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管理 科学管理 管理哲学化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源起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的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 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辩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管理科学 发展 自然辩证观
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对活动效率的追求形成了管理。管理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活动,同时也提高了人类自我的认知能力,并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对管理进行科学的探索,又催生了管理科学。由管理的功能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决定了管理科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与自然辩证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从管理科学的定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管理科学是指管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和内容等。狭义上的管理学是指管理丛林时代的管理学派,及运筹学和数理学派。从管理思想史来看,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勒、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泰勒所著的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奥的霍桑实验、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同时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
(3)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科学管理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从整体上来把握管理和环境的关系,使得管理科学更具哲学色彩。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进行指导,自然辩证法就为管理科学提供了这样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更加科学、合理。
二、管理科学与其发展中的自然辩证观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自然辩证法相关联,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
(1)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世界最基本的特征。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无法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事物、现象、过程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运动,运动是永恒的。管理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后一个阶段总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管理科学的产生给后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之后的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继承和深入发展。
(2)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源泉、动力以及实质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依据。矛盾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相互推进,为新事物的产生提供依据和动力。如果把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按模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机械模式、生物模式和社会模式。单从一方面看,这些理论是对立的,但从整体看,它们又是统一的,共同推进管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3)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体现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辩证运动也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及二者的统一。泰勒在工厂管理工人的过程中,在管理的实践中耗时31年才将管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写出标志着管理科学产生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梅奥在进行多次实验之后才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的观点。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又经整理后上升到理论。从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4)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现科学技术哲学。随着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集各种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与一体的学科体系。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这些趋势相互渗透和作用,更加体现了其辩证发展的性质。
三、管理科学中自然辩证化的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发展到现今阶段,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管理活动中的哲学色彩、管理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日益增强。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倾向这一趋势。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文文化不断向其渗透。显然,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特别是受中国古代的人性哲学影响的结果,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性日益增强的趋势,是其哲学化的具体表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吸收西方文化新素质,形成了以人伦本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和“高产乃为善”的劳动道德为特征并区别于欧美的工业文明。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研究
近年来,组织对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员工的行为表现是企业能否达到自己目标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看作是一种成本,是被管理、被控制的对象,人事部门则是一个不能创造收益的辅助部门,重复着事务性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企业中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资源,既需要管理,更需要开发,人力资源部则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其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及其实践活动。这里所讲的组织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世界500强”中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企业,也包括学校、医院甚至赌场等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组织。
(一)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也是由人来管理的。没有人,组织就不存在;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组织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组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有的成功和失败归根结底都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个人的目标与其所在的组织的目标一致性和双方目标的实现程度成正比,二者的目标一致性越高,双方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才能越高;反之,二者的目标一致性越低,双方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就会越低。
(二)组织的特征
各种组织的一般共性是:第一,有构成组织的人;第二,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任务;第三,这些任务在性质上和数量上相互协调;第四,通过专业协作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和服务效用的扩大;第五,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给需要的客户。技术和组织结构是决定员工行动规范的两项关键因素。组织结构应该考虑员工的需要,否则只是一个依靠简单的命令支配员工的结构,这必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降低工作效率。
(三)组织中管理者的职能
企业经理人员承担着五种职能:规划、组织、任用、领导和控制,这也就是所谓的管理程序。
1. 规划:设定企业经营的目标,规定将来衡量企业经营成绩的标准,建立各种规章和业务处理的程序,拟定工作计划,并对未来的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进行预测。
2. 组织:设立企业开展业务所需要的各个部门,给企业的员工分派工作,向下属进行授权,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明确交换和沟通信息的渠道,对所管辖的人员的工作进行协调。
3.任用:决定雇佣哪种人才,进行人员的招聘和选拔,设定衡量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训练和培养员工,对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行辅导,评定员工的业绩,对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
4.领导:指挥员工完成规定的工作,保护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时,对员工进行激励。
5.控制:对各项业务设定完成情况的标准,按期检查员工的工作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如果没有达到,要适时的进行修正和采取调整措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上述五种管理职能中的任用职能。在确保企业遵守政府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令和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员工招聘系统,选择最符合组织需要的员工,并最大化每个员工的潜质,保持那些通过自己的工作绩效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员工,实现企业和员工利益最大化。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充分利用组织中的所有资源,使组织的生产率水平达到最高;二是帮助各个部门的直线经理更加有效的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方法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演变和发展而来的,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个崭新的学科。
与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将员工作为一种具有潜能的资源,强调对组织中人员的激励与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只是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单一职能,而是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组织运营活动的支持与配合作用。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随着员工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随着政府部门关于劳动就业法规的逐步完善,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变得非常关键。由于环境的变化,组织的成功对组织中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人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经理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和组织的需要,而且还需要了解和掌握那些有竞争力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
1.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手工艺制度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人际关系运动阶段、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四个历史阶段的相应方法进行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劳动计量奖励制度、心理学与工作效率中的人际关系方法理论、组织行为科学。
(1)手工艺制度阶段。在古埃及和巴比伦时代,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手工工厂。当时,为了保证具有合格技能的工人有充足的供给,对工人技能的培训是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到了13世纪,西欧的手工艺培训是非常流行的。手工业行会负责监督生产的方法和产品的质量,对各种行业的员工条件做出规定。
(2)科学管理阶段。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人的行为是所受待遇的反应,雇主和组织应该努力发掘人们的天资,消除影响员工的天资充分发挥的障碍。欧文创建了最早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此,欧文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
企业发展的初期要建立规章制度、奖罚条例,可根据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主管的考评来决定员工的薪酬,用企业行为规范和实施细则及旁站方案来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对流程细节作具体的规定,用绩效考核、奖金来激励员工。但是科学管理运动没有顾及到员工的感受,因此并没有真正的起到激励的效果。
(3)人际关系运动阶段。社会因素在机器化大生产中的作用是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中被发现的。经过三年的实验,得出结论:在工作中,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不是外界条件,而是员工的心理状态。霍桑试验的结果表明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这导致了人际关系运动。它强调组织要理解员工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员工满意并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必须要进入员工主导型阶段。
(4)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组织行为科学是指研究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组织理论研究组织存在的原因、组织的职能、组织的设计以及组织效率提高的方法等;组织行为学,研究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研究在组织环境中使人的生产率更高,工作更令人满意。组织科学强调的重点主要是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行为科学与前述各个阶段的员工管理实践相互结合的产物。
2.贯彻高层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观。
3.定性的工作分析方法、定量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1)定性的工作分析信息收集方法包括:工作实践法、直接观察法、面谈法、问卷法、典型事例法以及工作日志法等。
(2)定量的工作分析法主要有三种:职位分析问卷法、管理岗位描述问卷方法和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3)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它们是进行工作分析的成果,其中工作描述也被称工作说明书。
4.工作设计方法包括:传统的科学管理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职能专业化,时间—动作研究。人际关系方法,是根据人际关系哲学提出的工作设计方法,包括: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和工作丰富化等内容。工作特征模型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优秀业绩工作体系,是将科学管理哲学与人际关系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工作设计方法。辅的工作设计方法,指的是缩短工作周和弹性工作制。
5.员工的招聘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
1.帮助企业的经营者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们了解国外特别是美国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操作。
2.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或者说组织中所有经理人员的工作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经理或直线经理人。
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实现公司的愿景: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四、研究的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达到降低员工的流动率、提高各个部门的效能、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遵守国家的法律等目的。
2.企业的经理人员实际上是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同其他类别的管理相比显得特别重要。有些企业的经理人员就是因为他们用人得当,并且经常激励、评估和培养这些人才,最终使企业获得成功。
3.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在管理方式上员工参与决策,劳动力的宏观配置的目标是劳动力数量上的充分利用,微观配置的目标是事得其人,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人尽其才。所以可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优化的第三个层次。
4.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迫切需要,如何激励自感屈才的员工特别重要。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把职业质量和生活质量进一步统一起来,企业的经理人员必须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寻求激励员工的新途径。
5.人是组织生存发展并始终保持竞争力的特殊资源,在企业等各种组织中,只有清楚地识别每个员工与众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任用,才可能使每位员工充分发挥他的潜能,组织也才可能因此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可以说,明了心理学第一定律是整个社会正确运用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
6. 如何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和补偿,对企业承接业务、人员按合同保质保量地圆满地完成业务;后勤服务人员为前方人员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工作;会计人员做好企业成本核算、为前方提供税票服务、为企业做好纳税的筹化;档案管理人员训练有素地做好档案等文挡的归档保管工作,保证随查随调快捷迅速,保证档案保管期间完好无损,档案借阅办理登记审批及时收回;人力资源部门保证根据工程发展速度规模的需要、规划、组织、吸引、任用、保证人力资源的供给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五、结语
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激励、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也在逐渐地发展和完善当中。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战略,发挥人才在企业资本运作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人才战略角度去探索,即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韦秀.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07).
[2] 何运元.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0(0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辩证法;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39-02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用辩证法透视管理、揭示管理规律,并运用于管理学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与对立统一规律
1 工作报酬(赏与罚)。给每个职工以合理的工作报酬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工作报酬的作用来分,可分为正报酬(赏)与负报酬(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赏罚,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赏与罚是对立统一的。对员工以一定的奖赏可以反应其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使其内心得到很大鼓舞,从而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然而,过度奖赏则会使职工造成自满心理,失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对员工以一定的惩罚可以“惩前毖后”,提高“火炉效应”。但是,过度惩罚会使职工产生畏首畏尾的心理,失去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正确使用奖惩这两种工具,做到“赏罚分明,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2 教与学。在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按照教师说的去做,是教学的客体。管理学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为实际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不是教师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和教师积极配合,以达到教师启而学生发的目的,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严厉和沟通交流的关系,在沟通交流中体现严厉要求,严厉要求要借助沟通交流的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氛围,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中去体现学术的严厉,而不是横眉冷对,恶语相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师主观教学意愿和学生客观学习效果的统一。
二、《管理学》与量变与质变规律
1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容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泰罗详细阐述了他的管理科学理论,提出了思想科学管理原则。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管理问题,补充了泰罗管理思想理论的不足。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强调理性和科学性,而对人的因素较少关心。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行为的本质中激发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概念、新观点,为在管理科学中形成为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当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它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管理。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西方管理理论从量变到质变,在逐步完善。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如图1)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没能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系统除了包括开环MRP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MRP系统。但闭环MRP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MRPⅡ将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了集成。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ERP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资源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揭示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定向积累才会引起质变等。
三、《管理学》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
l.MRPⅡ的工作逻辑。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Ⅱ)将企业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计划思想的根本转变,规范和完善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划分了的计划阶段和工作中心等。
由图2可知,在MRPⅡ的工作过程中,每一步的运行都是在可行与不可行的反复控制下进行的。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进行采购和生产活动控制。MRPⅡ的工作过程渗透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一查验你所做的并更改不符合的”(此步骤在第一步和最后一步之间不断反复和循环),这三步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
写你所做的。根据每一节课授课对象的特点,有选择性的使用案例,在课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备课准备。为了授课时能够得心应手,教师的备课笔记应该像一部电影一样,能够做到从授课的第一句话,到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句话,尽量的详尽。
做你所写的。上课时在备课笔记的指导之下,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如果一开始就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那么以后就很难激起他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的第一个五分钟内就要做到激发起同学们的兴趣。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个的人力资源竞争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竞争。因此,我国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这方面西方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借鉴。
1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18世纪下半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n·Smith),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理论。这个阶段处于资本主义初期,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2)科学管理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人们认为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设计工作,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控制和提高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就是怎样设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以便高效的利用人力。从本质上讲还是把人作为一种劳动力,是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只是劳动效率比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更高。
(3)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际关系学者把管理的注意力带到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方面来。这种管理思想的产生是美国人梅奥(Eltor·Mayo)的霍桑试验。试验证明,员工的生产率不仅受到生产方式设计和员工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个阶段,可以说把人和普通的工具等物质资源进行了区别对待,意识到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因为过于强调人的行为特性,和实践有些脱离,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1954年,当代着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进入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主要是系统权变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代表人物是巴纳德(C·I·Barnard);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代表人物有摩尔斯(Morse·J·J)。]
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方法和制度方面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人力资源的演进中看到西方的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对人的认识、管理以及开发的深化过程,这些都可以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1)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我国人口众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却相对较少,人口素质也就相应的差。好在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重视全民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满足当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还任重而道远。
(2)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难讲那个更先进,但是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工作动机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模式上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管理模式或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模式。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应是达到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绩效达到最大。
(3)对人员进行可持续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主要是培养工人的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创造条件使人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提供职工发展机会,让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感觉到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绩效。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人力资源的企业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国家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我们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以期发挥人力资源的真正效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贸易大学.2001年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范文6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