寻找到一种更好的塑料袋替代品是最重要的一环。当前欧美许多国家大多使用厚度大于0.04毫米以上的可降解塑料袋,不同于当前主要利用石油生成的聚乙烯,可降解塑料袋主要以高粱杆、小麦杆、玉米衣等生物材料作为生成塑料的主要原料,这种原料生产的塑料袋深埋地底八到十年就会自动分解。但是在我国还没大批量的生产使用。国家应加大对可替代品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研力度。但是由于目前替代品还不足以完全替代塑料袋,一味反对塑料袋使用并不可取,提高塑料袋使用后的回收利用率和和循环再生才是符合国情的解决途径。国际上许多国家采取立法的手段,建立健全了一套完善严密的回收管理制度,消除了“白色污染”。美国出台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日本是资源匮乏之国,1991年就颁布了《再生塑料利用法规》鼓励企业积极从事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研究。德国在回收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白色污染不污染”,《包装条例》把回收、利用、处置废弃和废旧包装材料的责任与生产、销售、消费商品的权利挂钩,并且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执行,塑料袋的回收和再利用几近100%。将稀缺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也是建设节约型国家一个方向,应大力提倡7 。可对回收企业采取政策、税收、行政等手段,像税收减免、政策倾斜、财政专项资金补亏、最好由国家投资创办为非赢利性的公益性企业,采取多管齐下的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污染、保护环境这一世界性难题。
四、结论
限塑是好事情,“限塑令”制度的良苦用心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限塑令不是一项简单的禁令,还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反思,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转变环境保护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7.
[2]Van Liere K D,Dunla R E.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A review of hypotheses,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0,4(2):181—197.
[3]Samdahl D M,Robertson R.Social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pecification and test of the model.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9,21(1):57—81.
[4]蒋文能,刘典文.管理、治理与公众参与—“限塑令”实施一周年案例分析[J].学术论坛,2010,(6):78—83.
[5]皮正茂.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报,2005,(2):4—6.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绿色食品 营销模式 创新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历
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90年—1993年为第1阶段,即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年5月15日,我国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农业部成立了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省级农垦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颁布了《绿色食品管理办法》,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4年—1996年为第2阶段,即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
展阶段,在此阶段,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结构趋向合理,县域发展工作逐步展开;1997年至今为第3阶段,在此阶段绿色食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制定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2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3044家企业的721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总产量达4 9880000t,产地环境监测面积6110000hm2。产品涵盖粮油、果品、蔬菜、饮料、水产、畜产等农产品领域。
2.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及厂家的环保意识较差
很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心,主要是出于对食品卫生的考虑,并非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一些厂家打出绿色食品的品牌,只是为迎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很少考虑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任务。
(2)粮食、果蔬的产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冲突
人们一味追求粮食和水果蔬菜的高产,这就意味着要使用化学肥料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这正与绿色食品的本意相冲突。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存在着较大困难。
(3)绿色食品开发与病虫害治理的协同研究工作偏少
绿色食品的开发离不开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实施与病虫害防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在绿色食品开发与病虫害治理的协同研究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
(4)绿色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出口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①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
目前,我国有大约10%的AA级绿色食品可与国际有机食品的标准接轨,而90%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达不到进口国苛刻的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要求,目前,还难以领取到出口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
②产品结构不合理
存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诸多缺陷,所以,目前有实力参与国外竞争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不多,这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规模化出口的障碍。
(5)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但还不能含盖种植业、养殖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行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
(6)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对科学用药、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安全等认识不足,使用农药时,只考虑成本和效果,不重视对人体的危害,导致了违禁使用剧毒农药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7)监督管理措施及检测手段不够完善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拨专款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体系,每天定量抽取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残留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上市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我国目前对上市蔬菜还未完全建立全程检测程序,仅在部分城市的几个大型农贸市场上才有一些较为简便的快速检测。
二、绿色食品营销模式现状及问题
1.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主要形式
(1)以农贸市场及其批发市场渠道为主
具体渠道结构如下: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或农贸商贩-消费者。也就是绿色食品出售给批发商(可有几道批发环节),再转卖给零儒商,最后出售给消费者。此模式较普遍,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同其他农产品一样通过这种渠道流通。
(2)以传统商业流通渠道结构为辅
这种形式大致有两种结构模式:生产者-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前者是在生产者和批发商之间增加收购商环节,再由收购商转卖给批发商;后者是生产者将农产品出售给加工商,而不是收购商,这种模式主要适合某些绿色食品的原始形态不适合消费者直接消费,同时还必须在绿色食品产地设有绿色食品加工厂。
2.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食品渠道流通半径过小
现有的渠道形式,决定了绿色食品大多数在产地附近销儒,绿色产品外销到外地的数量及比重有限,常出现产地绿色产品过剩,销地短缺的尴尬局面。特别对于一些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更是如此,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销售业绩。
(2)绿色食品渠道流通链条过长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即通过中间商的市场能力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完成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所有权的转移。各环节的营销渠道成员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区域性和信息不畅。绿色食品经众多中间环节到消费者,社会交易成本高,价格易被反复抬高,严重者甚至可能卷入恶性“串货”漩涡。
(3)绿色食品渠道组织欠健全
已建立的批发市场在设施、交易方式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现代化绿色食品营销体系存在一定差距,这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易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注重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不愿意加人中介组织,同时没能有效地将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其他服务环节联系起来,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结不够紧密。
(4)绿色食品渠道的效率较低
现有的绿色食品渠道形式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流通速度慢;损耗严重,在流通过程中因缺乏有效保鲜包装措施而容易腐烂变质;物流成本过高。据了解,在绿色食品的流通成本中,流通费用占了近50%以上。
三、建立绿色食品直营店等新型渠道
1.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销售商”形式
农户根据绿色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商的要求,为其进行绿色产品的原材料加工,组织绿色农产品生产,由销儒商负责销儒。特别是在与经销商合作时,一定要慎重选择经销商,多标准严要求考核与选择经销商,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良好口碑、良好形象的销儒商负责销售其绿色农产品。
2.采取直销渠道分销策略
这种模式在家电、耐用品行业中较常见。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设或协助当地经销商建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这种分销模式的成本较高。绿色食品企业应注意,首先数量不能过多,大城市3-5家为宜,中等城市2-3家为宜;其次要对中间商的营业面积、销儒额和客流量等指标进行考核,让中间商感到获得绿色食品专柜是一种荣誉;最后可允许名牌产品与绿色食品摆在一起销儒,但突出绿色食品的特色。
四、结束语
营销模式好比人的经脉,经脉通则全身通,通则百病不入。营销模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合理适宜的渠道结构是一方面,还需要渠道成员通力合作,采取相应的渠道促销策略,提高渠道成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渠道扁平化和高效化必然会成为以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6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6—0084-04
一、引言
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对外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就必须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品牌的研究,主要还是站在企业或政府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较少从消费者的角度展开相关研究。张可成等(2009)在分析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和现状后,提出企业要强化创名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提升深加工农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陆国庆(2002)提出区域品牌是农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并认为在实施区位品牌战略中,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如:使区位品牌合法化、组织化,建立区位品牌质量认证体系,促进区位品牌的区域延伸。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必须关注到,消费者在农产品选购上所体现的品牌消费倾向以及消费行为方式,将会对农产品经营者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研究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对农产品如何展开品牌化经营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为相关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
本文采取消费者调查的方式,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如何;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行为特征如何。鉴于农产品涵盖的产品较多,消费者在选购时的情况有别,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农产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米、谷物,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初级生鲜农产品和食用油,第二类是茶叶等即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
二、数据说明
笔者以南京市市民为调查对象,并且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31份,有效问卷20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2.4%。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消费者为88人(占样本量的42.7%),女性消费者为118人(占样本量的57.3%)。从年龄分布来看,样本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1-50岁的消费者132人(占样本量的64.1%),20以下的消费者为15人(占样本量的7.3%),51岁以上的消费者为59人(占样本量的28.6%)。从消费者的职业分布来看,企业事业单位一般职员为85人(占样本量的41.3%),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为22人(占样本量的10.6%),公务员为19人(占样本量的9.2%),离退休人员为34人(占样本量的16.5%),其他职业的为46人(占样本量的22.4%)。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初中以下为6人(占样本量的2.9%),初中的为10人(占样本量的4.9%),中专及高中的为38人(占样本量的18.4%),大专为48人(占样本量的23.3%),本科为62人(占样本量的30.1%),硕士及以上为42人(占样本量的20.4%);从消费者收入分布来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为22人(占样本量的10.7%),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为31人(占样本量的15.0%);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1—4000元的为76人(占样本量的36.9%),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1—5000元的为34人(占样本量的16.5%),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1—6000元的为26人(占样本量的12.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6001元及以上的为17人(占样本量的8.3%)。
三、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消费者对食用油、茶叶和大米、谷物的品牌消费意愿较高,其中对食用油的品牌消费意愿达到了89.3%,茶叶为82.1%,大米、谷物为45.1%,而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较低(如图1),其中水果蔬菜为18.4%,肉禽为19.4%,蛋为15.5%,水产品最低为8.7%。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品牌消费意愿存在着差异性,而对于本文分类的两大类型农产品,消费者表现出对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品牌消费意愿要明显高于对初级生鲜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品牌消费意愿平均为85.7%,而初级生鲜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平均仅为15.5%。
四、品牌农产品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地点的选择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见图2)。对初级生鲜农产品,选择传统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占绝对高的概率,达到78.2%。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超市的快速发展,选择超市的消费者也达到了69.4%。超市成为消费者仅次于农贸市场的初级生鲜农产品的购买地点选择。而对于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消费者对超市的选择却明显高于农贸市场,达到94.7%,选择农贸市场的仅有32.5%。调查数据进一步显示,消费者对于初级生鲜农产品和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选择专卖店的概率相差不大,分别是18.4%和23.8%,而两种农产品选择街边商贩的比例都非常小,分别是7.3%和0.97%。
调查数据同时也显示出,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的关注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见图3)。对于初级生鲜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关注新鲜度的达到91.3%,其次是价格,达到72.8%,而选择品牌的仅有21.4%。但对于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关注品牌的排在首位,达到76.7%,其次是价格,为55.8%,而关注新鲜度排在第三,为37.4%。对于相关安全认证,对于两种不同的农产品,消费者的关注度相差不大,分别是30.6%和32%。
对于消费者为什么倾向或不倾向选购品牌农产品的原因(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不倾向选购品牌农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价格太高及市场上以次充好、假冒的太多了,被调查的消费者中,分别有54.4%和53.4%分别选择了这两项。而对于消费者倾向选购品牌农产品的原因,最主要是安全放心,被调查者中有89.3%的消费者选择了此项。其次是绿色健康。被调查消费者中,有56.8%%的觉得选购品牌农产品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只有很少的被调查者认为选购品牌农产品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
对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是否会更多地选择品牌农产品的可能性问题(见图4),调查显示,有96位被调查者选择了会,占46.60%;106位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一定,占51.46%;选择不会的有4人,仅占1.94%。
对于品牌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出多少才比较容易接受的问题(见图5),99位被调查者选择了50%以内,占48.1%,8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50-80%,占39.3%,25位被调查者选择了80%以上,仅占12.1%。
对于消费者获得农产品品牌信息的主要来源的问题(见图6),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亲朋好友,有133位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人数的64.56%;其次是通过商业广告,有9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人数的44.17%;通过报纸杂志的排在第三,有80位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人数的38.83%。来自促销人员的则相对较少,选择该项的只有27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3.11%。除了这四种信息来源外,来自其他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仅有4人选择此项,占被调查人数的1.94%。
对于广告和包装对消费者选购品牌农产品的影响(见表2)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广告和包装对消费者选择品牌农产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82.9%的被调查者认为广告对他们选购品牌农产品是有影响的,觉得没有影响的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9.1%;有92.7%的被调查者认为包装在他们选购品牌农产品时是有影响的,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3%。调查数据进一步显示,包装相对于广告来说对消费者选购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力要更大些,因为只有7.3%的消费者认为包装在他们选购品牌农产品上没有影响,但有29.1%的消费者认为广告对其选购品牌农产品时没有影响;有31.1%的被调查者认为包装对他们选购品牌农产品影响很大,29.1%的消费者认为广告对他们选购品牌农产品影响很大。
对于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性农产品来说(见表3),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目前大家对其了解程度不深,仅有3.9%被调查者表示对它们非常了解,83.6%的被调查者对它们都是部分了解,还有12.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清楚。但同时调查数据却显示,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对消费者在不同品牌农产品间的选择的影响程度整体上要高于消费者对它们的了解程度,19.9%的被调查者表示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对他们选择不同品牌农产品有很大的影响,72.8%的被调查者表示只是有些影响,表示基本没有影响的被调查者仅有7.3%。
五、结论及建议
1 要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不同类型农产品则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基本上都会提高对品牌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所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农产品未来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却因农产品的类型不同而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消费者对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的品牌消费意愿要高于初级生鲜农产品,故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更应该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2 要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则要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研究表明,消费者为什么不选择品牌农产品,主要原因之一是觉得价格太高,而一般来说消费者认为产品价格太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产品的价值,二是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品牌农产品的经营者一方面要展开积极的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农产品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和价值,另外也要通过合理的成本压缩来适当地降低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普通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定价要合理,让消费者愿意消费和有能力消费。对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来说,不仅要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而且要针对消费者对购买地点的选择,在渠道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超市、农产品专卖店等终端零售商,以提升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对其认可度。
包装在营销上被称为无声的推销员,对促进产品销售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本文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包装相对于广告来说,对消费者选购品牌农产品有更大的影响力,仅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包装在其认可品牌农产品上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对农产品展开品牌化经营,对其进行适当包装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