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1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背景 应用题教学 实践与思考

众所周知,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程中的一大难点,“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于它在小学校园里还有一个“头痛题”的绰号。笔者认为,应用题的“难”是固然存在的,却也并非“铁板一块”。面对着它,我们只要具备“鄙俗之僧”的精神和勇气,再加上“愚公移山”的热情和信心,善于寻找教学中的“支点”环节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一定会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教学。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之。

一、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解读

在小学数学教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应用题教学,大多还是沿袭传统老套路,先由老师讲解教材中的教学例题,接下来安排一些相应的学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在督促检查后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进行纠偏改错,最后留下一些相同类型的应用题作为课堂或课后作业。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教师也只能运用题海战术,不惜以较高代价攻下这一类型的“应用题堡垒”。换位思考一下,这种过于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生产线,毫无艺术性元素,又怎么能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二字呢?相反,只能让许多小学生对它生成望而畏之、敬而远之的学习心态,从而逐步演绎应用题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对上述成因稍加梳理,简要概括为“三化”:一是题材内容的学科化。其实,无论课里还是课外的教学应用题,许多内容都蕴藏着社会生活的影子或是潜在性元素,只因在教学效率的片面追求之下被人为地“剔除”了,而使之成为“纯数学化”的教学题材。如利息及其计算方法的问题,教学中如果把它还原到相应的生活环境之中,则自然会让“小财迷们”乐学和善思。二是教学目标的一元化。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上依然坚持“唯成绩论”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导致“饮食人间”的一线教师依然“慧眼近视”,一如既往地突出“一元化”认知目标,置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三是教学活动的车间化。数学的生活化韵味比较浓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生活化数学活动尤其是应用题教学活动,被严实地“锁死在生产车间里”,既缺少社会空气的呼吸和滋润,又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沟通。这种封闭式管理、车间化模式、生产线制造的应用题教学活动,天生就拒绝生产“兴趣性产品”。如之奈何?

二、应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策略

要冲破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困境,执教者必须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坚持和顺应新课程理念,以兴趣教学为有力抓手,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以培养小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激发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效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索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应用题教学的如下“三大战略”:

一是还原投放战略。有些题目的文字表述过于简明扼要,缺乏生动趣味,使得小学生既对文字描述不感兴趣,又难以把意思把握到位。对此,执教者如果能把应用题还原成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知环境,那么既能激发学趣,还有助于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和破获。

二是操作实践战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其意思是说,开发儿童的智力因素,发展儿童的素质化能力,应当从训练他们的“手指”开始。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题目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来增强感知、触摸思维、破解题意,从而帮助他们在摆脱枯燥文字困扰的同时,促进“知行统一”;同时从中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元素,为促进他们的今后学有裨益。这种手脑口共用的综合性心智活动,对于“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是生成快乐心境、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的一种良方妙法。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一、提升观察能力的教育心理学依据和政策要求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观察”的解释为“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如观察地形、观察动静、观察问题”。所谓观察能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心理形式。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在现实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观察中存在一个认知过程,观察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观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所以,它强调学生的发现。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教学经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且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在学习上表现出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往往对事物感知的速度缓慢,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在学习上大多是成绩较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融会贯通图形、图表、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等观察能力;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化学详细分析、获取信息、加工等能力;从试题新信息中提取实质内容、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答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从学生、教师和科学家的各个方面来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从书籍和其他各种信息来源中查找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设置研究计划、通过实验证据复习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和说明并与别人交流结果。显然。观察是基础,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科学探究将失去生命。

高品质的观察是一种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高品质的观察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考习惯是高品质观察的常见体现形式,是将相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

二、高品质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经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提升高中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解题的关键点。高中化学十分重视运用化学实验手段理解和接受有关知识和概念,揭示化学反应规律、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对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高品质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中的分析、推理、演绎和评价等才能得以实施,解题训练时也将更加严谨、完美。

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之“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为例,谈谈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能力的提升。

1.充分利用好“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

高中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功能是通过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涵的深刻化学道理,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核心是要求学生动眼、动口、动脑,推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师可以演示实验,通过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观察与思考”要求教师认真准确地完成演示实验并确保实验的成功,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同步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推出相关结论,师生通过“对话”补充完善,从而明确其中的化学道理。

“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功能是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核心是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最佳学习方式。“活动与探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是否有人把金属钠投入盐酸中,钠投入氯化铁有什么现象?),要全面研究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确定活动探究的开放程度,还要特别注意在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是“主导”,切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创设更人性化的观察情境

演示实验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把握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明确发生变化的过程,比较发生变化的条件,从中找出产生结果的原因与变化条件的关系,悟出科学道理。可以将教材栏目的内容做成观察计划(如下表),并将教材处理成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效分工,保证人人参与课堂、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并主动获得知识。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指导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内容。同时,把要思考的问题附上,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并及时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3.引入实验习题使观察成为思维的桥梁

观察经常表现为“求同找异法”(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通过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

例:某同学设计出一种在隔绝空气下让钠与水反应的方法,使学生能仔细观察到各种实验现象。该方法简便、安全、现象明显、有趣味性,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时,往100 mL的大试管中先加入40 mL煤油,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大试管后塞上橡皮塞(这时胶管夹处于关闭状态),通过漏斗加满滴有酚酞的水。根据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怎样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投入煤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水后金属钠的现象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4)大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5)装置中液面的变化分别是:大试管中_________;长颈漏斗中_______。

(6)简述检验产生气体是否是氢气的方法。

4.延伸探究,使思维在观察中升华

观察的过程是“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外的科学探究容易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情境创设: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能将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那么钠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呢?

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研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过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描述反应现象。总结金属钠与酸溶液、某些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再思考(同中求异):你的结论与其他人的不一样吗?为什么?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4

[关键词]数据监管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

[分类号]G250.7

引言

“Data curatl’on”是近年来备受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对它的解释为:是一种主动的、持续的,随着对学术、科学和教育的兴趣及用途的生命周期而进行的数据管理。通过这项服务,(研究者)可以发现数据、检索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增加(数据)价值,随时可以复用(数据)。这一新的领域包括数据的评价、存档、管理、保存和再现。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解释是:为确保数据当前使用目的,并能用于未来再发现及再利用,从数据产生伊始即对其进行管理和完善的活动。对于动态数据集而言,这意味着需要进行持续性补充和更新,以使数据符合用户需求。这里提到的数据是指信息中的记录、实验数据或任何形式的数字编码信息。

关于“data curation”,目前还没有贴切的中文翻译。美国雪城大学的秦健博士在四川成都举办的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做的"e-Science图书馆服务前沿:学术图书馆的新创举”的报告中,把"data curation”解释为“数据策管”;胡小菁在其博客上提到了“数据保管”;杨鹤林则把它翻译为“数据监护”。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采用“数据监管”来解释,“监管”具有监视管理的意思,符合这项服务本身的持续性、可管理性的特点。

现在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活动。所以,科研过程有时也可以抽象为从数据产生到存储使用的一个数据生命周期。数据监管就是根据数据生命周期而对研究数据进行持续性的管理。

有效的数据监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高等院校作为科研主力军之一,承担着许多科研项目。国际上很多著名高校图书馆已为高校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服务,相应的学术研究也是成果丰硕。Lord等人根据JISC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探讨了数据监管在技术、策略和政策上的问题以及数据监管中心所起的作用。Walterst以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该校数据监管计划,并对该计划建立了相关模型。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数字工作小组的研究报告论述了全球数据监管的发展环境,对该馆开展数据监管服务提出了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为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提供多种服务等5方面的建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也发表了一些与数据监管相关的论文。

然而,我国关于数据监管方面的理论工作却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有:师荣华和刘细文通过归纳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推演出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尝试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并提供相应案例分析。杨鹤林辨析了data curadon(数据监护)的概念,阐述了其意义,介绍了其在美国的最新进展。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展数据监管的服务,常因缺少有效的科研数据监管服务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在无形中流失。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机构对科研数据的监管情况,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把握机遇,适时开展数据监管服务,努力成为高校的数据监管中心。

2国内外科研数据监管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多的科学研究所产生或者使用的数据都呈爆炸性增长。比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数据洪流、数据雪崩的情况。对于这些科研数据,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使用,才能使之产生最大价值。

近些年,国外对科研数据的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视,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尤其迅速。美国的一些提供研究基金的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数据,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共享。普渡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共同主持了数据监管项目(data curatlon profiles)的研究,以探讨科研数据的具体监管内容和方式。康奈尔大学开展的数据仓库项目(DataStaR)旨在为科研工作提供协作,支持数据共享。除了实践项目,美国还启动了关于数据监管的培训计划。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实施数据监管教育计划(data curationeducation program),以培养数据监管方面的应用人才。

我国对于一些超大型研究项目也是非常注重数据监管的。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科学数据库的设想,旨在将分散的专业数据库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建设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建、共享。到“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中的科学数据资源超过了150TB,提供在线服务的科学数据资源超过100TBt。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的气象科研数据共享系统集中了气象科学考察、外场科学试验和大气环境观测的数据,为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多层次的气象数据服务。这些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长期的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对于由高校研究人员负责的小型科研项目却缺少统一的数据监管平台。虽然有部分高校建设了机构典藏库,但目前仍局限于保存本校师生的期刊论文、工作文稿等,对研究中产生的实验数据、算法程序、视频图像等科研数据还是缺乏管理和共享。而这些数据既是项目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其总量非常大,但往往是各课题组成员自行保存,没有统一的格式,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更谈不上数据的长期利用。大量研究数据在无形中不断流失。如果不把它们交汇、管理起来,不仅不能在共享和流通中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也会使一些研究结果无法得到检查和验证,从而削弱科技投入的效益。

3. 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监管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在信息传播上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的馆藏也从传统的书籍、期刊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资源。在数字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图书馆现在所起的作用。如果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合作,产生大量的科研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可以由谁来保管?图书馆应该考虑参与到高校研究人员的科研中去,监管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数据。

在科学研究中,除了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数据,在研究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其他数据。有些研究数据可能由于论文篇幅等原因而没有被发表,也许从此就被锁在研究人员的档案柜中了。然而这些数据对其他研究者来说,可能有很大价值。并且,目前的学科发展趋势是向跨学科、跨单位甚至是跨地域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共享的数据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

用自身的优势,提供这样一个数据平台,对数字研究内容进行收集和组织管理,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而图书馆员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掌握用户的研究动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数据监管服务,收集和共享学校的科研数据,可以方便其他研究人员重复研究工作,检查和研究成果,增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整体透明度。

再者,研究人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获取某些科研数据,有些数据要通过长时间的观测才能得到,还有一些数据甚至是不可重现的。图书馆开展数据监管服务后,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而且还能避免研究人员的重复劳动,减少相关投入。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字图书馆副馆长choudhury曾这样说过:图书馆员就是数据学家,数据中心就是一种新形式的书库。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高校图书馆在数据监管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通过对科研数据的监管,图书馆员能更深入地了解研究人员的需求,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4数据监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据监管服务时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的一些经验,制定出数据监管标准规范,在云存储等一些新技术的支持下,向用户具体提供以下几种类型的服务:

4.1数据保存服务

对科学实践中的数据资源,图书馆可以提供数据归档、长期保存服务,用户也可以释放本身的存储空问,减轻对数据资源长期维护的成本。对一些重要数据,图书馆可提供数据灾备服务,并作为数据存储服务中心提供异地存储和容灾备份空间。

4.2数据共享服务

图书馆可以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方便用户寻找所需要的公开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的使用率。除了本校的资源,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其他高校的相关科研数据信息。

4.3教育培训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图情专业联合培养数据监管方面的人才,教授学生基本的数据管理技能,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对研究人员,图书馆可以组织定期培训,告知他们关于数据监管方面的最新技术以及图书馆在这方面可以提供的服务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4.4科研数据搜集分析服务

研究人员在开始做课题前,总要先搜索前人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了解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数据。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研究人员的科研需求,收集相关的科研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分类和整理,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数据信息资源导引,使他们能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数据资源。如果研究人员对数据有进一步的要求,图书馆员可以借助一定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经过加工提炼的信息。

5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监管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5.1研究人员支持问题

图书馆开展数据监管服务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得到高校研究人员的支持。如果研究人员不予认同,不情愿或不积极主动提供本人的科研数据,图书馆所收集到的数据将缺乏全面性和连续性,其作用将难以得到发挥。建议学校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高校研究人员必须将科研数据提交给图书馆,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申请或结题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使研究人员认识到数据监管的重要意义及对他们本人的积极影响,让研究人员积极主动地将科研数据提交到图书馆。

5.2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研究人员最关注,也是最担心的问题。研究人员提交科研数据后,图书馆如何管理不同密级的数据?如何保证引用者在引用研究数据时都注明出处?对此,笔者建议图书馆可以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且要求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所负责领域的科学研究。另外,根据不同密级的数据,设置浏览权限,并严格审查数据使用者的身份,要求其写明从事研究的领域和课题、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经过审核后,才能提供相关数据。当使用者需要引用这些数据时,要求其必须明确标注作者信息,包括必要的出版信息。

5.3数据保存问题

由于高校的科研工作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数据类型复杂,需要收集的数据众多,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据监管服务时,必须考虑哪些数据需要保存,保存多久,如何保存?图书馆必须加强与院系研究人员的沟通,共同制定出数据保存计划,并通过对数据的评估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保存、保存期限是多长等问题。此外,图书馆可以考虑使用云存储等一些新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5.4数据格式问题

对于数据监管的发展来说,还有一个制约性的因素就是数据格式的不一致。虽然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有OAI元数据获取协议,但由于科研数据的专业类型不同,此协议并不完全适用于科研数据领域。不同的学科都以各自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数据,不同格式成为数据监管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一种支持科学数据专业类型统一格式的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可以实现专业类型数据的统一格式表达与,并通过可扩展的插件方式管理这些数据的专业类型。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制定统一的文件格式规则,要求文件中必须包括名称、版本号、作者、日期等信息,方便以后查询和使用。

5.5人员配备问题

如果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监管服务,那么就需要安排馆员协助研究人员工作。这将要求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熟悉学科资料、标准、工具,有能力对一些软件、资料、信息给出参考建议。那么,这样的馆员从哪里来?他们如何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背景?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安排学科馆员从事这方面的服务。由于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比较熟悉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有能力从事数据监管服务。当然,还需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除此之外,高校的图情专业也可开设数据监管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以培养高层次数据监管应用人才。6结语

数据监管是高校图书馆界的一项新兴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许多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都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数据监管,能使科研数据产生更大价值,让科技投入产生更大效益。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在此领域做些探索性研究工作。

另外,长期以来,科研数据获取难一直是科技工作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很多科学家一直呼吁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的数据是全社会的财富,应该使这些科研数据得到共享。因此,一旦我国的科研资助机构也采取美国的数据管理办法,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数据的管理计划并提交科研数据以便共享,那么高校对数据监管服务的需求必然会增加,而且也会重视并大力发展此项服务。

可以预见,在云存储等一些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更有能力进行数据监管。图书馆也必须提供新的服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开展数据监管,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专业的数据管理服务,努力成为高校的数据监管中心。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5

论文摘要:简述了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哲学及文化内涵,指出人文关怀是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的精髓。倡导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的高度融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教育面向2l世纪”研讨会上,组织者将“学会关心”作为2l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希望倡导一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生存条件的价值理念。将人文思想融人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中,倡导人文关怀,以期提升大学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大学图书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哲学及文化内涵

作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形式的中国建筑,既是建立在属于物质范畴。如物质功能、物质条件或物质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又是建立在属于精神范畴的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

1.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作为人工产物的中国建筑文化,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亲密“对话”的文化方式。国人一向将大自然认作自己的“母亲”与“故乡”,在文化观念中,自古以来生命哲学思想根深蒂固,它强调入与自然本是血肉相连、同构相生的。所谓“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先秦古籍诸如《易经》与老庄的著述中尤为突出。《易经》关于天地人“三才”之思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哲理莫不如此。先秦之后,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大学图书馆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建筑,其建筑思想也应秉承传统文化,表现为观念上的“宇宙观”,体现出一种人工建筑与自然宇宙相同构的“宇宙意识”,注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1.2人伦之善与大学图书馆建筑之美

我们的文化主体是“儒教文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是今天“儒学热”的根源所在。儒家相信“人生不能无群”,儒学教育的价值定位于人道化的社会群体。“明人伦”的宗旨决定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孔子所谓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以及孟子的“自得之学”‘‘尽心、知性、知天”等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

重情理、讲人伦、知礼仪、劝教化、倡理性既是大学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集合点,也是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的交集.其功能、布局、环境、装饰等。应映射出灿烂的美学精神,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以伦理为“准宗教”的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1.3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它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具有整体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品质。文化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建筑深蕴的精神性内涵。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巨大载体,图书馆建筑中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便是其展现的文化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对彰显大学的文化品质、信仰追求、大家风范、社会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

文化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内涵之一,社会各层面的发展都受到深层次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图书馆活动是把人引入完整的精神生活之中并赋予人生以积极意义,弓I导人类整体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图书馆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近,但我们要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

3.1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21世纪大学罔书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利用科学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整合,创造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其最终目的,就是为读者、馆员创造更合理、更符合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生活空间。“人创造了建筑,随后是建筑塑造了人。”深刻揭示了环境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学图书馆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是由空间、自然要素、公共设施、陈设、家具、雕塑、光、色等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的。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大学图书馆环境艺术表现出的整体效果,绝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而是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情感的物质载体,他们一起协作,突出了环境的整体表现力,形成互动,向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对话,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馆员的心理需求。

人是环境岂术设计的主体,人与环境艺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相对立、相依存的统一关系。

3.2功能的便利

人在生活、工作、学习巾有各种行为,每种行为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动因,即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的头脑巾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存状态,是主体积极性的源泉。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

(1)人性化标志。大学图书馆的标志系统应与其性质、规模、建筑风格及地域文化相协调。宣传规范性标志,主要是对图书馆内业务活动、服务内容、学术动态等业务活动的宣传(读者告示栏、咨询台、触摸屏)。警示预见性标志主要用于规范、提示注意(警报、消防、配电);无障碍标志应充分体现大学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轮椅标志、盲文标志);导向性标志是引导读者活动路线(馆内结构、功能分布图、卫生问等标志)。安装标志系统参照国际ISO标志标准中的规则,以适合于人眼观察的角度和高度为准则,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不带反光的材料,以免产生反光和眩光,损害读者眼睛。另外表达以图形符号为主、以文字为辅,各种标志显示不同底色.色彩醒目。

(2)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无障碍设计。2002年2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l9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大学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包括教工和学生,其弱势群体泛指读者群中的老者、弱者、病者、伤残者、孕妇等。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在坡道设计、盲道设计、专用卫生问、专用标志等方面,从整体到细节都体现出对残疾人的重视和尊重。在设备配置、内部设施上,满足弱势群体对图书馆利用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将有更多的伤残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大学图书馆建筑实现无障碍设计,关怀弱势群体势在必行。

(3)人性化休闲区。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是要有一个满足使用要求的物态环境。此环境应具有使用上的便利、健康、安全、舒适之感。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图书馆环境的形成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和馆员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此外,还应设立安全报警系统,出口安装应急灯和安全出口标志,保证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人口设电子自动存物柜,建设规范化的停车场。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建筑师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描述其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体现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和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

3.3服务的便利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人文精神的家园,人文关怀应贯穿于图书馆整个服务过程之中。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和完善的设备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以公开性、公平性、开放性、公益性为基准点,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每一位读者,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营造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以良好的品德风貌,精深的专业知识于潜移默化中感染读者,从而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1)目录厅与检索厅。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凑者需求,计算机网络检索应与目录检索共存。应设立如下标志:本馆目录体系结构;本馆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主题目录、期刊目录等诸种目录的组织编排参照互见及其功能;各种著录格式,著录书名、著者、出版等项目的处理原则。索书号的著录位置等,以便利读者检索利用。

(2)自助式服务。按照超市理念,书刊、光盘、磁带、胶片、电子文献,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的不同载体、不同界面,我们都让它“无缝连接”,把有关的文献展示给读者,馆藏资源按类型分层分区布置,读者可以根据标志引导系统,任意查找、浏览所需的文献资料,采用查、、藏、咨、借合一的管理方式,为读者营造一种“知识超市”的氛围。同时,每层空间均设有供读者使用的检索终端和自助复印设备,使读者在开架阅览区的每一层可以得到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在罔书馆大门处设有24h自动还书口.读者可在任意时间内还书。

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的交融将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情报需求、教育需求、沟通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使大学图书馆成为存储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中心,成为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中心。

2人文关怀是大学图书馆建筑思想的精髓

2.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这个字眼是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理念,中国的“人文”可以对之以“仁与礼”,人文关怀来自于人性自我关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周易·贲辞》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天文是指人之外的自然发展规律。中国的古代哲学历来注重人文关怀,从儒家思想的崇德、讲仁以理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思想。

人义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和发挥,是理性的文化精神,它具体表现为怀有诚实善良的感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批判意识去关心、关注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社会巾的弱势群体。人文关怀是一种人世态度,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是人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和介入方式,是一个人根本的生命态度。

2.2倡导人文关怀的意义

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涵盖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关怀图书馆中的人,即馆员和读者,对人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第二层面为在图书馆哲学研究巾以人文化的新的思维范式为手段,促使图书馆哲学由注重理论的深奥转向注重现实的与人紧密相关的实践研究。其意义在于建立新的图书馆哲学价值观,开肩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大门,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关怀是指以具有利用图书馆需求的特定社会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特质为基点的建筑环境,是人和建筑环境共生的学习、研究场景的再创造。因而对于大学图书馆建筑来说,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焉”。能与天地平起平坐的只有人,实际上是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儒家更是将现实的人生社会作为主要对象.更加肯定人的价值。

大学图书馆作为社会求知的载体,在人类包含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发展中,在以人本精神和技术为内涵的现代主导性文化精神的确立过程中,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历程中,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社会历史使命。

简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范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d on form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phenomenon of the owner i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 and pointed out the universa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put forward a lot of specific measures which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restrain 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the "moral hazard" fundament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wner.

关键词: 业主方;信息不对称;施工合同风险;信息不足

Key words: the owner;information asymmetry;construction contract risk;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58-03

0 引言

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说是信息经济学的起源和主体,是信息经济学界的主战场[1]。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从本质上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认为风险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人们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确定,而信息则是一种商品,为了获得完备的信息必须进行必要的投入[2]。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教授[3]、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教授[4]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教授[5]因其对非对称信息市场方面的研究,对信息经济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此引发了各国各学科学者对信息不对称的广泛研究,从最初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贷市场,到现如今的企业投融资、股票市场、教育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本文旨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施工合同业主方的风险进行分析。

1 信息不对称概念简述

其实,从人类伊始以来,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有限性,以及每个人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经历不同使其知识结构不同,信息不对称现象一直就存在,只是在过去未能充分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已。市场的非对称性来自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市场各参与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不完备的。非对称(不完备)信息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乔治・阿克洛夫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3]。它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亦或观测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6]。

目前,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证券、审计等各种领域,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7]。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诱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是项目主体行为风险产生的根源[8-9]。基于信息不对称分布在工程建设市场中的必然存在性和普遍存在性,以及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到工程建设风险管理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信息”?在不同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美国数学家、信息论之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将信息定义为为不确定性的消除[10]。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11]。美国风险管理学家威廉姆斯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条件和某一特定的时期,未来结果的变动[12]。以研究风险问题著称的美国学者莫伯莱提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13]。经济管理学家则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把信息看作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改变方式[14]。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则将信息看作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对于工程施工合同,基于业主方的角度来说,凡是与业主方进行施工合同管理有关的工程技术、管理知识、市场价格要素、材料供应状态、市场竞争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均可称为信息。

而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合同双方对工程、对合同另一方、以及对环境等各方面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等的状态。其具体表现包括有:①信息占有的不对称;②信息的时间不对称;③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对称[15]。对业主方单方而言,信息不对称就表现为业主方的信息不足,即相对于业主方为合理有效管理施工合同应有的有效信息而言,实际上业主方所表现出来的在获取、处理信息方面的不全面、不充分的状态。

2 施工合同业主方信息不足的具体表现

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业主方和施工方两个主体。其中,相对于施工方而言,业主方在施工管理经验、知识、建筑市场信息等方面常常处于劣势。而且,在中国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业主方还常常以基建处、指挥部等组织形式作为其实际管理者。此时,管理人员往往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极其严重,以至于业主方的信息劣势更加严峻。当然,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对任何市场主体都是存在的,而基于业主方的信息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知识不足

如果希望能够将一个工程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自身及项目的最大收益,工程各参与方都应对工程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而业主方作为工程项目的全程参与者、主导者,作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在知识储备这方面尤其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要求。

工程知识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两类:

2.1.1 管理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有组织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等九个方面。

业主方之所以管理知识不足,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业主方在某些管理工作中并不会直接介入,而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咨询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但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对业主方的要求不断增加,这样会直接导致市场环境越来越要求业主方重视自身管理知识及管理人才的储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独占鳌头。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工程项目之间的不连续性,使得业主方的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导致业主方对新知识的涉猎不够及时、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中后一种现象在基建处、指挥部等组织中更加明显、更加严重。

2.1.2 技术知识

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使得业主方应该熟悉掌握的技术知识显得更加庞杂。业主方相关人员不仅要了解工程地质、工程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工程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土石方、地基基础、砌筑、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装饰装修、防水等方面的知识。

案例一:丙烯酸是一种以优质进口丙烯酸树脂和耐候性固化剂生产的双组份、无缝的高性能丙烯酸地坪涂料,具有耐光、耐候、耐磨、耐冲击、附着力强等优点,但同时它对施工环境(温度、湿度等)的要求也特别高。某中学室外体育场采用了丙烯酸地面。该校基建处在施工前未对丙烯酸材料作一个详细了解,而强令施工方在冬季进行丙烯酸地面施工,致使春季时当施工结束后地面频频开裂,基建处不得已又令施工方进行返工处理。施工方在接到返工处理通知后向该基建处提出了工期和费用索赔。由于这是非施工方原因引起的,该基建处只能同意索赔,所有损失由学校承担。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管理知识的匮乏,业主方对于技术知识的匮乏更加严重。追本溯源,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业主方平时的工作性质。在整个项目进行期间,业主方更多地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更加注重技术的组织程序,而非技术本身。这就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知识的重要,或由于管理工作的繁忙使其无暇及时充盈自己的技术知识储备。与施工方相比,他们对施工现场、技术细节的认识、体会不够具体、不够深入。鉴于如此现状,业主方更加应该重视自身知识的储备,尤其是技术知识的积累。

2.2 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

对于业主方而言,除了应该具备工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对施工方的履约能力、资金、技术、项目经验、信用、建筑市场中劳动力和各种材料的供求状况、价格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方面信息的有效获取。结合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几个主要环节,业主方的信息有效获取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阐述。

2.2.1 招投标阶段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业主方对潜在投标人的数量、合法地位、资质、信用、履约能力、项目经验、投标动机等信息必须充分掌握,否则将很可能会在招投标阶段及以后各工程阶段中处于被动、不利状况。

案例二: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单位不得少于3家。某业主方在前期准备阶段未对潜在投标人进行摸底而贸然公开招标,此时前来投标并通过资质预审的单位共有3家。据了解,这3家单位或借用资质、或已建项目规模质量一般、或公司信用不佳,可说是在施工企业市场中毫无竞争力。但该业主方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就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业主方在这3家施工单位中选择其中一家作为中标单位,但因中标单位的信用或能力不足,可能会为以后合同谈判、合同履行阶段埋下隐患;另一种结果则是因所有投标单位均不满足要求而造成流标。当然,这两种结果对业主方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投标费用上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显然并不是业主方所乐见的。业主方只有通过收集整理投标人的相关信息,并尽量吸引一些市场中有竞争力的潜在投标人前来投标,才能有效避免以上不利情况,实现公司及项目利益最大化。

2.2.2 合同谈判阶段

在经过严格的投标人比选择定中标人之后,正式进入合同谈判阶段。虽然合同必须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做出实质性响应,但是还有很多在招投标阶段没有详细说明或者无法定量说明的内容和价格,这就有待于合同双方在谈判阶段进行协商。例如,因为缩短工期等因素考量,使得设计图纸不完整、有待二次设计,招投标文件不够详细、条文语义模糊,工程量清单中存在漏项、项目特征描述不详尽,或者三者之间内容上出现冲突矛盾,这种种情况都会为以后在履约过程中风险一次性爆发埋下隐患。此时,如果业主方对项目本身、中标单位风险态度及信用状况、市场供求、价格、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了解不够,就可能会签下对己方不利的条款而最终蒙受损失。

2.2.3 合同履行阶段

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合同履行阶段无疑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一环。期间,业主方对施工方风险态度的准确预估、对政策变化的先知先觉、对市场风向的精准预测、以及对施工方信用水平和努力程度的及早洞察无疑会影响到施工合同的顺利履行。假如业主方对建筑市场中人工费、材料费的研究不足,对这方面信息的掌握不够充分,那么一旦在合同履行阶段人工费或某种材料费发生上涨,则项目的成本就有很大概率会上升。此时,即使业主方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将成本上升额压制至最低,也可能会因为施工方试图以拖延、暂停施工等形式为己方谋求最大利益而造成工期在不同程度的迟缓。

另外,在合同履行阶段碰到的实际施工条件及状况与合同签订时业主方所预测到的有所偏差在所难免。那么对此,业主方除了在合同谈判及订立阶段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履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预测并制定对应措施外,还应在合同履行阶段不断充盈己方的有效信息,对各种突发状况及应对措施作出及时的动态调整,以降低风险、争取最大利润。

2.3 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即使业主方拥有了大量的工程项目相关信息,但如果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也很有可能会在筛选信息过程中误将有用信息判作无用信息、将无用信息判作有用信息、或在运用信息过程中未能预见到那些根据已知信息应该能够预见到的风险。这样做毋庸置疑会对之前的信息收集工作造成一定的浪费,或对之后的决策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如图1所示,形成一条反映信息处理能力的曲线。其中,被判别为有用信息的有用信息称为有效信息,被判别为有用信息的无用信息称为干扰信息,被判别为无用信息的无用信息称为无效信息,被判别为无用信息的有用信息称为剩余信息,而另一部分理应掌握而未能掌握的信息则被称为不足信息。业主方在整个项目管理全过程中,除了应该不断地充盈自己的信息(包括知识)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以期能够快速从海量信息中发现尽可能充裕的有效信息,同时尽量减少干扰信息、无效信息、剩余信息以及不足信息等,如图2。

3 信息不足的原因及其后果

由上述几种情况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导致业主方信息不足,归根究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原因:①业主方“信息意识”淡薄。②对于业主方来说,相对于表象利益,获取信息成本过高。③施工方行为的不可观察性。

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业主方难以通过观察直接定量评价的施工方行为同样会导致业主方信息不足,最终引发风险。这些施工方行为主要包括有:①招投标阶段,潜在投标人的投标动机和诉求;②合同谈判阶段,施工方的风险态度(因其各异的知识背景、项目经验、人生经历、甚至性格特质、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对同一风险问题作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决策,这种主观的判断和感知通常被定义为风险态度);③合同履行阶段,施工方的努力水平。

案例三:在工程投标过程中,投标人A和投标人B均以远低于其他投标人的、几乎相等的工程价格进行竞标,招标人通过各投标人提交的资格预审文件以及投标文件进行评标。评标时,招标人未能及时对A、B两位投标人的投标动机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最终选择投标人B作为中标人。在签订合同后,业主方才从侧面了解到:投标人A之所以试图以低价投标,是因为投标人A首次进入本地区,期望在本地区能够迅速开拓新市场、并打造企业品牌;而投标人B则是期望先以低价得标,再于实际施工阶段通过偷工减料、工程签证等手段谋求自身最大利益。显而易见,选择投标人B作为中标人这一决策,无论是在以后的工程管理难度方面,还是在工期、成本、质量等方面,都会给业主方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中,有时信息优势一方利用对方的信息贫乏而隐瞒相关信息,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而出现了类似于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时信息优势一方为了自身利益,以其作为或者不作为,对另一方造成损害从而产生对方的“道德风险”,进而增加了交易的风险性和交易成本。

4 结语

业主方的工程合同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业主方信息不足所导致的,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业主方只有尽量避免这种信息不足的现象,才能在招投标阶段、合同谈判阶段、合同履行阶段等工程全过程中,为自己、为项目追求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马费成,龙.信息经济学(一)第一讲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领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5(1):77-79.

[2]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2001(6):1-8.

[4]迈克尔・斯宾塞,理查德・泽克豪瑟.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发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9-41.

[5]迈克尔・罗斯查尔德,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论不完备信息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7-83.

[6]刘向荣.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意义――对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介[J].新疆社科论坛,2002,1:47-49.

[7]韦小敏.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工程项目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22):78-79.

[8]向鹏成,谢琳琳.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建筑经济,2008,1:59-62.

[9]向鹏成.工程项目风险生成机理探讨[J].建筑经济,2011,9:43-45.

[10]劳德・艾尔伍德・香农.通讯的数学理论[J].贝尔系统技术杂志,1948(27).

[11]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5-165.

[12]威廉姆斯.风险管理和保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莫伯莱.保险学[M].纽约:麦格劳-希尔,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