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1

王琼的两个孩子刚参加工作,收入都不错,都能通过独立奋斗支撑自己。在养老问题上,她也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如何用20万元的积蓄进行投资,让晚年过得更加宽裕、轻松,是王琼和先生亟需解决的理财课题。

理财规划定位

先对王琼夫妇的理财规划做好定位。

理财目标

王琼希望将闲散资金留作长期特定的养老费用,在无风险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收益增值。

理财分析

从投资期限上看,王琼夫妇可选择中长期,因为收益相对短期会更高一些;从投资风险和收益角度看,应选择无风险的、收益合理的投资产品。

理财规划建议

老年人的理财投资组合规划更需细致,使之既能享受到长期投资所带来的稳健收益,又可满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还可获得健康保障。

补充社保与退休前收入差额的资金储备

临近退休年龄,老年人在养老费用筹备时显得紧张而仓促。通过补充社保与退休前收入差额的资金储备,可建立较充裕的现金流。退休后的收入少了单位奖金、福利等,社保收入往往只有工作时的50%,夕阳家庭适当储蓄是非常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满足退休轻松惬意的生活。面临刚退休时作息时间、收入水平的不适应,王琼家庭需进行适当的流动性资产的储备,以满足收入减少带来的心理不安,保障退休后消费生活品质不变。建议以活期存款或货币基金的形式储备3~6个月的生活费用。

3年后先生退休,夫妻双方的收入都会减少,而未来中长期的现金流入是保障宽裕的夕阳人生的重点。对于像王琼夫妇这种收入不算很高的保守型投资者来说,首先应该选择短期交费的分红型保险,规划增加65岁后的月现金流入。

购买保险可以选择在银行3年内短期交费的保险,也可以通过保险业务员购买。王琼夫妇面临退休,收入来源减少,并且需要在65岁时开始补充老年生活的需求。建议购买国寿个人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采用一次费(趸交)方式,用先生退休前的3年工作收入结余约10万元,每人趸交5万元购买该款年金产品。

随年龄而增加的护理费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需要护理以减少疾病,保持健康状态。七八十岁后的老年人,可能行动不便利,需要请保姆做饭,请健康保健医护人员护理,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该项费用具有使用时间不确知的特点,老年人宜选择保本、收益稳健、流动性强的产品,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是适用的理财产品。阳光人寿新推出的“金满堂”万能险,设有理财账户和保障账户(轻症、重症),王琼夫妇可拿出10万元的储蓄,按每人5万元一次款购买该保险,65岁前人寿保障12万元,轻症保障2万元,重症保障5万元。

疾病等特殊需求储备

老年人靠社保生活,应酬、健身、旅游、孙(外孙)子女的开销会使日常生活资金紧张,王琼夫妇不妨运用现有储蓄理财,在满足了以上需求后,剩余的10万元储蓄,可购买纯债券型基金。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2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专栏作家芭芭拉・汉娜・格拉夫曼提供了9个方法,能够帮助刚退休的老年人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

保持网络联系 无论你是否想彻底退出就业队伍或处于半兼职状态,保持网络联系至关重要。通过电子邮件和各种社交网站与退休前的同事和好友保持信息畅通,能让老年人随时了解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做到与时俱进。定期对自己的简历进行更新,因为退休后的生活也是人生履历中的重要一部分。

组建个人关系董事会 退休后的生活仍会充满变数,容易让老年人感到困惑。在做出重大决策(如购买新房和选择养老休闲场所)之前,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给自己做参谋,组建个人关系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会对刚退休的老年人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

不吸烟 不爱惜生命的人才会在退休后仍然保留吸烟的恶习。吸烟会引发老年人血管堵塞、皮肤松弛、脱发、癌症、消化道疾病和口腔疾病等。

让身体运转起来 每天都要让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灵活运转起来,不要让它们的功能发生僵化。即使是每天在户外坚持散步,对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

增强骨骼力量 骨质疏松症是伴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一种常见骨科疾病。老年人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获取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并适量晒太阳。同时,老年人应当坚持力量训练,以保持合理的肌肉重量和骨骼密度,避免跌倒发生骨折。

合理制定理财方案 在退休阶段所存下的钱越多,老年人在今后生活中的压力感和焦虑程度就会越轻。越早开始合理储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今后的生活就能过得越好。必要时可请子女或有丰富经验的理财师帮忙做好未来数年的理财规划方案。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老年人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应当把困难和棘手的事务都推给子女。老年人有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要尝试用自己不服老的精神解决各种难题。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3

【关键词】养老地产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

一、养老地产的内涵

养老地产,又称企业盈利型老年住宅,作为一种基于适老化和为老化住宅而拓展出来的新兴地产业态,具有立体的开发经营方式,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它以养老住宅为基础,附加文体中心、护理院、医院和超市等商业配套设施,同时集居住、餐饮、娱乐、养生、保健、就医等概念于一体,依靠住宅销售、出租和相关物业经营权和收益权的金融化运作,以及商业配套服务或养老专业化服务的增值效应,来实现自身盈利和长远发展。目前,养老地产是中国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等社会化养老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正在引导和推动着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地产的发展

(一)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样化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相对于中青年人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人口老龄化将激发七个与老年人相关的市场需求,他们分别为:老年人家庭服务、老年人卫生保健、老年人娱乐、老年人咨询服务、老年人教育文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及老年人抗衰老产品和服务

政府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只能提供老年人的基本护理要求,而对老年人如此广泛和多样的需求要更多的由商业化的养老机构提供。

(二)养老地产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商业化的养老机构也可以称为企业盈利性养老机构,也就是养老地产。养老地产发展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社会已步入老龄化;其次,在养老服务上,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而政府只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对养老服务行业制定标准,规范行业服务及促进行业发展;家庭养老难以实现,家庭成员无足够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养老金收入和老年人自有的财产收入能够支撑老年人的高质量的养老需求;金融服务发达,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稳健的金融理财规划,实现其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国家和地区有清晰的养老服务规划,鼓励和支持发展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供便利性的土地、财政和税收政策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提供条件。

三、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的环境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老龄化情况国际上通常把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2010 年第6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 人( 13. 26%)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 人( 8. 87%) 。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养老观念逐渐改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经济条件的改善使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开始淡化,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调查数据显示,不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现阶段独居意识都比较强烈,为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家庭养老亟待创新

自20 世纪后期开始施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使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使我国家庭逐渐形成4∶2∶1 的发展模式。社会竞争压力使得众多年轻人不得不远离家庭,使得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留守“空巢家庭”。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在居住安排时,只与配偶同住和独居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三代同住以及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渐下降,农村老年人口也出现三代同住比例下降、独居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

(四)技术条件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日常沟通带来便捷的工具。子女由于工作和学习等原因与父母异地分居,引发老年人思念子女、心理诉求无法满足等状况。迅速发展的高效率交通工具和信息化多媒体工具将有效解决老年人对子女的思念问题。养老地产通过配备完善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老人提供与子女语音、视频沟通等服务,有效排解老年人的心理情绪。

(五)政府养老规划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预示着政府开始从组织家庭赡养到组织社会养老的重大转型。中国养老模式从居家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型,必然促进养老产业,特别是养老地产的形成和发展。

(六)当前老年人收入

整体上中国老年人的收入呈现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大的特点。以广州市为例,2008年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填报收入的广州市老年人中,平均月总收入为1546.50元,其中四分之一老年人的月总收入不高于509 元,四分之三老年人的月总收入不高于1850元,并且,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在城市,老年人的平均月总收入为2017.67;在农村,老年人的平均月总收入为493.48 元。广州市是中国一线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广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应该相对较好,由此可推知中国其他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情况。

(七)中国中老年人人生经历特点

目前已步入老年阶段的这一代人,他们都是出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之前,他们的青年时代在动荡的中度过,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当他们步入中年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又经历了国企改革,很多人被迫下岗,面临二次就业;而生活在农村的,出去打工,既无年龄优势也无技能优势,绝大多数只能一直务农。他们青年时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中年阶段又没有技能和经验积累,更难有资本积累,因此,当人生面临巨变时,他们没有足够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1960年左右出生的人,他们将在2020年左右步入老年阶段。这一代人结束时他们处于青少年,尚有机会弥补知识和技能积累不足,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国企改革中由于具有相对的年龄优势,“从头再来”尚有机会。在农村,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这些富余劳动力成为最早一代的农民工,通过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实现人生的转变,很多成为中国最早一代致富的人。这一代人也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一代,他们的下一代基本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

1970年左右出生的人,他们将在2030年左右步入老年阶段。这一代人目前或已经或即将步入中年阶段,他们有接受完整教育的机会,步入成年阶段有机会作为社会最有活力的一代人参与到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中,享受改革的红利,他们是中国当前社会的中流砥柱。

(八)养老金融服务

(1)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需要增强。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一直以来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这种传统和单一的投资方式使养老金难以赶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借鉴发达国家养老金及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加快推进养老金资本市场投资步伐,是实现我国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丰富市场投资品种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理财服务能力,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强化保护投资者机制,为养老金在资本市场取得长期稳健的回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商业性老年保险产品缺乏。人到年老时,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有收入不稳定、意外伤害或大病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失能、半失能引起的长期照护费用支出。国内保险市场,到目前为止只有新华人寿、友邦保险、中意人寿开发了几个老年人险种。

(3)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产品开发不足。近些年来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却不多。这些产品要么门槛高,起点金额动辄5万、10 万元的,要么就是风险大,追求高收益,与老年人的储蓄水平不是很高、理财注重安全性的特征相距甚远。

(4)“养老按揭”服务急需大范围开发。对中低收入老年人来讲,以房养老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这种养老模式只是在局部地区试点,尚未大面积推行,同时开发这种养老产品的金融机构也很少,目前只有中信银行发行这种理财产品。

四、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及所占的人口比例都逐步增加,家庭养老负担沉重。目前,已步入老年的这一代老年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收入不高和财富积累不足,而在未来二十年内逐步步入老年的这些人他们享受到了中国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红利,有较充足的财富积累,到了老年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的积极因素。另外,目前中国的养老政策对养老地产的开发还不是很有利,有待改进和调整,而养老金融服务在我国也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4

“养老是一个大话题,不同圈子的人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过而立之年的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吴杰感慨道。

诚然,在现阶段的中国理财市场中,渠道较少,产品单一,没有一种理财产品可以完全满足个人未来的养老需求。“目前中国的保障体制、福利制度尚不完善。”唯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通过综合理财规划才能确保将来养老无忧。因此,当养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做拥有“三窟” 的狡兔,未雨绸缪,提前安排和规划。

节流不容忽视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人,占8.87%。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空巢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还将对医疗卫生、养老等带来诸多压力。吴杰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时表示,“自己从事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早有综合的考虑和保障的安排,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当下,努力开源,尽量节流,合理进行理财规划,避免将来过多地依赖子女的赡养,给他们造成负担。”

吴杰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保险行业打拼了十年,近来四年一直在从事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理财,目前就职于中国首家全国性第三方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大童。他告诉记者,“我每天忙于事业,为的是实现自己开源能力的最大化,但提高开源能力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所以必须同时关注节流的问题。”其实财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个开源与节流如何并重并举的问题。

随着国人理财意识的提高,投资者想用更多的方法使资产保值、增值。譬如,股票、基金定投、信托、房产、黄金等等。“但是,每个理财渠道都有各自的利弊。”吴杰解释道,现在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太多,在消费时很容易冲动,有很多理财手段最大的弊端在于投资者自己很容易将赚到的钱“挪为他用”,而这笔钱就无法彻底“沉淀”下来,真正用于将来必须面对的事情。吴杰曾经教给朋友们一个将财富留下来的原始方法,即:拿一笔钱以父母的名义办一张定期存折,选择到期自动滚存,办好就将存折毁掉,让这笔钱和利息在卡中滚动。“若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这可能是最粗浅的留钱方法。”

正因为此,吴杰给客户做养老规划时,他都会建议客户应该首先将重点放在“节流”上,而非只是“开源”,在不影响现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比如:消费前一定货比三家、采用网购、团购……。同时,吴杰也以建议客户要尽早做好商业养老保险的安排,因为众所周知保险是用现在的钱将未来的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有效金融手段,当风险来临时,保险的准备会大大降低风险带来的财务的损失,这也是一种节流。因为保险是唯一一种以法律文书约定的长期金融产品,其具有强制储蓄的特点,同时商业养老保险金是一种长期稳定、确定的现金流,这种契约方式天生具有留钱的功能,因此保险本身就是极佳的节流工具。保险的收益在短期内无法与其他部分理财产品相比,但它长期固定利率复利计息且常常附有分红条款,也是具有长期抗通涨能力的。“事实上,无论你属于哪个年龄段,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冷静地处理自己的理财问题,尽量拓宽自己的开源能力,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以房养老很靠谱

现今不少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北漂都考虑返乡,因为北京的竞争激烈、压力大,房价太高,再加上有限购。与他们不同的是,吴杰有着稳定的事业基础,最主要早在十年前吴杰就已拥有两套房产。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许多人的养老观念都很传统,将来靠房子的租金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对“以房养老”的问题,吴杰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很多地区的房地产的确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北上广这类的一线城市,由于旺盛的刚性需求,房价还是相对稳定的,尤其租金近几年来一路看涨。目前相对稳固而保值的不动产非房产莫属。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绝大部分贷款依然要使用房子来做抵押物。“我个人觉得,以房养老是现实可靠的,至少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这样的。”当然,这只是养老的一种方式,同时要考虑到未来房产税出台的可能性,购买大量房产养老也是有风险的。

光靠养老金够用吗?

吴杰告诉记者,“中国的老百姓非常缺乏养老规划意识”。而目前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占比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老百姓看来养老并不是最紧急重要的,没有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从现阶段看,真正考虑养老问题较多的是四五十岁的富有阶层。”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很难接受年老后过紧巴巴的日子。“我的大部分客户也都如此。”目前奢侈品消费的盛行,高端旅游消费居高不下等等均可看出,中国的高端人群在越来越多。“对这些注重养老品质的人而言,他们更有理财需求。”对普通阶层的人来说,退休后仅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依靠养老金是可以的。60岁以上的老人思想观念很传统,没有生活恶习,也不追逐过高的生活品质,他们的开支相对较小,要解决他们养老后的衣食住行问题,每人每月几千元是可以生活的。但一旦住院或患上重大疾病,养老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这个问题对于以后步入养老行列的人而言是相当突出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必须尽早规划,提前安排自己及家人的未来。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5

李先生现年61岁,李太太58岁,都已退休。夫妻俩的一双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儿子自己创业开了家公司,女儿是位中学英语老师。老俩口不想拖累子女,不让子女每月寄钱过来。儿子曾邀请父母同住,但夫妻不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故乡,于是只得作罢。

李先生税后退休金为1800元,李太太税后退休金为2200元,家庭日常支出1800元左右。因年岁已高,他们每月花在健身和保健品上的费用约为600左右。目前,李先生手里有5万元活期存款,3万元3年期定期存款,10.5万元股票型基金。此外,还有两套住房,一套自住,市值约50万;一套出租,市值约30万元,每月租金收入1000元。另外,老俩口退休后热衷于旅游,为此每年需要支付约12000元的费用。李先生夫妇都有社会医疗保险,没有商业保险。李先生夫妇咨询理财规划师:

1、07年股市大起大落,手头的基金也跟着时涨时跌,盘点一下,虽然一年下来有不错收益,但总提心吊胆的,希望有收益不错,也比较稳当的投资方式;

2、听说现在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比较感兴趣,不知道自己可否以这种方式养老;

3、百年之后如何分配遗产给儿女?是否需要提前规划?

财务状况分析

李先生家庭是典型的“空巢”家庭,儿女已独立,老俩口与孩子分开过。当前,李先生夫妇已处于养老期,两个人收入稳定,负担很轻,收支状况也比较合理。

从家庭收入构成看,李先生、李太太和投资收入各占44%、36%和20%,收入来源丰富稳定。月度节余资金1600元,占家庭收入的32%,反映李先生家庭增加净资产能力较强,这些节余资金可通过合理的投资来实现未来家庭各项财务目标的积累。

应急准备金为了应付一些意外情况而以高流动性的现金等形式准备的资金。一般来说,家庭的现金应能满足3-6个月左右的支出为合理。张先生这部分资金准备过多应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保险方面,李先生夫妇只有社会医疗保险,缺少必要的商业保险补充,应该合理的安排好保险,确保家庭财务的稳定。

投资方面,李先生家庭的投资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41%,这个比率很合理。不过,对于老年人来说,高风险投资(股票型基金)占总投资的23%,这个比例不太合理,需要进一步调整。

五招玩转理财

调整活期存款数额

李先生家庭的活期存款为50000元,每月支出3400元,流动性比率为14.7,正常情况下流动性比率应为3-6倍。李先生夫妇虽收入较稳定,但考虑到老年人身体状况,家庭需留够满足6个月支出的应急基金。由此,建议李先生夫妇保留10000元活期存款并购买10000元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应急准备金。

另外30000元活期存款可用于购买债券或债券型基金。债券类基金投资的主要是国债、企业债等有固定收益的证券,本金的安全比较有保证。而且当前大部分债券型基金参与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业务,收益也比较好。债券型基金具有低风险、低波动率、稳健收益的特性,很适合老年人持有。

重做基金组合

退休老人的投资应以稳健为原则,健康、精神快乐第一,财富增值第二。李先生持有的10.5万元股票型基金随股市起落,高收益但也高风险,不够稳健,也影响到了心情。建议李先生将手头的基金再做一次组合,其中30%股票型基金继续持有;为规避风险,建议将剩余的钱购买大盘股基金与小盘股基金搭配,其中,30%购买平衡型基金,40%买债券型基金。

在当前市场形势不明确的情况下,构筑一个安全稳健,稳中求胜的基金组合,并适时调整非常重要,上边的组合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又满足资金流动性的需求。

不需“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是指把房子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

李先生夫妇每月有结余,既有自住房,又有出租用的房产,因此,不需要通过“倒按揭”的方式来养老。而且,这种方式当前正处于试行阶段,考虑到房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和通货膨胀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参与这种方式养老会有较大风险。

灵活配置险种

李先生夫妇的社会医疗保险只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需要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由于身体条件和年龄的限制,很难有合适老年人的保险品种,即使有,保费也很高。建议购买一些特别针对老年人的险种,如意外伤害险和疾病保险。疾病保险可以购买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考虑到李先生夫妇的年龄、财务状况及家庭结构,定期寿险、疾病险在这个阶段的意义已不大,建议选择消费型险种,消费型险种不仅有低保费高保障的特点,而且方便客户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保险配置。此外,建议李先生家庭为两套房子购买家财险。

老年人的理财规划范文6

什么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个概念,更多是指工作30年养2套房,退休后出售一套房产以改善老年生活的理财规划,如同欧洲老年农户出售土地、日本老人出售黄金用以改善养老生活一样,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属于商业行为。

老有所养的概念由养老金、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居住与护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养老金是保障养老日常开支的,具有保值性、生存性的现金流,不能解决养老的一切问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大于青年人,亟待国家开发老年医学、老年门诊和保健型老年公寓,给老年人一个合理的医疗服务。70岁以前的健康老人,拥有一套房产可以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对于70岁以后陆续失去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住有所居还应当包括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

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考虑的以房养老,是指仅有一套住房的养老安排,属于准公共品,需要在房产权限、房产价格、长寿风险等方面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房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并非完全的商业行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发起的主要原因均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在其人均寿命73岁以前,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以房养老主要出自低收入雇员、军人、移民等养老金不足的家庭;在人均寿命超过78岁以后,以房养老的安排更多的用于置换老年服务。在美国大城市处处可见高大的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商家和老年人共同建设的。在中国的今天,需要准确界定以房养老的定义和定位,区分纯商业行为和准商业行为,否则将可能陷入“商家做不起,老百姓不敢做”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最需要以房养老的是“有房产、缺资金”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群,他们的子女年龄偏大,如果依赖养老金生活,则无力扶住失能老人渡过难关。这个人群无须政府全面赡养,仅需要给予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养老金撑不住护理费

青岛某高龄退休女教师已80多岁,有三个子女均在本市,老人患脑溢血后处于卧床状态,需要全日护理。老人退休金3000元左右,每月医保之外用药需要1500多元。几年前,老伴离世前将他们的三室一厅房产过户给了儿子,儿子和儿媳向父亲和两个姐姐承诺,一定会很好的照顾老母亲。届时老人的几个子女均已60多岁,月养老金不足2000元,照顾全瘫老人力不从心,请人护理需要吃住在家中,并付最低3500元工资,一家人为此犯了难。在法官调解时,三姐弟为老人住在谁家没有争议,但为如何支付日趋渐长的护理费未达成协议,只能靠法官来判决。

案例分析:(1)该老人和其子女均有养老金,衣食住行有保障。但是,养老金仅是养老日常开支的现金流,不能解决老年护理费用。基于生活成本计算,家庭雇用1个护理者的费用约等于1.5人的基本工资(对于2人工作养1个孩子的家庭而言)。(2)该家庭显然是付不起这笔护理费的,已经过户给儿子的房产本是该老人可以置换老年服务的资产,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困境之间,这个家庭必须做出新的选择。例如,将三室房产置换为城郊的两室,剩余房款作为老人购买服务的专款。

本案例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各地民事法庭积累了很多类似案件。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第一,伴随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护理需求日益加大;第二,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体系建设和产业支持,仍然依赖家庭生产,家庭从能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均显不足;第三,伴随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年服务现代化的趋势,服务老年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大多数老年人用货币购买老年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反之,老人拥有自住房的比例很高,有调查显示人均达到70.3平方米。

以房养老的切入点

解决日常开支的养老金是国家义务,需要界定政府责任、个人责任,并依法培育养老金公共服务体系和养老基金市场投资保值机制。中国亟待发展公平的、统一的、方便的、可持续的二元结构的养老金计划,制定“全覆盖、保基本”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无论国家老龄化程度如何,均需要确保老年人吃饭穿衣和看病无忧虑;同时,以减免和延期征税建立雇主和个人的养老储蓄计划,强化受托人制度建设和培育养老基金投资保值机制,用以改善老年生活。但是,养老金不可能覆盖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

目前,城市居民日常开支占到基本养老金的76.02%,农村居民占到96.44%(见表1)。基于4:2:1三代家庭,甚至1:4:2:1四代家庭的发展,伴随独生子女一代人进入中年以后(2030年前后),由家庭护理失能老人的功能逐渐弱化,失能老人家庭用什么置换青年一代的服务,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年服务需求大于发达国家。如果以60岁作为老人,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02亿,超过总人口的14%,说明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3750万,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1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4.83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为66岁,6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约占43%(发达国家为70岁,健康老人比例在60%以上),目前有1.15亿老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护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不高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之一,客观上增加了老年护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