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南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18-1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17℃左右,水稻是南丹县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每年种植面积在9000hm2左右。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受耕作技术、管理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各种病虫的为害,每年因受病虫害造成损失在100万kg左右,病虫害成为了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因素之一。因此,剖析该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其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对策,对进一步提高该县水稻产量,实现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南丹县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识别能力差,药剂选用单一

很多群众在水稻受害时,无法分清是病害还是虫害造成的,特别在一些交通不便、山区偏僻村屯的农民对对病虫识别能力差,病虫不分,从而无法对症用药。并且在防治中只认定以前所用的农药品种效果好(如敌敌畏、乐果等),不大接受针对不同病虫而防治的其他针对性较强的新型低毒高效农药。

1.2 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且用水量不足

在防治病虫过程中,普遍存在农药用量比规定的标准多1倍,有的甚至3倍,有时3-4种农药同时混用,导致部分水稻出现药害症状,很多农民普遍认为,只有加大农药的用量,才能将害虫当场杀死,死得彻底、干净,得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而不按农药防治病虫规定的用量。这样不但加大了防治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病虫的耐药性,不利于今后的防治,从而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农民在施药防治过程中,单位稻田药水用量只有225-450kg/hm2,比单位稻田推荐药水量900kg/hm2减少了大半多,以致药水不足,无法喷到和淋湿淋透病虫为害的地方。

1.3 治虫防病不适时,错过防治适期

在病虫害发生期间,很多农民不及时用药防治,总是在为害较为严重时才用药防治,如卷叶螟为害出现白叶、二(三)化螟为害出现枯心(白穗)、稻飞虱为害出现“黄塘”和“落窝”、稻颈瘟为害出现白穗时才记得用药,已经错过了大好的防治时机,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有的根本达不到防治作用。有相当部分群众习惯在晴天中午时分喷药,造成药水在阳光的暴晒下挥发快,停留在植株上时间短,害虫取食不到和植物不能吸收,以致防效差。

1.4 施药部位缺乏针对性

由于不同的病虫发生为害的部位不同,在防治中应有所区分对待,而部分农民则不理会这些。在施药过程中,在稻株上随意喷药,没有针对水稻主要受害部位,使防治效果降低。

1.5 病虫防治信息不畅

虽然县农业局测报站每年水稻病虫害防治信息7-10期,并寄送到各乡镇政府和农技站,因信息的传播、公布制度及设备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反馈到各处村屯群众手中,在防治中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老办法。

2 提高当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有效对策

2.1 加强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培训

针对农民对病虫的识别能力差的特点,争取县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经常到各村屯举办培训班,特别是到田间地头现场识别,并发放各类病虫发生为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资料。赠闭塞病虫防治知识光碟组织群众观看,使农民能生动形象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病虫防治知识。经过培训,使农民达到“四会”,即会识别病虫、会田间调查、会按防治指标决策防治、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科学防治技术。

2.2 严格农药合理使用,规范用药

随着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要牢记“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剂量配药,不随意加大剂量。在施药防治病虫时,尽可能多喷施到病虫发生、取食、栖息的部位或场所,达到有效杀灭病虫,提高防效。

2.3 注意田间病虫调查,适时对症用药防治

农民通过培训,会田间调查的方法后,在水稻生长期间,注意到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为害的情况,并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定用药时机,选好对症农药,及时施药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4 加强病虫测报网点的建设,及时传递信息

由县农业局牵头,各乡镇农技站和村委会共同参与,财政资金投入,成立病虫信息网络,主要是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让各村屯群众及时掌握防治病虫的信息,能适时防治。工作中植保部门与各乡镇农技站互相配合协作,搞好各地病虫调查,掌握田间病虫动态,对病虫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病虫情报,提出防治措施和意见,配置设备编发短信给各村屯负责人,及时公布张贴上墙,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防治。

2.5 抓好病虫电视预报工作

在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经常到田间地头用摄影机和数码相机把水稻病虫发生情况记录下来,编辑成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讲解防治技术,并与电视台合作,及时在本县有线电视上播放,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掌握病虫防治知识,在防治过程中能统一行动,提高全县防治的效果。这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做好。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5

我国既是水稻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所以水稻的生产质量关系着人们的实用安全,水稻产量关系着我国的农业经济生产效益。介于一直以来水稻都严重的遭受病虫害的破坏,而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要加强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就对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建立一套有效的预测预防水稻病虫害体系来保证水稻的安全生长环境。

1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式

水稻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病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最主要的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害防治不当必定会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将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所以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根据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预防,来保障水稻的高产丰收。

1.1水稻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方式

1.1.1水稻烂秧

水稻烂秧的发生区域很广几乎在全国各地都会发生,它主要是受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物影响,从而引起水稻种子、种芽腐烂以及种苗死亡的过程。由于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因不同,所以产生的症状也各有千秋。水稻种子烂是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最后腐烂的现象,导致它水稻种子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不正确的种子消毒方法有关,也可能与储藏种子时受潮有关,甚至是在种子催芽时的水分和温度不合适都会严重影响种子质量;种芽烂则是播种后稻芽未能转青即死亡的现象,它主要是由于水田自身条件差,再加上在种苗的选择、播种的不合理以及田间灌溉不合理,或是因为土壤中本来就存在不利用水稻生长的有害物质等联合造成的。

水稻综合防治方式:进行科学的农业防治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高质量要求,水稻催芽时保证发芽率以及播种等方面进行把关,再加上通过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改善稻田成分,通过有效的施肥、科学的灌溉以及翻耕。对于烂秧中的秧苗及时给予喷洒农药,根据烂秧苗病情的轻重,适当调整用药量,并且在用完药以后密切观察用药效果。

1.1.2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经常发生在叶瘟、苗瘟以及穗颈瘟等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大的部位。在水稻苗发出2、3叶的时候是苗瘟侵染稻苗基部最为严重的时候;而在3叶以后是叶瘟的高发期,穗颈瘟一般发病早,在颈部经常发生褐色小点,之后慢慢扩展,到了后期就严重影响水稻的整体质量。

水稻综合防治方式:主要是要在选种时期挑选抗病能力强,加强栽培技g的管理以及生物药剂防治等相结合。因为稻瘟病菌分化明显,所以要合理科学的利用抗病品种,需要注意的是大面积种植高抗品种会使其失去抗病性,不可对抗病品种进行大面积单一种植,所以要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抗病良种的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对水稻健身培育壮秧,对田地进行翻耕、灌水,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的施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养分,适时进行晒田等;对种子进行处理,在催芽的时候可以用盐水进行浸泡来提高出芽率;利用药物制剂来防治,对叶面进行喷药,可以预防叶瘟的发生,在抽穗之初就要进行喷药预防穗瘟的发生,如果在喷药不久就遇上雨天,后期还需要视情况增加喷药次数。要合理进行药剂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保证每667m2地的用水量不得超过50kg。

1.1.3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最容易发生在抽穗前后,在秧苗期和穗期都可能发生。轻则造成叶片和叶鞘的损害,重则损害整个茎秆和穗部。稻纹枯病菌主要能在土壤中越冬。

水稻综合防治方式:水稻纹枯病主要是以农业措施为主结合药剂防治。做好肥水管理,通过栽培种植技术预防病害,施足基肥,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同时要保证合理正确的灌水;药剂防治,施药不可太早,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喷药雾时要保证合理的用水量,并将药雾喷到稻株中、基部。

1.2水稻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方式

1.2.1稻飞虱

稻飞虱具有很强的暴发性和突发性,一般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的发生,全年可发生8次左右。而且成虫卵多发生在叶鞘上,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产卵量比较多的一般是短翅型虫卵,而且一旦发生将会引起大灾害,直接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出现“落窝”现象,导致减产。白背飞虱多发生在夏季或是天气炎热的干旱季节;而褐飞虱适合生长在雨水多且暖而不热的季节。褐飞虱的发生和繁衍与后期水稻的生长过于茂盛导致田问湿度高、环境隐蔽有直接的关联。

水稻综合防治方式:科学的防治方式,也就是农业防治手段,做好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进行灌溉,适当的翻耕田地,进行合理的施肥,在稻苗生长高峰期避免稻苗猛长,对稻苗进行合理的修剪减少稻飞虱拥有舒适的生长环境;借用水稻天敌进行防治,稻缨小蜂以及黑肩绿盲蝽可以有效的对抗捕食卵和寄生卵;线虫、寄生菌以及蜘蛛可以有效的对抗成若虫;药物制剂防治,一般比较有效的就是扑虱灵的使用,它们对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显著,而且药效维持时间长,药效发生作用快等特点。

1.2.2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全国各稻区都有分布。它主要寄主为水稻,它的抗寒能力较弱,在我国一般不能越冬,但是到了春天,成虫又飞回成为初始虫源,秋季又可随季风回迁至南方繁殖、越冬。稻纵卷叶螟适合温暖、高湿的环境,水稻矮杆、阔叶、叶色嫩绿的品种,或灌水过深、施氮肥过迟,易引起水稻徒长与披叶。

水稻综合防治方式:科学的防治方式,比如加强田问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施肥和灌溉,防治水稻前期生长过快,保证水稻可以健康茁壮的生长。在幼虫孵化时期结合田问管理进行烤田和灌水,可以有效的减少虫害的发生;药物制剂防治,为了保护寄生蜂,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在3龄盛期施药,百丛有虫100头的田块为防治对象田。可用25%杀虫双水剂、纵卷清等防治;利用天敌防治技术。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为主,捕食性天敌中多种蜘蛛、步甲、隐翅虫等对其数量的抑制,对控制其种群数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体系构建

以往的水稻病虫害预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适应现在的病虫害管理了,之前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行预测评估的方法缺乏有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所以结果不被看好。随着市场环境对农作物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能通过降低用药又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已经成为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目标,因此迫切的需要与现代病害防控相匹配的技术。

2.1计算机技术在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体系中的应用

2.1.1建立病虫害数据库

以往都是根据我国病虫害发生的历史资源数据来判断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通过大量的阅读资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不能保证其准确性。而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存储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检索通过建立病虫害数据库管理,来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结合地理环境、气候羁鲆约芭魑锛闹浦鞯仁据信息的分析,大大提高了预测效果。

2.1.2建立预测专家系统

把预测专家掌握的测报技术,通过结合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和挖掘,根据计算机专家的提问,通过输入数据和参数就可以得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结果,以此结果来做出决策判断。

2.1.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它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病虫害信息传递仅仅以文字和广播为主,多媒体技术使病虫害信息传递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广大农民可以全面清楚的了解病虫害信息,同时还可以对行测人员以及农民进行预测培训,完全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从而提高预报技术的培训手段。

2.2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在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农业局全体人员的力量,对各地的水稻病虫害防控进行督查。同时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协调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可以通过培训各种专业服务队伍,增强他们的病虫害识别能力,从而起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目的。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3

为了让此项技术能在资中县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内江市资中县农业局农技站2008年度在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建立了500亩水稻强化栽培示范基地;2009年度又在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茅店子村建立了1000亩水稻强化栽培示范基地,两年示范田块分别增产18%和19%,共增产水稻148239kg,增加收入29.7万元。使这项栽培技术已由2008年度需每亩补助农民100元误工费动员农民示范,发展到2009年度农民自己要求进行示范。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要掌握以下要点:

一、品种选择与适时早播

应选择分蘖能力与抗倒伏力均较强、穗型偏大的紧凑或半紧凑型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如冈优94―4,川香9号、内香2550、内香8514,菲优188,川江优527等。2009年度在资中县明心寺镇潮水屋基村、茅店子村示范基地统―选用内香8514新品种。要求适时早播,在连续3天温度达到12℃以上(能保证水稻正常发芽,不被寒害)时才可进行育秧播种。2009年示范田块要求在3月5―15日进行播种,以保证秧苗提早移栽下田、提早分蘖和早够亩主穗数。

二、采用旱育保姆旱育秧方式育秧

选择平整肥沃、背风、向阳的蔬菜地作苗床地,每亩本田需苗床地0.4亩,苗床地按2.67m开厢,长16m,进行稀播。播种时先将谷种翻晒1―2次,浸种20分钟至24小时,滤去多余水分,适当吹晾(以种子不沾手为宜),先倒入圆底盆中。再倒入药剂(药剂:种子=1:3,一定现开、现拌、现播),边摇边筛,使药剂均匀地裹于稻种表面,再筛去多余药剂,立即播种,以防粘连。用细土盖种0.5cm厚(以不见种子为宜),最后搭拱盖膜保温。这样能保证苗齐、苗壮、白根多,栽后成活快,分蘖力强。

三、采用适时早栽和合理密檀

当秧龄达到4―5叶左右进行移栽。移栽时田块要耙平施足底肥,选择晴天移栽最好。根据稻田的肥力情况,灵活使用栽培规格:肥力一般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50cm×40cm的规格;肥力中等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55cm×40cm的规格;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田块可以采用行窝距60cm×40cm的规格。采用牵绳移栽,每隔40cm在行绳上打好结,以结为中心栽3苗,栽成10cm的等边三角形(也称三维栽培法),这样可以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光照条件,促进单株健壮生长,较常规栽培降低发病率40%左右。

四、采用干湿灌溉技术

栽秧时采用花花水栽秧,易立苗,成活快。分蘖前进行干湿交潜灌溉,促进水稻早生根快分蘖。分蘖后期采用“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晒田。中期(穗分化到抽穗扬花期)实行浅水(2cm左右)灌溉促大穗。后期(灌浆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潜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成熟前1周左右断水,能保证水稻结实多、精壮保满和不易倒伏。

五、采用平衡施肥技术

采用有机肥和化学肥结合施用的方法,施肥量视稻田肥力而定,一般亩用三合原粪20担,腐熟肥1000kg,碳铵50kg,磷铵20ks,硫酸钾15kg,硫酸锌2kg作底肥。移栽后5―10天亩施尿素10kg,促进秧苗返青早分蘖;在水稻扬花后亩施5kg尿素作穗肥,保证穗粒保满,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10%左右。

六、采用四统一措施

首先实行统一供种,选用分蘖力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内香8514新品种;其次要求统一时间播种、移栽,要求示范田块在3月5―12日播种,4月上中旬全部移栽完;再其次统一向农民发放农药:锐劲特、富士一号、艾美乐、井冈霉素等防治水稻螟虫、稻苞虫、稻瘟病、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最后要求农民统一时间进行病虫害防治。水稻一代螟虫要求在5月6―15日防治;水稻二代螟虫要求分两次进行防治:第一次要求在7月1一6日,第二次适期为7月12―18日进行防治。四个统一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

七、加强田间管理

秧苗移栽后,要求农户对大田进行人工除草2―3次,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和识别田间病虫害,一旦发现有病虫害,要求农户及时施药防治。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4

1.法特镇基本情况

法特镇地处舒兰市西北,二松东岸,水稻种植面积4900余公顷,土壤肥力较高,水源充足,灌溉设施完备,尤其西部的西良村、王大村、黄鱼村3个村更适宜种植水稻,所以把3个万亩示范片分别落在上述3个村。

2.实施内容完成情况

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 “五统一”技术路线,积极探索万亩示范片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

2.1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选用吉粳88、吉粳803等品种,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2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重点集成推广了以下技术:简塑钵盘育苗、抛秧技术;机育苗、机插秧技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低残留短残效药剂,组织专业队统一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

2.3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 设专人对高产创建项目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预案,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2011年8月初预测稻瘟病将大面积发生时,由市农技中心统一免费提供防治药剂,法特农技推广站组织项目区农户统一防治,有效控制了全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为夺取丰产、实现重大病虫鼠害的统防统治的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2.4推进标准化 重点实施了管理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提升生产水平。

2.5创新机制,尝试“三个结合”

2.5.1行政与技术结合 发挥行政部门、科研推广、基层技术干部在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

2.5.2科研与推广结合 以技术集成推广为载体,推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科技兴粮的合力。建立“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科技服务队伍,落实技术人员包片、包点指导制度,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种粮科技水平。

2.5.3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 大力宣传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服务,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有条件的村组建专业服务组织。

3.取得的成效

3.1项目区水稻全生育期长势良好,取得全面丰收 虽然法特镇2011年水稻曾遭遇6月上旬稻水象甲与6月中旬水稻二化螟的大发生,尤其7月下旬和8月初稻瘟病的发生,但通过法特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统一供药、统一防治技术、统一联防,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造成危害,保证了水稻生产安全。

3.2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组对创建活动的中期检查及秋季田间测产 项目区万亩示范田平均单产分别达到737.1公斤/亩(黄鱼村)、713.4公斤/亩(王大村)、731.7公斤/亩(西良村),完成了活动要求的水稻亩产700公斤,比2011年平均亩增产5%以上的产量指标。

3.3项目区农户的种稻水平和种稻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集中培训、田间跟踪指导,使广大农户对苗床管理、本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等技术的掌握均有较大提高。通过免费提供稻瘟病等防治药剂,减少了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增产增效。

3.4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按照高产创建的工作要求,落实技术人员目标、责任及工作职责,实施生产过程全程跟踪服务。法特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及时解决水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身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由原来单一的种子、土肥、栽培、植保等专业技术向生产综合技术拓展,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宣传了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项目区农户积极地参与。

4.主要措施

4.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法特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农技中心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及法特农技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高产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日常工作由专家组指导和技术小组负责,从组织上保障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

4.2提前谋划,细化方案,狠抓落实 为了保证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与技术方案,划定实施区域和目标产量,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示范技术指导方案和高产栽培规范,做到了早筹划、早落实。

4.3抓培训,重宣传 为了提高农民的水稻种植技能,法特农技推广站对项目实施村及各自然屯集中培训,举办科普大集,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在免费为项目区提供育苗调制剂和苗床防病药剂的基础上,2011年8月初,法特农技推广站又依据稻瘟病预测发生趋势,结合发放防治药剂,在项目区逐村举办稻瘟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同时在项目区3个万亩示范片分别召开稻瘟病防治现场会,现场演示指导。各生产环节设专人田间调查,发放技术资料,种稻明白纸,加强田间指导,切实把高产技术传授到农户,落实到田间。

4.4实施“四统一”管理 即在实施项目村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防治。

4.5田间管理意见 根据农时季节及田间调查,形成田间管理意见,及时给项目区农户,避免了田间管理的盲目性。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5

关键词:农药;零增长;措施与成效;泰和县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91-03

农药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是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喷施农药,解决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减少了产量损失,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满足了更多的社会需求。然而,在长期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后,作物药害、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确保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泰和县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泰和县农药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药施用现状 2014年,该县曾对6个乡镇30户农户进行晚稻用药调查,调查农户涵盖6.67hm2以上种粮大户、3.33~6.67hm2的中等农户,0.67~3.33hm2的农户,0.67hm2以下的农户,结果显示:每1hm2农药用量,防治水平一般的,为9 750~13 200g(mL);防治水平较高的,每1hm2用药量为5 700~8 250g(mL);防治水平高的,每1hm2用量为2 700~4 500g(mL)。每1hm2用药成本一般为1 200~1 500元,少数农户达1 800元,个别农户达到2 250元。

1.2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乱打药现象普遍存在 许多群众不是按照县植保站病虫情报时间进行打药,病虫发生重的年份,一季打5~6次药,多的7~8次药;病虫发生轻的年份,一季打一次药甚至一次药都不打。

1.2.2 重虫害、轻病害的错误认识 很多群众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十分重视,而对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害的防治则不够重视,以至于纹枯病经常危害到上部功能叶,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1.2.3 病虫防治存在滞后现象 县植保站病虫情报,按防治指标施药。此时,田间危害症状不易发现,很多群众说没虫没病,不用药,等稻纵卷叶螟把叶片卷白了,稻飞虱危害穿顶了,纹枯病危害到功能叶,穗颈瘟造成白穗时,才去用药,防治时间明显滞后。

1.2.4 农药用量随意增加 防治稻纵卷叶螟每1hm2一般用20%氯虫苯甲酰胺为150mL,很多人用225mL;防治纹枯病每1hm2用12.5%井・蜡芽1 500mL,很多群众用2 250~3 000mL。随意加大药量,增加了农药用量,也增加了农药成本,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

1.2.5 病虫识别知识较缺乏 例如,很多群众不能正确识别叶瘟的症状,看到叶片有红点以为是叶稻瘟,就去购买三环唑、稻瘟灵等防治叶瘟的药剂去打药,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效果可想而知。

1.2.6 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较慢 专业化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群众和专业防治组织思想认识正在逐步转变,专业防治组织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能力低,服务面积小。2013年底,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仅为0.33万hm2。

2 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意义

2.1 是促进病虫可持续治理的需要 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2016年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19.95万hm2次。目前,防治病虫多依赖化学农药,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越防越难的问题。需要保护和利用天敌,实施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使用农药,遏制病虫加重发生的态势,实现可持续治理。

2.2 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防治不科学、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部分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是要控制农药残留,注重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科学使用农药,实现农药减量使用。

2.3 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收的需要 施用农药需要大量劳力,过量施药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挤压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需要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

2.4 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3 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技术途径

3.1 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县乡村病虫监测网络,配强配足病虫监测预警技术人员。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完善测报技术标准、数学模型和会商机制,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2 推进科学用药 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试点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政策,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对症选药,合理添加喷雾助剂。科学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二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培养一批科学用药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使用农药。

3.3 推进绿色防控 一是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集成推广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二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以“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等为重点,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帮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提升农产品质量、创响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县乡农技植保人员为重点,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带动农民科学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此外,大力开展清洁化生产,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减轻农药面源污染,净化乡村环境。

3.4 推进统防统治 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一是提升装备水平。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引导作用,装备现代植保机械,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实施、规范化作业。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防治组织的指导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信息与防治技术,引导防治组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4 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已开展的工作

4.1 实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 从2013年开始,该县连续实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专业防治组织、病虫害公益性防控和植保公共服务工作。2013年,该县对专业防治组织扶持以防治药剂为主;2014年以担架式喷雾机为主;2015、2016年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为主,达到了项目实施的引导与政策扶持效果。

4.2 实施2015年度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政府购买试点项目 根据项目安排,该县机防资金90万元,机防面积3 000hm2。该县以此为契机,要求承接机防服务的专业防治组织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具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施药机械。各合作社迅速购买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开展服务。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财政厅赣财农【2016】22号文件《江西省2016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方案》下发后,多家合作社继续购买植保无人机多架。通过项目实施和政策引导,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化防治的发展。

4.3 实施柑橘黄龙病防控补助试点项目 2016年,该县承担了柑橘黄龙病防控补助试点项目,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柑橘木虱,机防任务为667hm2。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中标病虫专业防治组织。机防作业时,召开现场观摩会,邀请技术人员、柑橘大户和专业防治组织负责人进行现场观摩。项目于6月、8月分2次机防作业,实际作业面积683.33hm2。防治效果好,防治效率高,深受橘农的好评。

4.4 推广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融合 该县在全县推广稻田耕沤灭螟技术、秧田超剂量送嫁药技术、生物农药使用技术、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等十大绿色防控技术。2016年,全县稻田耕沤灭螟面积比例达84.96%,抗耐病品种种植面积增加了8%,98%种子进行了消毒,95%的秧田打了超剂量送嫁药,40%的面积使用生物农药,75%的面积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示范核心区安装杀虫灯40盏,性引诱剂实施面积66.7hm2。

4.5 开展相关试验示范 2011―2013年,承担全国农技中心水稻重大病虫损失评估项目;2010―2015年,根据江西省植保局安排进行了水稻病虫用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2016年进行了水稻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连续开展水稻主要病虫防与不防对产量损失评估试验,进行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及橘园除草等试验示范共18个,筛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供大面积推广使用。

5 工作成效

5.1 按病虫情报打药的群众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推进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宣传推广与试验示范,大部分群众按县植保站的情报进行打药。县植保站发了病虫情报,他们就打药,没发就不打。乱打药,打保险药的现象大大减少。

5.2 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面积不断增加 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禁止销售和使用后,大力宣传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和生物农药,群众逐渐接受了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并广泛进行使用,使用面积不断增加。

5.3 农药用量不断下降 由于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含量高,剂型好,防效好,用量减少,加上持效期长,减少了打药次数,农药用量自然得到下降,按情报推荐用药的,每1hm2农药用量为2 250~3 750mL。

5.4 统防统治面积逐渐扩大 通过近几年的项目实施和政策引导,该县专业防治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施药机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专业化服务面积逐年增加。2016年,该县病虫专业防治组织达26家,拥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6台,植保无人机28架,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1.48万hm2,涵盖水稻、油菜、茶叶、柑橘等作物,其中水稻全程承包服务面积0.53万hm2。目前,专业化统防统治因其防效好、效率高、效益好,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与病虫防治需要大量劳力的矛盾,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发展态势喜人。经过多年的工作,群众的用药方式和观念不断改变,用药水平不断提高,农药用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县农药用量达904.72t,2016年农药用量为815.6t。

6 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稳步推进,需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带动,部门协作,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6.1 强化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领导小组,农业、财政、电视、供销、金融、税务、发改委、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等单位为成员,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6.2 完善扶持政策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病虫监测网络,加大重大病虫统防统治、低毒生物农药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和机防手保险费用的补贴力度,启动实施绿色防控示范项目。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6.3 上下联动推进 结合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6.4 化技术支撑 成立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围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6.5 加强宣传培训 利用广播、电视、培训、会议、报刊、互联网、技术咨询、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增强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用药水平。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6

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一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白秆病、水稻螟虫等。

稻纹枯病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田可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白秆病

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