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1

中学体育课程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为基础,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总结分析,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框架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要涉及中学体育运动闲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激发中学生对各种运动的兴趣,尤其是被认为是理论性的表现的竞赛,三是培养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精神,四是使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对生活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将“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写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第二,重视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学,让学生能够具备体育保健卫生方面的文化素养,将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运动的兴趣,并将这种性却变成一种习惯,并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适应能力与评价能力等。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不仅是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是国外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培养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并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味到运动的快乐和作用,激发他们进行长期运动的兴趣与欲望,形成一种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第四,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学生的品德与审美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课程的设计也必然会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以“体”育人,提升学生的情商。

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笔者对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中学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其次,从教学体制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制,结合中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建立以增强中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运动理论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结合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形成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着重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中学体育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来看,要着重强调体育教材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的理论的讲述中要着重强调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安全性,对于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也要进行详细讲授,以便更好的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课程整体编制来看,要注意编制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增大中学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将体育课外活动引入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遵循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要求。

三、结论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职业技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体育课程的作用

1.1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

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规划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划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培养职业能力的方向也有根本需求: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专业技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必须灌输职业道德的理念,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不仅体现出技能的优势,也要体现出高尚的职业素养。最后,依据终身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并非将学生推出校门便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与之建立联系形成终身培养的教学目标,促进高职院校为社会和职业岗位输送人才的教育价值体现。从而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稳定发展创造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综上可知现代化教学理念,对于高职学生的全新职业能力需求:技能卓越;职业素养;稳定发展。

1.2职业能力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中,依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领路,在体育教学方向上应当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广泛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而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能够以锻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体力提升,进而提升职业要求对于体能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以体育精神的文化理念促进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以稳定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体育课程能够提供基础的身体素质健康保障。以上三点能够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定能提升学生对于职业需求的多种能力提升,因而体育教学改革为服务教学规划为宗旨,引领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尤为重要。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用性的教学改革路径

2.1以体育精神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

以体育精神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团队意识的精神层次。首先,在体育文化中,以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提升,打破历史中人类创造了各项记录和体能极限。这种文化中的追求恰恰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不具备的。在多数参加工作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精神文化。其次,在体育项目上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团队配合才能赢得比赛,不是单独个人能够取缔集体力量的。那么现代企业的职业需求,也要求员工具备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相互协调完成具体工作。而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普遍课程中,仅以自身考试成绩为目标,很少接触团队协作的能力训练,但体育课程却可以根据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促进其,提升团队合作意识,进而形成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

2.2以体育锻炼提升职业体能的强化

体育锻炼的基本作用就是提升体能,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多年学业繁重,对于体能锻炼相当缺乏。而从多数研究中也能发现,很多学生只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但是在体能上简直手无缚鸡之力。对某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学生进行考察,发现进入电子企业生产线,不能胜任普通职工常规任务量,其根本并非操作技能的缺失,而是体能上有一定差距。依据这样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完善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基础的体能,从而适应职业化的需求完成基本工作。

2.3以体育教学内容完善职业健康的需要

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与身体的健康”。而且体育运动也以强化体质完善身体健康为根本,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体能,同时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忙于工作就疏忽了自我锻炼。而且在很多职业工作中存在由于缺乏锻炼产生的职业病,以办公自动化专业和会计专业为例,到工作岗位中其基本工作都在办公桌前完成,运动量相对过少,如果再缺乏自身的主动锻炼,必然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亚健康的局面。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当如何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秉承终身教育的理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在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胜任未来职业化的需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理念,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进而提升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身体基础。

3针对提升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改革规划

3.1拓展体育理论课程的新内容——精神文化的职业素养

拓展体育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内容,其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的培养,即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需求与团队合作的主体意识。那么在高职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理论课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国内外管理体育精神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为学生解读。里约奥运女子3000米障碍赛,埃塞俄比亚选手迪洛的鞋子被踩掉,但其并没有停下来调整,光脚继续比赛,在奔跑、跨栏、踏水池的每个动作中忍受剧痛,当这位坚强的运动员跑到终点时,因为疼痛难忍已是满脸泪水。志愿者将她搀扶起来,用轮椅推出赛场。这位永不放弃的跑者,向我们诠释了真正的体育精神。这样的励志故事体现的是体育进取精神,体育教师将其带到课堂之中,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对于职业工作中遇到挫折迎难而上的信念,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精神信仰,才能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成效。另一方面,在体育理论课程中,教师同样可以用不同方式呈现出团队意识的题材,引领学生对于团队意识的领悟。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女排决赛在迎战塞尔维亚的决赛里,以先负一局的被动情况下,通过团队配合以拦网和强发球的艰苦拼搏中,连扳比分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领悟团队合作的真谛,从而形成未来职业能力中自身团队意识的强化。而在普遍的教学活动上,体育教师也应当多开展球类团体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加强,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需求打好精神层次的基础。

3.2完善团体训练模式的体育课程开展——提升体能与团队意识

团体训练模式TeamTraining是企业发展团队建设经常用到的发生,应用于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能提高与团队意识。而拓展训练OutwardBound作为较为先进的锻炼方式,可以广泛开展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首先,在体能训练的阶段,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在职业能力上体能需求,那么对于不同专业需求也要进行具体划分。例如数控专业与物流专业在职业道路上,必然要比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体能需求高,那么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在体育课堂中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归类,从而进行具备针对性的教学规划。而同时对于男女同学,以及不同体质的学生都要进行合理区分,才能够规划出更加适应个人体质提升的教学方案。其次,在团队训练的模式中,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在竞技类大球项目上,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效果更加。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可以融入比赛模式,让学生通过竞争,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优势,从而产生对于配合协作的积极主动,那么也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以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课程,一方面,能够在拓展项目上进行更为科学的训练内容,组织学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同时提供解决方案,有小组配合完成。那么必然产生对于完成任务的团队依赖,进一步促进形成团队合作的小组共识。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企业团队内容,形成对于现代化企业的客观认识,产生先进管理理念的客观认识,进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

3.3从选修课程中明确职业能力的区分——职业需求导向的选修课程

选修体育课程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的主要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具体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其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课程筛选,从而在课程中更加具备积极性和参与感。但是在职业化的需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的职业需求存在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来源于工作性质的专业区分,比方说,会计专业的身体素质需求必然不会有机械自动化或者建筑专业学生高,那么从教学需求的考量中,应当按照选修课程的运动量进行专业需求的合理划分。体能需求较高的专业应当为其提供相应运动量较大的课程安排。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体能要求较高,如建筑专业、机械一体化、汽修专业、模具专业等,那么对其职业需求的考虑,可以开展乒乓球、田径投掷、羽毛球、武术等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要求气质的专业可以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指导,例如接待、翻译、艺术、表演、涉外旅游人员等专业,可以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太极拳等课程。其他方面,对于某些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专业需求,如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由于受到岗位需求的制约,应当完善其肩带力量,腰背力量,以及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升。那么在体能训练的规划中要注重仰卧起坐、蛙跳、拓展训练及下肢力量训练等。只有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划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在企业中的长期发展和不断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巧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工场操作类职业的实践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6-129.

[2]陈雁秋,陈浩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施“岗位主导”教学模式的探析[J].运动,2012(11):89-90.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3

论文摘 要: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具体的阐述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现状和实施方案,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操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及其策略,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曾一度中断,近20 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毕竟在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依然存在着理论程度不高、指导实践乏力、重引进轻继承吸收、研究主体单一、视野狭窄以及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等问题。客观地讲,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有其相应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 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 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其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否具备? 我们能否套用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程? 体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本质上有无区别? 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 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 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否具有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意义上的深入思考? 这诸多问题值得深思。对这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而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接二连三地显露了出来,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 、“赶时髦,搞形式主义” 、“体育教学虚无化” 等倾向。更令人我们难堪地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 “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势必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

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场地不足, 资金短缺, 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 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 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 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 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 经常被挪作他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 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3) 体育器材管理不善, 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 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 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 闲置不用, 造成散失或破损。(4) 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 青年教师逐年增加, 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 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 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在社会上从事的职业, 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 课程无进度, 教学无计划, 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

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思想观念、师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教学质量不高等等的因素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谈体育课程改革是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各级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努力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跟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思想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体育改革都将学生健康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方面被赋予了新的职素,从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看,无不体现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导向性,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到体育对学生健康的高度关注,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指导的思想。

(三)构建多文化的体育课和模式

由于受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曾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已经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学生实际需要,构建多文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解读新《课标》与新《纲要》也可以发现,国家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鼓励地区、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具有地区、学校、和教师特色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将使不同地区、学校与教师找到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定位,顺应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师生发展需要。  (四)整体设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我国以往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存在交叉,重复与渗透的现象,新《课标》与新《纲要》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同样存在着交融,但是更体现出递进。只有从整体上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才能符合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连贯。

(五)编写融基础性、人文性、健身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化、

校本化于一体的教材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应用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编写与选择应用高质量的教材,无疑会使学生收益非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国家对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纷纷着手编写符合自校特点的教材,尤其是在高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编写教材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编写人员水平缺乏,编写的教材质量不高,那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各级学校编写与选择应用教材应量力而行,条件好的学校完全可以编写较本化的体育课程教材,各级学校编写与选择应用教材都应力求将教材内容定位于具有基础性、健身性、人文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上。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六)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标》与新《纲要》提升了对体育教师的职能与素质要求,体育教师要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学的中心将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法教育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融洽、信任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帮助,成为教学研究型的育人家,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七)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新《课标》与新《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内容,各级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利用校内、校外和信息化三类资源,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打破体育课校内统一的状况,使体育课程形式更加多样,灵活性提高,对于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八)制定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从内容与形式方法等都应作科学的定位,应紧密贯彻新《课标》与新《纲要》的精神,做到内容形式多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对体育课程评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等多种维度实施综合评价,真正形成以评价促进改革,以改革完善评价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J ] . 中国学校体育,2004 , (3) :81

[2]赖天德.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 ] . 中国学校体育,2004 , (2) :91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改革;体育课程;课程改革1.前言:国务院在2005年了振兴我国职业教育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顺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紧接着在2006年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从数量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此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进入。但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快速推进向比较,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较为落后。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运用“高职体育课程”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表的权威性论文屈指可数,显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走访相关的专业学者,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与其他专业同步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加强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2、高职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在上世纪末进入进步阶段,主要是为了转变职业院校学科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前高职院校普遍把专业理论放在主要方向,轻视专业技能的教学。为了转变与世界接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初期,借鉴欧美职业教育发展国家经验,开始提出以“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课程改革理论。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之后,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理论。但无论是重专业、轻技能,还是“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或者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都没有引起体育教学者的重视,虽然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紧跟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但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落后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笔者使用互联网,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为“高职体育课程”,检索CSSCI文章,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共17年,检索出文章105篇,平均每年只有六篇,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为1215所,与庞大的院校数量比较,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明显偏少。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与其他课程改革。孙雷鸣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提出,体育类职业技术学院应开展校企联合,但毕竟全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很少,研究成果不具备普遍性;陈捷、周猛强等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但当他们提出以“职业导向”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的时候,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显落后与其他专业。所以,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的广度与改革的深度,都无法与其他专业相比。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也是如此。即使进行了零星的改革与试点,也是较为落后的改革,当其他专业开始启动时,体育课程还在进行学科教学,当体育专业进行为“职业导向”为理念的改革时,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时代。

3、原因分析

3.1 固守学科化的体育课程

造成学科化体育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我国课程体系受前苏联学科课程影响较大,即使进行了多轮“去学科化”的改革,但由于课程执行者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还是在执行一个学校一本教材,不分学情、不分地域、统一要求。把掌握基本体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本科学科化的教学有本质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就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不同,不能沿用本科学科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所以,这两个原因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固守学科化教学的原因,这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3.2 没有明确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高职院校在各个时期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办法,但体育课程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遵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办法与思路,但也不能脱离这一思路,又要兼顾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与诉求,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在两者的不能统一,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混乱,有的课程改革者和课程实行者认为,既然是高等院校,本科体育课程改革就应当与高职院校一样,进行学科化教学。有的人认为,应该把完全遵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用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就可以了。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是高职院校,就应该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由于课程改革思路的混乱与纷争,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滞后。

3.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

课程改革需要身后的课程理论基础与探索的精神,这是改革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又过去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加之,我国高职院校扩张速度过快,大量课程执行者为近几年新进入岗位的新教师,还不具备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能力。高职院校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我们体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体制的缺陷,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不高。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还不足。

4.建议

4.1 坚持“健康第一”第一的体育课程改革前提,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2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把体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些既有锻炼价值,又能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

4.3 给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政策扶持,鉴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事实,在、课题申请、业余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与政策支持。

4.4 建立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各个高职院校把理论水平高,有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组织起来,组件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2011029Y.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5

关键词:茶道精神;新体育课程改革;价值作用;体育教学;教学理念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教学元素,其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我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其具体应用理念和价值规范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学生培养理念也在进一步成熟完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开展体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尽管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性,还是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全面性都更为成熟,但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因此,认知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入,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出现了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对待实际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其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其人生成长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培养。首先,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体育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未能将心理教育活动纳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中。随着当前体育教学科学化、机制化日益全面完善,如今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多数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其更多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上,忽略了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未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其次,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重视。实际上,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教学结果,不仅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合理选择和优化配置,更是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就极为必要。从目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来看,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极其重要,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学内涵,其都需要充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精神理念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的具体元素内容,还是其价值理念。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将茶道精神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最后,在整个体育教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其未能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其中。实际上,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思路,就极为必要。心理教育是从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而出发的教学活动。所以,心理教育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立足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心理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思路。茶道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心理要素,其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理念。随着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利用茶道精神内容,将为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活动有效实施提供重要帮助。

2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

从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未能及时有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难,进行有效解决,这就大大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进而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效果。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不仅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涵,同时更是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学生综合心理培养为具体切入点,创新实施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行为理念及思路,就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通过完善开展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完善。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有效开展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压力,同时也能完善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完善开展教育。从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给予处理,其将对学生终身成长都将造成相应影响。所以,结合当前中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教育行为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具体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有效融入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和不足,进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培养活动之间的系统化结合。当然,想要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不能脱离体育实践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融入心理感受的改革活动,因此,无论是对这一理念进行认知和理解,还是优化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入手,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思路,从而促进整个中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具体的心理挫折问题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技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整个中学教学活动来说,体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将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整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理想效果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创新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直接关系到当前体育心理教育的完善度和科学化。

3茶道精神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挫折等心理问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挫折的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完善形成,其必然影响到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解决意识,同时更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培养和融入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塑造,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处理挫折和对抗活动时,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完善的心理素质教学与体能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影响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将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推动力。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健康、完善的心理理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推动力。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必须合理完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及时有效引导学生对挫折等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效结合。当然,对于茶道精神理念融入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更是弥补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道精神,不仅丰富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当然,想要将茶道精神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性融入,进而实现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融入效果。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价值规范,还是实际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茶道精神的具体融入思路。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6

(一)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缺失

相比于高校开展的其他课程,体育课程除了具有教育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的专项改革时就不能够采用简单的课改模式,需要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制定针对性的部署,使体育课所特有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根据一些高校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学校在进行改革时都太过于重视其中具有的竞技性,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竞赛来作为日常体育课程开展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种课改模式忽视了体育课自身具有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这种竞技性的融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小部分体育能力出众的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来讲,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削弱,这无形中就增大了体育课改的实施难度。

(二)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缺失

对于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各个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实际改革时,忽视了与社会体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而实际上社会体育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性更强,更具娱乐性。而在实际的课改过程中,这种社会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都使得无论是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还是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都不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程度的吸引力,使得许多学生在无形中就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本身的兴趣,这样就会对体育课改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其次,由于一些高校在进行体育课改时往往更加注重功利性,高校的管理人员经常将一些具体的课程改革工作当作是一些教育管理手段的示范和管理工作的业绩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邀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课改工作实施方法中缺乏对人文性的注入。最后,一部分高校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体育课程开展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并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思路,这同样会导致整个课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文性。

(三)课改的实施效果较差

实际上,高校之所以要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最终使我国青年一代人整体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许多高校在开展课改工作时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实施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度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本身辅助课改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个高校对于体育课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顺利实施。

二、休闲体育应用于高校体育课改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势

(一)休闲体育具有的教育性影响了课改的效果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其是否具有正确休闲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施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途经越来越广泛,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控制,就会影响到这些学生未来的成长。因此,推动健康、休闲的体育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休闲体育一方面能够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进而促进学生的自身身心健康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而这同样也是高校进行体育课改的主要目的。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休闲体育,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

(二)为高校的体育教学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和环境

由于休闲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通过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改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之间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他们情感上的交流,进而培养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最后还能够帮助高校的学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在体育课程中添设一些休闲体育活动,还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构建各种情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社会不同角色的功能和职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具体需求,同时还能够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体格,保证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休闲体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尤其是一些户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通过一些减压活动的举行,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走进自然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现高校体育课改和休闲体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模式

首先,加大休闲体育的应用宣传力度,通过适当的宣传来引导学生们选择他们自己喜欢和习惯的休闲体育项目,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们加强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这点上来看,休闲体育的融入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学生整体的体育素质有选择性地、科学地购买一些休闲体育用品。通过休闲体育用品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使得整个体育课改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休闲,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体育课本身的娱乐性,实现了学生对于各类体育运动知识的有效普及。最后,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为学生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并能够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对其学习任务的实施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体育观,另一方面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的运动能力。

(二)具体结合措施

1.加强休闲体育具体项目的合理化融入

在进行休闲体育项目和高校体育课改工作有效融合时,学校势必会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大众化的休闲体育项目,但是在引入这些具体的体育项目时,学校要参考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这样才能够确保休闲体育的项目合理、有效、科学地融入到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拓展学校所开展的课程空间,保证体育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的合理化融入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学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将休闲体育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改过程中,具体要求学校能够考虑到休闲体育所具有的广泛性,使休闲体育有目标、针对性地和高校自身的实际体育教学目标相互融合;其次,学校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改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创新,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课改的参与度和兴趣度。

2.为学生制定专项的休闲体育计划

在进行休闲体育的有效融合工作时,学校应该在确保学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享受休闲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休闲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约束性,需要在一定的监督下进行各项活动的开展,而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际角色的有效扮演,能够让他们懂得如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社会适应力的有效提升。体育课改后的新型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对于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此,学校在进行休闲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科目开设时,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个兴趣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有选择性地开设一些可以实施、同时又受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通过一些体育社团的建设来带动学生们对于体育项目的有效参与

在进行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建设时,离不开良好的体育文化,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些体育社团,这些社团可以是某一项具体的体育项目。通过社团的建立,就能够将拥有共同体育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局部推动该体育活动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这些学生的宣传,带动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这些社团中来,最终实现这些体育项目在该校的快速发展,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就可以更好地将这些流行的体育项目加入到自己的体育课程开设过程中,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4.建立全面性的成绩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成绩考核中,教师经常是以某一种体育项目的具体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而进行休闲体育的课程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课程开展的重要目标和基准。因此,对于学生体育课程参与效果的考核方法应该侧重于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课程之后的收获。对此,在进行实绩考核工作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从学生意志品质、合作精神、体育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性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