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1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科研论文;SPSS软件

医学统计学是医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我校基于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实验班《医学统计学》课程施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合SPSS软件讲授英文医学论文中的统计设计与统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统计设计思维和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增加统计软件SPSS实验课

医学统计课程定理内容较多且抽象难懂,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医学统计的理论知识难理解,也会导致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不达标。因此,在教学改革实验课上进行SPSS的讲解和教学演示,教授学生统计软件SPSS菜单中的统计方法英文表达和如何解读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还能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统计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被学生掌握。过去用计算器要经过很多步骤计算和画图,现在用统计软件画出来的频数直方图、散点图、箱图、回归曲线既快又准。SPSS统计软件教学大量地节省了教学的板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统计知识面,进一步达到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即不是注重传统的统计概念,而是更专业的强调医学统计学的使用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发挥统计的实际应用作用。

2 进行医学统计学的双语教学

本次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医药在医学研究发展方面的贡献没有西医显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紧与国外医学研究者增加交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用统计学验证其医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在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熟悉英文表达,在日常教学中逐渐用英语把实验结果和统计学方法用英文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教育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本次教改日中,我们增加了统计学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为我们的国粹――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3 注重统计分析,实现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医学课题完成的质量与水平离不开统计分析,只有正确、有效的医学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医学统计分析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虽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用正确的统计指标和方法描述取得的结果,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在课题的具体研究中,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是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统计方法不是相关回归就是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没有在实验之前想好课题研究的统计设计方案。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常用的设计方案: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序贯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并结合课题做了具体的实例讲解,实现了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教学中增加前沿国际学术论文统计方法分析环节,一是,看医学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表达方式,二是,和学生专业融合,学到最新最快的医学研究方向,当然这要和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先沟通,筛选适合学生参考学习的科学研究结果。

4 网络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使用网络教学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本次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医学统计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在我校的校园青果软件中,在医学统计课程的网页中制作了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实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同时帮助学生校正修改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中所遇到的统计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医学统计学的科研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英,黄品贤,宋花玲,戎芬,陈学芬,金如锋.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2):246-248.

[2]金松玲.应用SPSS统计软件,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12-313.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2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曲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已6年,基本都是以传统教学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授课,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因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长期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目前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范围较广,且内容陈旧,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较学效果。(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版本,及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对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删减,新加入国家的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个计划里面提出在2018年底前,要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我们云南省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有迁移性,会从土壤迁移到农作物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于重金属检测的章节更加详细与实用。可在每章内容前加入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技能。正式章节中补充阅读资料和一些思考内容,为老师开展积极教学法提供内容上才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入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效果。课堂上就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否则,就意味着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例如,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记笔记和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活动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每堂课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记笔记能确保学生保存主动的意识参与。利用实验室进行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演示后,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检查所有学生的进展,并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简单评估学生的排名和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告诉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回顾某些教学内容。利用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和项目教学。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全面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成绩(10%)+试验操作成绩(40%)+理论成绩(40%)构成。这样在注重理论、概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有所扭转,考试过关率显著提高,而且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龙芳羽,刘斌,王敏.《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4):31-32.

[2]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27-128.

[3]赵海峰,倪淑华,王忠霞,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45-546.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3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各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还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均有创新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可以训练设计基本功,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根据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将其分为“家具的风格流派”、“家具的造型设计”、“家具的材料与工艺、“室内陈设的基本知识”、“室内陈设设计的装饰流派”、“室内陈设的布置”、“室内陈设品的选用”等部分。各大院校划分方法虽有异同,但都不影响其课程实践性强、内容较为综合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往往理解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

在室内空间中的家具大体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种。移动式家具,如沙发、茶几等,

一般都是由家具设计专门人才进行设计并制作,室内设计师只需要直接去家具市场选购。而固定式家具,如橱柜、书柜等一般与室内界面固定连接,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基本都是在室内装修现场直接制作,其外观造型、尺寸、材料、结构等均要求室内设计师设计和绘制。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具备设计、制作这类家具的知识。

“链式”教学改革

家具与陈设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家具与陈设设计的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从业设计师在配饰产品、专业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团队组建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更需要学生通过与工作相符的实践学习来提升和丰富自己的能力。因此,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中尤其重要。

1.了解市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

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认识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国内家居陈设(配饰)行业发展及所处的市场态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大家将充分地领会到从事家居陈设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团队组建方式、配饰产品市场分布、陈设及家居配饰服务要点等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2.元素积累,一点都不能少

从元素课程涵括家具陈设、绿植与花艺陈设、中国画及油画的陈设应用、陶瓷及艺术品的陈设、家纺产品陈设、灯饰的选择与陈设、家居陈设的色彩及创意应用、国际家居潮流及风格元素……在这些专业元素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观摩、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尤其像别墅样板间的考察与实地练习、博物馆珍藏艺术陈设品的观摩、家纺设计师工作室的外出教学等等都是以“实践”为核心。

3.案例实践,整合陈设师全面能力

整合前期掌握的工作流程、项目实施标准以及对各种设计元素的熟悉,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案例的分析、策划和执行。这个实践的过程丰富而生动,从方案策划、陈设元素选择、完成图纸布局是一次设计的全过程体验;

“产学研”教学改革

通过把企业的研发任务转化成课题的形式使教学与科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在教学当中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积极性,共同动手参与,使原创的设计想法能够实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质,在整个系统的学习当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也能让教师把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有的放矢地转化为科研实践成果,完满完成阶段性课程及横纵向科研课题任务。通过和企业进行不断、有效的磨合,在得出相互认可的科研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把项目生产设计任务的核心部分系统而循序渐进地给予学校,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设计团队,通过项目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及设计水平的优劣客观地调配资源,也能长期有效地完成企业的多方面要求。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4

应用伦理学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完善研究生教育内容和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手段。在国外应用伦理学成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课程,教学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环节比较完善,并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应用伦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与国际相接轨,对于培养文理兼通、能把握科技和社会前沿的创新型人才意义巨大。

一、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构建以科学的课程结构、现代的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课程体系。

传统教育主要立足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现代教育应立足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学生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而在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哲学上是指主体在对客体实现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特性。在应用伦理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应用伦理学教学能动地认识、掌握和实践的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应用伦理学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生机制,是自我意识的升华,是学生把自己作为主体,把应用伦理学作为客体,以及对自己在应用伦理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学生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才会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只有自觉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主体意识对主体性的发挥起着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作用。主体的理想、信念、成就感等等都能激发主体的内在潜力,鼓励主体认真的学习,刻苦的钻研,并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能力的发挥是是学生学习、掌握、实践应用伦理学的基本要求,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效应转换器的作用。一般说来,要搞好应用伦理学教学,应注意发挥学生以下几种能力:自学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查找、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是打开应用伦理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由学习型向科研型转变的前提;分析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要进行思考、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涉及到了分析能力,它是应用伦理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是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对各类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综合等活动的过程,是其他诸种能力的结合,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应用伦理学课程的效果。

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使学生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学生的能动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在学习应用伦理学的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它自觉地调动起潜藏在自身的生理、心理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这表现为学习的激情、需要和动机的力量;二是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目的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源泉,对于目的与达到目的的学习方法、措施的系统思考就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计划。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加上明确合理的学习计划,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应用伦理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深人进行。

二、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按照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各高校情况不尽相同,我们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1) 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即把理论教育与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等前沿问题结合起来。北京理工大学应用伦理学的课程教学主要在多种教材中精选教学内容,一方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注意到课程的前沿性,把当前学术界讨论的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学术前沿动态的洞察力及创新能力。

(2) 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现代伦理学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人伦理学的视野,这就需要人类对生态、资源、环境、人口、生产等关系问题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制度伦理、经济伦理、法律伦理等应用伦理学飞速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的应用伦理学研究生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重点选择环境伦理、战争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作为教学的部分内容,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网络行为自律、珍视生命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与讨论,使学生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心灵困惑和行为失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

(3)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如何认识社会、把握自己的人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应用伦理学课程的讲授中,重点选择各领域的善恶价值、社会正义、个体良心等问题进行讲解与讨论,有利于解决同学们面临着的实际问题。使研究生的培养做到“德业双修”。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 专题教学法。针对一些学术前沿问题,例如应用伦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2) 比较教学法。针对伦理学理论流派繁多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不同学派伦理学流派的观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更好的掌握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3) 互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辩论、讨论和个别交流等教学互动形式,通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然后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布置的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和教师有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运用应用伦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在研究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

(4) 情境教学法。应用伦理学不是一门纯粹理论科学,它是一门同人们的道德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科学,是一门关于改造人类自身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注重于从事实分析到基本理论再到生活实践的阐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使有关伦理道德的理论与社会实际充分结合,将伦理学理论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生的切实思考,培养他们自觉运用伦理学理论去分析和应对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5) 案例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如安乐死的案例、网络黑客的案例、美军虐俘事件的案例等,配合生命伦理、网络伦理、战争伦理等方向授课的需要。主要采取了以下案例引用方式:

①开篇导人式。即在应用伦理学教学中,上课伊始就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能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迅速进人学习状态。然后从对案例的分析人手,一步步引导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引用方式,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

②穿插例证式。即在应用伦理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引用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③练习巩固式。即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进行训练,以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以提高综合分析和多向思维能力。

(6) 实践教学法。应用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应用伦理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实践性,从而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鉴于应用伦理学学科的特点,不拘泥于某种方法,而是把这些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进行多元化教学,注重发挥教师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和个人的特长,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确保教学大纲的内容得到贯彻的前提下,保持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确保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仅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7) 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手段利用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利用网络论坛和邮件往来等形式,促进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保证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成果及发展趋势

应用伦理学属于新兴交叉性学科,适合理工科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不应在传统的人文学科,而应以新兴、交叉型学科为主。应用伦理学这门新兴交叉型学科,易与学科前沿紧密联系,学科生长点多,学术潜力大,实用性也强。在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已凸显出北京理工大学应用伦理学专业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为:将伦理学与高科技和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种问题结合,进行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充分利用理工科学术资源优势,与相关理工科院系合作,如与理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点合作,研究科技伦理问题,与环境科学学院合作研究环境伦理问题,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研究生命伦理学问题,等。致力于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培养文理兼通的研究生;重点发展战争伦理;注重对应用伦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国际接轨。

目前,在研究生课程改革方面,建立了以“伦理学原理”课程为基础,以“中国伦理思想史及原着选读”和“西方伦理思想史及原着选读”为两翼,以“应用伦理学”研究为重心,以“伦理学方法论”、“新兴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及“伦理学学术前沿讲座”为补充的集开放性、创新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重点发展战争伦理,使之成为特色专业。创设了“德业双修、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服务现实”的教学改革模式,教学改革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重研究为宗旨,与国际相接轨,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应用伦理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应用伦理学专业的教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先后主持课题3项,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并成功主办了“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一书。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的伦理学研究生系列教材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在应用伦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前沿接轨作了铺垫;为课堂讨论准备了高水准的学术问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5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情况、体育项目开设情况、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情况以及教学评价情况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现状,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即: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和教材建设工作、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注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三点,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体育 高校 改革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而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开始逐步突破原有的教学框架,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出现了变化和创新,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研究,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的角度和层面非常多,本文主要是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情况、体育项目开设情况、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情况以及教学评价情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具体如下:

首先,在教材方面。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根据学校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或是不同性质的高校体育教材。但是针对某一所高校来说,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均过于单一(以统颁的教材为主),而且仍在不同程度上受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其次,在体育项目的选择方面。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课在体育项目的选择方面均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不但传统的篮球、足球等运动均有开设,而且也逐渐开设增设了诸多的掌握类型和探险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羽毛球、健美操或是攀岩等项目在很多高校均有所开设。也就是说,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仍是较为多样的。

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以班为单位开展教学、男女分班教学、按兴趣分班开展教学以及按学生的体能素质分班教学几种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男女分班教学和按兴趣分班教学的形式,其次就是以班为单位开展教学的形式,而且通常来说,每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根据年级不同常常会存在多种教学形式共存的现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与任课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总体来说,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并积极学习和运用新兴的教学方法,但却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的做到得心应手,以致于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使得教学仍深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和局限。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已经开始逐步的向综合、多元的方向发展。虽然说在多数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成绩和身体素质考核成绩仍然占据考核成绩的绝对主要的地位。但是关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出勤情况等也开始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操作的具体过程和细节问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仍有待完善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点分析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和教材建设工作

课程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则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两者均是影响体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和教材建设工作。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注意严格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来编制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学科课程、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隐形课程三个大的方面,其中体育学科课程就是高校体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应开设的体育教学科目,体育活动课程主要指的是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或者是体育运动训练等内容,而体育隐形课程则主要指的是体育人文环境、社会公德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就要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构建体育学科课程、体育活动课程以及体育隐形课程融为一体的三维的课程体系结构。

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教材建设工作。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且过于统一。很少有能够突出本地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内容,以致于缺少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开展科学的教材建设工作,就要注意改变这一问题,注意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注意吸收和运用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内容,注意引入新颖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内容,让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热情。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改变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学方式,从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并同时注意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高校体育任课教师在积极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则应注意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还要注意所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尽可能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得以落实,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一个关键环节。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体育任课教师和相关领导,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教学的最终成果和成绩,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次,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体育达标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评,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意志品质测评等内容,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以尽可能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但要有教师评价,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最后在教学评价所采用的形式方面,也同样要尽可能的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不但可以采用技术测试、体能测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评价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体质测评、比赛实践测评或者是技战术理论测评等的方式来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聂东风,林华,杭兰平,董林,苟定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2] 何元春,王爱萍.国外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方向给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03).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6

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研讨中,许多专家学者从语文课程主要任务、培养目标到高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围绕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人文素养等核心问题来探讨。笔者归纳教育理论得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及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2]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起步较晚,客观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借鉴教育案例使得发展很快,但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目前,语文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偏差,亟需加强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职能,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高职语文课程已达成共识。在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地位不高,学科要求不明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里所占据的教学时间少、地位低、规模小、教学单一。在已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开设语文的部分院校里,语文教育的效果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从而影响高职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引领高职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道路,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高职语文既是具有基础和工具特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带有人文性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也深刻地意识到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语文课程应该是覆盖在其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文学、语言、人文、专业等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语言桥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反馈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反之亦然,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学生陶冶心灵最大的感染是通过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不仅具有语言表达的工具性,而且还具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效。

语文是高职教育中一门文化基础课,笔者结合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际调研显示: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仍然缺乏,需要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和未来需求,高职语文地位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进行完善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融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结合构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3]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职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法、文学阅读、写作与语言表达的培养,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内化为有一定高度的语文涵养。广义的来讲,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不断地学习,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化,并反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一种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据文学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人文”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依然盛行机械形式的训练,类似纯技术的知识灌输,忽视了陶冶情操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减少了激发灵感与创作的培育,从而失去语文课的独特魅力。[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形式,使得他们更注重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对高职学生的定位是实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高职语文的教学功利化倾向于边缘化地位的问题,不仅影响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语文基础课程, 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语文学科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加强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样化形式,又要用优秀文学篇章成果滋养学生心灵层面,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此外,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应更多地丰富文化内涵,使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文学性内容在人文精神领域,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相应的补充教材的专业语言。[5]并做到以下几方面:重视文学阅读课程,这使得教学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阅读;营造轻松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指导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真实感受,选题要有针对、有主题。把写作与生活感悟相结合,把公文写作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个人的思辨意识,学生课余把有意义的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努力寻求高职语文文学培养的施教策略:语文老师教的以身作则、实施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练习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至于教学评价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语文的工具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质,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用能力的课程,在众多学科中,只有语文课程是明确承担这种责任的。[6]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教师口授逐步到自学过渡的阶段,其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超越中学阶段,因此,重点是掌握学习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是具有连贯性质的、多年积累的课程。学生的语用水平直接决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因此,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必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工具的积累学习。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文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表达、理解和沟通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出语言规律、聆听或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运用语法知识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生成新的语言材料的必备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创新能力”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语言”的本质是发现与创新语文规律的,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语文基础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通过积累具有鲜活的个人色彩,然后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就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应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言“君子不器”,语文基础教育不是“制器”,学校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4] 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往往徒劳无功,教师应扮演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营造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变化多样的意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效地去感受课文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