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1

关键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机制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地方,多为农村或是偏远地区,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断创作、积累与延伸发展,是人类社会极为珍贵的资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它以传承人为核心和载体,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与时俱进的传承变异,实现延续民族文化基因,丰富民族文化内容的功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大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承载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字和掌握民间艺术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使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面积地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坏以及消失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传说故事、典故等,如果不加一挖掘保护,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一)提高村民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虽然农村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和来源地,可我国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宣传力度不够大,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高。当地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很多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正逐渐被遗忘。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和村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将民众与当地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和最终的力量来自广大的农民,只有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只有农民的觉醒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最有力保障。因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更要提高村民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村民真正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在政府方面,要明确地方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并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

(二)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氛围

当前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民众与当地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政府要明确地方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并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各级政府可以利用举办各类民俗、民族节日庆典及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活动带动宣传。依托节日活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性的开展活动,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进行舞龙舞狮比赛、元宵节会展、书法比赛、歌唱比赛、民间舞蹈比赛等;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研讨会、推广会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展演活动,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鼓励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此外,为了普及民间艺术,我们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传播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发掘、收集、整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推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专题节目、音像资料带、音乐、广播戏、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电影故事片、传说故事汇编书籍、音像文艺带等。做到关注大文化热点的同时,兼顾社会大事,把传统文化不断地弘扬。

(三)加强机制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立前,要首先建立经费管理机制及相关的激励机制。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经费有限,应根据历史、文化价值,认定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或濒临消亡的“非遗”作为重点传承对象,根据具体开发项目进行投资。通过财政拨款、海外华侨及个人多方筹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持以“非遗”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团体,鼓励它们进行以本地区民俗特色、地方历史故事等为内容的创作、演出;给予民间艺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技艺;鼓励民间艺术爱好者们成立自己的协会、研究机构、网络等;鼓励对“非遗”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于国家认为需要保密的民间绝技的传承方式、范围均予以限制。

在保护工作中,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的区域,除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外,对确属濒危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生态区,应尽快建立保护名录,出台保护政策,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要进一步完善名录体系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制定科学保护计划的同时,要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在认真摸清家底和分类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前报文化行政部门审批,依法保护后再行实施。在保护工作中,切实做好调查研究,改进完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努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同时,新农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其精华,传承其有价值的文化因子,使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开拓市场,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活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地继承和发展并加以有效利用。为使文化与经济能相互带动发展,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组织民俗及民间艺术表演队到国内外演出及大型民间工艺及民俗展览;制作出版民俗光碟片在海内外发行;建立各种层次的民俗博物馆和以村寨为单位的民俗及民间工艺传习点;出版推出有关“非遗”保护和利用等丛书,作为“非遗”研究的成果积累。在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中,要注意以追求精神文化的内涵为主,让民俗专家参与策划指导,提高文化品位,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结语

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加强经费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开拓市场,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2

这次大型广场展演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山东省传统舞蹈优秀传承团队广场展演;二是首批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师徒精品展;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场宣传。

首批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师徒精品展有11名传统技艺大师各带2名徒弟参加,分别是:杨家埠木版年画――杨洛书、高密剪纸――范祚信、莱芜锡雕――王千钧、济南面塑――何晓铮、聂家庄泥塑――聂希蔚、临沂徐公砚――姜书璞、鲁绣――徐秀玲、青州花边――卜范增、淄博刻瓷――李梓源、淄博内画――张光忠、潍坊风筝――韩福龄,展览内容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传统技艺大师师徒的传承成就及项目保护情况,并通过实物陈列、师徒现场表演及互动的方式进行,展出师徒1000多件精品力作,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示。为增强传习效果,师徒们都纷纷亮出绝活,其精湛的技艺让现场的观众再次领略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者络绎不绝。

广场文艺演出是从山东省传统舞蹈优秀传承团队中,精心选调了7个最能体现山东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舞蹈节目,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商河花鞭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灯扛阁、手龙绣球灯、阴阳板。演出的强大阵容和火爆的演出场面,演员们原汁原味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和恢弘的表演气势,使观众真正领悟到了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和传播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措施确定为:“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传承。”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是基础性的工作,“弘扬、传承”是保护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进行“宣传”。宣传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就是传播。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要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在不断的传播和交流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完成。选择有效的媒介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将会更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和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多样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对传播媒介进行精心的选择。在所有媒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样式和内容上表现出多样性。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归纳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在这十大类之中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具体内容和样式。这样多的内容和样式,传播媒介的容量是难以承受的。就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言,用某一种传统媒介进行详尽、全面而又系统的传播就不可能,因为它的容量有限。但是互联网却不会受容量的限制,它的超大容量可以完整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要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起档案和数据库。”②从传播学角度讲,互联网媒介扩展了传统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特征(许多报纸和杂志也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专设了电子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如遗产分布、遗产种类、遗产代表作、传承人、保护方式、传承方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教育网站、在线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让数据资源库和网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平台、基地、中心,让受众通过这些平台、基地、中心,方便、快捷、灵活、自由地了解、认识各种内容和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在传播时,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华夏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这些内容和样式像珍珠一样散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名录的分布情况看,全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入选,而且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根植于各地和各民族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被进一步挖掘出来。要想让国人更多地知道和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传统媒介来完成这一任务,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当然还包括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的影响,在操作上是很难行得通的。但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如对于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古(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歌舞辽阔雄浑,(以藏族为代表)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以朝鲜族为代表)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以陕西为代表)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以苏杭为代表)的歌舞清新典雅,西南(以云南为代表)的歌舞轻快热烈,等等。随着互联网的技术越来越提高和使用互联网的受众越来越多,如何更进一步认识互联网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功能,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旅游网络宣传中,对许多景区和景点都有其文化景点的介绍,建议在以后的宣传内容中,进一步加大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介绍,这样即使许多人并不一定实际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也可以通过其网上信息,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和内容。使人们通过互联网,缩小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间接地了解和认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象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虽然诞生不久,却立即成了最主要的媒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报告》的数据:2005年全国网民已达1亿,网民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达2.73小时。③又据2009年统计:中国的网民已超过了2.5亿,2010年将超过3亿。④具体分析互联网在传播学上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互联网已被各种受众接受,成为人们选择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二是年轻人上网的时间多于年长的人;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上网时间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受众面得到扩展。各种职业类型、各种知识结构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进一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们更为普遍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基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全体民众的认知为前提的。(2)知识群体通过互联网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将会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因为在任何社会中,知识群体是社会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他们的文化观,直接影响着某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一旦知识分子通过传播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将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直接保护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会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3)青少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传播者和传承人。当下,在普遍的西化趋向、哈日哈韩潮流中,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产生了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文化自立的信心。而随着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的逝去,民族文化的淡化,民族的记忆就这样慢慢地泯灭,民族的文化基因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因此,通过青少年非常喜爱的互联网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从而唤起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的自觉性,使之最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态文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众在社会实践中和艺术活动中长期积累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创作等构成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绘画和工艺品创作均属此类,它通常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播于四海,传于后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风形式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已形成习惯定式的民俗文化就属于此类。”⑤这两个类型的文化,用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用传统纸质和广播媒介进行传播,很难反映出其形态;用电视媒介进行,由于信息短暂,不能持久,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容易被受众很深刻地领会和接受。而互联网是集电脑、声像、通信等现代技术和传统媒介于一体的新型媒介,从传播技术角度看,吸收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电话机、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等机器特性;从传播功能角度看,又几乎吸收了传统媒介(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介功能。“网络媒介则既有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媒介的新鲜性和及时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⑥所以,对于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能够取得比其他媒介进行传播的更佳效果。例如:对民间戏曲的传播,如果仅用印刷媒介进行传播,虽然可以对其进行详细的文字介绍,但由于缺乏音像展示,人们很难体会其真正的艺术形态;如果仅用音像媒介进行传播,虽然对其可以感到其形态魅力,但这仅限于感性认识,对于一般的观众或听众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的文字介绍,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互联网可以集两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在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兼顾两者同时进行。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平台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达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展示出来,直接传达给受众(或物体)。在传达给受众时,往往还会产生互动。互联网充分的交互性,是比较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媒介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⑦“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增强受众接受的效果。”⑧“口传身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原有的传播方式也主要是以“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为主,这种方式从好的角度讲,它最可能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是从传播范围来讲,却非常不利于其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人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这种传播方式的不足很有关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为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更大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在“活态”中完成。虽然这种传播与真实的“活态”传播有一些“差距”,但这个虚拟的“活态”状态与原有的范围更大更广,使受众的面更大,传播的范围更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的宣传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使更多的人们在“接近”原真性的基础上,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识、体验,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者,有些可能成为接受者,有些可能成为捍卫者,有些还可能成为传承者。

互联网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手段、方法、平台,能够使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样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比传统媒介更有效的传播,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更有效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了解和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途径。

注 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年10月17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3月26日。

③郭良:《互联网的影响:网络与媒介使用》、《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报告》,http//tech.省略/other/2005-07-06/1855656081.shtml

④朱海松:《新媒体的终极形态:未来没有媒介只有网络》,info.省略/2009/10/201827136251.shtml

⑤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价格与市场》,2003(3)。

⑥⑦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传播学》,《第六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第二节 网络媒介》,xdjyjx.lnnnu.省略/xstd/gdzp/010/index.htm

⑧谭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的分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4

关键词 群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 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丢失的危险,因此要重视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建设、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加以传承,并以新的形式中发扬光大。

一、群众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之间的关系

(一)群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与流传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有赖于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容与形式。群众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体现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化中的一份子,像一面历史的镜子对群众文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有效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相互关联,群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与流传的基础。

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威胁,在我国整体文化氛围中逐渐成为弱势文化、边缘文化。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主要落实在一些年岁比较大的老年人身上,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老年人也日趋体弱多病,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而有些民间技艺、绝活一旦消亡就会产生无法复制的永久性失传,无限量损失,这种文化精神意义上的损失消散无疑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因此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关的保护与继承措施,是目前我国文化工作人员必须肩负起的义务,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抢救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形式,发展轨迹。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质,民族生活生产模式,以及行为方式,它对于研究我国各民族特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延续民族传统特征与标致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必将在时间的沉淀下越来越醒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继承措施

(一)教育引导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发挥群众的力量,以群众的思想认知为出发点,在社会整体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必有成效。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严峻的局面,我国要在政策上加大力度宣传。有针对性地在教育系统内,扶植培养一批专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人员后备工作。另外,要在社会范围内各个领域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多地提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在群众中间广为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和保护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意义。

(二)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有利于扩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形式,它在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体育竞技等方面都有体现。如果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中来,就会使社会各界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上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会在主观上自觉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出生婚嫁仪式、各种庆典等都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门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特征与地方企业有效联系,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企业文化发展的契合点,组织具有特定意义和影响力的企业活动,从而使得企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双赢的宣传效果,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延承。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承要有科学化的创新精神

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自身必定含有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特质,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要采取有选择性地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承要有科学化的创新精神,如果与时代特质相背离,固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形原貌,必将不宜为现代人所接受。只有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中保持创新精神,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与现代人的思想方式,生活行为方式相贴近,才会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继承与革新发展。

(四)加大社会化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充沛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会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资金保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应,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征得更多的资金渠道,会有效解决我国目前“非遗”工作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完善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与体系,对提高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心度都有深度的影响。

四、结语

基于群众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与分析,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范围内提高影响度,在创新精神的导向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选择性地继承与保护,会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建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1)

[2]黄彩媚.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J].大众文艺. 2011(22)

作者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5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

根据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附性、活态性、无形性、传承性、非孤立性等特点,通过现代的展示手法,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理念和价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保留和传承事业。

一、西安非物质遗产展示特征及展示方式

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分析,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大体上共分为: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民俗。每种非物质遗产都应该根据其特征和历史文化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展示媒介、展示手段,量体裁衣才能够更好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众多,如西安鼓乐、蓝天普化水音乐、殿镇八卦锣鼓、阎良特技唢呐等。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口头相传、模仿飞禽走兽叫声,缺少物化载体形式。第二、保留着演奏乐器、曲牌和谱式,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第三、以一定的年结、庆典、红白喜事的特定场合群集性民间音乐,具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根据其特点可以采用场景还原、定期演绎、多媒体辅助展示等展示方法,再现演绎场景。

2、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有牛郎织女传说、寒窑传说、长安仓颉造字传说等,这些传说分为两种形式存在。第一、无物化形式,即口头相传。针对这种形式的展示理念主要以多媒体动画、视频等,能够让观众快速、清晰认知的形式进行展示。第二、物化形式,包括遗留下的书籍、碑文等,根据其特点将遗留物进行整理、汇总,以图片、文字等展板展示,以及拓片和实物性展示。

3、民间舞蹈

西安的民间舞蹈主要以人多、大型为主。例如:七曲高跷、雨金舞龙社火、周至竹马等。这些民间舞蹈场面宏大并且体现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种形式的展示中可用到其舞蹈道具的实物展示以及制作方法、定期的现场表演、多媒体视频播放、图片文字简介等展示方法。主要以突出民间舞蹈的发源、故事情节、表演形式。

4、传统戏剧

戏剧形式丰富,暂存展示实物较多。例如:周至大玉木偶、周至皮影戏、高陵曲子、户县曲子等。这些戏剧有真人形式的表演也有道具加真人形式的表演,反映日常生活。展示中以具体故事情节作为展示元素来源,数字化还原展示、定期展览模式。

5、曲艺

西安传统曲艺包括:长安道情、熨斗村曲子、关中道情等,这些曲艺的展示与戏剧、音乐类似以声音、肢体动作来实现。展示中主要以创立曲艺的故事背景为基础,在博物馆开辟小型活动场所,定期举办表演,使观众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曲艺的魅力。

6、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中包括:大蜡制作技艺、阎良核雕工艺、秦镇米皮制作技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很多都以传人的形式存在,技术性强。因此,在这类展示中如民间医药、民间美术一样可以展示其制作过程,实物以及邀请传承人定期举办讲座等展示形式。

7、传统医药

西安传统医药包括:高陵韩式正骨、马明仁膏药、李氏正骨散制作技艺等。这些操作性强,使用性广,但制作工艺复杂,很多讲究口传心授。在展示中不仅可以展示相关药材及制作过程,还可以提供各位传人以研究所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宣传、举办讲座。使其长久性的、广泛性的流传。

8、民间美术

与许多先进的印刷品不同,民间美术多以家传的形式,口传心授、纯手工工艺制作为主。例如:栎阳木刻、雁塔棉絮画、户县民间布艺老虎、阎良新兴剪纸等。这类美术品的展示以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1-2个工序步骤在展馆中进行活态展示。

9、民俗

西安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西安都城隍庙民俗、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户县社火等。这些民俗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盼望,这些民俗与各地的生活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展示设计时,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通过场景展示、高科技等展示手段,模拟原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状态下的民俗活动。

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模式的构建

1、多维视角、多学科的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归纳概括出非物质遗产展示设计、人文经济、历史文化相协调统一的展示设计规划思路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设计理念。指导展示地域选址、展示空间设计、展示陈列方式设计等。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化建议,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化展示宣传。

2、针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提出创新性见解

非物质与物质展品的展示陈列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态、活态性陈列展示形式研究。通过挖掘非物质展品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创新型的展示手法,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知识进行展示、宣传。

3、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示设计理念,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实践

通过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最低投入换来经济、社会、文化收益。展示场所中可集参观、浏览、研究、学习、保存以及传承人聚集等为一体的相辅相成的保护、传承系统。

三、总结

通过对西安九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论述出每种遗产的展示理念。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的作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完整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价值,展示出其灵魂。将通俗化、平民化的作品还原其本质,简单直接的艺术展示表达,实现生活和艺术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俊华,王开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J].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2-1.

[2] 陈小清.新媒体艺术应用设计: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

[3] 关红.使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载体[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保护措施;利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科学资源和经济资源,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必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们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还未建立,保护意识非常浅薄,大量极具保护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逐渐从我们身边流失掉。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我们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挖掘,并寻找其合理的利用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

当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实际上,对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于世纪之交启动的一个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或者说它之所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陌生及认识不足,其原因:一是缺乏法规措施、缺乏智能资源、缺乏抢救保护资金;二是某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三是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造成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脱节,从而不能培养出提供文化遗产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四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正面主导参与等等。

2、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是民族多样性的文化符号,但这些记忆和符号是极易消失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忽略和忘记,且较之有形遗产,它们更加脆弱和不可再生。

比如,有一位扎巴老人能够演唱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它能够演唱其中的34部,当他1986年逝世的时候,我们仅记录25部半,其余随着他的逝世而亡佚;满族坤宁宫祭神音乐中三弦和琵琶的伴奏乐谱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千百年来传唱的川江号子曾经是长江的魂魄,如今已成没落的千古绝唱。类似的情况在国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全面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工程,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天然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的甚至是一种伴生现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其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其文化遗承的基础。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宣传应该全面详细,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来。

2、提倡原生态保护,建立规模适当的保护区

众所周知,野生动物的保护不能够依靠动物园圈养,必须依附相应的自然环境。与之相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提倡原生态保护。

特定的文化空间产生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依赖特定的文化空间而生存。只有在相应的文化空间中才能认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面目,也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它所依存的环境中加以保护,才能是完整的保护,其相关信息丢失得最少。有鉴于此,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有必要建立适当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区,使被保护的遗产项目依其自然的生存方式得以延续。

3、利用地方文化馆,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的龙头,在社会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人才优势、阵地优势和资源优势等三大优势。

地方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可以围绕自身的业务,承担起本专业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职责,还可以协调当地各类文化艺术骨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人才优势。地方文化馆还拥有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便于开展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研究、展示的硬件,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另外,地方文化馆还有着雄厚的资源优势,可以把宣传和介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任务,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推广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科学、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品类繁多,不仅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还包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风尚习俗以及民间仪式、节庆、竞技活动等表现形式,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可将民间美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用品中,或产品的包装上面;将传统工艺、手工艺制作成有特色的纪念品;结合旅游开发,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让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一个鲜活再现的载体。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传承、延续、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魅力。

2、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它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