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1
课程建设问题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培养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的教育目的特征,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项工程中,传统的体育课将改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构建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对体育需要认识理念的全面提升。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体育”和“健康”的教育理念问题,进行“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的统整,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理论障碍。关于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关问题,我国许多从事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已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许多改革思路和方法,也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些科学的依据。但面对我国轰轰烈烈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我们是否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规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相关高等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恰恰相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滞后,甚至到现在还是按兵不动。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格师资如何生成,没有相关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又如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研制依据。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程序而言,有悖于教育发展系统规律,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我国教育决策部门的重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又将走入新的误区。“回头补课”的历史教训是惨重的。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供同行专家商榷,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造,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跨学科进行课程统整———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学科是可以分门别类的,但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存在却总是复杂的、综合的,毕竟人类、自然和社会是共同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战争问题等等,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能够凭借一门或二门学科给予解决。有些问题的解决单一学科甚至已经很难深入其中。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种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协作。从学科发展的历史看,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成为新的知识产生的条件,大量在综合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的主要“生长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科技和学术发展的影响下,形成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新的学科课程综合化趋势。如英国出现“综合教学日(integrat-edday)”课程形式,儿童可以在备有多种多样教材、教具的教育环境里自由自主的展开学习活动;美国中学出现了“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利用综合性问题,同时结合多学科内容进行教学;日本出现的“合科指导论”也是一种以主动学习探究为核心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思想。另外:德国、瑞典也都产生了从传统的乡土课程发展为新的“合科课程”等。
而20世纪末,学科发展出现了新的综合化发展趋势:知识在分化中出现新的综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跨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学科产生的边缘学科正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多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新的跨学科综合学科成为对人类社会具有最大意义的学科,原本主要存在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综合发展不仅扩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发展也愈来愈多。解决人类社会遇到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
社会发展与进步需要跨学科知识的综合,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知识、创造科学知识的高等学校教育来说,应更加重视跨学科间的知识综合。面对价值多元化、知识时代化的21世纪,传统的分科课程已与历史进程相悖。因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进行课程建设改革中,都力求打破学科疆界,进行课程统整。如:澳大利亚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艺术、英语、健康教育与体育、外国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与环境、科技等8大学习领域。其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统整也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统整改革,在国外不仅在基础教育中盛行,而且在高校体育专业中也逐步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专业都与医学、卫生等部门结合,开设了大量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相关的课程,甚至在体育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类的专业。因此,面对世界各国学校教育跨学科进行课程统整的趋势而言,面对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改革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3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中人才递进和课程设置的关系问题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是促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核能源,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关系,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无不包含基础教育改革问题。
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作为学校体育师资和其它体
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其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中体育师资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基础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面对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素质教育,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如果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得以构建,那么基础教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才可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能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实教育目的特征,符合教育发展的系统规律。
研究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如果仅从人才培养的递进关系来看,基础教育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见图1)。但若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等师范类教育课程改革反过来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见图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高等师范类师资培养课程的先行改革。只有培养了大批符合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合格师资,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3为基础教育(1为学前基础教育
2为小学基础教育;3为中学基础教育);4为高等教育
图1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递进关系
4为高等教育;3为中学基础教育
2为小学基础教育1为学前基础教育
图2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2
关键词: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l指导思想;目标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s-0092-02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顺应形势的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师范专科学校相继升格为师范学院或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升格为以师范类为主的学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穷和落后问题。必须把知识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开发的优先战略。影响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但对职前教师教育而言。要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因此。西部升格师范学院必须把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来看待。
一、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李其龙、陈永明认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突出现代化,能够反映人类科学文化的新成果;其次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基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率越来越快,师范生要想在短暂的三、四年学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人类知识的新成果、掌握学科所有的前沿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是学校现有条件所无法实现的。但是,知识的更新与进步始终都是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的。只有师范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要求。鉴于此。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掌握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
2、课程设置综合化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事件都是由不同学科的发展引起的,也要求诸多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解决。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学科专业课程在教学上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和精深。但在实践领域则不利于解决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综合、复杂问题。师范生整合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欠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作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支持的西部升格师范学院。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3、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当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就是指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球相适应。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要适时的调整办学目标激革课程体系,不但要向师范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促进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态度的形成,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为师范生建构合理的素质结构。有利于师范生从教后的教师专业发展。
4、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原先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中心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培养出满足基础教育要求的合格师资。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以师范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突出现代性、开放性与世界性,要汲取发达国家和地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将教育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纳入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时进俱进、经得起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教师的目标。
二、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曲铁花、朱永坤认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注重课程的创新性、研究性、选择性、实践性。突出门类广、内容精、侧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等特点。Ⅲ综观专家学者的研究,他们对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共同的观点是,建立专业化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是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1)构建师范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职前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即“学术性”和“师范性”。教师不但要将学科专业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这两种知识还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进行整合,才能使其内化为师范生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促进师范生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整合为着眼点。以构建师范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目标。
(2)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成熟、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了态度的转变。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要有专业理想,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为此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终身学习以促进专业自我的形成。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2.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普通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四大领域。开设这类课程的目标在于形成师范生的广博的文化修。为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形成师范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素养,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师范生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葜定基础。
(2)学科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开设学科专业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师范生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从事专门学科教学做好准备;形成师范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学科教学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3
关键词:基础性 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的目的为中心。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在具体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必须以突出“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根本宗旨。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健康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规定性。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首先,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平衡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又与学生生理成长相协调,确保学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生理平衡。
再次,健康发展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壮的体魄’奠定基础”为落脚点。进一步强化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体育课课时量,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质量。努力将体育课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发展还包括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就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基础”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而且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广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学生生命质量的萌芽,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这个摇篮的宽窄,这个基础的深浅,这棵嫩芽的强弱,这个工程的优劣,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富足与贫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强盛与衰弱。
首先,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德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和方向。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基础教育的牛鼻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确保德育第一,准确定位全面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奠定基础”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德育常识教育,突出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转贴于 其次,全面发展是学生智育全面发展。智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智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 ‘确保智育是关键,准确定位全面发展的核心,最大限度启蒙和训练学生智力’奠定基础”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开发,扩大智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全面发展是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健康没有了,一切都是零。体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增强体育意识,转变体育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奠定基础”为指导思想,全面夯实传统体育教育,树立“体育不仅是为达标更是为健身,不仅是为健身更是为养生”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力的精神;公平竞争,虽败犹荣的精神。
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美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剂,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培养审美情趣,更新成才观念’奠定基础”为突破口,努力强化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界定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而且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点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深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学生生命大厦的奠基石,是学生人生方向盘上的指南针,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这一站是否能走好,这块基石是否牢固,这个指南针是否配合学生人生方向盘,这个原动力是否强劲,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关系到华夏民族综合国力的底蕴。
首先,终身发展是学生阶段性发展。阶段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立足当前,夯实基础’奠定基础”为根本。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阶段特点,考虑区域、性别、个体差异,与时展同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分层次、分类别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
其次,终身发展是学生递进性发展。递进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递进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衔接知识结构,提升教育台阶,’奠定基础”为宗旨。在强化学生阶段性知识技能,完善学生阶段性知识结构,牢固学生阶段性知识技能根基的基础上,调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努力促进学生阶段性知识结构与发展性知识结构的衔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台阶。同时,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特点,有重点、分步骤的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衔接性、层次性和长远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4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对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结束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进一步坚定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年秋季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实施新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实验工作启动平稳,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课改实验工作普遍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各校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师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在深入开展。
三是构建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治理能力,基本形成了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审定、选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形成氛围。关注、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氛围逐步建立,课程改革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五是变化喜人。基础教育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享受学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科学考试评价制度开始探索,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综上,几年来,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加强科学研究和专业支持,重视评估监控和交流合作,重视社会宣传和营造氛围等。这些将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熟悉到,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提供保障条件等。但是,我们究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究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中课改也一定会开好头,起好步,同样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高中课程改革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美国《**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英国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实施,实现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4大方面的发展目标,把握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方法、解决问题6项基本技能。日本从2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把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我国台湾地区,**年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表达、分享等10大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认真推行。
(二)高中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要害环节。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同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工作进行了布署;20**年5月,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9月起,全省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此期间,为了确保高中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20**年全国课程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我市已经提前开始工作,成立了市和各辖市区、部委办局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的常州市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同时,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方案》、《常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改试点工作,为即将进行的全省高中课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科学发展?应该熟悉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坚持内涵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机遇。有的校长说,我想实施素质教育,苦于没有机遇,而现在课程改革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叶澜教授在常州二实小搞的新基础教育很不轻易,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学校在做。即使有几个学校在做,没有大环境的支撑也很难。但是,从今秋起,全省所有高中都进入课改实验区,小学四个年级,初中第二轮启动课改,这种大环境对于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年实施的基础上从事高中课改,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课改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3.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中课改的方向,坚持课改不动摇。
(四)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要害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课程改革是一场改革教育系统制度、运行、思维和评价方式的要害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治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今后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不但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另外,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组织方式来看,课程改革实施后,原有的教学组织治理要打破。从高二起,将要实行“走班制”,就是学生背着书包找课堂;还要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由于爱好爱好不同,选择不同,将拥有一张有别于他人的课表;考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但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就能毕业;高中课改假如真正实施到位,延续数百年的班级制、学年制的历史将要改写。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考试评价中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至上百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装备保障来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高中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不答应失败,因为它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高中课改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一个高中校,高二、高三老课程,高一新课程,任务繁重;新高一三年以后是否参加新高考,老师们迷惑不少,顾虑很多;高中课改是一次机遇,锻炼队伍,更新观念,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严重考验,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严重挑战,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及早筹划,及早启动。
三、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高中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及今后一阶段,我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布满活力的常州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抓住四大重点。一是重点加强学习和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研部门和师资培训部门的资源,认真组织教育治理人员和广大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真正实现“全面培训、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目标,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得到同步提高。二是重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三星级以上学校要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好职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习基地作用,使学分制和选课制有序推进,取得成效。三是重点探索新课程治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治理新机制。四是重点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服务课改,进一步转变治理方式,帮助学校自主发展,增强活力;学校要将高中课改纳入三年发展规划,既实事求是又勇于探索,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要密切关注农村地区高中课程改革。要对农村高中的办学条件及队伍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定,努力加大对农村高中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市地区条件好的高中要帮助扶持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共享资源、互聘教师、互认学分等形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确保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取得提高。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高中课改,熟悉上要到位,培训上要抓紧,措施上要严密,步骤上要慎重,确保高中课改健康地扎实地推向前进,以求实效。
四、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涉及经费投入、硬件保障、队伍预备、资源整合、环境氛围等,需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和各辖市区都要成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定期研究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课程改革摆上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来抓紧抓好。
二要各司其职。教育部门要将高中课改工作作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仔细思考、认真谋划、具体部署,迅速抓上手,出实效。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把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把握领导的主动权;发展和改革委要把高中课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来研究;财政部门要把高中课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课改专项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和必要的实验基础条件;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课改的形势要求,合理核定高中教职工编制,加强编制治理;物价部门要加强高中收费的核定与治理;新闻媒体等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对高中课改给予支持,作出努力。
三要强化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团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强化对各地新课程实验进展情况的监管;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确定定点联系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要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的工作交流,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基础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三大主科”之一,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别的群体,其思想、年龄、身心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新鲜、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英语学习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二、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标理解不透彻
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指出学校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式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新课标下,部分英语老师对其理解不透彻,不能合理地运用英语教材,只是片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教”和学生“学”往往会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小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情绪,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主体不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数老师主体地位不明确,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3.不重视全体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的英语老师总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忽视了与成绩稍微落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英语课堂提问时,往往不会顾及成绩不好的学生,只喜欢抽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不尊重课堂纪律、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加剧了两极分化,对学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英语教学措施分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存在一些问。与此密切相关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师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英语教学论”课程是培养未来英语小学或者中学老师从事英语基础教育工作及研究为宗旨的必修课程。在小学英语教学观念、模式、内容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学论”的教学必须顺应其改革要求,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英语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1.多样化教学模式
1.1老师讲授。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无法感受到课堂的乐趣性,久而久之会产生枯燥之感,甚至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精简老师讲授的内容,缩短讲授课时,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听英文歌曲等,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1.2学生讲授。“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业较少,但由于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理解存在困难,若要真正学好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英语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授中,为了备课往往会主动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和资料,为考虑讲课的仪表仪态,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驾驭课程的能力。
1.3多媒体教学。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英语教学论”教学中,老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英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不同形式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2.1课前小讲台。在每堂课前,老师将前10分钟单独提出来,组成一节小课,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轮流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本质,从而更加适应老师角色。由于每堂小课的组织者不同,那么教学风格、内容、思路、观点也不尽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假期实践。目前,由于高师学生见习学校不稳定、见习时间短、缺乏有效指导等,导致假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将假期见习分散到大学的一、二、三年级的假期进行,并严格考虑实践报告、教育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时间,使其更加熟悉老师、学生、家庭的调查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教学技能。
四、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加重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弊端,创新英语教学思想、模式以及内容,面向全体教学,并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妙兰.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18-21+28.
[2]冯冰清.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探索[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3:114-1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范文6
[关键词] 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建构
[基金项目] 宁夏师范学院2011年度校级重点项目(ZD2011006)、宁夏师范学院 2013年度校级项目(YB20130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83-2
“课程改革必须理论先行”。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真正进入课程层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全面展开。如何建立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地方性师范院校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一、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形成背景
长期以来,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只有四部分构成: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实习课程。人们熟悉地将前三门课程称为“老三门”。“近二十年来教育界对‘老三门’的批评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近年来,指向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老三门’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封闭、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陈旧、知识脱离实践等”。特别是在很多地方性师范院校,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都是以合班大课的形式来教授的,这使教学既缺乏实效性又不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开展。学生们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是和自己专业没多大关系的“公共课”,觉得学了也“没用”,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考试的时候一突击,考完即忘。这种教师教育课程根本不能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因此,打破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显得非常必要。
二、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
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是按照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基础、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三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模块,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各类模块课程。我们的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包括三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
(一)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由学术理性主导,具体表现为课程由具有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来开发和实施,他们将自己认可、习惯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通过讲授等方式传递给师范生”,这种单向传授的方法一方面将学生作为“容器”来灌输既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学生进入教学实践中还要重新学习以适应实践逻辑。这种“去人化、去实践化”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规律、理解教育本质;掌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划分为三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这些内容对应着课程目标,是师范生未来立足教学所需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1.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弄清教育实质,理解教育规律,对教育形成理性认识,为学习教育技能课和从事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六门课程,都为师范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第二,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与案例评析》、《学科教学设计》、《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等七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修五门。
2.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感,增强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适应性。
第一,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学校教育发展》、《班主任与团队工作技能》四门课程,专科和本科均必修四门。
第二,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基础》、《教师礼仪》、《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学科教材分析研究》、《考试动态分析研究》五门课程,专科和本科均必须在其中选修两门。
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也是学生对整个学习结果的整合,是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过程,还是对整个教师教育质量的检验。改革后的教育实践课设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