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安全文化;阶段模型;短板原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4-02

1 引言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石油行业的健康、安全、环境水平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实行的HSE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也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其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个员工自愿参与,因此安全绩效没能进一步发展。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管理缺陷,而管理缺陷则源自于安全文化的缺失。作为企业灵魂的文化的良好发展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保证员工积极参与本职工作,达到人性化管理,实现公司的和谐发展,所以安全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2 安全文化的特点

在介绍安全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安全氛围这个概念。氛围反映的是我们自身对周围发生事情的感觉,代表一种被期望所检验的经验[1];而文化反映的是员工在这里干什么,代表了不可见的、无法明确言说的、所有员工共享的信仰和憧憬。安全氛围是安全文化的直观体现,在良好的安全氛围中,公司全体员工都把HSE评价作为自身评价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安全文化能使员工有效执行HSE管理系统,而不是过分依赖自上而下的强制控制而机械执行,员工发自内心地把公司的期望当作平常的事情去做。

安全文化首先应是信息文化,这是其基本特点,制定和实施HSE的人首先应系统了解决定整体安全性的人员、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因素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及其后果,这些都需要信息的提供及迅速传达。

安全文化也是一种汇报文化,全体员工和管理者愿意汇报自己的错误和过失,认为任何坏消息都是可告知和接受的,这是提供有效信息的一个来源,意味着人人处在开放、公平、可接受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安全文化是一种公平文化,员工处在公平的安全氛围中,汇报任何信息都不会被责备,同时对及时提供有效信息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员工可接受与不可接受行为之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并被广泛告知,让员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安全文化是一种伸缩性文化,从传统的阶级模式转换到现在的专业结构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传播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无论安全文化处于何种水平,它的发展都需要知识的补充。员工通过自身学习能从HSE管理系统中整理出自身正确的行为模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灵活应对,必要时积极推动关键改革与创新。

安全文化是一种忧患意识文化,由于客观条件如安全文化水平、员工的信任度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安全文化也随之变化,员工意识到安全问题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

总体说来,无论处于什么水平,安全文化都依赖于信息的提供、各方的信任和知识的学习,同时各方的信任受到信息汇报和公平的环境的影响,上述影响因子的变化又引起安全文化的改变,提醒人们即使事情朝着最好方向发展也会有隐患,要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

3 安全文化发展的阶段研究

3.1 安全文化的阶段特征

在制订安全文化决策与措施前,首先应对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进行识别,判断其处在何种阶段,通过改善最薄弱部分来达到提升整体安全文化水平的目的,图1反映了Westrum提出的安全文化阶梯示意图,表明不同安全文化水平成熟度。

处于最低层次的病态性阶段的安全文化表现为人们很少关心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事故由人的失误或设备故障引起,把所有责任归咎给工人,并且事故发生后也没有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此阶段主要由政府强制企业实施安全文化,导致了异常病态的文化氛围,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而涉及员工对事故负有全部责任。

反应性阶段也称为被动性阶段,此时当事故发生后,企业开始把安全问题提上日程,严肃对待重大安全隐患,被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安全问题,管理层制定各种方案以减少事故,但更多时候没有按既定方案执行,仍然是事故发生后再度关注安全问题。

计划性阶段,安全问题被HSE管理体系所驱动,基本上安全事务按既定计划进行,管理者和HSE顾问指导工作的进行,并进行大量数据统计和分析,但员工会感觉审核和检查过多。

前摄性阶段也称为主动性阶段,在具体实施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包括可能发生事故的物资供应,同时积极应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事故发生或隐患报道后管理者会持续行动加强管理体系的效力。

创造性阶段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顶峰,此时HSE被认为是日常工作的而一部分,不需要刻意提醒,体现在人们的每一项工作中,人们积极学习主动提高,并接受新的思想,整体具有忧患意识。员工相信安全也是一种利润的汇报,不介意审核与检查,并相信上级会乐于听取自己的建议。

3.2 安全文化各阶段的判定

对各阶段安全文化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全面而正确地判定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水平处于哪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取HSE管理体系中相关安全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说明,并加入管理者、监督者、员工三方的典型行为描述,结合起来可衡量HSE体系的执行程度,即安全文化发展水平。

HSE管理体系要素包括领导与责任、方针与战略目标、组织和资源、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策划、监督和实施、审核和管理评审,其相关安全文化方面可以细分为18个要素,包括管理者与员工之间HSE方面的沟通程度、员工的责任心与同事的关心水平、HSE奖励、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谁应是事故的承担者、安全与利益之间如何平衡、承包商的管理、员工对任职资格和培训的兴趣、HSE部门地位、何时进行安全评价、操作员工的安全技能、计划的步骤与目的、如何进行事故的调查与分析、设备不安全状况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报告情况、事故发生之后的处理及信息反馈机制的运行、每天的安全检查、大家的安全会议的态度、何时进行审核、管理评审的依据和数据统计。本文选取评价安全文化水平最重要的3个方面即执行HSE的奖励、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谁应是事故的承担者、HSE部门地位在各阶段的具体表现,结合个人典型行为共同判定公司发展水平。

3.3 安全文化水平的改善

安全文化水平的具体描述可作为建设安全文化的参考依据,一般说来,公司的安全文化水平可能不完全处于一个阶段,而是交叉分布,有些方面处在计划性阶段,有些又处在反应性阶段或是前摄性阶段,那么依据短板原理,公司最薄弱环节将作为重点关注部分,将落后部分加以改善,取得一定成效后对安全文化进行再评价、再改善。

安全文化的改善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管理体系的强制执行逐渐改变员工的安全态度,其切入点较多,有建立相关制度,对违规进行监管和惩处;保证事故事件汇报渠道的畅通及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管理层应更多听取坏消息的汇报,并做出处置;公司应吸收各行各业的优秀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及标准等。在切实实施HSE管理体系后,公司会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这时安全文化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4 结论

事故的本质原因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缺失,而安全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信息的畅通与各方信任增加的条件下阶梯式上升。企业发展安全文化应注重两点,首先按照安全文化水平的描述来判别安全文化各项内容处于那几种发展阶段,正确的认识自身现状比盲目发展安全文化更为重要,其次公司的安全文化水平由最低水平确定,因此应重点发展落后于平均水平的部分,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来提升整体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在初期是以强制性手段自上而下推行,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公司的良好运行必须靠管理层对事故产生因素的理解以及应采取何种方法消除,这是在员工能够执行既定方案后需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吉广,张伶.安全氛围对企业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1):106-110.

[2]王文靖,徐茜.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及特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2):12.

[3]郭飞.国外安全文化研究20年评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63-68.

[4]宋晓燕.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安全文化;文化实践;本质安全型企业

矿区铁路运输属于高危险行业,专业性强,服务面广,安全压力大,管理难度大,事故制约着企业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创建和培育铁路特色的安全文化,既是一个新的安全管理思路,也是实现矿区铁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企业职工对安全工作形成的一种共识。安全文化既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又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力支撑。

一、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安全理念和愿景,即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理念是企业价值信条,是安全决策,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基本信念和指导思想。安全理念和安全愿景是安全文化的灵魂,具有导向行为,凝聚力量,调整心态等功能,引领着职工安全行为的遵循和固化。(2)安全行为养成,即安全行为文化。培育安全文化,关键在于规范职工的行为举止,使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和生产过程中,始终具有严谨的作风和规范的行为,提高应对处理、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3)安全制度建设,即安全制度文化。由理念和愿景到行为举止阶段,必须经过文化的制度化这个过程。文化制度经历理念提炼,制度建立,完善升华等过程,形成制度机制,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枢纽,决定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4)安全环境建设,即安全物质文化。创造良好的安全物质条件,营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的氛围,就是运用和丰富安全载体,夯实安全文化基础。安全的软环境就是指理念的灌输,宣传教育等构成的安全氛围;安全的硬环境就是装备投入,如设备、工具、设施等物态环境。

二、创建安全文化是实施本质安全的必要条件

(1)本质安全的内涵。第一,本质安全的内涵:事故发生率最低,甚至实现零事故;企业上下形成一种共识,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第二,基本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在静态过程中,物(机器设备等)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局部区域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和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安全生产中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良好格局。(2)创建安全文化是实施本质安全的必然途径。第一,创建安全文化,抓住了本质安全的关键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安全管理的本质因素。安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信念和行为准则,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从而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第二,创建安全文化,扣紧了本质安全的思维观念。安全文化是要通过其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努力使职工的言行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从而实现本质安全。第三,创建安全文化,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整体合力。安全文化以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为基础,把现代管理手段、制度和人的精神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安全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为实施本质安全提供了保证。

三、创建安全文化的实践

1.以观念更新为切入点,强力宣传灌输安全理念。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坚持以职工为核心,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强化理念宣传和灌输,不断丰富和锻造安全文化,构建起了“人为本,法为先,安全生产大如天”,“安全是企业的最大效益、安全是职工的最大幸福、安全是干部的最高责任”,“规章是安全的航标,三违是事故的暗角”,“任何时候不忘安全,任何地点都要安全,任何人员关注安全,任何事情避让安全”等安全理念体系,并充分利用安全学习日、班前会、安全活动月、安全大讨论、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借助黑板报、宣传牌版、宣传册、报刊、网络等载体,强力向全处职工宣传和灌输安全理念,为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2.以安全培训为重点,强化职工的行为养成。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围绕塑造本质安全人,采取内外培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处职工进行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系统培训,组织职工认真学习《矿区铁路运输规章汇编》、《矿区铁路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等,落实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为增强职工实际操作技能,该处积极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标准化作业演练”等活动,对涌现出的技术明星、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奖励;此外,在全处范围公开评聘工人技师,给与绩效工资补贴,提高政治、经济、生活待遇等;此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加安全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处营造了“钻业务,学技术,保安全”的浓厚氛围,为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以严细实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制度。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以实施“四位一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质量标准化体系,企业文化,OPM精细化管理)管理为载体,以“严、细、实”为着力点,以推进军事化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了安全管理。(1)“严”,就是对安全工作从严要求,从严考核,对“三违”和事故严肃处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责任追究体系,并把“高压线”引入安全管理之中,不断加大对“三违”人员和事故责任者的惩罚力度,以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从而增强了全处干部职工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的意识。(2)“细”,就是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危害辨识,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坚持以系统安全为基础,以保障职工的安全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出发,建立了规范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安全管理网络,对全处所有作业活动的潜在危害和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制定了体系运行标准和预防措施,编印了《重要危害辨识管理手册》,建立了危害辨识台帐,坚持逐级辨识,逐级上报,逐级落实整改;通过危害辨识与整治,编织安全管理的有效网络,有力促进了安全生产。(3)“实”,就是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围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个核心,从抓干部作风入手,制定了领导干部包保车站和下现场隐患排查制度,要求做到排查有记录,问题有落实,处理有结果。同时,强力向干部宣传和灌输“安全是干部最高的责任、最大的政治、“工作不落实等于零”等工作理念,每天坚持安全生产信息通报制度、隐患排查整治复命制度,在全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和“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等问题。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 船舶企业;安全生产;本质安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船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特点

船舶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生产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工艺要求较高、工序复杂、工种繁多;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机械化程度不高、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等。因而船舶企业是被国防科工委认定的从事危险作业的企业之一。随着生产规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近几年,船舶生产的安全管理已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概率也难以稳定控制在低水平上,所以安全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

安全管理必须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始,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企业法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同时也规定了各级领导、职能部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线生产工人,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制度,是所有安全规章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制度和责任人上体现了全员管理的思想,使安全工作做到纵向到底即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横向到边即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船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目前,船舶工业安全生产的形势总体稳定,但仍有严峻的一面,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和矛盾,例如部分管理者思想重视程度;作业者的安全意识;作业环境的复杂程度;危险源的防控等等。人、机、物的解决还需多方面的共同的努力。故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十分突出。

2.1 安全管理体制和管理者的意识急需完善和提高

目前虽然实行三级管理,但是管理不到位时有发生,在造修船生产的快速发展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略显滞后。安全管理的理念、规范、技术、方式方法等有待规范和提高。

2.2 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尚需加强

安全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监督能力、防范纠错能力与目前形势的要求尚有距离;而现场监管人员的不足又直接造成了监管力度的薄弱,安全管理工作很难全面落实到位。

2.3 安全措施资金投入的力度还需加大

尽管近年来对安全措施资金投入已逐步加大,但有时过分强调成本,减少投入或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2.4 安全生产培训必须全面有效地落实

虽然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事实上有走过场的现象,有时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培训教育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很难达到全面有效地落实。

2.5 农民工队伍的安全管理还需提高

目前的一线工人队伍中,农民工已占到了70%~90%的比例,但对农民工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难度。据统计某企业年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66起,共计伤害167人,其中死亡1人,受伤166人,具体情况如下:受伤人员中公司职工27人(占受伤人数的16%),

外劳力140人,(占受伤人数的84%)

三、 努力打造船舶企业的本质安全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是企业的主题,企业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形象的大事,随着企业的发展,安全工作的深入,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安全工作。以人为本,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因此,打造企业本质安全的崭新理念已势在必行。

3.1 本质安全的含义及其特征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人、物、系统、教育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的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进而逐步趋近于本质型、恒久型的安全目标。

其基本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培训教育到位。杜绝管理失误,企业生产中实现零隐患、零违章、零事故、零伤亡,从而基本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格局。

3.2 打造船舶企业本质安全的措施

(1)物的投入

企业必须投入适当的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大力研发应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发放员工劳动防护用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以保证企业达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安全生产物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的安全生产投入;“三同时”投入;安全设备、设施的维护及更新;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安全评价投入;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所需的其他基金。作为的主要负责人,有责任保证安全的投入,保证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并切实发挥投入的作用。要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编制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安全生产投入资金专门的帐户或者科目,专款专用。据调查,某企业在安全技术措施上共投入上千万资金,主要针对生产现场的高处坠落事故,重点推进钢管脚手架的改进工作,制作胎架专用梯和分段反顶作业专用梯,从安全技术措施上保障安全,减少事故,据统计该公司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下降了40% 。

(2)人力投入

安全生产人力投入包括:安全机构的建立、专业人员的配备、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伤保险、宣传、评比奖励等。

抓好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对于农民工也要像自己的职工一样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对在安全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可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对于巩固和激发员工遵章守纪、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处理并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因此,企业应每年拿出一部分安全奖励金,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安全评比活动。

(3)人力的投入与物的投入的互补性

基于人与物的投入互补性,当企业物的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时,可以通过加强人的管理,采取合理的监控措施弥补物的不足。同样,当人的投入无法实现时,可以通过提高物的投入来弥补人力的不足。

(4)加强安全文化和班组建设

随着船舶生产力的飞速,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

产品的不断更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效益,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企业要在发展中求生存,需要有一个良好、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安全文化推进安全生产,将安全文化融入企业的安全管理各个环节,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生产中,使“安全第一”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会确保生产安全。随着生产的发展,造船的吨位越来越大,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一切都要由人来掌控。而化生产活动中强调的团队协作精神,就是班组建设的根本。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是体现企业精神和文化的载体,所以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必须从班组建设做起,班组建设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5)抓好现场生产的安全管理

生产现场是企业生产力的载体,是职工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场所。企业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商品要通过生产现场制造出来;职工的精神面貌、道德、作风在生产现场培养和体现出来的;投入生产的各种要素要在生产现场优化组合后才能转换为生产力,所有这些都要通过现场的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消耗与效益的高低,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现场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并最终实现生产目标的基本保证。

四、结束语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低碳 煤炭企业 文化构建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煤炭企业,重视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进行生态重建,谋求煤炭企业绿色增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构建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新型煤炭基地、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煤炭行业是艰苦的重体力劳动行业,是高危行业。该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效益—发展。其生命就是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构建文化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最重的是员工生命价值的确立,安全行为的养成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最基础工作。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 ,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调动人的积极性 ,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可通过广泛开展“情感文化”活动来激励感化员工,从而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只有把煤炭企业确立的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愿景等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变为企业及员工的精神风貌,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煤炭企业才会在低碳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二、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构建须加强责任意识。

低碳时代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加强责任意识。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上行下效,贯穿始终的建设。企业领导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在企业中主要是靠领导的积极倡导、逐步培养,并身体力行,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才能逐步形成。领导支持和参与对于企业顺利、成功构建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将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基本任务,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新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从意识层面的更新,高层领导要保证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作为文化构建的基本保障。同时,所有的管理的企业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资源约束压力,在构建新的企业文化上达成共识。

三、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构建要重视宣传导向作用。

企业要以培训为手段,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使得企业员工认识到构建新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性,理解企业在新企业文化构建的暂时困难;使公司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新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理解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形成了新企业文化的统一信念和决心,让积极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构建中来。 企业文化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

此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实现低碳经济的文化效应。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员工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生产效益和煤炭企业的和谐发展中,来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培养员工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四、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构建要步步推进,精细运作。

推行标准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是煤炭企业文化构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深挖文化底蕴,形成企业理念。作为国家大型企业,煤炭企业有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的文化底蕴, 结合时代特征,确立形成各种理念,如把“团结、奉献、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价值观相结合,把“人才立企、创新强企”的经营理念和 “社会责任、生态效益”的价值观相结合,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学习时间等教育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全员性互动式文体活动、竞赛考核,来弘扬低碳精神和各项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低碳文化长廊,建设好矿区低碳文化,把矿区主要建筑物、会议室、学习室、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低碳社会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认同感,提升企业文化品味,实现与时俱进。

(2)企业文化构建与安全工作开展要紧密结合。将精细化管理导入安全管理之中,大力倡导“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 事事抓落实、确保不出事”和“珍爱生命 ,珍爱健康”的安全理念,做到管理求严,作风求深,检查求细,制度求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向人本管理转变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日程,并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

(3)企业文化构建与经营管理要紧密结合。低碳文化层面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节俭意识,就是靠艰苦奋斗和精打细算创造效益。确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质量理念,严格执行倒逼成本制度,并将节支降耗、小改小革、收旧利废等降低成本措施纳入员工考核体系,与安全工作同步监督检查、同步考核兑现,使节约每一分钱、每一张纸、 每一个螺丝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为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保证。

(4)企业文化的创建要与创建安全型矿井环境相结合。

首先,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其环境的安全效能。要在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其次,实现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即以工程质量标准化和环境文明创建提升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同时,把环境保护纳入到质量标准化考核奖励办法等全方位奖罚体系中。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公路建设 劳务人员 安全 教育培训

劳务人员因事故死亡的人数,占各类生产事故死亡总人数的80%以上。如何加大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培训教育和监管力度,将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一线工地上,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所在。下面,笔者以甘肃省张掖至肃南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建设中的劳务人员为例,就如何做好这一群体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劳务队伍的基本特征

张掖至肃南公路二级公路全长90.6公里,项目概算投资6.45亿元。据调查,张肃公路建设项目高峰时间共有各类劳务人员3000多名,他们绝大部分在生产一线从事诸如浆砌、平整、钢筋等重体力劳动,也有个别素质相对较高的熟练工从事一些技术工作。通过深入了解,从该项目劳务人员结构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结构成分复杂。他们主要来自张掖、武威、陇南、定西、兰州、临夏、青海、河南等不同省份和地区,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生活习惯、人文观念等影响,对事物了解、接受程度有差异。

1.2 文化素质较低。绝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即使平时闲暇时间也以消遣休息为主,很少有人主动学习。

1.3 职业技能较差。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上岗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只能从事单一的、技术性不强的体力劳动。

1.4 人员流动性大。他们以经济收入为目的,从业的灵活性强、流动频率高;长期扎根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有临时观念,想在项目上工作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转行或回乡发展。

2 对劳务人员安全培训教育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受地域观念强、文化素质低、适应性差、流动性大等因素制约和社会层面、施工单位对劳务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不重视等因素,在劳务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方面存在以下难点:

2.1 流动周期短、频率高。因生产淡旺季所致,劳务人员频繁进出,个别施工单位一月内人员流动竟200人之多。因此,对劳务人员的教育培养难以系统化和持久性,造成安全培训教育的短期行为和不适应性。

2.2 个别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个别单位对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或没有针对农民工特点设置安全生产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不能保证,导致大量的新务工人员未经安全培训即上岗工作。

2.3 安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个别单位安全设施基础投入不足,内部管理松懈,事故隐患大量存在,并且整改不力。部分设备在未检修情况下继续使用,导致不少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2.4 劳务人员主观防范意识薄弱。即使按各种规程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但原本受自身素质所限,存在侥幸、无所谓心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2.5 全社会共同关注安全生产的氛围尚未全面形成。目前全社会对安全生产重视依然不够,安全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力,“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对劳务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乃至轻视的心理,对其安全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

3 关于加强劳务人员培训教育工作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有了正确安全观念和意识,才会有主动的安全行为。因此,必须认识到对劳务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保安全就是促发展、抓培训就是保安全”的观念,把开展劳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切实做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施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和培训主体,应认真履行责任主体职责,把安全培训特别是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既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手抓安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又要妥善安排培训计划,一手抓培训教育等软件设施建设。坚持经常教育和持久教育的原则,既要有源头教育,又要有系统的适应性培训、技能培训,保证全体务工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培训合格的,一律不得上岗,坚决杜绝“零培训”上岗。应将培训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班组,落实到生产一线,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制到位、制度保障到位。

3.2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受劳务人员自身素质所限,大部分劳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劳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参与学习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作为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常识、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在具体的工程中,施工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加盟,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可以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安全简报、信息网站、安全小册子、交流研讨会等载体,剖析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总结推广经验;也可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歌舞等文艺形式,用精神食粮夯实安全文化底蕴,积极行动、全程重视、全员参与、全部覆盖、全面落实,使广大劳务人员自觉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宣传强势,努力营造关注安全生产、踊跃参加安全培训的氛围。

3.3 科学施教,注重培训效果。要积极为劳务人员学知识、学技术搭建平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工种、不同特点、不同内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以实用管用为标准,灵活多样,不拘形式,重点抓好“薄弱点”、“特殊点”和“困难点”,坚持普及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培训与新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务工人员安全培训格局。可以先重点后一般,培训任务较重的班组、作业面先行组织培训,然后逐渐展开;可以通过专家授课、骨干辅导、组织自学、延伸教育等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等手段,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双向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授安全知识,强化实践教学,更多的采用实物、现场参观、案例分析、现身说法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教育方法,增强培训效果。针对从事不同工种的培训对象,教材和授课形式可以尽量通俗易懂、应知应会、贴近生产生活;针对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直观方法进行培训,把文化补习与安全培训结合起来、针对性教育与系统知识讲解结合起来、形象化培训与老工人“传、帮、带”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安全培训的外延和触角;针对作业点多、组织较难的情况,可以集中授课,个人自学、班组组织复习等方法进行,做到集中授课与分散复习消化相结合,学习教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4 健全机制,实施有效管理。要把劳务人员安全培训情况列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通过系列考核奖惩制度、督查督办制度、情况汇报通报制度等机制,强化落实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培训奖惩机制,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应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得力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健全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载培训考核情况,及时建立包括劳务人员花名册、签到本、安全培训内容等在内的培训台帐。监管部门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日常督察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及时跟踪问效,掌握培训情况,确保培训

质量。

3.5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受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本地人从思想深处,对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排外思想。本地人由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势,也从各个方面无不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使外来务工人员心理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从而滋长了与本地人的陌生感,无形中拉长了与本地人的心理距离和隔阂,直接影响着所受教育的接受程度。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自觉、积极、严谨地掌握技能,提升水平,切实从主观上、根本的消除安全隐患。

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是提高劳务人员安全素质、减少事故发生的治本之策,意义重大。同时,这又是项循环往复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为此,我们要在思想上更重视、行动上更切实、措施上更有力,真正将培训教育工作抓实抓好,为实现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任勇.提高油田安全教育培训水平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23).

[2]尹向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初探[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02).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特征主要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3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实训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组成,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最终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2.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

3.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

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

4.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

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5.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

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科类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类型有:

1.订单培养型

行业或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半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企业赞助型

有远见的企业或企业家,为支持学校办学,推广和宣传本企业的产品,会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该企业生产或营销的仪器、设备等,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无偿赞助的形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熟悉该企业和该企业产品及操作性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会成为该企业产品的义务推广者、活广告甚至是忠实的用户;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客户培训、优先推荐毕业生等。

(二)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

1.筑巢引凤型

当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性设备,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时,学校就会主动引进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这样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实现“学做合一”。

2.来料加工型

主要是指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3.技术推广型

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业孵化型

主要是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园,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同时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

(三)共建共享模式

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1.共同经营型

主要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可以以企业的名字冠名。

2.优势互补型

主要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3.任务驱动型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

四、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中的问题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改革创新的产物,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水平及环境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市场是变动的,企业生产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要经常变动的。因此,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的衔接必然会产生矛盾。

2.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

高职教育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允许实训中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最大限度节能,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决定了实施原则与方法的不同,导致实施中出现矛盾。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管理涉及许多问题,必须建立起足够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1)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生产安全是生产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械加工等有一定安全风险的生产环境,如何建立学生的安全保障与事故处理制度,是保障学生权益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财税政策支持问题。对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法律规定有一些政策性优惠。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还应该有一些明确的税费优惠。

(3)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多数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问题

每所高职院校专业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建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以主干专业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取得更大的资源效益。

5.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性问题

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适应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远离生产一线,脱离生产实践,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极不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实效。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建立功能强大、岗位适应、保证实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领域,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