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乡土景观;现状;作用
乡土景观有着乡村质朴、自然的气息,是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差异外来文化的输入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缺少中国元素,失去了地域性与传统性的特征,不利于展现地域与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乡土景观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乡土景观的特点
首先,乡土景观都是在长期的历史中探索、改造得来的,是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世界的一种集合反映,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本土元素,因此具有历史性。其次,许多乡土景观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是为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而服务的,例如客家土楼、陕西窑洞等,其存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存与居住的功能,具备了功能性的基本特征。再次,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与地域之间有着既然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许多乡土景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域人文或自然特征的影响,例如云梯田这一乡土景观等,主要是受到了地势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景观本身的独特性。最后,乡土景观可以分为人文乡土景观与自然乡土景观这两大类,其中自然乡土景观包含了耕地、山林、池塘等,许多都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天然淳朴,因此具有自然性。除此之外,许多人文景观也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例如木桥、石刻等,同样具备自然性的特征。[1]
二、现代景观设计中乡土景观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材料的缺失。乡土景观的建造大多都是直接从自然中取材,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因此材料价格低廉,经济性较强。但正是由于乡土景观的造价不高,因此部分城市居民对其存在着偏见,再加上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始终认为乡土景观不符合城市人的审美,这就使得乡土材料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较少。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草木绿化建设选择的往往是国外培育的名花、名树,而中国本土的花草较为少见。[2]
(二)乡土文化的遗失。乡土景观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特征与精神本质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是指出自农村的文化,还包括了乡土情结或者对大自然最本真的依恋之情。在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在城市景观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欧美风格雕像、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很少看到,乡土文化遗失。(三)乡土景观的刻意性。尽管当前有部分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乡土元素或者本土元素,但往往存在着刻意性。例如在一种西方风格的雕像中出现一座简陋的木桥,尽管能够引起部分游客的乡土情结,但是却影响了景观的整体美感,改变了设计师原有的设计出发点,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的评价。
三、乡土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一)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首先,乡土景观具有较强的历史特征,许多乡土元素是经过长时间传承下来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乡土景观的人文特征与精神内涵进行分析,更能够体会到地方情感,从而产生新的解读方式,并将之以新颖的角度融入到现代景观中,相得益彰,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其次,通过乡土元素的应用,设计师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别,并利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一差距最大程度缩小,使之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特征,同时体现出地域文化色彩。最后,在对乡土景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设计师能够感知到地域性的地理知识,例如气候、水文等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包含了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气候水文特征的掌握,能够让设计师选择最适宜栽种的植物类型,以提高绿化效果,降低植物死亡率。[3]
(二)能够引起民众的乡土情结。乡土景观大多经过数百年乃至于数千年的流传,其最早的功能往往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而服务的。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承下来的乡土景观会被赋予一定的艺术特征,观赏性更强。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具有当地地域性特征的乡土元素,能够让民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其更好的体会到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乡土情结,并唤起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文化。乡土景观代表了一个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而现代景观设计往往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在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元素,这与城市特色文化的打造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不但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凸显,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特色文化打造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4]
结束语
乡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文化底蕴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对于西方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当加强对乡土景观的应用,通过分析乡土景观的特点深化对其认识,并剖析当前我国在乡土景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乡土景观加以改造并应用,使之融入到现代文化中,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石永婷.浅析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意义[J].艺术品鉴,2017,01:95.
[2]张玥.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分析[J].明日风尚,2016,22:398.
[3]赵宇,陈欢欢.乡土景观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65.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园景观,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
校园景观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在校园景观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表现,亲和力明显不足,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了地域和乡土文化的“外来者”。
一、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在《中国造园论》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7)乡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是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乡土文化是在本土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存在于乡土自然风貌当中,存在于乡土特色建筑当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了解校园所在区域的本土文脉、地域特征,挖掘乡土资源,从乡土文化中寻找设计语言,是设计出优秀的校园景观的前提。
校园景观作为本土形象和气质的显性标志及感性形象,是一个展示学校自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平台。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使它既融合于当地环境又能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这个学校和地域的“名片”。
二、新校区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1、项目概况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质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校区基地原本是一个农村,到处是农田和农家,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成了场地固有的记忆。在其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场地原有肌理,显现了场地原有记忆。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利用乡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保护乡土资源,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全国首创的“农村原生态”校园景观。
2、对乡土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某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同样,校园景观中文化的展现也需要有它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必要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农田密布,山水秀美,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是设计的一大重点。校门入口处种植两簇芦苇映衬左右,采用乡土化和艺术化的方式处理,别具一格;校园里有层层梯田、鱼塘,田园景观成了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冬到春,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从夏到秋,黄澄澄的麦穗、稻子和各色菜蔬。其设计有机的生长在原本的自然景观中,而原本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内容,使得其景观也显得与众不同、趣味十足。
3、对乡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重庆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地域特色,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景观亭、廊、架等都采用当地民居的形式,从乡土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成了其设计的亮点,使其有机的融合于自然的山水、农作物之间,充满了乡土气息。
4、对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利用当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塑造趣味雕塑和进行景观细部处理,是其景观设计中营造乡土氛围的关键手段。校内大量运用了本土原生态石材和生活用具中富有特色的陶罐以及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等乡土材料,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不同元素调和在一起,将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有机的呈现了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体现了乡土景观的艺术美。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设计师还通过恢复、再现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激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通过景观雕塑和返聘农民继续在校园内生活和生产劳动,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乡土生活和生产文化,设计出生动形象的乡土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一种田园式的氛围。
三、乡土文化对校园景观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利用是校园景观凸显特色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景观彰显生命力的本质原因。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元素的使用,使校园景观呈现年代美和时代美,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彰显地域文化。
1、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呈显年代美和时代美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文化,多以乡土材料来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如木材、石材、陶罐等。这些本身来自于大自然的乡土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积累,形成一种具有古老感的艺术美,在逐渐附上青苔或者经过天然的风化的同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耐人寻味的年代美。在这个工业化批量复制景观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和生态景观的的追求,利用乡土文化设计出具地域乡土特色的校园景观,彰显着时代的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美。
2、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
利用乡土文化塑造的校园景观是融合于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它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它是人类化的自然、家蓄化的景观、驯化的景观、温顺的景观(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 编.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它是顺应自然界的生态景观,不但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且还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体现了景观的生态美。它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以人的归属感为出发点,是扎根于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具有人性美的特征。因此,这样的校园环境具有亲和力,能让师生感觉亲切,产生舒适感、怀旧感和安定感。
3、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彰显地域文化
利用乡土文化元素设计的校园景观,是让人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景观。它将本土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积累、沉淀,增强了地域的个性色彩。它是扎根于地域风土基础之上的设计,灵活运用乡土材料传递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信息,彰显着地域的文化。这样的校园景观才能起着辅助教学功能,才能作为地域的“名片”,才能在整个景观体系中起着指引作用。
四、结语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乡土性 四川民歌 音乐特征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民族和区域所独有的歌声,民歌也便成为本区域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四川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并流传至今的无数真情意切的动人佳作,成为中华民族丰厚而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民歌通过其历时性、传统性、乡土性、民族性等特征,不同程度的造就了不同时期、区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了一条强劲的文化认同纽带。本文依据其不同的文化特征,针对其乡土性并以《川江船夫号子》《槐花几时开》等为例,来论述四川民歌在形成过程中的共通性和突出的文化特性。
一、四川民歌的乡土性概况
(一)乡土性特征
所谓乡土性即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此前提下形成的传统民歌也必然与其地域的民间风俗、人民的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劳作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产茶地区的采茶调,草原牧区的牧歌,南方的灯调,北方的秧歌等等。可以说,乡土性的相关特性“塑造了不同民族或人群的不同性格特征,催生出了风采多姿的风俗习惯,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样式和审美追求,使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带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对民歌风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四川的乡土特征
西南高原是民族风情浓郁,多种民歌汇集之地,这里的地理环境相连又相隔,一山之隔便会有民歌的差异。四川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盆地,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中国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他们的民歌不像西北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等那般粗豪苦涩,而是更多地透露出南国农家的闲适细巧情思”。同时,四川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彝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傣族、壮族等14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相融,不仅创作出了融合各民族风格的四川民歌,也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繁荣与交流,为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四川民歌的体裁内容
从目前浩瀚的四川民歌的现实发展依据以及从民歌流传的体裁内容分析,集中而鲜明的体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相交融的乡土文化特点。我国民歌的体裁分类,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接下来举例分析乡土性特征对四川民歌在这三种体裁轮廓下的具体体现。
(一)劳动号子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一条水路交通运输线,船工们在运输中,集体创造了与之相应的各种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境内长江沿岸的船工们所传唱的号子的总称,是歌唱性极强的套曲结构的大型号子。由于这一段的水急,岸陡,弯多,所以该流段的船工号子不仅类别丰富,而且音乐的变化幅度也很大,成为整个长江流域船工号子的典型代表。从大的方面划分,川江船夫号子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下水号子”,另一类是“上水号子”。“下水号子”是自重庆顺川江下行三峡时,船工们伴随划挠的劳动所唱。包括“橹号子”“么二三号子”“招架号子”“数板号子”等四种。其中,“招架号子”多半是在危机的过滩劳动中唱的,到紧要关头,还要唱“拼命号子”,这种号子节奏铿锵有力、威猛刚健,“领”“合”频繁交错,音乐几近呼喊,体现了船工号子最直接的功能,也反映了人在自然力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数板号子”则是风平浪静行船是所唱,它的节奏徐缓,富于抒情性和歌唱性,又分“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其歌词为即兴所编,旋律多为蜀地民间音调,使其“川味”十足。
(二)山歌
乡土性作为我国民歌共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山歌体裁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这是由于某种山歌大多传唱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因而在语言上多使用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也一定使用该地区最脍炙人口的音调,四川山歌中就普遍存在着依地方方言音调而派生出的大量本民族和地区的装饰性歌腔,山歌的乡土性特征还表现在风格的淳厚质朴,绝无矫揉造作,较少艺术加工,透出浓郁的山野之风,散发着醉人的泥土气息。川南宜宾的《槐花几时开》是该地区典型的山歌,体现出四川人勤劳、爽朗而富于幽默感的性格。该曲结构精致短小、唱词共歌四句,词句洗练,情景饱满,情景交融、意为深长。
参看谱例:《槐花几时开》
乐曲以优美旋律,描绘出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首先乐曲首句是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第二句一下子拉近,虽只写“手”,但一个“望”字,勾活了“人”的神情和心态;第三句把主人公和为深化主题而设定的一个人物“娘”推到读者前面,是转折之句,也是铺垫之笔;末句意朦胧手法点题,又一个“望”和“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
(三)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小令、俚曲、时调等。它是民众在休息娱乐、节日庆典等场合演唱,用以表现生产劳动以外广泛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既流行于僻远乡村,也传唱于城镇街头的一种民歌体裁。四川民歌中的小调以农村小调为主,内容主要表现人民的日常生活、男女感情、婚姻家庭等。它长于抒情、叙事,曲调流畅,音域不宽,结构短小。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比山歌规整。四川南坪的代表性小调《采花》是民歌中的咏花之作。这首《采花》虽然套用‘时序体’但是他选择的却是直叙式,而且还以咏花为主,兼唱其他。其次,它采用了时序叙述的密集方式,即每段两句,每句唱一个月,六段歌词唱了十二个月,这是一般“对花”体中较少看到的格式。再次,它的音调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上、下句的关系逐渐展开、推进,形成连环式的旋律音型,给人以娓娓道来、流畅自然的美感。参看谱例:《采花》
四川《绣荷包》是流行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小调。其唱词为七言四句体,使用了一些方言词汇,突出了地域性特征,如首段中的“绣起头”,二段中的“瞒倒爹娘”等。更重要的是每半句后面所使用的衬词,如“咕儿嘎”“金刚梭罗妹”“呀儿咿儿呀”等,也都都是“川词”“川调”“川味”。在曲调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频繁地用了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进,是音乐活跃、调皮、俏皮、风趣,是四川小调歌曲中较普遍的音调个性。还有就是他的衬词,几乎每半句中就有一个短衬,四乐句变为八个相对独立的乐汇,衬词的频繁出现,使音乐的情趣大为增色。
参看谱例:《绣荷包》
三、民歌的演唱风格
民歌的演唱艺术不同地区的演唱技巧各具不同,就四川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山里人豪爽、粗犷的特点,走起路来一阵风,说起话来连珠炮。接下来围绕四川民歌的演唱发生方法与声腔韵味以及方言处理对当地民歌演唱的重要性作一些介绍。
(一)发声技巧
民歌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他继承和吸收了传统音乐艺术的演唱精华,同时对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借鉴和吸收,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科学性的唱法。各地区的乡土特征决定着人民的嗓音,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民歌演唱必须正确掌握合理的呼吸技巧。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唱法都十分重视歌唱呼吸,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自如,其歌声自然就会优美、委婉、动听。首先,要有正确的呼气、吸气和支点;其次,对呼吸的控制极为重;同时也要注意对歌曲情感和特殊效果的处理。
(二)润腔
要准确地在演唱过程中展示四川民歌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体现出四川的乡土性特征,使用什么样的演唱方式,使用什么样的声腔,并能充分展示出四川民歌有的优美旋律和地方色彩的“腔”“润”,是我们四川传统民歌艺术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所谓“润腔”就是指对声腔的润色与润饰,就是在吟唱的基础上对某个基本曲调进行装饰性的华彩演唱。歌唱者如何将曲谱中的声音表达出来,需要经过演唱者自己去体验感悟、心领神会,进行声腔的再创造。
四川民歌在歌唱实践中所使用、增加的“润腔”旋律音主要是源于民族性、地域性语言本身所固有的音调特点,体现了乡土语音、声调的变化,他们对地方风格“润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民歌演唱中的润腔手法很多,而且很多润腔的效果十分细腻微妙。如“加花音”“滑音”的使用具有表达特定情感、体现风格韵味和体现歌词字调等作用。而且它们还多属微分音,使音乐产生细微的变化,是实际记谱无法逐一精确记录的。“波音”的装饰性处理在民歌演唱中也很常见,一般是指本音与其上方或下方二度音的一次快速交替。本音与邻音的连续快速交替便形成了“波颤”,其“颤”的幅度、速度也多种多样,效果也有种种细腻微妙的变化。此外还有音色的明暗刚柔,音量的洪细强弱,以及语音、语气及表情等诸多因素,可谓精微美妙、千变万化,同时又潜藏在当地方言特色之中。准确润“川腔”就需要依“川调”,就是要依川字的声韵调,演唱者就需要在了解四川民歌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四川地方性的音调、语音声韵趋势有所掌握。
(三)方言
我国各地的优秀民歌作品的地方风格特别浓郁,旋律歌腔与用方言作成的歌词的语言声调相结合很完美,所以方言的合适处理,对民歌的艺术效果至关重要。例如在四川方言中没有卷舌音,前谱例《槐花几时开》的歌词中“山”(shan)“树”(shu)“啥”(sha)“时”(shi)四字都没有“h”音,例如“山”应唱“san”而不是“shan”,以此类推。使演唱者演唱起来更具有了四川地区的音调的特性,演唱是非常顺畅自如,别有一番情趣。在传统民歌艺术中,民歌的演唱要尽量按照当地方言演唱,以传达出作品的整体风格。用方言演唱所传达的特殊韵味,是普通话难以代替的。
四、结语
各地民歌都承载着人民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对土地的依恋,在乡土性文化特征的影响下,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民歌,有着敏锐的旋律体验。从其题材内容和语音唱腔,以及表现方法和构成要素与其地域的民间风俗、人民的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劳作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四川风格的民歌是在特定的区域文化圈和特有的人文背景下形成;是四川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其创作的前提还是在乡土性特征的前提下所形成的音乐传统。所以,无论怎样它还是一种需要强调的具有四川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歌,并以其多样的民歌种类丰富着四川地区的审美文化。同时,历史、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理条件的不断变化,四川民歌也在不断的发生变迁,但是它的乡土性特征将会一直传承在四川的音乐文化当中,逐渐适应并丰富着四川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3.
[2]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乡土景观;城郊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69-01
乡土景观,集中了保障人们生活的各种要素,给予人一种安定、安逸、宁静的感受。这种乡土景观正是现代居民所追求的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特征所在。所谓的“故乡”的感觉,其实就是在已经适应和熟悉了的自然,保持其和谐统一,并包括让情感在这得到安宁。所以,对故乡以外的事物带来不安,这种“故乡”是精神和财产。通过理解当地的植被、地形、水系等自然和生态系统,在居住区建设中少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的力量对土地进行改造,这样不但节约经济,还提高了景观资源利用率,同急;さ赜蛐蕴厣,还能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
1 乡土景观在城郊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1 对乡土植物的利用
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将植物的非视觉功能和视觉功能统一起来。植物的非视觉功能指的是植物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而其视觉功能指的是在审美上的功能。植物的色彩对人心理上会产生暗示的作用,比如深绿色能使空间显得安详静逸,深色会让人有景物向后退的感觉,浅绿色相对来说明亮轻快,令人愉悦,有使景物向前突进的感觉。
1.1.1 乡土植物的作用
在设计时应先考察,尽量尊重当地原生态地貌,对原生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和利用,配置植物也尽量选用乡土植物,这样既节约了景观成本,又使当地树木得到保护。在对原来基地中的古树名木使用时,不仅要考虑绿化等功能性方面,还要考虑视觉形式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性。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乡土植物的作用有:
1.1.1.1 充当“建筑”
设计者可以利用植物进行列植,巧妙的将两个空间进行分隔,从而达到“墙”的效果。还可以利用高大的植物,能营造出天“天花板”的效果,大树底下的荫影可供人乘凉。
1.1.1.2 美化环境
在居住区中,布置乔灌木或者植物组景等,起到视觉聚焦的作用。乔木本身就是观赏性较好的园景树,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乔灌草的组景形成参差错落的植物景观,或是将植物与景石小品等进行组合设计;植物可以从形式、色彩、线条等方而与居住区建筑相呼应,形成风格统一的植物景观,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作。
1.1.1.3 涵养水源
居住区中的乡土植物对于保持水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居住区中可能会有比较复杂的地形,会有一些陡坡,如果不在护坡上适当种植植物,会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1.2 乡土植物的选择
乡土植物在居住区中的应用形式丰富多彩,因为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曰ā⒔峁的季相景观特征,也是居住区景观营造中最主要的景观元素。它是一种活的景观元素,属于软质景观的范畴,它们常与硬质景观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区景观环境。首先要从满足居民的生活的角度出发,再考虑乡土植物的生物学多样性,遵从适地种树的法则。
1.2 对乡土材料的利用
乡土材料是大自然赐予人的一份厚礼,人们可以通过乡土材料进行生产生活。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材料,不仅能突出地方特色,还能降低造价和节约成本。常见的乡土材料有石材、木材和土等,合理利用材料,创造出符合使用功能的景观要素。
1.2.1 人工构筑物
人构筑物是既能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又从属于整个环境的小型建筑,可供居民停留欣赏,往往因为精巧的设形态和适当的位置而成为环境的中心点。当然表现形态有很多,主要有:亭、廊、棚架、桥和膜结构等。这些人工构筑物就是运用石材、木材、混凝土以及新型材料合理的搭配利用建造出来的。
1.2.2 景观小品
常见的景观小有花池、树池、雕塑、花钵、栏杆、围墙等,它们在形式构成阶段,这些小品在居住区中的位置不明确,设计师在此阶段,可以适当结合设计目标和要求,对其效果进行估量。景观小品是隶属于整个居住区,所以在其形态与尺寸方面要与整体居住区景观效果搭配。景观小品施工阶段,最常用的乡土材料就是木材、乡土植物与土,适当的运用点石材等其他材料,景观小品可以烘托气氛和增加居住区情趣。
1.3 对乡土符号的利用
景观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它是对景观的一个抽象的概括和创造,我所有的人生活在由符号系统所构成的文化当中。乡土景观符号,形式是直观的、感性的;意义是间接的、有文化背景的;功能形式则是由形式、意义或它们
共同所决定的。在乡土景观的营造中,景物处于景观当中,它是要被人使用,发挥其各种功能,那么随着景观符号的演变,它的社会功能也跟着会发生改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景观符号有下面三种形式:
1.3.1 传统符号的抽象与简化
我们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利用传统符号的形状,来以此保证对传统象征有所保留,而对景观文化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形态和功能有了多种变化。
现代形式感的运用与利用。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与时俱进,乡土景观符号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丰富的变化,从符号功能需求出发,持续不断地被人们使用,成为一个活的不断更新的体系,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的景观文化。
1.3.2 综合运用多种乡土景观符号
一方面,我们从传统文化符号中吸收养分,将传统景观符号的文化内涵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得景观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引入其他的文化符号形象,通过人的感知和想象来体验对其他文化深入的感受。如此,现代景观文化有了历史内涵,传统乡土符号又有了新的发展。
1.4 对乡土色彩的利用
在居住区贵观体验过程屮,色彩是由人的视觉而感知的,它依附于具像的建筑、植物和地面而存在的,是视觉表象中最变化莫测的一个维度。
设计师在进行居住景观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名宿风情,并且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进一步领悟当地的场所精神,从而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去,使得居住区环境景观富有乡土气息。“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道、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利用乡土色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和标志物,让人感受到当代乡土特色。当然如果只用传统的乡土色彩会给人带来审美疲劳,所以,设计师要结合乡土色彩进行有序的组合,同时以现代营造手法,做到互补色的组合。
结束语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自然环境越来越变为一种稀缺资源而显得十分珍贵,创造美丽的自然居住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居民接近自然、亲和自然是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最先考虑的因素。在居住区内营造乡土景观,就是给居民提供一个最亲近自然的活动和交往场所。乡土景观元素是最纯朴和最真实的,在居住区内通过乡土景观的营造能给居民带来亲切和温馨之感。
参考文献
[1] 乡村景观元素嵌入现代城市居住景观的应用[J].任君.现代装饰(理论).2015(10).
[2] 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王小乐.现代装饰(理论).2015(10).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学农村乡土资源
在农村地区有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这些乡土资源具有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其逐渐地被教育体系应用。而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不仅满足教学的要求,还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因此也为其美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也认识到了农村乡土资源的优势,并积极地进行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农村乡土资源的应用,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的应用意义
1.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他们具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往往对自然比较好奇,具有探索心理,同时,他们还具有好动贪玩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这些特点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引导。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农村乡土资源和课堂资源是不一样的,它更加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如乡土自然环境、乡土劳动氛围,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投入到乡土资源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其对美术活动的深入理解,这是课堂美术教学很难实现的。
1.2丰富学生学习素材
农村地区与城市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不仅生活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同时生活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农村里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包括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文化资源、农村劳动资源以及农作物环境等,这些都是和农村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可以对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有效应用,如将这些素材有效地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而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活动环境,同时乡土资源中的人文情怀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美术素养进行影响,让他们更好地发现美术创作和乡土资源的关系,体会美术活动的本质,这对学生后期美术学习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2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的应用
2.1自然环境
美术创作是需要一定的灵感的,而灵感的来源与环境因素有紧密联系。在农村地区,其自然环境是十分优美和多变的,其和城市环境具有本质区别,教师可以借助农村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接触,丰富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美的美术表达。比如,在春天,农村地区生机盎然、春暖花开,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踏春活动,让学生切身投入到农村自然风光中。学生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好奇性和探索心,往往具有很高的热情,在學生徜徉在优美的环境中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美术活动,让他们去感受春天和寻找春天,并通过自己的画板和画笔,将找到的春天描绘出来,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美术学习。
2.2人文资源
在农村地区,有着很多的人文资源。幼儿园美术教学可以挖掘人文资源,来提升美术教学。在很多农村都有着丰富人文资源,如一些旧时文化建筑、古老的传说以及民间的工艺等,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开展美术活动。其中民间工艺包括很多,如剪纸、面人、门吊、刺绣以及草编等。这些在很多农村地区都还存在,这类作品具有十分强的艺术性,同时带有浓厚的农村乡土民俗特色,都可以当作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资源。比如,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利用剪纸工艺资源。剪纸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装饰性以及趣味性,剪纸的方法和图案也是多种多样,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学生欣赏剪纸艺术后,教师可以设置“折剪对折”主题,让学生剪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让他们自由创作,并对创作后的图案进行比较,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价值作品,如老鼠娶亲等,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图案艺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绘画,对剪纸艺术中的魅力进行体会,这对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2.3乡土文化
农村地区尽管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也有效地体现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通过乡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置身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促进他们的美术作品更加亲切和自然。比如,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村庙会,让他们感受庙会文化的氛围,然后让他们进行庙会场景的描述和绘画,学生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自己眼中的庙会形象,促进美术绘画;很多农村地区还具有民间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人物事迹等,学生对这些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传说和故事,进行剧情或者故事的描绘,从而促进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
2.4乡土材料
在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中,乡土材料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乡土材料的价值,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比如,对稻草材料的使用,可以将稻草剪短成稻草刷和草绳,让学生借助稻草刷和草绳进行“烟花”主题活动的创作,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些绘画工具来进行涂鸦绘画,利用稻草刷和草绳来绘画出烟花绽放的轮廓。稻草刷和草绳这种工具学生接触起来很好奇,在绘画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绘画姿势也呈现出多样性,有的站着画,有的蹲着画,有的趴着画,同时这些不同姿势也呈现出不同效果,这样来进行烟花作品的呈现,创作方式十分新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石头材料的使用,在农村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头的纹路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些石头材料可以让学生进行彩绘,学生对这些石头的特征会十分感兴趣,进而会对石头进行仔细地观察,并积极进行创作和加工,在学生的创作中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变化,石头弯曲纹样会被学生创作成海洋,圆石头会被创作成脸蛋等,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
乡土文化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乡土社会的特征;礼学思想;差序格局;礼与传统;礼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90-02
中国社会自古就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乡土社会仍旧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它所占据的海岸线长度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文明从来都不是从辽远的大海中酝酿而生的,恰恰相反,中国的文明是从一片坚实而厚重的土地中走出来的。在《论语》中很少出现对海的描述,较为著名的也只有那一句“道不行,沉浮浮于海”。而且我想这或多或少是孔子发牢骚的话,他见没见过海,这还有待于考证。我想说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中国古人并不像西欧人那样是在海上那变幻多端、风起云涌的冒险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所依靠,所信任的是那片亘古不变的土地。
再来看看孔子的礼学思想。孔子礼的思想是对商周礼乐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一种传统社会的规范和准则,它强调了一种等级秩序,一种差别。礼既不同于充满强制性的法律,也不完全等同于靠内在素质去自觉遵守的普通道德,它是在乡土社会这一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秩序。下面我将从乡土社会的特征入手,来简要分析一下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乡土社会的特征
首先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静止性。这里的静止性是与游牧民族和沿海的民族相比,乡土社会的人们大多都是生于斯,死于斯。他们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离开故乡的,所以定居是他们的常态,有些学者很形象地形容到,中国的农民们半个身子都插在土里了。
其次从时间上看,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事物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人们不远徙的特点,所以身处在这种社会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他周身并不大的环境。亲戚街坊,大都叫得出名字,身边的每样事物都能了解到它的历史,并大致也能预知它的未来。
第三,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像是将一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不断向外扩展的波纹。它是以那颗石头为中心的。所以一个团体到底包含有哪些成员,这些都是不明晰的。因为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境况下所处的圈子是不同的。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政治是分崩离析的,所以商周时代的礼乐制度已经早已被热衷为自己谋得利益的诸侯们所不屑。孔子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坚持恢复商周时代的礼法,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所以与其说《论语》中所体现的礼学思想是一种行为的规范,不如说它是孔子的一种思想。
关于礼的具体做法,孔子大概提到了以下几条:
首先孔子认为要“克己复礼”。 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又具体列出了这样的行动纲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次孔子认为礼乐文化的管理者一定要名正言顺。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呢?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希望能通过这样一套秩序来“正名”,这样便可以推举出一个名正言顺的领导者。如果管理礼乐文化的权力落入那些利用各种卑劣政治手段取得政权的诸侯手里,这便是天下无道的表现,那么国家一定不能够长治久安。《论语・季氏篇》有以下一段话: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最后,孔子虽极力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并且对一些古代文献的整理秉持着“述而不作”的态度。但是孔子在编纂这些文献的过程中都传达着自己的思想,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一种体认。孔子认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是看重礼乐那种奢华的形式,而是更注重礼乐所传达的那种情感内涵。孔子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鬼神的态度,他只热衷于解决好现世的问题。但是在面对那些隆重的祭祀时,孔子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并明确表示“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主张的各种礼仪,并不是为了礼仪而礼仪,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寄托某种哀思。孔子的礼不是某种奢侈的彰显,也不是为了和鬼神相沟通,孔子的礼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体认,它的根本在于个人,在于现世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对乡土社会的特征和孔子礼学思想一个简单的认识。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乡土社会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三、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影响
(一)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对孔子礼学以个人为中心的影响
我们来看孔子的“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从个人的道德和思想入手,进而完善整个礼治。并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一个具体的行动纲领也是从个人来约束。为什么孔子会这么看重从通过个人的行为和修养去影响整个社会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乡土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凝滞的世界,人们大多倾向于定居而非迁徙。在土地上的自给自足,使人们觉得自己并不太需要团体的力量,除非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人们才会和别人发生某种联系,产生一些合作。所以乡土社会的团体结构并不是像西方那样十分分明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来建立一个团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像水波一样的社会结构,而自己就是产生了那层层水波的石头。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以个人作为道德的起点,进而推波助澜地影响整个社会。中国儒者们引以为傲的行动纲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概也就是由此而来。
这样像水波一样的社会结构,先生将之命名为“差序格局”。也就是说水波是越推越远的,并且也是越来越淡的,水波的每一个层次所代表的地位和亲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差别,一种等级秩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种“差序格局”的体现。君臣、父子所形成的格局分别是以君和父为中心的,所以君王和父亲对臣子和儿子就拥有一种绝对的权威,并且由此推演出了一系列伦理纲常。可见孔子礼的秩序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反映。
正是这种由己及人的差序格局,因为这种格局所体现的差别性,孔子并没将礼抽象升华成一种对人人都适用的宗教。因为礼是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的,如果没有父子,兄弟,远近亲疏的差别和秩序,那么就没有礼。所以孔子的礼永远不会成为一种虚幻的宗教情感,它永远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现实之中,并且成为了一种极为适用的行为规范。
(二)乡土社会的凝滞性对孔子礼学尊崇传统的影响
我们知道孔子的礼所依靠的是从周代累积而来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传统发自内心的崇拜,一种主动地遵守。对此我们又可以从乡土社会的社会特征找到一定的原因。身处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安定是常态,迁徙和变化是变态。人们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乡土的农业生活和商业性的冒险生活是绝不相同的。欧洲人在海上冒险经商,经验固然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机智和发现新大陆的勇气,所以对这些冒险家来说,有着熟练的航海和生意经验的人远远比不上那些能适应各种变化和险境的人。因为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是变化和冒险,他们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则不然,经验和传统才是他们最珍视和推崇的,因为在这个变化不大的社会结构里,多一份的经验就意味着可以在生活中多解决一个问题,越是久远的东西就越散发着一种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们是被后代证明过了的“真理”。孔子对周代礼仪的极力推崇,也就是乡土社会对传统和经验的推崇。
《论语》中很少有提到海的地方,最著名的那句“道不行,沉浮浮于海”,这也大概是孔子在发牢骚时的话语。可见孔子所看重的并不是在积极寻求变化和冒险,而是一种将光辉的传统实践到现世的决心。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那变化动荡的局势下,固守传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虽然孔子并不是固守残缺,可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社会变换的时候,依靠传统生存的礼法是如何举步维艰地前行。
(三)乡土社会对礼治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礼法来治理国家,这和西方的以法律治理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礼与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旦与这二者不相符时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法律的实行无疑是强制性的,而礼治则不同。孔子说“克己复礼”,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是由内心的修养和教化来达到礼治这一目的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论语》中的原文,更加认识孔子对学习礼法的主动性的重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虽然孔子眼中的礼实际上在中国社会就是担当着法的职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与西方法律的巨大差异。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孔子提倡的礼,它所依靠的是传统,而法律的行使权利在于国家。在乡土社会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变化缓慢,几乎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前代人和后代人所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所以传统和经验就是一种宝贵财富。人们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舒心,掌握前人的经验比思考问题更重要。所以礼法并不是像法律一样作为一种惩戒性质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而是为人们所学习的,主动体认的一种思想而存在着。人们对礼法的掌握是充满主动性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体认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比强制的力量更为惊人,因为它所看重的是内心的顺从与恭敬。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包含着对礼法的一种主动体认和温习。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难读懂为什么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通过对弟子的教化来学习礼法,而不是通过强硬的惩戒。
以上就是我对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简要分析。
乡土是中国的根,中国的文明与财富都是由此而来的。本文只是从孔子礼学这样一个极为小的着眼点来分析乡土社会对中国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总之乡土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发掘到这座宝库的一点资源。
参考文献:
[1].说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