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创作的理解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1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2

只有重视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才能积极能动地传达出创作内容的艺术魅力,催生播音语言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在播音艺术创作中以主持意识的特点、方式和目的去选择和驾驭一切表现方式和手段,是使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和创新的关键,亦是弥补现有传媒教学的缺失、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正如张颂老师所言:“播音艺术创造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都离不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层面,注重语言主体的研究,也许能冲破‘工具论’的机械性,集结‘文化论’的普泛性,打开语言本质的大门,推动语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以主持意识的视角观照播音艺术创作过程,既能开拓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视野,又能为播音主持艺术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实证,对当前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持意识产生的适应性需求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属于创作范畴。在这种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传播主体按照创作要求运用主持意识,积极能动地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创造性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张颂认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必须完全符合创作要素(创作目的、艰苦劳动、改变形态、完整作品)的要求,否则就称不上创作”;①创作主体按照播音创作四要素的要求进行语言传播时,需要发挥主持意识的能动性,掌控创作的主动权,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人们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目的,播音创作的目的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大众。在明确播音创作目的的过程中,创作主体需要在主持意识的统率下,规范创作过程,搞清对具体内容的创作是在规范社会公德还是在痛斥社会陋习,是在宣传家庭美德还是在开掘审美视角,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致迷失航向、偏离主题。播音创作的第二个要素是需要艰苦的劳动。播音属于二度创作,是把冷冰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的过程,创作主体需要在对文字进行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遣词造句、表达情感。这时创作主体在进行反复推敲和再三琢磨的劳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挖掘艺术思维中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启发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力,实现播音创作的目的。在这种创作中,创作主体运用主持意识深钻苦研,提高播音创作的自觉性,增强对播音艺术的创作力。播音创作的第三个要素是改变形态,是创作主体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把内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行传播的活动,完成了语言艺术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的形态转变。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念字吐词而是把文字转化为创作者自己的语言,亦不是漫无目的闲谈性的聊天,而是在理解与升华基础上的以理服人、以美愉人。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改变形态中发挥主持意识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遵守播音创作的规律、呈现创作,从而使主次关系明晰、表情达意贴切。播音创作的第四个要素是需呈现出完整的作品,可以是一档完整的节目也可是多人共同完成的诗歌朗诵作品等。作品的“完整性”体现出创作者调动自己的主持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完整性”不仅是形态的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还是作品内容中的“不可重复、不可模仿”。这就要求创作主体以主动性的思维对语言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具体感受,引发不同思想情感的深化,传达出具有个性印迹的艺术作品。这个完整的作品包含着创作主体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趣味,更融入了个人在生活道路和艺术历程中的体验、触动、思考与启发。

三、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主持意识是建立在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主动性语言表达方式的创作把握上。所以,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每一部分(内在感受、有声语言的组织特点及创造表达等)都是来源于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把握上,以主动性语言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轨迹进行思考,是使有声语言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的关键。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储备,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完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种创作的准备就是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有这一点作为基础,可使创作者更为集中地抓住稿件的精神实质,更为恰当地把握表达技巧。但不善于运用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开掘播音创作的表现力,便无法使播音创作有的放矢。创作主体也只有在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丰富的艺术素养的广义备稿、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扎实的播音技能的狭义备稿的基础上,才可以更为主动驾驭稿件的主次关系,恰如其分地运用表达方法,吸引和感染受众。文字稿件是将静态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而播音艺术的创作必须把静态的形态改变为动态,改变成一串串鲜明生动的语言符号以丰满受众的想象力。播音艺术创作是把文字的东西转变为创作者要说的话,所以不能被动地“播”、被动地念字出声,要理解、感悟,激发播讲愿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声音意象表达,以主动性的方式思考节目的内容形式、选择语言表达手段,从而使播音鲜明深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持意识在播音创作的每一环节中的呈现。“音”是播音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播”则是这种创作的趣味核心,更是播音之所以称为“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播音艺术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重视个人的具体感受和情景表现的自由,使文字稿件里的任何一种对象都可以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打通情感动脉,赋予其生命;作品的生命在创作主体的调度和发挥中,充满灵性,富于韵味。创作主体发挥主持意识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运用表达技巧,把技巧转化为表达工具,为传播服务。创作主体通过停连的回味想象、节奏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拟人夸张等技巧的运用,使有声语言创作串联起听觉微妙的感受,描绘出富于情节的精彩画面;作品的内在韵味基于创作主体主动积极的内在感受过程,也只有主持意识所引发的主动性思维运用方能将文字内容的原汁原味解读给受众。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因其是实物的呈现,所以在创作上的表现力是相对写实的,这就限制了受众的接收空间;但播音艺术创作则不是,作品中创作的所有对象可通过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赋予其灵性,让受众意念自由挥发、任意驰骋。这就是有声语言创作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所带来的优势,这也正是有声语言创作在表现力上无可比拟的一个特点。所以,播音艺术的创作意义不是简单的“播报”与“发音”,而是创作者在以负责、掌管的主持意识的运用后所给予受众多姿多彩的意境空间;重要的是在语言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力上怎样以主动性的思维、主动性的目的进行创作,充分运用播音语言的“主持”优势营造魅力声场。运用主持意识所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对受众进行吸引与统领,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播音艺术的创作,不是自娱自乐,亦不是漫无目的胡侃,而是吸引受众,让受众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价值。所以当受众感同身受时,创作者必然会对受众的潜意识进行统领,以“催人向上”为目的,知善恶、辨美丑、明是非。以主动性的方式与主动性的目的去思考、设计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灌输的内驱力,是播音员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前进力,使播音员的语言创作拥有了生命力,凝练着感召力。这种与受众在情感上所达到的心理默契充满了人文关怀,可以在创作中营造沟通的氛围,疏通交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中达到一种情感共鸣,以承担起广播电视媒体“教育和鼓舞”受众的职责。

四、主持意识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的培养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3

1(略)。

2首饰设计专业MFA培养要求

在西方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是高等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职业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针对职业要求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人才的艺术理论修养,对艺术创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他不能代表培养的全部环节,甚至不是主要环节。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是首饰设计MFA的人才培养要求。首饰艺术不同于其它纯艺术,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它的创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而是要完成最终的物化过程。在创作物化的过程中,各种工艺手段和技术是实现创作的重要支撑。首饰艺术还承担着服务大众,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消费需求,因此首饰艺术又具有较强的商业性。故围绕首饰艺术创作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商业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表现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

3首饰设计专业MFA实践培养模式

3.1加强各种工艺技能的实践

首饰艺术不是单纯的纸面艺术,需要通过工艺技术来实现,这是首饰创作物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可能多地掌握首饰工艺技法并且提高技法使用的熟练程度,才能保证首饰艺术创作能最终完美实现。因此在MFA实践环节中,要强调工艺技能的训练。要注意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能学习的广度,另一方面是技能训练的深度。广度是提升首饰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深度是提高首饰艺术创作的细微表现力。在广度方面,要求掌握首饰或者是与首饰相关的其他艺术领域的工艺技法,如金属中的金属起版工艺、錾花工艺、花丝工艺、木纹金属工艺、木头中的漆器工艺、纺织中的刺绣工艺,陶器中的陶瓷工艺、玻璃中的琉璃工艺等等,甚至是其他工业领域的彩色钛合金技术、彩色电镀技术、金属染色技术等,同时作为研究生水平的MFA,应该还要关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首饰行业的应用,因此对计算机首饰设计和计算机首饰快速成型的各种技术也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工艺技法和技术的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以外,也可以以大师讲座和培训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度训练则是侧重于体现学生自我的学习态度。该训练是在老师的明确要求下去实施,对训练结果也就是作品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深度训练也是广度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实现工艺技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是MFA实践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3.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在已明确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对于MFA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更为重要。走出学校和课堂,在行业学习和实践中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围绕首饰创作的艺术性、技能性和商业性的不同要求,基地的建设也应该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比如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有着悠久的民族手工艺加工历史,众多的银器工坊,还有著名的国家工艺大师。在这样的地区建立首饰实践和创作基地,不仅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的采风和思考提高学生对艺术思想以及艺术表现的理解,基地这些优越的资源条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技能,将实践与创作融为一体。而在珠宝首饰行业内建立实践基地则是培养学生理解首饰商业创作的要求,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必需的桥梁。进入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是首饰设计MFA的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培养环节。

3.3实行进阶式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首饰设计MFA研究生的生源不同,专业基础不同,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不同,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确定符合其自身条件和研究方向的实践程序。目前首饰设计专业MFA研究生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过本专业的四年专业学习并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辅助导师做过项目,或在行业内从事过首饰设计工作),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提高首饰创作水平,提升创作规划能力;第二种是经过本专业的四年专业学习,直接免试推荐或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正式录取的研究生,他们具备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但不足之处在于: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缺乏,需要进行宏观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是跨专业进入的研究生,由于缺乏首饰设计的专业基础,对首饰设计的技法,尤其是商业首饰设计的要求不很了解,对首饰工艺和首饰市场的了解更是空白。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基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深化的机会。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首先加强各种工艺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在进入研究型的实践基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和创作的融合通过进阶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最终应使每一位首饰设计MFA的学生都具备较强的首饰创新实践创作能力,实现MFA人才培养的目的。

3.4加强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首饰设计MFA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国际化。艺术是无国界的,但艺术表达的文化和思想却是各族人民传统文化遗产的表现和传承,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国际首饰艺术创作的现状和趋势,学习国际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技法,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以更加国际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在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首饰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际交流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参加国际首饰设计大赛,积极参加各种国际首饰展览,与国外高校的同专业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等等方式来进行。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也会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5重视首饰创作展示

首饰创作展示也是首饰设计MFA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的一个环节。展示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首饰展示可以看作是首饰艺术创作过程的延伸。如何在展示中进一步烘托和表达首饰艺术创作的主题情感诉说,传达首饰材质之美,都是值得思考和感悟的。因此在整个MFA的实践培养过程中,应规定学生完成明确次数的创作作品展示,并对学生作品展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人生经验 艺术经验 内省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过程,是画家“自我实现”的过程。画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着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会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人生积淀流露于创作过程,并将其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独到的人生经验,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不过,这种生活经验,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生活现实,不是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已经进入到画家感知领域,是从客观内化入主观,与情感世界建立了牢固联系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体验。画家在人生体验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并通过人生体验获得了对生命与生存境遇、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瞬间领悟。画家的这种经验世界也就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巨大能源。

一、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

画家的人生经验源于多种渠道。这种人生经验可以是在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得自于他人的作品中间接获得的经验;这种人生经验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主动地去尝试、体验,从而自觉地积累起来,也可以是在无意识中自然获得的。

画家的人生经验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画家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画家从童年时期开始,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作为人生经验积淀。对于画家来说,最可能影响甚至直接进入艺术创作的,往往是那些曾经在身心方面引起过强烈震撼的经历。有些人生经验,时隔久远,由于时间的冲刷甚至似乎淡忘,实际却永久地埋藏在记忆的深处,总会在适当的时机浮现出来,因为那毕竟属于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心灵体验。如:凡高用痛苦而又短暂的生命,积累了人量人生经验,通过作品的传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感人的世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幸福的生活经验有时会给艺术创作注入特别的活力。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动荡与艰辛,对于作家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打击,往往对作家形成强烈的刺激,使其更为清醒,更为深刻;逆境,往往对艺术家构成严峻的考验,能诱发出抗争的勇气和拼搏的力量。中国的屈原、曹操、杜甫、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都是人生逆境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他自幼就受到父亲的压抑。他那柔弱、忧郁、内向、羞怯的个性气质,使得他在强悍、专横、粗暴的父亲面前永远处于卑微、被动的位置。正是在这种精神压抑的状态下,他创作了《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城堡》等一系列著名小说。在他的作品中,有变成一只甲虫拒绝与人交流的推销员,有服从父亲的判决而投河淹死的青年,有在风雪中赤身逃命却永远也到不了家的乡村医生,也有少年身上那无法治愈的伤口,还有遥望城堡却永远无法抵达的土地测量员……这些形象荒诞怪异,但却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许多艺术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

艺术家的间接经验,虽然不像亲身经历那样真切,但是作为对对亲身经历的一种丰富和补充,也不可忽视。听取别人的转述,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同样可以开阔眼界,了解人生,认知社会,使艺术家的人生经验更加广阔多样。艺术思维可以通过联想、直觉的想象而进行,有时甚至是从一条消息的字里行间穿越过去。间接经验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艺术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合一的。没有哪一个艺术家是单纯依靠直接经验或单纯依靠间接经验来创作的。当然,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无疑比间接经验更为重要。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只凭书本或道听途说,是不可能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有时,艺术家为了创作某些题材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材料,体验生活对象。如:、石涛、黄宾鸿、吴冠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无数次饱游中国的大山名川。但作家更多的人生经验并不是刻意去获得,是在生活历程中凭借着高度的艺术敏感而自然积淀的结果。

艺术家的艺术经验与人生经验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所不同。艺术经验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主要体现为对艺术规律和艺术技巧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经验都是独特的,如巴乌斯托大斯基,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独具风格,不仅散发着温柔的抒情气氛,而且景物描写十分生动优美。他的艺术经验是:重点描写秋天的感觉,描写因秋天所引起的感情和思想的状态。这种艺术经验是建立在超越时空的心理体验至上,包含对审美记忆的翻检、重温和艺术提炼。艺术家原有的艺术经验,会对其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题材的选择,构思的处理,意蕴的把握,形象的塑造,技巧的运用等。获得艺术经验并通过艺术创作将艺术经验转化到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的基本能力之一。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具体地凝结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之中。

二、经验的内省与艺术创造

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艺术创作当中,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基础。

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它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领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有别于随意的日常经验,不是主体单纯的静态观照,而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与艺术,体悟生活与艺术。它是创造主体对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的凝聚、深化和动态发展,也是对富有人生昭示力量和审美意味的客体事物的深层把握,对艺术规律的深层把握。经过经验的内省,不仅主体和客体达到了交融统一,而且主体与客体都在相互联系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们已经有别于这一过程之前的主体和客体。艺术家对现实、人生、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了加强,更加深入、透彻,感觉、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也获得了升华作。社会生活在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进入主体的精神世界,从客观事物转化为了主体的内心形象。经验的内省,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回忆调动起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使内省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使艺术创作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回忆也就没有艺术。经验内省所依赖的回忆,不停留于心理学上的那种对过去感知的情景的简单复现,它能够在复现记忆表象的同时,向着审美体验延伸,向着艺术的想象和联想延伸,通向艺术创作的自由天地。

艺术家的经验内省,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体验是人类实现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重要心理功能之一,其有别于一般的体验的地方在于,它在再感受、再认识、再消化、再把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主动的内省精神。这种审美体验的结果,则是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内在化而成为真切的生命意识。杰出艺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审美体验的深化,离不开艺术家经验的内省。深度是艺术家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内省的关键,经验内省的深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而经验内省的深度则与艺术家对社会、人生认识和思考的深刻程度直接相关。认识和思考的深刻,带动着经验内省走向深化;而经验内省的深化,又促进着认识和思考对生活和艺术深度的征服。是通过经验的内省,在精神的跋涉与艺术的传达中,艺术家得以突破生活与艺术的表层,不仅使自身的心灵得剑了升华,而且使艺术创作的成果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家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欣赏者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的内省,体现了艺术创作规律的内在求。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

显然,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应雷同、模仿、重复,它不是用习惯的思维定势去感受生活,不是用现成的形式去表现事物,而是翻新出奇,是一种永不停顿的超越。艺术家为了完成艺术创作的使命,既依托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经验的内省,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l]王朝闻.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孙犁.孙犁文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汪晓曙.绘画创作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4][保]A・利洛夫 著,郭家申 译.艺术创造的本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伏尔泰.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歌配画 艺术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69-02

歌配画作为基础教育一种综合艺术课程的主要分支,它集音乐、美术为一体,相互渗透、。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有效地调动学生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音乐美术学科间直观、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互溶互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热情。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领会歌配画的魅力,主动走进艺术中,感悟艺术的美,生活的美。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进课堂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化,它可以把所要呈现的内容加入声音、动画,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音乐不仅会以歌谱的形式出现,还可以如此动听,沁人心脾;美术作品也不会如此抽象,还能如此具体,心旷神怡;充分发挥了音乐“听”和美术“看”的特点,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眼球,造成心理与感官的双重冲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歌配画艺术创作的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它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让歌配画艺术创作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论是风土人情或是世间万象都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得到体验,并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可以说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歌配画艺术创作教学上,会使综合艺术教学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多媒体技术将视、听、声有机结合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歌配画艺术创作充分发挥了音乐“听”和美术“看”的特点, 指导学生在创作歌曲的基础上进行配画,利用音响效果和直观的色彩构图等多种变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实现音乐与美术的有效综合。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提高审美能力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可以深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用多媒体运用到歌配画创作中,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借助音响的延时效应与音乐的形象思维,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美术作品更加直观的审视,积极互动地进行审美,然后再创造。歌配画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将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艺术的魅力。让学生用画面表现音乐,充分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扩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大了创作的幅度,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地无限制地进行想象、表达、创作,以此弥补进行单一的音乐欣赏活动的不足。音乐较之于美术更为抽象,尤其是无主题音乐,难以理解,一听即逝;而绘画较为写实,可长时间呈现。学生听得多,看得多了,就能逐渐加深对音乐形象和美术意境的认识和理解,创作出更加符合现实的歌配画作品。

四、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过分依赖、流于形式

由于多媒体教学在歌配画艺术创作中存在诸多优势,目前许多学校都以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a生了单纯强调形式,注重教学效果的“割韭菜”情况,部分教学环节则是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在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有时甚至没有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如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授课时,不停地专注于操作多媒体,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本来应该自己完成的一些授课步骤,却要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学习歌曲是音频,美术欣赏是视频,忽略了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发生重大偏差。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往往会使自身丧失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弱化,影响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

2.信息量大、主次不分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常常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过多运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旨在体现内容的丰富、功能的强大、表现手法的不凡,使得学生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们面对声像俱佳的课件都很兴奋,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因为界面虽然刺激了学生的感观,但却显得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有的画面甚至成为影响教学的累赘。

3.情感交流、严重匮乏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情画意的表述!它告诉我教育是“慢”的事业,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心灵上的交流与碰撞。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开展的过程。而歌配画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教师的思想不深。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缺少情感的互动,过分依赖电脑,只会阻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另外,一味增加授课内容,速度过快,导致学生难以消化,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大屏幕教材,学生只能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创作,导致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歌配画艺术创作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但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歌配画创作教学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努力寻求它与歌配画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促进歌配画艺术创作的教学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詹丹丽.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小学生歌配画艺术创作活动探究[J].新课程(上),2013-08-08.

[2] 朱则平,金厚友.十年砺剑 百年树人――艺术课程改革实验十年回顾与总结[J].新课程(上),2011-03-05.

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6

虚拟现实是指采用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创造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并体验技术形式。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产生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单个服务器进行虚拟现实艺术作品渲染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复杂渲染要求,本文通过提出建立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方式对渲染工作进行了改进。

一、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的特点

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就是要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实现交互的效果,不管虚拟环境是现实世界本身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创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沉浸感:是指特定环境提供的感觉通道和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虚拟现实艺术利用三维软件技术及交互设备的支撑,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实现逼真的艺术效果。使观众沉浸在虚拟空间中,通过与虚拟环境产生的交互作用,实现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与虚拟事物进行交流,从而更加直接地接触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所要表达的信息。

2.交互性: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事物之间有反馈的相互作用,凡是某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所表达的意愿或所传播的信息得到另一方的应答,这一过程就构成了交互。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把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交互技术可以让艺术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

3.构想性: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可以对艺术家的想象力无限突破,不仅可以随着艺术创作改变客观存在的真实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这使得艺术家可以拓展想象,打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虚拟现实艺术形式的创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将会大大提升艺术作品的层次和水平。虚拟现实艺术形式创作能够生成一个能产生视、听、触等感受的动态的、交互的环境,可以满足艺术创作对表现感受的追求,它所具有的对感官世界的强大冲击力,吸引着艺术家去体验和创作。

二、建立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

1.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同时也是对多学科的技术进行融合应用,集群化网络渲染在重视艺术创作思维的同时,要有技术上的辅助,来完成最终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渲染(Rendering)是一种计算机图形生成技术,首先根据在计算机内建立所需场景的几何模型,附上一定的材质、纹理及色彩,再加上光源,然后根据一定的光照条件,计算并生成具有真实感效果场景图形的方式。所有利用虚拟现实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对最终效果进行实时或整体的渲染,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渲染是一个在计算机中对大量数据运算的过程,对于大规模复杂场景和实时渲染成像要求,普通单机渲染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则需要建立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

2.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的建立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中每个节点的独立CPU和GPU渲染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采用并行集群网络渲染系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连接,进一步提升渲染效率。集群网络渲染系统主要由渲染服务器、文件分发服务器、中央存储系统、渲染管理软件Enfuzion等组成。图1显示了渲染管理软件Enfuzion任务提交的流程。首先用户在客户端上提交任务给控制计算机,由控制计算机根据负载平于衡向不同的工作节点分发任务,同时控制计算机也要存储由工作节点产生的渲染结果,最后将渲染结果返回给用户。

3.渲染算法性能分析

表1中列出了三种常用的影视数字媒体图像尺寸,图像越大,实时传输的数据量也越大,需要的网络速率也越大,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网络,其数据传输能力是一定的。表1中假设网络稳定持续的有效数据传输能力为200Mbps,这个假设是合理的,是在实际集群网络平台上充分考虑冗余之后提出的。表1根据网络承受力计算出合理的渲染复杂度门限(最低值),就能保证在网络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并行系统,有效提高渲染效率。假定集群网络中参与渲染运算的节点为5个。从表1可看出,图像越大,能发挥集群优势的渲染效率也相应增加。

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是解决大规模渲染的有效途径,利用高速网络将高性能工作站或电脑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起来,通过实时调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在网络渲染任务分发软件程序设计,以及可视化人机交互集成开发环境支持下,统一调度,协调处理,实现高效并行处理的集群化计算机网络渲染系统,使用现有分布在各个实验室的单机电脑,通过网络相互进行,发挥整体计算能力,其成本大大低于传统的超级计算机。建立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系统有节约系统整体资源、扩展性好、接入实时方便、用户操作简单等特点。渲染系统中分发软件可以使并行集群系统上各节点进行联机渲染,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使实时观看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最终效果成为可能。

三、虚拟现实艺术与集群化网络渲染技术的关系

1.建立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与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相结合

建立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是一种对渲染技术的提升,可以提高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效率,但单纯的依靠技术形成的复杂的环境是不会使人融入其中的效果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不能只是单单崇尚于技术的发挥,也应该考虑到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技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理性的、冷漠的、客观的。而艺术是感性的、主观的、亲切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它为我们描绘了主观美好的生活图像。技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帮助人们有目的创造人们需要的事物。艺术能为人们展示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主观性、个体性及情感性。在虚拟现实领域应共同发挥技术与艺术各自的优势。目前大部分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的实现最后要借助渲染平台进行输出服务,实现对一个虚拟环境的创造和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艺术创作交互。此过程中不论是对现实情况的虚拟还是臆断构想的模拟都需要完成与人的交流与互动,这也是计算机集群化网络渲染的建立与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意义。

2.集群化网络渲染解决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实际需要

目前,很多艺术专业都涉及虚拟现实艺术形式的创作,比如环境艺术专业,通过设计和建造虚拟的环境可以让观众主动的去感受理解设计者的思路和观看效果;工业设计艺术专业,可以直观显示出作品整体的效果进行随时修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可以直观表现出视觉作品的呈现效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交互性,进一步使作品和观众进行互动,更好的理解创作者的思路;动画艺术专业,可以创造出虚拟的情景来进一步展现自己的作品。虚拟现实艺术是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集群化网络渲染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虚拟现实艺术是要创造一种虚拟环境让观众去感受和体验,就必须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其创作实现的方式。艺术与技术不是各自孤立的两种形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非常重要。在虚拟现实创造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适当的将技术引入其中。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正是虚拟现实艺术创作最显著的特征,集群化网络渲染可以快速、完美地把静态艺术转换成观众可以探索的动态艺术,使观众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同时,使艺术家在虚拟空间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更多灵动而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从而带给人们新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